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莆田囊山慈寿寺

2023-03-07 10:46:06 作者:盛依倩 孙群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囊山慈寿寺又名囊山寺,坐落于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囊山村,寺庙背靠囊山,峰顶层峦叠嶂,状如莲瓣,明清时文人墨客雅称其为“古囊峢巘”,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慈寿寺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后对东南亚佛教界影响深远,在海外有6所下院,分别为马来西亚的紫竹亭、观音亭、慈光亭,印度尼西亚的金德院、廖内岛妈祖宫和茂物福德庙。1983年,慈寿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跻身福建省14座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

开山祖师为妙应禅师,因他出行时有两只驯虎跟随,人称“伏虎祖师”,故寺庙初名“伏虎庵”,后更名为“延福院”。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皈依妙应法师,为了祝母寿,便扩建寺庙,并上奏朝廷,赐“慈寿禅寺”匾。自此慈寿寺誉满八闽,成为“莆阳第一丛林”。慈寿寺作为莆仙唯一十方大禅林,现存格局和部分建筑是清康熙、雍正、光绪及民国年间先后修建的。

囊山海拔639米,山势列如屏风,连绵数十公里,山麓裸露许多花岗岩,峥嵘耸立。慈寿寺坐落于囊山海拔30米处的山麓地带,东西向青山相映,形成环抱之势,即青龙和白虎,北面紧靠囊山,形成玄武龙脉之山,南向地势平坦开阔,配以森林公园的濯心湖,即朱雀,远处有金鸡山作为朝案山。这种布局十分符合古代“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山水模式。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西北面的山林能为寺庙阻挡住冬季寒风,南面的平缓地势又能接受到夏季凉爽的东南风,形成了非常舒适的自然环境与气候。

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外山门、内山门、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宝殿和大悲殿,整体建筑布局参照了伽蓝七堂的轴线布局形式。轴线两侧采用对称式布局,东侧主要有功德堂、钟楼、西归堂、伽蓝殿、客堂、旧大寮、地藏殿和神龟殿,西侧则有鼓楼、祖师殿、禅堂、方丈室、往生堂等配殿。

慈寿寺依山而建,整体呈台地式布局,从南往北依次升高,不同平台之间的殿宇用台阶和廊连接。由于这种高差的原因,连廊层层跌落,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美,整个建筑群在立面上也形成高低错落的变化,自成天然之趣,而不致流于平板。莆田地区雨水充沛,由于高差变化带来的建筑布局,也正好解决了房屋的排水问题,同时也带来赏景视线的变化,站在最高点处的大悲殿前,可俯瞰寺庙周边的山水美景。

慈寿寺的植物选择主要有两类,一是与佛教教义相关的植物,如在寺庙的围墙边,往往种植大片竹林,因竹与佛教教义相通,竹节之间的空心便是佛家“空”“心无”的形象体现。在阳光的照射下,竹影投射在墙上而变化。天王殿前的菩提树,意为觉悟、智慧。大悲殿前的莲花,象征尊贵、清净。石经幢旁的苏铁,代表坚韧、长寿。

二是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植物。佛教文化有“草木皆花”的思想,因此在多个台地处及连廊外侧都以盆栽点景,如木瓜、绣球、朱槿、瓜栗。在外山门的两侧种有6株古榕树,亭亭如盖,既有休憩遮阴的功能,又体现出慈寿寺恢宏的气势。寺内还种有龙眼、酒瓶兰、海桐、麦冬等,在植物搭配的同时做到适地适树,反映出当地的植物特色。

数千年来,慈寿寺一直是官方古驿道宿站,留下了不少文人诗篇和摩崖石刻。寺内观音殿左侧往后山方向几步石阶处,有一方宋代石刻,石刻文写道:“三山郑性之来会陈复斋葬,问宿于此院。莫不见山。归程,同潘谦之、陈平甫谒上老,遂披朝云,登崔嵬、听溪、观海涛而去。时绍定辛卯孟春廿六日。”又言:“张伯常、蒋颖叔同按秋芦、温泉二陂,至囊山院。熙宁辛亥十月二日。”此崖刻记载的是宋熙宁辛亥(1071年)福建的两位官员为贯彻熙宁新法,专程到莆田调查水利工程之史实。

在墙内左侧石阶旁,有一块北宋蔡襄的题诗《陈伯孙诗刻》:“六合万籁息,秋林月正晖。琴中传不尽,石上坐忘归。”其为登第后的蔡襄于康定二年(1040年)回乡省亲投宿囊山时所题写。

寺庙内外摩崖石刻还有莆田进士黄滔题诗《咏囊山》等。石碑有唐宋五代时期的“囊山院”碑、伏虎祖师妙应禅师以竹杖书“虎石”碑、“唐妙应大师塔”和“第三十四代真悟大师塔”半截塔铭碑石等,为慈寿寺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