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刻刀下,时光流淌

2023-05-05 10:44:0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赖全平

image.png

谢应生刻印的族谱,封面印有“禾岭谢印心堂梓”字样。

image.png

谢应生大半生与刻刀为伴。

东南网5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通讯员 赖全平 文/图)

暮春时节,草长莺飞。在宁化县方田乡朱王村的木活字印刷术传习所内,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谢应生刚刚送走了又一批参观者。小屋复归宁静,他回到四方桌前,拿起刻刀,在固定字模上不时轻轻拨挑,很快便沉浸在属于他自己的刻字世界里……

家藏木活字四万多枚

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宁化木活字印刷术有着700多年历史。

1950年,谢应生出生在方田乡禾岭下的一个雕刻世家,从孩提时起就耳濡目染木活字印刷术。刚开始,他好奇祖辈父辈能刻反字,跃跃欲试,初中毕业后便正式跟着父亲谢仕贵学艺。

拣字、归字、写反字、刻字、排版、印刷……时势弄人,谢应生的学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父亲停止刻印10多年,印刷工具也被大量销毁。”再将技艺拾起,他已到而立之年。

刻字时,他先用毛笔将字反写在平整的棠梨木字模上,再用刻刀刻好笔画。之后,将空白的边角全部挖去,反写的字便凸现在木模上。这个过程,既考验匠人的耐心,又要求动静结合。

1989年,人到中年的谢应生掌握了刻字和修谱的全套技艺,正式成为“印心堂”第三代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而父辈留给他的传家之宝,除了家藏的4万多枚木活字,便只有这一身的刻字技艺。

上世纪80至90年代,因修理族谱需求量大,宁化木活字印刷业步入黄金期,有上百名谱师活跃在全县各地及周边的清流、将乐等县。谢应生带领7名谱师走遍宁化的山山水水,长期住在各地宗祠里,短则一个月、长则一两年。

拣字块、排字板、修族谱,他年复一年重复着这些在外人看来繁复枯燥的操作。往来各家祠堂间,数十斤的字盘,沉甸甸地担在他的肩上。

但谢应生也有举重若轻的时刻——凭着滚瓜烂熟的拣字口诀,他可以轻轻松松地从5000余个常用汉字里找到需要的字块,码入印版。字里行间的空隙和留白,他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这样便可更换不同的排版。印刷时,他用棕刷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像变戏法一般留在纸上。

“修谱首选宁化特产玉扣纸,印出的族谱可保存三四百年不褪色。”谢应生说。

翻开一本用玉扣纸刻印的线装本《刘氏家谱》,一行行宋体字清晰可见,一幅幅手绘图精细明朗,封面右下方还印有“禾岭谢印心堂梓”字样。白纸黑字,线装竖排,无不流泻出线装古书的韵味。多年来,谢应生与父亲共为30多个姓氏印制族谱1000多册。

唯恐技艺后继乏人

作为宁化木活字雕刻的行家,20多年来,谢应生每年都会在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中展示他的技艺,还曾于2011年亮相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就在那一年,宁化木活字印刷术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修族谱更多选择电脑打印,木活字印刷业逐渐衰落,谱师纷纷转行。据调查,宁化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人现仅剩文林堂、文斋堂、印心堂等4家10多人,人才青黄不接。

谢应生原本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了,跟不上时代步伐。他不懂电脑,也不会开网站,只有把木活字雕刻过程拍成短视频,是他不多的消遣。

2018年,河南一名退休教师慕名向谢应生定制了一批木活字古诗词,用来打造墙体文化。因效果良好,对方又增订了几次,总交易额达到数万元。2021年,北京一家企业出于设立活字印刷馆的需要,也向谢应生定制了一批木活字。

这些订单虽然零零星星,却坚定了谢应生继续从业的信心。“说明木活字还有较好的市场。”他说。

大环境也在改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发掘。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宁化设立“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2021年12月,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正式开馆。202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谢应生正式入驻方田乡朱王村木活字印刷术传习所,有了一个进一步展示木活字印刷术魅力的舞台。

眼下,最让谢应生发愁的,还是技艺的传承。

木活字印刷是个技术活,过程枯燥累人,学刻字更需要一定的天赋和悟性。“我从业迄今已有50多年,带过的三个徒弟却早转行了。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不能让祖传的老手艺断送在自己手中,也不能让家藏的4万多枚木活字成为摆设。”谢应生表示,他要继续寻找和培养木活字印刷术的接班人,要让这项技艺的高光,继续在刻刀下流淌。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