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福建

为进一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开设“领航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专栏,围绕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福建省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新时代10年的跨越发展,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践行新思想、开创新局面的生动实践,推出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纪实报道。

 资  讯 

念好“山海”经 闽东乡村兴

即时 | 2022-10-12 07:20

东南网10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郑文敏 陈雅芳)

11日,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黄田村,两台水稻收割机往来穿梭。

村里的种粮大户黄郑发开心不已:“这里以前是抛荒地,区镇两级鼓励大家复垦,还发放了补助金,如今复耕后喜迎丰收。”

今年以来,赤溪镇各村党支部领办的种粮专业合作社根据难易度复垦抛荒地400亩,带动全镇群众种植农作物10666亩,预计村集体可平均增收5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

这是宁德致力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区”的一个缩影。

围绕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宁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着力打造一批农业百亿强县、十亿强镇、亿元强村,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效益,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生态富民路正宽

金秋十月,徜徉在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处处是丰收的喜悦:农民开镰收割金色的稻谷;大棚内,上百个多肉品种色彩斑斓;大山里,林下种植的药材长势良好……

回溯过往,这里曾是一片荒山,村民们生活拮据。1983年,后洋村村民黄振芳带领全家开荒造林,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魔芋、茶叶等作物。随后,全村掀起造林热,林地面积扩种到7300多亩。

荒山变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近年来,后洋村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业,开启“荒山变绿地,绿地变经济”的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2017年,后洋村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

“我在林下养蜂150多箱,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村民黄传融说。

在后洋,吃上生态饭、旅游饭的不只黄传融。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牧业、三杉花卉等生态产业纷纷落户后洋,村民变身上班族。

“我在三杉花卉负责分割组培苗,月收入3000元,过上了幸福日子。”后洋村村民李慧娟说。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后洋村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筹资完成2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自此,后洋村发展的劲头更足了。2020年,村党支部引领成立三库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贫困户60余人入股合作社,发展草珊瑚、金线莲等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彩色水稻,鼓起了钱袋子。

去年7月,全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在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授牌成立。以此为契机,后洋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康养研学等新产业新业态。

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敞。2021年,后洋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眼下,后洋村的绿色发展故事仍在续写。“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提升绿色生态价值,大力发展以特色经济、森林旅游等为主的生态产业,走好生态富民之路。”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张妙香说。

向海图强后劲足

碧绿的海水泛着涟漪,蓝黄相间的渔排随波荡漾……这风光无限的“海上田园”,正是福安市下白石镇宁海村。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宁海村成为网红打卡点。“假期我们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渔旅融合发展有奔头。”宁海村党支部书记龚仙亮喜上眉梢。

宁海村过去出行靠船、土地贫瘠,是一个交通闭塞、偏僻贫穷的小渔村。“我们有3800亩海域,却长期‘讨饭吃’。”龚仙亮道出村子发展的瓶颈。

得益于宁德海上养殖综合整治,2018年,海上渔排改造升级序幕在宁海村拉开。原有的泡沫木质网箱和浮球旧渔排全部改造升级为新型环保塑胶网箱,建成32口深水大网箱和5000口小网箱,黄瓜鱼、真鲷鱼等实行规模化、科技化养殖……海上崛起“沃野良田”,当年该村经济效益就达2.3亿元。

村党支部因势利导,探索“党支部+村集体+养殖能手+农户”模式,创办海产品加工企业、紫菜龙须菜加工堆场,坚持打好生态、科技两张牌,铺就村民致富路。

“养殖安心了,收入也得到保障。”利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养殖户龚先进的收入大幅提升,日子越过越红火。

偏安一隅的小渔村,以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为破冰点,走入一片新天地。

深厚的渔家文化底蕴,让村民嗅到了新商机。“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港湾、滩涂、渔文化等资源,启动建设‘海上田园 多彩渔村’渔旅融合发展项目。”龚仙亮介绍,打造海上观光平台和海上民宿;创办旅游公司,购置4艘快艇,开通海上旅游航线;以“跟我去宁海”为主题,策划系列活动……目前,该村正投入1750万元打造“海上田园”渔旅融合金牌旅游项目。

因海而生,向海图强。海水养殖、海上旅游等特色产业接连丰收,让宁海村乡村振兴底色更足。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多万元。

初心不改,谱写老区新篇章

即时 | 2022-09-16 07:22

东南网9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老区苏区是我省基本省情之一。全省现有69个老区苏区县(市、区),其中,原中央苏区县(市、区)40个,闽东苏区县(市、区)11个。

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奋力谱写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贫困户摘了“帽”、搬进了敞亮的新居,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活力,荒山秃岭披上了新绿……如今,老区苏区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正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展新貌、换新颜。

幸福“加温度”

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村民王灿林忙并快乐着。

年过五旬的他主业是个司机,今年他又承包了30亩葡萄园,还在村里开了一家火锅店。葡萄园吸纳了村里丧失部分劳动力的村民和3个低保户就业,一天工资有200元。作为红色旅游新地标,下党乡的游客络绎不绝。老王的火锅店一天就有千把元流水。

尽管忙碌,王灿林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寿宁是我省重点老区县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闽东第一支农民武装就在这里成立。但这里也一度是贫苦的模样。其中,下党乡曾经是我省最贫困的地方之一,全乡贫困率在70%以上,是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

上世纪90年代,下党乡通了公路,建了水电站,村民靠种香菇、外出打工走出赤贫。更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最近十年。当地做足“红与绿”文章,发展生态茶业和红色旅游,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下党蝶变,是我省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的缩影。

囿于区位、交通等制约,老区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尚有差距。饮水思源,不忘老区。振兴老区,我省竭尽所能:修订《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的职责;出台《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福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形成任务清单;出台我省第一个老区苏区规划,科学谋划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省领导挂钩联系的38个县(市、区)全部为老区苏区县(市、区);全力推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建设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

不断叠加的帮扶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真真切切的幸福感受。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到2020年底,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建立“一键报贫”等防返贫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

——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全省老区苏区实现“市市通快铁”“县县通高速”,所有县城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15分钟内上高速,基本实现“镇镇有干线”。

——公共服务保障持续强化。老区苏区所有县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面实现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战火纷飞中,红旗风展如画;新时代,幸福生活如诗又如歌。2021年,全省革命老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82.7亿元,同比增长11.11%。

发展“加速度”

不久前落幕的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上,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赛项目“电子级三氟化氯产业化项目”斩获最高奖——优胜奖。

作为一种含氟特种电子气体,电子级三氟化氯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重要原料,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进口。德尔科技的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电子级三氟化氯产业化的国家。

德尔科技位于上杭县蛟洋工业园区。金铜矿曾是这个原中央苏区县的代名词。如今,当地摆脱了资源依赖,发力新材料产业。

“我们坚持创新驱动,从金铜采掘,发展到金铜冶炼,再到金铜精深加工,同时前瞻性布局发展以锂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上杭县委组织部部长张邓平说,去年,上杭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96亿元,近3年增速均达50%以上。

昔日“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今朝发展“加速度”,崛起正当时。老区苏区立足资源禀赋,突破区位瓶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省加快老区苏区资源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不锈钢、金、铜、铝、稀土、石墨烯、氟新材料等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当下,我省正加快建设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着力提升老区苏区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宁德时代湖西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紫金矿业扩产改造、长汀4000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扩建等一批老区苏区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硬实力,也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近年来,我省每年安排省级以上财政资金20亿元以上,支持老区苏区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渔业、食用菌等乡村特色产业,推进老区苏区乡村振兴。

在老区苏区,产业富民的故事俯拾皆是:在沙县,沙县小吃已从“一元进店、两元吃饱”,成长为年营业额近500亿元的富民产业,并向原料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旅康养等全产业链进发;在平和,一粒蜜柚撬动百亿元产值,创下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出口量和品牌价值六个“全国第一”;在永安,一根竹子被“吃干榨尽”,通过三产融合,小竹子做成了大产业……

绿色“加深度”

尤溪县汤川乡黄林村的60岁林农黄惠明当上了“卖碳翁”。

上月底,我省首笔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收益金在尤溪县发放。老黄家有一片2.33公顷的杉木林加入了这个项目。因为林分质量高,这片杉木林共产生4502元碳汇收益,老黄分得2251元,是这次亩均收入最高的“卖碳翁”。

原中央苏区县尤溪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森林覆盖率达78.09%。如何把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当地把目光投向了林业碳汇开发。

去年年底,尤溪县成为全省首个社会化林业碳汇造林项目县。当地以个体、集体等零散林权为主体,进行集中社会化林业碳汇造林,建立碳汇造林示范片3.42万亩。今年,首批8.8万吨碳减排量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完成交易,成交额达149.67万元,所得收入为全县14个乡镇、2000多个农户共同所有。

红色,在岁月激荡中历久弥新;绿色,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如今的我省老区苏区,青山如黛、红旗招展,红绿交融焕发新风采。

高举绿色指挥棒,对占全省县(市、区)总数40%的34个县(市、区)和南平、龙岩、三明、宁德、平潭五地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重点安排老区苏区重点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推动老区苏区林业碳汇项目入市交易,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

在红土地上做绿文章,我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全省老区苏区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南平、三明、龙岩等重点革命老区森林覆盖率都接近80%。

在老区苏区,高新产业方兴未艾,传统产业有了“绿色”打开方式。

革命老区三明市先有工业后有城。矗立在城中心的三钢集团曾经给三明贴上了“工业污染严重,城区雾霾不散,犹如过江乌龙”的标签。痛定思痛,三钢启动绿色转型。如今的三钢,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产值、利润连年增长,还获得“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授牌。

一批绿色创新经验,从老区苏区走出。

昔日的“红色小上海”长汀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也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一场绿色新“长征”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一任接一任的努力,濯濯童山重披绿装,赤岭荒山蝶变为绿色家园。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从这里走向世界。与此同时,莆田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三明“林票”制度、南平森林资源运营平台等源自老区苏区的创新实践,正从深山走向大众视野,为绿色发展提供了老区苏区的样本和智慧。

福州新区:融合“产城人” 发展气象新

即时 | 2022-09-14 07:50

去年,福州新区经济总量超2700亿元,成为福州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融合“产城人” 发展气象新

东南网9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开通约半个月的福州地铁6号线迎来乘客如潮。这条连接中心城区和福州新区、滨海新城的轨道交通“大动脉”,为福州新区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州擘画了“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发展蓝图,指明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进方向。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2015年8月30日,我国第14个、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获批成立。7年来,福州新区始终保持高歌猛进的“产城人”融合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5%、16.3%、9.4%。去年,福州新区经济总量超过2700亿元,成为福州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龙头引领,产业发展朝气蓬勃

中秋假期,位于福州新区福米恒美产业园的恒美光电偏光片项目建设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第一条生产线计划9月底投产;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安装钢构平台,争取明年投产。”该项目设备组相关负责人王传恕介绍。

作为福米恒美产业园的龙头,恒美光电偏光片项目已带动投资25亿元的福米贴片项目、投资10亿元的模组项目以及2家国内知名的显示器整机生产企业落地,园区总投资达220亿元。今后,福米产业园将成为我国产业链最完备、产业要素最集中的光电显示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福州新区始终坚持的主攻方向。7年来,福州新区聚焦数字经济、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临空临港、健康医疗等重点产业,加快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延伸做强产业链,推动一大批新兴产业在福州新区蓬勃兴起。

乘着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东风,福州新区数字经济发展风生水起。目前,福州新区已建成中国移动、健康医疗、云计算等五大数据中心,引入省大数据公司、数字云计算等龙头企业,集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核心内容。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

与此同时,纺织化纤产业脱胎换骨,向新材料新能源方向发起冲锋。目前,福州新区已培育金纶高纤、恒申合纤、永荣控股、长源纺织等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汇聚1000多家纺织企业,总体规模超2000亿元。

舞龙头,强链条,兴产业。下一步,福州新区将重点推进新型显示产业链标准化园区、中国电信数字中国(福建)创新产业园等12个、总投资986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落地。

创新机制,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初秋时节,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正快马加鞭。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5万吨、飞机起降27.7万架次的需求。

机场扩建项目的快速推进,与福州新区的机制创新密切相关。以土地要素保障为例,福州新区简化优化用地手续,推行全程代办、并联审查、全流程跟踪服务,大幅提高报批效率。上半年,福州新区获批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等17宗、6379亩,用地规模位居福州全市第一。

7年来,福州新区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城市建设新动能。去年10月,省委编委下发《福州新区管理体制调整方案》,推动福州新区与福州自贸片区、各行政区融合发展。在管理体制创新引领下,福州新区奏响了多个领域的创新“大合唱”。

比如,福州新区积极创新“财政+金融+国企”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发展新区集团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积极对接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有力支持项目建设,累计落地融资额度85亿元。

金融活水“浇灌”,让各类配套设施项目“绽放”。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滨海快线)、机场第二高速、滨海高速公路一期等骨干交通项目正加快建设,为福州新区构建纵横畅通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福州新区先后落地200余个配套设施项目。“今年,围绕建设宜居新区目标,我们将争取新开工城市建设项目114个、总投资约1006亿元,推动新区从速度建城向品质建城转变。”福州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配套提升,加快打造人才高地

8月28日,福州地铁6号线正式开通,把福州中心城区至福州新区滨海新城的路程缩短至约42分钟,形成了中心城区至新区新城发展新轴线,得到群众连连点赞。

地铁直达,是福州新区加快公共配套项目建设的最新成果。按照“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围绕吸引人才、集聚人口的目标,福州新区聚焦人才需求,全力完善轨道交通、人才保障住房、三甲医院、优质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以高品质公共服务,助力人才引进。

去年5月1日,高标准建设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开诊。截至目前,门诊量累计近30万人次,让人们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9月开学季,在福州新区就读的学子越来越有幸福感。近年来,福州新区启动区新建幼儿园3所、小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中1所,共招收学生3100余名。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学院校区将于今年竣工并开学,职业教育产业园编制工作已启动,未来将成为学子们的幸福家园。

日新月异的福州新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2017年5月8日,联通(福建)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在福州新区滨海新城创立时,只有一支25人的团队。如今,这支队伍已拥有300多名研发人员,并于今年5月成立中国联通(福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我们建设的产业园预计2024年投入使用。”福州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博思集团人工智能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建成后,预计入驻员工总数为3500人至5000人,未来集团的多个重要项目将在此落地。

领航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 | 恒安集团:党员当先锋,引领高质量发展

即时 | 2022-09-07 07:29

自1986年成立晋江第一个非公企业党支部以来,恒安集团始终将党建工作与公司发展有机融合

党员当先锋,引领高质量发展

东南网9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晋江,我省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排头兵。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批龙头企业纷纷建立党组织,晋江的非公党建工作获得长足发展。

总部位于晋江市的恒安集团,是国内生活用纸龙头企业。恒安集团有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与公司发展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路子。“党建工作极大提升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推动恒安集团高质量发展。”恒安集团党委书记刘莹说。

“党员标杆生产线”的效应

恒安集团创立于1985年,1998年在香港上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活用纸和妇幼卫生用品制造商。1986年,恒安集团成立晋江第一个非公企业党支部,2004年升格为党委,2008年全省第一家成立非公企业纪委,并配套成立党校。党员数量从成立之初的4名,发展到目前的近千名,其中晋江属地党员251名,经理级以上党员91名,下设9个支部。2020年,集团党委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民营企业发展党员工作唯一联系点。

在恒安集团晋江总部,谈到党建,最响亮的,就是集团的“党员标杆生产线”。

2008年,恒安集团启动管理变革,与博思公司合作,开始对公司内控、管理、流程等领域进行再造。2009年,在公司管理变革推动下,恒安集团党委决定,率先在晋江市的民企中设立首个党员标杆生产线。

彼时的恒安集团,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效率不高,集团管理层下决心从车间生产线开始改变。党员标杆生产线建立后,公司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党员标杆生产线的成功,让公司管理层意识到,必须尽快推广到集团各个生产公司。”刘莹表示。

很快,恒安集团的党支部建设开始在各个部门、生产车间开展,党组织、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恒安集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在恒安集团晋江总部,“心相印车间”是另一个党员标杆“红色车间”。

记者走进心相印车间,车间党支部书记彭万立正在车间巡查生产安全。来自河南的彭万立,11年前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毕业后来到恒安集团,一直坚守在心相印车间,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生产工艺难题。

彭万立告诉记者,车间成立党支部后,他带领9名党员和技术能手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精心改进和优化公司生产流程。比如,技术攻关小组对车间阀门进行升级,改手动阀为自动阀,全面提升了效率,减少了用工。此外,针对碎浆机浆塔不间断搅拌模式,技术攻关小组进行了科研试验,设计出一套新的程序,进行间隔型搅拌,大幅度减少了能耗。仅此一项,一年下来为公司节省电费24万元。

在晋江,近年来,恒安集团的“红色车间”引发了巨大效应,很快扩展到盼盼、鸿安、晋工等一批民营企业。这些民企相继跟进和效仿,引领企业快速转型和发展。

降本增效的“红色提案委”

在恒安集团内部,有一个闻名泉州的“红色提案委”。

近年来,面对企业第三轮管理变革,恒安集团党委成立了由党员组成、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红色提案委”,在全体党员中推行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主要内容的提案改善活动。

刘莹告诉记者,“红色提案委”通过不断提出创新性的改善方式方法来提升或突破绩效水平,覆盖企业研、采、产、供、销等所有环节。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提案改善活动。

吴国香是恒安集团运营党支部书记,自1999年进入恒安集团后,在多个部门历练。2020年,吴国香进入运营部门,负责集团的供应链管理与创新。

作为支部书记,吴国香首先面临的是疫情的考验。“疫情对我们的物流配送系统提出了新的考验,加上油价上涨,整个公司的物流成本面临大幅上涨压力。”吴国香说,她召集运营支部的几名党员和管理骨干,对集团的供应链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很快就拿出一个全新的成本化解方案——与京东、顺丰等物流巨头合作,寻找回程空单路线,全方位优化公司的供应链系统。这个方案很快提交集团的“红色提案委”,并迅速得到落实。

集团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两年,该方案为集团节省了1.04亿元的物流费用。此外,在吴国香带领下,运营支部的管理人员还在公司包装耗材采购、仓储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为公司节省了数千万元的开支。

恒安集团总裁许清流告诉记者,“红色提案委”成立后,持续改善了人与人、物与物和人与物关系,实现个人素质和工作绩效一起成长,推进了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集团管理层、党员、员工积极献言献策,工作和创新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主动分担一些“分外”事,在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勇于承担责任,将每一件事做到极致。

“红色提案委”成立后,恒安集团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提案改善活动,为企业带来了系统性的降本增效,帮助企业节约成本10多亿元。2021年以来,恒安集团共收到有效提案12710件,累计改善效益估值1.3亿元。

“内外兼修”再出发

党建,是恒安集团的一面旗帜,为集团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去年,为纪念集团建立党组织35周年,恒安集团举行“恒安党建35周年再出发”大讨论。讨论会上,许清流表示,作为一家品牌企业,恒安集团要成为“百年老店”,必须将公司治理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会上,恒安集团宣布,将党委纳入组织架构,全方位提升党委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党建的持续发力,让恒安受益匪浅。为此,集团开始推行党员人才工程,并建立“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人才推上各级领导岗位”的党员人才双向培养机制,将党员和人才两股力量整合成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刘莹告诉记者,集团每年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时同步制定党员发展计划,注重吸收优秀团员、优秀员工、优秀管理者入党,并有意识安排党员到重要岗位轮岗压担锻炼。目前,恒安集团50%的部门负责人为党员,另有48名党员进入公司经理和总经理级人才储备队伍,31位经理级以上员工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强化企业内部党建工作中,恒安集团党委也积极对外拓展党建工作新思路。

去年11月,恒安集团党委走进寿宁县下党乡,与下党村党支部开展村企结对党建共建活动,双方将以党建为纽带,进一步探索村企党建共建新思路、新模式,搭建党建交流新平台。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下党村立足实际,以党建工作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富民强村之路。”刘莹说,与下党结亲,有利于提振集团党委、党员干事创业精气神,为企业发展凝聚更多力量。

恒安集团党委历来倡导“爱·改变生活”的理念,搭建员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平台,用爱践行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在党委的带动影响下,集团上下逐渐形成“履行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你我共担当”共识。集团党委牵头成立了恒安志愿者协会,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协会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帮扶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爱老助老、抗洪抢险、爱心助学、环境保护等各类公益活动,让志愿活动成为员工的行动自觉和精神追求。

厦门:营商环境 “优”无止境

即时 | 2022-09-05 07:36

领航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开栏的话

为进一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今日起,福建日报开设“领航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专栏,围绕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新时代10年的跨越发展,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践行新思想、开创新局面的生动实践,推出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纪实报道。敬请关注。

对标世行标准和国际先进经济体,厦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营商环境 “优”无止境

东南网9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林丽明)

不久前,随着厦门天马光电子有限公司完成注册登记并顺利拿到营业执照,总投资330亿元的天马第8.6代新型显示项目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此前,厦门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这一“国内最大、全球最先进”的柔性AMOLED单体工厂仅用12个月就实现主厂房封顶、16个月核心设备搬入、18个月项目建设全面封顶、21个月正式投产,刷新了同行业、同规模面板厂房建设速度。

快,是政企合力攻坚的成果。因看好厦门良好的营商环境,厦门天马落地11年来,累计在厦投资1000亿元,连续4年保持低温多晶硅智能机面板出货市占率全球第一,带来了超50家的上下游企业,推动平板显示千亿产业链的形成。

为企业营造最优良的发展环境、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自2015年在全国率先探索提升营商环境建设以来,厦门对标世行标准和国际先进经济体,聚焦企业、群众在政务服务中反映的痛点堵点,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2019—2021年,厦门连续三年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前茅,营商环境全部18个一级指标均获评“全国标杆”,14个指标进入全国前十。仅过去一年,厦门就推进实施262项营商环境提升重点任务。

再提速,98%的事项“一趟不用跑”

“为厦门的企业开办审批效率点赞!现在我们新分店的手续已基本齐全,就等着场地条件成熟正式开张了。”4日,厦门鹭燕大药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清梅告诉记者。

作为厦门本地知名的药店品牌,厦门鹭燕目前已布局108家店面,近期正准备在自贸片区和高林布局两家新店,因药店涉及保健食品经营,按规定需取得食品经营备案。“上月12日,我们的办事人员登录厦门市商事主体开办一网通平台,按平台流程提示提交相关材料,当天就通过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备案办理。”林清梅说,以前企业销售保健食品需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在办理营业执照后才能递交申请材料,并等待有关部门到企业审核查看通过后才算完成。“从分开提交两套材料到一套材料搞定,从一周以上时间到一天办成,现在开办企业真的很方便!”

今年1月,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托自建系统在全省率先将“食品经营备案(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纳入“多证合一”范围,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工作模式。经营者无需到窗口申请,无需提交纸质材料,“一趟不用跑”即可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备案。该局注册审批处二级主任科员翁桂华告诉记者,今年该部门已受理食品经营备案(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全程网办2707件。

近年来,以集成服务为手段,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推行证照同步办理,将营业执照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许可证相关业务进行整合,推行“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涵盖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等4大类60个事项的高频登记审批需求。目前,企业开办时限由2.5天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其中设立登记办理时限不超过0.5天,公章刻制、发票申领并联即时办理,各环节办理耗时以小时乃至分钟计算,不断刷新“厦门速度”。

在“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下,如今,在厦门98%的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超90%的事项全程网办,117项可跨省通办,113项“秒批秒办”。

便利化政务服务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1至7月,全市累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98963户,同比增长16.04%;截至7月31日,全市实有市场主体81.62万户,同比增长9.7%。存量市场主体在户数上和资本规模上,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对标一流,自加压力,更多助力营商环境优化的创新举措在厦门不断尝试——在同安区,有关部门利用“全馨办”帮办服务助推工程审批提速增效,不仅率先在全市实现了7个工作日内“交地即交证”的服务目标,还创造了从摘牌到取得施工许可39天的同安审批新速度,为企业快速投产抢得先机;思明区拓宽政务服务监督渠道,创新向社会招募热心人士担任“政务服务体验官”,以“线上体验+线下明察暗访”结合的形式把脉政务服务,今年已收集意见建议28条,基本都已由相关部门整改提升。

再创新,高质量发展平台拔节生长

1日晚,夜幕中的厦门海沧国际货柜码头,依然有货车载着集装箱往返忙碌。20时许,一辆来自三明市的货车进入码头,海关系统在收到码头的抵运信息后触发转关自动核销,实现舱单自动放行,至此,该批货物的通关流程结束。等货轮靠岸,这批货物就将开启海上旅程,远销澳大利亚等国。

“现在的通关时间比以前节约了近8个小时!”三明市林通贸易有限公司出口部经理韩国松介绍,当天下午3点,载有建筑材料指接板的集装箱从企业出发前往三明陆地港报关,接着赶往厦门,在厦门海沧海关完成通关,整个过程不到6个小时。

让企业深感便利的流程变化,来自厦门海关和福州海关联合主动谋划的属地型海关出口转关智慧监管新模式——陆地港出口转关直通业务。近日,厦门自贸片区的这一模式在由省自贸办发布的福建自贸试验区第19批创新举措评估结果中,被评为全国首创。

该模式对通关作业流程进行创新和升级。“以前,货物在当地海关放行并办理转关手续后,三明海关还要对集装箱施加物理关锁,货物抵达厦门后,我们要实地进行关锁核对、解锁、人工操作转关单核销等手续。现在,转关货物不仅全程通过电子关锁实现在途监管,还在口岸海关实现海关智能锁自动解封、转关单自动核销、舱单自动放行,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厦门海沧海关物流监管二科副科长杨希婧介绍。

“现在,我们一个集装箱可节省成本300至500元,一年能省下二三十万元。”韩国松说,得益于通关效率提升,企业将进一步拓展业务、做大贸易。

作为我省重点口岸之一,多年来,厦门围绕18个重点领域,推动全领域、全链条精简优化,加强简政放权的协同配套,实现改革创新从典型突破到系统集成,一批批全国率先、首创事项从厦门走向全国。仅厦门自贸片区就累计推出521项创新举措,其中126项为全国首创,“一照一码”等30个改革试点经验被国务院发文向全国复制推广。

改革向深走,产业动能足。如今,厦门自贸片区“苗圃”内,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进口酒等14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平台拔节生长,厦门成为全国最大二手飞机融资租赁集聚区、全国最大毛燕进口口岸、全国第二大进口酒口岸、全国重要航空维修基地……

再智能,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8月底,厦门正式上线“出生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新生儿父母可通过线上申请办理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社保卡申领等六大事项,不出家门就能实现“出生一件事”一次通办。

“我们看了网上的报道后,就随手登录‘闽政通’APP试了试,不到10分钟,宝宝的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社保卡申领等就办好了,真的很快!”刚完成二胎分娩的连女士说,她还记得办理大女儿的相关手续时,要先到医院办理出生证,落完户还要去银行办社保卡,现在全部改“网办”,相关证明还可以邮寄到家,确实方便多了。

多年来,厦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如今,400余个“e政务”便民服务站遍布厦门全市的24小时社区便利店、企业园区、大型酒店等人流密集场所,将便利送到群众身边。2017年,厦门创新设立“e政务”,在全国率先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e政务”一体化自助服务终端体系,在全国首创“刷脸”自助办事模式,把“24小时不打烊随处办”的政务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到目前已先后整合公安、社保、公积金等22部门277项高频事项,成功对接国家、省、市近30个政务平台。2021年来,厦门“e政务”共办理超254万件“全市通办”事项;涉及厦门的“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办理量约4万件。2020年,“e政务”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教育一件事”“就医一件事”“毕业一件事”“社保一件事”……对厦门人来说,有事就用手机登录“i厦门”一站式信息惠民平台,已成为一种习惯。从百姓需求出发,厦门以获批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为契机,持续统筹各方资源优化集成化网上办事平台。如今,厦门已实现公安、人社、教育、卫健、住房等惠民便企事项“掌上办”,户政、社保、医保、企业登记、公积金、交通运输等高频事项50%以上办件量“全程网办”,借力智慧政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央媒聚焦,看福建非凡十年

即时 | 2022-09-01 07:52

东南网9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8月30日,中共福建省委“中国这十年·福建”主题新闻发布会在福州举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多家央媒聚焦福建,纷纷推出重磅报道。

《人民日报》二版刊发《奋力把新福建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聚焦福建十年来,积极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厦漳泉一体化发展,老区苏区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城市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发展态势初步形成;扎实办好为民实事,坚持共享发展,福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发布225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成功举办14届海峡论坛及各项促进两岸交流活动,闽台往来人数累计超800万人次。

新华社推出《福建:跨越发展谱新篇》,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省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光明日报》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为题,大篇幅报道福建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从7个方面介绍了十年来,福建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

《经济日报》刊发《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文章指出,如今的福建,商贸联系覆盖全国,交流合作遍及全球,买全球、卖全球正在成为现实。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1.84万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比2012年增长87.4%,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年均增长8.4%。

《中国新闻网》推出《福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讲述十年来,福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十年来闽台贸易额达7000多亿元、2021年突破千亿元,在闽台企超1万家,实际利用台资超100亿美元。

跨越发展:实力更强,百姓更富

即时 | 2022-09-01 07:52

中国这十年·福建·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福建发展,对福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自擘画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踔厉奋发、迎难而上、勇毅前行,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十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2021年达4.88万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跨3个万元台阶。

跨越发展:实力更强,百姓更富

东南网9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今日起,本报开设“中国这十年·福建”专栏,紧扣新时代十年福建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聚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等重大主题,推出一批展现时代风貌、彰显福建气质的新闻报道。敬请关注。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跨3个万元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交出了十年实现“三个三”跨越的硬核成绩单。

GDP实现万亿级“三级跳”,综合实力提级进位——

十年来,我省上下接续奋斗、艰苦努力,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从2012年的2.02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4.88万亿元,增长2.4倍。

跃级速度越来越快。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跃上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的时间分别是2012年、2017年和2019年。2020年,泉州、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0158亿元、10020亿元,首次进入“万亿俱乐部”。

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2年我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2016年跻身全国十强,2021年升至第8位;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从2012年的3.75%上升到2021年的4.27%。

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21年我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十年增长2.2倍,从全国第6位提升至第4位。

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2012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2015年突破4000亿元、2018年突破5000亿元,2021年达574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1776亿元稳步增加到2021年的3383亿元。

我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国31个省份的排位从2012年的第14位提升到2021年的第11位。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区)个数从2012年的38个增加到2021年的55个。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个数从2012年的1个增加到2021年的7个,其中晋江市和福清市超过100亿元。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蛋糕”越做越大,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1940亿元稳步增加到2021年的3945亿元,十年间增长了一倍多,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每年都保持在七成以上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是全国少数几个财政净贡献省份,2021年对中央财政净贡献就达845亿元。

水涨船高,与GDP同步增长的,还有老百姓的“钱袋子”——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分别于2013年、2017年、2021年连跨2万元、3万元、4万元台阶,2021年达40659元,居全国第7位。

增收压力较大的农民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增长速度。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29元、居全国第6位,增幅连续11年高于城镇居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驶入快车道,人均纯收入18173元,十年来增长了5.6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十年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8万元、0.99万元增加到5.1万元、2.3万元,城乡收入比从2.83∶1缩小为2.22∶1。

今年上半年,我省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经济发展持续“加速度”,领跑沿海发达地区——

全省生产总值24605亿元,同比增长4.6%,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六、东部省份第一。

全省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3072亿元,同比增长2.5%。地方级收入累计完成1960亿元,总量居全国第10位;同比增长6.7%,高于全国地方2个百分点,增幅居东部首位。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94元,同比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28948元、同比增长4.6%,农村居民11977元、同比增长7.1%,共同富裕的征程上,步子更快更实。

十年奋斗 十年辉煌——数说福建这十年

即时 | 2022-08-31 08:59

新时代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福建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跨越发展的十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福建发展,亲自擘画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明确要求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奋斗,十年辉煌。透过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的一个个闪亮的数字、生动的事例,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1%,2021年达4.88万亿元,从全国第11位提升至第8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7.4%,2021年达5744亿元,是财政净上缴省份,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跨3个万元台阶,年均增长8.5%,2021年达40659元,居全国第7位。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增速居全国第6位。

坚持创新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型省份建设。

全省研发投入增长2.1倍,年均增长15.2%。

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满足全国四分之一用种需求。

自主培育的白羽种鸡打破国外肉鸡种源垄断,大黄鱼、鲍鱼等海产品培育养殖技术全国领先。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8倍、2021年超8900家。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2%,比全国高6.8个百分点,超千亿产业集群达21个。

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超2.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6%,海洋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居全国前列。

坚持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如今的福建,工业化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积极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厦漳泉一体化发展,福州、泉州成为万亿级城市。

全省城镇化率69.7%,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

在全国率先实现市通高铁、县通高速、镇通干线、村通客车。

厦门、福州等港口跨入亿吨港行列

老区苏区加快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和经济增长。全省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省建设持续深化

●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重要嘱托,建设好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降低,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

武夷山成为首批国家公园,长汀经验成为世界生态修复的典型,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范例。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2%,12条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7.3%,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3年保持全国第1位。

坚持开放发展,合作领域广泛深入

●发挥区位和政策叠加优势,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努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

厦门成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

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1.84万亿元、居全国第5位、比2012年增长87.4%。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年均增长8.4%。

与兄弟省份和港澳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如今福建省商贸联系覆盖全国,交流合作遍及全球,买全球、卖全球正在成为现实。

坚持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福建省名有“福”,饱含福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2021年,全省人口4187万人,十年增长346万人。

城镇就业人数2206万人,十年增加超500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1万元,居全国第7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3万元,居全国第6位。

300万居民通过保障房、棚改房解决了住房困难。

教育支出年均增长8%,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县义务教育发展达到基本均衡要求,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2%,十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全省居民平均寿命78.8岁。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列,三明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

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坚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扎实推进闽台交流合作。

十年来闽台贸易额达7000多亿元、2021年突破千亿元。

在闽台企超1万家,实际利用台资超100亿美元。

积极推进与金门、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每天向金门供水2.5万吨。

约占金门日常用水的四分之三。

已发布225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

成功举办14届海峡论坛及各项促进两岸交流活动。

闽台往来人数累计超800万人次。

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福建,上下一心、拼搏奋进,党旗在一线飘扬,党徽在岗位闪光。

全省党员233.6万名,基层党组织11.9万个,十年增加36.7万名。

涌现出廖俊波、漳州110、闽宁协作援宁群体等一批时代楷模。

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从2012年的2个增加到14个,是全国唯一所有设区市连续5届获评双拥模范城(县)的省份。

非凡十年 | 福建:文化赋能产业兴

即时 | 2022-08-29 09:03

image.png

今年春节期间,福州闽江两岸“福”文化主题灯光秀精彩上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本报记者 游庆辉 摄

东南网8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清智 严顺龙)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重要抓手——

连续多年评选全省十强文化企业、提名企业和最具成长性企业,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文旅融合,率先提出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目标,做强文旅经济;

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

日出江花红胜火。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动产业集聚、融合、升级,步入发展快车道。

机制引领做好转化文章

为了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省上下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以机制活引领产业优。

强化顶层设计,省级层面出台《福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科学规划、精准部署,要求力争到202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在福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支持电影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在厦门,率先在全省出台支持文化企业抗疫情促发展若干措施,采取项目补助、重点文化企业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总计安排市级财政扶持资金超1亿元,支援文化企业复工复产。

在莆田,率先在全省推进文化行政主体整合归并,全面完成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推动莆仙戏国有院团、报纸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等。

在平潭,结合机构改革和开放开发实际,设立党工委宣传与影视发展部,将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版权管理等事业和产业发展划归宣传影视部;在其中设立影视产业与出版管理处,负责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在泉州惠安,强化“抓做强龙头行业、抓培育新兴业态、抓扶持保障措施”三项举措,着力提升“文化智造”,推动传统雕艺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低附加值走向高附加值,从“惠安制造”走向“惠安智造”的转型。

……

用活“改革”妙招,激发制度效能。近年来,在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和激励下,我省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活力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社会效益日渐凸显,涌现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产品。

筑巢引凤打造文产高地

栽下梧桐引凤凰,产业发展需要载体与平台。

作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与发展的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既是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主阵地,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省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培育孵化本土龙头企业,吸引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入驻,不少已成为国家级平台。

福州加大土地配套设施投入,先后建成福州软件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区、互联网小镇、福州数字内容产业园、福州开发区互联网游戏产业园等一批实力强劲的产业园区。

厦门软件园大力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影视创作、新闻出版、教育培训、短视频、网络直播和互联网知识社区等领域,入驻文化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有31家,营收5000万元以上企业有16家,营收亿元以上企业有10家。

莆田围绕木雕、古典家具、金银珠宝首饰、工艺油画等产业,打造了莆田工艺美术城、仙游县工艺产业园、上塘金银珠宝城和北高国际珠宝产业园、莆田国际油画城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

全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作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福州和厦门依托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和海西创意谷三大园区,发展动漫游戏、在线教育、数字阅读、影视服务等文化产业;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级网络视听基地;莆田华昌文化创意产业园被文旅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聚焦特色铸就产业品牌

福建“十年磨一剑”,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产业数字化浪潮奔涌。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者”,福州积极培育数字文化领军企业,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千家,其中数字文化相关企业占一半以上。网龙公司连续三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天之谷等10多家动漫企业获国家动漫企业认定,福昕软件等9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星网视易在嵌入式数字娱乐领域位居全国前列,掌中云自主研发的新媒体数字阅读平台位于国内领先行列,宝宝巴士下载量长期保持在全球十强。

——影视产业异军突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期落户、已连续举办3届,让厦门走上了中国电影光荣历程的“红地毯”,目前厦门影视产业服务中心累计引进856家影视企业;平潭加快建设影视基地,《守岛人》《冰风暴》《我为你牺牲》等20多部影视作品已在平潭拍摄取景;泰宁规划占地400亩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建成全省首个演播室级别的专业摄影棚,同时打造富有年代感的“80影视文旅小镇”,推动形成适应仙侠、年代、乡村等多元化题材的全域影视拍摄基地。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是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平潭以打造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共同精神家园”为目标,聚焦两岸青年主力军,启动“平潭两岸国学中心”项目,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两岸国学论坛、两岸国学研习营、两岸国学青年研修班、“国风岚潮”文创市集等配套项目。

……

海阔潮涌千帆竞。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省3472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75.8亿元,同比增长8.5%。展望未来,福建将接力探索、勇毅实践,推动文化产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助力精神文明和文化强省建设提速增效,不断满足全省人民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2022年“东南亚中国图书巡回展”在曼谷举办。 (厦门外图集团 供图)

image.png

福建“福”文化大使“福狮闽闽”数字形象亮相福州地铁,推动“福”文化出圈。本报记者 游庆辉 摄

image.png

厦门集美集影视文创园以“厦门市影视产业总部园区”为产业基础运营平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影视招商”“影视服务”“影视文创”三大核心板块。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image.png

在厦门影视拍摄基地内的“厦门影视长廊”,参观者了解厦门百年影视文化的发展。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image.png

今年2月,在晋江恒盛玩具有限公司的车间,工人们赶工生产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本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董严军 摄

image.png

作为我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之一,网龙网络公司近年来着力开拓在线文教领域。本报记者 吴鹏 摄

福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转化、再创造,以莆田古典家具产业为代表的中式古典家具作品频频亮相国际舞台,一榫一卯尽显中国木作技艺之美。新华社

image.png

我省在动漫游戏、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科技业态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势头强劲。图为福建参展商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洽谈。本报记者 吴鹏 摄

image.png

image.png

海丝艺术品中心是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重点打造的艺术品双平台之一,打造一站式国际艺术品交易(保税)平台,及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艺术品产业链平台。上图:中心举办专业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下图:海外客商在中心内的张仃美术馆参观。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平潭:风光日新 全域美景

即时 | 2022-08-24 08:20

  2022平潭沙滩风筝节现场,海洋生物造型的风筝从海面“跃起”。江信恒 摄

东南网8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张哲昊 林霞)

夏日岚岛,蕴藏着万千风情——

沿龙王头海滨浴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在君山片区马腿意宿村,住渔家特色民宿,体验赶海乐趣;与三五好友,相约坛南湾海岛来信音乐广场,伴着音乐小酌一杯……

今年上半年,平潭旅游总接待人数325.1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04亿元。数字的背后,是平潭发力打造升级版国际旅游岛的探索。

近年来,平潭以“国际风范、青春时尚”为理念,深入实施“旅游+”工程,着力打造“音乐艺术欢乐岛”“品牌赛事活力岛”“旅游体验舒心岛”,不断推动传统观光游向体验式休闲度假游转变,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欢乐踏“歌”来

8日晚,占地47亩的平潭国际演艺中心华灯齐放,乐声悠扬。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带来的“WOTAN木管五重奏音乐会”在此上演。

“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字号艺术团体的高水准演出,这是全新的体验!”看完演出,市民黄小琴很激动。

作为平潭文化新地标,7月底正式投用的平潭国际演艺中心建有大剧院、多功能厅、公共文化中心等,填补了当地大型剧院演出市场的空白,助力岚岛铸就演艺产业链。

由此,平潭迈出以音乐艺术为媒,丰富文旅“菜单”的一大步。面向趋于年轻化的旅游市场,实验区精心策划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引领“耳朵旅行”新风尚。

入夏以来,平潭刮起一阵“音乐风”:蓝眼泪电音节、交响音画《海峡 海峡》首演等活动轮番举办,68黑胶音乐博览馆、龙王头音乐会客厅、UNI-WOW潮流生活馆等音乐艺术主题馆所相继投用,奏响海岛夏日欢歌……

在平潭,音乐艺术与旅游相伴,一路走向“琴瑟和鸣”。

“依托平潭国际演艺中心等平台,我们计划引进经典音乐会、国内外IP舞台剧、音乐剧等精品剧目,重点打造主题艺术节和演出季,以点带面推动平潭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实验区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郁川说。

发展音乐产业,需要人才聚集。日前,平潭海峡音乐公社在坛南湾正式启动,将在全国各地为平潭声浪音乐节选拔音乐新人。选手还有机会获得星巢计划创投孵化基金,成为驻岛音乐人,助力平潭打造富有文艺气息的“爱乐之城”。

“赛”出新活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平潭四面环海,海陆风稳定有力,夏季气温舒适宜人。凭借良好的沙滩、风力条件,近年来,平潭连续举办多项国际性风筝冲浪赛事,大批国内外风筝冲浪爱好者涌入平潭。仅去年举办的第九届平潭国际风筝冲浪节,就吸引了110名国内外风筝冲浪好手同台竞技。

无独有偶,今年4月,总投资约9亿元的平潭国际风帆运动训练基地在君山片区五星村开工,建设内容包括国家级风筝冲浪、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将发展相关业态,助力平潭打造世界级风帆运动中心。

发展风筝冲浪,是平潭“以赛促旅”的一个缩影。依托自然优势,平潭积极办好一批体育赛事、推动一批体育项目、引入一批国际运营团队,剑指国际化滨海运动中心。

一批品牌赛事已然火热“出圈”——

借“沙”为宝,平潭举办多届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最佳赛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定向越野公开赛、最美乡村越野跑频频开跑,充分展示沿途山海风光,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海洋杯”中国·平潭国际自行车公开赛品牌赛事,成为岚岛“流动广告”……

自2017年以来,平潭连续五年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国际旅游岛美誉度和影响力节节攀升。

顺应旅游消费升级趋势,平潭将目光转向高端赛事市场。

瞄准“赛车+旅游消费”模式,实验区正以深化“平潭国际赛车嘉年华”项目为抓手,引进China GT中国超级跑车锦标赛、FIAF4中国锦标赛、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COC)平潭站等一系列高端赛车活动,打造旅游业新的增长极。这意味着,平潭接下来每年都将举办卡丁车、越野赛车、超跑赛事以及车展、汽车论坛等活动,吸引高端消费人群聚集,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提“颜值” 添“气质”

21日,平潭坛南湾田美澳沙滩游人如织。走进“鲸喜蓝眼泪”咖啡店,只见五颜六色的遮阳伞、木制躺椅、懒人沙发一字排开,游客一边品尝特调饮品,一边自拍合影,好不惬意。

这家咖啡店年初入驻坛南湾和平潭北部生态廊道。“仅在坛南湾就打造了6个木屋、2个小驿站,提供咖啡饮料、精酿啤酒等,晚上还有驻唱歌手表演,放映露天电影。”负责人郭宗明说,进入旅游旺季,店里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日营业额达10多万元。

延绵408公里的环岛海岸线,是平潭的“最美资产”。在这里,湛蓝的大海与金黄的细沙相依相偎,令人流连忘返。

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势,让游客来了还想来,让“国际旅游岛”的名片叫得更响?

今年初,平潭启动旅游品质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全力提升旅游品质。

外提“颜值”,内添“气质”。平潭推出跨城际岛际滨海游、跨境购物游、房车营地游等沉浸式旅游产品,实现从看景到入景的转变,一批旅游新业态、新场景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诗”与“远方”浑然一体。

其中,持续一个月的平潭首届“海岛生活节”,把30场旅游活动覆盖全岛,包括乐队演艺、音乐快闪、游戏互动等形式,让游客欢乐不停歇。“平潭不仅风光秀丽,帐篷露营、赛车运动等流行元素更是一个不少,不虚此行!”江苏游客汪新聿忍不住点赞。

为了满足短线游、自驾游、周末游的消费群体,实验区还推出“周末慢时光2.5日游”“福往福来岛际游”2条精品游线路和“家庭亲子”“全家福”“致青春”“情侣浪漫”等5条主题游线路,进一步激活旅游消费的“一池春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游客在平潭国际卡丁车场体验。 江信恒 摄

  平潭国际演艺中心举办《海峡 海峡》交响音画演出。 江信恒 摄

  海边的音乐会 念望舒 摄

  2022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在平潭掀起狂野热潮。 念望舒 摄

  坛南湾全景 林映树 摄

  蓝眼泪成为平潭旅游的生态名片。 念望舒 摄

昔日贫困村 今朝大变样

即时 | 2022-08-21 07:56

东南网8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林丽明)骄阳似火,暑气熏蒸。7月,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联合组织的“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出发了。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为民务实之路,大学生们一路参观研学、访谈拍摄、与专家座谈,学思想、悟原理,长见识。

由厦门大学牵头的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南线)首站走进了厦门市新华书店。在当天的读书分享活动中,《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中的亲历者、彼时正在厦门大学经济系求学的河北学子张宏樑再次分享了习近平同志的务实作风和真挚为民情怀。

一条鱼带活一个村

“当年习近平同志多次带我逛厦门中山路上的新华书店,每次他都要买上几本书。”再次来到新华书店,张宏樑倍感亲切,打开了话匣子。

198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因转交一封信件,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从此,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中,张宏樑多次得到习近平的指导。

“当时,他就教导我,不仅要认真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更要注重实践。”1986年初夏的一个周末,张宏樑跟随习近平,来到厦门海边的贫困村——地处厦门海防最前线的何厝村。

分享会上,张宏樑告诉大学生们,正如书中所写,因为不能自行出海打鱼,靠海的何厝村,一度出不了海。当时村民生活贫苦,与特区经济发展反差很大。

“那已经是总书记不知道第几次前往何厝村了。”张宏樑回忆,何厝村听了习近平同志的建议,通过养殖石斑鱼来解决温饱问题。石斑鱼卖到香港,一斤能卖300多港元。

“村民因为养殖石斑鱼,收入增加不少。习近平听了非常高兴,但他想得更长远。”张宏樑记得,那次习近平又提出,村里要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乡土农家住宿和渔家餐饮,比如全鱼宴,还可以开展对金门岛的观光旅游。

“摆脱贫困要长期抓下去,才能见到效果,不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是无法向老百姓交代的。”习近平那天的话,深深刻在了张宏樑心头。

调研结束时,村支书一定要请两人吃石斑鱼。“村支书用柴火灶蒸了一条,我是第一次吃石斑鱼,感觉特别鲜美,特别好吃,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吃完鱼,习近平同志还开玩笑说自己可没有港币,坚持用工资付了鱼钱。”大学生们听完张宏樑的生动讲述,纷纷笑了。

抚今追昔振奋前行

和习近平同志的数次交往,让张宏樑有机会近距离深刻体会他的务实作风和真挚为民情怀。

“习近平同志对我说,你工作后一定要下基层,不能总待在上级机关,不要把基层当大车店,至少要踏踏实实干上两三年,一件事情踏踏实实干上几年才有可能出成果。”张宏樑将习近平同志当年给自己的毕业赠言分享给了大学生们。

聆听足迹故事,感悟奋进力量,分享会引起参与者的强烈共鸣。

“我的研究领域正是乡村振兴,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注重一线调研实践,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贡献青春力量。”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文欣有感而发。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创业时期的重要领导者、开拓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对厦门一直充满深情、寄予厚望,每逢特区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都亲自为厦门擘画蓝图。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厦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后,张宏樑再访何厝村,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已迎来了新生。

沿着吕岭路一路向东,这条横贯厦门岛东部区域的动脉线之一串起了厦门软件园二期、观音山国际商务区、会展片区等重要区域。高端大气的现代化楼群鳞次栉比,现代产业园区和总部经济中心比邻而居……曾经的何厝村已发展成为思明区莲前街道何厝、岭兜、塔埔三个社区,成了厦门最具活力的总部商务区和产业园区。

近年来,不少原何厝村村民从城中村迁入安置房,年轻人纷纷走进附近的现代园区就业,集体经济项目每年还持续带来可观分红。

何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建和告诉记者,当前,何厝片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再过几年,这里将建设成为更加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社区。

“牢记总书记当年下基层的务实作风和对我们的关心,作为社区干部,我们更要务实奋斗,担当作为,造福一方’。”何建和说。

龙岩:大抓产业 大抓项目

即时 | 2022-08-16 08:45

  龙岩中心城区龙岩大道万宝广场段 (龙岩市新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东南网8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戴敏)近日,记者在省、市重点项目龙岩大道四期及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现场看到,一台台大型机械来回穿梭、轰鸣作业。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4.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亿元,作为龙岩主城区路网骨架的“重中之重”,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缓解城区交通压力,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优化投资环境。

今年上半年,龙岩GDP同比增长5.7%,居全省第3位,2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21项高于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11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今年以来,龙岩扎实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大抓招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的成绩单。

产业发展疾又稳

连日来,龙岩各地举行7月份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总投资约143亿元的75个项目先后开竣工。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加快推进,为龙岩经济稳住基本盘、稳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长期以来,龙岩始终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立市之本,培育发展“5+N”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文旅康养、建筑业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近日,记者走进上杭县蛟洋工业园区,处处可见繁忙有序的生产、建设景象:福建德尔科技有限公司纯化车间里,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含氟特种气体充装、检验等操作;福建新安磷系阻燃剂产品项目部分主体厂房封顶并开始设备进场,比年度计划提前一个月……

今年上半年,得益于半导体、锂电池等市场需求上涨,上杭新材料产业继续迎来爆发式增长:常青新能源实现产值7亿元,同比增长73%;瓮福紫金实现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80%,纳税3.5亿元,同比增长575%;德尔科技实现产值9.1亿元,同比增长119%,纳税0.93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

近年来,龙岩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年产值保持30%以上高增长,去年突破400亿元,预计“十四五”末可达1100亿元。培育形成了稀土新材料、锂电新能源材料、含氟新材料等5条产业链,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德尔科技含氟电子气体、天甫电子湿电子化学品、贝思科纳米钛酸钡粉体材料等多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稳增长,项目是根本。围绕打造闽粤赣边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物流和供应链中心,龙岩深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五比一看”竞赛活动,坚持大抓招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全面落实“链长+链主”双链驱动机制,深入开展一月一签约、每月开竣工“互比互看”活动和“千名干部挂千企”、“企业接待日”、“手拉手”供需对接等活动,全力以赴稳住产业链供应链,推动“5+N”产业提质增效。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龙岩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37个工业行业有25个行业的增加值同比实现正增长;新兴产业加速裂变延伸,高技术产业、光电与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项目服务再提速

“老区发展根本要靠‘自身骨头长肉’,要‘大招商招好商’,抓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四大经济’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市场主体帮扶。”龙岩市委书记余红胜表示。

龙岩以“政务服务便利化改革”为主线,围绕各项审批体制改革等重点内容,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10日,走进位于龙岩高新区(经开区)的福建标茂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各流程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碌着。“多亏了‘拿地即开工’的审批模式,我们才能这么快实现满产。”公司行政主管张天龙说。

标茂公司主要从事高端汽车钢化玻璃、建筑钢化玻璃及节能环保安全玻璃的深加工。2020年,公司因为着急赶订单,走访了多地准备投资扩大生产。“其他地方都无法承诺当年就能投产,只有龙岩高新区(经开区)的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张天龙回忆起落户龙岩的原因。

信心满满,源于当地创新推出的“拿地即开工”项目审批新模式。

之前,这种工业项目开工通常耗时175天。“通过项目准业主承诺,再造审批流程和提前介入各类方案编制、审查审批,把后置改前置,串联改并联。”龙岩高新区(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卢永溶介绍,改革后的新模式比常规流程能节约78天。

如今,“拿地即开工”模式已成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优秀案例,得到推广。

创新不止于此。近年来,龙岩围绕“流程再优化、环节再减少、材料再精简、时限再压缩、服务再提质”,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全流程精细化改革。

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方式改革,将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带方案出让土地、工业企业“零增地”技术改造等项目办理时限控制在15个工作日以内;扩大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政策适用范围,将部分办公、公共服务设施工业等纳入政策范围;加强项目审批前事项代办服务……

不断提速项目审批,力促项目快速落地。1—6月,龙岩全市参加“每月开竣工”项目366个,总投资805亿元。其中,开工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72.3%;竣工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74.5%。

惠企利企有实招

近日,龙岩金时裕电子有限公司先后收到两笔共计35万元的政策奖励资金。“不用申请,直接享受政策资金补助,太方便了。”提起“免申即享”政策,公司负责人肖裕金连连点赞。

龙岩在全省率先设立“惠企政策兑现专区”,将全市惠企事项在专区集中受理、分类转办、限时办结。目前,124个惠企事项进入专区,119个惠企事项实现“免申即享”。今年上半年,龙岩兑现惠企资金11.75亿元。

惠企政策及时到位,开办企业也有实招支持。

近年来,龙岩市不断提升开办企业服务,在县级以上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开办企业“一窗通”专区,让企业开办申请人只要跑一个窗口。在全省率先推行“一张表单”,开办企业仅需提交一份申请材料,最快2小时内“一次办全”。

高效服务,激活了创业主体的热情。去年,全市新增企业同比增长69.26%,增长率居全省第一。

提升营商环境,龙岩一直在努力。目前,龙岩已实现开办企业全流程一个环节、零成本、半天办结;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下放、委托40项市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累计发布市、县、乡、村四级事项45436项,全市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证照分离”;率先在全国起草制定“一趟不用跑”政务服务省级地方标准,全市开通网上办事功能事项46026项,事项可网办率99.92%;与此同时,全市7个县(市、区)中心城区和乡镇均设置自助服务区,基本形成“15分钟便民利企服务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武平现在是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种植基地。 (资料图片)

  龙岩市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杨国鑫 摄

在连城工业园区宇文浩电子有限公司,工人在洁净车间生产柔性触摸屏产品。 黄水林 摄

位于上杭蛟洋工业园区的德尔科技有限公司,其多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林斯乾 摄

  武平城厢镇云寨村被称为“云中村寨”,是森林旅游热门景区。 (资料图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