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遭遇监管严查 多家银行发短信催交消费凭证

多家银行负责人表示,不论是个人消费贷款还是经营贷款,都不能用来买房买股票,这一点有严格的监管要求限制。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都要填写贷款用途,还要提交能证明用途的合同、发票等材料。银监会还规定,发放的消费贷款如果金额超过30万元,不能直接打到贷款人的账户。

 资  讯 

银监会:严查挪用消费贷款资金

即时 | 2017-09-30 09:17

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9月29日在“今年以来银行业运行及监管情况”通报会上表示,要严厉打击“首付贷”,严查挪用消费贷款资金,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

他介绍,今年以来,银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范风险。防风险首要任务是将风险底数摸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方。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交叉金融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等都让金融机构自身和监管部门进行了排查,查找风险的引爆点在什么环境、传导路径是怎样的,将这些底细、原因搞清楚。

“通过排查安排,银监会对这些风险节点、传播路径等情况已基本掌握。”肖远企说。

他同时介绍,在防范重点领域风险方面,银监会通过推动强化联合授信和集中度监管,减少对大中型企业集团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集团的过度授信;在交叉金融业务监管方面,重点规范银行同业、理财、表外业务,按照穿透原则识别底层资产,降低影子银行风险。记者傅苏颖

“消费贷”遭遇监管严查 多家银行发短信催交消费凭证

即时 | 2017-09-27 17:55

多家银行负责人表示,不论是个人消费贷款还是经营贷款,都不能用来买房买股票,这一点有严格的监管要求限制。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都要填写贷款用途,还要提交能证明用途的合同、发票等材料。银监会还规定,发放的消费贷款如果金额超过30万元,不能直接打到贷款人的账户,而是采取受托支付形式,打到用途有关的账户。

近日,王小姐收到某股份制银行发来的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感谢您办理我行**贷业务,为持续追踪资金使用情况,现需您上传相关消费凭证,请于2017年11月30日前通过我行信用卡网站完成凭证上传。”王小姐上半年用了这家银行的消费贷5万元,早已还上这笔贷款,竟然还收到这条短信,王小姐感到十分诧异。事实上,最近收到类似短信的客户远不止王小姐一人,多家银行都按照监管的精神要求,向消费贷款客户发出了类似补交消费凭证的通知。消费贷现在已经陷入“围追堵截”的局面。

严查

没证明贷款余额将一次性计入信用卡账户

这家股份制银行的客服对王小姐解释称,这种消费贷款本来申请的时候就要提供用途的,因为近期监管要求,只要用过贷款没有提供消费凭证的都要提供,“无论贷款额度大小,只要之前没有提交过凭证,就需补交已使用额度的消费用途证明材料,材料可以是货单、发票、合同或转账凭证等”。

北京市民杨先生最近也收到了一条来自银行的信息,要求他于9月底前,将此前在该行办理的信用卡现金贷款的资金消费凭证上传至指定系统,并告知如果发现其将贷款用于购房等投资领域,或未上传任何证明信息,银行将把这笔原本为三年期的消费贷款余额一次性计入信用卡账户。如果没有通过银行的筛查,杨先生近期必须还清剩余的近30万元。

还有办过消费贷的市民反映,接到银行特意打来的电话,说如果贷款进了理财和保险,必须立马还清。另外还提醒,所有的贷款不能进支付宝、理财通之类的,更不能买房。

北京一家国有银行某支行的个贷部门经理也表示,目前客户在申请消费贷时都要提供贷款用途。此外,客户需要在银行放款一个月后提供增值税发票。如果提供不出消费用途证明材料,就很有可能被收回贷款。

除了补交消费证明材料,抽查也是银行采取的方式之一。一家总部在南方的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表示,对于消费贷款,该行的贷后管理人员还会通过抽查走访的方式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贷后检查,如果抽查对象对贷款消费用途不能提供合理说法,就有可能提前收回贷款。

原因

监管发文严控消费贷

让银行对“消费贷”如此围追堵截的正是监管部门的严格要求。9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联合发布《关于消费贷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通知》。此前,北京、江苏、深圳三地监管部门也先后发文。

监管部门此次再次强调,严禁个人消费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投资及支付购房首付款或偿还首付款借款等行为,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消费贷;而个人综合消费贷最高额度不准超过100万元,最长贷款期限不得超过10年。

多家银行负责人对北青报记者表示,事实上,不论是个人消费贷款还是经营贷款,都不能用来买房买股票,这一点有严格的监管要求限制。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都要填写贷款用途,还要提交能证明用途的合同、发票等材料。银监会还规定,发放的消费贷款如果金额超过30万元,不能直接打到贷款人的账户,而是采取受托支付形式,打到用途有关的账户。比如,申请装修的贷款,直接打到装修公司的账户;申请旅游的直接进入旅行社账户。

分析

消费贷违规购房是遭严查主因

此前,部分银行在办理消费贷时,没有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导致了消费贷违规流向投资购房领域,这正是让监管部门这次痛下狠手的原因。9月16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全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楼市现象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3月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明显偏离稳中有升的零售额同比,预计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的30%。其中,9成流向粤闽苏沪川冀。

国金证券分析,居民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信贷,在消费信贷表现强劲之下,8月居民消费增速却呈现下降态势,主要原因可能是部分居民消费贷款最终被用来购房。

堵住了违规操作漏洞 消费贷该如何回归正途?

即时 | 2017-09-27 17:41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题:变了味的“消费贷”,如何回归正途?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吴雨

近期,北京、深圳、浙江等多地下达通知,对消费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开展调查。记者了解到,监管趋严背景下,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加强对消费贷的管理。变了味的“消费贷”,如何回归正途?

消费贷的用途是支持居民的各类消费支出,包括教育、旅游、房屋装修、购买耐用品等,监管部门多次强调消费贷款禁止用于购买住房。但在实际运行中,如何保证资金一定用于消费是个难题。

北京市民吴先生因为买房首付款不够,通过一家城商行申请了25万元的消费贷,在审查了他的收入情况后,不到一周的时间,贷款就批了下来。25万元的资金进入他的银行卡后,吴先生提取现金,交了首付款。

“就是签了个合同,要求按时还款。银行工作人员没有特别强调不能用于购房,我觉得大家是心照不宣吧,毕竟银行也想把钱贷出去。”吴先生说。

“个人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放大居民部门杠杆,影响房地产调控效果,应坚决堵住各种漏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应将消费贷款发放时限控制在5年以下,并要求客户提供用途证明。对30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执行“受托支付”规定,将贷款资金支付到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减少被挪用的风险。

他同时提醒,关注消费贷款进入楼市不能只盯着商业银行,网贷平台对资金流向没有监控,进入楼市的比例可能更高。要加大对各类网贷平台的清理和整顿,对其提供的借贷业务,在借贷用途、资金流向等方面加强监测。

堵住了违规操作的漏洞,消费贷究竟该如何回归正途?

“打开手机点击几下,几秒钟就能到账,装修可以贷款,租房可以贷款,买新款iPhone也能分期付款,以前是找不到借钱途径,现在是衡量各种成本,选择向谁借。”广西百色80后小伙子韦少标感叹道。

韦少标经历的变化,折射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消费升级、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迅速。今年1至8月,我国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28万亿元,同比多增7833亿元。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消费信贷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很多,借款方式简单方便,很多是全线上,“秒”到账,但不同机构提供的产品各有特色。

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较低,一般在6%左右,贷款额度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但门槛相对较高,多数银行在存量客户中挑选符合特定条件的“白名单”客户。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等主要针对缺乏银行借贷记录的中低收入年轻群体,贷款额度多数在1万元以下,平均年化利率10%以上。

韦少标先后在深圳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贷款8000元和5000元,分别用于房屋装修和购买家电,因为良好的还款记录,不久前他的授信额度得到了提高。“从银行贷款要提交收入证明等各种材料,比较麻烦。虽然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高一些,但等额本息每月还款1000多元,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在“借钱”越来越方便的时代,对于居民个人而言,应根据自身经济能力,量入为出,合理借贷。专家提醒,消费信贷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由于我国居民提前消费的经验不足,要谨防忽视自身偿还能力,过度借贷、多头借贷的情况。

管好消费贷,用好消费贷,还其短期应急、支持消费的本源,这一新兴的金融服务才不会走了形,变了味。

银行启动消费贷再筛查程序

即时 | 2017-09-27 11:46

     未通过查验 须提前还款

     经济参考报:近日,北京市民杨浦收到了一条来自银行的信息,要求他于9月底前,将此前在该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现金贷款的资金消费凭证上传至指定系统,如果发现他将贷款用于购房等投资领域,或未上传任何证明信息,近期他就得还清剩余的近30万元贷款。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银行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对已贷出的消费贷款进行再核实和查验。对于一般金额的客户,会通过贷款用途凭证查验、贷后回访等手段,监测其资金支付是否合规;对于金额较大的消费贷款,银行还可能约见或走访借款人、收集相应的资金使用凭证,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贷后查验,如发现消费贷款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等情况,银行将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

消费贷遭遇监管严查 超30万不能打到贷款人账户

即时 | 2017-09-27 07:01

“消费贷”遭遇监管严查超30万“消费贷”不能打到贷款人账户

多家银行发短信催交消费凭证

多家银行负责人表示,不论是个人消费贷款还是经营贷款,都不能用来买房买股票,这一点有严格的监管要求限制。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都要填写贷款用途,还要提交能证明用途的合同、发票等材料。银监会还规定,发放的消费贷款如果金额超过30万元,不能直接打到贷款人的账户,而是采取受托支付形式,打到用途有关的账户。

近日,王小姐收到某股份制银行发来的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感谢您办理我行**贷业务,为持续追踪资金使用情况,现需您上传相关消费凭证,请于2017年11月30日前通过我行信用卡网站完成凭证上传。”王小姐上半年用了这家银行的消费贷5万元,早已还上这笔贷款,竟然还收到这条短信,王小姐感到十分诧异。事实上,最近收到类似短信的客户远不止王小姐一人,多家银行都按照监管的精神要求,向消费贷款客户发出了类似补交消费凭证的通知。消费贷现在已经陷入“围追堵截”的局面。

严查

没证明贷款余额将一次性计入信用卡账户

这家股份制银行的客服对王小姐解释称,这种消费贷款本来申请的时候就要提供用途的,因为近期监管要求,只要用过贷款没有提供消费凭证的都要提供,“无论贷款额度大小,只要之前没有提交过凭证,就需补交已使用额度的消费用途证明材料,材料可以是货单、发票、合同或转账凭证等”。

北京市民杨先生最近也收到了一条来自银行的信息,要求他于9月底前,将此前在该行办理的信用卡现金贷款的资金消费凭证上传至指定系统,并告知如果发现其将贷款用于购房等投资领域,或未上传任何证明信息,银行将把这笔原本为三年期的消费贷款余额一次性计入信用卡账户。如果没有通过银行的筛查,杨先生近期必须还清剩余的近30万元。

还有办过消费贷的市民反映,接到银行特意打来的电话,说如果贷款进了理财和保险,必须立马还清。另外还提醒,所有的贷款不能进支付宝、理财通之类的,更不能买房。

北京一家国有银行某支行的个贷部门经理也表示,目前客户在申请消费贷时都要提供贷款用途。此外,客户需要在银行放款一个月后提供增值税发票。如果提供不出消费用途证明材料,就很有可能被收回贷款。

除了补交消费证明材料,抽查也是银行采取的方式之一。一家总部在南方的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表示,对于消费贷款,该行的贷后管理人员还会通过抽查走访的方式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贷后检查,如果抽查对象对贷款消费用途不能提供合理说法,就有可能提前收回贷款。

原因

监管发文严控消费贷

让银行对“消费贷”如此围追堵截的正是监管部门的严格要求。9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联合发布《关于消费贷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通知》。此前,北京、江苏、深圳三地监管部门也先后发文。

监管部门此次再次强调,严禁个人消费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投资及支付购房首付款或偿还首付款借款等行为,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消费贷;而个人综合消费贷最高额度不准超过100万元,最长贷款期限不得超过10年。

多家银行负责人对北青报记者表示,事实上,不论是个人消费贷款还是经营贷款,都不能用来买房买股票,这一点有严格的监管要求限制。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都要填写贷款用途,还要提交能证明用途的合同、发票等材料。银监会还规定,发放的消费贷款如果金额超过30万元,不能直接打到贷款人的账户,而是采取受托支付形式,打到用途有关的账户。比如,申请装修的贷款,直接打到装修公司的账户;申请旅游的直接进入旅行社账户。

分析

消费贷违规购房是遭严查主因

此前,部分银行在办理消费贷时,没有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导致了消费贷违规流向投资购房领域,这正是让监管部门这次痛下狠手的原因。9月16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全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楼市现象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3月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明显偏离稳中有升的零售额同比,预计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的30%。其中,9成流向粤闽苏沪川冀。

国金证券分析,居民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信贷,在消费信贷表现强劲之下,8月居民消费增速却呈现下降态势,主要原因可能是部分居民消费贷款最终被用来购房。

调查:变味的消费贷违规套现进入房地产市场

即时 | 2017-09-26 11:37

记者调查:变味的消费贷 违规套现进入房地产市场

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记者 夏青)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近期,北京、深圳、江苏等多个省市发文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地方银行对消费贷流入房地产市场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通过担保公司将消费贷包装之后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更是不少见。

“买房钱不够,消费贷来凑。”

严厉调控之下,杭州的楼市,眼下只有全款才能买到房。为了凑够全款,不少压力山大的购房者只能通过一些特殊渠道向银行申请消费贷。市民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先生告诉记者:“我和老婆用了50万的消费贷,又在中介那儿做了一部分垫资,才凑齐了。”

目前,浙江多地银行监管部门下发通知,要求辖区内银行开展自查,严防个人消费贷款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杭州某银行信贷部门的负责人说,他们已加强对个人消费贷的监管。

这位负责人透露:“现在查得比较严,只能用于装修或者买家电什么的,就不能拿去买房子,炒股票,如果查到的话会要求你提前还款,银行的领导也会受到处分。”

但是像王先生这样的购房者不止一个。而对于银行来说,消费贷款的利率普遍高于房贷,银行本来就有积极性。不少信贷员在明知客户申请消费贷是为了买房情况下,选择睁只眼闭一只眼。为了打消客户的担忧,有的信贷员还许诺,可以通过担保公司包装。

而据一位信贷员小周透露,目前,银行还没有对消费贷的资金去向进行监管。如果按装修来申请,就是直接放款给个人。

小周说:“我们钱是直接给你的,然后你自己转账转给装修公司。”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增加了7137亿元。而平安银行一家,上半年新发放消费贷款就接近1300亿元,同比增长255%。这其中,消费贷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对此表示担忧。

董希淼指出:“这个会放大银行贷款的风险,然后会助长房地产泡沫的增长,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对整个金融稳定会带来一些影响。”

违规消费贷遭全面查杀 多家银行启动再筛查程序

即时 | 2017-09-26 07:03

银行启动再筛查程序 不符合条件者需提前还款

监管加码 违规消费贷遭全面查杀

近日,北京市民杨浦收到了一条来自银行的信息,要求他于9月底前,将此前在该行办理的信用卡现金贷款的资金消费凭证上传至指定系统,并告知如果发现其将贷款用于购房等投资领域,或未上传任何证明信息,银行将把这笔原本为三年期的消费贷款余额一次性计入信用卡账户。这意味着,如果没有通过银行的筛查,杨浦近期须集中还清剩余的近30万元。

8月底以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金融管理部门掀起了新一轮对楼市资金加杠杆的严查。多地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分行相继发文,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管控 银行启动再筛查程序

针对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多地监管部门重拳整治,开始启动再筛查程序。《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银行开始向近期办理过消费贷的部分客户发送通知,要求其“补交消费用途证明材料”。

目前,北京多家银行要求贷款20万元以上额度客户补交材料。多家股份制银行表示,消费贷流向房地产的情况已经出现,所以在资金流向以及贷后回访等流程中将加大力度,坚绝杜绝消费贷另作他用。

据悉,当前市场上信用贷、消费贷产品大量涌现,借款方式简单。南京银行官网显示,该行推出的信易贷无需任何担保,完全以本人信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48小时审批,网银、手机自动放款,贷款金额最高达1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0年。浙商银行官网也显示,该行推出的浙信贷信用消费贷款产品,最高额度达200万元,30万元及以下随借随还,根据产品介绍,资信良好、收入稳定的客户均可办理,三年额度循环使用,申请材料只需提供身份证、结婚证、银行账户流水等。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银行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对已贷出的消费贷款进行再核实和查验。对于一般金额的客户,会通过贷款用途凭证查验、贷后回访等手段,监测其资金支付是否合规;对于金额较大的消费贷款,银行还可能约见或走访借款人、收集相应的资金使用凭证,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贷后抽查,如发现消费贷款资金不符合要求,被违规挪用、进入股市、楼市等情况,银行将立即联系借款人告知其存在违约行为,并要求提前收回。

银行启动筛查程序让一些消费贷客户感到猝不及防。另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贷贷款人表示,已经收到了相关银行的信息,要求她在11月30日前上传消费凭证。

“房子要付首付,我的情况属于二套房,首付款比例80%。钱不够,就从两家银行分别贷了30万元和50万元。”上述消费贷贷款人说,不需要抵押,也不用过多繁琐的资料准备,很容易就可以贷到消费贷款,而且还款可以先息后本,对于购房这种较大金额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银行已开始筛查,但仍有借款者根据漏洞,逃脱审查。上述贷款人告诉记者:“幸亏当时选择将钱取出,而没有直接转账,否则银行查到记录就没有办法说明不是用于购房。这两天正在找中介机构开具消费证明,这样就可能通过了。”

据悉,为了应对严查,近期出现了一些机构帮客户开具证明材料,以通过审查的情况。

融360分析师刘亚丰表示,借款人或中介机构对用途进行各种“包装”,放贷机构的识别难度很大。不过,未来随着监管深入,借款人的违规使用成本增加,违规使用的情况会减少。

规模 潜入楼市金额或超3000亿

央行数据显示,居民短期消费性贷款出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前七个月,居民新增短期消费性贷款高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远超2016年全年8305亿元新增短期消费性贷款总额。与此同时,前七个月居民商业贷款总量达到4.3万亿元,同比上升27%。

与此同时,A股上市银行2017年中报显示,今年以来银行消费贷款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多家银行突破千亿。其中,平安银行上半年消费金融余额达2770.90亿元,同比增长255.49%;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以电子渠道个人自助贷款“建行快贷”带动业务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80.7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30.37亿元,增幅110.66%。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以往居民的短期贷款主要是汽车贷款,然而今年前七个月的国内汽车销量没有增长,这意味着居民短贷激增,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流入了房地产市场。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楼市现象研究》报告显示,按照社会零售额同比走势估算,3月以来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3700亿元,估计其中至少有3000亿元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30%。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王梦雯表示,通过新增消费贷与社会零售额同比走势的对比可以看到,二者出现明显偏离。从历史数据来看,全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同比增幅曲线走势基本保持同步。但2017年3月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明显偏离稳中有升的零售额同比,说明新增加的贷款没有流入社会零售品消费。8月,新增短期消费贷款虽然同比下行,但环比依旧保持上升态势。

严控 多地围堵消费贷流入楼市股市

多地已全面防堵消费贷进入楼市。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监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通知》指出,2017年以来,广东省部分地区和金融机构的个人消费贷款快速增长,其中个别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消费贷款与日常消费属性不匹配,存在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风险。

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贷前必须严查贷款用途真实性和合规性,严禁个人消费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投资以及支付购房首付款或偿还首付款借款等行为。各商业银行要把握个人消费贷款投放节奏,加强风险管控。

北京方面,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深圳方面,要求谨慎发放大额、长期的综合消费贷款,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消费贷款,不得以化整为零方式规避受托支付和用途管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消费贷出现的问题不仅是违规流入楼市。《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一些消费贷还流入了股市、期货市场、P2P等不属于消费范畴的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银行借贷利率低,加上消费贷审核不严,因此存在很多利差空间。这些钱自然是“随便跑,哪里都可能投”。一些银行信贷员也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找所在银行的漏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帮客户提供假证明,完成审核流程。

一位曾使用银行消费贷款进行P2P投资的用户告诉记者,P2P等理财产品大量涌现时,很多平台在促销活动中提出的利息可高达15%以上,有的平台为了“拓新”,甚至将利息提至20%以上。为了“薅羊毛”,他从银行通过消费贷款以6%至7%左右的利率借入资金,再转手投资到高收益的P2P理财产品中,一年可以赚几万块钱。

刘亚丰也表示,消费贷大致可以分为有消费场景的分期购物贷款和无消费场景的个人信用贷款,而对于无消费场景的个人信贷,放贷机构在现有的人力和技术上很难确定借款人的资金真实去向。从数据来看,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成为主流,此外,由于股市、期货市场、比特币和部分P2P平台都有高收益的诱惑,部分人也会铤而走险借消费贷资金投入其中。

多地严打严查 防止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

即时 | 2017-09-22 07:00

近日,中国央行会同银监会要求各地监管部门,指导银行规范个人消费贷款,防止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深圳银监局21日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召开规范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专项督导会,并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具体为:各机构的消费贷款业务金额和期限应与正常消费需求相匹配。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用途管理,严禁个人消费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投资以及流入房地产市场用于购房或偿还购房借款。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消费贷款,不得以化整为零方式规避受托支付和用途管控。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联合发布《关于消费贷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个人综合消费贷最高额度不准超过100万元,最长贷款期限不得超过10年。

本月5日,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

业内人士分析称,今年以来,至少有数千亿元资金违规通过个人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目前来看,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已经陆续进入消费贷严打严查模式,一线及热点房产城市将迎强监管。

今年以来,多地房贷收紧明显。融360监测数据显示,8月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为5.12%,相当于基准利率1.04倍,环比7月上升了2.47%;同比去年8月的4.44%,上升了15.35%。融360统计的533家银行(分支行)中,有484家不再提供优惠利率,占比高达90.8%。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支持称,房贷利率调整是银行在北京市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市场利率整体上扬的背景下,根据市场资金水平变化、自身资产负债管理需要所采取的自主行为,符合政策要求和导向。

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称,在房贷利率上涨、房贷政策收紧前提下,不少炒房客转而利用消费贷的资金投资房产,目前出台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断绝了炒房客借消费贷炒房之路,也遏制了部分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

周治翰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严格审核贷款人的财务状况、贷款需求、偿还能力、信用水平等指标数据,提高贷款审核标准;同时加强对贷款金额使用情况的监督,从源头上对消费贷违规入楼市等问题进行整治。

首付凑不齐购房用上消费贷 雪中送炭还是饮鸩止渴?

即时 | 2017-09-19 15:27

大众网9月19日讯 消费金融是最近几年金融圈的一个热词,各大商业银行以及消费金融公司、网贷公司花样层出不穷,无抵押、无担保、极速放款……各类名目的消费信贷产品大大增加。然而这些意在促进个人消费或助力个人经营的金融产品,却被某些人违规利用,投入到了房地产市场,让个人风险和系统风险大为增加。

首付凑不齐购房用上消费贷

“有了孩子之后,早些年买的小户型住起来太紧巴。而且最近房价上涨,再买一套面积大的房子对我们来说挺紧迫。”今年春天就打定主意要购买二套房的济南市民小吴,最近在济南北部某小区看中了一套二手房。房子全价130万元,由于是二套房,各大银行都执行六成首付。

78万元的首付款对于工薪阶层小吴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夫妻二人借来凑去,只筹集到了50万元。“首付凑不齐,房源随时都可能易手。”小吴在向亲友借钱时,有位同事给他指点了一条“捷径”——消费贷。

消费贷款的类别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针对个人消费者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者装修、购置家具。消费贷款纯信用额度上限一般为30万元,3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都需要抵押。类别不同,放款方式与贷后管理方式也有不同。小吴这位同事就刚办理了一笔15万元的消费贷,用在了购房首付款上。

“我有车房做抵押,信用记录也没污点,银行对这些材料审核得很严,一旦认定我具有还款能力,最终这笔钱具体用在了哪里,经办人员也不会深究。以装修申请下来的钱,买房也一个样,到期能连本带息还上就好了。”据小吴的同事介绍,对于30万元以上的大额抵押贷款,银行放款要求只能刷卡或委托支付使用,一旦资金出现可疑操作或流向房地产市场会立马收贷。而30万元以下的信用贷款用户可以选择提款,虽然有的银行还会附加要求,比如提供后续消费小票供贷后检查,但如果有按期还款的把握,贷后监控也不会那么严格。

中介乘虚而入资金成本超10%

除了这位同事,帮小吴“想路子”的还有提供房源的房产中介。实际上,楼盘销售人员或房产、金融中介“帮助”购房者,以不合规的方式筹措首付款项,这事本身并不新鲜,只是手段在不断翻新。

“以前银行大多要求三成首付,客户资金不够的话,通过办理大额信用卡再套现基本能救急。”这位自称能帮小吴“筹齐六成首付”的房产中介说,只要有身份证,中介可以伪造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等文件,申请信用卡再套取现金。当然,无论是伪造文件还是大额套现,都属于违规行为。

然而,当银行将二套房首付提高到六成之后,信用卡套现的钱就显得不够了。此时,消费贷俨然成了更合适的筹款渠道。如果还款能力的相关证明满足不了银行对消费贷款的要求,那就有中介乘虚而入了。“我们可以通过融资平台与银行对接,替你申请个人消费贷款,但要一次性缴纳贷款金额5%的服务费。”上述房产中介介绍,如果客户担心银行严查贷款用途,那他们也可以联系企业,帮客户申请个人大额消费或经营性贷款。

贷款通过企业账户再转到客户账户。这样操作之后,系统监控的每一笔资金都是合法合规并有明确用途的,只不过要给企业额外的“通道”费用。“这个费用至少是贷款总额的5%,再加上银行贷款利率,走这个路子得承受年化11%的资金成本。”小吴想了想自己背负的亲友借款,决定还是等等再说。“以我们家的收入能力,还款是很吃力的,万一出现突发性的支出,自己抵押的首套住房恐怕也将保不住了。”

利用短期限、高利率的消费贷投机房地产无疑是放大风险的“加杠杆”投资行为。特别像小吴这样背负借款、还款能力有限的购房者,如果以超过10%的资金成本去违规获取消费贷,很容易出现财务状况崩盘的情况。

我省消费贷占比不大,未出台专项监管文件

部分消费贷以及信用卡借款用于支付购房款,“消费贷补充房贷首付”暗中流入房地产市场,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目标。这一现象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近期北京、深圳、江苏等地下发文件,要求严查个人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象并予以纠正。

具体来说,北京严查个贷违规购房细则要求银行自查对象为单笔20万元以上消费贷,并着重关注房抵贷、短期内办理两笔及以上消费贷款、贷后短期回流至借款人账户等7项特征。深圳细则明确将个人消费贷款最长期限缩短为5年。江苏细则则要求各商业银行建立大额消费信贷投向监测机制,按月向人行和银监局提交报告。

9月15日,记者从相关监管部门了解到,山东近期尚未针对消费贷出台专门的监管文件。9月18日,记者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了解到,1-8月份,山东省中长期贷款增加4519.3亿元,同比多增1291.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99.5%,同比提高28.6个百分点。从这几个数据可以看出,今年我省的新增贷款绝大多数都是中长期贷款,短期(1年及1年以下)的消费贷款占比并不明显。

100万首付中介帮搞定? 消费贷穿"马甲"进楼市

近日,北京、深圳等地监管机构发布通知或风险警示,要求辖区内金融机构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问题进行自查。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性贷款经过层层包装,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

■监管

多地严查消费贷

近期,一组金融数据刺激了金融市场。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73亿元,而去年全年仅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8305亿元。短期新增消费贷款大幅增长,这些钱去哪儿了呢?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地监管部门发出通知或风险提示,严查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性贷款等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

9月5日,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发布通知,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近日也发出金融风险提示,明确提出要加强个人其他消费贷款管理,并要求从发文之日起执行。有金融监管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早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就曾发布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

■暗访

消费贷穿“马甲”

记者在多个城市调查发现,消费贷款穿上各种“马甲”流向楼市。

房地产中介牵线搭桥,以“房抵贷”和第三方中转的方式,套取贷款用于购房。

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一家大型房产中介的门店,中介人员听说记者凑首付有点难度后,直接说“只要不超过100万元,我们来帮你搞定”。随后,该中介人员详细地介绍了操作流程:一种是进征信系统的,需要有房产等做抵押,年化利率6%~7%,这种贷款可以直接打入个人账户;另一种是无抵押,现在国家不让钱直接流入房地产,得找第三方来让贷款中转一下。但这种要收1~2个点的手续费,利率也是6%~7%。“我们跟银行都是有合作的,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做到30年。”

金融中介帮助办理大额信用卡违规套现。

记者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咨询得知,该公司可以代办部分银行信用卡,从而贷款套现。“只要有身份证,就可以贷款。你没工作、没社保我们也可以帮你包装。你只要交点中介费。”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找我们能办大额信用卡,50万至60万元都能提现,去干什么,银行根本不会管。”

“监管要求个人消费贷款必须专款专用,但挪作他用的情况很多。”一家国有银行个人金融部人士指出,30万元以上的个贷是银行将贷款直接付给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30万元以下自主支付。有些中介公司帮忙提供虚假的贷款用途材料,消费贷“挪作他用”很难被银行察觉。

■思考

雪中送炭还是饮鸩止渴?

记者在采访了解到,有的银行由于消费贷的贷后管理问题,已经暂停了部分消费贷款产品,目前仅对存量客户提供纯信用无抵押的消费贷款。

财经评论员莫开伟指出,消费贷等非房贷资金变相流入楼市,是把一些支付能力不足的人拉入了房地产市场,一旦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出现逆转,违约风险暴露,会造成相当的金融风险;还有部分消费贷款是由P2P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资金穿透而来的,其间不少游离于现有监管体系的视野之外,潜藏并易诱发较大金融风险隐患。

“银行这几年受利率市场化冲击,利差收入减少,而个人消费贷款相对风险低、利率高,对银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消费贷款的真实资金用途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

某民营银行总行行长告诉记者,消费贷进入楼市确实起到了加杠杆的作用。居民在房价上涨预期下,急于借钱入市。只有多措并举扭转居民的单方看涨预期,才能真正堵住楼市的“配资”通道。

莫开伟表示,遏制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楼市,要靠监管机构建立灵敏、动态的监管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管精准有力。     

相关新闻

西安市民有两套房 将不能再购房

记者从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了解到,西安市从9月13日起以家庭为单位,暂停向已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含新建商品住宅及二手房)的本市户籍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下同)、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售房。

今年7月,西安市房管局曾发布《关于落实我市住房交易政策有关问题的实施细则》,其中规定自6月28日起,在住房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的非西安市户籍居民家庭,须提供在西安市(含西咸新区)连续缴纳2年以上(含2年)的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补缴的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不得作为购房的有效凭证。

13日西安发布的《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稳定住房市场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将住房政策调整为:暂停向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含新建商品住宅及二手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下同),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售房。

通知中还说,在上述范围内无住房且能够提供2年以上(含2年)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可购买1套住房。经批准引进的各类人才购买自用住房的,不受限购政策限制。

此外,通知还将缴存职工家庭申请住房公积金购房贷款的最高额度由此前的75万元调整为65万元;将最低缴存时限由连续足额缴存6个月以上调整为连续足额缴存1年以上,并停止办理试行的商转公贷款业务。(据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新华社综合报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