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武平敢为天下先,成就林改第一县

2021-08-24 07:42:3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张杰
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号林权证,这本新式林权证清清楚楚标注着“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自己所有”。

image.png

2001年12月30日,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资料图片)

image.png

武平县优达农业公司董事长王秀珍(左)在指导贫困户种植百香果。通讯员 王发祥 摄

image.png

武平县林下经济脱贫示范户王瑞保在管理蜂箱。通讯员 王发祥 摄

image.png

武平县蜂农钟亮生展示蜂巢。通讯员 李国潮 摄

image.png

武平县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千鹭湖湿地”。通讯员 钟炎生 摄

东南网8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王发祥 陈威)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武平县,曾长期被乱砍滥伐、“守着青山吃贫困”所困扰。2001年12月,武平县万安乡(后改为镇)捷文村发出了我国第一本林权证,踏出了集体林权改革的第一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称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这场由习近平同志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福建保护生态、农民增收带来巨大活力。

这场发源于福建的林改,开启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声,探索出一条推进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十几年来,1亿多中国林农林权明晰到户,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国家得绿,林农得利”。

今日八闽,人与森林和谐共处,林下经济方兴未艾。时至今日,得益于发端武平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已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被誉为全国最绿的省份。

如今在武平,这里山间草木繁盛,林下气象万千。从林改前的“乱砍滥伐管不住”,到现如今的“不砍树也能富”,林改成果日益显现。

敢为天下先

武平林改是一场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砍树也能致富”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

记者近日来到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只见红顶白瓦的小楼掩映在绿浪翻涌当中,阳光洒在村口“全国林改第一村”的石碑上,令村子的荣光与辉煌格外耀眼。

捷文村拥有林地2.6万亩,林业是村里最重要的资源,但也曾是村里最头疼的问题。2001年之前,由于产权、经营主体不明等问题,村民普遍认为“山是公家的”,导致“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等“五难”长期困扰着捷文村。

“山多人少,仅凭个人的力量根本顾不过来。”捷文村原党支部书记钟泰福回忆说,为了护林,当年村里不仅组织了专门的护林队,村干部也要轮流值班,“不仅本村的人砍,隔壁乡镇的村民也会来砍,常常还因为木材的所属问题发生纠纷”。

因为盗伐严重,当时,仅捷文村就有10人被抓、7人被判刑。只要听说森林公安来了,村里很多男人都闻风“跑路”,捷文村因此一度被称为“寡妇村”。

为破解这些难题,扭转被动局面,2001年6月,武平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选择捷文村为试点,把集体林均山到户,随之形成了以“四权”,即“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武平林改模式。

“试点工作首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山要怎样分,二是山要谁来分。”时任武平县林业局局长钟发贵介绍,“捷文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决定,把集体山林‘平均分给农户’。”

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号林权证,这本新式林权证清清楚楚标注着“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自己所有”。

“李桂林所在的村民小组是最先做的,一共是177份。”钟泰福至今还记得填写林权证的那一晚,“既紧张,又兴奋”。

在捷文村试点的基础上,2002年4月,武平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既没有上级授权,也没有具体法律依据,更没有其他地方经验做法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武平拉开了全县林改的序幕。

“山分了,林权证发了,但没有上面的红头文件,发下去的证算不算数,分下来的山会不会被收回?”当地干部群众心里还是很忐忑。

时间指向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来到武平调研林改工作,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等重要指示,为武平林改一锤定音。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幕由此正式拉开:2002年8月,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在武平召开;2003年,福建全省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福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得到中央认可;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武平林改创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旋即,一场被称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武平因此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

2012年3月7日,已到中央任职的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福建代表团代表时,对武平林改予以充分肯定。他说:“我在福建工作时就着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多年来,在全省干部群众不懈努力下,这项改革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青山变金山

近日,在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千亩灵芝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李财林正和基地负责人察看灵芝的长势。

“基地已种植灵芝1600亩,带动60多户村民一年增收约600万元。目前,灵芝的长势很好。”捷文兴林灵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广军说。

近年来,捷文村利用“全国林改第一村”的品牌优势,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研学等产业,先后打造紫灵芝、富贵籽、百香果等林下特色种养基地6个,成立专业合作社4家、村级公司1家。

去年,捷文村村集体经济收入4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林改前2001年的1600元,增长至2020年的25008元,增长近15倍,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捷文迈步,接力林改再出发,武平的变化同样十分明显。实施林改以来,武平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1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7%,打造出了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武平段)三张国字号绿色生态名片;先后获得福建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荣誉。

同时,百香果、象洞鸡、紫灵芝、绿茶、富贵籽等当地五大地标性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扬,“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加快建设,2020年实现林业总产值79.88亿元;绿色高效工业持续壮大,成功创建我省首个县域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去年武平高新区产值破百亿元……闽粤赣省际宜居宜业宜旅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正在逐步成型。

而在龙岩市级层面,更大的蓝图也在徐徐拉开,当地正全力打造新时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升级版。

据了解,2017年全国林改现场会在武平召开以后,龙岩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推动深化林改,先后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龙岩市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两份林业改革文件,逐步建立完善林业产权、融资、产业、技术、政策等五大支撑体系,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4年多来,龙岩市投入6.4亿元探索推广“一造(人工造林)、二补(补植、补造)、三调(树种调整、林分调整、林相调整)、四提升(皆伐改造提升、间伐择伐抚育改造提升、带状改造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提升)”的森林生态修复新模式,完成植树造林72万亩,森林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从77.91%提高到79.39%,连续42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同时,为解决林改后林地破碎化、经营分散、林农单打独斗等问题,龙岩着力引导林农走森林资源流转、规模化联合经营的路子,形成了“林业经营大户+基地”“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国有林场+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2017年以来,龙岩完成林权流转面积41.6万亩、累计达298.9万亩,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029家、经营面积达273万亩。

在此基础上,当地林业等部门引导林农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探索形成了以武平紫灵芝、上杭金花茶、长汀兰花、连城铁皮石斛等为代表的区域特色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3个,实现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019万亩、产值223亿元,辐射带动16万户农户参与;森林旅游业异军突起,2020年龙岩全市森林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032.3万人次、直接收入19亿元、实现社会总产值41.3亿元……

讲述

全国第一本林权证的故事

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王发祥 陈威

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村口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宣传牌,上面是村里的林农李桂林手持一本林权证的巨幅照片。这张编号为“1”的“全国第一本林权证”上,清晰地标注了林地面积、界限、林木种类和林权所有人。

“1983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回了家;2001年的林权改革,让林地回了家。”李桂林说,林改后自己分到了259亩山林,当时的高兴劲儿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分田到户。

时间回溯到2001年前。李桂林所在的捷文村,村子并不大,人口也才600多,耕地600多亩,但山林却有2.6万亩,村民可谓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

“当时山林是集体所有,村民要用钱,就上山砍几棵树,头脑灵活的人甚至搞起木材加工,只要有碗口粗的树就砍了换钱。”说起过去,李桂林心情沉重。

靠山却没法“吃山”,村民满腹怨言。2001年6月,武平县选取在群众林改愿望强烈的捷文村开展林改试点工作。

消息一出,山村沸腾了,村民们奔走相告。村两委连续数日召集村民开会,商议山林改革。

在李桂林的印象中,最初的几个方案都被推翻了。最后,村两委根据村民和县林业局意见,确定了林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所有的武平林改模式。

随后,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村两委带着测绘人员走遍全村每座山头,为全村164户人家勘定分界、勾画四至。

2001年12月30日,李桂林拿到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林改,也由捷文村渐次向全县各乡镇铺开。

“拿到这个小本本后,等于我自己的200多亩林地回了家,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终于踏实了!”回忆起当年林改那一幕,李桂林至今仍内心激动。

红色传承

林业金融创新探路

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王发祥 陈威

林改“武平经验”,创新是其精髓。在打造“武平经验”升级版的过程中,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

“针对目前林农的经营情况和具体需求,这几年我们开展了持续不断的林业金融创新。”龙岩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说。

2017年7月,龙岩市林业局联合省农信社龙岩办事处,在全国率先推出用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的普惠金融产品“惠林卡”,并在武平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市推广,有效破解林业资产抵押贷款难题。

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惠林卡”有“持卡即贷”授信功能,具有使用期限最长5年、额度最高30万元、随贷随还、额度循环等特点,可最大限度匹配林业生产周期。截至目前,当地共发放“惠林卡”2.97万张、授信26.6亿元、用信17.2亿元,约3万林农从中受益。

今年年初,龙岩市林业局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又推出了“兴林贷”,以小额信用方式为主,引入政府性担保公司担保、林权直接抵押等方式,围绕林业生产、林下经济发展、林木加工等绿色产业开展金融服务,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4月26日,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龙岩市新罗区试点落地,将为新罗区提供20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一旦出险,林业碳汇指数保险赔款可用于灾后林业碳汇资源救助和碳源清除、森林资源培育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有关费用支出。出险后,保险公司借助卫星遥感技术高效监测损失情况,助力与林业部门的联合查勘定损,可在灾后迅速将赔款支付到位,为灾后减损、固碳能力修复争取宝贵时间。

7月15日,我省首个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平台——武平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平台充分发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开放性等特点,进一步破解了林农申贷抵押难、程序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区块链平台不仅方便了林农,我们金融机构也省心不少。”武平县农信社普惠金融部工作人员王剑介绍,过去,林农贷款必须到柜面填写纸质申请材料,通常需要夫妻双方前来签字,现在,林农只要通过手机上传身份证、结婚证等信息材料到区块链平台即可;审核资料时,过去,工作人员要去林农家里和山场进行调查核实,现在,林农的林权信息、征信情况等都链接汇集到平台,一键可查,省去了许多麻烦。

截至8月10日,武平县共有9家金融机构在平台上提供了信用、抵押、保证等多类别共33款贷款产品;97户林农通过平台提交了融资申请,已成功对接79户,授信额度共1073万元,其中部分林农贷款已下达。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