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南安:雅音遍乡里锦曲开新篇

2023-07-30 08:53:06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7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尹荔

近日,为纪念南安市南音协会成立30周年,当地举办了2023年国际南音展演,近50家海内外南音社团600多人齐聚一堂,以曲会友。

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起源于唐、形成在宋的南音已流韵千年,在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武荣古郡代代相传,演绎出了新的故事、新的生机、新的气象。

助力乡风文明

“一是文化名片,二是身心运动,三是陶冶情操。”南安市诗山镇南音协会会长林锦聪说。

上世纪末,林锦聪就担任过南安市诗山镇南音协会会长,后定居香港。2013年,年过七旬的他,毅然返乡再次担任当地南音协会会长,“这是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

2014年,诗山镇18个村、1个社区在林锦聪的指导下,一一建好了南音社。“这10年来,我们采取措施逐步发展。先成立南音发展基金会,发动乡贤捐款,目前已筹得360多万元资金。”林锦聪说。

据了解,诗山镇每个村的南音社只要有固定的活动场所,镇南音协会就一次性补助2000元,再捐一套1万多元的乐器,聘请专业老师,面向全镇群众举办为期3个月的南音公益培训班,每天教授6个小时。此外,诗山镇还经常组织南音爱好者外出交流,举办各级南音比赛,进一步带动当地文化建设。

作为“中国曲艺之乡”,南安市以三年一届的全市南音大赛和每年的全市南音大会唱为抓手,形成以南音文化中心、黄仲咸文化艺术中心(南安市南音艺术宫)、咏吟女子南乐坊、“闽风南韵”工作室、柳湖公园文艺志愿服务驿站为“5”个主体,分布各乡镇的南音协会活动中心为“N”的“5+N”阵地。

从兴趣班到校本课程

暑假期间,为了拍摄校本课程的示范视频,南安市丰州镇溪丰小学的234名学生每天都要练习梨园操近1个小时。这套操以南音为曲,以泉州传统戏曲梨园戏的表演程式科步为动作,时长7分多钟,自去年暑假起成为该校的课间操。

“溪丰小学是丰州镇比较偏远的农村小学,条件有限,我们力所能及地让学生汲取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溪丰小学南音老师陈璐艺告诉记者。

陈璐艺是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2007届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她与同专业的洪莉娜、吴少清、陈恂恂一起,来丰州镇乡村小学任教,给村里带来了南音热潮。

在她们任教的4所小学里,南音课都是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自愿报名,以课后延时服务的形式授课。在丰州第一小学任教的洪莉娜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刚开始接触南音时都扭扭捏捏的,放不开手脚,上台锻炼后,精神面貌都大不一样了。”在丰州中心小学任教的陈恂恂,组织学生复刻了今年央视春节晚会的南音节目《百鸟归巢》。在南安市阳光小学任教的吴少清,把古诗词编成南音的唱词,还配上打击乐器。由她申报的南音教学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闽南传统艺术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近期已在南安市立项。

据介绍,南安市广泛开展“南音进课堂”活动,推动曲艺类社团与学校共建南音传承基地,将南音正式编入普通中小学校音乐课程,全市现有79所中小学校开设南音教学,部分学校开设南音传承班、校际南音兴趣小组、南音社团组织等;组织文化馆、南音协会联合开办免费南音传习班,聘任优秀南音演唱者、演奏者授课,至今已培养了500余名中小学南音爱好者。

探索传承融合新模式

在南安市柳城街道的闽风南韵文化传承中心,人们不仅可以唱南音、听南音、学南音,还可以品尝南安传统特色菜肴,欣赏木偶戏、高甲戏、梨园戏等闽南传统戏曲。

南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石建发告诉记者:“闽风南韵文化传承中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南安各级非遗项目有128个,我们准备以南音为核心,借用闽风南韵文化传承中心做非遗展示中心。这种模式一旦试验成功,可以向南安其他文化企事业单位推广。”

“以往,南音的传播传承都是靠社团组织的志愿服务,遇到不少困难。我们想要探索新的路径,让南音也能自我造血。”南安市南音协会会长黄燕红说,“希望南音能够连接在外的南安商人报效家乡,吸引更多外地商人到南安投资兴业。”

在曾因经济落后被称为“南安四大山头”之一的向阳乡,南音正成为给生态旅游引流的常态性文化项目。近日,记者来到南安市向阳乡五台露营基地,游客们吹着山风、吃着烧烤,饶有兴致地欣赏当地村民的南音表演。向阳乡宣传干事傅凤娇说:“在打造‘康养福地 云上向阳’文旅项目的过程中,南音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我们将继续以南音惠民演出作为做大做强文旅经济的抓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