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出升级版“禁酒令” 约束公务员更严更细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查纠“四风”,近期许多地方推出升级版“禁酒令”,对公务接待中的饮酒行为进行更为严格的约束。此前,地方通常禁止在工作日午间饮酒。近期出台的“禁酒令”升级版,对时间场合、饮品种类等多个方面的限制更为严格、细化。

 资  讯 

评论:公务活动禁酒令升级 监管也要跟着升级

即时 | 2017-06-02 14:01

“是否可以自带酒水或者个人为酒水埋单?”“节假日的公务活动能否饮酒?”遇到这些问题,以后不必含糊。今年3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出台禁止饮酒的规定,要求只要是工作期间,只要属于公务活动或接待,就不能饮酒。记者调查发现,近期许多地方推出升级版的“禁酒令”,对公务接待或活动中的饮酒行为约束更细更严格,让干部养成公务活动禁酒的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自觉。 (据《人民日报》)

公务活动喝酒,不仅浪费公帑,还影响办事效率,对其进行限制,完全在情理之中。2013年12月,中办、国办就印发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要求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这开启了“禁酒令”的时代,但许多地方酒桌上解决问题的风气并没有得到遏制,于是各地也进一步升级了“禁酒令”:除外事、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经批准可饮酒外,其他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从不能喝高档酒水到一律不得喝酒,“禁酒令”在各地的不断升级,也赢得了好评与点赞。

在“禁酒令”不断升级的现实语境下,各地的公款吃喝、工作时间喝酒等现象,的确得到了有效遏制,也赢得了公众的好评;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但是,禁酒令颁布容易,要改变“端起酒杯好办事”的错误观念却并不容易。“禁酒令”是在不断升级,但与此同时,事情也有了一些变化:一些人工作时间午餐不敢顶风喝,但会在晚餐、夜宵等时间补回来……这样的做法,也是对“禁酒令”的一种消解。对这样的情况要如何破解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加强监管与执行力度。只有严格执行“禁酒令”,并且不断扭转“端起酒杯好办事”的错误观念,才能让“禁酒令”从量变转到质变。

当然,监管方面的事情,“一把手”是很重要的一环。“一把手”在禁酒令面前,是要承担带头示范作用的,但在现实的操作中,若是一些“一把手”不把其当回事,监管部门似乎也是很被动的。因此只有管好了“一把手”,“禁酒令”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甚至可以考虑将“禁酒令”写入《公务员法》。“禁酒令”升级是必须的,但也要让监管跟着升级,如此才能发挥出“禁酒令”的威慑力,否则,“禁酒令”升级便也只是面子工程。

落实八项规定 各地简化减少接待、升级“禁酒令”

即时 | 2017-06-02 07:44

罗 琪绘

江苏宿迁市宿豫区改革餐费报销制度

一票三单制 卡住酒水费

姚雪青 何首君

4月18日上午8点半,江苏宿迁市宿豫区经信局报账会计张玉华来到办公室,把票据整理一下后,便骑车来到区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抓紧把前几天的招待费给报了”。

“这是客情报告单、这是招待审批单、这个是菜单,还有发票请过目。”中心主管会计朱平接过张玉华手中的票据,一张张查验、审核起来。

根据“客情报告单”显示,浙江慈溪某上市公司一行5人于4月16日到该区进行产业转移考察,并附上了“来宾人员”与接待方案。根据方案,由区里1名分管领导陪同,区经信局领导与企业有关人员共8人,在一家土菜馆用中餐。菜单上写着所点菜名和价格:芦蒿豆干12元、韭菜炒鸡蛋15元、小鱼炖豆腐18元……合计268元。

在票据上,不仅有经手人、报账员、局长签字,“招待审批单”上的时间、地点、事由、人员、标准等也写得清清楚楚。

记者注意到,这份菜单上并没有关于饮酒的项目。据了解,这与江苏公务接待禁酒的规定有关。当地干部介绍,“不论是哪级来人,工作日午间严禁饮酒,这是一条铁规。”

“上高档酒不仅涉及铺张浪费,而且会影响干部形象。”一位长期从事接待服务的干部说,现在好了,公务接待有了“禁酒令”,不上酒就是“底线”和“红线”,谁也不能碰,也不会心有顾虑,自然就会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同时,为了积极倡导公务接待改革与文明新风,去年宿迁还专门出台了“宿迁文明20条”,其中有一条规定,公务接待不劝酒。

仔细查验各项清单票据之后,朱平确定事由正当、手续完备、票据完整,同意报给中心负责人最后审核。经中心主任审核签字后,将转到国库管理人员手里,按照发票上提供的账号,把餐费汇到就餐酒店。

“一张268元的招待餐费经过三单、四关之后才完成这趟报销之旅。”报销完毕,张玉华坦言心里松了一口气:唯恐哪个环节过不去。

如今在宿豫,公务接待费用报销的“规定动作”源自于区里的一项制度设计。据介绍,早在2013年,该区就以区委区政府“两办”文件的名义,专门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的实施办法》,对公务接待的接待对象、接待标准、审批程序、费用管理等分别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严格实行“先审批后接待”制度,所有公务接待必须具有“一票三单”,即:发票、客情报告单、招待审批单、菜单。

“公务接待、公务活动一律实行工作餐。公务接待经领导层层审批,并履行相关手续后,可以安排一次工作餐,以地方特色的家常菜为主,不上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接待投资客商,因为当地是酒乡,如果出于宣传推介地方特色产品的需要,可以上中低档的地方产酒,但要在票据上注明。”区财政局一位负责人说,刚开始实行“一票三单”时,有的单位财务人员甚至单位领导不以为然,认为层层审批也太麻烦了;现在进入常态以后,工作顺畅多了,大家再也没有抱怨了。

宿豫区委书记、宿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海红坦言,一张“单子”彰显对陈规陋习的革命;一项制度的设计带来了一阵清风。数据显示,该区自推行公务接待“一票三单”以来,全区公务接待的费用大幅度减少,仅今年前三个月就同比下降36.8%,节省开支60余万元。

安徽探索长效治理机制

织密监督网 变通行不通

记者 孙 振

公务接待中禁止饮酒,安徽早在十几年前就作出要求。2005年,安徽省在针对全省党政机关出台的“实行执行公务时午间禁止饮酒”相关规定中提出,除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重要特殊公务活动外,禁止在工作日及节假日执行公务时午间饮酒或饮含有酒精的饮料。

去年6月,安徽出台《省内公务活动禁止饮酒规定》明确,除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活动外,省内公务活动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酒类或含有酒精的饮料。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均按此规定执行。

“禁酒令”升级,有的基层干部一时还难以适应。

“聚餐怎能没有酒?多少不得来一点?”去年“七一”前,安徽某乡镇按惯例邀请老同志、老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并顺带招待工作午餐,谁承想,个别老同志提出饮酒的要求,让乡镇领导犯了难,于是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上两瓶酒,满足老同志的要求,自己则滴酒不沾。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过纪检监察的处罚:参与午间饮酒的党员干部悉数被点名通报,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被给予诫勉谈话。

“政策既然制定了,就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心存侥幸,更不允许打擦边球,搞变通。”安徽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李诚臣坦言,“禁酒令”颁布之后,依然有个别党员干部不当回事,为此,安徽通过多种方式,织密“酒桌办公”整治的督查网。“接到举报、周末或重大节庆期间,我们一般都会派人明察暗访,有时候各个市、县电视台还会有摄像、记者随同,发现典型案件后第一时间报道、曝光”。

几人一组,设备齐全,随时摄录。某日接到线索举报,某市国税局两个科室负责人正与一被纳税评估的企业人员就餐并饮酒,该市纪委迅即派出暗访组,到相关酒店检查。见到被举报对象,隐蔽处“咔咔”几下,完成拍照及摄录取证。

“春节、端午等节假日都是我们落实‘禁酒令’的关键时间节点,不能有丝毫放松。”合肥市瑶海区纪委监察局党风政风室主任唐兰说,电话、信访、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的举报平台发挥了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也让违纪现象得到了遏制。

“专项整治之后,还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在李诚臣看来,“禁酒令”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是杜绝不请客不办事等酒桌陋习,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河南平顶山市明确公务饮酒禁止情形

撞了“警戒线” 一律先停职

记者 朱佩娴

“饮酒真误事,严重损害党员干部形象。”尽管距离受处分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但提起这件事,河南平顶山市石龙区农林水利和畜牧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某某依然懊悔不已。和他一样,对工作日饮酒的危害,当地的党员干部也认识深刻。

据了解,三个多月前,黄某某带领单位工作人员到辖区一家企业核实项目申报工作。工作结束后,黄某某同该企业负责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二人喝了一瓶多白酒。之后,产生口角并相互撕扯、推拉,被群众举报。

经区纪委调查,除了此次违反“禁酒令”在工作日午间饮酒,黄某某还有收受服务对象节礼等问题。石龙区纪委决定给予黄某某党内严重警告、行政降级处分,还对履行“两个责任”不力的党组织负责人和纪检组负责人同时进行通报批评。

早在2011年5月26日,平顶山市就开始实施包括禁止在工作日午间饮酒在内的“六个禁止”。包括禁止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用公款相互宴请或参与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活动;禁止在召开会议和举办培训班期间相互用公款宴请、赠送纪念品或借机组织观光旅游等。同时规定,对工作日午间饮酒的党员干部,将“一律先停职检查”;对公款宴请的,要严肃批评并削减该单位的行政经费,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当事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2016年12月,郏县要求全县公职(公务)人员(包括临时借调及聘用人员),禁止在工作日午间饮酒,禁止在隐蔽场所饮酒,禁止公款用于私人饮酒,禁止过度饮酒,禁止对外活动中不经批准饮酒。“五个禁止”为公职(公务)人员饮酒行为画出了明确的“警戒线”。

据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王二宝介绍,去年以来,平顶山纪委共查处违反“禁酒令”案件9起,党政纪处理9人。

期待新风尚(专家点评)

公务接待饮酒,并非简单的喝酒问题,还会带来多种显性和隐性的成本支出。例如,提供高档酒水,极易造成接待费用超标;工作时间醉醺醺,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形象;频繁和过量饮酒不仅影响干部的身心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甚至造成工作失误,成本难以估量。许多例子都说明,公务接待、公务活动中的饮酒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我国有着悠久的酒文化,但公务接待中的饮酒不能等同一般的私人聚餐。公务接待中违规饮酒、过度饮酒等问题可谓顽疾、陋习。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公务接待相关规定,地方推出简化减少接待、升级“禁酒令”等举措,为干部减轻了负担,提升了形象,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支持。应当说,公务接待“禁酒”的社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进一步推广“禁酒令”,可谓顺势而为、正当其时。

社会风气是长期形成的客观存在,但绝非不能改变。八项规定出台四年多来,就已经显著改变了党风政风,树立了新的规矩。“禁酒令”要取得实效,必须做到令行禁止,真正成为“高压线”。对于顶风违纪或者搞变通、隐蔽式饮酒等违规行为,一要靠监督,二要靠问责。无论是谁,只要触犯禁令,都要严惩不贷。整治痼疾必须采取强力措施,才能够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扭转不良风气。

有效执行“禁酒令”,不仅需要相关的制度规定更加清晰明确、简单易行,而且还需要相应的社会舆论环境。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在这方面都可以有所作为。

公务接待“禁酒”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地方出台“禁令”是第一步。执行虽会面临阻力,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必然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最终形成新的风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浩

升级版“禁酒令”,解脱的岂止个人?

即时 | 2017-05-31 15:21

“一律不准饮酒,是指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任何酒类。”2016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的《自治区公务接待禁止饮酒的规定》强调了“一律不准”,明确因外事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饮酒的,要报本级纪委审核批准。(5月31日人民日报)

中国人历来讲究“无酒不成席”,认为“不喝酒办不成事”,“酒不到感情也不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官场发扬光大了这一“风俗”,形成了公务接待喝酒的官场酒文化,仿佛喝酒喝好酒成了接待的“潜规则”。为了领导喝,为了面子喝,为了不伤感情,为了办事喝,于是酒桌上“觥筹交错”,硬着头皮喝,喝到酩酊大醉,甚至因酒丧命。这是与中央“禁酒令”产生矛盾最直接的原因。

而现在,从“禁止中午时间饮酒”到“一律不准饮酒”只要属于公务活动或接待,不分午餐、晚餐一律禁酒,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任何酒类。笔者认为,升级版“禁酒令”更严更细也更有操作性。打破了以往的“惯性”,驱除多年形成的诟病。既是与中央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也是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需要,更是对公职人员的一种保护。

升级版“禁酒令”给干部松了绑,解脱了公职人员个人。其实大多数党员干部不是爱喝酒而喝酒,是迫于无奈不得不去喝酒。升级版“禁酒令”,无异于成为部分党员干部的“挡箭牌,现在招待可以只吃饭不喝酒,让那早已厌倦酒的干部感受到了一股轻松劲。喝酒少了,多了时间陪家里人,多了时间锻炼身体,接待时不喝酒,思想包袱卸下了,再也不用担心酒量不行的问题。可以说,升级版的“禁酒令”让干部身体更好了,思想负担也减轻了,工作更有干劲。

升级版“禁酒令”,解脱的不只是个人。逢公务接待必喝酒,而且还必须喝好酒。禁酒令”带动了社会风气改善,不仅给干部松了绑,也让民营企业减了负。做生意也不用在酒桌上解决了,办公室谈事俨然成为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并非一日之功。官场奉行的有酒好办事非一蹴而就,要革除陋习,必须长此以往、久久为功。“禁酒令”升级,党员干部的思想也要升级,深刻理解升级版“禁酒令”的内涵,自觉抵制公务接待违规饮酒。相应的监管与处分也要升级,制定更严更细的的监管渠道,加大处分力度,对顶风作案者要做到罪加一等。

548字“禁酒令”力度不小 新疆公务接待滴酒不能沾

即时 | 2017-05-31 15:12

尹志烨绘(人民视觉)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查纠“四风”,近期许多地方推出升级版“禁酒令”,对公务接待中的饮酒行为进行更为严格的约束。

此前,地方通常禁止在工作日午间饮酒。近期出台的“禁酒令”升级版,对时间场合、饮品种类等多个方面的限制更为严格、细化。各地通过严格的执纪监督问责落实“禁酒令”,得到干部群众的支持。

为什么“禁酒令”升级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有效执行“禁酒令”需要怎样的条件、环境与氛围?“干部状态新观察”栏目推出“‘禁酒令’升级”系列报道,介绍地方出台的举措及其成效,聚焦问题,分析求解。

——编 者

“一律不准饮酒,是指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任何酒类。”2016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的《自治区公务接待禁止饮酒的规定》强调了“一律不准”,明确因外事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饮酒的,要报本级纪委审核批准。

曾经,一些干部在公务接待中“任性”,几杯酒下肚,就毫无约束、毫无畏惧。有的违规公款吃喝,甚至发生过喝酒致人死亡的悲剧。

现在,新的“禁酒令”出台8个月了,执行情况如何?干部群众反响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

以前公务接待并没有全面禁止饮酒,有的干部因为饮酒发生了不少问题

2015年2月,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党委原书记华敏、乡派出所原所长拜陈云等违规公款吃喝,致一人酒后身亡,事后华敏等统一口径、提供虚假情况对抗组织调查。最终,牵涉此案的13名党员干部全部被处理,华敏、拜陈云均受到留党察看处分,降为科员。

“以前,公务接待有关规定中并没有全面禁止饮酒,有的干部因为饮酒发生了不少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武洪斌说,从近年来查处的此类问题和调研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借公务接待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有的饮酒无度、举止失态、言行不当;有的饮酒后误时误事、耽误工作甚至诱发其他意外事件。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党员干部自身形象,而且损害党的形象。

在严肃执纪的情况下,仍有人思想麻痹,顶风作案。2016年5月5日,经请示昌吉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党组副书记、主任马国忠(时任该中心驻木垒县东城镇沈家沟村“访惠聚”活动工作队队长)同意,该中心昌吉管理部原副主任邓颖带领该部工作人员蒋福斌等9人,以与沈家沟村党总支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名,看望驻村工作队,并购买了价值1691元的白酒、蔬菜和水果,费用从昌吉管理部账外资金中支出。

当晚,马国忠等5名驻村工作队成员与邓颖等人在驻地分两桌聚餐。“一上来还没吃饭,就一人一茶杯白酒喝了5轮。”据调查人员介绍,蒋福斌醉酒后身体出现异常,送往木垒县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调查中还发现马国忠存在其他问题,昌吉州纪委给予其撤销党内职务和行政撤职处分,由正县级领导职务降为正科级非领导职务;给予其他6人不同程度处分。

“这起案件暴露出少数党员干部在当前纪律集中整饬阶段仍目无党纪、无视纪律、我行我素。少数党组织管党治党不力,纪检监察组织监督乏力,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不严。”武洪斌说。

大部分党员干部把“禁酒令”当成“护身符”,感觉“彻底解脱出来了”

2016年9月,自治区纪委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始起草《自治区公务接待禁止饮酒的规定》,“一共9条,548字,看似简单,但力度很大。”自治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李浩军介绍。

《规定》出台后,自治区纪委在监督执纪的同时,注意了解社会各界的反响,“总体来说,反响都很好,毕竟爱喝酒的占少数,大部分党员干部把‘禁酒令’当成了‘护身符’。”李浩军告诉记者,有些干部喝酒其实是迫于无奈,“端上酒杯好办事”“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观念在有的干部头脑中根深蒂固。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王志伟对此深有体会,“我本身不喝酒,但经常下地州出差,当地接待的干部觉得不喝酒就是不给面子,甚至认为我会在工作上为难他们;而经常不喝酒,有时候我也感觉到跟他们没法交心。但实际上,工作该啥样就是啥样,流连于酒桌不但浪费时间,也让人没有精力抓落实。现在不让喝酒,彻彻底底把我给解脱出来了。”

“禁酒令”带动了社会风气改善,不仅给干部松了绑,也让民营企业减了负。在喀什经营一家小公司的汪来顺表示“禁酒令出台真是好”,但最初他也有一点担心,“我们做生意总免不了给人家安排吃饭,以前别人一顿饭吃吃喝喝两小时,事情也谈得差不多了,而我们安排工作餐40分钟吃完走人,连交流的时间都没有”。

“现在大家都一样,就不用顾虑了。以前酒桌饭桌上的事情,都放在办公室谈,习惯就成自然了。”他笑着说。

特殊情况需饮酒要报纪委审批,领导带头执行,杜绝少数人钻空子

虽然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模糊,认为管得太死捆住了手脚,甚至有顶风作案的,但这样的干部毕竟是少数,李浩军介绍,自此次《规定》出台后,各地执行情况很不错,截至目前,仅查处一例。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工商局市场经济检查队队长杨晓俊在公务接待中提供了9瓶啤酒,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一下子惊醒了,这是要动真碰硬,侥幸心理要不得。”杨晓俊说,他真正认识到了“禁酒令”就是“高压线”,决不能触碰。

《规定》第三条中列出了特殊情况:“因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饮酒的,报本级纪委(纪检组)审核批准。”

“目前为止这一条都在严格执行,包括自治区领导在外事接待前都按程序向自治区纪委报批了,领导带头执行,以上率下,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李浩军说,他听说有党员干部提到,以后吃饭叫上两个企业负责人是不是就可以报批后喝酒,“这是不可能的,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因为在审核批准过程中,纪委会严格把关,比如对什么是招商引资有具体、明确的界定,并且要求谁审批、谁签字、谁负责,有效杜绝了少数人钻空子。”(记者 李亚楠)

多地推出升级版“禁酒令” 约束公务员更严更细

即时 | 2017-05-31 07:03

“是否可以自带酒水或者个人为酒水买单?”“节假日的公务活动能否饮酒?”遇到这些问题,以后不必含糊。今年3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出台禁止饮酒的规定,要求只要是工作期间,只要属于公务活动或接待,就不能饮酒。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许多地方推出升级版的“禁酒令”,对公务接待或活动中的饮酒行为约束更细更严格,让干部养成公务活动禁酒的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自觉。

禁令约束更严更细

据了解,2013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要求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近期出台的“禁酒令”升级版,体现在对时间场合、饮品种类等多个方面的限制升级。例如,从工作日午间不得饮酒,扩大到工作日、工作时间不得饮酒;除外事、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经批准可饮酒外,其他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从不得提供高档酒水,严格为不得饮用含酒精饮料或任何酒类。

重庆市沙坪坝区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街镇、国企、村(社区)和人民团体中执行“五条禁酒令”。“这些规定一方面对禁酒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细化,便于执行;另一方面,对公职人员饮酒行为约束更为严格,有利于推动干部作风建设。”沙坪坝区纪委常委杨刚说。

执纪加码追责领导

从各地反馈来看,公款吃喝基本绝迹,但“端起酒杯好办事”的错误观念并未绝迹。公务活动不敢喝,在个人聚会上喝得面红耳赤;中午不敢顶风喝,就在晚餐、宵夜时“补上”。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更是在监督执行力度上加码。

今年3月,北京市延庆区委、区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对公职人员下“禁酒令”。“过去之所以酒难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不力。”延庆区纪委常委、监察委委员赵春生表示,此次出台的“禁酒令”最大特点在于有了明确的罚则,同时强化了领导责任,除了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追究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责任。

持之以恒培育新风

新疆出台禁止饮酒的规定后,自治区纪委在监督执纪的同时,注意了解社会各界的反响。自治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李浩军说,干部和群众为“禁酒令”叫好,“禁酒令”不仅给干部松了绑,也让民营企业减了负,带动了社会风气改善。

“不喝酒也能招好商”在辽宁优化营商环境的进程中渐成共识。沈阳市于洪区副区长郭忠孝坦言,“‘在酒桌上增进情感’是虚的,关键政府要依法依规办事、让合同落地。”

对于地方出台升级版“禁酒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程文浩认为,公务活动禁酒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出台禁令只是第一步;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必然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形成新的风尚。

公务员谈“禁酒令”:它像护身符般把我解脱出来

即时 | 2017-05-31 07:03

新疆公务接待滴酒不能沾(干部状态新观察·“禁酒令”升级①)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查纠“四风”,近期许多地方推出升级版“禁酒令”,对公务接待中的饮酒行为进行更为严格的约束。

此前,地方通常禁止在工作日午间饮酒。近期出台的“禁酒令”升级版,对时间场合、饮品种类等多个方面的限制更为严格、细化。各地通过严格的执纪监督问责落实“禁酒令”,得到干部群众的支持。

为什么“禁酒令”升级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有效执行“禁酒令”需要怎样的条件、环境与氛围?“干部状态新观察”栏目推出“‘禁酒令’升级”系列报道,介绍地方出台的举措及其成效,聚焦问题,分析求解。

——编 者

“一律不准饮酒,是指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任何酒类。”2016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的《自治区公务接待禁止饮酒的规定》强调了“一律不准”,明确因外事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饮酒的,要报本级纪委审核批准。

曾经,一些干部在公务接待中“任性”,几杯酒下肚,就毫无约束、毫无畏惧。有的违规公款吃喝,甚至发生过喝酒致人死亡的悲剧。

现在,新的“禁酒令”出台8个月了,执行情况如何?干部群众反响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

以前公务接待并没有全面禁止饮酒,有的干部因为饮酒发生了不少问题

2015年2月,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党委原书记华敏、乡派出所原所长拜陈云等违规公款吃喝,致一人酒后身亡,事后华敏等统一口径、提供虚假情况对抗组织调查。最终,牵涉此案的13名党员干部全部被处理,华敏、拜陈云均受到留党察看处分,降为科员。

“以前,公务接待有关规定中并没有全面禁止饮酒,有的干部因为饮酒发生了不少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武洪斌说,从近年来查处的此类问题和调研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借公务接待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有的饮酒无度、举止失态、言行不当;有的饮酒后误时误事、耽误工作甚至诱发其他意外事件。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党员干部自身形象,而且损害党的形象。

在严肃执纪的情况下,仍有人思想麻痹,顶风作案。2016年5月5日,经请示昌吉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党组副书记、主任马国忠(时任该中心驻木垒县东城镇沈家沟村“访惠聚”活动工作队队长)同意,该中心昌吉管理部原副主任邓颖带领该部工作人员蒋福斌等9人,以与沈家沟村党总支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名,看望驻村工作队,并购买了价值1691元的白酒、蔬菜和水果,费用从昌吉管理部账外资金中支出。

当晚,马国忠等5名驻村工作队成员与邓颖等人在驻地分两桌聚餐。“一上来还没吃饭,就一人一茶杯白酒喝了5轮。”据调查人员介绍,蒋福斌醉酒后身体出现异常,送往木垒县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调查中还发现马国忠存在其他问题,昌吉州纪委给予其撤销党内职务和行政撤职处分,由正县级领导职务降为正科级非领导职务;给予其他6人不同程度处分。

“这起案件暴露出少数党员干部在当前纪律集中整饬阶段仍目无党纪、无视纪律、我行我素。少数党组织管党治党不力,纪检监察组织监督乏力,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不严。”武洪斌说。

大部分党员干部把“禁酒令”当成“护身符”,感觉“彻底解脱出来了”

2016年9月,自治区纪委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始起草《自治区公务接待禁止饮酒的规定》,“一共9条,548字,看似简单,但力度很大。”自治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李浩军介绍。

《规定》出台后,自治区纪委在监督执纪的同时,注意了解社会各界的反响,“总体来说,反响都很好,毕竟爱喝酒的占少数,大部分党员干部把‘禁酒令’当成了‘护身符’。”李浩军告诉记者,有些干部喝酒其实是迫于无奈,“端上酒杯好办事”“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观念在有的干部头脑中根深蒂固。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王志伟对此深有体会,“我本身不喝酒,但经常下地州出差,当地接待的干部觉得不喝酒就是不给面子,甚至认为我会在工作上为难他们;而经常不喝酒,有时候我也感觉到跟他们没法交心。但实际上,工作该啥样就是啥样,流连于酒桌不但浪费时间,也让人没有精力抓落实。现在不让喝酒,彻彻底底把我给解脱出来了。”

“禁酒令”带动了社会风气改善,不仅给干部松了绑,也让民营企业减了负。在喀什经营一家小公司的汪来顺表示“禁酒令出台真是好”,但最初他也有一点担心,“我们做生意总免不了给人家安排吃饭,以前别人一顿饭吃吃喝喝两小时,事情也谈得差不多了,而我们安排工作餐40分钟吃完走人,连交流的时间都没有”。

“现在大家都一样,就不用顾虑了。以前酒桌饭桌上的事情,都放在办公室谈,习惯就成自然了。”他笑着说。

特殊情况需饮酒要报纪委审批,领导带头执行,杜绝少数人钻空子

虽然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模糊,认为管得太死捆住了手脚,甚至有顶风作案的,但这样的干部毕竟是少数,李浩军介绍,自此次《规定》出台后,各地执行情况很不错,截至目前,仅查处一例。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工商局市场经济检查队队长杨晓俊在公务接待中提供了9瓶啤酒,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一下子惊醒了,这是要动真碰硬,侥幸心理要不得。”杨晓俊说,他真正认识到了“禁酒令”就是“高压线”,决不能触碰。

《规定》第三条中列出了特殊情况:“因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饮酒的,报本级纪委(纪检组)审核批准。”

“目前为止这一条都在严格执行,包括自治区领导在外事接待前都按程序向自治区纪委报批了,领导带头执行,以上率下,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李浩军说,他听说有党员干部提到,以后吃饭叫上两个企业负责人是不是就可以报批后喝酒,“这是不可能的,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因为在审核批准过程中,纪委会严格把关,比如对什么是招商引资有具体、明确的界定,并且要求谁审批、谁签字、谁负责,有效杜绝了少数人钻空子。”

多省份出台公务接待“禁酒令” 遏制舌尖上的腐败

即时 | 2016-10-09 07:03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规定,要求所有公务接待一律禁止饮酒。此前,已有浙江、黑龙江、吉林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公务接待“禁酒令”。

公务接待不是私人饭局,任由“酒精”作陪,一切都将变味走样。出台“禁酒令”,一来有利于保护公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二来有利于遏制“舌尖上的腐败”;三来也是对所谓“酒桌文化”沉疴的抵御,彰显了反对奢靡之风的严肃态度。

“禁酒令”值得点赞,但关键还要看落实。公务人员要自觉摒弃“无酒不成席”“少喝一点无所谓”等错误观念和侥幸心理,有关部门要让拉起的红线真正“通上电”。而要应对“矿泉水瓶装茅台”等等“变通”招数,则不妨多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王丹)

读懂升级版“禁酒令”的丰富内涵

即时 | 2016-09-30 08:30

【每个公务人员都要读懂升级版“禁酒令”内涵,自觉抵制公务饮酒,尤其要监督“禁酒令”落实】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规定,要求在自治区范围内的所有公务接待一律禁止饮酒,特殊情况需饮酒要报本级纪委(纪检组)审核批准。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浙江、黑龙江、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等省份已出台公务接待“禁酒”规定(9月29日《新京报》)。

自2007年河南省信阳市出台“禁酒令”以来,不断有地方自觉加入“禁酒”行列。2013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公务招待不得提供高档酒水,近两年各地出台“禁酒令”是在落实这一规定。从实际情况看,公务接待饮酒现象比以前大大减少。

有官员曾在2012年披露,中国全年的公务用酒量是每年喝一个“西湖”。这一说法是否准确无法验证,但过去公务接待中饮酒现象确实很疯狂、很普遍。如今,饮酒现象减少就有“禁酒令”之功。如果说早期“禁酒令”是初级版——禁止公务人员工作日中午饮酒,那么近两年“禁酒令”则是升级版。

所谓“升级”,是指不分午餐晚餐一律禁酒;而且,对于什么酒属于被禁止范围,如今也作出了详细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安徽还要求国企也执行禁酒令,含酒精饮料也被禁止,这是升级的又一体现。笔者以为,升级版“禁酒令”的内涵更为丰富,需要公务人员尤其是各级官员真正读懂。

“禁酒令”之所以“升级”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中央禁令越来越严。无论是八项规定、反“四风”,还是《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都体现出一个“严”字。公务接待禁酒自然也要严起来,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规定越严,禁酒效果才越好。

坦率地说,早前禁止公务人员在工作日中午饮酒存在局限性,即其他时间段公务接待饮酒同样会带来很多问题。之前,禁酒对象限于公务人员,但国企公务接待饮酒也很严重,不仅浪费国有资产,还养成不正之风。总之,如今更严的“禁酒令”弥补了以往“禁酒令”很多缺陷。

其次是顶风违纪现象仍不少。公务接待饮酒现象虽然减少了,但没有完全禁绝,不仅各级纪检部门曝光了不少典型案例,而且媒体也揭露了很多问题,还有一些自我举报案例,比如有的官员饮酒身亡后暴露出公务接待饮酒问题。当违纪现象仍存在甚至在升级,“禁酒令”也有必要升级。

其三,官场文化需要进一步改变。“禁酒令”具有促进公款节约、改善党风政风等功效。除此之外,还有改善官方文化积弊之妙用。在很多地方,官场文化沦落为“酒桌文化”,比如会喝酒才能进入某个圈子获得提拔重用;再如,喝什么酒也是面子问题。升级版“禁酒令”有助于改变这种病态文化。

其四,公务人员生命健康需进一步重视。公务接待中喝酒致死案例不少,还有数据显示,领导岗位公职人员的体检异常率很高,酒精是原因之一。从保护公务人员生命健康的角度说,“禁酒令”有必要升级。

所以,每个公务人员都要读懂升级版“禁酒令”内涵,自觉抵制公务饮酒。尤其要监督“禁酒令”落实。从各地情况来看,落实“禁酒令”主要靠纪委,对人力有限的地方纪委来说,无法做到监督全覆盖怎么办?就得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其中,公务人员作为内部人,更有利于监督公务饮酒。

因此,在有关部门通过财务检查、审计和明察暗访等形式落实“禁酒令”的同时,有奖鼓励举报、保护举报人是比较有效的办法,因为群众无处不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