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日
分享
第120期 90后接续“守艺” 百年蜈蚣阁走出“深闺”
  • 蜈蚣阁巡游热闹场面。受访者供图
  • 李佳元制作蜈蚣阁模型。东南网记者刘学佳 摄
  • 穿着戏服的儿童坐阁。受访者供图
  • 李佳元在幼儿园教授蜈蚣阁纸艺。受访者供图

“正月二十是我们东屿村最盛大的节日。”日前,在厦门海沧蜈蚣阁文化传习中心,记者见到了李佳元,他正忙着整理40多套王侯将相的戏服。“每年正月,海沧一些村庄会各自组织蜈蚣阁艺阵到青礁慈济宫进香,祭拜保生大帝。照惯例,这些戏服在冬至前就要整理、洗晒收纳好,进香时给坐阁的孩子穿。”

1992年出生的李佳元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海沧首个9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掌握蜈蚣阁技艺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蜈蚣”起舞 传承数百年的祈福民俗

蜈蚣阁巡游热闹场面。受访者供图

蜈蚣阁是闽台地区独特的民俗游艺,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后来发展成为文艺踩街形式之一,核心传承地为厦门海沧的东屿、锦里、钟山和青礁等地。2011年,海沧蜈蚣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蜈蚣阁以多节阁棚连成,每节阁棚饰以祥禽瑞兽、奇花异草图形,上坐装扮戏曲人物之儿童。每一节阁棚由两个或四个甚至八个成年男子扛抬,几十节阁棚相连,首尾分别装上龙头和龙尾。行进时,配以富有闽南特色的音乐,犹如一条蜈蚣在地上蜿蜒爬行。

一般认为,蜈蚣阁起源于明代,和保生大帝文化习俗紧密相连。相传,当年保生大帝吴真人一生行医救济百姓,大多以蜈蚣为引,后人为表达对他济世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发形成了蜈蚣阁这种祭拜民俗,所需费用均由村民自愿捐资。蜈蚣阁在清代乾隆《泉州府志・风俗》中已有明确记载,说明至迟在乾隆年间,蜈蚣阁就已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

李佳元介绍,东屿村进香的那天,蜈蚣阁打头阵,舞龙、舞狮、乐队、旗阵等艺阵紧随其后,村民跟在艺阵后,最后是保生大帝轿辇,由16名小伙子抬着,与蜈蚣阁相隔百米后,都要往前冲刺一次,气势非凡。中午,浩浩荡荡的千人队伍抵达慈济宫,蜈蚣阁开始在广场上绕行,村民们则在广场上默念祭拜,祈求辟邪除灾、迎祥纳福。

李佳元制作蜈蚣阁模型。东南网记者刘学佳 摄

“蜈蚣阁的制作工序繁多,需要运用木作、竹篾、扎纸等手工艺。”说话间,几张彩纸在李佳元指尖翻飞,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纸花就成型了。李佳元说,“蜈蚣阁全靠手工制作,分为搭架、装饰、制作龙头龙尾、校棚四个环节。”

蜈蚣阁制作第一步是搭架,先在阁板上安装座椅,再用长短不一的木条和红绳在阁板上扎制阁棚;第二步是装饰,用剪好的彩纸、彩绸、流苏等装饰阁棚的侧面,再用红绳将五彩的塑料花、纸花和泥人扎绑在阁棚上;第三步是在阁棚的首尾分别装上龙头龙尾,用红布或彩绸将龙头和龙尾与阁棚连接;第四步是校棚,把一节节彩阁用活榫相接。至此,蜈蚣阁才算完工。

“一坐钟情”5岁坐阁8岁学艺

穿着戏服的儿童坐阁。受访者供图

在东屿村,家家都以自家孩子能够坐蜈蚣阁为荣,希冀能够得到保生大帝的眷顾和保佑。“我第一次坐阁是5岁,当时扮演的是一位武将。”谈到和蜈蚣阁的结缘,李佳元依旧记忆深刻。

“外公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蜈蚣阁手艺人,在我二年级时,外公问我愿不愿意学,我一口答应。”从那时起,每到周末李佳元就和外公学艺。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剪线头,一次至少三四个小时。”李佳元说,每一节蜈蚣阁四周是由一根根竹篾交错连接而成,这些连接点都留有线头,细心的手艺人会把这些线头剪整齐。后来他才明白,外公一直让他剪线头,是希望他用眼看、用心学。在这过程中,他早已将蜈蚣阁框架牢记在心。五年级时,李佳元开始参与蜈蚣阁的制作,“村里人都说我是大师傅了,当时感觉特别自豪。”

上初中后,李佳元因学业将这门技艺搁置,但心中这份热爱早已扎下了根。

传承是根 “原汁原味”才是真非遗

东屿村蜈蚣阁抵达青礁慈济宫进香。受访者供图

2016年外公去世后,李佳元和村里的年轻人感慨,随着老一辈的离去,这门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蜈蚣阁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手艺不能就这样断了。”

同年,包括李佳元在内的6位年轻人成立了东屿蜈蚣阁文化传习中心,成员都是义务兼职的,现有40多人,均是80、90后。传习中心成立后,李佳元以常务理事身份开始参与蜈蚣阁保护传承的策划。

目前,李佳元经营着一家传媒公司,但一有空闲,他就向老艺人请教、翻古书记载、搜集老照片,尽可能全面地复原蜈蚣阁制作技艺。“蜈蚣阁技艺多是靠口传心授,很多手法失传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整理、记录和复原。”

随着时代发展,海沧蜈蚣阁从人力肩扛逐渐被装轮推动取代,东屿村也不例外。“抬阁才是原汁原味的蜈蚣阁,我们要保留这一传统。”2017年,在李佳元等人的推动下,东屿村恢复抬阁,这支人力肩扛的蜈蚣阁队伍由研习中心负责,李佳元作为总策划全程参与设计与制作。

“在以前,‘阁’是由自家的亲人抬,每趟进香来回一二十里,全靠步行,所以亲人们要齐心协力,互换脚力。”虽然现在换成了工人抬阁,但李佳元相信,“最地道”的蜈蚣阁一定会回来的。

创新是魂 蜈蚣阁走出“深闺”

李佳元在幼儿园教授蜈蚣阁纸艺。受访者供图

除了恢复蜈蚣阁传统,李佳元还想方设法创新。2017年,东屿村的蜈蚣阁阁棚两侧出现了“二十四孝”的图文,这一变化成为当年的亮点,“之前有人调侃‘蜈蚣阁虽然年年有,但去年的照片也能用’这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开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蜈蚣阁,每一年都有一个文化主题。另外,蜈蚣阁上的人物设定,我也尝试着融入海沧的历史名人,目前正在设计造型。”李佳元说。

“多数人不感兴趣是蜈蚣阁技艺传承遇到的最大问题。”如何破局一直是李佳元考虑最多的问题。

2017年6月,传习中心和海沧区文化馆共同策划,举办了“海沧蜈蚣阁”东屿进香民俗文化展,不仅展出蜈蚣阁实物、老照片、进香物品、戏服等,还有现场手工体验项目。开展后,每天都有数百名市民和学生观展。人气的火爆让李佳元有了新思路——将蜈蚣阁技艺带进校园。

在海沧绿苑幼儿园发出邀请后,为了便于孩子们学习,李佳元将复杂的纸扎技艺简单化,从一朵花或一个小物件进行教授,让孩子们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习,“蜈蚣阁的核心技艺是纸扎,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兴趣之门。”

李佳元告诉记者,从进入几所幼儿园授课,再到走进职业中专学校办体验营,传习中心一直努力将蜈蚣阁技艺带进校园,现在也和海沧的几所小学达成了意向。

蜈蚣阁制作。受访者供图

“作为两岸共有的民俗,我们还将蜈蚣阁抬到了金门。”2019年,东屿村蜈蚣阁参加了金门迎城隍活动,“在金门是叫蜈蚣座,我们的7节蜈蚣阁成了现场的‘明星’,引发围观,为了介绍海沧,我们在每节阁棚侧面都附上海沧的图文介绍。”李佳元说,往后双方的交流活动会越来越多,同样信奉保生大帝,其特殊的文化交流意义是无可取代的。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保生大帝信俗、蜈蚣阁等非遗项目民俗文化节的不断举办,也让蜈蚣阁逐渐走出“深闺”,知名度越来越高。

“让更多的人知道蜈蚣阁,才有从了解到热爱的可能。”如今,李佳元已是这门技艺的“老师傅”,带起了徒弟,村里会制作蜈蚣阁的90后,也从李佳元1人增加到了5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保存最原始的东西,然后不断地尝试创新,蜈蚣阁技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本网记者 刘学佳 李奇)

蜈蚣阁起源于明代,和保生大帝文化习俗紧密相连,是闽台地区独特的民俗游艺,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

2016年,包括李佳元在内的6位年轻传承人成立了东屿蜈蚣阁文化传习中心,成员由80、90后组成,义务兼职致力于蜈蚣阁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在李佳元等人的努力下,蜈蚣阁技艺现已走进校园,从幼儿园到职业中专,再到进入小学校园的筹划,进校园为蜈蚣阁的宣传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更多的人知道蜈蚣阁,才有从了解到热爱的可能。”——李佳元

记者 刘学佳
记者 李奇
编辑 林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