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林业改革发展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对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资  讯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即时 | 2022-07-09 07:10

(二○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对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全方位高质量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福建林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林业改革,接续实施林业“八大工程”,促进林区乡村振兴,增强固碳中和功能,维护生物安全多样,不断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努力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超越,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服务全局与安全。充分发挥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食物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贯通改革与发展。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增效益,进一步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统筹保护与利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集约节约、可持续利用林业资源,切实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

——优化管理与服务。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化资源监管,守护生态安全。主动热忱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林保障,为林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促进富裕与惠民。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共建共享生态福祉,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需要。

(三)主要目标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接续实施沿海防护林、江河流域生态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商品用材林、竹业花卉与名特优经济林、林产工业、森林旅游等林业“八大工程”,继续建设“生态环境优美、资源永续利用、科教兴林先进、绿色产业发达、林业实力雄厚”的现代林业强省,更好促进“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比2020年增加0.12%,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森林蓄积量达7.79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500亿元,森林植被碳储量达4.8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量达1.35万亿元,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内,科技成果贡献率达62%。到203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比2025年再增加0.13%,森林蓄积量达8.79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3万亿元,森林植被碳储量达5.4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量达1.5万亿元,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内,科技成果贡献率达68%。

二、重点任务

(一)高起点深化林业改革。围绕“调整生产关系、促进多方得益,发展生产力、开展多式联营,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多重服务”大胆探索,着力打造深化林改先行区。

完善林权流转机制。深入推进林业产权确权、登记、监管、流转、定价、抵(质)押、变现等工作。支持建设综合性林权交易平台,完善林权交易服务体系。实施森林资源流转5年行动,新增森林资源流转面积1000万亩。稳定现有林地承包关系,依法做好集体林地新一轮延包工作。创新方式开展林权地籍调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加快集体林地经营权登记发证。加快融合国土“三调”数据、林权登记数据、森林资源管理年度更新数据,实现“三图合一”,建立林权登记信息与林业管理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完善多式联营机制。加快培育家庭林场、合作社、股份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总结推广三明林票、漳州地票、南平森林生态银行等经验做法,引导林农、林场、林企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主体复合经营。完善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管理激励机制,新增经营结余应先用于发放现有绩效工资,如仍有剩余,可申请适当核增绩效工资总量。积极开展“百场带千村”活动,促进场村共同发展。大力扶持发展林下经济,促进立体精致经营。

完善价值实现机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省、市、县(区)财力情况稳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标准,将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林权所有者补助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加快开展湿地生态补偿。持续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巩固和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加快培育碳汇林,储备一批林业碳汇项目。推进林业碳中和试点,创新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积极推广三明碳票改革经验,降低计量、审定、核证和交易费用。

完善多元服务机制。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部署要求,探索开展人工商品林林权所有者自主确定采伐类型和主伐年龄试点,简化采伐审批程序。积极搭建政银企保、林农林场林企等合作对接平台。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与绿色金融发展相结合,鼓励开发符合林业生产特点的期限长、利率低、手续简便的林业金融产品,推广“闽林通”系列普惠林业金融产品,鼓励使用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贷款投入林业生态建设。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到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筹资。提升林权收储机构功能,促进林权抵押不良贷款处置。继续实施森林综合保险,鼓励创新推广林业特色险种。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创建林业综合服务组织,提供林业生产经营等综合服务。

(二)高标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森林培育科学化、经营集约化、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着力打造森林质量精品区。

科学造林绿化。接续实施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坚持适地适树、良种壮苗,见缝插绿、应造尽造,持续推进“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积极争取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创新尽责形式,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工作。

强化抚育修复。完善森林分类经营制度,加大商品林抚育间伐力度,采取补植套种阔叶树、珍贵树等人工促进措施,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接续实施江河流域生态林工程,强化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管护,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接续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功能齐全的纵深防护林。

着力精准提升。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推进重点区域林相改造,以城市周边、村庄四旁、江河两岸、高速高铁沿线两侧等的森林景观提升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基地,推进花化、彩化、季相化。

(三)高要求强化生态保护。创新自然资源管护机制,着力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

完善资源监管利用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强化森林、湿地、草原资源监测管理和科学利用。科学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优化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强化林地要素保障。

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突出自然和人文兼备、保护和发展兼容、全民和集体兼顾、科研和游憩兼具,高标准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支持新建或晋升一批自然保护地,支持龙岩创建世界地质公园。

完善林业灾害防控体系。突出“治、防、改,检、封、罚”要求,强化松材线虫病防治,加大互花米草等入侵物种的监测和治理力度。推行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健全责任、组织、管理、保障体系。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接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重要栖息地保护,开展珍贵濒危物种拯救保护行动。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评估和保护,建立健全资源档案。支持每个设区市建设一个植物园,支持创建国家植物园。

(四)高效益发展富民林业。坚持“以二促一带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做优做强二产。接续实施林产工业工程,实施培优扶强行动,加快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标准创设、品牌创建,扶持一批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延链强链行动,做全做长木竹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实施园区提升行动,重点打造一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和省级林业重点园区。

提质增效一产。接续实施商品用材林工程、竹业花卉与名特优经济林工程,鼓励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大力培育珍贵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大径级用材林,提高木材自给率。继续实施现代竹业重点县、笋竹精深加工示范县等竹产业发展项目和省级财政花卉产业发展项目。鼓励开展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发展木本粮油,积极开发笋、板栗、锥栗等绿色森林食品。

培育壮大三产。接续实施森林旅游工程,大力开展森林旅游、森林人家、森林康养项目建设,推进与医疗、康养、体育、文化等行业融合形成新业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用途管制要求和集约节约用地的情况下,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依法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以康复医疗为主的森林康养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支持发展林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服务业。

(五)高品位弘扬生态文化。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人文资源,积极培育和弘扬林业生态文化,着力打造生态共享模范区。

建设自然宣教基地。建设一批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科普研学(科教馆)和自然教育基地(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通过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创建生态文化高地。深入挖掘林竹、花鸟等林业生态文化内涵,构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开展“最美古树群”遴选活动,组织开展林业相关节日宣传活动,宣传省(市)树省(市)花,引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

打造生态共享福地。加快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和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3条省级森林步道建设,推进沿海、沿江河及城镇、村庄周边森林步道开发。引导森林步道出入口与森林旅游聚集区相连接,提升聚集区、服务区的文旅配套设施及产业服务设施。鼓励建设城郊自然公园。

(六)高水平建设智慧林业。提升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推进林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着力打造智慧林业创新区。

加强科技创新。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加快林木种苗、林产工业、林业碳汇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攻关。加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建立以杉木第4代改良为代表的现代林业精准育种技术体系。支持组建创新联盟,加快建设国家级林业科技转化基地,推动(国家级)海峡花卉创新高地在我省落地。加强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建设,推进“林农点单、专家送餐”活动。

提升机械装备。加大营林生产、采伐运输机械化和木材精深加工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推广力度,鼓励引进智能化林业机械和林产加工设备。加大竹林生产经营、竹材运输、笋竹产品加工等方面机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将符合政策要求的林业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建设智慧林业。实施智慧林业“123”工程,应用无人机等信息化技术装备,着力建设一个林业大数据中心,构建电脑端和移动端两大服务平台,完善资源监管、业务应用、政务服务三大体系。

(七)高层次推进闽台融合。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闽台林业合作实验区。

拓展融合领域。加强与台湾在资源保育与利用、种质创新、精深加工、森林疗愈、自然教育、新品种开发、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台湾林业“五新”科技的引进、推广。

建设融合基地。加强漳浦、仙游、清流、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永安林竹、南靖兰花)产业园和国家漳浦海峡花卉集散中心产业示范园区等基地建设,支持台资企业申报龙头企业。

提升融合平台。支持举办“林博会”、“花博会”、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等活动,推进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进林业改革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统筹协调,将林业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内容,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将林业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支持范围。支持建设杉木、竹业、花卉等现代林业产业技术体系。扩大林业贷款贴息规模,将林产加工、林下经济等贷款纳入省级财政贴息范围,对纳入省级财政保费补贴范围的林业特色保险给予30%保费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加大保费补贴支持力度。对进入园区的林业加工项目,适当调低亩均税收和亩均投资标准要求。将现代花卉生产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县级政府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统一规划实施。依托福建金服云平台,运用福建省政策性优惠贷款风险分担资金池,探索设立林业经济类快服贷产品。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保护地、国有林场、森林康养基地等的水电路讯等民生设施和管护用房建设。加快推进林业站服务能力提升和标准化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推广“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林业人员编制使用效益,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经设区市人社部门批准后适当放宽岗位条件要求,也可采取专项公开招聘等更加简捷有效的方式补充紧缺急需林业类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基层林业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国家公园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四)加强依法治林。加快推进林业法规规章立法和修订工作,加强林业普法。加强执法协作,加大执法力度,推行三明基层林业行政执法“一带三”模式,提升执法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林业审批服务。

(五)加强典型引路。支持和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允许试错,及时纠错,及时总结推广一批典型经验做法。指导推进三明、南平、龙岩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营造浓厚的林业改革发展氛围。

林改20年,不负青山不负人

即时 | 2022-06-28 08:19

东南网6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郑璜)这是一场“从山下转向山上”的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这是一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始终牵挂,福建干群久久为功、接力奋斗的改革,20年间,不断破题,持续深化。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开启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声的福建,正推动林改再出发。

“何时铁树又开花,林地回到家”

迁居城关多年,73岁的李永兴仍时不时回捷文村走走。梁野山上新开辟的森林步道,是他最爱的去处。“要不是林改,这山怕是早被‘剃了光头’。”

1999年,李永兴回到老家武平县万安乡(今万安镇)捷文村当村支书。当时,集体山林权属不清、机制不活、分配不合理,村里面临“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林业产业难发展、造林育林难投入、望着青山难收益”的“五难”困境。靠山吃山,却越吃越穷。

“要是群众自己有山,就像爱护自己的菜园子,谁还敢乱砍?”李永兴朴素的想法,道出林农的心声,“千年铁树开了花,田地回了家;何时铁树又开花,林地何时回到家?”

200多公里之外的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早在1998年三明市开展的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探索中,便进行了一场变革——均山到户,鼓励联营,由此成为“中国林改小岗村”。

2000年,原国家林业局组织换发全国统一样式的林权证。次年,武平被确定为全省换证试点之一。2001年7月,捷文村成为武平林改试点村。

“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队提出的思路,村里很快拿出了方案:林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归林农;户户都要分,期限50年;按山林肥瘦程度分四个等级,搭配着分。

2001年12月30日,村民李桂林领到了第一本新式林权证。

“过去造林,树活不活听天由命;现在大家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舍得挖大坑、下基肥咯!”李桂林说,林改后,捷文村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盗伐和火烧山事件。

捷文村,由此成为“全国林改策源地”。

改革由点及面,不同的声音随之而来:山分下去了,林子会不会一夜被砍光?没有上头文件支持,发的证算不算数?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来到武平调研时,一锤定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甩掉了“没有上级支持”的帽子,林改的势头,如雨后春笋般,在闽西、在福建莽莽山林间迸发。

2003年4月,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3年后,全省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主体改革。2008年,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福建的经验做法被全面吸纳。

“发现新矛盾、研究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福建林改。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记录了一个细节:时任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出差时,专程拜访了已调任浙江的习近平。他关于林改的一番话,让黄建兴受益匪浅:“确权到户后,要注意发现新矛盾、研究新问题。”

他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三个问题——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直指林改如何深入推进。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福建林改取得的成绩,要求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更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2018年,捷文村群众收到有关方面转达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希望大家继续埋头苦干,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20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9份推进林改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始终没有偏离那三个问题:

——钱从哪里来?

青山变金山。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06年又率先开展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工作。2019年,总结推广“闽林通”系列普惠林业金融产品,至目前累计发放贷款超百亿元。

此外,福建还构建起了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快速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累计成立林权收储机构50家,担保金额近20亿元。

——树要怎么砍?

为落实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不断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放宽采伐年龄、面积等限制,简化采伐审批程序。

去年,三明市告知承诺制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出台。小面积的采伐,林农不用再提交专业性较强的伐区调查设计材料,只需凭借林权证明,签署采伐承诺书,即可申办采伐许可证。

——单家独户怎么办?

分山到户后,林权分散化,经营碎片化。联合是出路。

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林权适度流转,引导林农合作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全省累计培育近万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近1600万亩。

联合经营中,沙县首创“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的“四共一体”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又推出“林票”,将村民在联营山场中的股权价值量化。

顺昌县则通过“森林生态银行”,以股份合作、租赁、托管等方式,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整合,由国有林场实行专业化运营增值。

“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钟亮生因林改下岗,又因林改走上创业路。

2001年,干了几年护林员的钟亮生失业了,转而开办养蜂场。“林改后,林子长好了,蜜源更丰富了,以前一箱蜂只能产七八斤蜂蜜,现在20斤不成问题。”他发起成立的养蜂合作社,去年产蜜135吨,收益1000多万元。

林改牵两头,一头是社会,要绿;一头是林农,要利。

为了社会得绿,福建逐“绿”前行:2001年,启动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2012年,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区划工作;2016年,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358处,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

林农采伐受限,靠山不能吃山了。为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矛盾,福建在生态补偿上下功夫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更多路径。

卖林下产品。

更多林农探索出林药、林菌、林花、林蜂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全省林下经济面积超过3000万亩,去年产值达736亿元。

卖风景。

以实施“百城千村”“百园千道”“百区千带”等三个百千生态产品共享工程,森林康养小镇、康养基地、森林步道等森林旅游产品建设为抓手,拓展“生态+”“旅游+”等模式。去年全省森林旅游产业总产值达881.1亿元。

卖空气。

林业碳汇交易,让卖木头的林农变身“卖碳翁”。多年来,不断创新碳汇产品与交易形态。到目前,全省林业碳汇累计成交350.8万吨,成交额5168.8万元。

20年间,全省累计植树造林394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6.8%,净增6.2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从3.65亿立方米提高到7.29亿立方米。

20年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635.9亿元增长到7021亿元。2021年全省56个集体林业重点县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其中涉林收入占比达26.1%。

近日,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持续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我们将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接续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林业八大工程。”省林业局局长王智桢说,福建将继续高起点深化林业改革,高标准提升森林质量,高要求强化生态保护,高效益发展富民林业,高品位弘扬生态文化,高水平建设智慧林业,高层次推进闽台融合,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绿色发展 林改点绿成金

即时 | 2022-06-23 10:14

沙县:深化林改,只此青绿万重山

即时 | 2022-03-19 07:57

东南网3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徐文锦 张静雯 通讯员 肖首洲)

沙县城区仿佛置身于城中绿洲。 本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陈霖 摄

新闻回放

2021年3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调研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情况,与在场的林农们亲切交谈。

考察过程中,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福建省第一本林地经营权证。这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欣慰地说,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仲春时节好风光,细雨绵绵万物生。

进城办事的林农,一大早赶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受到热情接待。小小的交易中心,一头连着万千林农,一头连着200万亩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十分牵挂。21世纪初,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推动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行“分山到户、均林到人”,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021年3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听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介绍后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四季更迭,青山常绿,林改走在探索深化的路上。

“多造林,更要造好林”

“总书记问我这次流转了多少亩,办证要不要收费,多久可以拿到新证。”回忆起去年3月在林权流转交易服务窗口与总书记交谈的情景,高桥镇新坡村林农张祖暖激动不已。他说,自己是退伍军人,回答总书记问话时,腰板挺得笔直。

冒着细雨,踩着泥泞的山路,年过半百的张祖暖带记者爬上一座山头。他想看看造林的进展。经营了20多年林子,他第一次把造林这件事交给别人。

这个“别人”,是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不久前,双方签订合作造林协议。张祖暖以一块112亩的采伐迹地的经营权入股,国有林场负责这片山场的全程管理。等林木成熟采伐后,张祖暖可以坐等分红。这是当地为解决“单家独户怎么办”难题,正在探索的“四共一体”(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专业化联营新模式。

加上这片林地,老张一口气把自己的家庭林场从去年的1000亩扩大到1200亩。

“向总书记报告过的事,我一定要做到!”张祖暖清晰记得,去年3月他向总书记报告了稳步扩大经营面积的打算。

面积扩大了,怎样尽快提升林地质量?“多造林,更要造好林。”张祖暖说。

张祖暖心中有本明白账:一方面,国有林场专业,在林地的造林、抚育、间伐、主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好办法,每亩的出材量可以达到20立方米,而林农经营的最多七八立方米,借合作之机可以取经学艺;另一方面,老张并不是真当甩手掌柜,而是腾出手来,物色更多林子或林地,争取进一步扩大家庭林场的经营面积。

如今,他的家庭林场中成熟林、中幼林并存,每年都能成熟一批,变现一批,再新种一批,形成可持续发展。

树更壮,山更绿。越来越多的乡镇、村集体、村民小组、林农像张祖暖一样,选择与国有林场开展合作,专业化联营的新模式如星火般燎原。去年,沙县全区新增合作联营面积1.5万亩,累计达9.8万亩。

“让林农的事儿办得快、办得好”

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办事大厅内人来人往,有人领证、有人投标、有人办贷款,秩序井然。

“总书记对林改如数家珍,当时,他问来办事的林农,多久可以拿到新证。”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不动产登记(林权类)工作人员赵荣儿高兴地说,“从办理到拿证,已经从过去的5天缩短到3天。”

林权类不动产登记是林权流转交易和办理贷款的基础。赵荣儿亲历并见证,随着林改的深化,林权交易日趋活跃,登记业务需求大幅增长。

过去,林权流转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特别是随着沙县小吃的发展,许多人外出经营小吃,出现一些林地抛荒、失管的现象。

沙县区探索的“三权分置”改革破解了这一难题。“三权分置”把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赋予林地实际经营人权属证明、经营权登记、经营权抵押等权益,突破此前林权管理制度制约林地转包、租赁不能办证的难题,率先发出全省第一本林地经营权证。

林农领证后可以在交易中心“一站式”进行林权交易,也可以办理抵押贷款。这一本本证,对林农来说就是一棵棵“摇钱树”。

金融活水源源不绝,规模化之路越走越宽。林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等一大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并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全区新型经营主体已经达380多家。

凤岗街道际硋村村民魏发松便是其中之一。去年总书记考察时,魏发松正在办理流转116亩林子林权流转交易的相关手续。他告诉记者,不到半个月,这片林子标出了68.8万元,比挂牌价高了10万元。后来,他用这笔钱流转了一片约90亩的杉木林,还在合肥开了一家沙县小吃店。

“总书记很平易近人。刚开始我介绍了县里发的第一本林地经营权证,他看出来我很紧张,便笑了笑,我的紧张感顿时消失了。”说起当时的情景,赵荣儿有些不好意思。他说,作为面向万千林农的窗口单位,要想方设法让林农的事在这里办得快、办得好。

去年以来,沙县区还着手办了两件事:一方面,搭建不动产登记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让“数据跑”代替了“人工跑”;另一方面,在各乡镇自然资源所设立不动产登记分中心,针对林权抵押类业务,在各乡镇银行网点设置了抵押登记便民服务点,进一步方便林农。

林农贷款更省心,银行放贷更放心。

至2021年底,我省全面推进森林保险,参保率超过90%;全省成立林权收储机构50家,着力完善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快速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的林业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闽林通”系列普惠林业贷款98.2亿元,受益农户8.6万户。

“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化林改”

总书记考察当天,沙县林改办主任林素娇也在现场。

“总书记十分关心林改的进程,详细了解‘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这三个主要问题。”从事林业工作20多年的林素娇说,依靠改革这一法宝,这些难题一一迎刃而解。眼下,如何不断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深化林改新的重大课题。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难点在于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从“三权分置”到专业化联营,再到“林票制”“碳票制”,一个个基层首创的林改探索,已为建立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林票、碳票,是新生事物,也是靠山吃山的新方式。

张祖暖去年底与国有林场合作经营的112亩林子,国有林场将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制发林票。一旦将来有资金需要,就可以把自己手中的林票交易变现。林票成了张祖暖扩大家庭林场规模的“定心丸”。

林票促进了森林资源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碳票则把空气变成了钱。

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办法换算成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

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化林改,三明市已制定《实施“八项创新”推进林改再出发行动方案》,切实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去年5月18日,三明市发行全国首批林业碳票。沙县紧接着创新推出“碳票开发贷”“碳票质押贷”等林业金融碳汇产品。此外,三明市将“福林贷”升级为“福林·抵押贷”和“福林·林票贷”,贷款年化利率降低了三分之一,贷款期限从最长15年延长至30年。

据悉,截至目前,全省林业碳汇累计成交321万吨,成交额4665.2万元,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三明“林票制”改革成为全国林业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南平“生态银行”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十大案例……不断深化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瞻理念。

福建持续推动新时代林改: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

即时 | 2022-04-26 22:48

东南网4月26日(本网记者 陈楠)今天上午,福建省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再出发新闻发布会在福州召开,会上通报了福建20年林业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

从2001年福建龙岩武平县在全国首开林改先河至今,福建林改走过20年,奋力开拓、大胆创新,扎实推进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等综合改革,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业经营新机制,让福建林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经过多年持续推进林农增收,2021年,包括广大林农在内的福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2万元、比增11.2%,重点林区林农涉林收入约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一,绿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富裕了万千林农。

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旭东表示,20年来,福建着力破解“山要怎么分”难题,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主体改革任务,放宽人工商品林采伐限制,有效落实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为林业发展注入资金资本活水。全省累计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近1万家、经营面积近1600万亩。特别是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9项改革做法被作为重要改革成果推广到全国;三明市首创林票、碳票等做法,成为全国林业综合改革典型;南平“生态银行”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十大案例。

近年来,福建着力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江河流域生态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沿海防护林建设面积从4275万亩增加到4485万亩。全省生态林平均亩蓄积8.6立方米,比全省森林平均亩蓄积7.8立方米高10%。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以来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

在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方面,2002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949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4.27亿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8平方米提高到15.04平方米;深入实施百城千村、百区千带、百园千道“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实现九市一区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和所有县市全部获评省级森林城市,改造提升森林公园71个,建设森林步道644公里。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3年居全国首位,全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以来,全省着力建设一批速生丰产林、国家储备林、珍贵用材林基地,实施一批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全省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每亩7.8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8%,累计生产商品材1.24亿立方米。全省竹产业总产值达831.4亿元,花卉苗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64.8亿元,均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林面积达2565万亩,总产值447.92亿元。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整、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林业产业加工集群,全省林业加工产值达4820.8亿元。全省森林旅游产业总产值达881.1亿元,授牌“森林人家”700多家,创建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示范基地51个。据统计,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635.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021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近13%,位居全国前列。

[武平]林改20年|与青山为伴!一片丹心守好林

即时 | 2022-04-06 15:4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