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评论 > 正文

携手打造新时代融媒体传播生力军

2022-01-19 15:56:4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杨雯   

中国传媒大学与央视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携手打造新时代融媒体传播生力军

1月6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与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人才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广泛合作。

“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旗舰平台央视频开启了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推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迈上新台阶。”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指出,双方在以往合作基础上,可立足各自优势展开深度合作,在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创作育人,以及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方面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探索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

对人才的培养是双方合作的一大诉求。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总经理室总经理彭健明所言,伴随着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的推出,更迫切需要建设一支精通互联网制作、传播、运营、技术的全媒体人才队伍。

此次项目的牵头人、中国传媒大学融媒体中心总编辑赵树清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和央视频的数次交流,我们发现他们对融媒体架构师的需求比较大,“既要懂传媒又要会写代码,既要有互联网思维又要有良好的媒介基因素养”。

基于此,未来双方将就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作出一系列探索。一方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传播人才培养优势和央视频新型主流媒体平台优势,双方将尝试推动建立符合监管要求、适应融媒体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人才基地,进而促进融媒体传播创新与规范发展。

另一方面,双方就建立融媒体课程体系作出积极探索,不仅协定将尝试研发“新时代融媒体传播”课程体系,还计划将课程体系融入中国传媒大学的人才培养规划之中。“未来这种开放式的联合培训付诸实践后,或将更具长期性,且影响深远:不仅能够分层次、分类型培养出媒体融合与全媒体发展所需的不同类型的人才,也将促进高校学科与专业的融合交流,促进复合型人才的成长。”赵树清表示。

“央视频会变成我们卓越传媒人才培养重要的实践平台。”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宣传部长杨懿对记者表示,“我们经常说打仗要在战场上学,所以在央视频这个前沿的、一线的融媒体创新平台上,能对我们的人才培养起到助力作用。”

与此同时,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科研优势,“提升培训计划”拟面向央视频员工开展定制培训,以提高央视频在职人员素质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新型的全媒体人才生力军。

产学研协同发展深度实践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持续推进,融媒体运营产学研协同发展成为新的课题。对此,廖祥忠认为,中国传媒大学将与央视频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卓越传媒人才培养,联合推进融媒体运营产学研协同发展平台建设,树立新时代融媒体传播行业的校企合作新标杆。

在本次中国传媒大学与央视频的合作中,“开展人才交流与互聘”是一次重要探索,也是一次重要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深度实践。

不停留于表面的“观摩性”实践与“体验式”教学,双方将尝试推动“人才交流与互聘”落地。赵树清介绍,一方面,根据相关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中国传媒大学可聘任央视频公司优秀专业人才为实践/业界导师;另一方面,央视频也可以聘请中国传媒大学相关专家、教师担任央视频智库专家,以期实现真正的产学研深度互动与交流。“如此一来,不仅学界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传媒行业的最新动态,更新教学理念,业界也能够明晰学界的前沿研究与理论发展,并反哺具体的传媒工作实践。”

此外,本次合作还将对校园推广活动的深化以及项目合作的开展作出交融性拓展。未来,央视频可以在校园进行品牌推广、专场招聘等活动,中国传媒大学融媒体中心也可以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引入央视频平台出品的视频、承担网络直播项目。与此同时,双方还将在短视频创作、MCN IP孵化、品牌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尝试进一步合作。

打造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顺应智能化传媒时代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从国内一流高校向国际一流高校的“三个跨越”战略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以“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媒教育也在发生着转变。对于这一变化,杨懿的感受是“非常深刻而且直接”。据他介绍,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启动了“四个一批”的专业建设,即关停并转一批、升级改造一批、重点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批。

“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呢?因为我们当时有一个判断,在技术的推动下,传媒行业形态本身有了巨大变化,已经变得跟原来非常不一样。”杨懿说,随着整个传媒行业媒体融合深入发展,人才需求的方向、结构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如果我们的专业还是维持在原来大众传播时代、工业时代构建起来的专业架构的话,那么我们将很难适应未来传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从2018年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做了很多的调整,甚至从一些专业和学院名称的设置上就能感知,比如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互联网空间安全学院等,这些都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运而生的。“我们现在对传媒的认知是,‘传媒+’和‘+传媒’会变成未来社会的操作系统。”杨懿表示,很多人对中国传媒大学的印象可能还是一个行业院校,其实为了应对行业变化,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在朝着综合院校的方向发展,一直在探索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记者 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