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护士

人在家中坐,护士上门来。用手机APP下个订单,就可以预约专业护士到家里提供打针、换药、拆线等护理服务——随着共享经济的风靡,“共享护士”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悄然兴起。不过,在“共享护士”日渐普及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国家卫健委日前也作出回应称,将总结各地“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规范发展。

 资  讯 

多地现“网约护士” 将“昙花一现”还是必然趋势?

即时 | 2018-06-25 22:27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题:多地现“网约护士”,将“昙花一现”还是必然趋势?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陈弘毅、闫祥岭、朱国亮

点击手机下单,护士就能上门服务。近期,“网约护士”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西安、济南等多个城市出现,引发社会多方关注:服务收费几何?是否安全?会不会抢夺公共医疗资源?这种服务将像很多“共享应用”一样昙花一现,还是会成为医疗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约护士”的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护士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提供服务。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政策,完善相关监管措施,推动保障“网约护士”和患者双方权益与安全,规范行业发展。

手机下单护士直接上门

30岁的济南某三甲医院护士赵飞是一名院前急救护士。从2017年开始,他有了一份“兼职”:利用业余时间在一个名为“医护到家”的APP上接单,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如今,他已是“医护到家”济南片区的护士长。据悉,济南已有超过300名护士在这个APP上注册,注册护士主要来自各大公立医院。

从去年底开始,10余个提供“网约护士”服务的手机APP陆续上线。患者在手机上进行注册和身份认证后,选择所需服务,上传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药品及病例证明,即可等待护士接单。订单通过审核后,护士就可与患者预约时间,开展上门服务。

记者登录“医护到家”APP看到,包括输液、打针、静脉采血等服务,已经有1万次以上的购买记录。

类似的互联网医疗正成为手机应用开发的热点。“健护宝”是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搞的创新项目。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双创中心主任、“健护宝”APP创始人李其铿说,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健护宝”于今年4月上线,目前平台拥有上千名注册用户。在“健护宝”注册的护士,很多来自在卫生学校取得了相应资质的学生,他们有时在老师的在线指导下开展服务。

家住福州市郊的李老伯,上个月花199元请了两名护士上门为他完成日常造口护理。整个过程大概一小时,跟在医院的护理标准一样,还省去了往返医院和排队的时间。“对于我们这样行动不便的患者来说,真是解决了大问题。”李老伯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网约护士”满足了群众对多样化医疗的需求,实现了社会上零散化护理需求和护士资源的“精准对接”,是“互联网+医疗”的积极探索。

价格如何制定?安全谁来保障?

“网约护士”的服务价格怎么定?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大平台尚无相对统一的定价标准。一般收费标准包含护理服务费、交通费两项。以“医护到家”为例,上门打针、拆线等服务费为139元一次,护士陪诊服务费为198到208元一次不等。“健护宝”的服务费中,护士的交通费为100元左右,护理费根据服务类型,从几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

尽管网上有人认为“网约护士”护理费用高昂,但接受采访的一些患者表示,护士上门省去了自己去医院的时间和交通费,总体是合算的。

越来越多的护士也愿意加入这个平台。在济南,已有约300名护士在“医护到家”注册;在福州,“健护宝”平台已有注册护士500多名。

“从一开始没有订单,到如今平均两三天一单,工作越来越忙。”赵飞告诉记者,上门服务一单,他的收入大约100元,在平台注册以来已有数万元的收益。据了解,当前护士薪酬不高,一些医院护士加入“网约护士”平台,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增加个人收入。

“网约护士”在所属医院以外提供服务,患者的医疗安全谁来保障?按照卫生主管部门此前发布的相关护士执业规定,护士要在医院注册,并在指定的医院服务。据悉,目前,护士多点执业仅在北京、广州等少数几个地方有了突破,进行了放开试点,“网约护士”还处于监管空白区。

李其铿等告诉记者,APP平台在设置护理服务项目时十分谨慎,目前更多承担的是居家简单护理服务,主要包括无创、医疗风险极低的项目,在确保医疗安全的情况下才会上门服务。碰到一些风险较大的护理项目时,则会建议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医院科室完整,且有严格的验药、配制程序及抢救设备,这还是‘网约护士’目前不具备的。”李其铿说。

目前“网约护士”平台尚无统一的服务规范标准,为规避医疗纠纷的风险,有些护士上门服务时会用录音机或者手机全程录音、录像。“这是对患者和护士双方权益的保障。”赵飞说。

护士多为年轻女性,上门服务如何保障人身安全?李其铿介绍,在“健护宝”平台,患者注册平台用户时,必须手持身份证进行验证,人、证一致才可以通过。此外,患者提交的订单也必须有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平台也会对每一个订单进行审核,若不符合要求,平台会自动取消订单,并致电用户告知原因。但有消费者反映,有些平台对于上传材料的核实并不细致,存在管理漏洞。

福建省护理协会秘书长郑翠红认为,保障护士安全既需要平台加强细则的制定和执行,也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介入。例如,在护士准入环节严格审核机制,可以引入医疗专家团队进行人工审核,确保每名护士都能够提供合格的医疗服务。此外,在为注册护士购买人身保险的同时,将上门医疗服务行为纳入政府监管。

“网约护士”能走多远?

不少平台投资者和医疗界人士认为,“网约护士”满足了百姓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发展过程中相关政策的配套和行为规范,将决定产业的未来走向。

记者采访多家医院管理者,他们的态度普遍较为审慎。由于目前“网约护士”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为患者服务,对医院护士资源和管理的影响暂时没有显现。多位专家认为,要让“网约护士”服务健康发展,还有很多政策、法律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有专家认为,应逐步、谨慎放开护士多点执业,将“网约护士”纳入卫生行政部门监管。“三分治病七分护理”这句话说明了护理的重要性,目前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放开的步子较大,但护士多点执业的突破还很有限。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专家认为,“网约护士”的运作规律不同于传统的医疗,有关部门应尽快介入,规范相关行为,避免一哄而上、管理滞后。

另外,“网约护士”管理也需分层级、分类别。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林兴凤认为,目前医院的护士是分类的,如有的是临床护士,有的是门诊护士。同时也是分层级管理的,如有的是助理级别,有的是副高级别。未来,随着“网约护士”的发展,提供的服务事项日益增多,分类、分级别管理将十分必要。

“共享护士”悄然兴起 进家门要先跨“规范槛”

即时 | 2018-06-12 11:07

人在家中坐,护士上门来。用手机APP下个订单,就可以预约专业护士到家里提供打针、换药、拆线等护理服务——随着共享经济的风靡,“共享护士”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悄然兴起。

不过,在“共享护士”日渐普及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虽然便利患者、盘活了医疗资源,但上门护理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尚存疑虑。“共享护士”要想走进千家万户,恐怕还得跨过不低的门槛。国家卫健委日前也作出回应称,将总结各地“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规范发展。

流程简单 价格不菲

北京市民赵先生,最近通过一款护士上门手机APP,为父亲预约了上门换胃管服务。

“天气这么热,上门护理为老人省去了路途奔波。如果去医院挂号、排队,大概要花1个多小时的时间。”赵先生说,上门换胃管,整套服务下来不到200元,感觉物有所值。

所谓的“共享护士”,就是通过“互联网 ”的形式集聚执业护士资源,为患者提供上门医护服务。记者搜索发现,以“共享护士”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目前已有十多个。这些平台主要提供打针、输液、采血、换药、导尿、吸痰、造口护理、拆线、雾化治疗等十余项上门服务,以及保胎针、产后护理等母婴护理服务。

预约护士的流程也并不复杂,除了基本的注册登陆、身份认证之外,用户还需要提供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药品和病例证明等。下单后,平台会对预约用户进行审核并分发给护士,不符合接单要求以及风险较高的订单,平台会选择拒接。

在价格方面,护士上门服务的费用要比医院门诊高出不少。例如,赵先生为父亲选择的胃管置管,按照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的价格为20元/次。而皮下和肌肉注射,医院价格为3.5元/次,护士上门APP中的价格在130元—170元之间。

有业内人士分析,“共享护士”提供的并非是基本的医护服务,而是“附加”和“升级”服务,因此价格比医院门诊高属于正常现象,但价格是否合理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优化配置 提供便利

在医疗资源紧张、看病难问题依然凸显的当下,“共享护士”正迎来“最好的时光”。有观点认为,“共享护士”借助共享经济模式,将分散的护士资源优化配置,打破传统医疗行业壁垒,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便利。尤其是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更有意愿为上门医护“买单”。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人。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占总人口的17.8%。国家卫健委此前的调查则显示,全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预计到205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9750万。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巨大,家庭照料负担严重。

从养老方式来看,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目前中国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由于子女以及护工并不具备专业护理知识,上门医护有望成为养老与医疗相结合的有益补充。

2017年,某医护上门服务平台公布了其护士上门的数据。根据对3.2万名认证执业护士、3万多名用户和10多万份有效订单的分析显示,北京、上海占据了总服务份额的50%,其中北京占38%。由此可见,“共享护士”的需求与接受程度,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

对护士来说,“共享护士”的模式,为自己发挥专业能力、提高收入创造了条件。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其中在基层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接近80万人;医护比例达到1:1.1,扭转了医护比倒置的局面。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士资源仍旧短缺,护士收入也偏低,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接受记者采访的大多数护士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注册“共享护士”。但也有部分护士表示,平日工作已经相当劳累繁忙,难有时间和精力“兼职”。

缺乏标准 难避风险

“共享护士”到底靠不靠谱?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患者还是护士其实都有疑虑:出现医疗风险怎么办?护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证?

目前除北京、天津、广东作为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地区,可进行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工作外,其余绝大多数省份的护士尚无多点执业资质。这意味着,在其他地区,护士上门服务属于脱离注册执业地点,有非法执业嫌疑。相关部门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签约网约平台和实体医疗机构的多点执业还不一样,不过还没有相关政策。

医疗事故和纠纷,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上门服务过程中,护士如何保证操作的安全性?患者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怎么办?能否全程记录服务过程?这些难题目前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对于医疗事故和纠纷,北京、广东等地关于护士区域注册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发生事故或纠纷时,由发生事故或纠纷所在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但“护士上门”等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平台是否属于医疗卫生机构,目前尚没有认定。而记者梳理发现,各平台对于医疗事故和纠纷的认定及处理也鲜有明确规定。有的平台更是在用户服务条款中明确“对预约服务具体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疏漏不作任何保证。”

行业标准缺乏、责任认定缺位,这让“共享医疗”面临着不小的风险。

各方合力 规范发展

要想让“共享护士”在规范中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合力。

在政策层面,“共享护士”亟待“靠谱”的管理政策。国家卫健委此前表示,下一步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推进分级诊疗和持续深化医改工作,逐步修订完善护士执业管理相关政策。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结合各地探索开展“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规范发展,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认为,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医护行业的特点和服务要求,研究制定高起点、高水平的行规标准,同时在准入、责任、医疗风险等方面规范引导,保障上门诊疗的安全。

而在平台方面,专家建议,可通过为医患双方购买保险的方式帮助解决医疗事故问题。记者在预约过程中也发现,大多“共享护士”平台为患者免费提供了人身意外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平台应出台相关制度,若发现护士执业范围超过允许范围,则给予严厉处罚;同时严格审核订单,排除风险较大的预约。

“共享护士”需安全和便捷兼顾

即时 | 2018-06-04 10:24

共享经济系列再出新服务。“共享护士”横空出世,在创造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医疗事故、服务引发的其他矛盾等问题。“共享护士”一如其他共享服务,如何更好地平衡便捷和安全,守好规则的底线,实现共赢,是一道必须要回答好的现实问题。

作为特别工种,护士需要具备医疗服务的相应技能。“共享护士”的出现,是否真的能够确保“凡共享护士都具备资格”,这个问题不能被回避。这既关系到“共享护士”这一新事物能否更好地发展下去,也关系到患者的人身和健康,保护好双方的合法权益,“共享护士”的责任不容有任何偏颇。在一些注册平台,共享护士大多数是如“李护士”“王护士”这样的称谓,如何确保共享护士具备资格,注册平台会采取哪些具体严格的措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前车之鉴尤其当铭记。在共享经济中,诸如滴滴打车,一些注册司机有的注册造假,有的司机有犯罪前科,或其他对乘客安全具有潜在威胁,已经给共享服务敲响了警钟,在“共享护士”出现之时,公众还是对“共享护士”的资格存在疑问,“共享护士”真的能够做到人证合一吗?这显然需要共享护士服务平台,进行系统全面的注册考核,不留任何漏洞,以此守住共享护士“资格”底线。

从实践来看,提供“共享护士”服务的,是利用非工作时间,这就避免提供“共享护士”服务与本职工作之间的冲突,避免出现“私饭碗满了”但却丢了“责任田”的弊端。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其提供服务究竟是本职工作还是个人行为性质的疑惑,更有助于厘清“共享护士”医疗事故的性质。

实践常常先于法律的出现。“共享护士”是一个有力的事实。在提供便捷服务的情况下,共享护士价格定位、护士服务质量评定、双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等,需要共享护士系统更加完善,更好地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不仅需要医护患者双方依照互利合法的原则处理双方关系,显然还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共享护士从业规则,以此规定各方的权责利,最大限度的保护各方合法权益,保护“共享护士”健康平衡发展。

“共享护士”,作为医疗服务市场的组成部分,其既有服务灵活,也有管理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将共享护士纳入到医疗行业统一的监管体系,创造宽严有度、规范有序、透明公开、文明高超的医疗服务,各方都需要相向而行,做到便捷和安全兼顾。


 

共享护士,规范不能走到问题的后面

即时 | 2018-06-04 08:47

眼下,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共享健康”又异军突起。最近,“共享护士”开始逐渐走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可是,人们不禁想问,这种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的“共享护士”真的靠谱吗?到底是蹭共享概念热点的噱头和炒作,还是确有需求与可行性的又一“互联网+”创新呢?

一方面,从实际来看,“共享护士”的确大有用武之地。首先,它免去了许多患者的来回奔波之苦,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尤其对那些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还有不少需要定期护理的特殊病人,更是一种利好。其次,它有利于医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挖掘利用。如果很多只需接受普通护理的病患如果能够及时出院回家,通过“共享护士”接受护理服务,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院内医疗资源的占用和空闲护理力量的浪费,对缓解其他人的“住院难”问题自然也有帮助。再则,正如某医院护理部主任所称,它“对护士个人而言,则能实现自我专业价值,提高收入水平”,当然也提高了护士们的获得感。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共享护士”也与国家大力倡导推进的“家庭医生”及“互联网+医疗健康”概念不谋而合。

但在另一方面,现阶段全面推广“共享护士”也不是没有一点问题。例如,它在运营中会不会出现诸如外卖等其它互联网服务平台常见的“人证不合”、冒名顶替的“黑护士”问题?再说,就算是“有证”的正规护士,其专业素养和擅长领域也千差万别,况且上门护理也不比在医院病房,万一出现紧急情况也不好及时、有效处置,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相关纠纷。因此尽管“共享护士”看上去很美,但其中暗藏的风险隐患也不容小觑。同时还有法律人士指出,当前不但对涉及“共享护士”服务的医疗责任不好认定,并且还有可能“被认定为违法执业”。

尽管信息化浪潮不可阻挡,“互联网+医疗健康”也是大势所趋,不过从现实来看,网络的虚拟和隐身特性常常会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并滋生不少风险乱象。医护服务关系患者健康安危,更是不容出现任何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应针对“共享护士”这一新事物、新服务,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完善“共享护士”准入制度和运营规则,明确监管部门和经营红线,健全配套的责任划分、权益保障和争议纠纷解决机制,确保“共享护士”服务在安全、规范的轨道内运行,让它更好造福广大患者。

护士节 听白衣天使说她们的故事

即时 | 2018-05-15 09:04

“共享护士”制度障碍仍需清除 存多种不安全因素

即时 | 2018-05-15 07:46

“共享护士”来了,可规范还在路上

巨大的护理需求和专业护理力量通过“互联网 ”的形式整合,“共享护士”正在走进普通老百姓家庭,带来便捷高效的服务。“省去了路上和就诊排队的时间,花了不到200元,特别值得。”(见5月13日《工人日报》)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22亿人,其中不少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护理;在住院病人当中,至少有20%~30%的病人出院后仍需护理。因此,大众对护士上门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对于护士来说,移动护理平台为其提供了技能变现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实现护士的劳动价值,有助于护理队伍的稳定。因而,“共享护士”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不过,眼下也存在不安全因素,比如医患纠纷、人身安全、护士资质等。此外,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制度障碍——根据2008年实施的《护士职业注册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护士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方可按照注册执业地点从事护理工作。而“共享护士”网约平台的签约护士,接受平台派单为公众提供上门服务,就属于在注册的执业地点以外从事护理工作。对此,去年上海市卫计委就曾明确表示,所有跟网约平台签约的护士都是违规执业。

医师多点执业已经放开多年,相比之下,护士多点执业则显得步履蹒跚。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放开医生却禁锢护士的多点执业,这本身就割裂了医护不分家的内在关系。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群众健康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多,优质护理资源的优化整合是大势所趋。

放开护士多点执业,不仅可以清除“共享护士”的制度障碍,还能够利用政策导向作用,有效推动“共享护士”的健康发展。北京就明确提出,鼓励二、三级医院护士到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为出院患者、慢病患者、老年人等提供延续护理、长期护理、居家护理等紧缺护理服务。这一理念应当成为其他地方推行护士多点执业的风向标,努力培育壮大“互联网护理”的力量,让更多居民享受到这一模式带来的便捷。

“共享护士”可改善家庭护理质量

即时 | 2018-05-14 16:14

“省去了路上和就诊排队的时间,花了不到200元,特别值得。”日前,家住福州城郊的老李,通过一款APP,约了两名护士上门为其护理,共支付了199元的酬劳,其中服务费100元,上门交通费99元。护士上门送医,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来说是一项极大的便利。记者了解到,巨大的护理需求和专业护理力量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整合,“共享护士”正在走进普通老百姓家庭,带来便捷高效的服务。(5月13日《工人日报》)

对于大众来讲,“共享护士”是新奇的事务,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从媒体报道的内容看,“共享护士”属于“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项目,为出院患者、母婴、居家老人等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为专业护理服务进入家庭开辟一条途径。显然,这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将护士与家庭需求打通,为专业护理服务赋能,满足上门提供护理服务的市场需求,亦可提升家庭医疗服务品质。

近年来共享经济如火如荼发展旺盛,各种创新共享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诸如共享单车、网约车等,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便利感觉,亦改变了生活方式。“共享护士”提供包括上门打针输液、静脉采血、外科伤口换药、灌肠、吸痰导尿、鼻饲护理及指导等10多项服务项目,对于部分慢性病患者、出院修养、居家老人来讲,这些服务项目都是刚需,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难以去医院就诊,需要医护人员上门服务。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大都患有多种慢性病,身体较弱,健康欠佳,未来有高达数亿老人需要护理照顾。目前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而保姆和护工并不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医护到家可以促进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时间的融合,这也是“共享护士”最大的市场需求方向,可以凭借专业护理技能,改善家庭护理质量,让老人得到更好的专业护理服务,晚年生活过得更舒适。

“共享护士”借助分享经济模式,将分散的护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打破了传统医疗行业壁垒,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患者来说,更是一项极大的便利。由此可见,“共享护士”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如果平台拥有大量医护人员、服务质量得当的话,能够及时响应用户需求,那么就可以藉此占领市场,从而实现稳定发展。

“共享护士”模式对于护士来说,在发挥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收入,很多护士都愿意尝试。目前我国护士整体收入水平较低,流失率很高,护士缺口较大,“共享护士”能够提高护士收入,激活社会资源,缓解缺口压力。由于护理服务是专业性很强的项目,涉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进入门槛,平台应严格把好资格审查关口,不能为了抢市场而放松审查,应以护理质量为优先考量标准。


 

保姆、护理、分诊 这些活都让机器人“护士”来

即时 | 2018-05-13 15:21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记者盖博铭 侠克)未来,拥有更高智能水平的机器人会成为我们身边的“白衣天使”吗?

2017年,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上线了人工智能急诊分诊系统,以国际和国内诊疗指南为信息基础,将急诊患者的体征、病症等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并分析,由系统自动生成分诊级别。

北京朝阳医院计算机室副主任韦力介绍,这样的智能系统优化了就诊顺序和就诊环境,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智能系统解放了护士的大脑,实体硬件也解放了护士的双手。

“保姆机器人”已成为不少敬老院的“明星”。该护理机器人可以通过老人的语音命令或触摸屏控制命令,在结构化的室内环境中实现自动取送物品、开关门等生活辅助功能,同时还具有日程事件提醒、生活娱乐等信息辅助功能。

“护理机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机构人手不够的压力。”从事智能设备研发的众德迪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贾相晟说,机器人不仅辅助了护士的工作,也优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集大小便处理装置、生理参数监测及报警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护理床、帮助人体下肢外骨骼活动的“康复机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发了一系列可以辅助医护工作的机器设备。

这些机器帮助人类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但随着设备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类生活,如何确保护理机器人真正服务百姓,还需要人类为机器人明确“角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陈殿生介绍,护理机器人首先要坚持安全第一,一旦出现相关事故或决策失误,“护理机器人”的法律责任如何认定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从产业角度,韦力认为,机器人在现实场景里发挥人们所期待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协同创新,更需要适合该产品发展的“土壤”和大量前期投入。

“对于创新性的产品,医院需要以开放和严谨的态度对待。”韦力表示,医院作为使用方,也是智慧医疗的主要载体,通过尝试、探索能够为行业提供反馈和建议,也可有效推动整个行业生态链的发展。

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全国医护比已达到1:1.1。

护理服务领域逐步从医疗机构向社区和家庭拓展,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治疗向慢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等方面延伸。

“机器人可以把护士从常规型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患者需要人文的、柔性的呵护,这些很难通过机械展现出来。”韦力说。

据了解,虽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医疗领域“碰撞”出了一些火花,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挑战。

贾相晟介绍,目前的机器人大多处于单点场景应用,而照护工作是处于复杂场景的工作。“由于智能机器臂成本较高、制造难度大,短期内机器人代替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可能性不大。”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现阶段机器人还只能提供一些单一的如引导、咨询之类的功能,但在未来,“护理机器人”可能会根据其功能进行外观设计,并有可能完成更多项目的日常护理。

质疑护士救人不专业有利急救知识传播

即时 | 2018-05-08 15:47

近日,一段唐山女护士路边抢救倒地男子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热议。专业人士质疑女护士救人不够专业,这对救人的女护士可能有失公平,很受伤。因为不管是护士,还是普通人,在不敢伸出援助之手的当下,选择急救路边倒地患者,这份勇气和善心都值得学习和肯定,这是救人事件的焦点。如果连这份勇气和善心都不肯定的话,这将大大伤害这份勇气和善心,让人今后不敢伸出援助之手进行急救,只能眼睁睁看着患者等到救护车的到来。而且,根据现行法律“好人保护条款”的规定,出于好意进行急救,即使采用了错误的急救方法,造成了不良后果,也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但是,救人护士对于同行的质疑,也不必太过在意,应当多一些包容。毕竟电脑屏幕前的专业人士不在现场,只能简单根据照片进行判断。而且,从急救知识传播角度说,专业人士质疑护士救人的方法是否科学,形成的互联网讨论,实际上有利于急救知识的传播,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急救技能。

众所周知,急救其实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技术活。从急救科学层面讲,施救人士如果采用不科学、错误的急救方法进行急救的话,的确不但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或者为患者争取更多更宝贵的施救时间,反而加重患者的病情,要了患者的命。

护士作为专业人士,在路边急救他人时,理所应当采取科学的急救方法。这既是保障患者生命的要求,也是专业的要求,更是为其他普通人进行急救示范的必要。如果作为专业人士的护士都不能采用科学急救方法进行急救,必然会打击其他普通人的施救信心,担心自己会采用错误的急救方法,要了他人的性命,更加不敢进行救济。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他人受伤不敢伸出援助之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中国人没有接受过急救知识教育,普遍缺乏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即便按照规定,驾考过程中会对学员进行相关急救知识教育,但往往流于形式,仅限于理论层面,缺乏熟练的实践操作。

笔者以为,专业人士对护士救人的急救方法的质疑,应当转化为一次急救知识的互联网普及传播,利用这次契机,以各种形式,向广大吃瓜群众普及科学、正确的急救知识、急救方法,提高人们的急救常识和技能,增强人们的急救信心,敢于伸出援助之手,进行急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社会的急救成功率,才能救活更多的突发疾病的患者。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