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部校共建 > 正文

大力推进部校共建 倾心培育新闻英才

2016-08-16 16:42:55  来源: 新闻战线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部校共建工作应该在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新闻教育理论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性,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人才。

  

大力推进部校共建倾心培育新闻英才

王一彪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人民日报社和清华大学在2014年6月启动共建筹备工作。经过多次协商沟通,达成共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决议,成立了由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清华大学副校长担任共同主任的共建委员会。双方明确了共建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发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以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科研创新为手段,培养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新闻人才,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一流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4年9月25日,人民日报社与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仪式,签订了《人民日报社与清华大学共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协议》及具体共建工作的备忘录、相关共建项目的实施方案等,人民日报社向清华大学“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捐款100万元。

2015年4月8日,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会见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双方就共建工作进一步深入交换意见,对共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共建工作的主要情况

两年来,人民日报社和清华大学对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共建工作,按照多层次布局、全方位合作的思路扎实推进。具体做法和效果主要有三个方面: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统领,着力培养新闻后备人才。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培养优秀新闻后备人才的核心。在首任院长、人民日报老总编辑范敬宜的亲自推动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04年开始,本科、硕士、博士全学历教育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共建工作正式启动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更加得到重视。2015年春季学期,人民日报社组织了有总编辑和四位副总编辑参加的授课团队,深度参与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讲授。李宝善总编辑亲自讲授第一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新闻方针政策”,其他四位副总编辑围绕把握时度效、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媒体融合与发展等内容为清华学子授课,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负责这门课程的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说,人民日报几位领导的授课是高规格、高质量的精神盛宴,既有理论光芒,又有泥土芬芳,大大提升了这门课程的档次和水平。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张楚说,人民日报社领导用大量第一手数据和案例为我们进行讲解,帮助我们既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内涵,又学到了鲜活的新闻知识和实践经验,并立体感知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良好形象。

以业务建设、科研建设为抓手,使共建工作落实落细。 在业务建设方面,2015年秋季学期,人民日报社派出由11位业务部门负责同志、骨干记者组成的授课团队为学院高年级学生讲授《高级采访与写作》的实务课程。这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部门负责同志和骨干记者,结合自身多年一线采访报道案例进行讲授,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做记者的意义、艰辛和必备的素质,坚定了同学们的新闻理想。今年春季学期,在充分征求学院师生意见后,报社派出5名专家型记者到学院开设国情教育讲座,从反腐倡廉、国家外交、媒体融合发展、社会思潮、舆论监督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以国情教育为基础的新闻专业讲授,拓展了在校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国情、世情。两年来,人民日报社资深编辑、记者多次应邀在学院举办专题讲座,受众累计达3000余人次。

在科研建设方面,双方依托“人民日报社—清华大学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中心”,陆续在媒介创新、舆情分析、社交媒体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研究、应用、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今年,由人民日报社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申报《主流媒体运用移动传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前景及其影响和对策研究》课题得到各方专家认可,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

以实习、交流、评奖(论坛)为驱动力,全面提升共建影响和品牌价值。两年来,人民日报社积极推动“清华大学—人民日报社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了相应的接收、考察、指导机制。经过遴选,安排优秀学生到总编室、新媒体中心等部门实习,在学生当中形成示范效应。大家以能到人民日报实习为荣,对培养认同主流价值观、符合国家主流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产生了积极作用。

共建以后,人民日报社有30多位编辑、记者参与学院的课堂教学,有的还担任专业硕士的业界指导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对本职工作进行了系统化梳理,最重要的是将主流新闻观和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带进了课堂,产生了很好的传承教育效果。同时,新闻与传播学院派出青年骨干教师到报社采编部门挂职,全过程参与编前会及编采业务实践,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都有较明显的提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去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派出7名教授、两名副教授为报社2014~2015年新入社的非新闻与传播专业员工新闻采编业务专题培训班授课,场场爆满,堂堂精彩。

共建以来,人民日报社深度参与了两届面向全国的“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评选和相关论坛工作。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资助“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外,报社还安排专人参与奖项评选、协助筹备颁奖仪式、组织专题论坛等。2015年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上,李宝善总编辑作了题为《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们的分内职责》主旨演讲,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今年,双方将共同主办第四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评选活动和“主流媒体总编、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奖项和论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大,对高校新闻教育也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6月17日,中宣部、教育部在郑州召开2016年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

开展共建工作的经验体会

坚持领导重视是做好共建工作的重要保证。开展部校共建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新闻后备人才培养和新闻队伍建设方面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对此,人民日报编委会思想认识到位,支持举措有力,多次专题研究相关工作。社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积极参与授课,出席共建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清华大学校委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柳斌杰院长也高度重视,多次与报社领导会晤,学校对新闻与传播学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共建工作顺利开展。

坚持互利双赢是共建工作顺利推进的基本遵循。人民日报在新闻理论研究、传媒技术保障等方面需要“外脑”支持。寻求这种支持,清华大学已成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同时,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具有特殊的实践性要求,人民日报可以为清华大学师生提供值得依靠的实践平台。社校共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已经收到互利共赢、“1+1>2”的实际效果,也为共建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目标与近期安排相统一是共建工作成功的基本路径。从长远看,将清华大学相关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民日报丰富的新闻工作实践相贯通,双方有很广阔的合作前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建设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共建工作中,应当把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结合起来,将长远的目标、愿景分解成一个个细化的任务,把长期目标与近期安排统筹起来,以此逐渐引导和影响学生走好新闻人生之路。

对未来共建工作的一些思考

牢记职责使命,努力夯实新闻事业的人才基础。习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新闻后备人才从哪里来?主要由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来培养。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对22所高校近2000名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0%以上的同学愿意到主流媒体工作。共建工作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共建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为党的新闻事业源源不断输送合格人才。因此,这项工作是主流新闻单位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必须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落实,绝不是可有可无、可急可缓的弹性任务。

把握共建核心,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个“牛鼻子”。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像是新闻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扣好的第一颗扣子。人民日报已深度参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未来的任务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得到进一步强化、深化,让理论有魅力,让教学讲艺术,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在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础上,建构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教学体系。虽然学界和业界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如何在经典理论指导下,对当代中国新闻实践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提炼,使我们的新闻教育理论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性,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还是任重道远的课题。人民日报有决心和信心参与到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协助培养出一大批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新闻人才。

继续进行深度合作,不断丰富共建内容、创新共建形式、提高共建成效。在人民日报社、清华大学现有合作共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紧紧围绕新闻学科发展和新闻人才培养,通过内容、形式、渠道的不断丰富创新,努力把共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我们将力推高端传媒智库共建,利用双方优势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全方位进行课题研究合作;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影响力,建立制度化的交流平台,推动全国新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将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

人民日报社与清华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工作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各省区市和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继续深化各项共建工作,为培养合格新闻后备人才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