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王景弘:闽西深山走出的航海家

2023-07-21 10:09:5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张杰

image.png

香寮村航拍 叶彬 摄

东南网7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陈俊毅)

今年7月11日是第19个“中国航海日”,也是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

当天,龙岩市召开推动王景弘文化开发利用工作座谈会,30多名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围绕“人类航行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对外开放史上的里程碑——王景弘八下西洋与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进行座谈研讨,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王景弘文化开发利用提出意见建议。

王景弘,这位与郑和齐名却鲜为人知的伟大航海家,再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从第一次下西洋起,近30年间,王景弘先后以副使、正使身份参与组织和领导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在郑和去世之后,又奉旨第八次出使西洋,先后到达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60多个地区,拓宽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亚洲、非洲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

在《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下)》一书的“海丝情缘”章节中,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王景弘是我们福建的乡贤,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作出很大的贡献,大有文章可作。

劈波斩浪下西洋

盛夏时节,漳平市天台山脚下的赤水镇香寮村生机勃发,在茂林修竹中,依山而建的屋舍错落有致。600多年前,王景弘就出生在香寮村许家山自然村(明代属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村许家山)。

在村民带领下,记者来到这个自然村,荒烟蔓草之中,随处可见大规模的古民居群旧址、残墙基、石臼、石础、陶瓷残片、断落的石旗杆等,依稀透出当年的辉煌。

从偏居大山的小村庄走向浩瀚的大洋,王景弘走过了怎样的人生?循着历史的浩渺烟波,记者试图去追寻这位大航海家的人生轨迹。

史料记载,因家遭兵燹,王景弘(1369—约1457年)于明洪武年间(1368—1441年)入宫为宦官。建文年间(1399—1402年),王景弘随朱棣起兵,助朱棣夺取帝位,得朱棣赏识。

永乐三年(1405年),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王景弘以副使身份协助正使郑和,率62艘巨型宝船、2.78万余名官兵和水手组成庞大船队出使西洋,从此开启航海生涯。

迎着猎猎的海风,郑和、王景弘率领的船队浩浩荡荡从江苏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先后到占城(今越南南方)、暹罗(今泰国)和爪哇、苏门答腊、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等地。船队在三佛齐歼灭以陈祖义为首、企图抢劫船队的一群海盗。后经满剌加(今马六甲)到天竺(今印度)、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北上印度洋西岸的柯枝(今印度的柯钦)、古里(今印度的科泽科德)、加尔各答,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斯港)后顺利返航。

由于路途遥远,一下西洋航程历时两年多,于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回到南京。这场史无前例的远航,充分展示了大明帝国强大的国力,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返程时,西洋各国大都派遣使臣携带珍宝,随船队到南京朝贡。

据专家考证,下西洋过程中,王景弘前期主要负责船舶的征集、航海技术人员的甄选、航海路线的确认等准备工作;航海中,主要负责船队的航海事务,与郑和共同指挥船队前往各国访问。船队除宝船外,加上战船、水船、粮船、马船等大小船只,共200多艘,船上满载粮食、棉花、布匹、丝绸、茶叶、铁器、瓷器等物品,劈波斩浪直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

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王景弘先后七次不畏艰难下西洋,积极开展和平外交。航线最西到达赤道南面的非洲东海岸(今坦桑尼亚的马迪村),最南到达爪哇,最北到达红海的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总航程达16万海里,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奇迹。

另外,在史学界,还有人称明朝的远航壮举为“八下西洋”,最后一次出使苏门答腊的远航,因为郑和的病逝,由王景弘独立指挥完成。

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卒于印度古里。王景弘遂独自率船队,扶柩返航,西洋十余国派使臣随船队到北京朝贡。及至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这是王景弘航海生涯的终点,轰轰烈烈的下西洋就此落幕。

晚年的王景弘,在南京潜心整理航海资料,编写了一本名为《赴西洋水程》的航海专著,系统地总结了航海经验。这本书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明清时期航海人员的导航“秘本”,为促进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华文化传播者

纵观王景弘的一生,他与郑和携手并肩下西洋,共同创造了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数个“世界之最”——

组建世界最庞大的船队。郑和、王景弘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很大,船队的组建主要由王景弘负责,有大海船62艘,官兵、水手27800余人。规模这样庞大的船队,不但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往后推450年也是最大的。

制造世界最巨大的海船。王景弘与郑和开始造海船的时间是1403年。当时造船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因此建造的海船都很小,一艘船能够容纳100人就算很大了。据《明史·郑和传》记载,王景弘指导工匠建造的海船非常大,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折合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一艘船可容纳450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这种大船有4层,船上有9根桅杆,可挂12张船帆,船锚重达几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启航。这种大海船,除了船锚之外,全部用木材制造,而且不用一枚铁钉,制造工艺之高、海船规格之大,在当时是绝对的世界第一。

完成世界最遥远的航程。王景弘协助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60多个地区。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第八次以正使太监身份独自统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八下西洋往返航程总计约16万海里,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朝廷官员中,王景弘无疑是经历过海上最远航程的第一人。

更为重要的是,郑和与王景弘致力于增进与各地的交流,展示、传播中华文化,留下许多佳话。

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有一条“王总兵路”,据说是第二次下西洋时王景弘到达的地方,史称渤尼。这条路就是当地政府为纪念王景弘对文莱的贡献而命名的。

至今,在东南亚各国,留存的郑和、王景弘遗迹就有30多处。其中有各式各样的三宝公庙,均是为纪念郑和、王景弘而建。

在印尼为纪念王景弘而命名的三宝垄市中,就有三宝洞、三宝井、三宝墩等,每年6月29日,都要举行纪念三宝(保)大人登陆之日,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数百年来,这种敬拜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英雄壮举的活动,已从华人聚落散播至更大范围,成为印尼爪哇地区的一项风俗习惯。

此外,在泰国还有三宝港、马来西亚还有三宝山等,均为纪念他们“下西洋”期间的特别贡献。1945年,为纪念王景弘的历史功绩,原南沙群岛中的辛科威岛被命名为“景宏岛”(即景弘岛)。

研究开发正当时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600多年过去了,郑和、王景弘创造的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已然隐入历史的深处,而共同完成这一壮举的王景弘至今仍鲜为人知。

“只知道郑和而很少有人知道与他并肩战斗、拥有同等地位的王景弘,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提及此,中国郑和研究会理事、《王景弘研究》主编、王景弘研究会执行会长曹木旺说,由于史料缺失等原因,目前对王景弘的研究还比较浅,远不及对郑和的研究。

“我们从2002年6月开始筹建王景弘研究会,开展相关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不少成果。”曹木旺说,要弘扬王景弘航海精神,必须搞清楚他的基本情况,还原历史真实。

本世纪初,漳平市旅游、文博等部门开始对王景弘生平进行研究、考证,其中对于王景弘故里的考证,奠定了整个研究的基础。

王景弘的籍贯到底在哪里?这是多年来史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先后有王景弘是闽南人、龙岩县集贤里人、香寮村人等几种说法。2002年前后,时任漳平市旅游局局长曹木旺、漳平市博物馆馆长罗宣生等多次到香寮村开展实地考察,遍访村中老人,以求得到确切的历史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中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的香山桥碑记中,他们寻找到许家山王景弘家族捐银名单,并结合《漳州府志·武勋》中“王景弘,集贤里香寮人,从太宗北征,后有拥立功,授其子南京锦衣卫正千户”的记载,确立了王景弘是香寮村人的结论。2002年,南京郑和研究会主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曹木旺在会上交流论文《王景弘籍贯考略》,香寮村是王景弘故里的结论被史学界广泛认可。

有了这些基本史实作支撑,当地研究王景弘的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6月,漳平市召开首次“王景弘学术研讨座谈会”;2004年7月,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及龙岩市、漳平市举办王景弘学术研讨会;10月,漳平市与省社科联联合撰写“王景弘生平”;12月,与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合编《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论文集,全书约28万字。

2005年6月,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正式成立,对王景弘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同年,“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落户漳平,国家海洋局、文物局有关领导、专家揭牌。2019年6月,由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办、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主编的“郑和研究系列丛书”《王景弘研究》文集,在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王景弘研究》学术论文集,展示了国内外有关王景弘研究的最新成果,收录了30多年来海内外王景弘研究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共计37万字;当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厅永久性陈列王景弘塑像及展板……

当地与王景弘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同步推进:2003年5月,在王景弘故里赤水镇香寮村口竖起“王景弘故里”纪念碑;2007年10月,漳平东山公园设立王景弘史迹陈列馆开馆,展馆面积320平方米;2008年4月,漳平市将城区东门至东环路五一林场段新建城市道路命名为“景弘路”;2009年9月,国家4A级景区——九鹏溪景区内建成“景弘山庄”酒店;2015年5月,漳平市“景弘公园”投用,公园内有6.9米高的王景弘铜像;2018年10月,在漳平西站东侧,新建王景弘下西洋大型花岗岩浮雕,长50余米;2020年,漳平王景弘故里被龙岩市文旅局列入“龙岩七景区——名人故里文化之旅”第二站……

眼下,当地正谋划从王景弘故居恢复、王景弘航海文化文旅体验项目、建设王景弘故里生态旅游区、编排王景弘“八下西洋”汉剧、拍摄王景弘相关题材影视剧、推动王景弘编入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做强做大王景弘文化品牌,打造福建文化新地标。

“我们将在强化顶层设计、史料继续深挖、王景弘文旅经济开发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深化王景弘文化开发利用,将王景弘文化打造成为漳平、龙岩乃至全省、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漳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彩泰说。

听海

闽人之光闪耀海洋

□刘益清

大海很远,桅帆很近。

非洲很远,踏浪相遇。

在人类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无疑是载入史册的伟大壮举。与郑和一起,多次指挥大明庞大船队的闽籍航海家王景弘,也以其杰出的贡献,被世人深深铭记。

王景弘在下西洋中展现出的才能,包括指挥、调度、组织、监制福船、招募水手、外交应变的能力,促使人类有史以来,由政府派遣的最大航海使团,顺利完成了和平外交、文化传播和经贸往来的历史性任务。从那以后,位于东亚的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的相互了解,显然比过去更加深入,交往也更趋密切。特别是明末之后,随着中国人对海外了解加深,位于华南的福建和广东人,下南洋、闯天下,到更广阔世界谋生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穷则思变融入世界,成为更自信和自觉的生存之道。

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独立指挥了第八次下西洋航海活动。放在世界大历史的视角看,明初中国政府主导的八下西洋,拓展了从远东到西太平洋、印度洋各国各地区的海上通道,提升了人类海上往来联系能力,加深了亚非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揭开了大航海和全球化的序幕。在下西洋开启87年后的1492年,葡萄牙的哥伦布才完成了横跨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行;117年后的1522年,西班牙的麦哲伦,才历经三年,实现跨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王景弘在下西洋中的作为,是古代闽人智慧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世界航海史和海洋经略史上,福建和福建人,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闽海何泱泱,涛声连五洲。数千年来,生于闽海边长于闽海边的闽人,不为群山所困,一代代毅然把目光投向大海,投向辽阔的世界,把世界作为实现人生梦想的大舞台。在遥远的闽越土著时期,闽人就驾驭独木舟,劈波斩浪,驶向南太平洋群岛,接受热带风雨的洗礼;在秦汉,中原汉人就驰舟于闽东的三都澳,是以三都澳曾有秦澳之称,太姥山下有秦屿古镇;在三国,孙吴政权派人到霞浦创建温麻船屯,其遗址就是时代楷模孙丽美的故乡沙江古县村,这里也成为闽东行政建制的初始;在唐朝,因晋人南迁而繁荣的泉州港,异军突起,跻身为中国四大贸易港;在宋元,泉州港更加富盛,与东洋西洋贸易往来达到顶点,泉州被称为刺桐港,是与埃及亚历山大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公元1330年和1337年,元代最伟大的航海家汪大渊,正是从刺桐港出发,两次跨海越洋抵达亚非欧220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航海经典著作《岛夷志略》,比更早出版的《诸番志》,记述更为详备;明清时期,九龙江入海口的漳州月港,紧扣全球化浪潮,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鸦片战争后,闭关自赏的晚清帝国被动打开国门,但来自闽海边的福州人林则徐,主动开阔视野,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晚清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林则徐女婿沈葆桢,弘扬则徐放眼看世界的精神,兴办马尾造船厂,雇洋人为顾问和教席,造船造枪造炮,培育海军将才,造就著名思想家严复、陈季同,海军名将邓世昌、萨镇冰、振威将军叶祖珪,筑路先驱詹天佑、造船总督魏瀚,中国航空之父巴玉藻、波音首任总工程师王助等等;抗战时期,以陈嘉庚为领袖的南洋闽籍华侨华人,不忘祖国,捐资出力,为抗战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福建领风气之先,成为与世界联系最密切的外向型省份之一……

古彦曰:闽在海中。闽人困于山是一只虫,冲出山坳,飞向万里海洋,就成为气势磅礴之龙。福建封闭则衰,开放则兴。回眸福建发展史,无不证明福建的发展之道,在于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福建人的经济实力,海洋基因,福建广布全球的1580万侨胞,加上海洋历史的积淀,使福建有充分的理由,充分的优势,参与未来世界的竞争。

近现代以来,每每国际大变局之际,总是那些向海抢抓机遇的国家和地区,赢得跨越发展的先机。明代平息倭寇之乱后,关闭国门,国运渐趋衰落。而同时期的欧洲列强,则乘文艺复兴之风和大航海开启的新气象,纷纷向海发展,成就强国之梦。这种反差告诉我们,海洋是我们巨大的优势,这个优势发挥不好,就可能落后挨打。发挥好了,则强国梦终成真。

海风吹梦到远方,海浪载舟去远航。海水筑梦,海波有情,闽人之光,永远闪耀海洋。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时代,我省作为海丝核心区,更应厚植海洋情怀,承袭历代闽人先进分子的智慧,精心经略蓝色疆域,构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1  2  3  4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