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以中华传统智慧照鉴数字文明未来——中外嘉宾共谋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文明之治

2023-06-27 09:13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济南6月26日电  题:以中华传统智慧照鉴数字文明未来——中外嘉宾共谋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文明之治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张昕怡、陈国峰

盛夏时节,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迎来八方宾朋。

6月25日至27日,以“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在这里举办,来自全球政企学研各领域的约400名代表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参与对话,共谋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文明之治。

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后首次举办的专题性活动,此次尼山对话的举办,旨在以儒家思想中蕴藏的深邃智慧照鉴数字文明的未来,推动各方在数字时代更好挖掘历史文化时代价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开辟新道路,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事业发展进步。

在26日举办的主论坛上,与会中外嘉宾围绕“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共促人工智能向上向善发展。

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生产制造、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安全隐患及社会伦理等风险挑战。

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浪潮。人工智能促进协会原主席、康奈尔大学教授巴特·塞尔曼认为,ChatGPT的出现标志着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通用人工智能实现了学习和推理的无缝衔接,这曾是人工智能领域还未解决的挑战之一。人工智能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驾驭影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本次对话将为这些议题作出贡献。

“大模型将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同时,任何数字化技术都是双刃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积极探索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使大模型的发展安全可控。

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秘书长穆罕默德·本·阿莫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了巨大飞跃。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建立在具备责任感的良好合作之上,在确保尊重用户隐私和遵守伦理道德的前提下,为更多人的生活带来便利。

从线上到线下、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看来,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通过企业、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人工”为“智能”立心、立德、立规,以高素质的人才确保人工智能有用、有效、有爱。

“人工智能在支持各种业务和应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需要有全新的架构、体系和硬件来作为支撑。”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侯胜利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研发新产品、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将向何处去?如何借鉴文脉悠长的中华智慧,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

“中华文明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智慧。”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认为,今天,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唯有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才能使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人类。

以人为本、系统工程、保持智慧、赋能人类,伏羲智库创始人、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用这四个关键词,勾勒出他对人工智能未来走向的判断。“AI向上、科技向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人为本,综合施策。人工智能最终是为人类服务,需要用人类智慧来管理和使用这项技术,把人类从繁杂和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充分发挥创新性和创造力。”他说。

“人工智能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说,我们愿与各方一道加强对话合作,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可行范式,携手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文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让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世界。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智能,赋能,互鉴,互联网大会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