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资  讯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即时 | 2017-12-06 14:57

游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景区游玩(7月11日摄)。

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林场位于中国河北省北部,占地9.3万公顷。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1962年,数百名务林人开始在这一地区种植树木,经过三代人努力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目前,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塞罕坝美景(资料照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工人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内运输苗木(2013年7月11日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塞罕坝美景(资料照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游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景区游玩(7月11日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工作人员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采集数据(7月12日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工作人员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植树(2014年5月13日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塞罕坝机械林场(7月11日摄)。

塞罕坝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官方:将在北方加快推广

即时 | 2017-12-06 14:42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 陈溯)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地球卫士奖”。中国国家林业局有关方面负责人6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尽快推广塞罕坝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北方地区真正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长城。

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于当地时间12月4日至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公布“地球卫士奖”是大会一项重要议程。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了6个获奖名单,其中,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将莽莽荒漠变成郁郁林海,赢得了“激励与行动”奖项。

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浑善达克沙地前沿,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飞鸟无栖树,黄沙满天飞”的荒原沙地。1962年建场以来,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营林护林,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2%增加到80%,林木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有效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同时,这片林场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释放了545000吨氧气。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之所以把“地球卫士奖”授予塞罕坝,是因为联合国看到了中国人在修复环境方面的努力,超过三代塞罕坝人,让荒漠变成了绿海,创造了奇迹。现在全球荒漠化还很严重,塞罕坝人工林种植经验,值得向全世界推广。

“塞罕坝林场的成功实践证明,对于生态脆弱、生态退化地区,只要科学定位,久久为功,自然生态系统完全可以得到修复重建,让沙漠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国家林业局有关方面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了塞罕坝林场的成功秘诀。

一是持之以恒,发扬钉钉子精神。除了河北塞罕坝,近年来,中国林业建设涌现出了福建长汀、浙江安吉、库布其等一批典型,这些林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取得了成功。

二是规模经营,全面提升林业集约化水平。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必须有一定规模才能形成自我调节、稳定平衡的系统,才能有效发挥生态功能。多年来,塞罕坝林场坚持规模化发展,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富集、森林结构完善、森林环境优美、森林功能强大的区域。

三是坚持森林经营,全面提升林业质量效益。多年来,塞罕坝人坚持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孕育出青山绿水。

四是必须坚持造林与产业脱贫相结合。塞罕坝林场坚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经济模式,发展森林旅游、绿化苗木产业,每年提供临时社会用工超过15万人次,创造劳务收入20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每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该负责人表示,必须把塞罕坝模式作为重要经验来推广,尽快在三北等生态脆弱地区和大江大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综合整治和矿区复垦区、耕地严重污染区,城市和城郊地区,新建设一批经营面积百万亩以上的规模化林场,在中国北方地区真正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长城。

“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最高环保奖项,创立于2004年,每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那些为改善环境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完)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即时 | 2017-12-06 08:20

这是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拍摄的塞罕坝林场老中青三代陈彦娴(中)、刘海莹(左)、于士涛的合影。

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新华社记者陈诚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代表陈彦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新华社记者陈诚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2月4日,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塞罕坝第二代务林人代表刘海莹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新华社记者陈诚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塞罕坝第三代务林人代表于士涛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新华社记者陈诚摄

大美塞罕坝

即时 | 2017-12-01 08:21

  游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景区游玩(2017年7月11日摄)。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塞罕坝美景(资料照片)。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发(辛志友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工人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内运输苗木(2013年7月11日摄)。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7月14日,工作人员行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发(张昊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这是2017年9月22日航拍的河北省塞罕坝秋景。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发(刘环宇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塞罕坝美景(资料照片)。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发(王龙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塞罕坝美景(资料照片)。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发(王龙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7年7月11日,游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游玩。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发(张昊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塞罕坝美景(资料照片)。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发(王龙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塞罕坝美景(资料照片)。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发(王龙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17年7月15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塞罕坝美景(资料照片)。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于拥有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塞罕坝已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人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让塞罕坝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堪称世界级奇迹。

新华社发(王龙 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