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发文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严打走私 严查倒卖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其中,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

 资  讯 

上半年全国查获洋垃圾走私案146起 利用他人许可证走私突出

即时 | 2017-08-03 09:28

全国查获“洋垃圾”走私案146起

利用他人许可证走私进口固体废物问题突出

本报讯 记者蔡岩红 据海关总署近日透露,2017年1月至6月,全国海关缉私部门查获走私固体废物刑事案件146起,查证涉案废物26万余吨。其中利用他人许可证走私进口固体废物问题突出。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张广志介绍,“洋垃圾”是禁止入境的固体废物。今年,海关总署牵头联合环境保护部、公安部、质检总局自2017年3月1日至11月30日联合开展为期9个月的强化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违法专项行动,出重拳加大进口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力度;组织开展“国门利剑2017”联合专项行动,把打击工业废料、电子废物、生活垃圾、废塑料等洋垃圾走私作为重中之重。经过精心准备,海关总署2月24日、3月17日,分别组织广东分署和13个直属海关开展两轮专项打击行动,查证涉嫌走私进境的废塑料、废电子垃圾、废矿渣等固体废物5.42万吨。

张广志分析,近年来废物走私呈三大特点,其中废物走私区域性特点突出。2013年以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所在海关累计查处走私废物案件400起,查证涉案废物117万吨,分别占案件总数和涉案废物总量的73%和61%。

此外,利用他人许可证走私进口固体废物问题突出。2013年以来,全国海关共查获此类走私废物案件313起,查证涉案废物145万余吨,分别占案件总数和涉案废物总量的57%和76%。有的弄虚作假,骗取许可证后卖证、卖货;有的买卖、利用他人许可证进口固体废物,将进口货物卖给无加工利用资质的企业。

以伪报、夹藏等方式走私洋垃圾时有发生。2013年以来,全国海关共查获此类走私废物案件338起,查证涉案废物125万吨,分别占案件总数和涉案废物总量的62%和65.8%。有的在申报进口时,以伪报品名方式,将国家禁止进境的废物伪报成与其外观相似的其他货物,并提供虚假单证,逃避海关监管。有的在申报进口可用作原料的货物时,夹藏国家禁止进口的洋垃圾。

张广志表示,海关总署将继续把打击洋垃圾走私作为打私的重中之重,围绕打击治理洋垃圾走私,密切与公安、边防、海警、环保、商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联系配合,严厉打击治理洋垃圾走私及国内非法加工销售行为。同时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监管和专项稽查,持续加大打击货运渠道藏匿、伪报走私和海上偷运走私力度,坚决把有毒有害废物拒于国门之外。

环保部: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不会“一刀切”

即时 | 2017-08-01 10:05

“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提出了目标要求,给出了时间表。

针对如何落实《实施方案》,记者采访了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负责人。

记者:国际上如何管控固体废物进口?

土壤司负责人:国际社会1989年通过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是首个也是唯一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环境利益为宗旨的国际环境公约,确立了废物产生国对其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承担全生命周期责任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以事先知情同意为核心的废物越境转移国际规则。

发达国家对废物进口管制较为宽松,多数遵照《巴塞尔公约》的规定执行,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环境意识普遍较高,劳动力成本较高,价值低、环境危害大的废物进口需求小。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明确规定了禁止进口的废物种类。

记者:如何将洋垃圾有效“拒之门外”?

土壤司负责人:其一,完善堵住洋垃圾进口的监管制度,包括先行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逐步有序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进一步加严环保控制标准,提高固体废物进口门槛;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限定进口固体废物口岸,取消贸易单位代理进口。

其二,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持续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开展强化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违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走私、非法进口利用废塑料、废纸、生活垃圾、电子废物、废旧服装等固体废物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全过程监管力度,从严审查、减量审批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加强进口固体废物检验检疫和查验,严厉查处倒卖、非法加工利用进口固体废物的违法行为。

其三,建立堵住洋垃圾入境长效机制,包括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力度;建立国际合作机制,适时发起区域性联合执法行动;推动贸易和加工模式转变,开拓新的再生资源渠道等。

记者: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是否会“一刀切”?

土壤司负责人:《实施方案》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坚持稳妥推进,分类施策,根据环境风险、产业发展现状等因素,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时间表,分批分类调整进口管理目录,先行将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活来源的废塑料、未分拣的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固体废物禁止进口,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逐步有序大幅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

记者:近期我国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将有哪些变化?

土壤司负责人:一是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禁止进口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固体废物,并于2017年年底开始正式实施。二是修订并加严现行的《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对于夹杂物的品种与含量的限制要求将进一步加严。三是环境保护部制定印发《进口废纸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明确进口废纸企业的环境管理要求,并设定一定加工规模的行业准入门槛。四是完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制度,取消贸易单位代理进口,仅允许加工利用企业自营进口,防范进口固体废物倒卖风险。五是增加固体废物鉴别单位数量,解决固体废物属性鉴别难等突出问题。

海关总署:精准打击洋垃圾走私是打私重中之重

即时 | 2017-08-01 10:04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建立堵住洋垃圾入境长效机制。作为进出境监管机构,海关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本报记者采访了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张广志。

记者:各地海关在打私行动中,发现当前洋垃圾走私有何特点?

张广志:我认为有以下3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废物走私区域性特点突出。2013年以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所在海关累计查处走私废物案件400起,查证涉案废物117万吨,分别占案件总数和涉案废物总量的73%和61%。

二是利用他人许可证走私进口固体废物问题突出。2013年以来,共查获此类走私废物案件313起,查证涉案废物超145万吨,分别占案件总数和涉案废物总量的57%和76%。

三是以伪报、夹藏等方式走私洋垃圾时有发生。2013年以来,共查获此类走私废物案件338起,查证涉案废物125万吨,分别占案件总数和涉案废物总量的62%和65.8%。

记者:就贯彻落实好《实施方案》,目前海关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张广志:我们要继续把打击洋垃圾走私作为打私的重中之重,围绕打击治理洋垃圾走私,密切与公安、边防、海警、环保、商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联系配合,严厉打击治理洋垃圾走私及国内非法加工销售行为。同时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监管和专项稽查,持续加大打击货运渠道藏匿、伪报走私和海上偷运走私力度,坚决把有毒有害废物拒于国门之外。

一是进一步加大固体废物查验力度。严格落实固体废物“三个100%”查验制度要求。

二是全面开展监管场所、查验场地环保风险大排查。

三是严格落实固体废物转关规定。通过加大安全智能锁和卫星定位终端等高科技物联网设备的应用力度,切实提高对转关货物的途中监管,确保固体废物转关监管到位。

四是加强申报单证审核,加大对进口固体废物各类单证审核力度。

五是加强风险研判。开展到货前舱单风险分析,严控准入风险,加强与重点国家海关的合作。

六是开展专项稽查。2017年内开展专项稽查,发现走私违规线索的坚决依法查处。

七是加强对进口固体废物监测预警分析,定期跟踪反映进口固体废物动态变化情况。

封堵洋垃圾须斩断黑色利益链 有待加大依法打击力度

即时 | 2017-08-01 07:43

据报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其中,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不少网民认为,洋垃圾或许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若处理不善,将给环境造成巨大伤害,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正当其时。欲封堵洋垃圾,必须斩断其黑色产业链,这需要环保、海关、质检等多部门加强协作,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与此同时,国内应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和综合利用。

为蝇头小利损害生态环境

网民“张田勘”说,大量的洋垃圾,包括废矿渣、废催化剂、废轮胎、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工业废物以及旧服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等,占用了中国有限的环境容量,增加了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压力。

网民“姜文来”说,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企业、地方眼睛盯着进口洋垃圾的“蝇头小利”,放松监管,导致洋垃圾成为我国“散、乱、污”企业的原料来源。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设施,洋垃圾加工利用中污染排放,严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

有网民称,洋垃圾屡禁不止的背后,是监管的不到位。进口固体废物管理涉及环保、海关、质检等多部门,监管权力分散、执法主体多,加大了监管难度,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有待加大依法打击力度

网民呼吁,要堵住非法进口洋垃圾的渠道,必须斩断洋垃圾利益链。

网民“徐建辉”认为,一方面要对固体废物进口实行更严厉的监管,严控进口许可证及配额,堵住非法洋垃圾流入的漏洞和暗道;另一方面应在国内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和综合利用,努力降低生产能耗,促进环保、节约资源。

网民“寇江泽”说,首先要堵住下游。加强对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的监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不予审批进口,严厉打击走私行为;环保、海关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联防联控水平。其次要源头防治。下大力气,建立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国内废旧商品回收体系,提高国内资源再利用率,让企业有利可图。

网民“杜才云”则建议,应加大依法处理力度,对于不作为的部门要严肃问责,对于铤而走险走私“洋垃圾”的企业,应从重、从快依法追究刑责。(记者 陈伟 整理)

环保部打击洋垃圾污染:1074家企业涉环境违法

即时 | 2017-08-01 07:36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环保部从地方抽调420名环保工作者对全国22个省的1792家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开展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检查。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第53检查组走进使用进口废物加工利用的企业。

案例

老板找不到危险废物仓库电灯开关

“里面是否有活性炭?”

7月25日下午,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某塑料厂,环保部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第53组组长、广西梧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卢文指着厂房门外的一处废气处理装置问工厂老板冯某。后者立即表示,“有,那肯定有,为了装这个花了二十万。”随后,检查组要求打开装置进行现场检查。冯某带着一名工人爬上梯子,两人合力用扳手拧开螺丝钉,掀开遮罩。

然而,检查人员爬上梯子认真核对,发现里面活性炭很少,废气可从活性炭装置进口直通出口,活性炭装置形同虚设。

几分钟前还信誓旦旦的老板顿时涨红了脸,为掩饰尴尬,他转头指责下属,“我让你们搞好你们不搞”。在天气预报显示实时温度为41度的嘉兴,他身上的热汗和冷汗一起冒了出来。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环保部从地方抽调420名环保工作者对全国22个省的1792家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开展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检查,这便是其中的一幕。近日,北青报记者跟随第53检查组走进使用进口废物加工利用的企业。

该废气处理设施中没有按要求充填活性炭的问题被当场查出后,老板百口莫辩。检查组人员在现场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厂区内也没有堆存未使用过的或废的活性炭。检查组要求该企业出示的危险废物台账记录显示,该企业于2015年购买了1.5吨活性炭,2015年至2017年5月累计更换了1吨活性炭, 2017年7月5日转运了0.97吨废活性炭之后,没有再更换或者转运活性炭的记录。“该企业涉嫌挤出压延工序生产时不正常运行废气污染防治设施或非法转移危险废物。”检查组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

检查时,该工厂除挤出压延工段停止生产,其他生产工序正常生产。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厂的生产设施较为简陋,厂区环境较差,清洗废水随处可见,跑、冒现象较为严重。多位工人正在把废塑料放入粉碎机,随后把经粉碎的碎片装进大号的编织袋。在塑料包装袋堆积如山的一处厂房内外,检查人员闻到刺鼻的气味。

除此之外,检查组还在这家企业发现不少环境问题。在危险废物仓库,老板竟然找不到灯的开关,他用手机自带的手电筒为检查组照明,小小一束灯光下映照的小房间内只有3个覆盖污渍的油罐放在墙角。“老板,我问你,油罐破损后怎么处理?”检查组人员问。老板支支吾吾半天,声音微弱地说,“这个……一般运进来的都是好的”。检查组指出,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贮存库没有堵截液体泄漏的围堰和收集装置,存在废矿物油泄漏的环境安全隐患。

当检查组要求企业出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时,老板惊慌失措地让下属到办公室去拿文件,下属却犹疑表示不知道这份预案放在哪里。最终,检查组查明,该企业尚未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且未向当地环保部门备案,没有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在检查中,依然有部分企业像这家企业一样环保意识淡薄”,检查组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此前检查桐乡福利造纸厂时看到,废纸原料、废渣堆场渗滤液收集池旁有一个未采取防渗措施的坑塘,离河道仅3米之隔,坑塘内存有5立方米黑色的高浓度渗滤液,渗滤液收集池内有水泵及软管连接至该处渗坑,“光天化日下敢这样做,性质恶劣,根本没把环保法放在眼里。”

走访

每次检查都是与违法企业斗智斗勇

好几天不下雨雨水井却有水流

不过,检查组也告诉北青报记者,相比于这些企业“光明正大”的违法行为,一些企业采用的违法手段则更为隐蔽。据检查组人员介绍,前期检查中发现嘉兴市众兴塑业有限公司、嘉兴宏达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通过暗管或软管将不许外排的生产废水排到厂区内雨水管网,从而直接排放到外环境。“因为很多管道都是在地下,所以这样的违法行为单纯靠走马观花似的检查是很难发现的”。

比如在本次针对嘉兴市众兴塑业有限公司违法行为的检查中,检查组人员通过对厂区内循环水冷却池的检查,发现该企业通过软管向冷却池补充大量的水,而环评的要求是冷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根据水量守恒的原则,存在冷却水外排的可能。随后检查组对厂区内雨水井展开进一步排查,发现其中一个雨水井中有水流动的情况,“好几天不下雨,这雨水井还有水流,这不科学”,于是检查组人员通过调查并确认,雨水井中的水流就是该企业通过暗道排放的冷却水。在检查组人员看来,每次检查都是与违法企业之间的斗智斗勇。

仅查验台账就花费整个上午的时间

“除了现场检查以外,企业出示的各类台账也是检查的重点”。

次日(7月26日)上午,检查组来到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富达化学纤维厂。同每次检查一样,他们到达企业的第一项工作都是检查台账。据检查组人员介绍,“专项行动要求严格对照环评审批等文件,核查企业是否具备环评审批、环保验收、排污许可、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等相关手续,检查是否存在批建不符等行为。”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摆在检查组面前的是大量的文字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竣工环保验收手续、环境监测报告、企业环境保护报告、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入境货物通关单、进口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及报表、排污许可证、危险废物转移单、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及管理计划、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台账等等,数量近40册。他们根据事先的分工,四名成员查看环评审批、环保验收、环境监测和排污许可等资料,三名成员检查企业环境保护报告、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进口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及报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台账记录等,分头开始工作。

在富达化学纤维厂,他们仅查验台账就花费整个上午的时间,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清晰地记下企业的基本信息、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待会儿现场检查的重点。

从台账发现疑点在现场检查中核实

“看了这么久,当然是发现了问题”,检查组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环评要求企业排放废水总量控制指示为4231吨/年。但是,通过计算企业2016年全年及1-5月的污水处理缴费发票得出,该企业2016年全年废水排放量为35407吨,2017年1-5月废水排放量为13989吨,均超过了企业的废水总量控制指标,这种行为涉嫌超总量排放水污染物。在看台账的过程中,检查人员不仅使用计算器抽查企业提供的数据是否准确,还会询问企业负责人相关情况,以看他们的回答与台账是否一致。

“对于一些从台账中发现的疑点,我们不会直接告诉企业,而是会在之后现场检查中再加以核实。”看完台账后,检查人员随即走遍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检查生产原料、中间物料及废渣是否露天堆放或者贮存场所是否规范,监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有没有弄虚作假,废气、废水、噪声排放指标是否达标等等。

“我们查出问题如下……”在检查完成后,检查组成员将各自发现的问题在组内沟通交流后向企业反馈。整个过程中,企业负责人始终神情严峻、眉头紧皱,一位试图辩解“环评中给的废水总量太低,企业有自己的难处”,另一位则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反馈

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

除了嘉兴,第53检查组此前已完成了对浙江省湖州市、绍兴市和舟山市的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的检查工作。

在24天的时间里,他们总计检查了34家企业。其中,废塑料企业23家、废纸企业7家、废船及废五金拆解企业4家。检查期间,正在生产25家,停产8家,关闭1家,共发现18家企业存在38个环境违法行为。截至2017年7月26日检查结束,检查组检查的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和舟山市等地方环保部门对12家企业的23个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已下达16个行政处罚告知书。

根据环保部网站7月30日通报显示,截至7月29日,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现场检查工作已基本结束,共检查企业1792家,对1074家企业提出立案处理处罚建议,占检查企业总数的60%。

这次异地交叉、属地配合的专项行动,也得到了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

当地环保部门的执法人员全程陪同检查组检查。在开头的案例中,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当检查组发现问题后,同在现场的嘉兴平湖市环保局执法人员立即采取行动,第一时间对现场拍照、固定证据、在执法平台上传问题,随后展开进一步调查。

嘉兴市环保局局长曹建强直言,借检查组开展专项行动的机会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对整治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

嘉兴市环保局总工程师李健忠介绍,检查组离开次日,嘉兴市环保局立即召集全市各县(市、区)环境监察、固体废物管理分管局长和主要负责人会议,对整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涉及到有进口废物利用加工企业的县(市、区)都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制定了整改计划。“对检查组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对查实的环境违法行为要求三天内立案调查,七天内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对整改项目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对一时整改不了的必须制定整改计划,承诺整改时限,确保整改到位。”

发现

多家企业已停止进口洋垃圾

洋垃圾的问题近来引发关注。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明确今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这些政策对不同企业带来的影响不同,各个企业的应对策略也有差异。

在嘉兴市南湖区一家专业生产PET瓶片、PET塑钢带的企业内,该公司负责人指着车间外面用相应型号的袋子装满了废塑料、打碎之后的废塑料颗粒和已经加工生产出来的塑料原材料,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该厂原材料主要从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进口,“500美金/吨的价格低于国内市场7000人民币/吨”。谈及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他表示已停止进口,今后或将PET的生产线转移到国外原材料产地就地生产。

南湖区某化纤厂每年有约50%的原材料来源于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家。该厂目前已经停止进口废塑料,还剩下500吨原料尚未使用。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全部使用国内的原料。从国外进口原料本来就有周期,有时候可能一两个月运到国内的时候反而变成国内的价格比较低,以后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与以上企业不同,位于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某大型造纸公司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废纸并不多,该公司董事长告诉北青报记者,去年该厂进口的废纸有两万吨,约占该厂原材料的4%。“主要是从日本和美国进口的,日废清洗地比较干净,美废的优点是纤维长,造出来的纸延展性好”。据他介绍,禁止进口废纸基本不会对该厂产生影响,一是因为该厂进口的量较少,二是因为随着造纸工艺的进步,利用国内的废纸同样能生产出质量相当的牛皮包装纸。

对于未来,多家企业负责人认为,随着洋垃圾逐步停止进口,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无疑将变得更为重要,这将促进国内的垃圾分类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升整体垃圾分类水平,建立完善的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

洋垃圾为何能“漂洋过海” 如何堵住洋垃圾入境?

即时 | 2017-08-01 07:13

一艘满载上千吨固体废物的邮轮,从某国码头起航,驶抵公海与人接头交易,再靠岸时已在我国口岸,通过伪报、瞒报、夹藏等方式躲避海关监管,或者直接“绕关”,即绕过海关私入国境。过去几十年,在暴利的诱惑下,这样的场景在洋垃圾走私者和我国海关之间反复上演。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洋垃圾为何能“漂洋过海”?如何真正做到堵住洋垃圾入境?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洋垃圾危害深远

“洋垃圾”是一个俗称,而非专业用语,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

根据环保部2009年第36号公告,禁止类的固体废物,也就是真正的洋垃圾,有12大项、80多个小项,包括废动植物产品,矿渣、矿灰及残渣,废弃的机电产品和设备等。另外,限制类的固体废物也有10个大项、50多个小项,如废纺织原料、废塑料等。

纪录片导演王久良曾对中国沿海多个省份进行调查,发现每年非法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这些垃圾最终都进入了中国沿海大大小小的废塑料回收厂,被以粗放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理,继而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专家表示,包括洋垃圾在内的许多进口固体废物质劣价低,以其为原料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不少为“散、乱、污”企业,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多数甚至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加工利用中的污染排放严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洋垃圾携带的病毒、细菌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直接感染从业人员。

目前进入我国的洋垃圾主要包括废矿渣、废催化剂、废轮胎、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工业废物,以及旧服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危险性废物等。这些洋垃圾经过层层包装,很多就堂而皇之地进入寻常百姓家。

暴利催生畸形产业链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仅在2012年就有17个集装箱、总重达420吨的生活垃圾运往亚洲,其中七成被确认运往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垃圾废品交易额达115.4亿美元,占我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1.1%。

洋垃圾销售产生的暴利催生了一条畸形产业链:发达国家淘汰废弃物—发展中国家低价进口—分拣、翻新或维修—转手加价卖给国人。其中,各个环节均有利可图:首先是国外供货商,他们以极低的价格将垃圾卖给国外买家,收取政府部门的垃圾处置补贴;对中间商而言,转手销售垃圾,可获不菲的利润;至于国内进口商的利润,主要来自对进境垃圾分拣销售后的获利。

有人大致算了这样一笔账:每吨洋垃圾到岸价140美元/吨,其中10美元付给中间商,加上进口税款等费用,每吨成本在1000元至1100元人民币,而从中分拣出的废纸市场销售价格在约2000元人民币/吨,分拣出的牛奶瓶、矿泉水瓶等塑料制品,市场销售价在7000元至10000元人民币/吨,分拣出的铝制易拉罐等市场销售价在4000元人民币/吨左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根据《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所有有害废弃物的越境转移都必须得到进口国及出口国的同意才能进行,“可事实显示,这一公约已然成为‘一纸空文’”。

国内资源需求助推进口

公众在习惯于“洋垃圾”这个说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固体废物的关注。事实上,固体废物并不等同于洋垃圾,它们中很大一部分仍具有再利用价值。

“在过去特定发展阶段,有一部分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在弥补国内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环保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敬表示。

比如说造纸,我国经济发展中纸和纸板的消费量猛增,从而导致纸浆生产和消耗量快速增长,但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匮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琪说:“进口废纸质量好,大多是木浆,经过循环利用,能制成较好的纸张。”此外,进口废塑料等,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我国进口废纸2800多万吨,与原木制浆比较,废纸制浆减少化学需氧量(COD)排放约24万吨;进口废钢铁、废铜、废铝等金属共约1400多万吨,节能130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1.1万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化工制品企业存在“舍近求远”的做法:进口废塑料一吨约为1400元,而购买国内的废塑料一吨却要5000元。专家解释,“主要还是因为国内的固体废物分类不到家,品质得不到保证”。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废物回收主要靠小商小贩完成,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还未普及,导致国内固体废物中往往是生活垃圾、废纸塑料、石头沙子甚至医疗垃圾掺杂一起,回收利用既费时又费力。

现实令人尴尬:一边是屡禁不止的洋垃圾,一边是国内不断产生的“土垃圾”。环保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56亿吨,而其中大部分的固废没有得到再利用。

“要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事情,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循环经济科技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瑞晶表示,《实施方案》的出台,正值中央要求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的节点时期。杜绝洋垃圾,减少进口固体废物也是为国内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让路,“如果我们将垃圾分类推行到位,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做好资源化综合利用,替代进口固体废物完全可行,甚至可以扩大到固体废物出口”。

官方发文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严打走私 严查倒卖

即时 | 2017-07-28 07:13

中新网北京7月28日电(汤琪) 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外公布。该方案明确,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其中,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官方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的现实背景是什么?这一方案又将以怎样的方式落实?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环保部进行了解读。

方案出台有何背景?

——走私进口洋垃圾现象屡禁不止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原料不足,中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同时,为加强管理,防范环境风险,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

然而,有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监管不力,放任洋垃圾入境非法加工利用,部分企业为牟取非法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致使走私进口洋垃圾现象屡禁不止,洋垃圾随进口固体废物夹带入境现象时有发生。

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负责人解读称,当前,中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前所未有。

该负责人表示,“洋垃圾质劣价低、污秽不堪,以洋垃圾为原料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多为散、乱、污企业,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多数甚至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加工利用中污染排放严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

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今年底前全面禁止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对于禁止洋垃圾入境,上述方案列明“时间表”、绘出“路线图”。

方案总体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从具体措施来看,方案明确,2017年7月底前,调整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目录;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纺织废料、钒渣等品种;完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制度,取消贸易单位代理进口。

2018年年底前,修订《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限定固体废物进口口岸,减少固体废物进口口岸数量;2019年年底前,分批分类调整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目录,大幅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提高对走私洋垃圾、非法进口固体废物等行为的处罚标准。

上述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坚持稳妥推进,分类施策,根据环境风险、产业发展现状等因素,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时间表,分批分类调整进口管理目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逐步有序大幅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

工作重点是什么?

——严厉查处洋垃圾走私、倒卖行为

记者注意到,方案明确,将打击洋垃圾走私作为海关工作的重中之重,严厉查处走私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电子废物、生活垃圾等违法行为。

为此,方案要求,海关总署、公安部、中国海警局负责长期落实深入推进各类专项打私行动,加大海上和沿边非设关地打私工作力度,封堵洋垃圾偷运入境通道,严厉打击货运渠道藏匿、伪报、瞒报、倒证倒货等走私行为。对专项打私行动中发现的洋垃圾,坚决依法予以退运或销毁。

此外,海关总署、环保部、质检总局、公安部将于2017年11月底前联合开展强化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违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走私、非法进口利用废塑料、废纸、生活垃圾、电子废物、废旧服装等固体废物的各类违法行为;对废塑料进口及加工利用企业开展联合专项稽查,重点查处倒卖证件、倒卖货物、企业资质不符等问题。

有无国际规则可循?

——《巴塞尔公约》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环境利益为宗旨

上述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负责人还对媒体介绍了国际社会及其他国家管控固体废物进口的情况,为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提供可循的国际规则。

记者了解到,国际社会1989年通过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是首个、也是唯一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环境利益为宗旨的国际环境公约,确立了废物产生国对其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承担全生命周期责任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以事先知情同意为核心的废物越境转移国际规则。

截至目前,《巴塞尔公约》共有186个缔约方。据介绍,该公约除管控危险废物外,“从住家收集的废物”和“从焚烧住家废物产生的残余物”也作为其他废物受到管控。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称,发达国家对废物进口管制较为宽松,例如欧盟、日本等,多数遵照《巴塞尔公约》的规定执行。“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环境意识普遍较高,劳动力成本较高,价值低、环境危害大的废物进口需求小。”

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也明确规定了“禁止进口”的废物种类。例如,印度尼西亚《环境保护管理法》禁止进口任何危险废物及其他废物;柬埔寨固体废物管理法令(1999)严禁进口危险废物及其他废物(包括可回收废物)。

走私洋垃圾形成黑色产业链 走私手法不断翻新

即时 | 2017-07-24 15:52

央广网北京7月24日消息(记者 杜希萌)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我国正式通知WTO,将在今年底前禁止24种固体废物入境。有媒体报道称,包括二手服装等走私洋垃圾近几年来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部分不法商人为牟暴利,走私手法不断翻新。

今年,厦门海关查获一起洋垃圾走私案,厦门海关缉私局漳州分局工作人员介绍:走私人员将多达500万吨的旧服装从韩国釜山港装船,试图从海上偷运入境,“外包装有韩国有日本,有毛衣有皮衣有布裤,还有有一些小孩子的童装。”

据海关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以往查获的案例,很多国外旧服装往往都是通过伪报品名、伪装货物、伪造单证等手段走私入境。这些进口到中国的旧服装,会经过人工翻拣,对于一些普通服装经过简单的修补、清洗和熨烫,然后就以“外贸尾单”或“出口转内销”的名义重新销售,而对于一些名牌旧服装,甚至还会送到干洗店清洁翻新,然后专门配上假冒的标牌进行销售。而电商领域近年来已经成为这些旧服装消纳的新渠道,尤其是一些来自日韩的旧服装由于款式新颖,在网上销售青睐。

事实上,包括旧服装、建筑垃圾等生活垃圾及废矿渣、废催化剂、废轮胎、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工业废物以及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等是我国明确禁止的进口固体废物种类。一直以来都是海关等部门的重点打击对象。

从1996年开始,我国考试对固体废物进口实行行政许可管理。环保部对外合作司司长郭敬介绍,当时,我国在塑料原料、造纸原料、橡胶原料上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匮乏。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固体废物的年进口量占全球年产生量的56%,去年进口量高达730万吨,总值达37亿美元。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不法商人看中“洋垃圾”的暴利,顶着“进口固体废物”的名头大肆走私二手服装、废电子等洋垃圾。资料显示,“违规洋垃圾”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超越我国规定进口范围把禁止进口的洋垃圾种类入境中国,另一种则是没有许可证的企业通过租买许可证进口洋垃圾。走私分子往往通过伪报、瞒报、夹藏等方式,将国家禁止入境的废物伪报成与之外形类似的其他货物,并提供虚假单证以逃避海关监管。

近几年来,我国对于进口垃圾的种类禁止种类一直在增长。此次新增的24类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大多属于低价值、重污染的类型。郭敬表示:“我们先行将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解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24类固体废物禁止进口。”

揭秘走私洋垃圾暴利链:旧服装利润至少10倍

即时 | 2017-07-23 08:36

洋垃圾中旧服装每吨能带来数千元人民币利润 网店成国外旧服装新销售渠道

  旧服装是我国明令禁止进口的洋垃圾种类

  走私分子以伪报、瞒报、夹藏等方式躲避海关监管

在7月20日环保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敬就表示,“一些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将固体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有的甚至是非法出口。”他指出,国内国外都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非法进口、夹带走私洋垃圾。那么,非法进口洋垃圾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利益链呢?

7月18日,我国正式通知WTO,将在今年底前紧急禁止4类24种固体废物入境,其中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等高污染固体废物,这些进口固废通常被人们称为“洋垃圾”。这些“洋垃圾”常掺杂有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我国调整垃圾进口法规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

其实,此前的4月18日,我国已经通过的《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完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时间表,分批分类调整进口管理目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大幅减少进口种类和数量作出了部署。

释疑

我国之前为什么要进口“洋垃圾”?

正是这个消息的出台,使很多人才意识到原来之前我国对于“洋垃圾”进口并非完全禁止,而是可以在允许范围内进口。那么我国为什么需要进口“洋垃圾”呢?

我国是从1996年开始对固体废物进口实行行政许可管理的,并颁行了进口目录,每年对进口品种和数量进行总量调控。这主要是根据当时我国在塑料原料、造纸原料、橡胶原料上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匮乏,希望通过固体废物的适度进口补充这些原料的不足。

数据显示,我国对固体废物的年进口量占全球年产生量的56%,去年进口量高达730万吨,总值达37亿美元。不过据环保部人士表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已经对一些粗放型产业逐渐淡出,对于部分洋垃圾的需求量也应声而降。近年来我国合法进口的固体废弃物已经由以低价值、重污染的废塑料、废纸为主转向了高价值、污染低的废金属上。此次我国率先禁止进口的24种固体废物绝大多数都属于前者。

关注

非法进口洋垃圾已形成利益链

在7月20日环保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敬就表示,“一些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将固体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有的甚至是非法出口。”他指出,国内国外都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非法进口、夹带走私洋垃圾。那么,非法进口洋垃圾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利益链呢?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早在三十多年前,日本等周边国家就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向中国出口垃圾的专业公司,它们收集到垃圾后经过简单分类组织向中国出口。这些国外的垃圾供货公司中,既有外国人开的,也有在中国专门接收洋垃圾的人跑到国外注册的,自己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其实这些国外出口垃圾的公司从收购垃圾到整个出口过程中物流都是要自己出钱的,所以它们从垃圾本身赚不到钱,收入都来自国外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置补贴。据了解,发达国家对于垃圾处理的费用很高,大概在每吨400美元至1000美元,而运到中国,即便加上运费每吨的成本只有10美元至40美元。

这些洋垃圾进入中国后,国内的接收方通常以极低的价格买进来。不过根据每次垃圾的种类不同以及分类的精细程度有价格区别。通常以废旧衣服为主的洋垃圾为每吨几百元人民币的价格。然后这些洋垃圾会通过多次挑拣分类,层层转卖出去,往往越到分拣精细的后端价格越高,最后就形成了纸张、金属、塑料、服装、电器等精细分类的垃圾,再运送到不同的地方进行进一步不同方式处理,比如,纸张、塑料、金属类的会作为原材料投入循环生产;电器会在拆下有效零部件后进行进一步拆解,比如,分离出玻璃、塑料、橡胶、金属等,有时还可以提炼出贵金属,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这些洋垃圾流入中国,大致经过入境、转运、加工、销售等几个环节,有着明确的分工,形成了产业链,通常按照不同环节对不同种类垃圾有着明确的界限,由不同组织分别经营并且之间形成单线联系。最终各方都在这个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获利。

现状

为牟暴利走私洋垃圾手法不断翻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垃圾都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在一些人眼中,垃圾却成了宝贝,千方百计要进口到中国。一方面,是这些洋垃圾确实能够成为一些行业的生产原材料实现价值,但另一方面则是很多人对一些洋垃圾翻新再次出售牟取暴利。也正是因为这种利益驱使,很多不具备垃圾进口资格的人也想方设法不惜通过违法手段走私洋垃圾。据海关人员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违规洋垃圾”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超越我国规定进口范围把禁止进口的洋垃圾种类入境中国,另一种则是没有许可证的企业通过租买许可证进口洋垃圾。

据了解,我国海关从2013年开始专门针对“洋垃圾”走私启动了的“绿篱”专项行动,对洋垃圾走私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但由于其中的利润丰厚,“洋垃圾”走私手法也不断翻新,走私分子与海关缉私人员玩起了捉迷藏。

我国明确禁止进口固体废物走私,包括废矿渣、废催化剂、废轮胎、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工业废物以及旧服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等。但走私分子则对应以伪报、瞒报、夹藏等方式躲避海关监管,比如,将国家禁止入境的废物伪报成与之外形类似的其他货物,并提供虚假单证以逃避海关监管,甚至有的在申报进口货物时,直接夹藏国家禁止进口的“洋垃圾”。有的还在废五金中夹藏禁止进口的电子垃圾、在废塑料中夹藏废轮胎切片,甚至还有的在矿石中夹杂明令禁止进口的废矿渣,这些都增加了检查人员对货物区分和定性的难度,特别是矿石和废矿渣有时甚至属于同一属性,仅在矿物质含量方面有所区别。

聚焦

转租许可证成洋垃圾走私主要手法

为了规范进口洋垃圾的管理,我国对固体废弃物的进口和处理采取许可证制度,也就形成了“指标”。虽然我国明确禁止转让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但事实上,由于许可证是紧缺资源,一些具有固体废物进口资质的公司开始有偿转让许可证。据海关人士介绍,所谓转让许可证其实就是虽然自己消纳不了那么多洋垃圾,但依然顶着许可证的“上限”进口,将洋垃圾入境后再转给没有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从而让这些无证者也得到了洋垃圾。这种租借许可证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犯罪手法。

在近期我国东南某地查处的一宗“洋垃圾”倒卖案中,查办人员发现,两家企业从2015年开始分别以每吨约80元的价格,向另一家拥有许可资质的化工企业购买约1.8万吨的进口废塑料批文指标,后者牟利近150万元。在今年3月立案侦查的一起固体废物走私案中,实际收货人在境外采购废塑料,之后由拥有许可证的某贸易有限公司与某纺织品有限公司向海关申报进口,货物放行后再运送给实际收货人,两家公司向实际收货人收取每吨700元至800元不等的“包通关费”。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有资质企业铤而走险出卖这些固体废弃物进口指标,其实除了牟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如果今年进口指标用不完,环保部门就会在下一年核减进口指标,形成了“用不了也要进口”的失控局面。加上一些地方对合法进口进来的固体废物缺乏流向监控,也“成就”了这种许可证寻租行为。在一桩案例中,一家公司建有三条用于处理进口固体废物的生产线,却仅有一条正常开工。但该公司仍按照每年产能全开即15000吨的“顶格额度”向海关报关,“套”出来的额度就被“转让”出去。自己用不完进口额度的同时,大量进口超过自己处理能力的洋垃圾,这些进来又无法通过正规渠道消化的洋垃圾全部进了地下加工厂,进行分拣提炼,一方面对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一些通过非法渠道进口的洋垃圾进行二次销售,更是对国人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揭秘

洋垃圾中旧服装利润至少有10倍

以旧服装为例,通常国内接货人以一二百元一吨购进以旧服装为主的洋垃圾,然后经过层层分拣,最终能按1元钱1斤的价格销售出去,除去人工成本,转一次手价格就翻了几番。

而以1元钱1斤买去旧服装的买家则会再根据新旧程度进行分拣,对于比较新的衣服会采取翻新手法通过一些不正规渠道进行二次销售,往往都是当作新衣服卖。而拣出来的一些没法当新衣服卖的则直接当作二手服装销售,可以按几元钱一件或者论斤称的方式再销售出去,最终销往偏远农村、工地等。另外,电商如今也成为这些服装类洋垃圾的重要流通渠道。

有曾经采访过专门翻新旧服装的洋垃圾村的媒体推算,即便最后有一半旧服装无法二次销售,彻底变为垃圾抛弃,通常也能达到10倍左右的利润,即每吨洋垃圾能带来数千元人民币的利润。

其实,旧服装是我国明令禁止进口的洋垃圾种类。不法分子主要是通过在合法洋垃圾中夹带等走私途径进口国外旧服装。此前曾有媒体引用知情人士的话,称这些旧服装都是“来自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垃圾场、废品处理厂及医院、殡仪馆,有些是病人不穿的,有的甚至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此前曾有媒体在暗访时亲眼见到一些进口旧服装上存在大量血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爆料

网店“剪标”外贸衣服很可能是洋垃圾

据海关人士向北青报记者介绍,根据以往查获的案例,很多国外旧服装往往都是通过伪报品名、伪装货物、伪造单证等手段走私入境的。

而对于这些进口到中国的旧服装,会经过人工翻拣,对于一些普通服装经过简单的修补、清洗和熨烫,然后就以“外贸尾单”或“出口转内销”的名义重新销售,而对于一些名牌旧服装,甚至还会送到干洗店清洁翻新,然后专门配上假冒的标牌进行销售,有时还价格不菲。据了解,电商领域近年来已经成为这些旧服装消纳的新渠道,尤其是一些来自日韩的旧服装由于款式新颖,在网上销售还颇受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青睐。去年下半年,深圳边防就曾截获过一批549吨重的洋垃圾服装,其数量之大也足见国内市场需求的旺盛。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醒一些习惯在网上私人店铺淘服装的消费者,如果店铺中的服装款式大多以单件形式出现,而且款式跨度很大,那么就要提高警惕。即便同款衣服不止一件如果只有两三件,那么也应该仔细甄别来源,因为在很多地方的旧服装回收销售已经形成产业链,甚至会对服装进行分类整理向下游出货。此外,由于服装在穿用和洗涤过程中,往往商标部分是最容易磨损的,因此对于一些商标明显显旧、卷曲、发黄的服装也要尤其注意。一些网店还会销售一些商标被剪掉的外贸衣服,这种“剪标”的原因往往不是像商家所说的为了规避“打假”,而很可能就是来自国外的旧服装。本版文/本报记者张钦供图/视觉中国

个案分析

“洋垃圾村”缘何屡打不散

在分工明确的洋垃圾走私产业链中,多方各自获利。“在这些洋垃圾处理的整个过程里,就是分拣需要成本,大多是在农村对农民进行简单培训后就可上岗,用最原始的那种方法,成本非常低。”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前几年在国内有不少专门分拣加工洋垃圾的村子,有专门加工旧电器的、有分拣旧服装的,在全国都小有名气,一有洋垃圾就往那些地方运。

北青报记者查询,这些洋垃圾村在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密集,比如,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曾以拆解废旧电子垃圾而出名,广东省汕尾市碣石镇以分拣旧服装出名,此外广东清远市龙塘镇定安村、佛山市大沥镇的联滘村都曾是有名的“洋垃圾村”。

央视记者在2009年10月中旬曾暗访过广东陆丰市碣石镇新饶村的洋垃圾服装市场,发现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相当严密的走私、加工、兜售洋垃圾服装的地下产业链。当时新饶村的洋垃圾店铺密如蛛网,每家店铺都在公然销售着从日本、韩国等国家走私来的旧服装。汕尾海关缉私局此前的一份调研统计显示,在26万人口的碣石镇,当时从事“洋垃圾”服装经营的就有万余人。

据称在央视节目播出后,当地曾出动公安、工商等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联合执法整治洋垃圾产业链。不过4年后的2013年央视重新暗访这里时,碣石的洋垃圾市场并没有被打掉而是和4年前一样红火,上千家店铺公开兜售洋垃圾服装。而且这里形成了更为精细的产业链,比如,对旧服装去球、刷毛处理,每件的处理费是5至7角;缝补旧衣服上的破洞每件1元左右,甚至这里还有商标标签专业店,有很多国家的服装商标销售。在当地,一件旧的韩版女皮衣原来售价20元,找专人花40元翻新处理之后就能跟新的一样。

而到了今年3月3日,汕头海关和陆丰公安、边防、工商等部门又在碣石镇捣毁一个走私进口旧服装的储存窝点,多达96吨的进口旧服装被锈迹斑斑的铁丝捆绑成堆,包装袋上的英文字母还清晰可见。如此顽固的旧服装生意久灭不绝,足见其中的利益丰厚。

财经观察

强化垃圾分类有助降低洋垃圾需求

目前我国只是先行对4类24种固体废物发出了入境禁令,这意味着我国还不能立即停止对所有洋垃圾的进口,这与我国还有一些产业确实离不开洋垃圾有关。

“一方面是明知道洋垃圾污染环境却不得不进口,另一方面是我国越来越多的垃圾无法处理,这就引出了我国的垃圾分类问题。”前述人士表示,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垃圾还没有实现分类,这其实就是把有用的废弃物与无用的废弃物混杂在了一起。如果我们能够有效推进垃圾分类,未来很多以固废为原材料的产业就可以通过消纳中国垃圾来实现生产。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4月份我国通过的《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对“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顺序、有步骤地实施过程中,同时就强调做好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指明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方向。“如果我们将垃圾分类推行到位,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做好资源化综合利用,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找到了对国外进口固废物的代替方法。”

我国将禁止进口24类“洋垃圾”

即时 | 2017-07-21 14:35

  ■新华社

  我国将在2017年年底前对环境污染风险高、群众反映强烈的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物禁止进口,并根据WTO有关透明度义务的要求,在相关委员会项下进行了通报。

  今年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完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大幅减少进口种类和数量;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发展循环经济。

  据环保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敬在7月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过去有一部分进口原料的固体废物在弥补国内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暴露出不少问题。一些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将固体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有的甚至是非法出口。这些废物污染了环境,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是“洋垃圾”问题,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他特别介绍,国际社会为有效管制危险废物在各国之间的转移,在1989年就制定了《巴塞尔公约》,中国是这个公约的缔约方。公约规定出口危险废物必须征得进口国主管部门的同意,这是控制“洋垃圾”的国际手段。但是,国内国外都有一些不法商人为利益非法进口、夹带走私“洋垃圾”,造成不少环境问题,必须严厉打击查处。

  据了解,环保部自7月1日起启动了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加强对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

中国将禁止24类“洋垃圾”进口 已经向WTO进行通报

即时 | 2017-07-21 06:59

在过去特定的发展阶段,有一部分进口原料的固体废物在弥补国内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暴露出不少问题,污染了环境,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是洋垃圾问题,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昨日举行的环保部例行发布会上,环保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敬介绍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方面的工作进展。针对近期引发社会关注的“洋垃圾”问题,郭敬回应称:2017年底之前,中国将禁止进口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物。

不法商人夹带走私洋垃圾

据郭敬介绍,在过去特定的发展阶段,有一部分进口原料的固体废物在弥补国内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暴露出不少问题,污染了环境,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是洋垃圾问题,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他表示,一些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将固体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有的甚至是非法出口。“我们必须看到国内国外都有一些的不法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非法进口、夹带走私洋垃圾,造成不少环境问题,必须进行严厉的打击查处。”

已经向WTO进行通报

对此,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会议指出,要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完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时间表,分批分类调整固体废物进口管理目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的手段大幅度减少进口固体废物的数量,同时我们国内要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发展循环经济。也正是为此,我们先行将环境污染风险很高、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物禁止进口,并根据WTO有关透明度义务的要求,在相关委员会项下进行了通报。”郭敬说。

河北等地查出数量较大洋垃圾

环保部此前通报,近两年的环境执法检查发现,一些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小、污染严重,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较为突出,增加了区域环境污染负荷,也给个别地区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公开报道显示,近两年,河北、深圳、厦门、南京等多地都查出数量较大的“洋垃圾”走私案。

因此,环保部自今年7月1日起,用一个月时间开展专项行动,检查是否存在转让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及非法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据环保部最新通报,截至7月17日,环保部各检查组共检查企业1162家,对751家企业提出立案处理处罚建议,占检查企业总数的65%。

海关总署今年重点打击走私“洋垃圾”

北青报记者昨天从海关总署获悉,从今年初开始,全国海关已经展开了为期一年的打击走私“国门利剑2017”联合专项行动,其中一项稽查重点就是针对走私“洋垃圾”。

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我国多地海关都查获过走私洋垃圾案件。上个月,汕头海关在汕头、深圳、广州、惠东等多地同时开展查缉行动,一举摧毁一个利用他人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走私废塑料、废五金等固体废物进境的犯罪网络团伙,现场查扣废塑料、废五金2000多吨。这也是该关成立以来查获的最大一宗废物走私案。同样是上个月,济南海关隶属淄博海关在对一批进口造纸原料实施查验时,发现其中混有大量杂物,当即对其进行封存。经相关部门进一步检疫确认,该批进口货物不符合《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最终对这73.9吨超标造纸原料办理退运手续,3个40尺集装箱超标造纸原料被退回出口国。近日厦门海关还查获一起洋垃圾走私案,海关关员查验时发现,厦门某公司申报进口的“牛皮革”均为红褐色和棕黄色的条状牛皮角料,并无形状规整的整张牛皮。经专业机构鉴定,这些牛皮边角料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类固体废物,共计16.16吨。

文/记者 邢颖 张钦

相关新闻

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防范环境风险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郭敬表示,中国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学习借鉴生态环保先进经验。目前,环保部正着手建设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支持“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

据他介绍,“这个平台总体的定位是支持沿线国家绿色转型、促进绿色贸易、绿色投资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设成一个信息交流的旗舰式窗口,要建成知识和技术的分享平台和共享平台,建成信息支撑和决策支持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惠益共享”。

谈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环境风险时,郭敬表示,2013年,环保部和商务部共同发布了《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指导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遵守当地的环境法规标准和要求。2016年年底,环保部、发改委、商务部又联合发布《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倡议,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郭敬表示,近年来,中国相关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里面,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增加,很多项目获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肯定。

比如,中方企业承建的印度古德洛尔燃煤电站项目,2016年获得印度推进规模发电基金会颁发的环境保护奖。中方负责建设的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项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远远低于当地的排放标准。中方承建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一期市政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站,今年5月刚完工,是白俄罗斯处理能力最强、处理工艺最先进的污水处理站。文/记者邢颖

环保部专项打击洋垃圾 采用异地交叉、属地配合方式

即时 | 2017-07-10 09:57

记者从环保部获悉:环保部将组织开展为期1个月的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

“近两年的环境执法检查发现,一些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小、污染严重,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较突出,增加了区域环境污染负荷,也给个别地区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

专项行动采取异地交叉、属地配合的方式。通过整合环境执法、监测、固废管理力量,综合运用现场勘查、取样监测等手段,全面排查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将对检查组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下发督办通知,对地方环保部门无正当理由不立案查处、执行不力、进展缓慢的,约谈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约谈后仍拖延不办的,启动问责机制。对通风报信、包庇纵容等违法违纪行为追究责任。

环保部启动专项行动 打击违规处置“洋垃圾”行为

即时 | 2017-07-05 15:12

经济日报讯:北京7月4日讯 记者曹红艳报道:7月1日至3日,环保部对来自27个省份的420名执法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他们将组成60个检查组,实施为期一个月的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

据介绍,本次行动将采取异地交叉、属地配合的方式展开,通过整合环境执法、监测、固废管理力量,综合运用调阅档案材料、现场勘查、取样监测、核查企业台账等手段,全面排查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的环境执法检查发现,一些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小、污染严重,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较为突出,增加了区域环境污染负荷,也给个别地区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

据介绍,检查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检查重点核查企业是否具备环评审批、环保验收、排污许可等相关手续;二是检查企业是否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是否规范设置排污口,是否存在偷排漏排行为,是否存在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三是检查企业是否落实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方面的环境管理要求,核查是否存在转让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进口废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洋垃圾”暴利:1公斤服装几十元 门店年赚十几万

即时 | 2017-06-15 07:16

6月13日凌晨,广东汕头海关开展缉查行动,一举打掉了5个固体废物走私入境团伙。据初步查证,自2014年10月份以来,梁某、郑某等揽货通关团伙冒用他人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为汕头市龙湖区某塑胶厂等多个境内货主伪报走私进口废塑料、废五金等固体废物,涉案货物约8.5万吨,案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近期,我国多地海关查获多起“洋垃圾”走私进口大案。“新华视点”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洋垃圾”治理依然面临复杂严峻形势。

高压打击屡查“洋垃圾”案

固体废物走私危害大、处置难,一直是全国海关打击的重点。据黄埔海关沙田办物流监控科科长林海介绍,来自境外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废五金、废塑料等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二是废矿渣、旧服装、建筑垃圾等不能作为资源使用、或虽可用作原料但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固废,俗称“洋垃圾”。

去年底以来,广东查获11870吨冶炼矿渣和部分生活垃圾、浙江查获3000多吨电解铝阳极炭块残极、大连查获1000余吨走私固体废物、厦门查获来自韩国的500吨旧服装……我国各地海关缉私部门连续围堵、破获多起“洋垃圾”走私案件。

据海关总署通报,仅今年3月17日开展的整治固体废物走私联合行动第二战役中,全国12个直属海关就破获涉嫌走私犯罪团伙17个,初步查证涉嫌走私进境固体废物2.8万吨。

很多“洋垃圾”会被不法分子分销给不具有加工资质的小作坊处理,导致不少地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此外,“洋垃圾”还会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人身安全威胁。

今年3月3日,汕头海关和陆丰公安、边防、打私、工商等部门在碣石镇捣毁一个走私进口旧服装储存窝点,多达96吨的进口旧服装被锈迹斑斑的铁丝捆绑成堆,包装袋上的英文字母还清晰可见。据汕头海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旧衣服不仅来源不明,且未经检疫、消毒,一旦流入市场不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给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在汕头海关6月13日查获的8.5万吨固废案中,不法分子前期经营显示,通过非法手段进来的固体废物经过简单加工处理,成为拖鞋、凳子、玩具、餐盒、餐具、吸管等生活用品,潜藏卫生安全风险。

卖服装“洋垃圾”年赚十几万

“洋垃圾”暴利惊人。记者此前在陆丰市碣石镇采访时了解到,非法“洋垃圾”旧服装交易中质量好的按件批发,差的就“论斤称”,1公斤服装几十元、1件衣服几块钱,到了门店开价十几块钱,相当于一转手价格就翻几番,有的门店一年可赚十几万元。

在今年2月广州海关查处的一起“洋垃圾”案件中,涉嫌走私进境的约800吨电子垃圾40余柜、案值超1亿元;在今年3月厦门海关的一次打私行动中,工作人员查扣国家限制进口的废塑料2000余吨,初估涉案案值超过6000万元。

“洋垃圾”屡禁不止的背后,是非法倒卖和转让固废进口许可证的“黑色利益链”,倒卖“指标”成为一桩利益惊人的生意。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在东南某地查处的一宗“洋垃圾”倒卖案中,查办人员发现,从2015年开始,两家企业分别以每吨约80元的价格,向另一家拥有许可资质的化工企业购买了约1.8万吨的进口废塑料批文指标,非法转让方牟利近150万元。

今年3月立案侦查的一起固体废物走私案中,犯罪嫌疑人交代,实际收货人在境外采购废塑料,之后由拥有许可证的某贸易有限公司与某无纺制品有限公司向海关申报进口,货物放行后再运送给实际收货人,两家公司向实际收货人收取每吨700元至800元不等的“包通关费”。

办案人员透露:“该案犯罪嫌疑人还交代,如果今年进口指标用不完,环保部门会在明年按照上一年实际进口量减少进口指标,企业于是铤而走险利用这些指标去牟利。”

我国2011年颁布实施《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进口固体废物监管工作主要由海关、检验检疫、环保、商务、发改等五部门共同负责。然而一些地方对固体废物进口后实际的货物流向缺乏有效监控,货物通过许可证进口后是否在备案工厂进行加工,仅凭拍照来印证,漏洞较大。

东部沿海某省有关部门近期查处了一家涉嫌参与走私固体废物的化纤公司。执法人员发现,该公司建有三条用于处理进口固体废物的生产线,实际仅有一条正常开工,而该公司仍按照每年产能全开即15000吨的“顶格额度”向海关报关,“套”出来的额度被“转让”到了其他省份的小作坊,企业从中牟取暴利。

挤压“洋垃圾”市场空间

目前,东南沿海不少地方正加强部门合作,完善协同配合机制,筑牢“洋垃圾”防控体系。

福建海关等部门今年一季度抓获3个走私固体废物团伙,现场查扣国家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2000多吨,环保厅了解案情后将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在各地开展排查,防止同类问题发生。

广东省陆丰市正组织公安、交通、海防打私、环保、市场监管等执法力量,分成陆上和海上两个行动小组,对碣石湾海域和周边路段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监控,严防旧服装非法流入。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小东建议,检察机关应与海关等共同研究制定打击走私“洋垃圾”犯罪指导性意见,加强海关、环保部门与检察机关的衔接配合,整体推动案件办理进程,更全面精准打击该类犯罪,对犯罪分子形成更大震慑力。

业内人士认为,杜绝“洋垃圾”,既要加强部门联动、增强打击力度,也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创新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机制,减少“洋垃圾”消费市场。

《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时间表,分批分类调整进口管理目录。相关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将促使国内企业逐渐减少对国外废物原料的进口依赖,转而更好地利用国内废旧资源,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双受益”。

曾经被外界称为“电子垃圾之都”的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拆解走私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现象一度泛滥猖獗。当地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引导拆解户入园实现统一生产、交易。

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郑金雄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货物流向清晰,防止“洋垃圾”非法交易行为,没有登记信息的运载固废车辆和个人将会遭到相关部门查处。“如今,‘洋垃圾’一露脸就会被查处,自然没了生存空间。”

查获“洋垃圾”后还需“上下求索”

即时 | 2017-06-13 17:19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