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闽人力量系列报道②: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2023-04-06 09:15:5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林娟 刘深魁
自古至今,福建华侨华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汉语汉字传播到哪里,华文教育在海外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文化标识的妈祖信俗,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

image.png

2021年第二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在福州举办,嘉宾体验茉莉花茶制作工艺。(资料图片)

东南网4月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娟 刘深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观和人类文化多样性提供的东方智慧。

千百年来,胸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中华民族,在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讲述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中国式浪漫”,与各国携手共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文明百花园。

“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

数百年前,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扬起和平的风帆,满载书籍、茶叶、丝绸和瓷器,带去先进的中华文化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令诸国眼界大开,终至“万邦来贺”。

时光流转,“海丝梦”从未间断。一代代闽籍华人华侨扬帆再起航,足迹遍布五大洲,他们将中国的语言、文字、信俗、科技及饮食等带到海外,在辛勤耕耘的同时扮演了中华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春风化雨,共同语言增进文明互鉴

如果一个民族文明是一顶皇冠的话,语言文字无疑是皇冠中央最光彩夺目的宝石。

自古至今,福建华侨华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汉语汉字传播到哪里,华文教育在海外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我闽省之人,生于斯聚于斯,亦实繁有徒矣,苟不教之以学,则圣域贤关之正途,何由知所向往乎?”新加坡萃英书院是东南亚最早的华校之一,院内碑文曾见证“汉语热”的兴起。

永春侨胞陈金声是萃英书院创办人,新加坡开埠后大批华人迁入,陈金声以经贸起家一步步成长为侨界领袖。“忧华裔子弟缺少中华文化熏陶,忘了本根。”陈金声倡议创建书院,教导学生“读孔孟之书,究洛闽之奥”。

1854年,书院成立,凡华人子弟不论贫富均可入学。在闽籍侨胞的推动下,书院教育渐成风潮,以致新加坡“稍稍有文风矣”。

20世纪初,爱国侨领陈嘉庚散尽千金办华校,掀起一场规模更大的华文教育运动。1919年,南洋华侨中学在新加坡成立,这是东南亚华侨打破地域界限合办的第一所华文中学。

时至今日,华侨中学仍是新加坡最顶尖的中学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誉。毕业生大学升学率几近100%,其中,有30%进入哈佛、耶鲁、剑桥等名校深造。该校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材,如新加坡首任民选总统王鼎昌、新加坡前驻华大使郑东发等,被誉为“领袖人才摇篮”。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兴起,与闽清籍爱国侨领黄乃裳密切相关。他倾力在马来西亚开创汉语、英语“双语”教育,当地民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升,“各族裔感念百年”。如今,在“小福州”诗巫市,双语学校已发展至42家,那里的居民讲中文、过中国节,经济社会繁荣,成为全球闻名的旅游胜地。

“不能让中华文化在海外断了根脉。”心怀此愿,晋江籍菲律宾侨领陈永栽将满腔热血献给华文教育。2001年起,他出资开展“留根工程”和“造血计划”,每年组织上千人的“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中文夏令营”活动,累计资助数万人到中国学习交流。

如今,夏令营活动还在继续,除华裔子弟外,越来越多菲律宾人也加入进来。在他们眼中,说中文、写汉字是一种时尚,学中文不仅是出于兴趣,还能增加一项重要技能,可以提升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

薪火相传,一路生花。

目前,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育,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中华文化站上了世界舞台中心,闽籍华侨华人也被誉为“华文教育的一面旗帜”。

妈祖“驾到”,精神财富全球共享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文化标识的妈祖信俗,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

相传妈祖原名林默,是宋代初期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她从小天资聪慧,既洞悉天文、熟习水性,常在海上解危救难,又擅长医术,无偿为人祛病除疴。其“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备受爱戴推崇,被尊奉为“天妃”“天后”“海神娘娘”“和平女神”等,声名远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指出,妈祖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品质,很好地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通过世界的交流和传播能树立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

自宋元以来,伴随海上贸易兴起,福建先民“漂洋过海,过番谋生”,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东南亚大量修建妈祖庙,带动妈祖信俗从福建传播到全球各地,形成了“凡有华人华侨所到之处,凡有江河湖海流经之域,皆有妈祖精神传播”的世界性文化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妈祖信俗分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妈祖宫庙上万座,信众超过3亿人。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场所。妈祖信俗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相互沟通、理解和融洽,无形中也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

这些日子,越南妈祖文化董事会会长汤志强一直在为建妈祖庙的事忙碌,这座新庙位于越南同奈省,目前主殿已封顶。

从莆田到越南打拼,事业有成的汤志强坦言“得妈祖庇佑”。越南生活着一百多万华人,有100多座天后宫,妈祖文化在传播中与当地宗教信仰相互融合,成为民众重要的精神依托。

汤志强介绍,妈祖庙虽然集中在越南的华人区,但影响力是全国性的,很多妈祖庙本身就是旅游点,外国信众和游客很多。“可以说妈祖庙是展示中华文化的一扇窗口。”

人们总希望通过妈祖信俗活动,将妈祖胸怀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发扬光大,并传给下一代。汤志强认为,妈祖文化的精髓已融入住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不只是越南,如今妈祖文化在海外蔚然成风,信俗活动方兴未艾。

美国旧金山设有美国妈祖文化基金会,每年在农历三月廿三前后举行巡游活动;澳大利亚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妈祖节庆期间开展一系列活动,加强与澳大利亚当地各方的联系;妈祖文化民间活动在日本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日本每年正月元宵期间,例行举办妈祖巡游活动,展示华人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天下妈祖回娘家”“湄洲妈祖巡天下”等活动,妈祖祭典、非遗展示、文艺表演、联谊座谈等深深吸引海外各国民众,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媒介。

文化共通、民心共鸣、发展共享。随着时间推移,海内外华人还将妈祖信俗所崇尚的善与爱的力量,扩展至“和平、和睦、和谐”的境界。妈祖文化不仅使华人内部更加团结友爱,也促进海外侨胞更好地与住在国人民融合在一起,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年俗“圈粉”,“福”文化福泽众生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四大发明”,曾深刻改写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

岁序迢递,斗转星移。

随着华人华侨下南洋、闯西洋,新时代的中国元素加速“圈粉”世界:中国的龙狮舞过莫斯科的街巷,庙会搬到尼日利亚街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功夫、中餐火遍全球……

在中国文化热中,传统的中国春节年俗更是广受追捧。

每年春节,既是“中国时间”,也是“世界时刻”。从东方到西方,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人们在中国年里感受团圆祥和、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愈加清晰地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春节习俗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闽籍侨胞是重要推手。

泉州侨胞林璒利,11岁随家人搬到新加坡,从此故乡的年味成了乡愁。“如何让海外民众过上欢乐的中国年”,有感于传统年俗在海外日渐式微,林璒利萌生了宣传推介的想法。

1994年,她费心筹办首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活动,展览、演出、踩街……一个原汁原味、红红火火的“中国年”惊艳了新加坡,很多外国人跟着爱上了“年味儿”,他们说,全城热热闹闹过春节,新加坡文化变得更多元、更开放、更吸引人。

如今,“春城洋溢华夏情”已成为新加坡春节庆祝活动的重头戏和增进中新人文交流的品牌项目。

不只是新加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传统节日吸引,继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越南、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还把春节作为法定假日。在美国,春节大游行是纽约重要的观光项目;在加拿大,春节也被视为地方重大节日,从多伦多到温哥华,都有大型的游行联欢活动。

传统春节,还是一个与“福”息息相关的节日。福建省以“福”命名,携带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福”文化,在福建有着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随着包括闽籍侨胞在内的广大华人华侨的积极推广,“福”文化在海外不断播衍,影响深远。

春节期间,五湖四海,越来越多的人依照中国习俗祈福、纳福,相互祝福,在门上张贴大“福”字,希望来年平安幸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福”文化已成为全球华侨华人的共同文化认同。

“白鹤”亮翅,中华武术全球同热

在海外,和春节一样,武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符号,其中传习千年的永春白鹤拳风靡全球,带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热。

永春白鹤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中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让永春白鹤拳驰名世界的正是闽籍华侨华人。

鸦片战争后,“东亚病夫”的帽子屈辱地戴在中国人头上,成为海外华人心中的痛。1929年8月,为弘扬国粹,陈嘉庚邀请“‘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下南洋,这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武术代表团,开创了中国武术对外交流之先河。

甫一亮相国际舞台,白鹤拳就震惊四座。“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武术,我武维扬”“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陈嘉庚当场挥毫送予永春拳师,句句慷慨激昂。

随后,一股学习中国功夫的热潮在全球掀起,福建拳师纷纷走出国门开馆授徒。伴随华人迁徙的脚步,永春白鹤拳走向四海,在五大洲近百个国家持续发挥影响力,被誉为“东方神拳”。

借侨“出海”的八闽武术,还与西方武术相互交融,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和认可,极大丰富了世界体育文化和大众休闲生活,让很多原本对中国陌生的人更加了解中国,甚至不远万里来闽习武。

来自摩尔多瓦的维多利亚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2007年,他远涉重洋从家乡来到白鹤拳发祥地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拜当地白鹤拳师郑庆勇为师,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思羽”。

除了把海外的中华武术爱好者吸引进来,永春县的白鹤拳师还主动走出去。他们每年多次派员到东南亚、欧美等地进行武术文化交流,让曾经驰名世界的永春白鹤拳持续引起中外武术文化界的关注。

福茶迎客,扩大世界“朋友圈”

茶,南方之嘉木也。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连接起中国与世界。

福建是乌龙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等的发源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重要起点。

在福建,有山的地方就有茶;而在世界,有水和路的地方,就能闻到福茶香。

宋元时期,福建茶叶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扬帆出海,遍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地;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载着福建茶叶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1610年,福建红茶首运欧洲,旋即传遍世界,引领了全球性的饮茶风尚;18世纪,茶商从武夷山下梅村出发,北上经恰克图口岸进入俄罗斯境内,走出一条长达1.3万公里的茶叶国际贸易通道——万里茶道。

通达的商路,让福建茶的对外影响力逐渐扩大,英语、荷兰语、法语、德语中对于茶的发音,全部由闽南语中茶“te”转化而来。

从古至今,以茶会友一直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2022年5月21日,是第三个国际茶日。在这个属于全世界爱茶之人的节日到来之前,由福建省侨联举办的全球“福茶驿站”活动启动。借助丰富的侨海资源,我省与17家国内茶企签约,在23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个侨团,设立首批“福茶驿站”,请全世界的朋友喝茶,体会属于福建人的“一杯情深”。

除了主动“走出去”,旅居海外的福建侨胞,也是福建茶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

中亚福建总商会会长林金电祖籍泉州,他笑言从小是泡在“茶罐子”里长大的,打记事起爷爷便抱着他品茶。踏出国门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后,魂牵梦萦的茶香成为乡愁。

吉尔吉斯斯坦是最早支持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林金电在此教习茶文化已有十多年,当地人从最初泡茶要加糖,到如今已能品出铁观音、大红袍等不同品种的不同韵味,福茶让他们越来越着迷。

2022年,在林金电牵线下,“福茶驿站”走进吉尔吉斯斯坦。“我随身携带紫砂壶,兴致所至便邀请外国友人品茗聊天,一壶茶很快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以茶为媒,近年来福建持续开展“闽茶海丝行”活动,在海外设立十几个闽茶文化推广中心、闽茶文化展示中心,搭建更多茶文化展示窗口和经贸合作桥梁。

从古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到“一带一路”,福茶的故事不断沿“路”延伸,醇香悠长。

舌间享味,味蕾演绎文明交融

民以食为天,“吃”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主题之一。风靡全球的中华美食超越人种肤色国别,已成为通行的味蕾语言,鲜活无比的文化“名片”。

筷儿尖尖,唇齿间品咂旧人故土;杯儿圆圆,胃肠里演绎文明交融。

漂泊海外的华人华侨在中餐里找寻精神原乡,他们常把中餐经营当作在异国他乡谋生立足的傍身之技,也以此赢得友谊认同,更好地融入当地。

在享誉海外的中餐“招牌”中,闽菜很有代表性。盛传早年福建人下南洋、闯天下,凭借的是“三把刀”,其中一把就是料理美食不可或缺的菜刀。

目前,海外中餐馆数量超过60万家,其中,福建人开的中餐馆有20多万家,分布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中华八大菜系之一的闽菜,随闽籍侨胞漂洋过海后与当地的食俗文化融合,形成淡雅、鲜嫩、和醇、隽永的风味特色,在烹饪派系中独树一帜,深受各国食客欢迎。

马六甲海峡,“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2000年,方志忠离开家乡莆田到新加坡打拼,最大的苦恼是吃不到莆田菜,因太过思念家乡的美食,他一咬牙在当地开了一家餐厅,名字就叫“莆田”。

“当时新加坡人并不了解莆田菜,开业头三年生意惨淡。”方志忠没有气馁,坚持每天起早贪黑跑菜市场买食材,还托亲友将头水紫菜、哆头蛏、南日鲍、兴化米粉等当地没有的食材,从原产地莆田带到新加坡。

以“掌握好食材,原味福建菜”为理念,“莆田”餐厅连续斩获“米其林一星”“新加坡金字品牌奖”等殊荣。渐渐地,方志忠跟当地市场上很多摊主成了好朋友,政要、明星和各路食客纷纷登门,成为餐厅的“忠粉”。

截至目前,“莆田”餐厅全球门店已近百家,年接待顾客超过1000万人次,在南洋更是家喻户晓。

“童话王国”丹麦,“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重要驿站。

在寒冷的北欧,闽菜的色香味同样温暖了丹麦人的味蕾。1983年,李忠良从福建到哥本哈根闯荡,凭借一手好厨艺站稳脚跟,他的餐厅因口味地道,被华侨华人和外国食客广为称赞。

1987年的一天,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经其管家的预订,只身来到李忠良的餐厅,没亮明身份,悄悄落座于餐厅一角,品尝起了店里的招牌菜,并送上赞许。事先毫不知情的李忠良正从厨房走出来,被眼前的这一幕给惊到了,“做中餐就要用心,用心必有回报”。

登上世界舞台的闽菜,通过与当地饮食不断碰撞、吸收、融合,完成文化的多元共存和交融共进。

李忠良介绍,在食客点餐之前,自己通常会主动交流,了解对方的家乡、生活习惯及人文风俗等信息,再嘱咐后厨个性化调整菜品口味,如此中餐才更易被海外民众所接纳。“中国饮食文化要深入海外千家万户,首先要教会来客‘食’之道,只有吃得正确,才能让全世界食客更加喜爱中国饮食文化。”

如今,丹麦已有300多家中餐馆,“几乎每条大街都有一家”。中餐的加入,使丹麦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李忠良的闽菜馆也越开越多,不仅成为闽菜“走出去”的样板,而且丹麦近半数的中餐厅业者和厨师长,都是从李忠良的手里“学出去”的,“舌尖上的闽菜”随着各国“学生”的加入逐渐蔓延至整个北欧。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华文化的繁荣、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无论是漂洋过海的福茶,俘获当地人味蕾的闽菜,还是与各国人民共兴共享的汉语汉字、妈祖信俗、中国功夫,无不烙上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文明印记,应和“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1  2  3  4  5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