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博物院 > 展览公告 > 正文

网上展览│闽迹踪寻——福建考古成就展

2020-02-21 11:39:49  来源:福建博物院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前言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依山面海,历史悠久,地下、水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数十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广大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努力,福建文物考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果。发现、发掘了数以千计的古遗址、古窑址、古墓群、古沉船,出土、出水了大量反映福建古代历史的文物精品,基本廓清了福建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填补了福建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

福建文物考古工作在跨世纪的进程中,亮点不断,战果辉煌,不断谱写出新的乐章,多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等殊荣,“东南考古研究基地”落户福建。近年来,考古探索的领域更突破了原有的界限,拓展到广阔的海洋,调查、发掘了一批水下遗存,“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基地”挂牌成立,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水下考古科研基地之一。

本展览荟萃建国以来福建考古成就之精华,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福建独特的历史风貌。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下,福建文物考古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第一部分八闽溯源

数十年来,福建考古工作者经过孜孜不倦的追求,调查、发掘了数以百计的史前文化遗存,出土文物及标本数万件。他们潜心破译“地下天书”,为探索福建人类的起源和早期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极为丰厚的资料。其中,三明万寿岩、浦城猫耳山、浦城管九土墩墓群、漳平奇和洞遗址分别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三明万寿岩遗址、武夷山汉城遗址于2013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第一单元蒙昧洪荒

远古蒙昧荒野的洞穴中,留下了人类最初活动的印迹。考古工作者不懈的寻找,终于在那些人踪罕至的角落,发现了被历史遗忘的真相。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福建省旧石器时代考古实现了零的突破,相继在漳州、三明、武夷山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或地点。其中,漳州莲花池山遗址、三明万寿岩遗址的发现,拉开了福建人类活动的序幕,将福建人类活动的时间上限前推到了三十万年前。


洞穴类型

三明万寿岩遗址

位于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1999年至2000年,对该遗址灵峰洞、船帆洞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石制品800余件及少量骨、角器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灵峰洞距今约20万年、船帆洞距今4~3万年左右。船帆洞下文化层一处人工石铺鹅卵石地面,在全国属于首次发现。

角铲(斑鹿角中段)  角锥船帆洞骨器

清流狐狸洞

位于清流县沙芜乡,1989年进行发掘,出土4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和一批动物化石标本,包括晚期智人、猕猴、大熊猫、剑齿象、中国犀、巨貘、鹿等现生或久已消失的生物种类。古人类牙齿化石的发现,填补了当时我省内陆地区古人类化石的空白。

晚期智人左下第一臼齿


旷野类型

永安黄衣垄遗址

永安贡川黄衣垄遗址发现于2005年,属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它埋藏于红土台地网纹红土层下部和底部砾石层中。上文化层出土石制品15件,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133件。石制品的类型有石核、断块、断片、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和手镐等;它们以砾石为原料,打片采用锤击法,不预制台面;石器加工简单,大而厚重,属南方砾石工业传统。据南方第四纪红土地层的对比,遗址的年代可能为旧石器早期的晚一阶段,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石核            砍砸器

滨海类型

“东山人”化石

1987年,福建东山岛渔民打捞出一批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有中国犀、剑齿象、水牛、山羊、熊等。其中1件为古人类右侧肱骨化石,被命名为“东山人”,属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晚期智人。这批化石材料是研究古人类由“东山陆桥”通往台湾的物证。

“东山人”右肱骨近端残段


第二单元先闽人家

新石器时代福建地区接受着苍莽山海的孜孜哺育,无论东部沿海还是西部内陆山区都诞生出了文明的火花。奇和洞遗址代表了福建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昙石山贝丘遗址经过多次发掘,与众多内涵或鲜明或独特的沿海与内陆遗址一起,形象诠释出福建史前文化的不同分区与类型。它们的发现,为研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国际性课题,探究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渊源及纽带,提供了重要证据。


新石器早期

漳平奇和洞遗址

位于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北。2009—2011年发掘。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初、早期过渡的洞穴遗址,遗址共分为三期,其中第二期距今约12000年~10000年,代表了福建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对分析海峡两岸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以及对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等课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鱼形石刻艺术品


新石器中期

平潭壳丘头遗址

位于平潭县平原镇北面的山显美村。1985年发掘,清理灰坑21个、墓葬1座,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文化遗物200余件。其年代距今5500~6500年。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福建史前文化、闽台史前文化关系、南岛语族起源等多项问题都有重大意义。

壳丘头遗址贝壳


新石器晚期

闽侯昙石山遗址

位于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9次发掘,发现灰坑、壕沟、火膛灶坑、陶窑、墓葬等遗迹,揭示了昙石山遗址的总体文化内涵。以昙石山遗址中层文化内涵为代表的昙石山文化距今4000~5500年,是中国东南地区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秦闽族的发源地。

新石器时代陶釜

新石器时代匏壶


新石器末期

霞浦黄瓜山遗址

黄瓜山遗址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1989年、2002年经过两次发掘。以黄瓜山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广泛分布于闽江至瓯江流域的沿海地带。其年代距今4300~3500年。黄瓜山遗址出土陶器主要以橙黄陶及硬质彩陶为特征。黄瓜山遗址的发现、发掘,对填补闽东地区先秦古文化遗存的空白,研究闽东乃至福建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新石器时代闽台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彩陶纺轮

彩陶残器片


第三单元七闽部落

距今3600年左右,福建跨入青铜时代,文明社会线索初步显现。考古成果揭示“七闽”部族文化呈现普遍繁荣、文化多样又融合的特点。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闽江上游浦城管九土墩墓群和猫耳山窑址均获当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以闽江下游流域黄土仑文化和九龙江流域浮滨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构成了此期文化的主要框架。


闽江下游典型遗存

闽侯黄土仑遗址

黄土仑遗址位于闽侯县鸿尾乡石佛头村。1974—1978年发掘,清理墓葬19座,出土一批工艺精湛、富有地方色彩和仿铜器作风的几何印纹硬陶器。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3250±150年,相当于商代晚期。它是一种分布于闽江中下游地区、受中原商周青铜文化影响而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黄土仑文化”。

商锥刺纹硬陶觚形杯

商周陶虎子形器

闽江上游典型遗存

浦城管九土墩墓群

位于浦城县管九村周边山坡。2006年发掘土墩墓30多座,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器共计200多件。墓群年代分为夏商时期、西周时期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器共72件,器形丰富,包括剑、戈、矛、箭镞、刮刀、锛、尊、盘、杯等,是福建地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考古发现。其中10余件越式青铜剑,无论造型和工艺均精美绝伦,属国内罕见。管九土墩墓群的发现,填补了福建地区这一领域的空白,对先秦时期越系青铜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青铜杯

青铜盘

九龙江流域典型遗存

漳州虎林山遗址

位于漳州市东北郊朝阳镇后店村。2001年发掘,清理20座竖穴土坑墓,出土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321件。经碳14测定,该遗址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1440~1120年,相当于商代中期,虎林山遗址出土大量浮滨文化的典型器物,对于研究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闽粤两地、海峡两岸和西南太平洋地区青铜时代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石戈

带有刻画符号的釉陶罐

第四单元闽越沉浮

闽越国存世92年,谱写了闽越文化的新篇章。考古揭示,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格最高的南方汉代城址,出土的大量兵器、农具和生活用具等文物,展现了闽越文化的辉煌;福州屏山汉代遗址发现的高规格遗迹和遗物,显示出汉代闽越国“两城并存”的事实。两地考古成果充分反映了闽越文化的特点。


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

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发现于1958年,通过近三十年来大规模考古发掘,累积了丰厚资料,确定了该城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级别及保存都相当完好的汉代城址之一。周围分布制陶、冶铁、居住建筑及墓葬遗迹,均具有重要学术研究意义。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高胡坪宫殿建筑遗迹

“河内工官”铭弩机

“万岁”瓦当

第二部分土火证史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福建就出现了结构完整的窑炉遗迹,商周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龙窑,开始烧造原始青瓷。汉、晋以后,福建窑业充分发挥资源、地理优势,兼收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产品与技术体系,并向海外传播,奠定了福建作为南方陶瓷大省的地位。

第一单元窑业始兴

福建地区的陶瓷烧造历史悠久,陶瓷窑业技术遗存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闽侯昙石山遗址、三明永安胡波岌遗址就发现不少烧造陶器的窑炉遗迹。青铜时代,全省各地不仅发现大量烧造陶器的窑炉,在武夷山、德化、永春等地还发现烧造原始青瓷的窑群。这些窑炉形态各异,经历了从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是研究福建先秦陶瓷窑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中国龙窑起源地

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

位于浦城县仙阳镇猫耳弄山。2005—2006年发掘,发现商代早期窑炉9座。其中2座窑炉为斜坡式长条形龙窑。窑址分布集中、规模较大、窑型多样,为研究我国早期窑炉,特别是龙窑的起源和发展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该项目荣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猫耳山窑址全景

猫耳弄山窑群出土陶钵

猫耳弄山窑群出土陶尊

第二单元晋唐风范

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闽北地区开始烧造成熟青瓷。唐、五代青瓷窑址已分布福建大部分地区。福州的怀安窑不仅规模大,产品还大量销往日本。

政和象山窑

象山窑位于闽北政和县石屯镇长城村西面约400米的一座山包上。

2011年调查时发现,尚未正式考古发掘,地表可见散落大量窑具和瓷片。采集标本中有部分器物的内底或肩部、外壁印有方形篆书款。年代为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是我省目前是早烧造成熟青瓷的窑址。”

政和象山窑址纹饰文字拓片

第三单元宋元气象

入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兴起,迅猛增长的国外市场需求,为福建窑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福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地理区位优势,瓷器生产突飞猛进。不仅窑场数量多,规模庞大,产品种类非常丰富。龙窑长达百米以上,冠绝天下。在中国窑业技术发展以及瓷器外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南方瓷器大省”之称。

德化碗坪仑窑、屈斗宫窑

1976年,为配合《中国陶瓷史》的编写,福建省博物馆主持发掘了德化的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其中碗坪仑窑址产品有白瓷和青白瓷,器形有碗、盘、盒、壶、洗等。碗、盘多为芒口、划花,盒均模制、印花,用伞状窑具装烧。年代为北宋至南宋。屈斗宫窑址揭露了一座斜长57米多的分室龙窑,产品有白瓷和青白瓷,器形有碗、盘、碟、洗、杯、罐、盒、瓶、执壶、军持等。其中盒盖上模印的阳纹纹样繁多、富于变化,有花草、吉祥语以及云纹、钱纹、万字纹等。窑址年代为元代。其发掘解决了海外发现的一些青白瓷的产地和窑口问题。此外,碗坪仑的龙窑和屈斗宫的分室龙窑,反映了德化窑窑炉的演变关系,为中国陶瓷史中龙窑的发展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窑炉遗迹


白瓷碗执壶

建阳建窑

建阳建窑位于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一带,为宋代名窑之一,以烧造黑釉兔毫、油滴、曜变等茶盏闻名于世。部分产品刻有“供御”“进盏”字样,说明部分产品曾作为贡品给皇宫使用,代表我国宋代黑釉瓷最高水平。其产品也曾远销东亚,对日本茶道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曜变”、“油滴”等四件建盏被定为日本国宝。

1960、1978、1989~1992年建窑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清理有晚唐、五代、两宋至元初的多座窑炉遗迹,其中大路后门山3号窑长135.6米,堪称宋代龙窑长度之最。考古发掘表明建窑在唐、五代烧造青瓷,宋代盛烧黑釉盏,南宋末改烧青白瓷。

1992年发掘的建窑6,7号窑遗迹

   

建窑黑釉鹧鸪斑纹碗                   建窑兔毫盏

第四单元明清港市

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成为我国唯一对外贸易的港口,大量国内外商品在月港集散。促进了以外销为导向的漳州窑兴起。而宋元时期即已大量外销产品的德化窑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改进技术,生产出闻名天下的“象牙白”瓷器。

德化甲杯山窑

2001年考古发掘揭露分室龙窑窑炉1处,出土一批象牙白釉瓷器标本。工艺上多采用模制和印花,器型、品种多样,图案纹饰丰富,大部分与海外发现的同类收藏品相同或相似,证实这是一处重要的外销瓷窑场。

狮子瓷塑                         梅花杯                      龙虎杯                

漳州窑

位于平和、华安、诏安等地,以烧造青花瓷为主,兼烧白瓷、青瓷、五彩瓷、素三彩、各类单色釉器等,是我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其产品在日本、东南亚、中亚、东非、欧洲以及我国南海和海外的沉船等遗存中均有大量发现。是研究我国陶瓷史、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资料。

   

龟形素三彩瓷盒         瓜形瓷盒         

第三部分水下探秘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上有众多的优良港湾,成为东西方船只往来驻泊载货的天然场所,水下文物资源异常丰富。

第一单元福建水下考古概况

福建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1990年在我省连江定海举办中国第一期水下考古培训班实习,拉开了田野考古走向海洋的序幕。此后第二、三、五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实习也分别在连江、东山、平潭海域进行。在历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一批年代序列完整、内涵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并先后对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东山县冬古湾明末清初沉船、漳州半洋礁一号宋代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和重点调查,出水了一批重要文物。福建已成为我国水下考古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福建省水下文化遗存分布图

1990年第一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学员在福建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实习(水下测绘)

第二单元福州海域

福州海域是我省水下文化遗存较为密集的海域,亦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重点区域。目前福州海域共确认12处水下文化遗存,时代从五代至清代,出水遗物为陶瓷器及少量其它东西,既有福建本省窑址的产品,亦有浙江越窑、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一带窑址的产品。2013年,海坛海峡水下遗址也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

位于平潭县屿头岛附近海域。2005年7~10月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一艘清代木船残骸。出水1.7万件瓷器,大部分为景德镇民窑产品,有青花、青花釉里红、单色釉、五彩瓷器等。沉船年代在清康熙中期,即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研究景德镇瓷器外销的重要考古资料。

沉船平面图

青花人物故事图盘

人物故事图凤尾尊               青花荷叶牡丹纹筒瓶


大练岛西南屿宋代沉船遗址

位于大练岛北部西南屿的西南面。低平潮时水深35米左右。大部分为礁石底,局部低洼处为淤泥,主要遗物为龙泉窑青瓷。

青瓷大盘                              青瓷小罐

第三单元漳州海域

大规模的漳州海域水下考古工作从20世纪初开始,主要集中在东山、漳浦、龙海海域,先后发现和确认10处宋至近代水下文化遗存。


龙海泮洋礁一号宋代沉船

2010年5月福建沿海水下考古队调查确认该沉船遗址。

2010年10月进行重点调查,采集部分标本。

泮洋礁一号宋代沉船位于龙海半洋暗礁海域,以福建窑址生产的黑釉瓷器为主,还有部分青白瓷、陶器、漆器及钱币等。

沉船船体残骸

黑釉碗

第四部分格古知今

队伍建设

1953年成立福建省博物馆文物组

1978年改为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

1984年成立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工作队

2002年成立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外景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合影

武夷山葫芦山遗址发掘现场

清理西周原始青瓷窑炉现场

古建测绘工作现场

水下考古工作现场

对外交流

考古科研人员在发掘、整理、研究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还积极与海内外各博物馆、考古研究院/所、科研团体等开展高层次的交流活动。

美国洞穴技术潜水培训

肯尼亚拉姆群岛调查项目

菲律宾巴拉望IlleCave遗址考古发掘

学术研究

我省考古工作者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召开各类学术研讨,累计出版各类学术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数百篇。

由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主办的《福建文博》是改革开放初期创刊的学术性专业期刊,现已出版近百期,成为综合考古、历史、博物馆学等多学科成果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展厅现场照片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照片墙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