牢记重托 奋力前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

 资  讯 

南威软件集团:引领智慧城市生态发展

即时 | 2019-10-15 07:32

作为泉州丰泽区高新技术企业代表,南威软件集团专注“数字政府”行业创新,在智慧城市、数字经济建设和运营方面发展成为“领头羊” 

引领智慧城市生态发展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黄琼芬 通讯员 郑玲玲 )

在泉州丰泽区的大街小巷,近期亮相的智慧丰泽政务一体机格外引人注目。通过一体机,市民可以进行预约与查询,也可以通过智能填表功能节省办事时间,还能通过身份证识别装置快速录入个人信息。

类似的便利场景,还发生在丰泽区行政服务中心。过去,市民办理业务提交的材料,工作人员需要一个个审核。引入人工智能审批后,只要把材料打包上传到系统,就可以对材料进行真伪校验和完整性检查。

智慧政务仅是智慧丰泽的模块之一。2017年5月,丰泽区与南威软件集团合作,全面启动智慧丰泽(一期)项目建设。作为我省首个签约落地的综合性智慧城市项目,智慧丰泽覆盖丰泽区内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云计算中心、平安丰泽等板块的全面升级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打造,正给群众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

除了智慧丰泽,南威软件还参与智慧将乐等多个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为各地“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帮助民营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打造一支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南威软件集团就是一家在创新中成长起来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丰泽区高新技术企业代表,南威软件集团成立于2003年,是最早一批进行全国产化信息系统研发的企业,也是国内“数字政府”行业的核心骨干企业、“互联网+政务”领域的龙头企业、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行业领先企业。

“南威软件是跟随‘数字中国’‘数字福建’发展战略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威软件深耕‘数字政府’领域十余年,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南威软件集团董事长吴志雄说,南威软件创新推出的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河南“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和福建“全网通办”,均成为行业标杆。

南威软件在“数字政府”领域的探索得到国家认可,创新成果写入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由中央网信办公布的30个数字中国建设最佳实践典型案例中,南威软件3个项目入选。

自成立之日起,南威软件就确立了“做拥有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世界级伟大科技集团”目标,这也是其能够引领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创新才能驱动发展。为此,南威软件自主研发了智慧城市智能支撑运营系统,实现对智慧城市各领域融合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调度管理。南威软件集团副总裁陈周明说:“以前中国许多大数据核心技术被欧美一些公司垄断,现在公司已全面完成国产技术适配工作,具备整机系统替代能力。”

要实现世界级伟大科技集团的愿景目标,离不开人才和技术支撑。

南威软件于2010年通过福建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设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自主可控软件重点实验室、省软件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并通过国际CMMI3、CMMI5评估。“南威软件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目前公司拥有软件技术中心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研发基础设备投入逐年增加。”陈周明说。

在南威,核心技术团队人员约488人,占集团总人数的36%。“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均多年从事智慧城市或“数字政府”行业工作,对行业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公司核心管理层保持开放的管理思维,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渠道不断扩充核心团队,持续优化公司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陈周明说,公司紧密跟进软件技术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时代下‘数字中国’建设日新月异,南威将加大对拥有民族自有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携手生态合作伙伴,用市场化、前瞻性的视角聚焦中国数字建设的现实与未来,共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南威软件董事长吴志雄说。

云霄县:杨桃变身“致富果”

即时 | 2019-10-14 07:32

东南网10月14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黄小英 通讯员 郭扬 朱乔柽) 近日,记者来到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村口的和丰合作社,工人们正忙着包装杨桃。“南靖一家电商公司刚预订了1500公斤杨桃,我们正在给他们发货。”和丰合作社的负责人蔡川和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

作为革命老区的下河村,近年来通过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发展模式,实现抱团发展,让杨桃成为村民的“致富果”。2018年,下河村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整村“脱贫摘帽”。

下河村种植杨桃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杨桃。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和产业布局,下河杨桃产业的发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2014年,下河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以前的杨桃都是酸的,熟了没人采,只能烂在枝头。”蔡川和说。2015年,驻村第一书记蔡劲松组织村里10多个杨桃种植户,成立了和丰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发展模式,统一技术种植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通过全产业链方式推进杨桃产业发展,改变低小散种植户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抱团发展。还专门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为村民开展杨桃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引进马来西亚香蜜杨桃等新品种对本地杨桃进行改良,并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种植,提高杨桃质量。

为了打响“下河杨桃”品牌,下河村定期举办“下河杨桃采摘季”、杨桃美食节、杨桃王评选等系列活动,扩大产业影响力。目前,“下河杨桃”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认证。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现在生活总算有盼头了!”今年47岁的方玉兰此前是下河村的贫困户,原本在机砖加工厂打零工,勉强维持着生活。2015年,她到和丰合作社从事杨桃包装工作,生活有了改善,于2017年实现脱贫。

和方玉兰一样,在合作社和当地政府的帮扶下,贫困户蔡艺勇也于2017年实现了脱贫。

蔡艺勇的妻子因患病在家休养,为了照顾妻儿,蔡艺勇也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在村里打临工。由于缺乏资金,蔡艺勇原本只种植了40多棵杨桃,2017年,村里为他申请了种养贴息贷款5万元,蔡艺勇利用这笔钱又新种了100棵杨桃树。

“现在种杨桃都不愁销路了,村里成立了26家杨桃专业合作社,只要和合作社签订协议,就能包购包销。”蔡艺勇说,和丰合作社还通过“一户一店一码”模式,辅导他们开设手机微店,各地采购商、经销商如通过微店采购他的杨桃,电商就会补助他0.2元/公斤,合作社再补助0.1元/公斤。

通过电商,下河杨桃的销路越来越广,目前平均每月实现网销7.5万公斤。下河村还推进杨桃深加工,开发杨桃饮料、罐头、蜜饯、杨桃干等休闲食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杨桃已成为下河村的“致富果”。截至目前,全村共种植杨桃6500亩,年产2.5万吨杨桃。

风尘“朴朴”,为顾客带来新体验

即时 | 2019-10-12 07:33

成立于2016年的福州朴朴电商公司,努力成为新零售模式下更高标准的先行者 

风尘“朴朴”,为顾客带来新体验 

东南网10月12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实习生 陈妤 近日,家住福州鼓楼区的林女士,在朴朴超市App上点了一单卤鸡爪。27分钟后,朴朴的配送小哥敲响了她的家门。“很方便,价格合适,东西也不错。从去年底开始,我一般每天都下朴朴的单。不用出门,全家人吃的用的基本都能搞定。”林女士笑着说。

林女士体验到的满意服务,得益于福州朴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立的“前置仓+自建免费配送队伍”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作为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即时电商平台、新型互联网零售公司,朴朴的经验就是创新,就是以为员工、顾客、社会创造价值为根本出发点的创新。”朴朴市场合伙人郑敏雯告诉记者。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改造商品的流通、销售等传统模式的新零售业态,在我省风生水起。朴朴就是其中一员。

郑敏雯介绍,朴朴创立“前置仓+自建免费配送队伍”模式,在城区设若干个前置仓库,每个仓库覆盖周围距离约1.5公里的配送范围;建立自己的专业配送队伍,确保顾客订购的物品能在30分钟内送达。与国内主流的“店面+收费配送”的模式相比,这种新模式不仅节省租金,还能为顾客提供更优的服务、更好的消费体验。

在郑敏雯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位于福州梅峰路的前置仓。面积约400平方米的仓库里,一排排货架上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检货员、送货员等工作人员来来往往。据介绍,这里储存包括生鲜食品及日用品在内的约3000种商品,库存周转天数约7天。公司已实现大部分农产品基地直采,从基地到餐桌,省内基本一天完成。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但要求送货快,还要求保障商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在这方面,我们努力创新,让顾客吃得放心、用得放心。”郑敏雯表示,公司努力加强商品品质精细化管控,根据商品的保质期,商品入库系统自动设定每件商品的清仓倒计时,首创商品跌停板打折销售,即通常在商品保质期过半后开始打折。同时,通过后台系统严格控制商品先进先出流程,保证先进的商品先送出。在每个城市的总仓自建果蔬农残检测中心、海鲜水产检测中心,邀请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抽检,确保生鲜食品批批检测合格才上市。

“下一步,我们还将把检测数据全部实时上传政府监管平台云端,实现食品全程可追溯、可监控,努力成为新零售模式下更高标准的先行者。”

福州朴朴公司2016年注册成立,去年营收8.4亿元,今年预计超过30亿元。目前朴朴主要市场范围涵盖福州及厦门,在深圳也已开始布点运营。郑敏雯表示:“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发展为消费者体验好、效率高、受社会尊重的电商平台。”

福建全力做好“通”“惠”“情”文章 两岸融合发展探新路

即时 | 2019-10-11 07:32

东南网10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台港澳办牵头70家单位,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政策落实台账、宣传解读平台,推动落实落细“42条措施”。

应通尽通 以通促融

金秋时节,来到晋江龙湖水库,水面微微泛起涟漪,清新的空气带着水汽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每天,这里都有源源不断的清水送往金门。从去年8月开始,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实现正式通水,“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一年多时间,已累计向金门供水400万吨,日均供水超过1万吨,常年水质均保持在Ⅱ类,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8月,金门副县长黄怡凯专程赶来参加了晋江向金门供水通水一周年活动。“如今,金门再也不必担心地下水盐化现象,家家户户只要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喝到来自大陆品质优良的好水。”黄怡凯表示,民生相通,民心更通,今后可以参考金门供水经验,推动早日实现“小四通”。

正如黄怡凯所盼,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进展顺利。去年,我省已完成向马祖供水近期工程调研暨初设审批;确定与金马电力联网方案,委托台方合作单位开展调研;明确近期通气的台方执行单位以及运输方式、金门接气港口、储运路线;提出通桥重点线路方案,开展专题论证和制订工程技术方案……

在经贸合作方面,闽台合作也是成果丰硕。去年,厦门获批设立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联芯、福联、鑫天虹、古雷炼化一体化、台达绿色建筑等项目进展顺利;平潭台湾农渔产品交易市场开业,海峡两岸投资基金落户厦门,台企资本项下便利化试点政策扩展至全省;今年上半年,新批台资项目641项、同比增长166%,实际到资41亿元、同比增长267%。此外,今年,平潭—高雄货运、客滚航线开通,厦门—高雄客滚航线和厦门—高雄、澎湖邮轮航线临时恢复开通,琅岐对台码头、五通客运码头三期也正式启用。

一视同仁 以惠促融

长期在厦门工作生活的吴先生,假日里和朋友吃饭、陪太太购物,“一不留神”就花出去一万多元。吴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在厦门银行办理台胞信用卡,在大陆消费,直接以人民币结算、还款,不仅节约了不少的用卡手续费,而且还免去了还款时换汇的麻烦和汇率差价损失。

今年6月,大陆首张面向台胞的专属信用卡在第十一届海峡论坛上正式亮相。台胞信用卡的推出,正是对广大台胞渴望更多金融便利的积极回应。厦门银行行长洪主民表示,此次推出台胞信用卡有效解决了此前办卡门槛高、手续复杂的难题,有助于他们在大陆进一步落地生根,共享机遇,共谋发展。

一视同仁,全力推动“以惠促融”是我省对台胞台商一以贯之的政策。在经济领域,我省率先批准8家台企注册为陆资企业,中国农业银行为6个国家级台创园提供授信5.14亿元,56个台湾建筑师团队对接了58个乡村振兴项目。在社会领域,厦航对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专属航旅优惠服务;公安系统推出便利台湾驾驶证换领大陆驾驶证新举措。

我省积极推动闽台行业标准共通,率先对52项台湾地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 (技术士)考试及格证书直接比照认定相应职称,14项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直接采认台湾地区相应职业资格。一批台胞入选高层次人才 “百人计划”、担任社区营造师和科技特派员,16人获“非遗传承人”“劳模”“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省级荣誉。

在文教卫生领域,我省已引进10名台湾中小学教师和462名全职教师;4家台资独资诊所在厦门开业, 首家台胞医保服务中心落地莆田,长庚医院获评 “三甲医院”,535名台湾医师在闽执业。

我省还建立了首个涉台检察展示平台,设立54个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22个涉台检察室,已调处化解10件涉台积案。

加大交流 以情促融

周末,在福州市安泰新华图书城里,多纳思维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佩纭时常带领小朋友绘声绘色地读英文绘本。2015年就到大陆创业的蔡佩纭认为,大陆的发展空间巨大,是台青创业就业的沃土。

目前,像蔡佩纭这样来闽实习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已达3万人,厦航、网龙、三安光电、闽南师范大学、台创园等成了他们西进的聚集高地。今年5月,由省台港澳办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合作推出的“筑梦第一家园·台湾青年就业广场”专区正式上线,搭建常态化的台湾青年网络求职招聘平台,岗位月薪均在6000元以上。在我省各类交流活动中,首次来大陆的台胞占比稳步提高。

闽台文化交流热络、人员往来密切。今年4月,由两岸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的《妈祖文化志》首发,“福建文化宝岛行——非遗文化进马祖”等活动入岛举办。上半年,台胞入闽超过143万人次、同比增长8%。

省台港澳办介绍,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做好“通”“惠”“情”文章,全面落实落细“31+66+42”,适时推出惠台利民新措施;推动在区域合作、产业融合、文化交流上增创先行先试新优势;逐步构建完善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服务体系;着力加强惠及台胞政策措施宣传解读,为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新贡献。

厦门钨业:创新为本,成就行业龙头

即时 | 2019-10-08 07:19

作为从事钨钼、能源新材料和稀土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厦门钨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科技引领,踏准了产业风口 

创新为本,成就行业龙头 

东南网10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创造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

省属国有控股上市企业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构建三级“立体式”研发机构组织,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体系,成为全球钨材料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国内锂离子正极材料规模最大以及全球稀土深加工与应用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

面对成绩和挑战,厦钨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立足于现阶段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将以打破国外关键材料、关键部件的技术封锁和“卡脖子”束缚为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行业制高点,持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带动产业高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立体式”研发,保障技术创新与产研联动

日前,记者来到厦门钨业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展厅展示着企业的主营业务、科研能力等内容,其中“精密刀具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航空领域刀具”部分尤为引人关注。

众所周知,钛合金是航空航天器不可或缺的材料,以波音787-8喷气式客机为例,每架飞机的使用量接近10吨。而处理这种高强度、耐热耐腐蚀的材料,需要金属切削工具。过去,由于国产金属切削工具精度、稳定性和效率无法达到加工要求,国内航空航天主机厂使用的是瑞典山特维克、美国肯纳及以色列ISCAR的切削刀具。显然,一旦国外实施禁运或技术封锁,国内航空航天业发展将受到巨大影响。

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硬质材料研究所所长刘超告诉记者,厦钨与成飞等主机厂合作,目前已成功开发出航空航天钛合金结构件加工用高精密整体刀具,并实现了50%以上的进口替代。“钨中心作为在此领域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在收集大量的刀具磨损、失效等一手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先后突破高强度刀具基体制备、高精度复杂曲面磨削、先进涂层的设计与制备、高精密度刀具高效加工应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事实上,这只是研发机构保障创新驱动众多例子中的一个。厦门钨业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晓告诉记者,厦钨构建了三级立体式研发组织机构,第一层级是从事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的三大工程中心,除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还有高端储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称为集团的“中央研究院”;第二层级是从事面向客户的产品开发、设立在各公司的几十个产品研究所;第三层级则是从事工艺实现、设立在各制造部门的生产技术部。

据介绍,三个层级的中心主任、所长和部长分别由国际一流专家、国内一流专家与企业一流工匠担任。文晓表示,三级研发组织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统筹和自下而上的反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研发驱动,以及兼顾当前和未来、短期和长期的研发体系。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厦钨获得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35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市科技重大贡献奖各1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省专利特等奖2项等;实施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40项国家级科技项目。产研联动,集团专注于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子公司和永磁电机产业园先后设立,踏准了产业风口,坐稳了行业龙头的位置。

抓住“牛鼻子”,向管理和机制创新要效益

三级立体式的研发组织机构建立之后,如何使其高效、系统地发挥作用?显然,统筹规划、协助分工的工作流程成为关键。为此,2016年,厦钨引入华为IPD,即集成产品开发的研发模式,目的就在于解决大规模研发的先进管理问题。

厦门钨业技术研究中心体系创新部经理曾祺森表示,IPD核心内容是构建需求管理、市场规划、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四大流程体系,其中,需求管理流程解决了客户的痛点问题,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满足客户的产品问题。

“IPD的成功实施,让厦钨千名工程师,用一个语言、一种理念,高效率、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开发,研发思维也从过去的山寨模仿到今天的正向研发。”曾祺森说,借于此,企业在完整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学研用相结合,公司内外结合,形成了产业协同和联合技术攻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实施创新驱动,厦钨确立了“以经费为调动,以项目做载体”的研发总思路,把经费和项目作为创新管理的“牛鼻子”。据此,集团将所有的研发活动分为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工艺革新、装备研发四大类,按年营收不低于3%比例投入研发活动,并对每类产品具体规定了经费比例,特别强调了技术研发的投入额度。

同时,实行“用钱找事、用事找人”的倒逼策略,采用全面预算来规范研发经费的投入方向和资金用量,实行项目管理制,将研发项目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来分级管理。这些做法,确保了研发与战略对齐,也确保了前沿、未来的技术研究的有效投入。

管理机制创新不止于此。厦钨把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当成重要课题,在《创新管理实施细则》《新产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中,明确知识要素充分参与利益分配的管理机制。例如,新产品开发上市后,创新团队将连续3年分享销售净利的10%;成套技术的成果转让后,创新团队分享价值增量部分的30%;产业化项目孵化后,核心团队可以入股新公司。同时,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大会,对取得显著成效的研发成果和个人百万元级的奖励表彰。激励机制落地实施,企业形成争优创先的良好文化,取得了显著效果。

“下一步,我们拟充实各工程中心的建设,新建先进涂层研究所等8个研究机构。”厦钨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将实现科研和产业双轮驱动,推动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实实在在做实业 圣农养好“一只鸡”

即时 | 2019-09-25 07:36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陈志鸿)

近日,工信部公布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圣农旗下圣农食品有限公司和圣农发展(浦城)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从一家养殖企业到绿色工厂,去年肉鸡产能达5亿羽,圣农走出了一条不污绿水青山、不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牢记总书记嘱托,我这辈子就琢磨一件事,就是如何养好一只鸡。”圣农创始人傅光明说。

智能化,奏响养殖4.0乐章

2018年初,圣农开始对原有的1条肉鸡加工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

“以前在前处理区,卸鸡、分笼、电晕工序由人工操作,作业环境较脏,需要经常清洗,工人劳动强度大。”肉鸡加工事业部总经理张金龙说,引进活禽自动装卸、二氧化碳击晕系统后,大幅提升装鸡、卸鸡效率,降低运输过程中鸡只死亡率和淤血、断翅比例。

在分割深加工区,先进的自动分割系统正在代替人工切割,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分割工序与包装工序之间原来需要人工进行产品转运,圣农采取自主设计、厂家订制配件、自主安装的办法,研制自动物流线。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设计图纸历经40多次修改才最终定稿,终于建成了自动物流线。

自动化肉鸡加工生产线投用后,用工由原来的800人减少到500人,产品加工滞留时间缩短50%。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圣农相继研发了肉鸡饲养智能环控系统、宰杀场统计系统等项目,实现全产业链的全程数据链接。各个鸡场数据实时传送到中央控制中心,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就可实时通过手机、电脑查看鸡舍的各种数据,实现智能化养殖。

“很多人认为农业很低端,靠天吃饭,其实不是这样。2016年,国家提出工业4.0,圣农在同行业中率先实施农业养殖4.0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智慧农业。”傅光明说,集团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管理智能化,生产自动化,食品安全系统化,环保、消防标准化。

延链条,填补国内上游种源空白

种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上游完全依赖国外进口。没有“中国芯”,企业只能是大而不强。

2016年初,圣农开始发力育种攻关。国外育种企业采用4个原种品系培育原种鸡,圣农成功培育出11个原种新品系。

“原来国外育种企业只卖给我们白羽肉鸡配套系,坚决不卖原种品系。国外采用4个原种品系来培育配套系,现在,我们培育出11个原种新品系,就比如一幅画,原种品系是组成画的各个颜色,国外只用4种颜色画画,我们用11种颜色,可以创作数量更多、画质更优美的画画,因此通过杂交组合培育出数量更多、性能更优秀的配套系,满足不同国家对鸡肉的消费习惯。”圣农常务副总裁兼圣泽生物总裁郭怀顺说。

4年不懈努力,投资7亿元重金,今年5月12日,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培育的白羽肉鸡配套系——SZ901配套系诞生。

“圣农育成国内首个白羽肉鸡配套系,将彻底打破我国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改变我国未来白羽肉鸡的供需格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文杰说。

8月2日,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圣农在光泽、浦城、政和3个生产基地的400万羽鸡群中开展中间试验。第一个白羽肉鸡配套系——SZ901配套系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后,祖代鸡将正式推向市场。

“一个配套系预计生产80万套祖代鸡,可以满足80%的中国市场需求,未来国产种鸡的成本有望比进口种鸡低50%,为行业发展谋取国际话语权。”郭怀顺说。

福清市与连城县8年对口帮扶纪实——跨越山海,奏响“协作曲”

即时 | 2019-09-23 07:34

二○一二年,福清市和连城县结对帮扶。八年来,福清市提供帮扶资金一亿多元,助力连城县五十六个贫困村、一万四千六百贫困人口脱贫——

跨越山海,奏响“协作曲”

东南网9月23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通讯员 谢雄 吴坤虹)一个是山区县,一个是沿海市,因为山海协作,奏响携手发展壮大的“协作曲”。

2012年2月,福清市和连城县结对帮扶。福清发挥沿海发达地区优势,坚持“输血、造血、活血”并举,全力助推连城脱贫攻坚、提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8年来,福清市共提供帮扶资金1.05亿元,并发动企业捐资200多万元,支持连城县加快发展。到2018年底,已助力连城县4个乡镇、56个贫困村、1.46万贫困人口脱贫。

民生优先 补齐短板

漫步连城县朋口镇天马村,街道干净整洁,生态河堤碧草芳菲,农民广场宽阔亮丽。

2015年,连城遭受了百年不遇的“7·22”特大洪灾,天马村是受灾最重的村庄之一。灾情发生后,福清市倾情帮助天马村重建家园:派出干部挂镇驻村一线协调服务,出资300万元,让村庄很快恢复生机,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连城又遭遇“5·17”特大洪灾,灾情严重。福清市再次伸出援手,出资500万元,帮助修复塘前乡张地村洪灾水毁公路。

民生优先,补齐短板。福清市把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突破口,创新对口帮扶资金投入方式,通过“财政投、部门出、镇街筹、社会帮”等组合方式,多方聚力,多元化投入,织牢民生保障网。

在基础设施方面,福清累计投入6372万元,用于连城市场改造、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镇村道路建设改造等;在公共服务方面,累计投入2305万元,实施了连城一中“福清体育馆”、幼儿园、农村幸福院等项目建设,助力提升教育、养老、文化领域公共服务水平;在社会救助方面,累计投入2078万元,用于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生产性补助、购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解决精准扶贫资金缺口问题。

生态扶贫 斩断“穷根”

走进连城县曲溪乡的创亿元农牧蛋鸡养殖基地,让人眼前一亮:一排排鸡舍均采取密闭化措施处理,干净整洁,无异味无噪声。

“项目总投资2.58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37亿元,引进德国全自动化蛋鸡养殖设备,建设智能化鸡舍和蔬菜种植大棚。目前,一期项目已实现日产蛋10吨、有机肥34吨。”福建省创亿元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福清籍企业家林坚说。

创亿元基地是2017年由福清牵线引入连城县的生态扶贫项目,实现循环发展:基地产生的鸡粪由传送带直接送到有机肥料厂,经过发酵转化成有机肥,有机肥则由果蔬基地使用,真正实现循环无污染。该基地如今是闽西最大的生态蛋鸡养殖基地,去年实现产值1095万元,带动了当地60多户村民及贫困户就业。

在对口扶贫协作中,福清连城两地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立足连城当地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开展生态扶贫,发展绿色产业,让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贫困户吃上生态饭,走上富裕路。

在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的基础上,两地还重点抓好村集体的脱贫,推广移植福清的自身经验,在连城实施“同置业、壮村财”工程。

福清市领导介绍,具体做法就是引进福清籍企业家到连城投资建设农贸市场,由连城回购部分店面以成本价销售给贫困村,每年为贫困村提供固定资产出租收益,为村集体提供稳定收入。目前,选址连城县城区约30亩的农贸市场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有30多个经济薄弱村有意向购买。

产业扶贫 致力“造血”

在连城工业园区福清产业园里,福建省世波光电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其中不少是当地的贫困户。

福清产业园总规划1平方公里,与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进行产业对接,主要引进光电、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项目。

稳定脱贫,自身“造血”是根本。为促进对口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福清发挥产业实力强、园区平台多等优势,和连城共建产业园区,福清重点在基础设施、项目招商等方面予以支持。

福清积极搭建招商引资载体和平台,举办了多场福清—连城对口帮扶项目推介会,组织了10多批次企业家到连城考察交流,促成了冠城新能源科技、众鑫电子等一批企业在连城落户。“通过福清市的帮扶对接,加大了在信息沟通、招商引资、产业对接、资源互补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助推了我们工业经济发展。”连城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说。

去年,连城工业园区累计实现产值71.88亿元,同比增长43.5%,新签约入园项目18个,新开工项目22个,新建成项目14个,逐步形成以光电、新材料、新能源锂电池等产业为主导的聚合发展。

2018年,连城工业园区荣获全省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考核评价第一名,至此该园区已连续三年荣获此项考评第一名。

平潭立足区位优势:勇当探路者 当好摆渡人

即时 | 2019-09-22 08:17

平潭立足区位优势,推动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构建两岸客货运枢纽,努力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

勇当探路者 当好摆渡人

东南网9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来自台中的何佩珊在平潭获得育婴员(三级)职业资格认证后,忙着开设一间早教机构,有意将台湾幼教经验带到平潭。不久前,她与丈夫何经源出资,招募30名台湾青年参与拍摄关于平潭的6部微电影。

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像何佩珊这样满怀热情创业的台胞还有不少。这得益于当地落实落细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构建覆盖采信台湾职业资格、企业资质、行业标准、商品检验的等效认证和监管体系,推动行业标准共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目前,平潭已完成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全部134项职业资格比对与直接采信,其中95小项可实现直接采信,已颁发506本采信证书;9家台资旅行社、3家台资学前教育机构在岚注册,61家台湾建筑企业在岚备案,3家环保企业在岚承揽业务;累计采信进口台湾白酒、小家电3350批次,货值6331.38万元。

此外,平潭还制定出台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台胞来岚就业创业、加强中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若干规定等系列政策,目前共认定台湾籍中高层次引进人才50人,累计兑现人才奖补约388万元。

台湾青年张先生自去年来到平潭澳前台湾小镇后,生意蒸蒸日上。“我可以享受到人才补助,每月有2500元津贴、210元住房补贴,这对像我这样的初次创业者来说帮助很大。”他说,平潭能“一站式”解决台胞在此创业遇到的问题。

依托平潭澳前台湾小镇、台湾创业园、北港文创村等等一批创业就业基地,平潭实施“两园”提升工程、提供创业就业岗位、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和服务平台,为台胞来岚“追梦、逐梦、圆梦”提供更大空间。

数据显示,平潭累计注册台资企业1008家,投资总额达398.1亿元,企业经营范围涵盖电子信息、航运物流、旅游文创、医疗生技等领域。澳前台湾小镇已入驻商户281户,其中台资占60%,累计进口台湾商品约36亿元;台湾创业园入驻企业425家,其中台资119家。

得益于“高雄—平潭”海上货运直航,平潭成立两岸农渔产品交易市场、设立两岸农渔产品交易线上平台,为台湾地区农户、农渔业协会及两岸贸易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交易服务。“台湾的农会、渔会、公司可以直接入驻线上平台,大陆的采购商不用担心中间有贸易商介入,可以直接采购到台湾的渔产品和水果。”平台相关负责人说。

平潭培育多条客货航线,在大陆率先实现与台湾北、中、南港口客货航线全覆盖,并建设海运快件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启用两岸检验检疫电子证书互换与核查系统等,打造两岸人货往来的便捷通道,发展两岸跨境电商业务。

据了解,1—8月,平潭口岸向台湾进出口农渔产品3141个标箱,货值3.56亿元;两岸农渔产品交易线上平台已入驻两岸商户58家,交易3870.5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台胞在平潭安心工作、快乐生活、幸福“扎根”,台胞子弟可在岚就读、自主择校,还能享受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申请金融信用证书……

“着眼于‘基层一线、青年一代’,平潭勇当探路者、当好摆渡人,将继续推动行业标准共通、加强岚台产业合作、吸引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拓展基层和青年交流,努力打造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桥头堡’。”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福建率先打通就业之路 让台湾同胞同等享受公共服务

即时 | 2019-09-20 07:38

福建率先打通就业之路,让台湾同胞同等享受公共服务

这里,台胞创业就业的“福地”

东南网9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拿证,真是太好了!”来自台湾的厨师林中超没有想到,自己手中的台湾中餐烹调证书在海峡对岸也获得了“合法身份”。

近年来,我省率先探索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让台胞来闽就业更通畅。60岁的林中超常年往返于闽台两地,4月1日,他在随团来榕参加福州市第二届闽菜烹饪职业技能大赛时,偶然得知这一政策。次日,手持台湾地区“中餐烹调”丙级证书的他来到福州市人社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从资格申请、审核到考试、审核发证,短短2个小时,林中超就申领到了人社部中式烹调师(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首位在我省通过“即来即考、快速发证”,现场直接采认领到职业资格证书的台湾同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省人社系统积极先行先试,推动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为做好‘通’的文章,我省率先打通就业之路,贯通职业资格,畅通合作渠道,让台胞在闽创业就业与福建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落实国家统一部署,取消台胞来闽就业许可。积极支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招用台湾青年人才, 鼓励各地开发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专岗招聘台湾同胞, 省级“三支一扶”设置专岗招募台湾高校毕业生。来闽就业创业的台湾同胞同等享受创业扶持补贴、创业项目扶持、职业培训补贴等多项福建居民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

同时,我省率先对中式烹调师、西式烹调师、美容师、美发师、汽车维修工5个职业开展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试点。目前,已有226名台湾同胞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近期,将扩大直接采认试点范围,涵盖20个职业。在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方面,我省率先对3项准入类和11项水平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直接采认台湾地区相应职业资格,无需换发证书,直接在福建开展业务并享受同等待遇。率先对52项台湾地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 (技术士)考试及格证书,直接比照认定工程、农业系列相应职称。目前,已有152名在闽台湾同胞获得大陆职称,4363名台湾同胞取得国家职业技能资格。

我省还率先畅通合作渠道,鼓励台资机构到我省自贸试验区等地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且不受股权比例和注册资本金的限制,目前已入驻12家。持续举办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大会、海峡博士人才交流合作对接会,对我省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引进招收台湾博士、开展两岸联合培养等予以资助,累计超过1700万元。

凡持有台湾居民居住证的台湾同胞,可在我省居住地依法享有劳动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相关基本公共服务。目前, 在我省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台湾同胞人数分别达2916名、2895名、2683名。已有78名台湾人才被确认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ABC类),共发放补助6750万元。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日益成为台胞创业就业生活“福地”。如今,在闽工作台湾同胞还可参评福建省各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就业创业杰出代表等。去年以来,已有18位在闽台胞获评省级各类殊荣。

“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除了能更好地融入大陆,也是对自己工作两年多来的肯定。”来自台湾嘉义的林智远2015年来到平潭工作。去年4月,在全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中,首次表彰了5名台籍劳模,林智远便是其中一员。“申请流程跟大陆同胞是一样的,没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程序,真正做到了‘同等待遇’。”他说,“这几年,来福建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越来越多。只要努力奋斗,无论是大陆青年还是台湾青年,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厦门推进能源材料实验室建设:为“三创”,孕育国际一流平台

即时 | 2019-09-19 07:26

厦门全力推进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

为“三创”,孕育国际一流平台

东南网9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10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会在福州召开。会上,由厦门市组织、依托厦门大学筹建的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以下简称能源材料实验室)获授牌,成为首批四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

包括能源材料实验室在内的福建省创新实验室的建立,正是我省打造科技创新强省的战略之举。

“以国家级实验室为目标,力争打造支撑创新创业创造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能源材料实验室筹建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工程技术学部主任田中群说,能源材料实验室将发挥省市赋予的体制机制、经费、人员、用地等资源优势,对标国际一流科技创新高地,重点推进建设。

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

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属于能源材料实验室、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能源材料大楼已竣工,正等待验收,不久后,大楼将投用。

一流的研发条件支撑一流创新工作,能源材料实验室以“国际领先、产业急需”为标准,还联合龙头企业共同搭建公共支撑平台,目前已启动建设亚洲首座无噪音实验室、原位电子显微平台、微纳加工平台等先进研发设施。

面对前沿学科融合和重大领域创新资源集成度不够高等问题,福建积极布局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增强战略性科技实力。2016年,厦门大学在福建省、厦门市的支持下着手建设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平台规划投入经费9.64亿元,首期支持建设7万多平方米的能源材料大楼,为省级创新实验室建设奠定了基础。

有了硬的设备,还有强的团队。如今,平台成功吸引石墨烯发现者、诺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等国际领军人才加盟,已汇聚150多名人才。

据悉,平台团队近3年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60余项,产出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也收获多个国际重要奖项。

田中群认为,实验室还将探索更加灵活的体制模式,组建高效自主的管理机构,在科研、用人、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新型管理制度,鼓励企业与社会创新机构参与共建。通过新型体制机制,为实验室的创新创业创造提供强大动能。

打造创业创造摇篮

与宁德时代、天马微等省内外30余家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研发代工、技术入股、自主孵化等多种模式开展成果转移转化,能源材料实验室已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石墨烯新材料、国产仪器装备等领域孵化创办了益舟新能源、普识纳米、超新芯、华宇龙盛、晞和科技等一批高技术企业……

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成果方面,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已交出颇引人瞩目的成绩单。目前,实验室正联合相关龙头企业推动筹备“厦门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培育发展Micro-LED新千亿产业。

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涵韬介绍,接下来,该实验室将探索多元产学研合作,联合产业界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在能源存储与转化、智慧能源管理、未来显示技术等领域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强化实验室对产业的技术供给与引领支撑。

据介绍,今后实验室还将打造创新共同体,重点开展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解决单一创新主体无法攻克的战略性、瓶颈性难题,探索省创新实验室的协同创新联盟机制,站在国家协同层面打造科技共同体,联合首批省创新实验室以及省内外优势创新力量,争取国家级实验室。

“我们将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省创新实验室筹建和运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高地、创业创造摇篮,为我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坚实支撑。”田中群院士表示。

福光股份:闪耀非常之“光”

即时 | 2019-09-18 07:43

全球光学镜头的重要制造商,福光股份深耕光学领域六十载,坚持科技创新,勇于攻坚,勇于开拓——

福光,闪耀非常之“光”

东南网9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戴艳梅)

自7月成功登陆科创板以来,福光股份作为全国首批25家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公司之一、福建科创板第一股,成为市场焦点,受到资本青睐。

拔得头筹,福光的经验很简单:一心一意做好产品,几十年来只做一件事,就是“镜头”!

福光的经验又很不简单。它是福建省国企混改成功的典型,深耕光学领域60多年,始终坚持科技创新。2018年研发投入占到营收的8.21%,截至今年3月6日,公司共拥有1项国防发明专利、175项发明专利、16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4项外观专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我们将根据这一重要要求,对标欧洲顶尖光学技术,尽力推动5G快速落地,迎难而上,再接再厉,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为实现新时代强军梦、强国梦做出更大贡献。”对于未来发展之路,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波信心满满。

直面困难,勇于改革攻坚

福光专业从事特种光学镜头及光电系统、民用光学镜头、光学元组件等研发生产,产品涉及军用和民用等多个领域,是全球光学镜头的重要制造商。

福光股份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国营八四六一厂,由福州照相机厂和福建师大光学仪器厂合并而成。历经多年的技术积淀和探索进步,公司走在国内光学镜头行业前列,产品覆盖包括激光、紫外、可见光、红外系列全光谱镜头及光电系统。

事实上,发展之路并非一片坦途。直面困难,勇于改革攻坚,福光闯出一条新路。

2006年以前,由于研发实力不足,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订单和销售收入持续下滑,连年亏损,濒临破产。怎样能让企业“起死回生”,这在当时是一道巨大难题。新上任的领导团队上百次深入走访、考察,探寻经验和解决方案,经充分调研分析,认为“重症需猛药”,在特殊时期,急需注入民营资本,挽救企业于危难。

危急关头,福建电子信息集团选择让出控股权,以个人持股70%、国有资本持股30%的方式,让民营资本来当企业大股东。

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福光股份既有国有军工企业长期积累的系统化、规范化运营传统,又增加了民营机制的灵活性、高效率,为公司带来活力。

2013年,福光股份推行骨干员工持股计划,公司增发10%的股份,100多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享受到该政策。这一改革举措深层次释放了企业内部发展动能,形成经营、技术、管理层利益与公司利益高度一致的新格局。员工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企业高端人才队伍更稳定。

民营资本发展壮大、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企业员工收入持续增长、企业生命力更加旺盛,如今,福光股份不仅是国内重要的军民融合企业,也成为福建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

公司紧跟世界光学技术发展步伐,迈上自主创新的高端之路,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安防视频监控镜头制造商、第二大变焦镜头制造商,以及全球最大的4K高清镜头制造商,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坚守主业,勇于开拓创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福光人对此感悟尤甚。坚守主业,让他们实现了华丽转身。

光学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融合光学技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等引领型产业。镜头设计、生产工艺以及精密加工等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是行业内企业的核心竞争点。

多年来,福光深入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战略,掌握了设计和加工两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同时积极探索军民融合质量管理模式,承担多项定制产品科研、生产任务。

一方面,公司将军品技术应用到民用领域,不但有效推动我国安防产业发展,而且使公司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保障了技术资源进一步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民品业务发展壮大,解决了军品投入资金占用大、利用率低、投资回报慢等问题。

目前,在定制产品方面,福光股份的主要产品包含特种光学镜头及光电系统,广泛应用于“神舟系列”“嫦娥探月”等重大航空航天任务及高端装备。

同时,福光股份还具有多项行业首创技术,比如全球首创的大口径透射式天文观测镜头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并实现多个产品替代进口,2018年设计开发出25~300mm、8K超高清的连续变焦镜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非定制产品包含民用安防镜头、车载镜头、红外镜头、物联网镜头、AI镜头等,广泛应用于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

2018年,福光股份营业收入5.52亿元,实现净利润9138.64万元。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快速崛起,以及未来智能化时代和安全要求日益提高,给光学镜头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

“坚守光学主业,打磨好自己的镜片,聚焦好自己的镜头,绽放自身的光芒。”福光人这样想,也正在这样做。

厦航:做好服务两岸的分内事

即时 | 2019-09-17 07:11

东南网9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在平 通讯员 张玮玲)

乘坐厦航班机,为你服务的空姐操着略带台味的普通话,或流利的英文,或地道的闽南语,你可不要想当然认为她就是厦门人,实际上她们是来自台湾的空姐。

作为全国首批直航两岸的航空公司,厦航精准对接台湾青年看重发展空间等就业需求,先后四次赴台招聘,吸引1万多人报名,最终录取300多人。经过培训,目前150多人已上岗。这批学历高、外语好、素质佳的台湾青年成为厦航一张烫金名片。

招收台籍空乘,只是厦航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建设两岸共同家园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作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与创建的航空公司,厦航始终把服务两岸作为分内事,坚持不懈做好每项工作。“我们一定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厦航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志学说。

据介绍,厦航成立之初,便肩负着“民航体制改革、经济特区发展和海峡两岸交流”三大使命。多年来,厦航不忘初心,积极构筑增进两岸经济往来的桥头堡,推动并见证了两岸经济交流的多个重要历程——

1987年底,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厦航从机型选择、航线规划等方面积极筹备直航。1996年,厦航与台湾航空公司合作,实现从香港、澳门无缝转机,为两岸往来提供一条便捷空中通道;2005年,厦航为两岸直航先行先试,作为首批对台包机执行航空公司实现双向直飞,结束了两岸56年空中客航隔离的状态。

2008年12月以来,厦航实现了直航航线网络多点覆盖,每周航班突破80个。从2005年首班包机至今,已运送两岸旅客超过450万人次,推动两岸迎来“大三通”的新时期。

随着两岸交流融合发展推进,厦航主动作为,为台湾年轻人提供更多学习发展机会,2018年9月获评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未来,厦航还计划引进更多的台籍专业人才。

福建:五个聚焦,营造“三创”发展好环境

即时 | 2019-09-16 07:19

省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单位落深落细落实我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46条实施意见

五个聚焦,营造“三创”发展好环境

东南网9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 近日,厦门大学福建省新型先进动力工程研究中心独立设计、研制、生产的“南强一号”高速无人机,完成了地面发动机试车和长距离高速滑跑等全部试飞前准备,即将挑战超声速飞行的技术难关,检验我省在先进动力和高速无人飞行系统方面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上半年,福建发改委启动工程研究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梳理推动223项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依托全省98家国家级、国家地方联合共建以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致力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引导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南强一号”高速无人机,正是三年行动计划攻关突破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

省发改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工作部署,一方面牵头会同有关单位建立会商机制,将全会出台的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46条实施意见细分为120项工作任务,定期协调推动,一方面以创新研发、产业发展、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等为抓手,围绕五个聚焦逐项落深落细落实省委任务。目前,46条实施意见全部启动,120项具体任务中,69项已出台政策文件或建立工作机制,16项正在研究准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或建立工作机制,35项长期持续推进。

聚焦平台引领,提升创新能力。建设福州市“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厦门市“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泉州市“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宁德市“中国福建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等首批四家福建省实验室。围绕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引导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地方政府、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共同建设山海协作创新中心,为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已分别在连城、柘荣落地福建省光电信息技术、高端药物制剂两家山海协作创新中心。将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打造为创新的平台、创业的桥梁、创造的载体,第十七届“6·18创交会”共对接合同项目7106项,总投资1786亿元。顺利举办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签约落地项目308个。

聚焦产业升级,构筑创业高地。培育千亿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企业库和项目库重点跟踪推动,今年产值超千亿集群可达18个,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福州获批列入国务院表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城市之一;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数字经济规模达1.4万亿元,增速居全国第2位;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国第4位。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载体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推动福州新区、泉州丰泽区和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开展了2019年双创活动周、“创响中国”等系列活动,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今年泉州丰泽区列入国务院办公厅正向激励。

聚焦人才培育,激发创造活力。升级省引才“百人计划”,新增特级人才项目、青年人才项目。实施特级后备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创业之星”、“创新之星”等“八闽英才”培育工程。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业、在职创业或离岗创业。深化“亲清润闽商、促进两健康”活动,引导企业家心无旁骛做实业。

聚焦扩大开放,释放发展动能。发挥多区叠加优势,推进“丝路海运”“丝路飞翔”“丝路茶道”等工程,目前,已发布港口、航线、海铁联运等12项“丝路海运”服务标准,得到100多家国内外港口航运物流企业积极响应,加入“丝路海运”的国际航线达50条,截至8月底,已完成1092个航次,集装箱吞吐量92.7万标箱,同比增长10.79%。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全面清理取消对外资单独设置的准入限制。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

聚焦便民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省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服务事项770项,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7.55%,“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分别达29.3%和60.3%。深化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证照分离”。推进综合监管、“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其中依信用风险对企业分类抽查的做法,受到国务院办公厅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省发改委将按照省委年中推进会的要求,在创新驱动上再发力,加快筹建福建省创新研究院,持续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梳理主导产业,研究龙头企业壮大计划;在创业服务上再优化,大力减税降费减负,构建政务服务“一张网”,完善闽政通APP功能;在激发活力上再提升,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向纵深推进,进一步释放双创活动周、“创响中国”、“6·18创交会”等载体平台功能,办好第三届数字中国峰会,持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扩大开放上再拓展,引导多区叠加联动互动,有效扩大利用外资,加快推进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为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坚实保障。

泉州领SHOW天地 年轻人的创业乐园

即时 | 2019-09-15 08:13

泉州领SHOW天地整合38栋旧厂房闲置资产,拓展延伸18万平方米的多维度创客空间,为有梦想的年轻人创业提供资金、智力等扶持和帮助——

东南网9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黄琼芬 通讯员 郑玲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富有现代气息的创意办公室、艺文沙龙、个性购物区……走进泉州领SHOW天地创业乐园,创意十足的个性建筑随处可见。领SHOW天地不仅是泉州年轻人最喜欢的创业园之一,也是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泉州园)的核心区、启动区,泉州市丰泽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地标性区域。

曾几何时,领SHOW天地园区所在地还是一片破旧、废弃的厂房区。2010年,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将中心废旧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规划面积达80万平方米。

“城市‘三旧改造’给了我们机会。通过政企合力,最终我们整合了38栋旧厂房的闲置资产,拓展延伸出18万平方米的多维度创客空间。”福建领SHOW文旅“领SHOW天地”创始人张澍楠介绍,“大量初创者面临着资金、技术、资源紧缺的问题,而领SHOW天地要做的事,就是为创造力搭建一个SHOW场,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为创客降低创业门槛。”

据了解,领SHOW天地致力于打造“小微企业的管家”,为有梦想的年轻人创业提供各种扶持和帮助,包括公司注册、工作场所、资金扶持、政策争取、资源整合及产业转化等全方位服务。

为此,在搭建创客空间的基础上,领SHOW天地还优化完善配套,提供金融、财税、法律一体化代办服务,尽最大可能减少创客的创业成本。与此同时,政企合力投入2.6亿元用于改造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为创客提供了集休闲娱乐、科技研发、平台推广、业务对接于一体的“三创”全生态链条。

为帮助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领SHOW天地依托辖区高校资源丰富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人力银行”、打造“五大人才基地”,吸引了信息、金融、设计、营销、导师等各类产业人才6000余名。

资金紧缺是初创者普遍面临的问题。为此,领SHOW天地及有关单位设立了文创基金、“筑梦计划”,为创客提供每年200万元扶持资金、5万至40万元三年免息借款和1.5亿元的银行授信。“针对园区初创型企业众多的特点,去年我们还联合中国银行泉州分行定制‘领SHOW通宝’金融产品,由园区运营商做总授信担保,为企业三年内的租赁费用提供融资,以减少流动资金占用,为创客缓解创业初期资金紧张的难题。”张澍楠介绍,截至目前,“领SHOW通宝”已累计投放超4000万元,且该产品正由小微企业向园区内的个体商户延伸。

6年前,皇品入驻领SHOW天地时,只有不足80平方米的工作室,团队仅有四五人。在创客社区的支持下,他们从微电影的小米模式做起,3年时间就成为中国第一家微电影上市企业,并开起了全产业空间;做设计的学徒,自己开发出新产品无线角度灯,摇身一变成了创客,自己当起了老板,并获得了300万元的天使融资……

在领SHOW天地,各种各样的创业故事不断上演。6年间,领SHOW天地不断茁壮成长、不断升格,从立案之初的区重点项目,到泉州市级、省级示范,直至现在的国家级产业园。近400个创客团体集聚领SHOW天地,开创出一个遍地开花、异彩纷呈的基层创新创业创造新局面。

虽然成绩不俗,但对于领SHOW天地的未来,张澍楠有着更多的期许。“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实施意见、具体措施,为我们进行创新创业创造提供了强劲动力。传统制造业铸造了泉州的主要经济脉络,但泉州目前缺乏一个高端城市科创服务中心。因此,我们今后将把现有的创客社区,带入更高一级的科创综合体,生成可以改变行业的创造力。”张澍楠介绍,领SHOW天地联手投石智库开辟领SHOW·上东区联合创新国际社区,扩张创客社区的内涵和功能,打造服务制造业的“开放式创新加速器”。“预计到2022年,领SHOW天地将建成有梯队的500个新生代企业、1万名创客、30万平方米的创新社区、10亿元产创投基金的‘创造综合体’。”

福建华峰集团:掌握话语权 靠的是创新

即时 | 2019-09-14 08:07

东南网9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陈荣富 通讯员 刘金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为高技术企业成长建立加速机制。这极大增强了我们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心。”福建华峰集团董事长方华玉说,华峰把创新创业创造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材料研发、工艺革新、产品生产全过程,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过20年的创新发展,华峰已从最初的主营单一产业,成长为一家以自主研发为核心,集生产绿色纤维原材料(占比25%)、制鞋面料(占比65%)、运动用品(占比10%)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

颠覆技术,抢占高地

近日,记者来到华峰纺织园,走进投产不久的经编厂房,只见几台经编机正在满负荷运转,生产出一块块立体感十足的制鞋面料。

华峰纺织园位于莆田秀屿木材加工区南港片区,是华峰集团投资建设的新项目,从国外引进经编机、大圆机、针织机等设备,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温热压不伸缩技术,年产5万吨长丝织物,销往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掌握话语权,靠的就是技术突破。”方华玉说。

最早的时候,鞋子是纳出来的,纯手工制作,纳一双需要两到三天。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机械胶粘鞋工艺开始兴起,利用黏合剂,将鞋帮、内底、外底连接在一起,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但是工艺复杂,材料也不环保。

创新,华峰敢为人先。2014年,华峰自主研发出智能化制鞋技术,可以一次性打印成型。几年过去了,华峰掌握的这项技术仍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还入围“2018年IET创新奖”。据了解,这是欧洲最高创新奖。

华峰智能化制鞋技术是一种3D涂层技术,采用世界级原材料制成的水性聚氨酯配方,通过多层丝网印刷技术进行加工,可以选择性使用,灵活设计。13秒产出一双,产能提高4倍以上,用工减少2/3。Haptic是华峰智能化制鞋技术的核心工艺,采用水性油墨进行增材印花,取代传统的PU革鞋面,相比针车缝制面料,其产品耐久不开裂、防霉抗菌、时尚美观,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弹性。

通过技术创新,华峰每年可开发出300多个新品种、新花型、新材料产品,使其成为国内首家同时获得国际一线运动品牌认证的面料供应商。

汇聚人才,研发不息

只有落后的技术和标准,没有落后的产业属性。鞋服纺织面料是传统产业,但不等于落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高端人才。华峰深谙这个道理,并且付诸实践。

针对不同的生产领域和环节,华峰引进不同的国内外专业人才,各司其职,人尽其才。纺织面料研发,由美国专家担纲;新材料开发,由德国专家领衔;智能化车间打造,由国内高校教授带队……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近几年,华峰先后在美国、德国等海外地区设立了多个产品设计中心,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300人的设计与研发团队,累计申请专利近300项,手握授权专利243项。

“引才”见效快,“育才”后劲足。今年7月初,华峰向秀屿区政府提出建议,共同培育人才。双方一拍即合,依托当地一所职业中专学校,开办纺织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学校采用“二元制”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华峰源源不断输送产业人才。

产学研合作,这是华峰的“用才”策略之一。华峰携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建莆田首个纺织材料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破纺织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解决纺织染整加工系列技术难题。

“创新人才机制,完善研发人员考核及奖励制度,使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方华玉说,公司现有1个中国工程院院士、1个博士后、14个博士和31个硕士,以及相应的技术研发人员。

为科技“花钱”,华峰从不吝啬,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专门用于创新研发。但是单靠企业的力量,仍显不足,时常会遇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此,秀屿区出台优惠政策,助力华峰转型升级。国开行福建分行依托国开发展基金,与秀屿区国有企业合作,支持华峰建设华彩先端纤维材料产业创业创新基地。

去年,华峰成为秀屿区第一纳税大户,跻身莆田市纺织新面料龙头企业行列。

日前召开的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年中推进会上提出,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生态,充分激发人才和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实力。“今后,华峰将按照省委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进取,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努力打造国家级绿色鞋服面料研发推广中心,为中国纺织行业多做贡献。”方华玉表示。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