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逐绿奋进生态美 水清林茂粮更丰——周宁县践行“三库+碳库”理念推进绿色发展

2023-06-12 19:10:02  作者:张文奎 魏知秋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芒种至,盛夏始,在周宁七步镇群山峻岭间,周宁抽蓄电站上水库水量逐渐蓄满,水面微波荡漾蓄势待发,为迎峰度夏积蓄“绿色动能”。

去年8月,该电站全面投产发电,每年可减少电网煤炭消耗量20.7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58万吨,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该电站已累计发电17.92亿千瓦时,减少标煤消耗31.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129.07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553.07吨。

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今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参加义务植树时再次强调指出,“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

时光回溯到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先后3次深入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亲手种下三棵杉树,并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一文中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

作为“三库”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周宁县始终牢记嘱托、逐绿奋进。30多年来,周宁“林变优”“水更清”“钱变多”“粮更丰”,不断放大生态效益,“碳”出一条生态好、产业兴的动能转换之路,让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生态家底愈加厚实

芒种时节,万物生长,在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一排排种下三个多月的小树迎风而立、葱茏俊秀,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在林下,草珊瑚、金线莲等中草药生长茂盛,林下经济风生水起。

生态家底对山区小县有多重要?今年95岁的黄振芳最清楚。

过去的后洋村,由于贫穷,村民纷纷提着斧头上山,砍柴烧火、卖钱。“到处是荒山,没有一片绿。”黄振芳回忆,此后二十多年里,后洋村地质灾害频发。春夏时节,暴雨山洪倾泻,泥石流来袭,田地屡屡被毁,村民生活“雪上加霜”。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带领全家上山开垦荒山、贷款造林,成为当时全地区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

村民正在管护林下中草药。刘志玮 摄

滴水穿石,绿色接力。多年来,为守护优越的生态环境,周宁县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围绕“森林进城、下乡、入村、上路”,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留地造绿、拆墙透绿、立体增绿等方式,打造乡村景观林、高速公路景观林、环城一重山,构建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树种多样、景观优美的森林生态系统,切实提高城乡绿化一体化水平,全县林地面积新增52.5万亩,水土保持率达94.04%;周宁国有林场一期减排量成功在福建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成为我市首个实现成功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实现交易收入138.3万元;引导苏家山、后洋等9个村卖出碳指标3.4万吨,发放“碳汇贷”136万元……

依靠丰富的林业资源,周宁县做大生态效益补偿“蛋糕”,扩大全面保护天然林政策覆盖面,选聘160名生态护林员,开展生态补偿扶贫,绵绵青山成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每天一大早,周宁县七步镇登科地村护林员林神凑就开启一天的巡山之路。小到一条沟渠、大到一个山头,他都认真巡查。一天下来,崎岖坎坷的山间小道走上个十几公里是常事。

森林是水库,水库滋养森林,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走进九龙漈风景名胜区,山依水而立,水随山而转。沿着石板路而下,一级级瀑布从苍翠欲滴的密林间飞泻而下,瀑花飞溅,弥漫山谷,为山林增添了一抹动态之美。

近年来,周宁县以列入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契机,将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累计投入水治理专项经费5.97亿元,深入实施全域治水,探索建立“民间河长”“企业河长”“智慧河长”等治水新模式,采用EPC+O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维护模式、实施东洋溪生态治理景观提升工程、赛江流域防洪工程等重点项目……水岸同治,标本并重,上下游同发力,让水更清、河更净、岸更美。

作为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周宁群山抱城、层峦叠翠,绿意盎然,如今该县森林覆盖率达72.96%,空气质量优良比例100%。先天优势,后天努力,让周宁摘下一枚又一枚“绿色金牌”: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省级森林县城”等,生态优势日益彰显,一座“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云端之城已享誉海内外。

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周宁茶园风光。席国胜 摄

因生态而闻名,也因生态而兴。  随着盛夏酷暑的到来,周宁成为许多游客的首选目的地。记者在七步苏家山景区遇到来自江苏无锡的骑友韩祥,他说:“一路骑上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个难得的宝藏地。”

韩祥的赞许,让一旁的苏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苏文达心里乐开了花。“就喜欢人家说我们周宁生态好,一定要请你吃顿饭,多推广推广我们周宁。”苏文达笑着说。

苏家山村在茶园上空发展乡村旅游。魏孙亮 摄

2009年,在上海经商的苏文达返乡创办福建苏氏立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益民专业合作社,依托绿色生态,发展立体农业。同时,借力周宁县全域旅游的东风,在茶园上空建设玻璃栈道、高空滑索、丛林穿越等10余个旅游体验项目,让苏家山村一举变身“网红”景点。2022年,苏家山村游客量达30余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收入近60万元。

周宁县深挖“绿生态”“凉资源”,精心打造“鲤乡福境·云端周宁”全域旅游品牌,把生态建设融入全域旅游中,持续擦亮“鲤鱼文化”“三库文化”“古银矿文化”等特色IP,做好“旅游+”融合文章,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新增农旅综合开发项目100余个,让更多的“绿色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努力开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网红”景区苏家山依托茶园上空的各类娱乐项目,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礼门乡陈峭村瑰丽的日出、云海、星空和磅礴的峭石、岩洞、峡谷,让以民宿、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快速崛起……

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375.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18亿元,“鲤乡福境·云端周宁”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周宁县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动“花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加快生态与工业、农业、文旅产业等深度融合,产业链不断延伸,富民产业不断壮大。

走进福建天蓝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棚内,一簇簇形态各异的高山杜鹃竞相绽放,工作人员忙着打包盆景,运往各地。

玛坑乡芹太坵村振兴产业园盛开的芍药花,吸引游客前来赏花打卡。汤文娟 摄

近年来,立足高山生态优势,周宁县着力抓规划、优环境、促招商,高山冷凉花卉产业从无到有,已茁壮成长为支柱产业之一,种植总面积3000亩,全产业链总产值近3亿元,有效助力生态富民、乡村振兴。

花开山城,“薯”光闪耀。

周宁高山马铃薯种植示范片。谢劲松 摄

5月28日,2023年南方(周宁)高山马铃薯种业与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周宁县举行,国内专家、科研人员、有关县市种植业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共商南方(周宁)高山马铃薯种业与产业创新发展大计。

在南方(周宁)高山马铃薯繁育中心, 省农科院专家查看马铃薯组培苗生长情况。魏知秋 摄

周宁县是福建省高山马铃薯主产区之一。近年来,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周宁县深耕高山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建基地、育主体、培龙头、促营销”等举措,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壮大。同时,依托国家南方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马铃薯高山科研基地,共配制马铃薯杂交组合468个,收获20万余粒种子,繁育2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系)微型薯逾22万粒。2022年,周宁高山马铃薯产量2.5万吨,产值达1.5亿元。

高山马铃薯、高山云雾茶、高山冷凉花卉等“3+N”特色产业发展奏响乡村振兴曲,“百千万亿”现代农业阔步前行;四大产业园开发如火如荼,不锈钢、铸造、水电等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工业高歌猛进,百亿工业梦近在咫尺……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听宣讲、学理念、动手种植……5月24日,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又迎来了一批小游客。来自周宁县狮城第三小学的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访黄振芳家庭林场,听“三棵树”故事,学“三库”绿色生态理念,在“行走的课堂”中边游边学。

小学生参观“三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览。郑文敏 摄

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毅然贷款8万元,带着全家上山开荒、挖穴、种树,创办家庭林场,成为当时宁德地区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短短三年,黄振芳一家铆足干劲植树造林1207亩,为闽东绿化植树带了个好头。在他的带动下,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从一家种到家家植,短短几年,林地面积很快扩增到7307亩。

绿色绵延,生生不息。如今,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接过“接力棒”,返乡创业,实现林下资源提升、产业增值;黄振芳的孙女黄娟娟成为“宁德市金牌宣讲员”,将“三库+碳库”重要理念传入千家万户。

2021年,周宁县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推动“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建设,打造“黄振芳”生态文化品牌。同年7月,福建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落户黄振芳家庭林场。目前,该基地已吸引全国各地1.8万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研学。

“我们看了习爷爷种下的三棵树,听了黄爷爷带领全家开荒造林的故事,还动手挖了土豆,感受到了植树的意义,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我们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生态环境。”周宁县狮城第三小学学生陈淑灵说。

周宁县还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优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要素入手,不断优化配套环境,深入推动研学游活动开展,盘活研学资源,已陆续推出研学主题精品旅游线路10余条。

炎炎夏日,在周宁县银屏峰,40多名志愿者沿路而上,手持夹钳、垃圾袋等工具,对纸屑、塑料瓶等废弃物、杂物进行及时清理。同时,设立公益广告牌,引导广大市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不仅是群众,企业也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走进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宁德盟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处理的污水变得清澈通透,一尾尾鲤鱼在池里欢快游畅。

“我们公司利用园区现有中水处理设备及条件,合理布局中水输水管道,对园区酸洗水、废酸、工业废水等进行处理,再回用到企业,积极推动再生水资源的利用工作。”宁德盟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水车间主任项海说。

在周宁县实验小学,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三库”绿色生态理念相关内容的主题创作;在七步镇竹下村,一万多尾鱼苗被放入溪中,优化水域生态环境;在鲤鱼溪景区,志愿者对河岸和路边的垃圾进行清理……如今,“三库+碳库”理念已深入人心,绿色成为周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魏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