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颂

6月29日,作为最基层的社区工作者,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的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同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公布,福建16位个人和12个集体入选。

 资  讯 

龙净环保:党建引领创新发展

即时 | 2021-07-20 08:02

东南网7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黄丽华)日前,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今年是龙净环保创建50周年。50年来,从闽西红土地出发的龙净环保,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合拍共鸣,成长为年产值超百亿元、业务遍布全球40个国家、全球最大的大气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商、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把党组织建在生产建设一线,实现党建全覆盖,这是龙净环保党委始终坚持的原则。目前,企业有党员636名,8个党支部中6个建在一线,39个党小组中18个建在国内外项目上,设立了147个党员示范岗位,跻身福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之列。

每一位党员就是一个标杆。在龙净环保,党员总是冲锋在科技攻关最前沿,公司创建了5个“红土先锋”工作室,党员带头攻克科技难题,牢牢占据技术制高点。党员叶兴联带领科技人员承担或参与20多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累计申请专利80多项,科技成果在600多个项目上应用。

目前,龙净环保成立了全国环保行业首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10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科技进步奖66项,取得专利1227项,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12项,公司整体技术水平居国内外领先地位,其中国家级平台和项目负责人有218位是党员。

与此同时,龙净环保还成立党员先锋队,党员冲锋在项目攻坚第一线。公司党委各支部在项目工地上成立156支党员先锋队,党员当先锋、担主力,带头推进项目攻坚。在印度比莱、在新疆独山子动力站、在河北京唐烧结、在吉林长春一汽等项目现场,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

近些年来,生态环保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为此,龙净环保党委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领员工做生态文明的坚定践行者,全面挺进气、水、土、固、生态修复等领域,深度参与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十三五”期间,企业承建的各项目粉尘减排量达7.2亿吨,SO_2减排量达3370.6万吨,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贡献。

此外,龙净环保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探索新时代“党建+公益”新模式,引导全体党员争做公益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开展“金秋助学”扶贫救灾等一系列爱心公益活动,党员带头参与,累计捐资2000多万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司捐助了500套空气净化器驰援武汉,广大党员带头踊跃捐款、参与献血,企业被评为“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省环境监察总队党支部​:环保“王牌铁军”守护绿水青山

即时 | 2021-07-15 08:01

东南网7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2020年,福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在生态福建的建设者中,一支执法队伍的身影格外亮眼——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党支部日前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成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中唯一获此荣誉的集体。

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党支部成立于2006年2月,现有党员38名。成立以来,省环境监察总队在“有灵魂、有血性、有规矩、有载体、有温度”的党建文化引领下,把“听党指挥,对党忠诚”融入血脉,争做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排头兵、攻坚队和领头雁,执法工作成效常年居全国前列,为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坚强的执法保障。

“在党支部的有力领导下,全队党员干部践行‘三牛精神’,争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 ‘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显身手、作奉献,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福建的美好生态环境。”省环境监察总队负责人李新国介绍说。

生态为民,省环境监察总队把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头等大事,连续6年开展“清水蓝天”专项行动,重拳打击恶意环境违法行为,至2020年,全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比2017年减少63.9%;牵头开展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攻坚;不断推进信访投诉机制改革,为民排忧解难题,2020年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52.5%,降幅全国第一;从2018年起,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提前完成饮水安全“六个100%”目标。

为了让全省百姓喝上放心水,省环境监察总队在全国率先把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向农村延伸。“农村水源地点散面广,全省共涉及1743个水源地,带着干粮在山间僻道徒步几公里,是巡查中的家常便饭,工作十分艰巨。”省环境监察总队二科科长陈思说,但为了守好群众的“大水缸”,队员们再累也没有停歇,预计在2021年底基本完成千人以上农村集中供水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

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省环境监察总队锐意进取,用创新改革守护绿水青山,创新建立环境信用动态评价和应约评价机制,率先建成省级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深化流域执法改革,持续开展溯源排查整治……流域执法、信访改革、亲清服务、信用评价、打击危废等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16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表扬、推广。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总队的党员干部勇担使命、冲锋在前。在日常工作中,干部们“舍小家顾大家”已成常态,有10多位党员业务骨干常年在外四处奔波,年均出差近100天。如队中的“环保老兵”蔡建龙,经统计一年近200多天在外,全年奔波几千公里。“干环保就得吃得了苦、经得了脏、受得了累。”他说。

“2020年面对疫情,总队干部主动放弃休假,党员带头干,大家抢着干,全年检查涉疫重点单位488家(次)、排查整改薄弱环节534个,防范化解涉疫环境风险隐患。”李新国说,巾帼不让须眉,环保女兵叶丽萍在战“疫”初期就主动请缨,深入防控一线督导检查,一待就是36天,在驻地度过了特别的春节。

实战铸就环保铁军,2018年以来,省环境监察总队组织1362人次参加国家环保专项行动,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先锋队带动派出人员创优争先,235人次获生态环境部致函表扬,数量居全国前列;环境执法大练兵成绩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2018年获得集体三等功,获评“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2019年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此次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更让我们深感生态执法工作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李新国说。

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党支部:党建引领生态绿 抱团发展谋振兴

即时 | 2021-07-14 07:47

东南网7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全幸雅 徐文锦 通讯员 沙观球)常口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东北部。

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常口村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20多年来,常口村党支部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嘱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全村人民精心画好山水画,在这片土地上绘就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

常口村先后获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常口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牢记嘱托,咬定绿色发展

夏日的常口,金溪碧波凝翠,青山郁郁葱葱。在一个10亩的大棚中,一群小客人正围着指导老师邓木生,学习鉴别不同种类的蔬菜。这是来自将乐县水南中学的49名学生,来常口开展劳动研学实践教育。

在为时一天的研学中,孩子们在常口村村规民约碑前和初心体验馆接受将乐老区的红色教育,了解“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常口故事;在村里农民和研学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农事劳动。

“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样的第二课堂。”临行前,老邓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盆多肉植物作为礼物。

从宜居村庄变身为研学目的地,这是常口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最新写照。

1997年以来,当地干部群众把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写入18句话、72个字的村规民约,刻在村口的石碑上,当作全村的实践指南,并于1999年制定常口村生态发展总体规划。

从实施森林碳汇造林、建设“两山”学堂旅游项目,到开发云衢山漂流项目、打造皮划艇训练基地,再到建设特色水果产业基地、青少年研学培训基地……这些年来,常口村党支部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咬定绿色发展,一任接着一任干。

“凭借自然风光美、文化底蕴深、乡风民俗好等优势,去年10月底,村里成立常青康养研学有限公司,打造的研学基地还获评市级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常口村党支部副书记、公司负责人黄木有告诉记者。

绿色发展带来了看得见的高颜值、摸得着的获得感。“每天都有一个班的学生来村里研学。老农成了老师,农妇打理食堂,更多劳动力不出村就有事做、有钱挣。”68岁的老邓高兴地说。

去年,常口村有八成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集体收入13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46倍、11倍。

党建引领,凝聚前行合力

在村中近800亩的脐橙园里,青涩的脐橙压满枝头。常口分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良辉正用手机拍摄脐橙的生长过程。

2019年,徐良辉从江西抚州来到常口创业,便是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如今这片绿油油的脐橙果林,今年产量预计达5万公斤,2023年丰产期后,每年将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80万元的收入。

然而,这个项目刚开始就遇到了难题。

改种脐橙需要进行土地整理。想到自己的土地将会被这样“折腾”,当时不少村民站了出来:“把土地挖成这样,今后我们还怎么种?”

听到质疑的声音,常口村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小组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让村民代表开门见山地说出问题,并一起商议如何解决。

“现在有了卫星地图,每家每户的田都有准确记录,大家的田不会少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农田放着也是荒废,倒不如通过流转利用起来。”……了解情况后,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连续“跑”了两个月,针对农田分割、土地平整等村民存在疑虑的问题,挨户讲解政策、耐心解释说明。

最终,村民们放下疑虑,陆续整理出不少闲置土地,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给村集体,由村里统一进行土地平整,脐橙园红红火火地建设了起来。

“平整土地后,不仅土地多出一倍,而且土质有所提升,抛荒多年的地都变成了一等田。”村民老陈笑得合不拢嘴。

脐橙园项目也是常口村党支部推行“五事工作法”——说事、议事、办事、晒事、评事的生动缩影。

“在事关全村发展的大事上,我们党支部始终以‘四议两公开’机制为主线,推行‘五事工作法’,广泛吸纳意见,进行民主决策。”张林顺告诉记者,村里还经常举行党小组与群众擂茶对话会、党员入户议事会等活动,让村民动嘴、党员跑腿,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

跨村联建,抱团共谋振兴

“有村企反映,贯穿常源、元坪、高山坊三个村子的村道狭窄,近来村企运输车辆变多,行驶不便,易造成安全隐患。”“了解,已商议投入资金拓宽道路。”……

在常口联村党委微信群里,不时弹出“联建村”各村的诉求。群主张林顺及时查阅微信群内容,针对群成员提出的困难和问题逐条回复并着手解决,已成为他工作的一部分。

在高唐镇,常口、常源、元坪、高山坊、陈坊、邓坊等6个村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似。

2017年,富裕起来的常口村“以富帮穷”,和其余5个村组建联村党委,张林顺任常口联村党委书记。此后,6个村抱团合作,办成了许多过去“单打独斗”没法办的事。

联建村中,陈坊村、高山坊村因外出务工人员多,产业难以为继,村集体增收乏力。2019年底,在联村党委的引导下,陈坊村、高山坊村入股脐橙种植基地,如今每年村集体能增收3万元。前不久,联村党委整合项目资金近100万元,计划在陈坊村、邓坊村种植200亩甜脆柿,提升造血能力。

“此外,联村党委对接全县旅游总体布局,以常上湖水利风景区规划为重点,将各村纳入旅游规划,发展城郊乡村旅游。”张林顺说,联村党委不仅让常口发展更有后劲,也帮助几个村的村民一起吃上生态饭,享受生态福。

“七一”前夕,张林顺代表常口村党支部应邀晋京参加表彰大会。从北京归来后,张林顺在镇村党员干部座谈会上,分享表彰大会和庆祝大会盛况,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此次表彰既是对常口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今后更好服务村民的鞭策。接下来,我们将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带动常口村产业振兴、村民增收,同时发挥好常口村党支部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为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经验。”张林顺说。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党委:坚守深山做“工匠”不忘初心为人民

即时 | 2021-07-13 07:33

东南网7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蒋丰蔓)上世纪50年代,一场向荒山野岭宣战的战斗在闽北大山深处打响。1955年,经过勘测选址和多方比较,原省林业厅党组把闽北地区综合性国营林场场址选定在顺昌县洋口镇道坪村。从此,第一代老林场人怀抱着“一颗红心一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初心白手起家。60余载,洋口林场的杉木育种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党组织由8名党员发展到96名党员,这里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林业奇迹。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党委引领,一棵杉木做到底

不久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复函,认定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为国家林业科技园区。下一步洋口国有林场将在省级林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到2024年建成我国南方杉木中心产区杉木种业创新、杉木精深加工、智慧林业和森林休闲康养等杉木全产业链发展的国家级林业科技园区,更好地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洋口林场建于1956年,地处“中国杉木之乡”顺昌县和延平区境内。依托当地的杉木资源优势,60多年来,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洋林人秉承老一辈“择一业终一生”的创业精神,用恒心和定力把杉木育种事业进行到底,在大山深处矗立起一座座绿色丰碑,铸就了“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洋林精神”。

洋口林场场区的一个角落里,坐落着一座2层小楼,这里是杉木组培苗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这里面浓缩着一代又一代林场育种工作者的心血。”在生产车间,林场党委书记、场长游云飞指着装有小树苗的玻璃器皿说道。

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重要针叶用材树种,过去多以林农“有种就撒、有苗就栽”的粗放造林方式为主。建场伊始,林场党总支就认识到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造好林,种苗是关键,明确走科技兴林之路。

“科研需要林地,场里优先腾挪;科研需要设备,经费优先保障;科研需要力量,人员优先配备”是洋口林场不变的铁规矩,1959年以来,在林场党总支的推动下,林场与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团队持续开展合作,致力于杉木科研育种与示范推广应用。

科研工作周期长,需要耐住寂寞,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化的呼声高昂,当其他兄弟林场纷纷砍掉科研林木求温饱时,洋口林场党委顶住压力,作出“勒紧裤腰带也要保试验林”的决断,保住了近40年的科研心血。

在科研团队的支持帮助下,林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28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重大成果奖,先后建立了1~4代的杉木种质资源库1124亩,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辐射最广、良种档次最高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杉木育种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为全国杉木扩量提质增效作出巨大贡献。

支部带动,赤诚奉献促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加强党组织引领示范作用,几十年来,林场党委坚持把建强支部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通过设立攻关党小组、划分党员责任区,以及开展支部联共建、“达标创星”等,把党支部打造成组织党员、带领群众创业奋进的坚强战斗堡垒,林场党委连年被属地所在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科研等两个支部被评为“五星级”支部,成为当地党员教育基地。

在支部书记等领头人的示范带动下,党员数从建场之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96人。同时,林场党委坚持抓党支部和科技攻关组建设并行,把每个党支部都打造成科技育种和育林的先锋队。“无论是抢运丰产球果、避免生产损失,还是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抗疫救灾等,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都冲在前面,领着大家一起干,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游云飞说。

“抽屉养儿”为事业的党员干部薛玉和夫妻、扎根工区做研究的女技术工人刘大林、造林挖穴能手的老党员郭厥广、自学成才的“嫁接能手”党员工人吴昌强……在林场60多年科技兴林的道路上,一批又一批的党员把红色党旗插在大山深处,“造林绿化抢先干,科技兴林顶头上”成为扎根大山深处的共产党员们矢志为杉木事业奋斗一生的生动注脚。

不忘初心,永葆为民本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绿色发展优势,打造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旗帜。林场党委坚持将带动林农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作为办场宗旨,开展“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等活动,与周边15个乡镇42个建制村结对共建,采取合作经营模式吸纳村集体分散林地7980亩,利用林场技术优势实现森林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先后向周边的翰林村、洋花坑村、立墩村等选派四批党员干部,推动送科技、解难题、建机制、增村财、促和谐、惠民生,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营造林生产、木材生产、林业科研、种苗生产、森林保护等各类就业岗位1200多个,增加村民务工收入近2000万元,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连日来,依托各党支部,洋口国有林场党委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正在热烈展开。“我们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第一时间传达给全场干部职工,带领全场同志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七一”前夕,游云飞代表洋口林场党委应邀进京参加表彰大会,他表示:“此次表彰是对洋口国有林场60余载‘一棵杉木做到底’的充分肯定,我们将进一步做优森林资源,提升种苗产业化水平,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忠实践行者,做‘洋林精神’的传承人,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作出洋林人的新贡献。”

段闽杰: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即时 | 2021-07-12 07:42

东南网7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赖吴拓 通讯员 詹国兵 李韧筠)走进南平市延平区四鹤街道,老旧小区改造正让原军干所片区的面貌发生巨大的改变——楼道提白,管道换新,3米线以下立面全部重新粉刷,每栋楼的外墙绘制了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近邻文化,十二生肖铁艺窗花充满了民俗文化气息……“这是真正向着老百姓心里改的!”小区居民朱丽秋赞不绝口。

“以民心铺路架桥,切实了解群众需求,是我们攻坚克难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法宝。”四鹤街道党工委书记段闽杰说。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他组织社区积极调动近邻力量,通过召开居民座谈会、入户意见征集、开通小区改造热线等多种方式,共征集居民意见56条。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段闽杰深知,从事关民生的点滴小事做起,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后,还要能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才能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为维护小区美观,四鹤街道把楼栋外围的矮墙改造成了文化宣传栏,为社区提供了更多宣传载体。“段书记指导我们采用了动漫等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易懂,很受社区居民喜欢。”四鹤街道杨东社区党总支书记林敏芳介绍,老旧小区改造中最关键的,是因地制宜提供贴心服务,将居民安居乐业的需求落到实处。道路出入口设置的停车场与充电桩、为娱乐休闲打造的各类文化场所、为了落实常态化管理引进的小区配套物业,都留下过段闽杰积极推动的身影。

在同事和街道的居民口中,段闽杰有一个“解题高手”的绰号。担任四鹤街道党工委书记3年多来,段闽杰带领党工委共商议解决了各类问题285件,化解群众关注的历史遗留难题21件,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18件。

在四鹤街道昼锦坊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之初,施工方和段闽杰说了一堆建筑工程概念,让他听得云里雾里。后来,段闽杰拿出他工科生的细致劲,仔细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多次到改造现场查看,与施工方交流。施工方负责人从一开始排斥,到后来一有问题就找段闽杰“解题”。如今,昼锦坊老旧小区改造已完成,道路、照明、立面、绿化等全面提升。

深谙党建工作之道的段闽杰,还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当地“近邻党建+”社区治理模式巧妙融入“一居一品”理念,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网络架构,各社区均成立涵盖辖区省市区单位的社区“大党委”和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跨层级全覆盖。同时,为整合零散的社区资产和资源,四鹤街道积极推动近邻社区合署办公,实现了资源共享、资产共用、资金互助,目前已完成了8个社区合署工作;借由“联片共建”工作机制,轮值片长每季度主持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共治共建问题,2020年共解决社区治理问题35个,落实帮扶资金100多万元,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段闽杰更是发扬了不下火线的精神。在2020年春节前夕,他不顾刚做完甲状腺癌和周边淋巴切除手术身体尚在康复的情况,连续14天吃住在防疫工作第一线,带领全街党员干部切实履行防控职责。他创新制作了“防疫作战图”,提出“三圈”联防联控模式,该办法成功在辖区创世纪小区对2900多户1万余人实现有效管控,后在多地推广。

在段闽杰的带领下,四鹤街道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党的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先后被评为“第十四届省级文明单位”“福建省征兵先进单位”和“延平区加快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先进集体”。段闽杰个人在2020年获得了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于今年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先锋颂 | 傅光明:实业报国 善举济世

即时 | 2021-07-09 08:01

东南网7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陈志鸿)在部队时,他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勇挑急难险重任务;在地方时,他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注册我省首家私营公司营业执照,打破欧美企业对白羽鸡种源长达百年的技术垄断,带领省内外3万多户贫困户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他就是福建圣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光明。

从福州到光泽,从部队到地方,47年党龄,信仰如炬,初心如磐。“七一”前夕,傅光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载誉归来,傅光明激情满怀。

勇立潮头敢为先

1972年12月,傅光明光荣入伍,成为福州军区后勤部224工程团风钻班一名战士。工程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钻作业时粉尘弥漫,一天下来鼻孔里堵满灰尘,浑身都是油,像泥猴子一样。

艰苦的部队生活磨炼出他坚忍不拔的意志,身边党员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让他坚定了信念,明白了“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所赋予的使命和意义。

1974年7月那个火红的夏天,他在镰刀与锤子组成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右手,立下誓言,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

1978年4月,傅光明退伍回到光泽县武装部工作。1983年,他放弃了“铁饭碗”,下海养鸡,注册编号顺序为“0001”号的福建省第一家私营公司营业执照。

38年来,他实实在在做实业,养好“一只鸡”,把一个个体养鸡小作坊,发展成为总资产达171亿元的白羽肉鸡生产、食品加工集团,肉鸡年产能达6亿羽,排名全球第七、亚洲第一。

饶是如此,傅光明深知,育种已经成了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国外企业完全掌握原种的定价权,价格、数量由他们说了算,鸡苗价格由最初的每羽5美元上升到35美元。”傅光明无奈地说。

没有核心技术,就永远拿不到产业的制高点和话语权。2015年,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研究中国人自己的育种技术,冒着被断供停摆的风险,在远离人烟的武夷山大山深处,开启了育种征程。

不幸的是,集团自主培育原种的消息,还是被欧美企业发觉了。2019年,一位“不速之客”来到集团总部,放话如果再不停止研发,就立马断供。

他找来了公司育种专家,只问了两个问题:“现在不从国外引种,有没有问题?”“10年、20年后,不从国外引种,有没有问题?”当听到育种专家一致回答没有问题后,他不留任何情面,要求这名“不速之客”离开圣农。

敢与外国企业正面掰手腕,圣农终于在2019年培育出11个原种品系和国内第一个原种配套系——SZ901配套系,打破欧美企业对种源长达百年的技术垄断。对比试验和性能测定结果显示,SZ901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中国白羽肉鸡种源“卡脖子”问题。

永葆初心不忘本

2004年,圣农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此时,不少人劝傅光明赶紧把总部迁到大城市,让企业能汇集更多资源要素。

对于这番“好意”,傅光明严词拒绝了:“企业做大了,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也更大了。光泽县域经济太薄弱、农村太落后、农民太苦,需要大企业来辐射带动。”

在他的坚持下,圣农多年如一日,在福建、江西、甘肃3省300多个行政村建设工厂,致力于解决山区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

目前,圣农2.7万名员工中,3省农民占80%以上,2万多农民在圣农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户年均收入近8万元。企业还租用2万余亩土地新建养殖场,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租金收入,还带动省内外7万农民发展玉米种植、第三产业增收致富, 每户年均增收6万元。

在光泽县鸾凤乡,因为圣农,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困难村实现了凤凰涅槃。2018年初,圣农响应党中央“加速民营企业‘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号召,与鸾凤乡签订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供3000多万元启动资金,采取一村一模式,将集团优势资源导入到8个村,嵌入运输、食品加工等产业,让村集体经济发展“破天荒”有了内生动力。去年,这些村收入最少的超过40万元,最多的达2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傅光明还为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为希望工程、抗灾救灾及学校、医院等公益福利事业捐赠超19亿元,成为南平向慈善事业捐资最多的企业家,被南平市委、市政府授予“慈善家”称号。正是他的身体力行,“致富思源、感恩时代、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慈善文化蔚然成风,承诺“养一只鸡回报社会一毛钱”。

“这辈子我都会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办企业不单要发展壮大企业,也要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方面面走在前列。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没有回报社会的党员谈对党忠诚,那是空话。”傅光明斩钉截铁地说。

​先锋颂 | 兰臻:为乡村教育鼓与呼

即时 | 2021-07-08 08:51

东南网7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杜正蓝)“乡村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这次进京见到了许多从农村走向高校的科研界妇女代表,使我更加相信,乡村教育是一件付出必定有回报的事业。”载誉归来的兰臻有一肚子的话想说,“这次没能偶遇张桂梅校长有点遗憾。如果见了她,我一定要问问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撑着她办学,也向她请教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提起为教育事业倾尽所有的张校长,兰臻化身“追星族”,双眼泛着崇敬。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兰臻是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她把为乡村教育奔走发声,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源于多年前的一场音乐公开课。

当时,在公开课上,坐在兰臻身边的一名教师一边观摩教学一边默默流泪。“真羡慕城里的学校,学生有机会享受这么多乐器、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原来,这是一位乡村走教教师,由于教育资源稀缺,她需要在周末骑自行车往返于多个乡村校园,为孩子们上音乐课。

兰臻恍然意识到,城市中触手可得的教育资源竟是乡村梦寐以求的,这令她深受触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教育资源不够好的情况下,有一名优秀教师,就相当于有了好资源。”

2013年,“兰臻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室获批“乡村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兰臻开始利用名师工作室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乡村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送教下乡之余,兰臻用举办座谈会、个别师生访谈、现场观摩、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一线最真实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分析归纳,最终形成意见提交至全国两会。

针对乡村孩子的阅读问题,兰臻一边下乡送书,手把手陪伴孩子阅读书籍,一边撰写课题《让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在乡村“软着陆”》,主讲乡村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出了一些破解策略:突出课外阅读规划的指向性和可行性、突出课外阅读的全程性和有效性、突出课外阅读的过程性和多样化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兰臻发现,刻意引导学生阅读的班级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学生们会把书籍带到学校分享交流,还对新书充满了期待,班级的阅读氛围也变得浓厚。

围绕教学的难点热点,兰臻持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送教予学生,更送教予老师。兰臻坦言,以往乡村校园内的教育研讨氛围较淡,不知该如何发挥教师团队的力量,也不知教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2018年,福建省教育厅为兰臻成立了福建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借助这个平台,兰臻在每年暑假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班,为学员制定学习内容和方式。“我们每次下乡给学生们上课,同时也要求乡村教师上一堂公开课,考验乡村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家都特别认真,不知不觉中教学水平就有了提升。”兰臻很有成就感,通过这些年的共建和培训,漳州乡村教师在茶余课后的交流热情空前高涨。

“接下来要带着乡村教师同城市教师一起做课题,探讨研究如何备好课、上好课。”兰臻说,乡村教师参与课题的机会少,经验不足,首次让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共同组建课题组,一来是因为乡村和城市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条件、教育模式不同,课题能够碰撞出更多立体面;二来是由城市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乡村教师完成课题,有益于双方共同进步,让乡村教师踊跃参与到课题研讨的氛围中来,从而提升专业能力。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责任,选择了爱。2021年7月1日,当全场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宣言响彻天安门广场时,兰臻心潮澎湃,莘莘学子对祖国的回应,也让她更加坚定育人初心——把党的温暖送到山区儿童的心坎上。

先锋颂|刘家富:用奋斗书写人生底色

即时 | 2021-07-07 07:57

东南网7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朱子微)见到刘家富时,他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伏案疾书。年届八旬的他,如今依然时常帮助省内外的科技同行、涉渔业者答疑解惑,乐此不疲。

刘家富是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971年,刚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从事渔场渔情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前,我国大黄鱼年均捕捞量约为12万吨。但由于过度捕捞,从1974年起,浙江舟山大黄鱼产卵场捕捞数量连年下降。

“再这样下去,大黄鱼迟早会灭绝。”当时的整体环境,刘家富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利用官井洋产卵场尚存的大黄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以此保住大黄鱼资源。

于是,刘家富主动请求调往管理官井洋产卵场的宁德地区水产局。1981年,他被调进其下属的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分管鱼类增养殖技术。

初来乍到的刘家富,边学边干:既要调查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相关情况,又要搜集鱼类繁殖技术材料。经过前期充足准备与多方奔走,1985年“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终于立项,并获得1万元项目经费。从此,刘家富和项目组踏上了攻克大黄鱼育苗和养殖技术难点的漫漫征途。

“当时在三沙海带育苗室中临时建了3口小水泥池,利用在官井洋产卵场人工授精获得的受精卵孵化并培育出7343尾全长2厘米多的鱼苗,如果再拖几天验收,这些鱼苗就会死光,因为它们都患有因缺乏一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缺乏症。”忆起项目初期的艰难历程,刘家富无限感慨,但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始终引领他不断攻克难关。

1987年,以20尾人工培育的亲鱼在催产试验中,产下获得了1万多粒受精卵,最终育出100多尾鱼苗,这宣告了大黄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1990年,项目组完成了104万尾批量全人工育苗,实现了“七五”期间技术攻关项目目标。

由于前期试养的大黄鱼总体生长缓慢,2龄鱼平均不及250克,外界并不看好大黄鱼的养殖前景。但刘家富从个别生长特别快的大黄鱼个体中看到希望。他于1991年3月写报告提出:瞄准大黄鱼养殖开发方向,要建立起振兴闽东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省人大常委会呼吁支持下,原省科委与水产厅共同给予50万元经费,给原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下达了“大黄鱼养殖技术开发”项目,由刘家富主持实施。

为赶季节,项目组先借款建土池与网箱等设施设备,计划投入40多万元。试验以“扩群促食”技术措施取得加快生长速度的突破性进展,但仅到位经费10万元,背债30多万元。

“当时只想继续做研究,别的我什么都没去想。”到1995年,项目组的研究终于有了起色,试验场也迎来转机。项目组不但解决了大黄鱼生长缓慢的问题,建立大黄鱼网箱与池塘养殖的全套技术路线,还指导养殖户试养丰收,为大黄鱼养殖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经多年努力,刘家富和项目组终于啃下“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增产”这两块“硬骨头”。首创的大黄鱼人工大规模繁养技术,把大黄鱼发展为全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全国8大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引领了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

凭借着出色的科研成果,刘家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突出贡献人物”“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今年,刘家富更是被党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党龄36年的党员,这些荣誉对他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思及入党初衷,刘家富笑着对记者说:“就是心怀一颗为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纯朴之心、火热之情入了党。”

先锋颂| 陈欠水:只有退休的干部 没有退休的党员

即时 | 2021-07-06 07:44

东南网7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惠纪宣)“我是老党员,为群众做事,我很快乐,也很幸福。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帮下去。”在党的百年华诞前夕,记者来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欠水家中,他精神抖擞地说。

陈欠水同志是惠安县人大常委会原助理调研员,一名55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困难群众称他“活雷锋”“人民的好公仆”,而他更喜欢人们叫他“老陈”。

在惠安,陈欠水是闻名全县的“活雷锋”。

杨清福是他长年帮扶的对象。“是老陈救了我的命!”惠安县黄塘镇碧岭村67岁的杨清福坐在轮椅上,回忆过往。

19岁时他双脚被压伤,因医治不得法,溃烂发臭多年,亲戚邻居都不敢和他接近。2000年底,时任县民政局副局长兼残联理事长的陈欠水送他到医院截肢治疗,保住了性命;养伤阶段,每天骑车往返20多公里买活鲈鱼给他补身体;伤口愈合后,帮他安装假肢和落实补助政策……自始至终,陈欠水事事躬亲。

在惠安,和杨清福一样受过陈欠水帮扶的人,不胜枚举。而面对群众当面致谢时,陈欠水总是说:“要感谢党,是党教我这样做的!”

陈欠水生于穷人家,贫苦淳朴的成长环境,让他对群众有着深厚感情。1964年他应征入伍,因表现突出入了党,在部队18年深受党的教育培养和雷锋精神感召,立志把助人为乐精神发扬光大。

小额扶贫、捐资助学、修复危房、兴修水利……转业到地方后,陈欠水成了扶贫助残一线的“急先锋”。在职17年,他放弃1200多个节假日,走百村、访千家,骑行7.9万多公里,为5100多名困难群众落实帮扶政策。“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作为党员,我的职责就是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陈欠水说。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陈欠水做到了。

2005年临退休之际,陈欠水被确诊为慢性结肠炎伴息肉,医生嘱咐他多休息,家人希望他含饴弄孙。“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陈欠水说,“在群众眼里,我不仅仅是老陈,更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我想让群众知道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帮助不会中断。”

退休16年来,他几乎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下乡总行程近23万公里,走访帮扶困难群众4.7万多人次……帮扶中,他既帮穷又帮心,既当“宣传员”又当“心理医生”,既向群众讲解党的政策又鼓励他们自力更生。

在惠安,陈欠水的行为,感染和影响了一大批当地的年轻人。一批年轻人成立了“陈欠水扶贫助弱”青年志愿服务队。今年是“陈欠水扶贫助弱”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的第9年。至今,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上百场。

而在陈欠水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在普通岗位上踏实工作、默默奉献。女儿说:“爸爸对扶贫助残一直坚持着,从未动摇过,我们一直以他为榜样。”他的儿子特意送他一台强光手电筒老人手机,方便他为白内障患者做鉴定和夜间照明。

陈欠水一路走来,不改本色,先后获得33次市级以上荣誉,其中有8次被评为全国先进,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全国残疾人扶贫先进个人等。

黄秀泉:活着一天,就要奋斗一天

即时 | 2021-07-05 07:39

东南网7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通讯员 许琰)7月初,正值早稻收割、晚稻栽插关键期,沙县延溪良种场拂来阵阵稻香。6点,黄秀泉踩着近乎没过小腿的试验稻田,弯腰观察稻穗,掏出铅笔在田间记载簿认真记录。

“铁人”黄秀泉是沙县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刚刚被党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谓之“铁人”,源自他异于常人的经历:26岁换第一个肾,35岁换第二个肾,即便并发症缠身,也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

出生在沙县农村的黄秀泉,从小深知“粮食不够野菜凑”的饥饿之苦,立志要让父老乡亲吃饱饭、吃好饭。1986年,从三明农校毕业,黄秀泉进入沙县良种繁育场(现为沙县区农科所),专注于水稻新品种试验工作。

沙县区农科所承担着南方稻区(国家)、省、市及有关科研院所水稻新品种的多项试验任务。每年,黄秀泉和同事要对200多个水稻品种进行相关试验。

“水稻试验是为了评判新品种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性状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农业是否增产、农民是否增收,必须严谨认真对待。”他说,例如在测量水稻桩高时,省里要求测量10株取平均值,而他则要求团队测量20株取平均值,为的就是减少误差。

在旁人看来,水稻试验是一件枯燥且辛苦的工作。白天,要风吹日晒播种插秧,时时挂心、日日观察;晚上,要录入调查数据,发现异常,及时复核。但黄秀泉说:“能将专业所学、兴趣所在与工作结合,怎么能叫苦呢?”

黄秀泉是幸运的。那几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的中科院院士谢华安每年都来良种场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初出校门的黄秀泉在谢华安身上感受到了农技工作者的魅力,坚定了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信念。

黄秀泉也是不幸的。1991年,26岁的黄秀泉突然被确诊尿毒症,不得不接受肾移植手术。一年后,移植的肾出现排斥,他苦不堪言,却还坚持上午打点滴,下午去田里忙活。1999年底,移植的肾再也无法支撑,隔年他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

两次换肾和长期抗排斥治疗,造成他的许多脏器不同程度受损,胆囊结石、糖尿病、肠胃病等多种并发症缠上了他,尤其是视力严重下降。“我从地摊上一口气买了十几副老花镜和放大镜,放在家里、工作室、衣服口袋里,方便随时填写、核对数据。”

由于肾移植患者免疫力低,蚊虫叮咬或者小划伤都可能造成感染,甚至威胁生命。领导曾提出为他调整岗位,但他不愿放弃,“从生病到回归岗位,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始终如一,好好工作就是我唯一能回报的事,活着一天就要奋斗一天”。

每年4月到11月,是沙县区农科所最忙的时候。黄秀泉每天泡在试验田里,基本没有双休日。同事说,只要站在田里,根本感觉不到黄秀泉是病人,只有看到他大把大把吃药时,才会想起他换过两次肾。

“今年我们又多承担了香型优质稻组区试、省农科院水稻品种耐热性试验的任务。”黄秀泉说,作为技术骨干,从试验装袋、浸种,到田间小区规划、插秧,再到后期补苗、施肥等一系列田间管理,他全程都要参与。忙不过来时,他还叫上妻子来帮忙。

35年,一万多个日夜,黄秀泉与水稻为伍,与疾病抗争,一路迎难而上。他主导完成水稻新品种试验近400个组约5000个品种,为我国水稻新品种审定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其中,试验示范的“天优华占”“谷优3301”等杂交水稻新品种,已成为全国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良种。

这两年,闲不住的黄秀泉又有新的课题——带领团队与三明农业学校合作,开展荠菜野生驯化筛选工作,以及夏茂花柰栽培技术研究。黄秀泉期待“复活”这一优质水果,复兴花柰产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黄秀泉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八闽楷模”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拥有2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令他倍感珍惜。

“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和农技工作者,做了该做的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自己,也属于那些默默扎根农业科研一线,为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工作者。”黄秀泉笑着告诉记者。

“良种是粮食增产的关键支撑。”黄秀泉说,只要身体还能坚持,就想脚踏实地做好良种繁育和新品种试验工作,让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走进千家万户,为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产增收贡献一名党员的力量。

先锋颂丨陈清洲:方式不拘燃烧不变

即时 | 2021-07-04 10:56

东南网7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田圆 通讯员 厦公宣)近日,党中央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市公安局集美分局二级高级警长陈清洲名列其中。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自己,也属于那些和我一样奋战在公安各条战线上的战友,更属于成千上万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工作的人民群众。”陈清洲心怀感恩。在他看来,这份荣耀传递的是巨大的责任和使命,“从警以来,我时刻叮嘱自己,要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不能忘记警察前面的‘人民’二字,这是我初心的起点,也给了我支撑一生的力量”。

2006年2月,陈清洲在仅有5名交警的灌口中队担任指导员。为了解决灌口镇不少主干道没有路灯的问题,陈清洲凭借老黄牛般的奉献和实干精神,在3年里让灌口拥有了18条斑马线、15座红绿灯、86块交通标志、128米减速带、万米隔离护栏等。虽然辖区车流量增长10多倍,交通事故死亡率却下降80%。从此,他也有了个响亮的名字——亮灯警察。

2011年,他又开通了微博——“@交警陈清洲”,为迷途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回家的灯。其中“清洲帮寻人”这一公益栏目,帮助找回走失人员360余人。

持续为群众“点灯”,陈清洲成为群众心中一盏闪亮的“灯”。然而,2016年,陈清洲却病倒在岗位上,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手术过后的化疗、放疗过程最痛苦:皮肤溃烂,毛发不断脱落,腹泻数不胜数,有时吐的比吃的还多……即便是这样,只要身体稍有好转,陈清洲就会拿起手机,解答群众的咨询,转发安全宣传和预警信息。

与病魔抗争的四年半里,陈清洲的微博粉丝数从原来的80万增长到200多万。医生常劝他放下手机,好好休息,他说:“我的生命早已不属于我,只要手指还能动,我的微博就永远不会下线。”

今年5月21日,一间以“清洲精神”为主设计的英模会客厅在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文体艺术中心启用,这也是福建省首个“英模会客厅”。重回挚爱的工作岗位,陈清洲以英模会客厅为平台,开展反诈骗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讲解。

作为集“共和国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公安一级英模”等荣誉于一身的陈清洲,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我是农民的孩子,从一名工人到人民警察、共产党员,一步步走来,是党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平台、给了我荣誉,甚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握紧拳头,陈清洲坚定地说。

从警至今,孩子的安全教育是陈清洲最为挂心的。他重回岗位后,为集美高校的大学生补上了一节安全课。“这堂课欠集美大学已经将近5年。”

“他心系人民,服务人民,将安全理念和防范意识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为公安事业付出一切。他是人民的英雄,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生们表示,一定会学习陈清洲,勇于担当,弘扬社会正能量,在每一个岗位都发光发热温暖他人、照亮他人。

心中有梦想、眼里有百姓、肩上有担当,许多民警将陈清洲作为榜样,自觉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爱与期待。

看到陈清洲“满血”回归,侨英派出所警务队长林志兴十分高兴。他曾经在陈清洲的带领下学习社区警务工作。“有一次我看到他一点点琢磨着PPT的制作,我问他为什么不让别人帮忙做好,他说‘只有亲自搜集素材动手做,才能真正贴紧老百姓的需求,把课讲活、讲透’。”林志兴表示,在陈清洲的精神鼓舞下,他们创新推出的警企共建反诈爱心驿站已初见成效。

先锋颂丨郑贞良:垃圾场上写春秋

即时 | 2021-07-03 10:05

东南网7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李白蕾)“非常有幸能亲眼见证建党百年盛会。我只是普通的一线环卫工人,感谢党和人民给予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这个荣誉属于20多年来为福州红庙岭建设作出过贡献的每一个人!”1日上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福州市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生产科副科长郑贞良,应邀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会后他激动地说道。

郑贞良是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最早的重型特种机械操作手。1995年10月,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投入运转,郑贞良开着第一辆重型机械车进入垃圾填埋场,在“垃圾堆”里一干就是20多年。红庙岭垃圾场每天要处理垃圾5000多吨,每天清晨四五点,郑贞良都要驾驶着他的重型特种机械铲车,在堆积如山的垃圾旁,将垃圾铲起、填埋、压实,来来回回。

“刚到垃圾场的时候,被臭味熏得吐了一次又一次。”郑贞良回忆说,日日与垃圾山为伍,自己“臭到了毛孔”,“有一次我去营业厅缴话费,刚走进去,柜台内外的人纷纷大叫:‘哪来这么大的臭味啊。’我脸红到脖子根,急忙交了费逃回家”。郑贞良的妻子高秀琼也说,郑贞良换下来的衣服要用肥皂水浸泡个把小时才能去掉臭味,所以他下班后一般很少出门,怕熏着大家。

每天一身臭,郑贞良也曾后悔过。“可当我坐进驾驶室,迎接第一辆垃圾车进场时,心情又平静了下来。既然干上这一行,就要干出个样来,因为群众需要我。”他说。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量大幅增长,加班加点成了郑贞良的工作常态。这些年来,为了工作,郑贞良没在家吃过一次年夜饭,没看过一场春晚。有一年除夕,女儿生病发烧,他带着女儿到医院挂点滴,下午3点多就匆匆回家,用开水泡了小半碗米饭,吃完后直奔红庙岭。

冬去春来,郑贞良驾驶着他的机械铲车,把红庙岭当成了他的“战场”。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他被推荐为火炬手,活动结束后,他放下火炬就急匆匆赶回去补班。“结婚那几天,他也只是与工友换班。我生孩子那天,他仍然没请假。这20多年,他就没误过一天工。”高秀琼告诉记者。

在红庙岭,特种机械操作手基本都是郑贞良培训出来的。“操作这个大家伙需要技术,作为特种机械班班长,郑师傅总是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经验,给大家做榜样,带动大家把技术钻研得更透彻。”徒弟杜钦彬说。

长年累月坐在狭小的驾驶室里,郑贞良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同事曾好心劝他:“你干了这么多年,可以向领导提一提,换个轻松的岗位。”郑贞良却说:“我是一名党员,一名劳模,我不能开这个口。”

2017年下半年,领导想提任他为生产科副科长,调离机械操作岗位。然而,郑贞良并不“领情”,多次找领导反映,坚信自己身体可以。

今年,郑贞良还是转岗了——福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机械操作工种也因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郑贞良依旧停不下来,除了每天监管覆土覆绿,还主动承担起路基厢维护、飞灰填埋库区机械用油采购等事务,在垃圾场来回奔波,每天的步数都在1万步以上。

郑贞良多年的付出,得到了肯定。他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劳模、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还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这次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要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把荣誉化为工作的动力,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继续为福建、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郑贞良说。

“七一勋章”获得者林丹:做好为群众服务的每一件事

即时 | 2021-07-04 07:49

东南网7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我是一名最基层的社区工作人员,在天安门城楼上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感到非常光荣。总书记所说的话,让我更有信心做好为群众服务的每一件事,让百姓更加有归属感、幸福感……”2日下午,福州市鼓楼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刚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受邀参加,在会上作了情真意切的发言。

6月29日,林丹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的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7月1日上午,林丹受邀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7月1日傍晚,林丹回到福州后,以自己的现场经历、亲身感悟,立即投入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宣讲工作中。

林丹说,刚回到军门社区,老百姓就涌过来把她围住了,有的还冲上来亲切地抱住她。“大家关心我有没有把军门社区居民的问候带给总书记,我说有,总书记还向居民们问好。大家一听,都特别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到军门社区考察调研。林丹一席话,一下子让军门社区居民的心和总书记贴得更近了。“大家都说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太好了,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听起来特别感人、提气、鼓劲!”林丹说,这几天,她和居民接触的每一分钟,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在办公室里,谈论的话题都是庆祝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的还要求我把勋章、证书拿出来,边看边学习重要讲话精神”。

今年是林丹扎根服务社区的第50个年头。她50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做好社区的每一项工作,受到居民群众称赞,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不仅她自己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等130余项荣誉,还带领军门社区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180多项集体荣誉。

眼下,林丹工作排得满满的。一方面,她将继续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下周前半周都安排了传达学习”;另一方面,她还要带领军门社区的同事,迈开以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步伐。“使命光荣,任务很重,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继续按照‘三个如何’重要指示,把人民记在心中,努力做到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福建省全国“两优一先”主要事迹

即时 | 2021-07-02 08:43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林占熺

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菌草所党支部书记、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入党55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发明并推广菌草技术,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献身西部大开发,承担国家级重点推广和对口帮扶项目,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6个县(市、区)推广应用菌草技术;致力于精准扶贫,仅在宁夏就帮助13个县市的1.75万多户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荣获“全国扶贫状元”称号和“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事迹被编入电视剧《山海情》;倾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解决了“菌林矛盾”世界性难题,并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沿黄河9省区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成功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改良盐碱;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承担了国家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等国家菌草项目,将扶贫经验推广到106个国家,培训国际学员9419人,在13国建立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被中非共和国授予“国家感恩指挥军官勋章”。2013年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充分肯定该菌草项目。

谢华安

谢华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同志长期从事水稻育种,为“老百姓吃饱饭”奋斗60年,是岗位践行初心使命杰出代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立了卓越功勋。他理想信念坚定,坚守“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的初心,育成杂交水稻首个优质品种“汕优63”,连续16年(1986—2001年)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至2010年累计推广9.42亿亩、增产稻谷700亿公斤,是中国最早亩产达到1000公斤品种。他的成果,对杂交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和领先世界,起到里程碑作用,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矢志创新,培育的“明恢63”成为杂交水稻遗传贡献最大的优异种质,育成新品种改变了我国水稻恢复系依赖国外局面,以“明恢63”为骨干配组成的良种种植了15亿亩。育成“威优77”“汕优77”种植1.42亿亩,是中国早熟杂交稻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超级稻“Ⅱ优明86”“Ⅱ优航1号”均创再生稻产量世界纪录。“宜优673”连续8年是全国超级稻主导品种。他作风严谨、淡泊名利,舍小家顾大家,长达半个世纪的南繁育种实践,展现了南繁精神和中国种业精神,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先锋品质。2014年他被推选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2020年被推荐为“世界粮食奖”候选人。

郑贞良

郑贞良,福建省福州市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生产科副科长。郑贞良同志20多年来,勤勉敬业、默默奉献,作为特种机械手一直坚守在垃圾填埋工作一线,和团队一起出色地完成福州市每日3000吨左右生活垃圾的处理任务。他练就过硬本领、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克服技术和环境困难,为保障福州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精益求精。工作以来,他所在的填埋场零安全事故,岗位各项考核指标优秀。他用一人守护,换来万家洁净,多次面对调岗的机会,都断然拒绝。在多达26个除夕夜里,郑贞良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坚守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在城市最需要洁净的时候,独自加班加点。在多次抗击台风、抗灾抢险以及疫情防控等重大考验中,冲锋在前,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他心系蓝天碧水,捍卫生态文明,经常在工作之余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宣讲生态文明思想。他充分诠释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和工匠精神,展现出勇挑重担、服务群众的共产党员精神风貌,其本人先后获得福建省“敬业奉献模范”“敬业奉献好人榜”等荣誉称号。

陈清洲

陈清洲,厦门市公安局集美分局二级高级警长。陈清洲同志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把公安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将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装在心里,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他是百姓心中的夜间领路人。用5年多的执着努力,争取6000多万元资金投入集美灌口镇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促成国道324线灌口段15公里路段全线亮灯,被人民群众亲切称为“亮灯警察”。他是群众眼中的安全传播者。长达20年间,他坚持深入辖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等开展宣传,先后开展交通安全授课2000余场次,防范诈骗宣讲1000余场,并率先运用互联网技术延伸社区警务、群众服务和普法宣传的触角,被同事誉为公安战线的“拼命三郎”。他是走失人员回家的灯塔。2012年,他开通个人政务微博“@交警陈清洲”,设立“清洲说警事”“清洲帮寻人”等公益栏目。9年来发布安全提醒、防骗、寻人信息5.8万余条,“清洲帮寻人”公益寻人栏目阅读量达16.7亿人次,帮助找回走失群众300余人,被全国网友称为“最爱帮人的警察蜀黍”“寻人警察”。

陈欠水

陈欠水,福建省惠安县人大常委会原助理调研员。陈欠水是惠安县一名长期坚守助残扶贫一线的老党员。他对困难群众总是很大方,对自己却特别“抠”,在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累计捐资22万多元,从不接受群众的“回报”。他用不准吃饭不交伙食费、不准接受吃请、不准接受礼物的“三不准”铁律要求自己,接受过他帮助的困难群众,视他为贴心人、老朋友。他有“三件宝”,一辆破旧的老式自行车,一个褪色的军用水壶,一只用塑料袋包着的旧皮包。工作以来,他带着“三件宝”,一共走访服务帮扶对象2.6万多人次,其中白内障患者近2万人次;仅退休16年中,他就下乡帮扶残困群众5000多天,其中400多天用于送白内障患者就医等,几乎没有休息,骑自行车下乡累计行程2.1万多公里,用行动践行“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的人生格言。惠安的青年一代,在陈欠水事迹的感召下,自发成立“陈欠水扶贫助弱”青年志愿服务队,“好人”的精神得到赓续传承。

黄秀泉

黄秀泉,福建省沙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良种繁育场党支部副书记,三明市总工会副主席(兼职)。黄秀泉从业30多年来,专注于杂交水稻制种工作,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显著成绩。他坚韧不屈、乐观进取。克服两次因肾移植手术和长期抗排斥治疗所导致的免疫能力低,以及视力受损、糖尿病等多种并发症的身体因素,始终坚守科研一线,刻苦钻研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杂交水稻高产制种和不育系繁殖技术以及水稻新品试验技术,在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方面工作付出大量努力。他爱岗敬业、实干苦干。完成水稻新品种试验近400个组约5000个品种,为水稻新品种审定提供了大量试验数据和品种考察试验现场。试验示范的一大批杂交水稻新品种,成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良种。他事业为重、无私奉献。面对一次蚊虫叮咬或者小划伤就有可能造成感染,进而威胁生命的现实,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把试验和育种技术传授给团队人员,确保水稻育种事业后继有人。目前,技术团队中已有3人成为技术骨干,还有2人光荣入党。

刘家富

刘家富,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刘家富同志投身大黄鱼研究40多年,在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思想的感召下,带领团队先后研究确立了网箱和池塘养殖大黄鱼的技术与工艺,攻克了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技术,首创了大黄鱼人工大规模繁养技术,把濒临枯竭的大黄鱼发展为全国最大养殖规模、全国八大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和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主导产业,带动海上养殖、渔业加工、内外贸易等相关行业跨越发展,帮助3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创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闽东沿海群众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带领研发的大黄鱼人工繁养科研成果的运用,引领了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试验场被评为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研成果获评全国“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标志性成果”、列入福建60年重大科技成果、授权专利27项,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2009年8月7日《福建日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刊“寻访开国英雄与建设功臣”版面,以“刘家富:‘大黄鱼之父’”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兰 臻

兰 臻,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兰臻以特有的勤奋、吃苦、奉献精神,33年如一日不断学习、探索与实践,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不辍,形成了特色鲜明、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风格,先后获得国家、省、市10多项奖项,为漳州贫困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乡村教师,受益学生数量达12万余人次。她长年坚持送教下乡传真情,参与“漳州市小学百校千师送教下乡”活动94场次,为贫困乡村的孩子插上梦的翅膀。她倾情助力乡村师生成长路,本着“为漳州市的贫困乡村培养优秀教师”的情怀,成立“兰臻名师工作室”,开展了10期“乡村种子教师”培训班,帮助贫困乡村培养了750多位乡村教师,为孩子们的梦想保驾护航。她心系党的教育事业敢担当,作为全国党代表、人大代表,兰臻始终不忘初心,积极为党的教育事业建言献策,其中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的建议被财政部采纳,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乡村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她建立微信服务群,为广大师生和家长定期推送资料,在线答疑解惑、传授方法,不知疲倦地为基层教师提供服务。

傅光明

傅光明,福建圣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3年,傅光明同志从300枚种鸡蛋起家,创办养鸡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同志先后3次莅临企业调研,强调“农产品加工业一定要走生态效益型产业之路,以内涵式发展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和谐”。他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30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不断做优做大做强企业,现公司生产基地400余个,员工近3万人,年产肉鸡5亿羽,总资产达171亿元,成为全球第七、亚洲最大白羽肉鸡生产食品加工上市集团,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他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累计投入近亿元实施“民企带村”工程,助力脱贫攻坚,辐射带动113个村实现村集体增收,省内外3万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年均增加农民收入超2亿元。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诺“养一只鸡回报社会一毛钱”,集团及其个人近年来为慈善事业、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累计捐赠超19亿元。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杨 晓

杨 晓,福建省福州市园林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一级调研员。杨晓同志认真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党建引领,把以“抓规范、带队伍、创品牌、促全面”作为园林系统党建工作的主线,让党徽在园林美景中熠熠生辉。她注重队伍建设,牵头成立基层党支部规范化考评组,带头组织班子成员挂点联系,加强日常督促指导,不断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她创新设立5个由园林技能大师级党员带头的品牌工作室,长期联系党员职工、进一步凝聚党员力量和智慧,打造了“党徽映美景、生态惠万家”等园林党建品牌,实现党建工作与园林绿化相融互促。创设了园林一线工作法,带领园林人用脚步丈量了城区的大街小巷,走遍了闽江两岸,补植了近50万棵树木,用汗水浇灌出满城绿色,城市各项绿化指标逐年递升,福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39%,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3.81%,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她始终不忘“为民建园”初心,紧紧依托近邻党建工作,不断强化与社区等基层单位互联互通,创新开展“市民园长”试点,引“闽文化”元素进公园,打造公园文化精品,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感受到绿色生态福利,享受园林幸福生活。


吴丽敏

吴丽敏,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党委书记。身为社区党委书记,吴丽敏同志理想信念坚定,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深学笃行,以实际行动将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凝聚在工作岗位上,社区班子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效,社区党委获评“福建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她积极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探索打造了金安“三有”幸福党建和“1314”近邻党建,筑牢筑强基层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小区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她提出“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实施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常态化志愿者3600余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000余场次,服务居民群众30多万人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她勇于担当、善作善成,创新实施“1+N”联防工作机制,团结带领社区党员和居民志愿者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上下联动合力开展防控,工作成效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指导组肯定。金安社区在其带领下,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社会工作示范社区等5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王周齐

王周齐,福建省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党委书记。王周齐同志任柏洋村党组织书记23年,始终坚守初心,立足村情,探索践行“五心”工作法、“指数”党建等系列基层党建新模式,团结带领广大畲汉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建设“党建强、产业旺、村民富、村庄美、文化兴、邻里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强大合力,2010年9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莅临柏洋村调研,对柏洋村党建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带领党员群众推进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筑巢引凤打造闽东首个村级工业小区,筹资3亿多元兴建核电配套商营地、商务中心酒店以及柏洋新村、孝文化公园、老人和谐公寓等公共设施,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安居乐业,实现柏洋村的“三次转型、三次创业、三次跨越”。在他的带领下,202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6.6亿元、村集体收入72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万元,昔日闽东响当当的穷畲村嬗变为如今的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成为省、市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

林孝发

林孝发,九牧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林孝发同志历来重视党建工作,积极推行“党建入章”,作为民营企业家,他将党建工作融入公司治理,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助力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整体厨卫制造商,在全球拥有5000多家高端卫浴店、20万个销售网点,品牌价值450多亿元,连续8年纳税超亿元(2020年纳税近4亿元),公司党委先后荣获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他坚持党建引领人才培养,锻造企业骨干队伍,率先推行企业人才自主认定,公司党员由原来的3名增长为如今的105名,公司高层次人才中党员占比达20%以上。2018年他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带领的党员团队在设计、研发、营销方面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助力集团累计申请专利1.2万余项,斩获78项全球设计大奖。他心系公益慈善事业,勇担企业社会责任,始终秉承“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的精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积极响应号召,成立九牧雷神山医院竣工保障党员先锋队,向武汉捐赠卫浴设施6537套;多年来,通过公益慈善等活动累计捐赠数亿元,2021年1月即向南安慈善总会认捐1亿元,充分彰显了民族品牌的责任与担当。

段闽杰

段闽杰,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四鹤街道党工委书记、一级主任科员。四鹤街道地处南平市延平区核心地段,共有住户2.96万户9万多人,人口多、流动大,基层治理难度较大。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段闽杰同志坚决扛稳扛牢党建主责主业,探索创立了“党建联片共建”、社区党建互助等机制,推行“近邻党建+”基层治理模式,扎实推进社区共建共享,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他讲政治、敢担当、重实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身先士卒,带病投入战“疫”一线,带领街道党员干部拉紧防控链条,创新实施的“防疫作战图”和“三圈”联防联控模式在延平区多地推广,有效防止疫情蔓延。他坚守为民初心,为了群众利益敢于“亮剑”,大力整治辖区广场“五乱”现象,清理整顿违法占街店铺,提升改造老旧小区和步行街等,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街道党工委三年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00余件,特别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积极化解群众关注的历史难题20余件,受到中央第3巡回督导组的肯定。街道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征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刘 琤

刘 琤,国网漳州供电公司副总政工师、纪委副书记,纪委办党支部书记、主任。刘琤同志从事党务工作近20年,干一行爱一行,她把党建当作自己重要的事业,真抓实干,为企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她紧紧围绕党建工作“标准化、专业化、流程化、数字化”,积极推行“党委每月一主题、支部每月一特色”的“主题党日+”模式,建成“党建在线”云平台,不断提升企业党建工作质量,公司连续三年获得漳州市直机关“1263”党建工作机制竞赛公共服务行业第一名。她立足企业实际大胆探索创新,用心打造“邻里守望,电亮心灯”党建服务品牌,全面推行党员“亮牌上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深化党员身边“三零”(零违规、零违章、零违诺)活动,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着力为广大市民的用电需求提供更好、更优的保障和服务,有关经验做法在《国网报》和《中国电业》等上刊载。在她的助力下,公司先后获评“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福建省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

黎立璋

黎立璋,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00年8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第二次深入三钢调研,黎立璋同志是亲历者。2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认真领会和践行习总书记调研时的嘱托,不忘奋斗初心,坚守国企担当,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三钢做强做优做大。他坚持党建工作、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齐头并进、深度融合,结合生产实际科学设置党支部,把党员紧紧凝聚在党旗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激励员工、凝聚人心;坚持“公司业务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创新性提出“党支部五小工作法”、党委“党群项目部”管理模式等特色党建品牌,形成“碰到工作难题找支部、遇到思想问题找书记”的新气象,呈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在他的带领下,三钢连续创下建厂以来最好经营业绩,在岗员工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5.9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2万余元;2017—2020年,三钢集团的经济技术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钢铁行业前列,入列全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特强”方阵,成为受同行尊重的钢铁企业,成为全省国企党建的一面旗帜。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中共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机关委员会

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机关党委始终传承“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持续激活党员干部服务热情、创业激情和爱民深情,总结深化“马上就办”党建内涵,以有力度、有温度、有速度的政务服务传承习近平同志在福州的宝贵思想财富。机关党委带领党员干部职工围绕健全“马上就办”服务机制,创新“马上就办”党建阵地,弘扬“马上就办”工作作风等方面,探索创新窗口党建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党建工作标准化服务体系,打造政府与群众的“服务窗、连心桥”。机关党委号召全体党员主动满足疫情期间服务需求,全面推行网上办、预约办、邮寄办、自助办等“不见面”政务服务举措,确保疫情期间“服务不停”。福州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位列全国第9位,所有入驻事项平均办理承诺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20%以内,居全国第一;政务服务“即办件”事项占比、在线服务成效度指数均居全国第二;“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达97.86%、“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达71.69%,为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不断凝聚政务合力。

中共寿宁县下党乡委员会

下党乡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在闽工作期间他“三进下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谈到调研下党的往事;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亲们回信,勉励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上世纪80年代,下党是全省唯一“五无乡”,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艰苦。30多年来,乡党委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注重坚持党建引领,以五个“党建为民平台”为载体,创新推出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创立“下乡的味道”公共品牌,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扶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大力发展“清新福建、难忘下党”主题乡村游,打造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展示基地、群众路线的教育基地、摆脱贫困的实践基地,全年接待游客学员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00多万元。2021年2月,乡党委接受总书记颁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习近平的扶贫故事(第三集)》介绍了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

中共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支部委员会

20多年来,常口村党支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1997年调研时的重要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红色领航,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扎实推进“五个好”党支部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做好乡村公共事务,扎实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探索推行区域党建模式,联合周边5个村成立联村党委,带动弱村抱团发展。选准发展路子,精绘青山绿水新图景。始终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生态发展理念,做好“山水林田湖”文章,打造省委党校教学点,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建成常青研学培训等基地。引入生态漂流、金源果业等绿色企业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80%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决胜全面小康,共创美好新生活。开展“创星评户”活动,设立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村民中每8人就有1名大学生。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广柴改气,真正形成了水巷邻里、山环水绕、花果飘香的村庄风貌,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村、市级美丽村庄等荣誉称号。

中共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委员会

党委引领,一棵杉木做到底。林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成立60多年来,坚持“久久为功守初心、一棵杉木做到底”,致力杉木育种研究与推广应用,4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建成全国唯一、世界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奇迹。支部带动,赤诚奉献促发展。以建强党支部为基,打造带领群众创业奋进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员数从8人发展到90多人,科研团队以党员为核心。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将林农培训成“林业专家”,推行低效的果园、养殖场改种杉木,直接提升经济效益约20%。推广杉木造林3000万亩,增益效益900多亿元,以实际成效践行“两山”理念。党员表率,服务为民当先锋。坚持政治标准,培养党员技术骨干,号召党员走进大山,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优势。选送3名优秀科技人员对口支援新疆昌吉州,将“洋口精神”带到边疆。助力脱贫攻坚,与周边15个乡镇、42个行政村结对,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1200多个就业岗位,增加村民务工收入近1800万元,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中共厦门机场海关机关委员会

厦门机场海关机关党委始终坚持思想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忠诚担当守护国门安全,改革创新优化监管服务,擦亮了“人民海关为人民”的闪亮名片。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该组织以党旗引领战旗,设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在国门前线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坚持“人”“物”同防两线作战,创新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率先在全国开通防疫物资绿色通道,自主研发“海关检疫E码通”,被海关总署列为“三智”早期收获项目并在全国推广;严抓口岸安全防护,筑牢国门检疫防线,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助推厦门成为全国抗疫最严实城市,为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目标作出突出贡献,抗疫成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国务院疫情防控督察组领导高度肯定。党员队伍先后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海关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等一批先进个人,其中荣立个人二等功24人次、个人三等功270余人次。

中共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支部委员会

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突出加强政治建设,树牢为民服务宗旨,以创建“五有”(有灵魂、有血性、有规矩、有载体、有温度)支部为工作主线,持续开展“三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创建活动,把“听党指挥,对党忠诚”融入灵魂血脉,扎实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成效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实现饮水安全“六个100%”目标;组织开展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改革创新信访投诉工作机制,投诉量下降幅度全国第一;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工作指导意见等多项工作成果获生态环境部转发全国借鉴;“构建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助力企业‘绿色领跑’”作为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联合攻坚机制、企业环保信用动态评价体系等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

消防救援站支部委员会

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党支部带领全站消防救援人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训词精神,立足“国旗下的消防卫士”和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神圣使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党员示范引领。作为全国唯一承担省会城市中心广场国旗升降任务的消防救援队伍,这支队伍升起的第一面国旗就是从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手中接过的。他们牢记嘱托、风雨无阻,实现了2.1万余次升降国旗“零失误”,并光荣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仪式的仪仗任务。他们忠诚守护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了8年“零火灾”、30年无重大火情。他们坚持人民至上,积极开展近邻党建,主动帮助驻地百姓和景区游客,成立“国旗卫士雷锋服务队”,竭尽全力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间,在服务人民中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温暖。2021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消防救援站的重要勉励语。总书记对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指战员在国旗护卫、应急救援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并勉励大家牢记使命、勇挑重担,继续护好国旗、守好古厝、服务好群众,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消防卫士。

中共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委员会

龙净公司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推动下成长起来的环保产业领军企业。2000年12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到公司调研,为龙净环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2002年6月再次到闽西调研时,仍不忘关心过问龙净的发展。多年来,龙净人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党建强”促进“发展强”,公司产销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成为全球大气环保装备研发制造的领军企业。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红土先锋”之魂。坚持把党支部建在车间里、把党小组建在项目上、把党员示范岗位建在关键岗位上,推行党组织班子和经营管理层交叉任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企业发展强大合力。致力行业领军,彰显“红土先锋”之力。创建5个红土先锋工作室,在项目工地上成立156个党员先锋队,党员带头攻克项目难题,冲锋在科技攻关最前沿,带领团队承担或参与20 多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负责10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甘于奉献担当,肩负“红土先锋”之责。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捐助500套空气净化器驰援武汉,党员带头踊跃捐款、无偿献血。积极参与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十三五”期间,公司承建的各项目粉尘减排量达7亿多吨,SO_2减排量约3370万吨,NOx减排量约211万吨。

中共仙游县鲤城街道木兰社区委员会

木兰社区党委注重坚持政治引领,推动区域内外各领域党组织共建共治共享,让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合力构建“家在木兰、爱在邻里”的“近邻家园”。“红色党日”铸就党员日常“生物钟”。30年来雷打不动地坚持落实每月15日的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凝聚发展合力,推动社区从“土水村”蜕变为商贸、工业型新木兰。“红色磁场”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大党委”“朋友圈”,创新党员红色驿站、四点半学校、在职党员联络站、组织生活开放点等载体,累计接收在职党员报到200多人,开展政策解答、法律援助、健康义诊等各类活动80多场。“红色服务”共筑党群凝聚“同心圆”。建设“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党支部+睦邻客厅”,常态化开展“爱”系列活动,有力提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水平,形成了“党群心连心、有事我帮您”的良好氛围。社区党委三十年如一日的党员学习活动日做法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全国《“三会一课”案例选》,社区党建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上刊登报道。

中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支部委员会

支部着力打造“好党建、好课题、好传统、好团队、好精神”的“五好”党支部,将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好“领头雁”,激活支部引领团队发展强引擎。支部书记积极践行党建与学术“双带头”,探索形成支部引领团队的“双高双强”机制(支部委员和党员骨干“政治素质高、师生威信高、党务工作能力强、教学科研能力强”),不断提升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练好“基本功”,打造新时代教师党支部好样板。做实做细支部规范化建设,推动实现“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阵地上、党员冲在一线上”,把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转化为推进科研中心工作的强大动力。打好“组合拳”,构建党建科研深度融合新格局。坚持党建+科研+服务,擦亮“竞争力”研究世界名片,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走进联合国发布系列研究成果,发出最强“中国声音”。念好“山海经”,提升红色智库服务决策精准度。2018年、2019年关于金砖问题研究、中美关税问题等报告获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另有50多份获习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发挥了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中共晋江市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委员会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安踏发展高度关心,2001年任福建省省长时到安踏调研提出“要把好质量关、创出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创新产品”等要求,2019年在全国两会上与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代表交流时指出,“我多次到晋江调研,‘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安踏公司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把共产党人“创先争优”的价值追求和安踏“永不止步”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坚持“党建强、发展强”,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不断提升公司科学管理水平,树立起民营企业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注重选拔党委班子“领头雁”,班子成员全部进入企业高级管理层;大力推进党员人才双向培养工程,培育党员人才“精英群”,党员科技研发“尖刀连”申请国家创新专利超1800件;组建一线党员“铁军团”,连续十五年评选“草根英雄”,打造5条精益生产“红色示范线”;实行“医疗无忧计划”和“安居计划”,领导群团组织设立“红十字基金”,每年投入帮扶资金300万元,受益员工超1200人次。

中共平潭县中楼乡大坪村总支部委员会

大坪村是革命老区村,注重发挥村党总支的核心作用,坚持党建引领,认真讲好习近平“三进大坪和一封回信”的故事,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实施“筑垒铸魂”工程。在全村党员的家门贴上“共产党员户”铭牌,建成全区首个主题党日馆,成立全区首个老党员驿站,广泛宣传本村革命烈士曾焕乾的爱国情怀、先进人物中科院院士曾融生的院士精神等,着力打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红心大坪”。实施“强村富民”工程。丰富“党建+”模式的内涵与外延,通过租赁闲置土地和滩涂、投资入股企业获取固定分红模式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村企联建、互动共赢”,创造就业岗位,共享销售渠道,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形成以村带企、以企促村、共进多赢的良好格局。实施“稳基增效”工程。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硬化改造村道、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实行“全民动员、专人专线、逢五保洁”机制,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建设生态景观林和周边防护林,让大坪更宜居、更宜人。

福建省“七一勋章”获得者主要事迹

即时 | 2021-07-02 07:44

林丹,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同志扎根社区50年如一日,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服务这一重点,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以表率带队伍、以真情换人心,脚踏实地做好社区的每一项工作,不断探索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形式载体,受到居民群众称赞,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她时刻谨记习总书记2014年11月视察军门社区时提出的“三个如何”殷切嘱托,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服务,创新设立“居民恳谈日”、建立便民利民功能站,总结了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获民政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肯定,其实践经验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和“2019中国改革开放年度案例”,并向全国、全省推广学习。

她坚持深耕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社区模式,创新打造了“社区党员联系卡”“三必访”等一线富有实效的党建工作品牌,在福州乃至福建得到大范围的学习、推广。10年前她率先在全市探索实行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创立“党建联盟”,2012年军门社区总结的“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获评第二届全国基层党建“最佳创新案例”。她持续深化“近邻党建”模式,发动群众开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将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精细化治理同步推进,以党建引领小区治理。

她坚守为民爱民的初心使命,带头与特困户、低保户结对子,并发动辖区单位参与,率先成为“无特困”社区。2020年疫情期间,她带头冲在疫情防控一线,用实际行动构筑起1.3万名居民生命安全的“防火墙”。林丹同志始终把工作扛在肩上,百姓装在心里,把党的建设落实在基层,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

2007年和2012年,林丹同志连续当选为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代表,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等130余项荣誉称号。她带领的军门社区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180多项集体荣誉。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