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奋斗者

为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今起,本网特设《新时代的奋斗者》专栏,聚焦“奋斗”这一时代主题,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貌新作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资  讯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引航员的梦想

即时 | 2018-06-04 16:52

新时代,去奋斗!

即时 | 2018-06-04 10:24

【幸福的奋斗者】他把人生坐标书写在新疆交通建设的大地上

即时 | 2018-06-02 22:08

开栏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聚焦“奋斗”这一时代主题,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奋进力量。

天山网推出“幸福的奋斗者”系列报道,持续深入讲述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奋斗的生动故事,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貌新作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作出新疆儿女应有的贡献。

李志民是北新路桥集团新疆公路工程事业部的一名项目负责人,他负责的新疆首座双层钢桁架桥昌吉乌昌大道跨头屯河大桥,即将完工。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摄影报道)筑路人李志民的37年从业生涯,是用一个个新疆交通建设项目串起来的。“走过自己修的公路、铁路和桥梁时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支撑我在这个行业里一直干下去。”他说。

李志民是新疆北新路桥集团新疆公路工程事业部的一名项目负责人,目前他负责的新疆首座双层钢桁架桥昌吉乌昌大道跨头屯河大桥,即将完工。5月31日,李志民站在施工现场描绘这大桥竣工后的样子,语气中满是骄傲,“跟每个工程都很有感情,就像养孩子一样,从无到有,一点点看它长大,盼望着它‘身体’结结实实。”他说。

在我眼里,这座桥很特别

5月31日,在李志民的办公室里,他指着墙上的桥体景观图介绍:901.42米的桥体用了近4万吨钢材,钢材就是桥体的骨架,在骨架上铺设胶体和沥青,就像是给骨头包裹上肌肉,保证了主桥体在热胀冷缩时的伸缩性。

说起修建了一年多的大桥,李志民总是滔滔不绝,从结构到工艺,提到桥梁的数据时,经常都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两位数。说到桥体完工后的样子,他提高声音异常兴奋:桥分两层,上层是快车道,目前已经通车;下层有慢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还有延伸到桥体外面的景观人行道。亮化工程完成后,桥体上的灯光会分平时模式和节日模式,在河水的映衬下,这座桥和后面的大剧院将成为又一个标志性的景观。

从2017年5月进入现场施工以来,李志民除了春节前一周离开过工地外,其他时间都坚守在工地上,“我的两个孩子都20多岁了,老婆也在上班,我家里不需要照顾,其他年轻人孩子小,让他们多回家,再说项目关键时刻,我心里就装不下工作以外的事。”他说。

从大桥吊装开始,李志民日夜操心的就是大桥上500个焊工的用电安全、12台大吨位吊车的吊装安全、高处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座桥对我来说很特别,是我职业生涯负责的最大的项目,项目进行到今天,整体平稳顺利,离不开工地上兄弟们的通力合作,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是大家集体的成果。”他说。

修南疆铁路时,在无人区复测

采访时,项目部里的90后员工陈文强说:“桥梁项目关键期,大家一天熬十几个小时,遇到问题,遇到困难,大家都没办法的时候,李经理却总能找到解决方案。”

临危不乱,不达目的不罢休,源于李志民这个老筑路人丰富的工作阅历。1981年,李志民初入建筑行业时,就只是一个房屋建筑工地上的普工,后来通过学习,逐渐掌握了钢筋工、施工员和技术员的工作。

积极进取的他,不满足于只建造房屋,想参与大工程的建造。1996年,他成为修建南疆铁路的一位施工员,投身到筑路人的行列。每天生活车把他们几位施工员送到沙漠边缘,他们在沙漠里徒步十公里,进行铁路的复测和放线,他们是第一批进入沙漠腹地为南疆铁路勾勒骨架的人。“最多一天,背着经纬仪、木桩、水和馕,走了30公里,接我们的人估计只能看到两个眼珠子吧,满身满头都是土。”他说。

1996年至2000年,李志民活跃在南疆铁路的库尔勒至喀什段施工工地上,从施工员一路干到了项目技术负责人。修建南疆铁路,带着他走进了筑路人的行当,现在每次走到南疆铁路这个路段,看着窗外,他的脑子就会像放电影一样想起当年的情景,“我之所以爱干这一行,就是因为,你干出来的活就是真实存在的,这些路就放在那里,啥时候看到,啥时候想起来就觉得满足。”他说。

筑路人李志民的37年从业生涯,是用一个个新疆交通建设的项目串起来的。

新疆交通建设进程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

从南疆铁路结束工作后,李志民先后参与了乌鲁木齐市外环路、和硕至库尔勒高速公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项目的施工。

李志明37年的从业生涯,见证了修路的设备更先进、技术更成熟,新一代的筑路人们,使用全站仪、RTK测量仪等设备,不但可以使得测量精度指标都达到规范要求,而且能够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采访中,李志民常常感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疆的交通体系越来越立体,一点点织密的交通网,让他这个筑路人工作起来特别有激情。“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可以参与更多的新疆交通项目的发展。”他说。

爬坡过坎,为建成美丽中国不断奋斗

即时 | 2018-05-29 19:21

作者:天津科技大学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孙振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六个原则。其中既有理念也有措施,全面且详实,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地球生态系统密不可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讲话中提出,“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并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当中,既是积极落实巴黎协定的现实回应,又是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现大国责任担当的实际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地球生态系统之上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备支撑。必须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在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可以说,这既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最好范例,也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了最有力的贡献。

建立目标责任生态文明体系

生态文明的5个体系建设落地有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目标责任、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安全等5个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以确保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及本世纪中叶的“建成美丽中国”两个阶段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社会系统,既有物质层面利用率的提高,也有精神观念层面的改进和升华。须从生态文明制度入手,在目标责任、经济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打造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其中,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是关键。通过完善的监测、监督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保障统计考核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强化信息透明度,且对内能够做到以成效取信于民,对外成为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具体体现,兑现承诺的自主贡献目标,维护国家尊严和形象。

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既需要政府推动,亦需发挥市场用。以我国碳市场和各地开展的排污权交易为基础,以生态产品认证为抓手,消除市场壁垒,强化环境信息公开与披露,增强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利用市场机制,促使资源流向利用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产业和部门。同时,扩大社会监督范围和力度,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全方位监督体系,让排污者无处遁形,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此外,企业尤其是行业主导企业应摒弃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旧有观念,树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新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积极投身绿色发展浪潮,将产业生态化,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开发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总之,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治理污染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逐渐完善的过程。我们必须不忘初心、坚持始终,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为奋斗者“指路”

即时 | 2018-05-26 10:59

2015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调研。这是5月25日下午,习近平在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视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2015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调研。这是5月25日下午,习近平在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视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2015年5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如此强调。三年来,这句话仿佛指路明灯,激励着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以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为,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的实干家。

为什么要实干?怎样才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让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干”的经典论述中找寻答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向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所有建设者、劳动者表示敬意。民族复兴事业前途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们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不断取得一个个丰硕成果。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考察时强调

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实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2018年新年前夕,习近平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中强调

实干,要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滴水穿石的启示》,1990年3月,节选自习近平著作《摆脱贫困》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时的讲话

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

广大青年要成为实干家

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2013年6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

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保持先进性就是走在前列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关键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先进性,其意义是“先”,要务是“进”。所谓“前列”,即在行进过程中走在前,或次序排在前,或时间赶在前,或工作做在前,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前列”与“落伍”相对,有先就会有后。保持先进性,就要走在前列,否则,不进则退,难免会掉下队来。

——2005年6月1日,习近平以“哲欣”为笔名,发表于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

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

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干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全县发展面貌没有变化,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

保持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扫除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2017年新年前夕,习近平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中强调

85岁院士奋斗在第一线:要把精力全都投入到科研中

即时 | 2018-05-25 21:41

中新网长春5月25日电 (李彦国 柴家权)每天8点之前到办公室,晚上10点半之后才会离开。已经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依然坚持着这样的工作节奏。

鲜在媒体前露面的汪尔康近日应邀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已在第二故乡东北坚守了60余年的化学大师直言,“国家需要我在这,那我就静下心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1952年,祖籍江苏镇江的汪尔康在大学毕业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北上条件艰苦的东北,踏上了科研之路。

1955年,受组织选派,汪尔康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学习,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海洛夫斯基主攻极谱学。临近毕业,当导师再三挽留这名学习极为刻苦的中国学生时,却被直接拒绝了。汪尔康的理由只有一个——祖国需要我。

在中国最先用极谱法研究络合物的电极过程和均相动力学,领导研制中国第一台脉冲极谱仪和新极谱仪,在极谱理论、应用和痕量分析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如今,汪尔康早已是业界当之无愧的泰斗级人物。

走进他的办公室就如同走进一间书房,书架上、办公桌上摆满了各式书籍资料。“我的办公室总是很乱,因为经常需要翻阅资料,即便收拾了,两三天以后还是会变乱。”汪尔康对记者说。

“85岁高龄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每天的工作时长都超过12小时,这种科研精神已经成为整个应化所的宝贵财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逯乐慧说。

逯乐慧直言,汪先生给青年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大家都主动与时间赛跑忙着各自的科研项目。”

逯乐慧还透露,除了忙于日常的科研工作,汪先生还极为重视对年轻力量的培养。“他一直跟我们强调,未来一定要依靠年轻人。去年我们拿到了新的国家项目,项目成员就以年轻人为主,汪先生则担任科学顾问。”

采访临近结束,在长春已经专心科研60余年的汪尔康向记者表示,自己愿意继续在这里扎根,为国家解决一些重大需求。

“北上广曾经有很多高校、企业想高薪聘请我,我都没有答应过,搞科研这么多年始终只领应化所一份工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想把精力全都投入到科研中,也就没办法再做兼职了。”汪尔康说。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贫困户彭夏英的奋斗姿态

即时 | 2018-05-24 12:34

新华社南昌5月23日电题:“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贫困户彭夏英的奋斗姿态

新华社记者郭强

江西井冈山崇山峻岭深处的神山村,天刚蒙蒙亮,彭夏英已经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50出头的她曾是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21户贫困户之一。虽然夫妻俩勤勤恳恳,但由于家里连续三次遭灾,她还是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第一次遭灾发生在1992年,我老公帮人拆房子被砸伤了脚,干不了重活;几年后,家里省吃俭用把房子盖起来,但刚盖好就被雨水冲垮了;之后,我自己干活时又不幸摔伤,动了次大手术。”回忆起过去的日子,彭夏英依然不胜唏嘘。

虽然屡屡遭灾,彭夏英和丈夫从没有放弃过脱贫的努力。

地处黄洋界山脚下的神山村多毛竹,勤快的彭夏英和丈夫就起早贪黑地做筷子。“两分钱一双,我们夫妻俩每天三四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一天能做3000多双,挑到30多里外的镇上能卖60多块钱。”彭夏英说。

但即便这样,家里日子依然过得艰难。彭夏英说,那时,他们全家挤在几间破旧的土坯房里,买不起油,吃不放油炒的“干锅菜”。

党的十八大后,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神山村,彭夏英感觉机会来了。

2013年,政府扶持当地贫困户养羊,一些人养大就卖了,彭夏英却把7只羊养到50多只。“政府送羊给我,我就要好好养,要脱贫就要养得多!”她说。

2016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彭夏英将住了大半辈子的农房腾出来,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置办了餐具、桌椅,和女儿一起合伙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

村里成立黄桃和茶叶合作社,彭夏英也积极入股。靠经营农家乐和合作社分红,这一年,彭夏英家的收入达到5万元,成功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但对于如今的彭夏英来说,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

去年,由于游客越来越多,彭夏英的女儿到镇上新开了一家餐饮店,她和丈夫完全接手了村里的农家乐。“现在我们自己搞,累是更累,但挣得也更多啦!”彭夏英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她家的农家乐每月能赚上万元,年收入10多万元。

虽然很辛苦,彭夏英却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我把家里的新房改造了下,可以招待客人住宿。我自己还做了一些土特产,养了一些土鸡、豚鼠,有空还会上山挖一些兰花卖。”彭夏英说。

按照政策,2020年之前,贫困户可脱贫不脱政策。但去年当地评审低保户时,彭夏英主动放弃了资格。她说,自己已经脱贫了,要把政策留给更需要的人。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不管是脱贫前还是脱贫后,彭夏英常常对乡亲们说:“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海外各国华人博物馆:留住“记忆” 印证奋斗

即时 | 2018-05-20 14:37

中国侨网北京5月20日电 (孙翔)“如果你是华人,认为你与美国社会不能百分之百融入时,到博物馆来会找到你的归属。”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设计师林璎(Maya Lin)如此认为华人博物馆的存在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有8个国家建立了20座华人博物馆。这些华人博物馆留存着华侨华人的专属记忆,讲述着海外侨胞的奋斗历史,也印证着世界文化交流共鉴的进程。

在美国,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适逢宣传亚裔贡献的“亚太裔传统月”。美国华人博物馆讲解员向公众介绍“在美华人劳工史”。

一个多世纪前,逾万名华工修建了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他们的贡献一直被埋没。近年,华工的牺牲逐步获得认可。2014年5月9日,美国劳工部将铁路华工列入荣誉纪念堂;2018年5月10日,美国加州迎来首个铁路华工纪念日。

在马来西亚,刚刚落成的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林家豪介绍,该馆馆藏千余件文物,见证着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

“马来西亚第一批由非英国人签名发行的钞票,是由华人签名的。”林家豪介绍,早期马来西亚货币发行由英国人控制,纸钞签名发行者也是英国人。1962年起,马来西亚的纸钞由时任财政部长签字发行,而多位财政部长为华裔。

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馆藏该国1962至1967年期间发行的一元及十元的纸钞,分别为敦李孝式、敦陈修信签署的。“这点充分体现出华人在参与建国过程中不容抹杀的贡献。”林家豪说,敦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封衔,是马来西亚统治者颁授予有功人士的。

澳大利亚澳华历史博物馆保存着现今全世界最大的中国游行龙——千禧龙;日本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讲述着神户华侨与辛亥革命不解的渊源;马六甲的娘惹博物馆见证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海外的华人博物馆镌刻着华侨华人的成长历程,留存了宝贵的他乡“记忆”。(完)

乌兰县农户战贫记 幸福生活靠奋斗

即时 | 2018-05-19 11:01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刘晨曦)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素来以茶卡盐湖的大青盐而闻名,而茶卡盐湖不仅有着丰富的盐矿资源,更是乌兰县引以为傲的旅游胜地。5月16日,记者跟随国务院扶贫办“激发内生动力”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这里,发现乌兰县近些年来依托茶卡盐湖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成果颇丰。为了将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乌兰县大力发展起旅游服务产业,茶卡镇茶卡村和巴音村的农户依托茶卡盐湖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利用自家住房开设了家庭旅馆、农家乐等产业,实现致富增收。

blob.png

姜发菊的家庭旅馆。中国网记者刘晨曦摄

赶上好时候和好政策的茶卡镇巴音村村民姜发菊从来不曾想到,今天的自己能舒坦地在自家宽敞的院子里,迎来送往一批批游客。她每天带劲儿地收拾家里的二层小楼,希望来到茶卡镇的旅客能住得舒心而安逸。

而在搬进这座院子之前,姜发菊一家却是另一番景象:身患心脏病的丈夫干不了重活,不识字的自己要想打工挣钱更是不易,夫妻二人只能靠种地和打零工勉强度日。2013年以前,全家人住在一个村民遗弃的旧土房里,雨天漏雨、冬天透风,生活满是无奈与苦难。回忆起过去困难的生活,姜发菊的女儿马莲德记忆犹新:“那时家里6.7亩耕地,种粮每年收益600元,加上11.55亩退耕还林的1000元,每年总共能拿到1600元。家里收入来源主要靠种的青稞和小麦,爸爸去世后,感觉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塌了,妈妈成了家里唯一的精神支柱。”

亲人的离开,让姜发菊和女儿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在这期间,马莲德拿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因为家庭的现状,她内心感到既矛盾又焦虑,曾多次想放弃。但是姜发菊说,“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孩子必须读书,生活还要继续。”文化不高的姜发菊暗下决心。

2015年12月,姜发菊全家被评定为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由于茶卡旅游业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行业急需人手,政府给姜发菊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元,家里从此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姜发菊家每人还获得了6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到企业,每年能获得企业分红和合作社分红。

在接连获得政府的帮扶后,姜发菊一家的生活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全家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摘掉贫困户的帽子。马莲德说:“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只靠政府给予的帮助被动发展,还要主动发展,靠自己的努力挣到的钱,让我们干劲更足,也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blob.png

姜发菊家庭旅馆新扩建后的房间。中国网记者 刘晨曦摄

2017年7月,随着茶卡盐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政府鼓励姜发菊开展旅游创业,这让姜发菊全家看到了新的前景。为了让生活能过得更好,全家人利用自己现有的房子做起家庭宾馆,在2017年7月到10月的三个月里时间里就获得了4万元的收益。当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姜发菊一家又申请了5万元无息贷款,扩建了旅馆房间,并按照行业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建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blob.png

姜发菊(右)和女儿马莲德(左)站在自家的家庭旅馆前。中国网记者 刘晨曦摄

马莲德由衷感慨:“在没有发展之前,觉得干什么都特别困难,想治病没钱,上学困难。发展起来以后觉得干什么都能放开手脚,没有了约束,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活。想要生活更好,不能‘等、靠、要’,还要靠自己的努力创造。”

在乌兰,像姜发菊这样,借着旅游业的东风开设家庭宾馆、农牧家乐等实现脱贫致富的例子还有很多。2017年这里接待游客人数达276万,每日游客峰值达5万人。

台胞在大陆工作当选劳模 获颁“青年五四奖章”

即时 | 2018-05-14 10:43

为台胞劳模喝彩(看台絮语)

陈晓星

这个5月,有在大陆工作的台湾同胞当选劳动模范、获颁“青年五四奖章”。两岸来往密切,闽台、沪台已形成“一日生活圈”,台湾同胞在大陆生活工作已成常态,但参与劳模评选和获此荣誉却是新闻。

这一新闻提示,虽然民进党当局在开两岸关系的倒车,但大陆视台胞为手足的初心未变,为台胞提供便利、机会的政策仍在出台,并落到实处。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联合29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其中第17条规定,在大陆工作的台湾同胞可参加当地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评选。5月,福建、山东、湖北都有台胞当选劳模,未来会有更多在大陆工作的台胞与大陆同事同场竞技,享受胜出的喜悦。

这一新闻还显示,虽然民进党当局明里暗里刁难打击赴大陆交流、工作,但已经无力阻挡两岸的日益融合,就算不断踩刹车,到大陆求学、就业、生活的台湾同胞依然前往,并不再畏惧“抹红”、“抹黑”,欣然参与大陆的评选,跳出以往的台湾朋友圈,更深地融入大陆社会,争取更广阔的空间。正如当选福建省劳动模范的厦门宸鸿科技公司工程部台籍主管汤俊贤所言,他要同200多位台湾工友分享这一荣誉。

首批当选劳模的台湾同胞已不限于与台湾往来密切的福建,湖北、山东都有台胞获此荣誉,台胞的职业也不限于企业主管,有商人、教师等。这显示虽然两岸制度、环境不同,但只要努力工作,有所成就,台胞在大陆除了赚钱,还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荣誉。在此之前,台湾同胞张平宜、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人物”,让大陆同胞看到台胞的公益、侠义精神,为两岸手足之情增添了温度。

煞风景的是,近日,民进党当局又出招防堵大陆31条惠台措施,规定台湾所有大专院校教师不得享受大陆官方基金和参与研发项目。这种自我设限、缩紧空间的做法,干涉的不仅是两岸的交流,对台湾学者的学术活动也是伤害。对于赴大陆的各行各业如果只剩下“不准”,相比于大陆的开放、分享,高下立判!

两岸分享机遇、共创富足美好,这种最合乎民心的需求能被一党一私剿杀吗?渴望更多机会摆脱经济闷局的台湾民众能因“公文”禁足吗?徒煞5月的好风景罢了!

奋斗筑造美好新家园——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纪实

即时 | 2018-05-13 20:03

10年沧桑巨变,曾经的汶川特大地震废墟上,如今立起一座座繁荣的城镇和村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持续兴旺,生态环境改善,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美好,都是万千巴蜀儿女用一点一滴的奋斗凝聚而成。

5月,记者走进昔日的地震灾区,听这里的人们讲述一个个奋斗的故事,倾听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强音。

夯基础,再造锦绣巴蜀

细雨绵绵,走进绵阳唐家山堰塞湖,这个10年前让多少人揪心的地方,如今俨然一幅美丽画卷:300米长的红色钢架桥梁横贯两座大山,桥下湖水清澈如镜;湖区两条蜿蜒10多公里的柏油路,连通3个乡镇和30多个村子,串联起周边的旅游和农业产业。

数百名建设者夏顶烈日、冬迎寒风,在桥梁工地奋战3年多。望着接近尾声的工程,满头银发的桥梁专家郑群、年轻的北川县交通局干部顾晨建向记者表示,亲身参与交通基础建设,见证灾后恢复重建、发展振兴的历史性成就,是人生中倍感骄傲的经历。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佳山村,坐落在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腰上。村党支部书记王朝运介绍,地震前的佳山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恢复重建中,湖南省的援建队伍帮助修建了一条3公里长的导洪沟,将山下的河水引到半山上,兴建的大大小小蓄水池和灌溉管道相结合,让村里的田地实现了精准滴灌。“村里的10公里主路也是湖南援建的,硬水泥路,能跑小皮卡!”

与佳山村相隔不远的汶川县雁门乡芤山村,宽阔的水泥路也通向家家户户。村党支部书记陈文波介绍,恢复重建时,村民不等不靠,投工投劳,把以前的水泥路修复并扩展为双车道。

震后1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铁路为例,运能、运力实现了质的飞跃:2009年9月,成遂渝动车开行,四川迈入“动车时代”;2010年5月12日,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正式通车,为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奠定新的发展基础;2017年12月,西成高铁开跑,形成快速、便利的北上出川大通道,助推“蜀道难”变“蜀道通”。

此外,汶马高速、雅康高速、绵九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实施,建成3200公里地震灾区公路网;新改建农村公路8700公里,实现灾区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

震后第一个五年,四川综合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7183亿元,是此前5年的3.7倍;震后第二个五年,全省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其中铁路基建新增营业里程2918公里。四川实现了从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向“西部中枢”、从“内陆盆地”向“西部门户”的重大转变。

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一大批关系灾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

全国首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北川县拔地而起,成为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发布的信息显示,10年来,地震灾区电网建设投入达606亿元,年用电量由2007年的260亿千瓦时增至2017年的549亿千瓦时,是震前的2.11倍。

“闸门关闭,开始蓄水!”去年7月28日,什邡市八角水库顺利完成闸门安装,水库具备初步的工程蓄水条件。这意味着在明年底前,当地20多万城镇居民将喝上清澈甘甜的“冰川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也将得到保障。“为保证工程进度,工人们每天头顶烈日建设,几乎每个人都晒脱了皮。”工程相关负责人李丹说。

砥砺奋进,硕果累累。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四川39个重灾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3.2倍、5.4倍、4.1倍和5.1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278元和14092元,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

兴产业,奏响富民强音

“去年青红脆李卖了6万多元,甜樱桃卖了8000多元,就连初挂果的红富士苹果也收入近万元。今年我和老伴准备去香港旅游!”马永彪是土生土长的佳山村人,响应当地调整产业结构的部署,家里10亩多地种满了果树。

震后,阿坝州为包括佳山村在内的所有贫困村量身定制发展规划,鼓励村民在闲散土地和荒地栽种适宜生长的樱桃、李子、苹果等特色果树。今年5月,理县联通公司投资近60万元,在佳山村建起网络基站,村里组织村民学会了用微信等途径推广自家农产品。

“村里现有花椒基地360亩,花椒树苗3万余株,年收入300多万元。”茂县白溪乡杜家坪村村主任杜晓浪介绍,地震前,杜家坪村的收入主要靠种玉米、土豆等,这些年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参股等方式发展花椒、果树以及林下种植,2017年全村产业总收入4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

青川县东河口村在地震中遭受重创,受伤的村民何清宝在医院康复后回到村里,同大伙一起恢复重建,几年下来,东河口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新村。2014年,何清宝下定决心,从养猪开始搞产业,不到两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去年又出栏了60多头猪,纯收入5万多元。村里的茶叶、药材等产业也都发展起来了。何清宝斗志昂扬:“撸起袖子加油干,东河口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已是四川地震灾区的寻常景象。

走进绵竹市年画村,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游客骑游绿道,闲坐乡村咖啡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园,体验乡村旅游乐趣。

今年50岁的殷万能,地震后回乡创业,如今他的殷牛排火锅店小有名气。“党和政府给了灾区很多支持,我开店投资只用了一万元,没想到现在一年就能赚十几万元。”绵竹市去年接待游客超过530万人次,预计今年将突破700万人次。

同样“没想到”的,是绵阳江油市大康镇官渡村村民魏水琳,“没想到种花也能有这么好的收入。去年我在百合花博览园单靠采摘鲜花和务工,纯收入就有3万多元。”

2014年,江油市利用大康镇野生百合原种优势,建成亚洲最大的百合种球繁育和批发中心,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百合公园”。

在全部完成工业、特色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恢复重建项目基础上,四川灾区特色优势产业顺势而起。东方汽轮机厂德阳基地在震后第五天即恢复生产,震后80天新基地破土动工,震后两年建成新东汽。四川还对原有分散、落后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转型,新建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等产业合作园区、特色园区,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灾区各地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59个,天府源、蜀道、广元七绝、巴食巴适、净土阿坝、蒙顶山茶、平武中蜂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强生态,蹚出发展新路

走进群山环抱的北川县曲山镇东溪沟村,满目青翠,蜂飞蝶舞。

老支书朱华银是东溪沟村灾后重建的带头人。他告诉记者,地震让村子面目全非,村民全部异地安置。在县城住上新家的东溪沟人,一刻也没有放弃村子生态恢复和建设。通村的桥损毁了,村民们架起溜索桥,在朱华银带领下,背着树苗从溜索桥过河,栽树、补苗,硬是把20多万株沙柳栽在了山坡上。

村里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绿林之下,种上了魔芋、山药等,土鸡、跑山猪、蜜蜂养殖已成规模。如今的东溪沟成了绿色家园,30多户村民返村安居。

东溪沟村是北川县打造生态宜居家园的一个缩影。行走北川,天蓝水清,新县城的红梅花、九皇山的辛夷花、禹里镇的珙桐花、墩上乡的桃花竞相绽放,让来自各地的游客心醉。

“天然大氧吧,全域山水画,说的就是我们青川!”青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职工谌利民一脸骄傲。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老谌时常跟保护区里的珍稀动物打交道。

青川县始终坚持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恢复重建、发展振兴的各个领域。在原址上重建的新青川县城,街道整洁、道路平坦,居民小区大多被公园、广场环绕,花草芬芳。目前青川已基本实现环境生态化,城市绿地率达39%,人均绿地面积10.5平方米。

从青川一路往南,记者来到什邡市穿心店磷石膏堆场,眼前河水潺潺,脚下绿草如茵,身后青山幽幽,微风袭来,湿润清新,丝毫未见尘渣漫天的景象。

什邡境内有7处磷石膏堆场,仅位于蓥华镇穿心店处的堆场占地就超过150亩。磷石膏堆场的有效处理是业内公认的难题,也曾是什邡当地及周边群众的烦心事。

什邡市委书记季涛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什邡彻底停止审批产生磷石膏的生产项目,关闭和淘汰一批产生磷石膏的企业及生产线,同时引入企业对磷石膏综合利用,成效显著。今年4月,全国磷化工行业污染防治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措施现场会走进什邡。

四川地震灾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系统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地灾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273万亩,全面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48.87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48.65万亩。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开展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卧龙、九寨沟、王朗等保护区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本。

惠民生,好事办进心坎

漫步汶川县威州镇阳光社区,居民们三三两两在小广场上“摆龙门阵”,几个小朋友在广场中央嬉戏。

记者和一位名叫苏清文的老人攀谈起来。“小区旁边就是县医院,我和老伴看病方便;配套的幼儿园、小学质量也很好。”苏清文是位退休教师,小区还在建设阶段,他就看上了这里,如今孙子孙女都进了小区旁边的小学、幼儿园。

阳光社区是汶川县城灾后恢复中建设的综合示范社区,集居民安置、公园绿地、感恩文化、地震遗址等为一体,现有1700多户、5000余人。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泽云坦陈,社区成立之初,因居民结构复杂、遗留问题多,有效管理一度成了老大难。

以问题为导向,社区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每年与乡镇签订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群防群治,搭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构建起综治工作快速反应机制。阳光社区由此走上规范化治理之路,今年前4个月,社区可防性警情同比下降80%。

和苏清文老人一样有着满满获得感的,还有都江堰市壹街社区的居民。社区党委书记王利告诉记者,壹街社区是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项目,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

记者在社区看到,这里有机融合了川西田园风貌和上海里弄风情,院落围而不合,街道通而不透,城区与自然相互融合、历史与现代相互并存、生活与就业相互兼顾。山、水、城、林、堰、桥、湖融为一体,环绕社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

壹街社区还配套建设了5万多平方米的“两馆三中心一院一校一园”等公建项目。文化馆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设立了蜀绣设计创意制作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帮助儿童及青少年提高综合素质。

四川坚持民生优先,在灾区恢复重建各类教育机构3340所、医疗服务机构2032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115处、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项目4379个,帮助157.5万因灾失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学校、医院设施装备明显改善,抗震标准比当地民用建筑提高1度设防。

傍晚,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金光村日间照料中心里,年近古稀的王兴富老人坐在树荫下喝茶休闲;活动室里,十多个老人正下棋打牌、翻阅书刊,怡然自得。5年前,镇里投资近40万元将一处建筑改建为28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设置了阅览室、休闲娱乐室、医疗室、淋浴室等。村里有专人为老人烧水送茶,还聘请了医生为老人看病。

如今的安州区,办理业务窗口单位服务快捷高效;休闲娱乐有免费公共文化场馆;市民出行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果需要帮助,志愿者热情温暖……

四川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体现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修复加固365万户受损城乡住房,新建26万套城镇住房,全面完成150万户毁损农房重建,保障541万户、1200万城乡受灾居民“家家有房住”,建成“三川两镇”(北川、汶川、青川、映秀、汉旺)等38个重点城镇,打造了汶川水磨、绵竹大乘、什邡马祖庙等特色鲜明的示范村镇。

江油市、罗江区等7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苍溪县文家角村、芦山县青龙场村等6个乡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汶川水磨镇还荣膺“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奖”。

10年恢复重建、振兴发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写在灾区人民的一张张笑脸上。巴蜀儿女豪情满怀,携手同行,阔步走在新时代。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3日 01 版)

奋斗筑造美好新家园——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纪实

即时 | 2018-05-13 20:03

10年沧桑巨变,曾经的汶川特大地震废墟上,如今立起一座座繁荣的城镇和村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持续兴旺,生态环境改善,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美好,都是万千巴蜀儿女用一点一滴的奋斗凝聚而成。

5月,记者走进昔日的地震灾区,听这里的人们讲述一个个奋斗的故事,倾听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强音。

夯基础,再造锦绣巴蜀

细雨绵绵,走进绵阳唐家山堰塞湖,这个10年前让多少人揪心的地方,如今俨然一幅美丽画卷:300米长的红色钢架桥梁横贯两座大山,桥下湖水清澈如镜;湖区两条蜿蜒10多公里的柏油路,连通3个乡镇和30多个村子,串联起周边的旅游和农业产业。

数百名建设者夏顶烈日、冬迎寒风,在桥梁工地奋战3年多。望着接近尾声的工程,满头银发的桥梁专家郑群、年轻的北川县交通局干部顾晨建向记者表示,亲身参与交通基础建设,见证灾后恢复重建、发展振兴的历史性成就,是人生中倍感骄傲的经历。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佳山村,坐落在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腰上。村党支部书记王朝运介绍,地震前的佳山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恢复重建中,湖南省的援建队伍帮助修建了一条3公里长的导洪沟,将山下的河水引到半山上,兴建的大大小小蓄水池和灌溉管道相结合,让村里的田地实现了精准滴灌。“村里的10公里主路也是湖南援建的,硬水泥路,能跑小皮卡!”

与佳山村相隔不远的汶川县雁门乡芤山村,宽阔的水泥路也通向家家户户。村党支部书记陈文波介绍,恢复重建时,村民不等不靠,投工投劳,把以前的水泥路修复并扩展为双车道。

震后1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铁路为例,运能、运力实现了质的飞跃:2009年9月,成遂渝动车开行,四川迈入“动车时代”;2010年5月12日,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正式通车,为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奠定新的发展基础;2017年12月,西成高铁开跑,形成快速、便利的北上出川大通道,助推“蜀道难”变“蜀道通”。

此外,汶马高速、雅康高速、绵九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实施,建成3200公里地震灾区公路网;新改建农村公路8700公里,实现灾区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

震后第一个五年,四川综合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7183亿元,是此前5年的3.7倍;震后第二个五年,全省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其中铁路基建新增营业里程2918公里。四川实现了从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向“西部中枢”、从“内陆盆地”向“西部门户”的重大转变。

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一大批关系灾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

全国首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北川县拔地而起,成为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发布的信息显示,10年来,地震灾区电网建设投入达606亿元,年用电量由2007年的260亿千瓦时增至2017年的549亿千瓦时,是震前的2.11倍。

“闸门关闭,开始蓄水!”去年7月28日,什邡市八角水库顺利完成闸门安装,水库具备初步的工程蓄水条件。这意味着在明年底前,当地20多万城镇居民将喝上清澈甘甜的“冰川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也将得到保障。“为保证工程进度,工人们每天头顶烈日建设,几乎每个人都晒脱了皮。”工程相关负责人李丹说。

砥砺奋进,硕果累累。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四川39个重灾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3.2倍、5.4倍、4.1倍和5.1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278元和14092元,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

兴产业,奏响富民强音

“去年青红脆李卖了6万多元,甜樱桃卖了8000多元,就连初挂果的红富士苹果也收入近万元。今年我和老伴准备去香港旅游!”马永彪是土生土长的佳山村人,响应当地调整产业结构的部署,家里10亩多地种满了果树。

震后,阿坝州为包括佳山村在内的所有贫困村量身定制发展规划,鼓励村民在闲散土地和荒地栽种适宜生长的樱桃、李子、苹果等特色果树。今年5月,理县联通公司投资近60万元,在佳山村建起网络基站,村里组织村民学会了用微信等途径推广自家农产品。

“村里现有花椒基地360亩,花椒树苗3万余株,年收入300多万元。”茂县白溪乡杜家坪村村主任杜晓浪介绍,地震前,杜家坪村的收入主要靠种玉米、土豆等,这些年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参股等方式发展花椒、果树以及林下种植,2017年全村产业总收入4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

青川县东河口村在地震中遭受重创,受伤的村民何清宝在医院康复后回到村里,同大伙一起恢复重建,几年下来,东河口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新村。2014年,何清宝下定决心,从养猪开始搞产业,不到两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去年又出栏了60多头猪,纯收入5万多元。村里的茶叶、药材等产业也都发展起来了。何清宝斗志昂扬:“撸起袖子加油干,东河口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已是四川地震灾区的寻常景象。

走进绵竹市年画村,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游客骑游绿道,闲坐乡村咖啡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园,体验乡村旅游乐趣。

今年50岁的殷万能,地震后回乡创业,如今他的殷牛排火锅店小有名气。“党和政府给了灾区很多支持,我开店投资只用了一万元,没想到现在一年就能赚十几万元。”绵竹市去年接待游客超过530万人次,预计今年将突破700万人次。

同样“没想到”的,是绵阳江油市大康镇官渡村村民魏水琳,“没想到种花也能有这么好的收入。去年我在百合花博览园单靠采摘鲜花和务工,纯收入就有3万多元。”

2014年,江油市利用大康镇野生百合原种优势,建成亚洲最大的百合种球繁育和批发中心,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百合公园”。

在全部完成工业、特色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恢复重建项目基础上,四川灾区特色优势产业顺势而起。东方汽轮机厂德阳基地在震后第五天即恢复生产,震后80天新基地破土动工,震后两年建成新东汽。四川还对原有分散、落后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转型,新建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等产业合作园区、特色园区,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灾区各地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59个,天府源、蜀道、广元七绝、巴食巴适、净土阿坝、蒙顶山茶、平武中蜂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强生态,蹚出发展新路

走进群山环抱的北川县曲山镇东溪沟村,满目青翠,蜂飞蝶舞。

老支书朱华银是东溪沟村灾后重建的带头人。他告诉记者,地震让村子面目全非,村民全部异地安置。在县城住上新家的东溪沟人,一刻也没有放弃村子生态恢复和建设。通村的桥损毁了,村民们架起溜索桥,在朱华银带领下,背着树苗从溜索桥过河,栽树、补苗,硬是把20多万株沙柳栽在了山坡上。

村里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绿林之下,种上了魔芋、山药等,土鸡、跑山猪、蜜蜂养殖已成规模。如今的东溪沟成了绿色家园,30多户村民返村安居。

东溪沟村是北川县打造生态宜居家园的一个缩影。行走北川,天蓝水清,新县城的红梅花、九皇山的辛夷花、禹里镇的珙桐花、墩上乡的桃花竞相绽放,让来自各地的游客心醉。

“天然大氧吧,全域山水画,说的就是我们青川!”青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职工谌利民一脸骄傲。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老谌时常跟保护区里的珍稀动物打交道。

青川县始终坚持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恢复重建、发展振兴的各个领域。在原址上重建的新青川县城,街道整洁、道路平坦,居民小区大多被公园、广场环绕,花草芬芳。目前青川已基本实现环境生态化,城市绿地率达39%,人均绿地面积10.5平方米。

从青川一路往南,记者来到什邡市穿心店磷石膏堆场,眼前河水潺潺,脚下绿草如茵,身后青山幽幽,微风袭来,湿润清新,丝毫未见尘渣漫天的景象。

什邡境内有7处磷石膏堆场,仅位于蓥华镇穿心店处的堆场占地就超过150亩。磷石膏堆场的有效处理是业内公认的难题,也曾是什邡当地及周边群众的烦心事。

什邡市委书记季涛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什邡彻底停止审批产生磷石膏的生产项目,关闭和淘汰一批产生磷石膏的企业及生产线,同时引入企业对磷石膏综合利用,成效显著。今年4月,全国磷化工行业污染防治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措施现场会走进什邡。

四川地震灾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系统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地灾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273万亩,全面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48.87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48.65万亩。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开展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卧龙、九寨沟、王朗等保护区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本。

惠民生,好事办进心坎

漫步汶川县威州镇阳光社区,居民们三三两两在小广场上“摆龙门阵”,几个小朋友在广场中央嬉戏。

记者和一位名叫苏清文的老人攀谈起来。“小区旁边就是县医院,我和老伴看病方便;配套的幼儿园、小学质量也很好。”苏清文是位退休教师,小区还在建设阶段,他就看上了这里,如今孙子孙女都进了小区旁边的小学、幼儿园。

阳光社区是汶川县城灾后恢复中建设的综合示范社区,集居民安置、公园绿地、感恩文化、地震遗址等为一体,现有1700多户、5000余人。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泽云坦陈,社区成立之初,因居民结构复杂、遗留问题多,有效管理一度成了老大难。

以问题为导向,社区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每年与乡镇签订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群防群治,搭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构建起综治工作快速反应机制。阳光社区由此走上规范化治理之路,今年前4个月,社区可防性警情同比下降80%。

和苏清文老人一样有着满满获得感的,还有都江堰市壹街社区的居民。社区党委书记王利告诉记者,壹街社区是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项目,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

记者在社区看到,这里有机融合了川西田园风貌和上海里弄风情,院落围而不合,街道通而不透,城区与自然相互融合、历史与现代相互并存、生活与就业相互兼顾。山、水、城、林、堰、桥、湖融为一体,环绕社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

壹街社区还配套建设了5万多平方米的“两馆三中心一院一校一园”等公建项目。文化馆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设立了蜀绣设计创意制作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帮助儿童及青少年提高综合素质。

四川坚持民生优先,在灾区恢复重建各类教育机构3340所、医疗服务机构2032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115处、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项目4379个,帮助157.5万因灾失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学校、医院设施装备明显改善,抗震标准比当地民用建筑提高1度设防。

傍晚,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金光村日间照料中心里,年近古稀的王兴富老人坐在树荫下喝茶休闲;活动室里,十多个老人正下棋打牌、翻阅书刊,怡然自得。5年前,镇里投资近40万元将一处建筑改建为28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设置了阅览室、休闲娱乐室、医疗室、淋浴室等。村里有专人为老人烧水送茶,还聘请了医生为老人看病。

如今的安州区,办理业务窗口单位服务快捷高效;休闲娱乐有免费公共文化场馆;市民出行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如果需要帮助,志愿者热情温暖……

四川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体现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修复加固365万户受损城乡住房,新建26万套城镇住房,全面完成150万户毁损农房重建,保障541万户、1200万城乡受灾居民“家家有房住”,建成“三川两镇”(北川、汶川、青川、映秀、汉旺)等38个重点城镇,打造了汶川水磨、绵竹大乘、什邡马祖庙等特色鲜明的示范村镇。

江油市、罗江区等7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苍溪县文家角村、芦山县青龙场村等6个乡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汶川水磨镇还荣膺“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奖”。

10年恢复重建、振兴发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写在灾区人民的一张张笑脸上。巴蜀儿女豪情满怀,携手同行,阔步走在新时代。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3日 01 版)

【我奋斗 我幸福】马丁别克·木拉提汉:传递公益事业正能量

即时 | 2018-05-11 18:29

  4月24日,马丁别克在富蕴县铁买克乡铁买克村宣讲。图片由本人提供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婷 通讯员孟琳报道)“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是富蕴县国税局退休干部马丁别克 ·木拉提汉的座右铭。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退休后的马丁别克依然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公益事业,活跃在基层宣讲一线。

“这个月已经讲了7场,只要有空,不管多远,我们宣讲团都会去。”4月20日,刚从阿勒泰地区参加培训回来的马丁别克又在为第二天的宣讲备课,“给别人讲,自己要先学懂,每份材料我都学习了几十遍。原来我不会用电脑,现在在女儿的帮助下,我还学会了做课件。”

说到现在的事业,马丁别克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30多年来,马丁别克一直从事公益事业,在他的心里,只有需要帮助的人,没有亲疏远近、民族和年龄之分。

2012年退休后,马丁别克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团结更多的人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2013年6月28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爱心协会成立。在他的感召下,党员来了,劳动模范来了,更多的热心群众也积极踊跃加入进来。5年来,协会会员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176人,共募捐善款26万元,200多个困难家庭和贫困学生受益。

“通过这些年开展公益活动,我觉得物质上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帮扶。要打开他们的思路,让党的惠民政策入脑入心。”马丁别克说。

2014年9月28日,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马丁别克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总在他的耳边萦绕。马丁别克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传播好党的声音,坚定更多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让各族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2015年初,马丁别克在自家成立了“家庭讲堂”,通过读报纸、看专题片、开展学习等形式,让大家深入交流民族团结体会。在“家庭讲堂”的基础上,马丁别克联合当地的民族团结模范、道德模范、老法官、农业技术人员、党校退休干部等,成立了一个爱心宣讲团,以党的政策为主线、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开展宣讲,并成立了“马丁别克爱心宣讲”工作室,建成了民族团结展厅。

爱心宣讲团的宣讲内容丰富而实用,有法官讲法律,有乡镇干部讲解放思想,还有致富能人讲脱贫致富……富蕴县最偏远的夏牧场、冬牧场,草地上、毡房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当地居民形容马丁别克的爱心宣讲团是“无屏幕的电视机,能对话的收音机”!

3年来,马丁别克带领他的爱心宣讲团,辗转于学校、机关单位、边防部队、偏远山村和各个牧区。自爱心宣讲团成立以来,共组织宣讲228场次,受教育群众5万多人次。

“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很幸福,我还要继续努力,把公益事业的正能量传递下去。”马丁别克说。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发展记

即时 | 2018-05-11 10:53

新华社成都5月10日电 题: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发展记

新华社记者

转瞬1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首10年,在抢救生命、重建家园、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创造了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奇迹。

这是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5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有一种力量,使山川动容;有一种奉献,用生命书写

5月的汶川河谷,山岭上近40万株百年老茶树吐出新芽。龙门山脉呈现不同的色彩:翠绿、墨绿、白色、粉色。那是新生命萌发的树林,那是次第开放的花儿,是这片土地上怒放的生命。

在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白墙青瓦楼房立于山坡之上。每天傍晚,年过花甲的张志富喜欢在田园里散步。路边,盛开着各色小花。

张志富是土生土长的渔子溪人,地震前在原漩口中学当门卫。张志富说,他时常想起学校的老师方杰。地震发生时,方杰用手支撑住教室大门,全班几十名孩子成功逃生,而他被压在了墙瓦之间。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双臂仍保持撑举状态,仿佛要撑住一个永不垮塌的生命之门。

“这样的人咋能忘了呢!”张志富说。

灾后重建中同样有生死考验。北川老县城遗址旁、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里,人们常在一排雕像前驻足——那是为援助地震灾区而牺牲的英雄们。其中有崔学选。

崔学选生前是潍坊市抗震救灾援川前线指挥。冒着余震、滑坡和飞石,他带领援建人员踏遍了北川县桂溪乡的土地,有时通宵达旦。2009年7月13日,因连续超负荷工作,他倒在了援建路上。弥留之际,崔学选对守在身边的老母亲说:“妈妈,等我病好了,我带你去看一看新北川。”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者奋战在龙门山脉的城镇厂矿、山乡田野,让地震灾区的干部群众十分感动,他们自强奋进。

就在崔学选牺牲那一年,兰辉担任北川县副县长。此后,兰辉一直奔走在破碎的山川河谷间,行程24万多公里。2013年5月23日,带病下乡的兰辉因手术伤口未愈,下车换药时意外跌进堰塞湖,不幸牺牲。

震中映秀镇被掩埋近125小时的蒋雨航,被上海消防官兵救出生还。“是消防官兵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也要成为他们!”当年年底,蒋雨航报名参军,如愿成为上海消防战士。

救出蒋雨航的“老班长”周庆阳说:“救援发现遇难者,其他新兵还有些胆怯,蒋雨航就带头冲了上去。”蒋雨航班组每年都会救出二三十人。有受困经历的蒋雨航还成了队里的情绪抚慰“专家”。

还记得举着“长大我当空降兵”横幅的小程强吗?如今他真的成了一名空降兵。北川中学学生杜灿灿,被志愿者疏导走出阴影,如今是公益组织负责人。

2010年玉树地震,板房区卖衣服的北川小贩,刚进完货就直接打包发往玉树灾区;2013年芦山地震,震后4小时,汶川县水磨镇20多位村民自发去了芦山;2017年九寨沟地震,映秀镇中滩堡村党支部书记杨云兵带领群众,翻过高山直奔震中……

奋斗之中,10年后的灾区,生机勃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来自成都的大学生在位于四川绵竹市的“中国玫瑰谷”游览拍照(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帆摄

有一种担当,叫休戚与共;有一种团结,叫守望相助

又到5月,十年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震后最初几天,紧急调运的帐篷在灾区的路边堆成了山,谁来转运搭建?处处缺人,当地干部眉头紧锁。一辆农用三轮车停了下来,车上跳下来十位汉子,开口问:“俺们帮忙?”

这群汉子来自山东莒县,挤着一辆三轮车,带着3000元钱、38箱矿泉水、50箱方便面、50公斤山东煎饼从老家出发。三轮车不能上高速,他们就翻山越岭,几天几夜后,终于赶到灾区。

在南京市江宁区募捐点,一位拾荒老人上午捐了5元后,下午又将多年积攒的零钱,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捐出。而他身上的衣服到处是破洞。

这是中华民族血脉里流动的善良与担当。震后仅一个月,党中央一声号召,19个省市“一对一”援建重灾县,30多万援建大军先后奔赴地震灾区,近百万志愿者自发前来,海内外同胞纷纷援助,灾区成了建设战场:

——剑门天下险,地震给这里造成极大破坏。黑龙江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剑阁县为“龙江第一县”。

“恨不得一下子就将倒塌的房子给扶起来!”初到剑阁,黑龙江省援建总指挥刘国会看到困守在帐篷里的老人落泪了。这位大庆的汉子拼命地干。血压上升,就悄悄服药,然后继续苦干。

——北川白坭乡,震后成为“孤岛”。山东烟台援建干部张耀征晚上睡在帐篷里。

“四川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张耀征说,“作为党员,我要对得起先辈洒在这里的鲜血。”

——汶川绵虒镇,岷江两岸悬崖高耸。广东援建专家张彤意外骨折,他拄着拐杖上工地,小腿里钢板螺丝松动,脚踝渗血。他说:“不亲眼看到,我无法想象西部是怎样用资源、人力支持东部发展。东部现在富了,支援西部是我们的责任。”

当上海援建队伍从青城山驻地撤离时,上万人从周边村子赶来送行。上海援建者眼含热泪,依依不舍。

队伍撤了,情永在。这份情,从抢险救援、灾后重建到1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浓。

在青川,浙江茶产业链条“嫁接”到四川青山绿水间,仅援建一个300多人的茶叶合作社,就让200多名农民脱贫。2017年,青川电商交易额4亿多元,一个山沟县变成了“电商强县”。

……

在党和政府的高效组织下,干部与群众、国企与民企、社会组织与个人,上下同心、多方联动、并肩奋斗,汇成了团结协作、发展振兴的洪流。

有一种责任,叫先锋模范;有一种重生,叫自强不息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重建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没有先例可循。

震后第一时刻,党中央作出指示,强调抢救人民生命是当务之急,尽力安排好灾区人民群众生活。灾后重建和发展中,党中央要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民生优先”原则。

有党作“主心骨”,有全国人民做后盾,灾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喷发。

“这里没有抱怨。”震后,前往灾区崇州做志愿者的美籍人士约翰这样描述他看到的情景,“一位村里的干部在泪水中为幸存者工作着,他的父母、妻子和孩子都遇难了。”

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有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哪里就有党的基层组织、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唐家山堰塞湖出现险情后,中共游仙区党委及时成立了9个临时党委、43个安置点党支部、296个帐篷党小组和200余支党员义务服务队,组织3000多名党员成功疏散转移群众8万余人。

是党员就得站在前,是干部就得担起责!

灾区特别是10个极重灾区的党员干部大比例承受了失去亲人或伤残之痛,但他们坚守在岗位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共产党员钟世平地震时担任什邡市红白中学副校长,在两位亲人遇难、自身受伤的情况下,坚守在学校救人现场;灾后又响应组织号召,加入临时成立的什邡市关爱办,关心帮助失去亲人的困难家庭,一干就是10年。共产党员杨凯同样忍着亲人离世之痛,地震时积极组织所在林场开展自救,震后带领28个班组以每年一万亩的速度完成鞍子河保护区中幼林的抚育。

灾难激发实干,创新带动发展。汶川县水磨镇震前是阿坝州工业重心,集中了全州3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重建中,当地党委和政府痛下决心搬离污染企业,打造出有浓郁羌族风韵的“生态旅游小镇”,被联合国誉为“灾后重建的灯塔”。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创新,不仅挺过了大灾考验,更为今天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绵竹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原机械加工产业因灾搬迁损失上百亿产值的逆境下,坚决退出污染环境的磷矿开采,走农旅、文旅业融合发展的转型之路,去年接待游客人数接近600万人次,农民收入年均增长了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6:1。

10年生聚,沧桑巨变。穿行于灾区的山川城乡,一度破碎的山河已焕然一新,川陕甘41个重灾县(市、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超越震前水平。走近灾区干部群众,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量。(记者惠小勇、丛峰、江毅、周相吉、谢佼、杨迪)

【劳模风采】陈议忠:为蓝领镶上金边

即时 | 2018-05-11 09:15

东南网5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庄与林)

陈议忠,毕业于技校,本是个蓝领,但是他却凭着自己好学的韧劲,顽强自学,掌握了一系列高端维修技术,成为福建省技能大师,为自己的“蓝领”镶上了“金边”,最近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五一前夕,记者在漳州龙溪轴承有限公司动力车间里采访了陈议忠。

“当电工不就是修修机床拉拉电线?凭学校学的知识,足够混口饭吃。改造创新,不是我该考虑的。”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陈议忠心里是这么想的。

然而,一次出差,彻底改变了陈议忠对提升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有一次,公司一台设备控制系统故障,安排他到某设备制造厂家送修并学习维修技术,但因个人知识水平太低及厂家技术保密等原因,这次学习一无所获、无功而返,对他触动很深。

从那时起,陈议忠就开始白天上班、晚上挑灯夜读的生活。彼时,国内自动化设备改造刚起步,可编程序控制器等是一线工人的技术短板。为此,他购买书籍,先后自学了自动化设备的相关课程,并应用到参与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等生产活动中,具备了应用专用编程软件编制、调试PLC程序,应用变频器、简易数控系统等新技术改造旧设备,使用自动化软件绘制电气原理图、专用电气设计软件辅助设计厂房动力、照明等供配电线路的能力。

“在我看来,技术钻研可不是无用功。这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陈议忠这样说。

多年来,陈议忠勇于创新,参与了公司许多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攻关项目。

陈议忠发现,企业有一条带保护气氛辊底炉生产线,运行可靠性不够高。为此,他作为车间负责人,参与了该项目的调研及设备的安装、调试、试生产全过程,他利用自己自学知识,对生产线原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电气线路及程序做了许多改进,增设一套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控制、用于监控淬火台架运行异常的检测报警装置,为提高辊底炉生产线运行的可靠性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取得经济效益近200万元。该项目获漳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陈议忠明白,一个人即使技术再精湛、业务再一流,毕竟能量有限。2014年,陈议忠维修电工大师工作室成立,这也成为他技术传承的大本营。

结合大师工作室的设立,陈议忠认真规划工作室成员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学习目标,通过传帮带,现已向企业输送5名可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

30多年来,陈议忠始终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他先后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福建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等奖项10余项,被授予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