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

风雨四十载,担当新时代。1981年10月15日,湖里出口加工区丘陵上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大幕。改革开放扬帆出港,厦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资  讯 

习近平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贺信

即时 | 2021-12-21 15:57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习近平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贺信

值此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之际,我谨向广大特区建设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厦门经济特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

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

2021年12月21日

习近平致信祝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 王岐山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

即时 | 2021-12-21 15:57

新华社厦门12月21日电 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广大特区建设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厦门经济特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21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会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大会并讲话。他表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者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厦门经济特区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厦门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王岐山强调,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十条认识,对新时代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必须深刻领会、长期坚持,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希望厦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再开新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再谱新篇,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上再立新功,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再攀高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特区事业的全面领导,为经济特区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王岐山希望厦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建设好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福建省、厦门市主要负责同志,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杰出建设者代表发言。

习近平致信祝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

即时 | 2021-12-21 15:33

习近平致信祝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

王岐山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

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广大特区建设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厦门经济特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21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会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大会并讲话。他表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者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厦门经济特区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厦门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王岐山强调,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十条认识,对新时代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必须深刻领会、长期坚持,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希望厦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再开新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再谱新篇,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上再立新功,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再攀高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特区事业的全面领导,为经济特区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王岐山希望厦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建设好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福建省、厦门市主要负责同志,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杰出建设者代表发言。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厦门: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即时 | 2021-12-21 11:24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高建进

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发展的“人间奇迹”,也谱写了厦门发展的辉煌篇章。

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岛西北部禾山乡湖里大队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建设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湖里出口加工区丘陵上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

40年春华秋实,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当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成功的故事”。

40年来,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

创新创业是经济特区的鲜明特征。40年来,厦门坚持把创新作为经济特区建设的主导战略,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发展规模、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走出一条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之路。

40年来,厦门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5%,从1981年6.40亿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384.02亿元。经济发展实现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大关,达到国际通用的发达经济体门槛,土地产出率、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度电创造生产总值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40年来,从模仿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从建设软件园、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推动企业向自主研发转变、打造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各环节逐步形成全周期创新生态链,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奔涌。已培育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82家,全市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比重超过3成。拥有院士工作站13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38家,R&D3.0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和3倍。

40年来,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40年来,厦门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示范,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生动展现了生态之美、人居之美、文明之美、品味之美,高颜值成为厦门的亮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成为城市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厦门始终坚持“生态立市”,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和生态控制线制度,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等工程,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获评全球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等称号,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早在1990年就开展“建文明城市,创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系列活动,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充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和家园情怀,推进常态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标杆,全市现有实名注册志愿者近80万名。

40年来,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经济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启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40年来,厦门坚决扛起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历史使命,以改革激发活力、抢占先机、应对挑战,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把一个个政策红利转化为生动实践,在诸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出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厦门率先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个利用外国贷款建成机场、港口、通信等基础设施,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航空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在全国率先推进税利分流改革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勇担新时代探路者使命,相继承担了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多规合一”、零基预算改革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一批经验做法成为全国蓝本,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对台是厦门在服务全国大局中最重大使命。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按照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始终以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为己任,全面拓展两岸交流合作,在三通直航、经贸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基层政党交流等方面屡创“破冰”之举,从昔日的海防前线一跃成为两岸同胞往来最频繁、经贸合作最活跃、各领域交流最热络、情感最亲近的前沿平台。累计实际使用台资117亿美元,台企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近1/4。出台大陆首个地方版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厦门60条”,有力促进了两岸同胞心灵契合,12万名台胞长期在厦工作、生活,对台交流合作战略支点和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40年来,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40年来,厦门积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投资贸易、交通往来、交流互动等方面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逐步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厦门主动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对接、与全球的联通。如今经济外向度位居全国前列。“9·8”投洽会发展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投资盛会之一。按照国际惯例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厦门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472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11项,30项获全国推广。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一批示范标杆项目推出和落地,“金砖+”效应持续显现。

依托“向海而生、因海而市”独特禀赋和口岸优势,厦门在特区与国际市场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注入活力,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逐步发展成为海陆空运通达五洲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拥有通达52个国家、142个港口的160多条航线,202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14位,成为我国唯一实现“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的海陆枢纽城市。缔结21个国际友好城市和12个友好交流城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连续13年获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形成了官任、前埔等一批国际社区,对外开放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城市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1日 01版)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纪实:感恩奋进谱新篇

即时 | 2021-12-21 11:23

风雨四十载,担当新时代。1981年10月15日,湖里出口加工区丘陵上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大幕。改革开放扬帆出港,厦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厦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萌发地、实践地。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经济特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滨海小城跃升成为一座经济蓬勃发展、对外交流密切、人民安居乐业的“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花园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谱写了厦门壮丽篇章。

产业快升级 营商大优化

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以厦门不到3%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厦门43%的工业产值,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2%以上,聚集了各类企业1.2万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处处长黄世高介绍,30年来,火炬高新区已成为厦门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三高”(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集聚地、厦门千亿元产业链(群)主要载体以及创新创业主平台。

厦门工业“压舱石”支撑稳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76.5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861.21亿元。厦门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厦门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链群齐抓”,深入实施千亿元产业链群培育工程,着力打造12条千亿元产业链群。截至2020年底,共有9条产业链群规模超千亿元。

卓越的营商环境和充满诚意的人才政策,也使厦门成为创新创业乐土。

“自2008年落户海沧生物医药港以来,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营商环境的改善。厦门各级政府部门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捷敏表示。

“在我们办公场所紧缺时,湖里区政府施以援手,接连在湖里创新园批了两块地,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大问题。从街道到市政府,各级各部门干部时常到公司了解发展情况。”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惠荣说。

岛内大提升 岛外大发展

登上集美新城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大楼的顶层,从落地窗向下俯瞰,杏林湾海域的美景尽收眼底。海岸线蜿蜒曲折,郁郁葱葱的小岛点缀其中,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跨海大桥如缎带般“漂浮”在杏林湾壮阔的海面上。

厦门市总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由本岛和岛外组成,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长期集中在不到160平方公里的本岛,岛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极大。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厦门调研,提出厦门“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宏伟战略构想。由此,厦门开启了加速跨岛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进程。

集美新城指挥部建管处原处长刘永春介绍,作为厦门市跨岛发展四大新城建设的首个“战场”,2010年2月,集美新城奠基仪式启动,吹响了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冲锋号角。10年间,这里的软件园三期从“农田滩涂”变成创新创业沃土,3000多家企业、超过4.6万名软件人才落户这里,为集美区以及厦门的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如今的集美区,产业聚集、宜居宜业,正大力建设成为跨岛发展的最美新城区。

2020年,来自北京的神州数码集团落户集美,并以鲲鹏基础软硬件体系为核心,打造了生产基地、超算中心、信创研究院等。神州数码鲲鹏事业部生产基地运营部总经理林观洪说:“随着软件园三期等建设投入使用,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增强了我们在集美的投资信心。”

厦门东海域旁的厦门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片区洋溢着比学赶超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激情。厦门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片区指挥部副总指挥、路桥集团总工程师王华琪告诉记者,体育会展新城是厦门“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的主阵地,不远的将来,作为厦门新时代新地标的“一场两馆”(白鹭体育场、凤凰体育馆、白海豚游泳馆)和新会展中心将在这片土地崛起。

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40年前,厦门还是一处闭塞落后的渔港。40年来,扬帆出海,厦门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和对台区位优势,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外向度达108%,开放型经济格局不断拓展。

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以来,作为厦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建设已走过6年。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何东宁表示,6年多来,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推出498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11项,30项“厦门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片区GDP年均增长13.5%,占全市比重约为1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4%,约占厦门全市三分之一。

如果说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强劲动力,对外开放带来的则是提升发展的无限潜力。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代斌表示,一方面,厦门自贸片区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大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有序推进两岸融合;另一方面,率先抓住“丝路海运”大好机遇,跨陆连海接空,支持“丝路海运”班轮与闽台海空航线、中欧班列(厦门)对接。

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来了全球的“金凤凰”。今年前10月,厦门自贸片区新增入库项目1081个,投资总额1877.88亿元;新增落地项目889个,投资总额1205.73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型央企等高能级落地项目59个。

站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新起点上,鹭岛儿女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宏伟蓝图,紧盯“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努力把厦门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平安、更加繁荣。(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 刘春沐阳)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一流湾区 大美海沧勇争先

即时 | 2021-12-21 10:41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一流湾区 大美海沧勇争先

东南网12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余健平 通讯员 熊东帆)40年前,厦门经济特区开发建设号角吹响,偏居闽南一隅的小渔村海沧,拨开了迷雾,承载起城市发展的使命。

40年来,奋进的海沧,一路追风逐浪,一代代人接力前行。一方面,积极响应厦门跨岛发展战略,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勇当跨岛发展的排头兵、桥头堡。一方面,坚持产业立区,一步一脚印,夯实产业基础。如今,海沧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站上世界舞台,散发出无限活力。

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再次出发,未来已来。海沧将创先争优、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走出一条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国际一流湾区。

通盘考量 加速跨岛发展产城人融合

花团锦簇的街角,步道长凳一应俱全,推窗望绿,出门见园。在海沧,不仅有最美半马赛道,有五彩缤纷的马銮湾带状公园,有星罗棋布的天然氧吧、“口袋公园”,还有家门口的名校、便利的就医环境……风景美在海沧人民的眼里,共享产城发展的红利则暖在海沧人民的心里。近年来,海沧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新城建设、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国际一流湾区形象进一步凸显,力争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城区。

从南到北,新城图景在徐徐铺开:海沧湾新城将与沧江新城同步提升。同时,完善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及周边配套,盘活自贸国际、临港大厦等空间载体,带动新城加快发展。拥有长约5800多米海岸线的鳌冠新城将是海沧打造高水平跨岛发展标杆区的又一个重点区域,海沧将加快建设鳌冠环湾大道,拓展海岸生活空间,与马銮湾、海沧湾连片成势。同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将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海沧跨岛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海沧始终把民生大事置于推进跨岛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通盘考量。

海沧将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加快推进马銮湾医院建成、沧江新城卫生服务中心投用;完善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构建各层级的劳动力岗位……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创新引领 现代产业集聚 龙头效应持续释放

上周天,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集中开竣工活动海沧现场,万泰沧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成说:“投用后的生产基地将成为中国第一家符合美国FDA和欧盟标准的疫苗厂房,未来在海沧生产的新一代HPV疫苗抗原将造福全世界女性。”

近年来,海沧坚持产业立区,积极融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国际国内产业布局和自身资源禀赋,坚持创新驱动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培育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三大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的发展之路。

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坚持产业立区为海沧赢得了许多发展先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生物医药产业位列“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榜单”第15位,集成电路产业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新材料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企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培育,商贸业高速增长……

去年,面对全球疫情蔓延的困境,海沧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15.75亿元、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4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和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批发零售销售额增速等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全市各区第一,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88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产业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很难立竿见影,需要我们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在上周五的海沧区经济产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海沧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海沧要“坚持创新引领,打造高质量的现代产业集聚区”,继续把产业发展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聚焦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全力发动引擎作用,支持士兰、安捷利美维等重点企业加速发展;以万泰沧海为龙头,建成国家级特色疫苗研发生产基地;支持厦钨新能源、厦顺铝箔、长塑等企业,深耕电池正极材料、铝箔加工、薄膜等优势产业。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500亿元;海沧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力争突破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新材料产业规模力争突破300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此外,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将成为未来五年海沧释放产业集聚效应的重要抓手。在现代制造业领域,海沧将支持品牌创新,以智能家居、汽车及零配件等优势领域作为突破口,加快辖区自有品牌建立,并推动迈动、法拉电子等一批增资扩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

综合治理 筑平安基石 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区

在海沧街道青礁村,村民要是有困难、有矛盾,第一个想到的,总是一群“蓝朋友”——“平安青礁7社联盟”。调解、巡防、保障……都是他们的“业务范围”。“7社”即由青礁村7个自然社组成,“联盟”即以自然社为单位,以网格为单元,以党员干部为骨干,以平安志愿者为基础,以派出所、司法所督查指导为依托组建的整体。

今年1月—6月,“平安青礁7社联盟”共调解23起纠纷,成功率100%。将纠纷化解在基层,这是海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平安海沧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放眼海沧,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创新。今年,海沧84个小区被市认定为“五星级平安小区”,占比全市排名第一。“午餐工程”“定制公交”“智慧城中村”等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不断涌现,以“大党建”促进“微治理”,以“微治理”共建“大海沧”。2021年上半年,海沧区以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区、法治建设示范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三大建设”为目标,全力推进安全隐患风险化解,平安海沧、法治海沧建设取得新进步,获评厦门市唯一的福建省第四轮首批平安区。

平安,归根结底是群众“心安”。海沧夜晚街头闪烁的巡逻警灯,引导繁忙交通的身影,在街巷奔波的网格员……这些场景,即是直抵人心的安全感,安抚人心的踏实感。

奋进新征程,海沧将通过全面推广“近邻”党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海沧”,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区。在筑牢平安建设基石,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安全底色和幸福成色越来越足。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今天上午举行

即时 | 2021-12-21 08:35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今天上午举行

厦门日报讯(记者 蓝碧霞 郭睿)今天上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将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庆祝大会由福建省委、省政府主办,厦门市委、市政府承办。据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省、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及部分兄弟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将共襄盛会。

今晚,由厦门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联联合承办的《“踏浪高歌”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四十周年情景音诗画》文艺演出,将在闽南大戏院举行,并通过厦门日报、厦门广电的微博、视频号、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厦门网、厦门卫视等平台直播。

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举行

即时 | 2021-12-20 07:50

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举行 40个项目集中开竣工

东南网12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沈华铃 康泽辉 余健平 曾宇姗)滨北超级总部一期、时代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一期)……昨日上午,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举行,共有40个项目开竣工,总投资687亿元。

这些项目紧扣特区建设40周年主题,涵盖领域广、投资规模大、覆盖全市六区,具有社会效应好、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体现了厦门市重视产业经济布局、跨岛发展及重视民生建设的战略部署。

40个项目中,开工项目22个,总投资494亿元;竣工项目18个,总投资193亿元。按行业来看,产业项目25个,总投资360亿元(开工13个、总投资213亿元,竣工12个、总投资147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0个,总投资289亿元(开工7个、总投资273亿元,竣工3个、总投资16亿元);社会事业项目5个,总投资38亿元(开工2个、总投资8亿元,竣工3个、总投资30亿元)。

此次集中开竣工活动,全市共设6个开竣工活动会场,其中开工项目 3个、竣工项目3个,分别设在全市六区。

思明区 滨北超级总部一期开工 总投资约30亿元

昨天上午,思明区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在滨北超级总部一期项目现场举行。此次活动,思明区辖区内共集中开工4个项目、总投资109亿元,集中竣工项目2个(含跨区项目1个)、总投资14.2亿元。

滨北超级总部一期项目位于厦门本岛滨北核心区,东至莲岳路,南至筼筜湖、西至狐尾山,北至仙岳山,区位条件十分优渥,总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据介绍,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内容为引进一批集办公、研发为一体的综合型创新总部,其中包括安置房、完善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配套。

导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目前一期已开工建设的是向量空间项目,未来将建成99.8米高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办公楼和约66米高的星级精品酒店,预计到明年底基坑支护及土方石开挖工程基本达到竣工。

此外,思明区第四季度集中开工的项目还有厦门绿发新时代广场、九牧全球运营中心和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五期。竣工项目有厦门夏商大厦项目和轨道交通3号线沿线市政改造(岛内段)工程。

湖里区 厦航总部大厦竣工 打造“厦门新地标”

湖里区与两岸金融中心指挥部在厦门航空总部大厦现场联合举办集中开竣工活动,此次活动湖里区辖区内共集中开工项目2个、总投资约8.3亿元,集中竣工项目4个(含跨区项目2个)、总投资45.7亿元。

此次竣工的厦门航空总部大厦总投资26亿元,位于湖里区金山街道仙岳路与环岛干道交叉口西南侧。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含办公大楼和高星级酒店,兼具办公、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项目致力打造“厦门新地标”,有力提升厦门航空影响力。

集美区 新建福厦高铁北站房及配套工程开建

集美区与市铁路建设指挥部在新建福厦高铁北站房及配套工程现场联合举办集中开竣工活动,此次活动集美区辖区内共集中开工项目5个、总投资34.9亿元,集中竣工项目5个(含跨区项目2个)、总投资30.3亿元。

新建福厦高铁北站房及配套工程总投资约25亿元,位于集美区后溪镇,既有厦门北站北侧。新建站房工程总建筑面积约22.3万平方米,其中主站房规模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55.5米,站台规模7台15线。作为福厦高铁七个站点之一的厦门北站房及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客运总量将提升2倍,超5000万人次/年。

此次集美区开工项目,还包括厦门北高铁站交通综合配套工程(公交枢纽站工程)、厦门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训练场等。建成项目5个,包括橙联跨境电商产业园、三李城商业中心、北站连接线(天马山路-上湖路段)、厦门大桥提升改造工程、闽南戏曲艺术中心等。

海沧区 万泰沧海生物医药二期工程竣工

昨日上午,海沧区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上,新竣工的万泰沧海生物医药项目二期工程引人注目。

据悉,该项目主要建设2条原液生产线,将引进管式离心机、生物反应系统等设备,用于新一代疫苗产品研发、原液生产、HPV九价疫苗生产。“投用后的生产基地将成为中国第一家符合美国FDA和欧盟标准的疫苗厂房。”万泰沧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成欣喜地展望,在2025年前后,该生产线投产后,预计产值达20亿元,充分的市场供应,将大大缓解疫苗短缺的现状,国人在境内预约接种HPV九价宫颈癌疫苗将不再是难事。

昨日,海沧区辖区内共集中开工项目5个、总投资13.4亿元,集中竣工项目3个、总投资17.7亿元。同期竣工的还有海沧半导体产业基地和金达威年产800吨维生素A油、年产200吨维生素D3油项目。开工的5个项目分别是沈海高速公路厦门段马銮湾片区(前场二路)出入口及连接通道、厦门四合微电子PLP生产线、厦门宝晨半导体照明灯具及配套设施、中远海运港口厦门海沧供应链和中谷厦门集装箱物流基地。

同安区与火炬高新区

时代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开工

同安区、火炬管委会和同翔高新城片区指挥部在时代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一期)现场举办集中开竣工活动,此次活动火炬高新区共集中开工项目2个、总投资90亿元,竣工项目3个、总投资55.5亿元;同安区辖区内共集中开工项目2个、总投资73.8亿元,集中竣工项目3个(含跨区项目1个)、总投资32.6亿元。

时代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一期)总投资70亿元,位于火炬高新区同翔高新城洪塘北片区地块,总建筑面积约71万平方米,拟建设新型锂离子电池基地,项目建成后,有利于为厦门市后续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创造条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来厦落地,迅速形成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式发展,从而有望实现厦门市新能源造车,打造万亿汽车产业,对厦门市实现双碳目标亦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和积极意义。

翔安区

双十中学翔安校区高中部竣工

翔安区与翔安新城片区指挥部在厦门双十中学翔安校区高中部项目举办集中开竣工活动,此次活动翔安区辖区内共集中开工项目4个、总投资255.3亿元,集中竣工项目4个、总投资67.2亿元。

此次竣工的厦门双十中学翔安校区高中部项目总投资4.1亿元,位于翔安区肖厝南部以东,翔安大道以北。主要建设高中一所,办学规模60个班,总建筑面积约8378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381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9968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学生和单身教师宿舍、地下室和室外配套工程等。项目为厦门市实施名校跨岛发展战略代表,建成后将壮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为厦门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将采取道路交通限行

即时 | 2021-12-18 07:31

厦门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采取道路交通限行措施的通告

厦公交管通〔2021〕83号

为确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厦门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等相关规定,决定采取相关道路交通限行措施。具体事项通告如下:

一、2021年12月21日7:00-12:00,会展北路、展鸿路会展北路路口至前埔北路路口段、展鸿南路领事馆路路口至展鸿路路口段禁止车辆通行。

二、2021年12月21日18:30-22:30,前埔北路领事馆路路口至展鸿路路口段、展鸿北路领事馆路路口至展鸿路路口段禁止车辆通行。

三、放置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系列活动车证的车辆及执行任务的特种车辆(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不受上述限行措施限制,限行区域内的公交线路,采取改道、跳站等措施绕行。

四、12月21日00:00-12月21日24:00思明、湖里区禁止剧毒化学品运输车辆上路行驶。

庆祝系列活动期间,道路交通繁忙,请广大市民提前做好出行安排,过往车辆按现场道路交通指引标识通行,服从交通民警和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因道路交通限行带来的交通出行不便,请广大市民给予理解和支持。

特此通告。

厦门市公安交通管理局

2021年12月17日

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座谈会召开

即时 | 2021-12-18 07:19

发挥海外新优势 再创特区新辉煌


厦门日报讯 (记者 卫琳)昨日,市侨办、市侨联召开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座谈会,与海外侨领侨商代表、港澳知名人士欢聚交流,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之际,围绕“发挥海外新优势 再创特区新辉煌”的主题,回顾经济特区发展巨变,展望经济特区未来前景,为推进厦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进一步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

20多位在厦荣誉市民、侨领侨商代表及港澳知名人士莅临现场,此次座谈会还在线上设置了海外分会场,邀请10多位海外代表在线参会。他们从所在侨社、企业以及自身事业发展谈起,分享了亲身经历和感受,热烈交流经济特区建设40年来侨的优势作用及取得的丰硕成果,表达了发挥海外新优势,再创特区新辉煌的共同愿景。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雪敏通过线上视频向各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致以感谢。她表示,广大侨胞、港澳同胞情系桑梓,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始终是厦门加快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倚重力量。希望大家心怀“两个大局”,发挥融通中外、资源丰富的优势,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厦门发展,助力厦门对外交流,讲好厦门故事,继续发扬经济特区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精神,共同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理论座谈会昨召开

即时 | 2021-12-18 07:17

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理论座谈会昨召开

厦门日报讯(记者 郭睿)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理论座谈会昨日在厦门宾馆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子东主持会议并讲话。

多位全国知名专家与本省本市学者,回顾总结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围绕“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始终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等主题深入交流研讨,发表真知灼见,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富有见解的研讨成果,为开创厦门经济特区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会议指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40年来,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擘画蓝图、指引方向,这是厦门经济特区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所在。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研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努力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上走前头作示范,把厦门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小白鹭”荟萃优秀舞蹈作品献礼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

即时 | 2021-12-05 13:26

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冬 )曾任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团长的曾若虹、种俐俐,是“小白鹭”成长的见证者。日前,他们应邀观看了“献礼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和你一起飞翔——小白鹭优秀舞蹈作品集萃”演出。看完演出,两人百感交集。

和曾若虹、种俐俐有同样感受的,还有诸多关爱“小白鹭”的厦门市民,三场演出,有不少人看了两场,他们说,“小白鹭”的节目值得回味。

“小白鹭”伴随特区成长

28年前,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现为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孕育而生,在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壮大的脚步声中成长,用独特的舞蹈语言讲述这座城的故事。

每一次“逢十周年”之际,“小白鹭”从不缺席——1991年,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专业厦门实验班(“小白鹭”前身)的身份参加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0周年大型歌舞《飞向新世纪》文艺演出;2001年,创排舞蹈晚会《世纪之春》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0周年;2011年,以倾力打造的全新音舞诗《远航》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献礼。

今年8月,“小白鹭”开始组织筹备相关演出,尽管中间遇到疫情,再加上各类比赛任务,所有演职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最终为献礼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交出一份高品质的答卷。

节目为历年创作经典作品

此次优秀舞蹈作品集萃可谓精彩纷呈,不但在舞种上体现了多民族融合,且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含金量高,均为“小白鹭”历年来创作的经典作品。其中,《小河淌水》《高原云踪》是由从“小白鹭”走向全国的优秀编导章东新、冯蔚创作的,《小河淌水》曾获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银奖、表演银奖。此外,还有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大奖的作品《春会来》,以及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福建舞蹈“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中获奖的《惠女印象》《父辈的歌》《翱翔于天际》等作品。

舞台上,“小白鹭”的朴实无华如同一股清风扑面而来,唤醒了人们心中那份最本真的情感。据统计,三场演出共吸引线下观众近1200名,观众观演反馈良好。其间还进行了一场线上直播,通过各类平台产生浏览量40.7万,其中八闽云剧场视频号观看人数近1500人,点赞量破万。

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主任林乃桢告诉记者,明年“小白鹭”将创排舞蹈诗《厦门故事》系列三,同时继续打磨舞蹈作品《第一书记》,准备申报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相关文物征集将持续至5月31日

即时 | 2021-01-15 23:32

留住特区建设的历史痕迹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相关文物征集将持续至5月31日

厦门晚报讯(记者 龚小莞)昨天上午,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李云丽执掌市长专线,介绍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相关文物征集工作情况。2020年11月10日起,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文物档案资料,将持续至今年5月31日。

李云丽说,在特区建设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文物、档案、资料体现出了不同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是经济特区建设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深刻、丰富的历史痕迹。发现、保护、收集、展示和特区建设有关的这些文物档案资料,就是保护特区历史、见证特区历史,也是传承宝贵的特区精神。

此次主要征集内容包括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以来的重要内部文件、通知文书、信函、手稿、文件汇编、资料汇编等档案资料,一些重要的出版物,重大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录、书信、笔记、日记,图片音像资料等。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实物,如重要会议的代表证、出席证、证件、证书、勋章、徽章、奖状、喜报、图章,国旗、奖旗,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服装服饰,国际交往的重要礼品等。

李云丽表示,征集公告之前已经发出,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国际人士踊跃捐赠。工作人员也会走访一些特区建设40年的亲历者,向他们收集重要的见证物。

征集详情及联系方式可关注“厦门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特写】

小票据见证大时代

自文物征集启动以来,截至1月5日,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已征集到书籍100余册,电子照片1300余张,实物386件。

其中一辆来自旧货市场的武夷牌自行车,是上世纪80年代厦门自行车厂生产的,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初期,建设者们深入基层调研的比较重要的交通工具,很有意义。

厦门历史影像研究会副会长陈亚元捐赠了多年来收藏的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一批粮票、肉票、糖票、煤炭券和家中三代人的商品购买证,以及1996年厦门粮食局颁发给他的粮籍证,这些小小的票据见证了厦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变迁。

担任过第一届湖里区政协副主席、连续两届湖里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参与了厦门特区经济建设的陈善同,捐赠了他在特区建设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记者 龚小莞

主题展览庆祝特区建设40周年

即时 | 2021-12-22 08:30

主题展览庆祝特区建设40周年

“大厦之门 敢拼会赢——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历史陈列”在特区纪念馆开展

厦门日报讯(记者 卫琳)昨日,在全市上下欢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之际,“大厦之门 敢拼会赢——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历史陈列”主题展览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正式开展。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子东出席开幕式,并与特区建设者代表一起为展览揭幕。

此次展览展厅面积达3600平方米,以厦门经济特区创建发展、建设改革为脉络,突出反映了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经济特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特区建设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分“敢向潮头立”“勇闯新天地”“扬帆新时代”三部分,包含627张图片、363组展品和33组多媒体展项,以党员群众看得见、易领悟的方式,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的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展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历程和成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融合了裸眼3D大屏、多媒体沙盘、沉浸式空间、触屏互动、音视频放映、滑轨屏互动等多媒体综合展项,设计了湖里开山第一炮等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历程上的历史性场景、标志性事件的情景再现,将给广大市民带来更加身临其境、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参观体验。即日起,广大市民可免费前往参观。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