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论文被撤稿

在身陷学术争论,被质疑是否具有可重复性一年后,英国《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韩春雨称,撤稿是出于“科研记录的完整性”的主动行为,并表示“实验还需继续论证和完善”。

 资  讯 

韩春雨《自然—生物技术》撤稿追踪:撤稿是否等同于学术造假?

即时 | 2017-08-04 08:58

原标题:韩春雨《自然—生物技术》撤稿追踪:撤稿是否等同于学术造假?

在身陷学术争论,被质疑是否具有可重复性一年后,英国《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韩春雨称,撤稿是出于“科研记录的完整性”的主动行为,并表示“实验还需继续论证和完善”。

“新华视点”记者就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权威专家。

焦点一:撤稿是否等同于学术造假?

按国际惯例,研究团队发表的文章结论必须是可重复的。“主动撤稿表明韩春雨团队也意识到他们文章有不能重复的问题。”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教授楼振昆说,“能够主动撤稿需要勇气,很多重复不出的文章作者也不愿主动撤稿。实验不能重复可能有多种原因,现在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韩春雨团队是造假。一般被动撤稿是查出有造假行为。希望韩春雨团队能够公布实验原始资料和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记录一步步重复,看是否能够重复出来。”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认为,撤稿是“重要一步”,让我对科学共同体有了些信心。他同时也期待下一步动作。“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到底是造假还是单纯的试验错误。”

据了解,学者对于已发表的论文,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主动撤稿。例如,认为论文的证据不充分,试验数据还不能得出文中结论,或是认为数据处理不妥,暂不适合发表论文等。

一些受访者认为,撤稿不等于造假。但也有不少研究人员感到“疑惑”:如果数据真实可靠,面对如此压力,韩春雨团队为何始终都不愿公布实验记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评论认为,韩春雨的技术在去年遭到大面积质疑后,一些业内人士其实心里都已下了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靠的研究结果。“我自己后来也仔细研究过相关知识和文献,发现NgAgo理论上就不可能具有和Cas9相同的基因编辑功能。”

几位生物学领域的资深科学家表示:“我们几位同行讨论过也认真分析过韩春雨的论文,并且在2016年7月份意识到,这应该是学术造假。”“通俗点说,就是说这个蛋白没有足够的能量去打开DNA进行剪切”“仔细阅读论文就能够知道,实验不可能成功”。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说:“新闻的常规是很快报道事情重要进展,科学新闻的国际标准是请多个专家读论文后发表评论。但即使这样,有时也不能判断其中的问题。好在科学研究的判断还有时间的考验,以及同行的重复和验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副主任刘承波认为,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另一方面,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鉴别是真科研还是假科研。这必须依靠我们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去解决,要做到“既鼓励创新,又杜绝造假”。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张新年律师认为:如果是故意为之,旨在沽名钓誉,就构成学术造假。但如果这种结果非其主观为之,而是属于纯粹的方法或者技术问题,则不宜认定为学术欺诈。

焦点二:国际上处理学术争议的科学途径是什么?

韩春雨从“一鸣惊人”到同行质疑纷至沓来,到撤稿,过程跌宕起伏。

那么,撤稿之后该何去何从?国际上处理学术争议的科学途径是什么?

专家们表示,国外对于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调查都比较严格,遇到类似实验无法重复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会启动调查程序。一旦查明是学术造假的话,意味着研究者将身败名裂。论文的通讯作者必须承担主要责任,整个研究团队也须对此负责。而研究团队所在高校,作为学术诚信监管主体也应该承担一定后果。

例如,美国的政策文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调查程序、各部门的职责、如何处理等都做出规定,相应的处罚包括辞退、降职、减薪、停招研究生、拒绝授予终身职教授等,并根据过错程度,数年内甚至终生不得再申请项目,也有因情节恶劣的学术造假锒铛入狱的例子。

楼振昆说,对于类似事件,国外会邀请独立调查组,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调查。一经查实是学术造假,会遭到重罚,基本意味着学者的学术生涯结束。

焦点三:相关调查是否会启动?

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公布《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集中被撤事件调查处理结果:“坚持眼睛向内,坚决打击学术不端”。

科技部门表示对韩春雨学术争议高度关注。

河北科技大学3日在官网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楼振昆认为,学校和河北省有关部门以及第三方调查组都应该组织调查。事实上,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是这一事件的利益相关方,也许因此学校没有进行调查的动力。不少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介入调查,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还有多位专家提出,在调查的过程中,韩春雨本人有义务在合理范围内披露他所掌握的数据和实验过程,河北科大应予积极配合。但河北科大作为利益相关方,应当适度回避,由第三方评测机构予以认定。

“科学发展是不断证伪的过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说。期刊发表不一定代表正确。只要不是恶意欺骗或机构秘密,任何研究进展都应该及时在同行中公布、讨论。

也有专家特别提出,搞科研还是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科学的成功是偶然,不成功才是常态,实事求是与宽容失败应并重。(记者王阳、杰文津、张漫子、朱涵、余晓洁)

分析“韩春雨撤稿”应基于常识思维

即时 | 2017-08-04 08:39

在国内外学者几番公开质疑其可重复性过去一年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已由《自然-生物技术》撤回。有分析认为,在学术出版领域,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往往由论文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同时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该论文。

从刚发表时的一鸣惊人,到发表后的屡被质疑,再到一年后的主动撤稿,身为科研者的韩春雨无可奈何地成为舆论焦点。韩春雨在名利双收时,也收获了此起彼伏的质疑。为了平复这些质疑,韩春雨选择了主动撤稿。而这一撤稿举动,又会引起新的质疑——韩春雨的论文是否真的存在问题?

分析韩春雨撤稿应基于常识思维,才能让科研问题交给科研机构去解决,才能让公共问题在公共领域内理性讨论。

首先,科研真实只能交给科研机构去验证。韩春雨的实验到底有没有问题,其所谓的科技突破真实性到底如何?这首先是个科学问题,是个事实判断。之前,尽管有众多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声称其实验的数据无法复制,这也只能说明其实验无法复制。至于无法复制的原因是造假还是隐瞒核心数据,抑或是其他不得而知的原因,公众可以围观可以质疑,但不该猜测不该断言。毕竟,作为事件的旁观者,普通人缺少基本判断能力,他们能做的其实是保持舆论韧性,并静待事实真相的揭露——这离不开科研机构的努力,离不开科学共同体的自我净化。

其次,行政话语应该止步于科研的真实性。科研的真实性如何,应该由科研机构认定,应该由科学共同体论证。这是一个常识。但是,很多时候,因为个人的科研与集体的科研工作、与机构的科研政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科研成果引起轰动时,行政权力通常会适时表现出其身影。这原本不是一个问题,对科研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科研的繁荣,但需要警惕的是,行政话语应该在科研的真实性面前止步,应该充分尊重科研的规律和科研的原则。否则,就可能以行政话语代替科学判断,不仅扭曲了科研的规律和原则,也容易让自身处于被动位置。此前,对于韩春雨争议性成果的大加褒奖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科研个案不宜成为论证的普遍证据。毫无疑问,韩春雨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分析的典型。特别是,当他以副教授的身份在一所并不那么知名的学校做出了如此轰动的科研成果时,他更应该被研究。但无论其最后的成果被验证属实,或被证伪,他也只是一个典型个案而已。并不能拿他来证明科研无所谓平台,只要坐好冷板凳就行,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平台自然越高越好;也不能拿他来证明中国的科研经不起考验,很多科研只是骗取经费的弄虚作假。事情还没有到这一步,中国的科研进步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所以,理性的态度就是个案归个案,先把个案解析清楚、透彻再说。

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已经发表声明:“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这个表态是对的。这个学术评议应该早些启动。一方面,发表韩春雨论文的杂志其实没有验证其科研真实的能力和义务,这个责任应该由韩春雨所在学校承担;另一方面,当质疑之声层出不穷时,韩春雨及其所在学校最需要做的不是“沉默是金”,而应该是以数据说话,以真相说话,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界和公众的误会、误解。

对于韩春雨和河北科技大学来说,撤稿并不是一个轻易做出的决定。当然,撤稿本身并不会消除任何外在的质疑。只有从常识出发,把科研的问题交给科研机构,把真相的调查交给第三方,事件最后的真相才能成为平息舆论的关键所在。

韩春雨团队主动撤回基因编辑技术论文

即时 | 2017-08-03 11:49

新华社伦敦8月2日电(记者 张家伟)围绕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有关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论文的争议持续一年多之后,发表这篇论文的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2日在其网站上刊登韩春雨等人的声明说,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他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其展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

韩春雨团队去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根据论文,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术相比,NgAgo-gDNA技术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后中国及其他国家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

韩春雨团队2日在撤稿声明中说,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

这次撤稿的论文题目是“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韩春雨等人在声明中说:“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与此同时,《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一篇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的社论中说,“如今尘埃落定,这也是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为澄清NgAgo的功能而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证明”,“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社论还强调,韩春雨等人的研究被撤回“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