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习近平在福建(二十):“习近平同志提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20-07-31 07:27:40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采访对象:徐登峰,1944年12月生,福建连江人。1987年任福建省委办公厅信息处处长,1993年任省农委副主任,1995年任省委农办副主任,1998年任省委农办主任。2008年8月退休。

采  访  组:邱  然   黄  珊   陈  思

采访日期:2017年6月7日初访,2020年1月11日核访

采访地点:福州市芳沁园,福州悦华酒店

采访组:徐登峰同志,您好!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您当时任省委农办主任。你们工作上接触很多,请您讲一讲工作开展情况。

徐登峰:我和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接触是在1996年。当时,他是福建省委副书记,分管“三农”工作,兼任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我是省委农办副主任,所以我们接触较多。他当时40来岁,年富力强,待人亲切,平易近人。这与他长期在农村和基层工作有很大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经常强调一个观点,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这么说,也这么做,同时要求各级干部都这么做。我们曾听到宁德的同志说:“习近平新官上任,从来不搞‘三把火’。”在他领导下工作,我们发现他确实如此,非常反对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他工作的立足点和评判标准就是群众满意不满意。

习近平同志当省委副书记的时候,主抓全省农村扶贫工作。他经常下乡,听取群众呼声,工作安排也处处想到群众。在此期间,他提出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理念。这话让老百姓听起来,非常有亲切感。

他很重视工作班子的团结,从来不搞拉帮结派、团团伙伙,处理问题都是站在全局高度来评判。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具备了全局观念、战略眼光、世界眼光。我们在他领导下工作,也是真心换真心——他怎么交代,我们就根据中央精神和他的指示怎么干,没有什么私心杂念,一门心思考虑怎么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扶贫工作。请您讲讲他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徐登峰:习近平同志在扶贫方面做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我举两个典型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福建的一个特殊群体,历史上叫作“疍民”。在过去封建社会,这个称呼多少带有歧视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称这个群体为“连家船渔民”。“一家人生活在一艘小船上,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终日漂泊”——这就是连家船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些渔民长期漂泊在江河海上,卫生条件极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弱,生活得不到保障。如何让他们上岸定居,如何让他们融入现代城镇生活,成为习近平同志特别关心的事情。他在主持福州工作期间,就为推动连家船渔民上岸做了很多工作;他到省里工作以后,对这项工作仍然常抓不懈,不断关注进度和成效。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召开的全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上,就强调要彻底解决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问题,并把它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提出要进行连家船渔民社会主义改造。他指出,我们不要把连家船渔民上岸作为一般的事情来做,人上岸容易,政府可以花钱帮助盖房子,把人拉上来。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他们上岸后的生计问题,从前他们在船上靠运输、捕鱼为生,上岸以后要给他们安排好维持生计的工作,让他们能够“住下来、稳下来、富起来”才行。

连家船渔民有五六千户,上岸定居的工作很复杂,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习近平同志持续推动下,连家船渔民从1998年起开始大规模搬迁上岸,经过几年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到2002年时已总体完成。曾经“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连家船渔民成功上岸定居,过上了“电器洋房、幸福安康”的生活,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这些老百姓能够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同志功不可没。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畲族群众的茅草房改造工程。全国畲族人口约70多万,90%以上居住在福建和浙江的贫困山区,主要有雷、钟、蓝三大姓。由于上世纪90年代交通不够发达,建材运输成本和建筑人力成本都相对较高,所以很多山区的畲族群众没钱盖房。福建的情况又与北方不同,在北方农村,可以弄土坯来建较大较结实的房子,但闽东地区的土质达不到要求,土坯比起北方的质量差远了,畲族群众只能用茅草和少量的土坯来盖很简陋的房子。他们盖房时,都是用土坯围出一个房框,再用茅草盖在上面,最后用泥巴糊起来,将就着住。这样的房子,即使雨水少的情况下也只能住两三年,而福建台风多、雨水多,这种房子一两年都坚持不下来。畲族老百姓年年都要面临房倒屋塌的困境,承受人员受伤的危险。

当习近平同志主抓的“造福工程”推进到这些非常偏远的山区时,一些实际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因为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里,交通闭塞,与外界隔绝,山里面仍然很原始,所以这就涉及“造福工程”的投入与收效的问题。如果把路修上去,把电力供应上,至少要花费几百万元,这在当时是非常巨大的一笔开支;路通了,还要对茅草房加以改造,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即便这样做了,他们还是身处偏远的大山深处,生产生活几乎还是保持原样,很难说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习近平同志考虑,与其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倒不如直接在离城镇近的地方给这些老百姓盖上房子,请他们搬下山居住,再发展一些企业,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样既把钱用在了“刀刃”上,也让他们和城市连接起来。习近平同志的这个思路,后来就形成了畲族群众“造福工程”的基本规划。

对于茅草房改造搬迁,习近平同志要求在1997年内限期完成,省里还下发了600万元专项资金。相关地方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到1998年来临之际,闽东的2000多茅草房户全部甩掉了象征贫穷的“草帽子”。

采访组:“山海协作”“对口帮扶”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请您具体讲讲这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