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章规定和党中央统一部署,选举产生了2296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是经各级党组织逐级遴选产生,肩负着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重托,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将光荣地出席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资  讯 

二十大代表风采 | 蔡月英:扫尽尘埃见芙蓉

即时 | 2022-10-04 09:00

东南网10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

感言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始终坚定“扫马路”的选择,一生做好一件事,用双手把城市扮得更“靓”。

简介 蔡月英,女,汉族,1973年2月出生,201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厦门城建市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嵩屿市政管理站环卫组长。先后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以前很多工友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换下工装,生怕路人知道自己是环卫工。现在我们都是昂首挺胸扛着扫把下班,大大方方穿着工装买菜回家。自尊、自信、自豪,已经成为厦门海沧环卫工人的标签。”谈及从业18年来的经历,厦门城建市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嵩屿市政管理站环卫组长蔡月英感慨万千。

2004年,厦门市海沧区刚刚设立,蔡月英就加入环卫工人的队伍。每天凌晨4点上班,9点下班买菜做饭,成为蔡月英工作生活的常态。

环卫工作并不轻松,但蔡月英总有解决办法——油污和口香糖等难以清理,她就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试验各种清洗剂,最后摸索出“工业碱+洗衣粉”这一法宝;“牛皮癣”牢牢黏在地上,她找到高压水枪这一去污利器;雨天树叶和泥土混在一起堵住雨水箅的缝隙,她就用手指一片一片抠出来……在与困难的鏖战中,她把环卫工作当成一门事业来钻研。

经过十几年建设发展,蔡月英所在环卫组负责的嵩屿街道已经从一片大工地,发展成为海沧的核心区。随着城市建设铺开,道路建设不断深入,环卫组的工作量也不断加大、工作标准不断提高,工人队伍也从30多人扩充到180多人。

面对工作上的新变化、新要求,蔡月英明白,自己不仅要当好排头兵,更要当好队伍的主心骨。十几年来,她用坏了1800多把扫把,这些扫把都是她亲手捆成的。当上组长后,很多新入职的同事不会捆扫把,她就手把手帮同事捆了一整年,直到所有人都学会这一“秘技”。

虽然当上组长,蔡月英却是队伍中代班、加班最多的人。有一次,同事的小孩发烧,同事凌晨3点多给蔡月英打电话请求换班。虽然前一天加班到深夜,但蔡月英仍然决定自己顶上。

2015年,蔡月英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2016年,台风“莫兰蒂”突袭厦门,作为一名党员,蔡月英连续十几天带着工友奋战在救灾一线,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8个小时。而在疫情防控期间,她不仅带领工人坚守岗位,还肩负起4个核酸检测点的消杀保障工作,时常忙到凌晨才能回家。

从当年荒芜杂乱的大工地,到“山海湖岛城”相融的大美湾城;从最初全靠手工清扫,到洗扫设备、车辆一应俱全;从职业难以被社会理解,到关爱环卫工人的爱心商家、爱心驿站纷纷落地……从业18年,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蔡月英见证了海沧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点滴变化,以及环卫工人社会地位和职业价值的提升。“用双手把自己生活的城市打扮得整洁亮丽,这就是我人生最崇高的追求。”蔡月英说。

二十大代表风采 | 华锦先:谱写乡村振兴“共富曲”

即时 | 2022-10-03 08:53

感言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深感光荣!我将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尽心尽力服务村民,坚持不懈奋斗、推进富强美丽乡村建设,为闽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简介 华锦先,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199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荣获“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一懂两爱’好书记”等荣誉称号。

9月23日,记者见到华锦先时,他正在村里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察看药材的长势。“村里要发展,不能光吃老本,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华锦先说,去年以来,他就着手建设中草药研学基地。基地计划用地30余亩,计划种植各类中草药材400余种,目前已种植11亩,120余种。每种草药边上设置了介绍牌。基地建成后,可面向中小学生及成人开展提供中药材识认、药性功效指导等培训。

华锦先是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党支部书记,二十大党代表,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26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昔日省定贫困村培斜从无产业、无人才、无技术的困境中走出了一条以“竹茶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三大特色产业为中心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从村民人均年收入1000元以下、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000元,发展到2021年的人均年收入3.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全村社会总产值近3.8亿元,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特色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1993年,华锦先从一张凉席起家,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带领村民创办了42家竹凉席厂;2003年,他带领培斜村发展竹茶产业,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1500余亩,拥有茶叶加工厂4家、竹制品加工厂28家;2013年,他将目光瞄准电商领域,打造“培斜淘宝村”。而后,他又创新公司化运作模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开发九溪庐景区、橡皮艇漂流、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形成。

今年,华锦先带头制订《新罗区培斜村高质量发展推进“红土共富”行动方案》,结合乡村旅游,逐步打造中医药膳一条街、中草药种植园等。

为了切实推进“红土共富”,华锦先时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考察团队,介绍致富经验。同时,作为讲师,他还为古田干部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的学员讲授致富经验。

“代表就是要为人民,实实在在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就是我始终践行的使命和宗旨。”华锦先告诉记者。

对于未来发展,这位培斜村带头人的心里早已绘就了蓝图:推进竹茶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更加完备;对村内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实现景区整体规范化运营,深入打造生态游、体验游、康养游等旅游线路;谋划民宿规模村建设,积极推进全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知名景区。

道路两旁的标准化厂房、错落有致的新居、来来往往的游人……培斜村里一片繁荣景象。而华锦先,依然坚守基层一线,默默地践行着党代表为民服务的承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逐梦前行。

二十大代表风采|兰臻:点燃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

即时 | 2022-10-02 08:09

东南网10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杜正蓝)感言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深感光荣!我将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深入基层,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奋斗!

简介 兰臻,女,畲族,1971年2月出生,199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不论课余时间还是寒暑假,兰臻总是在为乡村教育鼓与呼。“圆了孩子和老师们的梦,才能传递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兰臻说。

兰臻把为乡村教育奔走发声,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培育一批优秀的乡村教师,或许是补充乡村教育资源的一种途径。”2013年,“兰臻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室获批“乡村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兰臻开始利用名师工作室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乡村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从城市到农村,兰臻凝聚了一批乡村种子教师。“培训班除了技能传授,更是在唤醒乡村教师的生命力,让他们有前进的方向,去带领更多的人。”兰臻说。

培育乡村教师是为了乡村的下一代。“兰臻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开展送教下乡102场次,惠及上万名师生。13期“乡村种子教师”培训班,参与其中的892名乡村教师已成为当地小学的中坚力量,成为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

送教下乡时,兰臻发现乡村孩子的阅读量远远不足,就算收到书也不知道怎么读,而乡村教师在指导阅读方面相当薄弱。“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将‘整本书阅读’设置在扩展型学习任务群。课文仅是节选,阅读整本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路径。”针对乡村孩子的阅读问题,兰臻一边下乡送书,手把手陪伴孩子阅读书籍,一边撰写课题《让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在乡村“软着陆”》,探索乡村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兰臻发现,刻意引导学生阅读的班级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乡村教师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还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不如编写成可操作性强的教材!”今年,在“双减”背景下,兰臻领衔编制校本教材《悦读整本书——快乐读书吧》,集教材、导读课教案、导读课课件、教学视频于一册,能够系统地指导基层教师教学,将投放到基层校园中,让师生共同参与“整本书阅读”。

按兰臻的话说,她所做的,是身为人民教师力所能及的事。

“以前就想着为乡村教育多做事、做好事,当我有了为乡村教育发声的机会,我更多地关注、收集基层声音,点燃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让更多乡村师生圆梦。”送教下乡之余,兰臻举办座谈会传递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政策,组织发放调查问卷、与师生座谈、现场观摩教学,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一线最真实的声音。

目前,兰臻已在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未成年人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数十条建议。其中,关于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的建议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纳。

“我们国家的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乡村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我将关注优质教育在乡村的均衡发展,关注提升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作为福建省党代表,兰臻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充满期待。

二十大代表风采 | 傅光明:“一辈子做好养鸡人”

即时 | 2022-10-01 08:38

东南网10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通讯员 陈志鸿)

感言 圣农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我将带领企业不断突破技术难关,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乡村振兴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今年6月,9.6万套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圣泽901”父母代种鸡雏正式批量供应市场,各项指标构成了研发方圣农集团最亮眼的“成绩单”。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心中“一辈子做好养鸡人”的理想正愈发坚定。

1982年,傅光明注册了福建省第一家私营企业,开始了这项坚持一生的事业。“圣农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1994年,圣农便成立了闽北首家非公企业党支部,并于2004年升格为闽北首家非公企业党委,在傅光明看来,党组织优势是圣农集团保持正确方向的重要法宝。

如今圣农全集团共有员工2.7万人,党支部22个。一个个体养鸡小作坊,已成长为生产基地500多个、年产能达6亿羽,排名亚洲第一的“肉鸡王国”。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互促共赢,结出了丰硕成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家国情怀也是傅光明身上的重要标签。

上世纪80年代白羽肉鸡进入中国后,我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禽类消费国,但白羽肉鸡种源却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一度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隐忧。

2014年3月,原农业部下发《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提出到2025年,育成2~3个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的白羽肉鸡新品种。

彼时,国内白羽鸡育种技术一片空白,没人知道要投入多少、要投入多久,更没人知道能否育种成功。苦于长期被“卡脖子”的傅光明却决心放手一搏,开启漫长的育种征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攻坚克难、为国分忧的使命和初心。

2011年起,傅光明冒着断供停摆的风险,先后投资超过14亿元,推行白羽肉鸡育种工程。经过艰难攻关,2019年,圣农培育出11个原种品系和国内第一个原种套系——SZ901配套系。

“今年底,圣农父母代种鸡的产能将增至1750万套,到‘十四五’末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未来还将乘‘一带一路’东风,打入东盟和中亚国家市场。”傅光明坚信,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种源,必将在国际大放异彩。

采访过程中,傅光明动情地对记者表达了对于乡村振兴事业的期待。

在傅光明的倡导和组织下,圣农将回报社会纳入集团发展的总体规划,承诺“养一只鸡回报社会一毛钱”。近年来,他累计为希望工程、抗灾救灾以及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地方公益福利事业捐赠20亿元,成为南平市捐赠金额最多的企业家。

圣农多年如一日地立农村、干农业、带农民,在福建、江西、甘肃3省300多个建制村建设工厂,为当地农民提供培训与就业岗位,带动饲料作物种植。在圣农2.7万名员工中,3省农民占80%以上,特别是总部所在地光泽县,每3个劳动力就有一个在圣农集团上班。

傅光明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投入真金白银,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在他的推动下,近年来圣农以产业链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带动广大乡村激活生发造血功能,形成镇村、农民、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十大代表风采 | 叶玲:仁医仁术 大爱无疆

即时 | 2022-09-29 07:30

东南网9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感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能运用中医理论抗击疫情,我深感荣幸。我将永葆党员初心,传承发展好中医药。

简介 叶玲,女,汉族,1974年11月出生,199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科第二党支部副书记、呼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疫情时期,她是勇敢逆行、奋战一线的战士;日常工作中,她是坚持人民至上、护佑生命的医者。她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下称“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叶玲。从医二十五载,叶玲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时间回到2020年2月15日,两次主动“请缨”到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叶玲,如愿成为福建省第九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进入武汉光谷方舱医院后不久,叶玲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期初几次进舱查房后发现,30%的初期寒湿郁肺或中期疫毒闭肺的患者,服用国家推荐的协定方后,出现消化道症状。”第一时间,她把掌握到的四诊信息和患者情况反馈给了福建省内中医药专家组,并着手搜集更多的四诊信息。

很快,在前后方的密切配合下,省内专家基于国家诊疗方案,并结合光谷方舱医院患者的舌脉象特征及武汉当地的气候、时令等特点,拟出两个协定方用于方舱患者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援鄂归来,叶玲顾不上休整,又马不停蹄地加入中国赴菲律宾抗疫医疗专家组,赴菲律宾马尼拉协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在菲期间,她毫无保留地与当地分享中国的诊治方案和中医用药应用方法,用视频连线等方式举办多场中医专场科普讲座,向菲律宾民众宣传中医抗疫养生法,累计覆盖7万余人次,受到菲方各界高度肯定。

作为呼吸领域的专家,叶玲诊治过的患者数不胜数。但每一次接待患者,她依然保持一个新人的姿态:兢兢业业、细致谨慎。

家住福州市台江区上海新村的黄德福(化名)患有先天性肺囊肿和支扩肺阻塞,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叶主任不仅医术精湛,还特别温和,给出的治疗方案和生活建议都特别贴心。”黄德福说。

对叶玲来说,能得到患者的信任,让患者重获健康,就是莫大的幸福。“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大多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快。”她深知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的责任,只要患者有需要,定随叫随到。

“医生,我妈77岁了,刚才突然昏倒了,呼吸困难。”7月8日傍晚,患者家属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省人民医院呼吸科病区的平静。

已是下班时间,但听到患者的呼救声,叶玲和同事们即刻转入作战状态。“患者是感染性休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马上准备气管插管,进行俯卧位通气……”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一场井井有条、忙而不乱的抢救火速上演。

“这样的惊心动魄,是呼吸科的常态。”副主任医师杨萍说,在呼吸科工作,虽然压力大、挑战性强,但在叶玲的无私教导下,年轻医生获得了更快的成长。

“未来,我仍将坚守一线,秉承‘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宗旨,与患者呼吸与共,守好人民群众的‘生命阀门’。”叶玲表示。

二十大代表风采 | 林占熺:种出“幸福草”

即时 | 2022-09-28 07:24

东南网9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感言: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持续推进菌草技术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人民的“幸福草”。

简介:林占熺,男,汉族,1943年12月出生,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近日,平潭长江澳的菌草基地里一片葱茏。经过4年的试验,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带领团队筛选出的菌草品种,已能够在重度盐碱地上稳定生长。

作为一位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依然不断用新的成绩向党组织汇报——

6月28日,福建省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授牌;6月30日,接待国家林草局客人;7月1日,调研永定山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7月4日,返回故乡连城,与当地负责人探讨借菌草技术走出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新路子……

1970年,林占熺调入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不久,就发现当地菇农大量采伐阔叶林栽培香菇。腰包鼓了,青山却秃了。

“能不能以草代木,缓解菌林矛盾?”林占熺提出这一课题。但往后十余年间,始终无人将其付诸实践。

林占熺决定实践自己最初的设想。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一间破旧的实验室里,他开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实验,也开启了自己半生的菌草生涯。

“从事了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梦说到底就是生态梦。”林占熺坦言,“我希望有生之年,在母亲河黄河两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让黄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生态菌业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这样的梦想,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2013年开始,林占熺和他的团队驻扎进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9年时间里,不断摸索用菌草防风固沙阻沙。

如今,菌草已经在黄河沿岸9个省区种植。菌草技术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扩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众多领域。

小小一株菌草,引发了国际关注。菌草技术走出国门的第一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

1997年7月,应巴新东高地省政府邀请,林占熺带领菌草技术专家组赴东高地省鲁法区实施菌草技术重演示范。

异国他乡,专家组成员克服缺水没电,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困境,对当地人进行手把手培训,将技术简化再简化,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做就能成功。

8米高的巨菌草,一年能收割3至6次,鲜草最高产量达每公顷853吨;种植1公顷巨菌草,作饲料可喂养400至500只羊,作菌料可生产100吨鲜菇……菌草技术成功落地!

2017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林占熺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地球仪,上面标着许多红五星。“有红五星的地方,就是我们菌草技术推广到的国家和地区,现在总数已超过100个。”林占熺说。

二十大代表风采 | 林丹:一片丹心为群众

即时 | 2022-09-27 07:28

编者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章规定和党中央统一部署,我省选举产生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41名。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是经各级党组织逐级遴选产生,肩负着全省党员、基层党组织的重托,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将光荣地出席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中很多是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福建日报从今日起开设“二十大代表风采”栏目,重点介绍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敬请关注。

东南网9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感言:能够当选二十大代表,我倍感荣幸。我将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当好党的“传声筒”和群众的“服务员”。

简介:林丹,女,汉族,1948年12月出生,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先后获得“七一勋章”“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社区党委书记,她荣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的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从20多岁风华正茂,到70多岁古稀之年,她一辈子为社区居民服务。孤寡老人,她悉心照料、养老送终;无人管护的失足少年,她接回家里教育……她就是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党员、社区工作者,但已经13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每一次都感受到巨大鼓舞和激励。我将用心用情做好社区工作,当好居民群众的‘服务员’!”林丹说。

走进军门社区,一项项“国字号”荣誉让人目不暇接: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截至目前,军门社区共获得180多项集体荣誉。

军门社区成立于1952年,与那些新建小区相比,显得“又老又旧”,却为何能屡屡抱回重量级奖牌?“我们深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现治理水平步步提升。”林丹介绍。

这一切,源于30多年前的一次调研。1991年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到军门社区调研,询问“居委会是否有党支部”,当听到林丹“没有”的回答后,他叮嘱说“居委会要成立党支部”。

牢记殷殷嘱托,当年下半年,在林丹的积极努力下,军门社区居委会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党支部,从此开启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不懈探索。如今,军门社区党委下辖15个党支部,党员320多名。

多年来,林丹为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投入大量心血。她发起成立党建联盟,首创“林丹党代表工作室”“大党委兼职委员制度”“吉祥三宝”“爱心助学”等一系列党建工作品牌。

林丹到军门社区工作,其实是偶然。“1972年,我上山下乡回城等待分配工作,受社区居委会老主任邀请来帮忙,不知不觉走过了半个世纪。”林丹回忆说。

扎根社区50年,林丹对军门的感情已经超越一份工作。“这么多年,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社区工作,就得把居民的琐事、难事、烦心事,件件都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所以,我早已把社区当成了家。”林丹感慨地说。

在军门社区,居民都把林丹当成贴心人。最让大家感动的,是她给素昧平生的孤寡老人当女儿、给服刑归来的失足青年当家长的故事。

社区里有位年过八旬的独居吴老太,瘫痪在床。林丹担起了照顾吴老太的重任,除了送来一日三餐,她还为老人买水果和营养品,并且专门去学习按摩技艺防止老人肌肉萎缩。吴老太过世后,遗体火化时需要家属签字,林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有居民提醒她,这样做“不吉利”,林丹回答得很干脆:“她在我心里也是母亲,我就是她的女儿!”在军门社区,林丹已经当了8位五保户、孤寡老人的女儿。

因常年与群众打交道,林丹长期用嗓过度,接受了2次声带手术。2020年11月,她做完喉咙息肉手术后,由于恢复不顺利,术后住进ICU,医生建议她在家静养一个月。可是,一出院,林丹就克服病痛投入到时刻牵挂的社区工作中。“不方便说话,我可以写字与群众交流,用行动服务群众。”

古稀之年,大部分人都已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林丹却仍然奉献在岗位上。“我感觉社区群众还需要我,也信任我,激励着我无怨无悔地继续奋斗在服务群众的路上。”林丹说。

二十大代表风采 | 刘秀祥:大山深处贫困学子的“引路人”

即时 | 2022-10-08 17:58


他投身山区教育事业,不惧困难、立德树人,带领无数山区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二十大代表风采”一起来认识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



(总台记者 尹平 黄政龙 刘玉良 李灵睿 黔西南台 望谟融媒)


二十大代表风采 | 陈望慧:让每一朵玫瑰都变成“致富花”

即时 | 2022-10-08 17:58


她带领群众发展玫瑰产业,带动数千农户脱贫增收,被群众称为“玫瑰姐姐” “玫瑰书记”。


“二十大代表风采”一起来认识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党支部书记陈望慧。



(总台记者 白璐 缪秋成 黄政龙 刘玉良 李灵睿)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赵亚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即时 | 2022-10-01 10:23

今天的《二十大代表风采》,我们来认识扎根农村60年的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

今年持续的高温天气给水稻生长带来不小影响。这些天,农技专家赵亚夫一直关注着种子稻的成熟情况。尽管已是82岁高龄,他隔几天就会到稻田里进行观察、指导。

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 赵亚夫:担心的就是明年种子够不够,刚才我们检查一下,觉得还可以,这样子种子基本上能够用。

几十年来,赵亚夫走遍了茅山革命老区,常年做农技服务。2001年退休后,他又来到最贫困的戴庄村,义务帮助村民发展有机种植。

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 赵亚夫: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人员,总想把自己掌握的这些科技知识能够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从种植有机桃、有机水稻,再到有机茶、蔬菜,赵亚夫每年有200多天行走在田间地头,悉心指导村民。2006年,他又和村党支部发动村民成立合作社,开始走市场化路子,大伙的收入节节提升。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党委书记 姚伟超:去年,我们戴庄村人均纯收入就有37000多元,比20年前翻了10倍多。

如今,戴庄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赵亚夫的心愿就是带动更多村子共同致富。

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 赵亚夫:乡村振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做好示范,把我们戴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农村,让老乡的日子越过越好。

(总台央视记者 张勤 李欣 李红刚 张昊 江苏台 句容台)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刘伯鸣:千锤百炼 匠心锻造大国重器

即时 | 2022-09-29 22:13

今天的《二十大代表风采》,我们来认识中国一重高级技师刘伯鸣。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车间,高级技师刘伯鸣正在指挥团队锻造世界最大轧机上的重要部件——5.5米支承辊。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刘伯鸣:趁热打铁,不要有停顿的时间,让它流畅。

这种超大锻件从出炉到冷却回炉的3个小时内,每一秒,他们都要和温度赛跑。为此,刘伯鸣改善工艺流程,指挥三个工位、十几名工人配合联动,打破了此项超大锻件国产化极限制造瓶颈。

瞄准核电、石化类超大超难锻件,刘伯鸣不断发起挑战。在锻造用于“华龙一号”机组整锻低压转子的世界最大钢锭时,刘伯鸣遇到了测量、翻转、压合等工艺难题。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刘伯鸣:国内从来没有任何厂家做过,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参考的东西,我必须把它干好,做到极致。

30多年来,刘伯鸣和他的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先后攻克90多项锻造工艺难关,填补40多项国内行业空白,对核电、石化、专项产品国产化,提升我国超大型铸锻件极端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支撑。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刘伯鸣:作为一个党员,越难的时候,我就应该迎难而上。我们是打铁的人,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力更生、不断创新,在核心部件上、核心装备上,去攻坚克难。

(总台央视记者 张勤 李欣 盛洁 张昊 黑龙江台 陈龙 贺立龙 安俊逸 齐齐哈尔台)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洪家光:以匠心铸“机”心

即时 | 2022-09-29 08:50

新华社沈阳9月28日电  题:洪家光:以匠心铸“机”心

新华社记者于也童、翟啸山

早上7点半,上班时间还没到。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里,党的二十大代表、高级技师洪家光已经熟练地启动各项设备,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1979年出生的洪家光身材精瘦、身姿挺拔,虽然戴一副半框眼镜,镜片后的双眼仍然炯炯有神。他常年身穿工作服,工友们笑称那是洪家光的“第二层皮肤”,在这层“皮肤”下面,是洪家光为航空发动机研制专用工装工具所倾注的心血,是一颗为铸就中国“机”心而跳动的匠心。

“大国工匠的匠心连着共产党员的初心,要求我在日常工作时精益求精、攻坚克难时敢于创新、培养新人时保持耐心。”洪家光说。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航空器的“心脏”。一台航空发动机的零部件数以万计,是不折不扣的高精尖设备。洪家光的工作是为这些精密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研制专用工装工具。从业20多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洪家光先后完成200多项工装工具技术革新,解决340余项难题,练就了过硬的加工技能。

洪家光常说,他的成长得益于前辈工友的言传身教。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刚上班第二年的洪家光发现,有40多年工龄的老师傅张凤义喜欢天天穿个白汗衫来上班,下班后一看,衬衫上连个污渍都没留下。“张师傅说,造发动机零部件时,哪怕是比头发丝还细的东西掉进去,后果都可能会非常危险。严谨,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铁则。”

洪家光大受触动。此后,他坚持每天擦拭车床三遍,切削碎屑必定清理得干干净净,衣着服装也拾掇得整洁利索,时时处处,一丝不苟。

洪家光保持共产党员本色,面对提高工具加工精度的技术攻坚,他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当时的车床无法满足加工要求,他便开始一项项改进,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强,他就重做刀台;小托盘与下面的托盘有间隙,洪家光就想办法将小托盘固定……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满身的洪家光有机会选择更安逸的工作岗位,但他却始终坚持奋战在生产第一线。“老一辈航发人的党性与匠心点亮了我,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把这份光和热传承下去。”

2015年,以洪家光名字命名的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正式成立。2018年,工作站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有成员16人。近几年,这个团队已经解决了百余项生产难题,完成了84项技术攻关项目,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后辈汇聚到他身边,以他为师。

为了让工作室更好地发挥“传帮带、提技能”的作用,2021年,洪家光带领团队主动承接了研制敏捷工装调试平台项目。

  洪家光在工作室看书(2022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为了弥补缺少实际研制经验的不足,团队请教了众多专家学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历时一年,他们终于不负众望,成功研发生产出功能更加综合全面的敏捷工装调试平台。

“此前厂里没有自己的敏捷工装调试平台,我们只能把设备带到其他单位去改进、调试,费时又费力。现在我们成功将调试时间从2至3小时缩短到30分钟。”洪家光说。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洪家光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他说:“这对我来说是荣誉更是责任。作为党代表,我会把大家的期盼带到会上。作为党员航发人,我要始终不忘初心,以匠心铸‘机’心,以恒心铸重器,展现新时代航发人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刘桂珍:守望山村40余年

即时 | 2022-09-28 14:57

新华社太原9月27日电 题:刘桂珍:守望山村40余年

新华社记者梁晓飞、王劲玉

刘桂珍(中)与代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商量解决供水管道问题(2022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晓飞 摄

入夏以来,滹沱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峪河水量丰沛,带火了周边的乡村旅游,许多游客选择沿河道漂流而下,到达目的地——山西省代县峪口镇段家湾村。

段家湾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是十里八乡数得上的美丽乡村。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说离不开刘桂珍的一份功劳。

刘桂珍今年59岁,身材瘦小。段家湾村乡亲,是她不离不舍的守望——她挎着药箱在山路上奔波了44年,在小学讲台上坚守了29年,当了25年村党支部书记、18年村委会主任。

时光回到1978年。那时村里没有医生,村民们常常小病拖成大病,县里培训赤脚医生,给了段家湾一个名额。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一句“村里就你一个高中生,你不干谁干”,让一心想考大学的刘桂珍当起了村医,一干就是40多年。

  刘桂珍(左)和村民聊家常(2022年7月6日摄)。新华社发

通过自学、请教,刘桂珍学会了打针、输液、针灸、理疗,成了村民信任的“全能医生”。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只要村民需要,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

一次,刘桂珍去给人看病,自行车在半路上坏了,瘦弱的她扛不动自行车,怕耽误看病,干脆把车丢在路边,徒步走到病人家里。一位邻村村民路过时发现了她的自行车,帮她把自行车扛回了家。刘桂珍回家听到丈夫的讲述后,流下眼泪。“村民们都认我的好。”刘桂珍说。

1988年,段家湾小学唯一的老师离开了,孩子们停课了。父亲一句“你临时顶上吧”,刘桂珍又兼任起了代课教师,一直教到了2017年下半年。这份“临时”活,一干又是29年。

长期为故土无私奉献,刘桂珍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1996年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兼任村委会主任。

记者此次见到刘桂珍时,她正在村民家里出诊。最近天气转凉,72岁的李长来腰腿疼得厉害。“桂珍给我看了十几年病,有时看我生活困难还倒贴医药费。不光对我,对其他人也一样。”李长来说。

  刘桂珍在山西省代县王家会小学上数学课(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从李长来家出来,刘桂珍径直朝峪河河道走去,去见约好的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前不久,湍急的河水冲断了埋在河床下的供水管道。刘桂珍一直心急火燎,担心村民用水不便,也担心村里旅游项目“打了水漂”。经过小半天认真勘察和商量,最后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她才放心回了家。

“抬头看大山、低头见石头”,是段家湾村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刘桂珍想尽办法带领大家走出贫困。她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在自家承包的3分河滩地种上了油松树苗。经过精心管护,第三年春天见到成效,3分地的树苗卖了7.5万元。

在她的带动下,种树苗的村民越来越多。她不仅为村民垫钱送苗,还当起了技术指导员。后来,段家湾村成立了苗木合作社,注册了以“刘桂珍”命名的商标,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基地。到2017年底,段家湾村贫困户全部脱贫。现在全村种了120亩苗木、4000亩沙棘,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刘桂珍在山西省代县段家湾村卫生所,为一名村民测量血压(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桂珍说好肯定好。”79岁的村民郭永红说,在刘桂珍带动下,他家种了7亩多树苗。“油松、樟子松、白皮松等都长成气候了,年年有钱赚。今年已经卖了6万多元。”

种植中药材、试种黑松露……作为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刘桂珍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今年,她光荣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眼下,刘桂珍正带领大伙儿着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度假休闲和野炊、野营、漂流等旅游项目,争取让村民们多挣“旅游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刘桂珍:全身心服务村民的好支书

即时 | 2022-09-28 10:52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刘桂珍:全身心服务村民的好支书

今天的《二十大代表风采》,带您认识山西省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桂珍。

1664333508(1).png

(点击看视频)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刘桂珍:全身心服务村民的好支书


在山西代县段家湾村,村民有个大事小情,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村支书刘桂珍。这不光因为她是村支书,还因为她高中一毕业就背起药箱、当上了村医;1988年,村里唯一的小学老师辞职,刘桂珍又当起了代课老师,在讲台上一干就是近30年。



段家湾村“抬头看大山,低头见石头”,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穷村。1996年,刘桂珍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担起了带领全村百姓脱贫致富的重任。经过反复琢磨,把村里的河滩地用起来搞油松育苗是条出路。可是一开始村民们都怕赔钱不敢干,刘桂珍就带头试种,第三年就有了7.5万元收入。



山西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 刘桂珍: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个村干部,这个头我必须先带,先冒这个险,如果效果很好,我们村里头就可以大胆地种。



山西代县段家湾村村民 杨锁文:从那以后,就都跟上她一起种树苗,结果我是第一年就卖了6万元,收入也高了,娃娃们念书也能出去念了。



2017年,段家湾靠苗木产业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底,段家湾村集体收入超过了15万元。现在的新段家湾村,合并了周边6个自然村,刘桂珍放弃了搬迁进城的机会,留下来继续服务村民,带动更多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山西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 刘桂珍: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既感到光荣,也是重托。让村民的生活富起来、精神满足起来、他们满足了我也就满足了。

(总台记者 王跃军 赵旭 晁向荣 董琪琪 山西台)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刘桂珍:全身心服务村民的好支书

即时 | 2022-09-28 11:11

今天的《二十大代表风采》,带您认识山西省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桂珍。

在山西代县段家湾村,村民有个大事小情,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村支书刘桂珍。这不光因为她是村支书,还因为她高中一毕业就背起药箱、当上了村医;1988年,村里唯一的小学老师辞职,刘桂珍又当起了代课老师,在讲台上一干就是近30年。

段家湾村“抬头看大山,低头见石头”,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穷村。1996年,刘桂珍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担起了带领全村百姓脱贫致富的重任。经过反复琢磨,把村里的河滩地用起来搞油松育苗是条出路。可是一开始村民们都怕赔钱不敢干,刘桂珍就带头试种,第三年就有了7.5万元收入。

山西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 刘桂珍: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个村干部,这个头我必须先带,先冒这个险,如果效果很好,我们村里头就可以大胆地种。

山西代县段家湾村村民 杨锁文:从那以后,就都跟上她一起种树苗,结果我是第一年就卖了6万元,收入也高了,娃娃们念书也能出去念了。

2017年,段家湾靠苗木产业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底,段家湾村集体收入超过了15万元。现在的新段家湾村,合并了周边6个自然村,刘桂珍放弃了搬迁进城的机会,留下来继续服务村民,带动更多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山西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 刘桂珍: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既感到光荣,也是重托。让村民的生活富起来、精神满足起来、他们满足了我也就满足了。

(总台记者 王跃军 赵旭 晁向荣 董琪琪 山西台)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