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龙岩频道> 福建日报看龙岩> 正文

长汀:花果山依然飘香 搬迁户天地更宽

www.hyyz888.com 2014-06-09 16:31:1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长汀县三洲镇小溪头村将造福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让“百姓富”携手“生态美”,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东南网6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刘晓军 通讯员 陈天长 黄启元)长汀县三洲镇小溪头村,距离镇区4公里,是一个穷山村。

昔日居住深山、出门爬山、日夜伴山、吃穿靠山;今日造福搬迁到镇区三洲村后,村民开发旅游一条街,卖土特产、开家庭旅馆,生活日新月异。

奏响从火焰山到花果山再到湿地公园三部曲。搬迁的同时,走出一条“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结合的康庄大道。

造福搬迁让小溪头村守住了青山绿水

5月29日,记者前往小溪头村湾坑自然村。“前面禁山大桥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座危桥,一定要小心。”随行的小溪头村村支书戴上杭提醒。车子小心翼翼驶过80米长、3.5米宽的禁山大桥,眼前的山路蜿蜒曲折,一侧是湾坑溪,另一侧是陡峭山坡,路宽约3米,仅容一辆车子通过。路面坑坑洼洼,车子剧烈颠簸,车上人东倒西歪。

“这条山路还是前几年重修过的,不然只有1米多宽,车子根本走不了。”戴上杭说。4公里长的山路,车子开了20多分钟。

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是车子转过一个弯,一片开阔地立现眼前,这就是湾坑自然村所在地。村里所有村民都已经搬迁,古厝人去楼空。这里连山叠翠,溪水淙淙,修竹成林,宛若世外桃源。戴上杭说,小溪头村有1万多亩生态林。

上世纪70年代,三洲镇曾是极强度的水土流失区域,水土流失面积达4.95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74%,民谣“三天无雨作旱灾,一朝猛雨成水灾”、“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是昔日三洲的真实写照。“当时,村里山头都是光秃秃的,因为土壤呈红色,没有植被,温度又高,大家都称‘火焰山’。”戴上杭说。湾坑自然村共有12户人家,其中8户在山沟沟里待不下去,早早选择搬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三洲镇打响水土流失治理战役,治标又治本。全镇着重对崩坑崩岗进行治理,采取水渠铺U型槽、砌山塘陂头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先后采取了生态林草种植模式、种草促林、低效林改造、种植阔叶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多种措施,恢复山上的植被。全镇还种植杨梅1.2万多亩,打造海西杨梅之乡,走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开发性治理的新路。

经过治理,全镇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4万多亩下降到2011年的1.7万亩,流失比例由74%降至27%。被国家水利部誉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南方治理的一面旗帜。

“我们日夜期盼的山青、水秀、田绿的日子终于来了。”戴上杭说。全村也种了300多亩杨梅,村民都说昔日沙土处处流,今日杨梅个个甜。

虽然村里大变样,但是生态依旧脆弱,而且大多数村民守着三四亩薄田,年收入不足万元。村民周细妹说,村民大多种植水稻、花生、槟榔芋,为生活所迫,虽然不敢乱砍滥伐,但是一些村民挖山填水来造田,打枝割草当柴火,引火烧山耕作,这些现象在村里很普遍。

为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让村民有一片新天地,2013年,三洲镇将生态脆弱区8个村104户村民搬迁到镇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洲村,喜迁造福工程瑶泉小区,其中包括小溪头村12户村民。

“造福搬迁既减轻了当地生态承载压力,村民搬到了集镇中心,拓宽了收入渠道,这是一条双赢之路。”三洲镇党委书记蔡铭泉说。

责任编辑:王琼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