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导航系统

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随着两颗全球组网卫星19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我国成功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

 资  讯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即时 | 2018-11-20 10:35

11月19日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

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十七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中国北斗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介绍,2009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于2016年完成了试验系统建设,充分验证新一代导航信号体制后,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2018年3月底,建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由19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即将开通运行;后续,将于2020年底前,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

2017年11月以来,我国北斗系统组网发射进入高密度期,在工程全线的团结努力下,仅1年时间,先后圆满完成11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成功将19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1次飞行。

北斗三号:迈出从区域到全球的关键一步

即时 | 2018-11-20 08:48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系统第18、19颗组网卫星,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

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十七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北斗三号工程于2009年正式启动实施,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按照计划,2020年底前,我国将建成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2035年前还将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北斗双星海上测控:成功处置卫星信号闪断

即时 | 2018-11-20 06:50

星光点点,海天如墨。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伴随着伺服主操作手张博沉稳而洪亮的报告声,控制天线转动的两个码盘,在他手中转动着,无论船舶如何晃动,代表目标的红点始终被牢牢钉在显示器中心,这表示目标早已是他的囊中之物。

11月19日2时7分,远在大洋深处的远望3号船USB主控机房内,参试人员聚精会神盯着设备,等待着北斗三号09组卫星刺破苍穹的那一刻。

“跟踪相位正常”“上面级、卫星遥测锁定正常、测距正常”,各岗位的信息第一时间汇聚到新任调度员邹辉慧这里。

系统监控台操作手李俊超和伺服操作手张博配合默契,在15秒内就完成了2个目标的切换试跟踪。

“两个目标试跟踪均正常,已转主跟目标主跟踪!”邹辉慧依然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因为此时目标仰角还不到2.5°,比任务要求的5°前转自跟踪提前了不少时间。

最关键的目标捕获阶段安然度过,但邹辉慧还不敢松气。突然,在上面级第一次点火后,“上面级信号起伏!”“卫星信号闪断!”岗位人员重复报告着,机房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保持状态!”邹辉慧一眼扫过面前的监控显示设备,迅速下达指令。

任务之前,他详细回顾了参加前期8次北斗三号MEO型号任务全程,并对目标信号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本次任务整个弧段内极可能会出现类似的信号起伏、闪断情况,对此一切均在他的掌控之中。

果然,经历过几次惊险的“信号闪断”后,稳定跟踪持续到了目标入地平,弧段内目标数据输出连续稳定,这比原方案的弧段多出了200多秒。

“长江三号跟踪结束!”调度员宣告任务跟踪完毕后,主控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中国北斗迈出走向全球关键一步

即时 | 2018-11-20 06:49

两颗组网卫星顺利升空,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中国北斗迈出走向全球关键一步

11月19日凌晨,西昌一道冲天火光,北斗再添两颗新星。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中国北斗迈出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北斗三号不仅覆盖范围提升至全球,在技术体制上也实现性能提升和服务扩展,定位精度提升至2.5—5米,较北斗二号提升1至2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在北斗二号向北斗三号过渡过程中,能够确保老用户无感知,新用户提性能,最终实现技术的新老更替。”

时间感更强,设备更强悍

北斗三号有更强的时间感,这对一个负责给用户授时的系统至关重要。因为它使用更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两者的天稳定度分别为E-14量级和E-15量级,这意味着人类历史之书全部翻完,北斗卫星也误差不了1秒。

原子钟利用原子跃迁频率稳定的特性来获取精准时间频率信号,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刚发射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均装载了航天科工二院研制的星载原子钟,相比前代产品其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而且,北斗三号卫星通过采用星间链路等新技术,让空间信号精度优于0.5米。

北斗三号的信号质量更好,因为它有性能更优的互操作信号B1C,同时在全球系统中,将B2I信号升级为性能更优的B2a信号。

另据航天科工介绍,他们为刚发射的北斗配备了高质量的声表面波滤波器、锌银蓄电池组、电连接器、继电器、晶体元器件和紧固件,在宇宙恶劣环境下更皮实。

杨长风说,北斗下一步计划“一是在进一步提高基本导航服务能力基础上,按照国际民航标准提供星基增强服务;二是按照国际搜救卫星组织标准,提供国际搜索救援服务;三是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短报文服务基础上,服务容量提升10倍,用户机发射功率大大降低,短报文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用户终端小型化、集成化,使用更方便”。

精确到车道的定位服务即将成真

北斗和GPS等定位系统的原理,是用户同时接受多个定位卫星的广播信号,以计算出自己的所在位置。北斗三号是北斗的升级版。北斗定位今后不光会靠卫星,还有一张细密的地面站网辅助,让定位精确到几厘米。

换句话说,在北斗的帮助下,未来导航软件能准确地判断你的车是在中间车道,还是左转车道。误差只有几厘米的动态高精度定位服务,将在全球推广。

北斗卫星还有地基增强系统的全国网格辅助,增强定位精度。科技日报记者曾经观摩过这种更强的定位系统演示,汽车使用基于北斗星地结合的导航系统,在地图上的轨迹可清晰地显示出它变换车道;相比之下,传统导航定位轨迹摆动幅度达十几米。

北斗系统提供的服务,定位精度将可达到2—5厘米,这种又快又准的新一代定位,不光能服务汽车导航和自动驾驶,还有助于无人机送货。有了厘米级定位,无人机就不会把货送到你的邻居家了。

更重要的是,导航行业最重视的“首次定位时间”,有望被中国系统缩短到5秒。之所以大大缩短首次定位时间,主要因为国内建设了2200个北斗地基增强站。这些站点配合卫星,为用户提供信号。

据之前消息,民营企业参与的,配合北斗开发的“天音计划”,未来将为全球包括沙漠、海洋、高空等无网络覆盖区域、网络覆盖断续的区域提供7×24小时高可用的动态厘米级定位服务。

破纪录的发射密度

北斗系统建设在工程全线的团结努力下,实现了“中国速度”。完成此次发射任务后,短短1年时间内,先后完成11次发射任务,将19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组网发射最短间隔17天,创造了北斗组网发射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启动。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任务。特别是2018年7月份以来,已执行7次任务、发射12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三号的计划是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2018年3月底已建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

11月19日2时7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三乙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作为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马上将进行在轨测试与试验评估,与此前发射的十七位兄弟一起组网联调,评估性能,今年年底将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杨长风说,2019年至2020年,还将发射6颗北斗三号MEO卫星、3颗北斗三号IGSO卫星和2颗北斗三号GEO卫星,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35年前建设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

即时 | 2018-11-20 06:47

11月19日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

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十七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中国北斗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介绍,2009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于2016年完成了试验系统建设,充分验证新一代导航信号体制后,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2018年3月底,建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由19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即将开通运行;后续,将于2020年底前,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

2017年11月以来,我国北斗系统组网发射进入高密度期,在工程全线的团结努力下,仅1年时间,先后圆满完成11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成功将19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1次飞行。

我国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 今年底正式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导航服务

即时 | 2018-11-19 10:53

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新华社记者琚振华 摄

新华社西昌11月19日电(李国利、杨欣、樊永强)随着两颗全球组网卫星19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我国成功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此间表示,北斗三号基本系统今年底正式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19日2时7分,01指挥员鄢利清下达“点火”口令后,乳白色的长征火箭托举着北斗双星腾空而起。这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今年内第10次成功运送北斗,也是长征火箭的第291次飞行。

中国北斗是全球唯一由3种轨道卫星构成的导航系统,对执行发射任务的火箭要求非常高。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副总指挥刘建忠说,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属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长三甲是我国目前现役发射次数最多的高轨中型运载火箭。适应能力强、服务轨道面多的特点和到目前为止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斗专列”。

这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第十八、十九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目前北斗三号卫星上所有使用的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随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有“北斗港”之誉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于1970年,是我国唯一发射高轨道航天器的发射中心。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自2000年10月首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至今,我国所有的北斗卫星均从这里飞向太空。”

中国北斗是国家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北斗三号工程于2009年正式启动建设后,目前正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计划于2020年底前,建成由3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杨长风说。

中国于20世纪后期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三季度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报告显示:农业呈现稳中提质良好态势

即时 | 2018-11-19 10:49

题要:中经农业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结果显示,2018年三季度,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为100.3,比二季度回升0.2点,比去年同期高0.4点。中经农业经济预警指数为90.0,与二季度持平,仍保持在“绿灯区”运行。前三季度,夏粮收成较好,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农业生产基本平稳;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增长;财政农林水支出增速有所回升;农业出口和投资增速略有放缓,受成本上升影响,农民务农收入增速有所回落。

从未来预期看,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粮食单产稳中有升,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未来农业景气指数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中经农业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结果显示,2018年三季度,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为100.3,比二季度回升0.2点,比去年同期高0.4点。中经农业经济预警指数为90.0,与二季度持平,仍保持在“绿灯区”运行。

农经景气指数有所回升

三季度,农经景气指数(2003年增长水平=100)为100.3,比二季度回升0.2点,比去年同期高0.4点。

构成农经景气指数的6项指标(仅剔除季节因素,保留随机因素)中,与二季度相比,农业生产、财政农林水支出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均有所上升,农业投资、农产品出口和务农收入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进一步剔除随机因素后的农经景气指数(农业经济景气指数走势图中的蓝色曲线)为99.7,比保留随机因素的农经景气指数低0.6点,表明外部因素对农业经济景气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季度,农经预警指数为90.0,与二季度持平,连续4个季度在“绿灯区”运行。

在构成农经预警指数的10项指标中,位于“绿灯区”的有8项指标,分别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农产品出口额、谷物及制品进口额、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逆转)、农林水财政支出和猪料比;位于“浅蓝灯区”的有1项指标,为粮油食品零售额;位于“蓝灯区”的有1项指标,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从灯号变动情况来看,三季度10项监测预警指标均没有发生变化。需要指出的是,上半年猪料比值不断下探导致二季度报告中猪料比指标降为浅蓝灯。由于预警指标采用的是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后的序列数,在三季度猪料比值回升的情况下,经最新数据修订,二季度猪料比值有所调整,回升至绿灯。

生产基本平稳出口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42173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比上半年上升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略低0.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基本平稳。

秋粮生产基本稳定。从播种面积看,全国各地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稻谷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品质较好和单产较高的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面积继续增加;库存较多的玉米播种面积继续调减;大豆种植面积继续增加。预计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基本持平。从粮食单产来看,今年秋粮生产期间,全国整体天气状况比较适宜农作物生长,但部分地区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遭受了较长时间的干旱和高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灌浆结实,若后期天气正常,秋粮单产或与上年基本持平。综合判断,今年秋粮生产将保持基本稳定。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其中,生猪出栏平稳、存栏下降。生猪市场供应整体充足。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4.96亿头,比上年同期增加29万头,增长0.1%;猪肉产量3843万吨,增加10万吨,增长0.3%。受非洲猪瘟和环保治理因素影响,一些地区禁养、限养,带动生猪提前出栏。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29亿头,比上年同期减少1018万头,下降2.3%。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226万头,减少122万头,下降2.8%。牛羊出栏增加,存栏下降。前三季度全国牛出栏3041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17万头,增长0.6%;牛肉产量444万吨,增加3万吨,增长0.6%;牛奶产量2101万吨,增加17万吨,增长0.8%。9月底全国牛存栏9116万头,同比减少17万头,下降0.2%。前三季度全国羊出栏2.12亿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04万只,增长0.5%;羊肉产量322万吨,增加3万吨,增长0.8%。9月底全国羊存栏3.09亿只,同比减少668万只,下降2.1%。

前三季度,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573亿美元,同比增长8.4%,虽比上半年略降0.7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同期高6.8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前三季度,我国谷物及其制品进口额为5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5.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

其中,玉米进口额同比增长27.7%,增速比上半年大幅下降172.4个百分点;大麦进口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半年下降11.8个百分点;小麦粉进口额在连续6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的情况下,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5倍;小麦进口额同比下降23.2%,降幅比上半年扩大15.2个百分点;稻谷和大米进口额同比下降17.5%,降幅比上半年扩大15.2个百分点;高粱进口额同比由增转降。

农产品生产价格由跌转涨

三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0.3%,上季度为同比下跌3.0%。

从构成来看,三季度农业产品和渔业产品生产者价格略有上涨,涨幅分别为0.5%和0.9%;林业产品略有下跌,跌幅为0.7%;畜牧业产品价格持平。从具体产品分类来看,各类农产品价格出现分化。多数农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禽蛋、活羊和薯类价格涨幅较大,同比涨幅分别为18.6%、18.1%和10.3%,与二季度相比,禽蛋价格涨幅回落8.8个百分点,活羊价格涨幅扩大5.5个百分点,薯类二季度价格为同比下跌6.4%。部分农产品价格呈下跌态势,生猪价格同比下跌8.8%,跌幅比二季度收窄16.7个百分点;谷物价格同比下跌1.8%,上个季度为同比上涨4.8%。

三季度,三大主粮价格呈“一涨两跌”运行特点。其中,玉米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二季度收窄5.4个百分点;小麦价格同比下跌2.7%,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同比上涨态势;稻谷价格同比下跌3.9%,二季度为同比上涨0.3%。

前三季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5个百分点。受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和秋季农作物用肥量不断增加影响,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上涨态势。数据显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的农资包括农用机油价格同比上涨13.1%,涨幅比二季度扩大3.5个百分点;农药及农用机械价格同比上涨4.3%,涨幅比二季度扩大0.7个百分点;仔畜幼禽及产品畜价格同比下跌12.3%,跌幅收窄1.5个百分点。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会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生猪价格触底反弹,受疫情影响,各地猪价出现分化。从生产环节看,三季度猪料比为5.34∶1,扭转了自2018年年初以来的下降态势。国家发改委价格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各周猪料比呈逐步回升态势,生猪养殖盈利水平在7月份第4周扭亏为盈,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第4周猪料比为5.38∶1,生猪养殖盈利为188.7元/头。

从流通环节来看,8月份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发生最直接的影响是引发了生猪价格波动。疫情发生后,为防止疫情范围扩大,生猪跨省调运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区域间猪价走势明显分化。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等主销区市场供应偏紧,价格涨幅较为明显,发生疫情的主产区,如辽宁、黑龙江、河南等地,生猪压栏较多,猪价跌幅较大。主产区和主销区猪价相差一倍多。其中,浙江省9月份第4周猪肉价格较上月底累计上涨25.2%,河南累计下跌2.7%。

总体来看,三季度生猪价格连续上涨,但仍低于三年来平均水平。9月份,全国猪肉批发均价每公斤19.99元,比8月份上涨4.8%,比7月份上涨15.2%,但比去年同期仍低2.4%。

预计四季度生猪价格或将震荡上行。从10月份第2周开始,多个发生疫情的省区逐步放宽省内调运,生猪供给将会有所增加。但受疫情影响的地区8月份和9月份仔猪补栏受到一定限制,会影响2019年春节期间的生猪供给,预计猪价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

景气指数有望保持平稳

从未来预期看,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粮食单产稳中有升,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施,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未来农业景气有望继续保持平稳。

经模型测算,2018年四季度和2019年一季度农经景气指数分别为100.3和100.5,农经预警指数分别为90.0和90.0,农业经济景气呈平稳运行态势。

虽然我国农业改革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但农业成本上升挤压农民收入、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依然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突出。为保障我国农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指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多元化、个性化产品需求与日俱增,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成为必然要求。2018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应以规划为行动指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提升农产品品牌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解决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问题,真正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妥善应对国内国际市场风险。从国内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但农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从国际看,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环境下,我国统筹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的空间不断拓展,但同时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亟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以应对国内和国际市场面临的风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将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即时 | 2018-11-19 10:49

央广网西昌11月19日消息(记者车丽 王锐涛李建峰)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年底前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这迈出中国北斗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北斗三号发射现场有哪些精彩瞬间,它又将提供怎样的应用?

随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01指挥员鄢利清的一声令下,搭载着北斗三号系统的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喷出橘色烈焰,一飞冲天。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后,北斗三号双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这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卫星发射入轨后,将进行在轨测试与试验评估,并与此前发射的十七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于今年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他认为,这是迈出中国北斗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覆盖范围提升至全球,技术性能也有了新提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表示,通过应用新技术,北斗三号定位精度已提升至2.5米到5米的范围,相比于北斗二号提升了1至2倍。

王平介绍说:“为了克服北斗导航系统地面站只能在国内进行观测的限制,所以在北斗组网卫星上应用了星间链路,通过卫星星间的相互通讯和测距,实现星地联合定轨,使卫星时间同步,提高定轨精度、时间精度,使北斗能够达到和GPS相同的技术水平。”

杨长风表示,在北斗二号向北斗三号过渡过程中,能够确保老用户无感知,新用户提性能,最终实现技术的新老更替。北斗三号将以“更强的心脏、更新的技术、更优的信号”提供服务拓展。

他指出,一是在进一步提高基本导航服务能力基础上,按照国际民航标准提供星基增强服务。二是按照国际搜救卫星组织标准,提供国际搜索救援服务。三是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短报文服务基础上,服务容量提升10倍,用户机发射功率降低10倍,短报文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用户终端小型化、集成化,使用更方便。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部副部长李本琪提到,在地面差分系统的支持下,未来北斗三号定位精度能进一步精确到厘米级,可应用于山体滑坡预警、无人汽车驾驶、建筑物形变监测等领域。

李本琪说:“比如说前段时间地震了,很多人问塔架有没有形变,实际上从监视器上看只是晃了一下,但是这个量级究竟是多少?过去我们只能定性评估一下,塔架是抗9级设防的没有问题,但是下一步就可以运用高精度设备知道塔架变还是没变,精确地量化到底变了多少,这就是北斗的深化应用。”

王平说,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已经探索出一条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他表示,北斗组网星,所有的单机产品,全部是国产,自主研制,没有一个进口产品。他介绍,北斗使用的最重要的元器件,主要是数字处理元器件,信号功率放大的元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和自主可控,所以北斗卫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据了解,自去年11月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首次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任务以来,一年中,共将19颗北斗三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组网发射最短间隔17天,创造了北斗组网发射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实现了“中国速度”。杨长风表示,未来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计划在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

“后续计划,2019年至2020年,将发射6颗北斗三号MEO卫星、3颗北斗三号IGSO卫星和2颗北斗三号GEO卫星,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35年前还将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杨长风说。

19颗北斗三号卫星实现"一带一路"地区覆盖 2020年全球组网

即时 | 2018-11-19 10:48

央视网消息:此次最新的两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我国已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达到19颗,具备了服务一带一路地区的能力,这也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迈出了“关键一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此前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已经完成从国内覆盖到亚太地区覆盖,而目前正在建设的北斗三号系统则要实现的是全球覆盖。从2017年11月6日至今,北斗三号已经成功发射19颗卫星。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这两颗卫星部署到我们北斗三号星座系统的轨道位置上,我们还要与前期发射的17颗北斗三号卫星进行系统的联调,之后我们将正式对“一带一路”及全球部分地区提供卫星导航的服务。整个北斗三号技术体制的服务效果我们就可以直接得到验证。

北斗三号卫星相比于之前的北斗二号卫星,在卫星设计寿命、工作可靠性上都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通过卫星之间的信息传输技术,解决了无法全球布站、卫星境外监测的难题。同时北斗三号还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使导航精度得到提高。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卫星在轨寿命实现了从8年到10年至12年这样一个提升,我们设计发播了新型的导航信号,整个在卫星上的产品我们全面实现了国产化与自主可控,我们星上原子钟整个频率的稳定度和准确度,相对于北斗二号有一个数量级以上的提升。

按照规划,中国北斗正在按从国内覆盖、到亚太区域覆盖、再到全球覆盖“三步走”的规划稳步推进。到2020年,总共将发射35颗北斗三号卫星,成为包括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在内的全球四大导航系统之一。

北斗三号导航系统:星间链路联通星地通信

即时 | 2018-11-19 10:48

央视网消息:北斗三号导航系统有数十颗卫星组成,它们所提供的数据都需要地面站接收处理,而我国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只在国内进行了地面站建设。那么卫星运行到地面站无法观测地方是如何工作的呢?

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对地面用户的服务,不仅要依靠天上的卫星,同时还要依靠地面的运行控制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面站。地面站要不断的对卫星进行轨道测量,对轨道位置进行确定,才能将准确无误的导航电文投入实际应用。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王平:在我国要看MEO(中圆轨道)卫星轨道的话,可观测的弧段只占整个卫星弧段的三分之一,这就造成了我们有三分之二的轨道周期是不能来测这个轨道的,也不能对轨道信息进行更新。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这一限制条件,在北斗三号系统中采用了一套其他导航卫星所不具备的技术——星间链路,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王平:两颗卫星之间相互测距,把卫星之间相互测距的信息通过星间通讯,就统一传到地面站,地面站通过星间的测量信息,和星地的测量信息,联合进行精密的定轨解算,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定轨的精度。

王平介绍,星间链路就好比在各个卫星之间搭建起了一条通信网络,将地面站与卫星之间的通信扩展到卫星与卫星之间的通信。也就是说地面站只要对某一颗北斗卫星下了指令,那么这一指令就能够在卫星之间接连不断的传递下去,所有的卫星都能够按照这一指令运行,从而使得整个星座的运行能够保持准确无误。

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三重轨道编织天网覆盖全球

即时 | 2018-11-19 10:47

央视网消息:北斗星座自古以来被人们用来指引方向,它由7颗星组成。目前北斗三号卫星已经发射了19颗,未来我国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达到35颗卫星。

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卫星来为我们提供导航服务呢?这个人造的北斗星座在天空中又是怎样运行的呢?

北斗三号导航系统计划将发射35颗卫星展开全球组网,而这35颗卫星又分为三个不同的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的轨道当中。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导航卫星来说,我们最大特点就是由三种轨道组成的。其中包括GEO轨道,也就是地球静止轨道,第二个IGSO轨道是倾斜的地球同步轨道,还有MEO轨道,是中圆轨道,由三种轨道组成。

运行在三种不同轨道上,卫星的分工也就各有不同。中圆轨道卫星是在距离地面20000公里左右,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在36000公里左右,这种高轨道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所以运行在这个轨道上的北斗卫星还能发挥通信功能。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它可以来进一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就可以实现短报文这样的功能。另外它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什么是星基增强功能呢,就是通过GEO(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来播发每一颗MEO(中圆轨道)卫星它的轨道位置和时间的误差,可以进一步来提高定位和授时的精度。

通过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相互配合,北斗导航就像在太空中编制出一张大网,既能覆盖全球,同时又保证了能够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由于在我们国家及周边地区,增加了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国家周边及亚太地区的导航精度。同时它也可以实现局部区域的导航功率的信号增强。所以我们三种导航星座混合,相互补充,形成我们国家具有自己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立足“三大走向” 共执行124次发射任务

即时 | 2018-11-19 10:07

中新社四川西昌11月19日电(郭超凯) 中国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19日在西昌成功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师晓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昌发射场立足“三大走向”,成立48年以来已执行124次卫星发射任务。

据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于1970年12月,截至目前,其执行卫星发射任务次数占中国发射总数的42.6%。自去年11月5日北斗三号工程组网第一次发射以来,已执行10次北斗三号发射任务,成功将19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送入太空。

师晓印介绍称,48年来,西昌发射场实现了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每年2至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5发以上、从近控测试发射到远控组织指挥等重要跃升。这48年的历程,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走向”。

一是走向高轨。西昌老一辈创业者抓住党和国家实施“331工程”(国家卫星通信工程)的契机,成功将中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送入了36000公里的高度,以此为标志,中国航天正式具备高轨发射能力,自此中国每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均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二是走向世界。西昌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发射场,截至目前共执行外星发射33次。从2005年起西昌发射场打破沉寂,成功发射“亚太6号”等17颗国际商业卫星,开拓了承揽发射非美国制作卫星的新市场,中国航天市场进一步拓展到欧洲、亚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业发射承揽方式进一步拓展为整星出口、整星交付、搭载发射等多种方式并存,现已成功帮助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维亚、老挝、白俄罗斯等国圆了自己的“航天梦”。

三是走向深空。深空探测是衡量航天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探月是向深空进军的第一步。中国探月工程的全部发射均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2007年以来,已先后完成五次探月发射任务,取得了五战五捷的成绩。目前已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前两步。随着文昌发射场的全面成熟,未来将接过西昌的接力棒,担负起探月工程三期任务,还将把中国航天的步伐拓展至火星等更遥远的深空。(完)

长三甲系列火箭全年“十送北斗” 再度刷新年度发射记录

即时 | 2018-11-19 08:52

中新社四川西昌11月19日电 (郭超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19日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三号甲(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长三甲、长三乙和长三丙)今年第10次完成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再度刷新了其年发射次数纪录。

2018年,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以100%成功率的骄人战绩将18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也顺利实现了今年北斗工程的完美收官。

火箭院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指挥刘建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第94次发射,也是与北斗卫星家族的第36次“牵手”。不得不说,具有高可靠性的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堪称北斗组网的“大功臣”,有人形象地将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称为“北斗专列”。

刘建忠进一步介绍称,作为全球唯一由3种轨道卫星构成的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卫星对执行其发射任务的火箭要求非常高。适应能力强、服务轨道面多的特点使得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脱颖而出。

据介绍,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1次飞行,也是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2018年的第20次发射,火箭院也成为了中国首个抓总研制的火箭年度发射次数突破20次的总体单位,开启了火箭院年发射次数“20 ”节奏,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研制能力和产业化发展迈入新台阶。

扶摇直上傲九州——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发射侧记

即时 | 2018-11-19 08:51

作者:郭超凯

寒色深茂林,晚风抚西昌。11月的北国已逐渐呈现叶落凋零之景,但地处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春城”西昌仍是一片郁郁葱葱。

19日凌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3号发射工位上,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和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整装待发。

这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今年第10次执行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的收官之战。

秋风瑟缩,但丝毫不影响游客前来观看卫星发射的热情。沿着村中小路往观景台拾阶而上,记者身旁尽是兴致勃勃的观众,众人迫不及待想一睹火箭发射的真容。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观景台上的游客索性结伴喊起了口号,唱起了歌,以此来消除困意,场面好不热闹。

1时7分,发射场内响起此次任务“01”指挥员鄢利清的声音,“各号注意,1小时准备。”

发射程序进入倒计时阶段,发射场内外的目光都聚焦在塔架上。尽管塔架高93.7米,但对距离塔架2.5公里以外的摄影记者来说,它还是“太小了”。

夜幕笼罩,灯火通明,塔架双臂完全张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露出真容,只见箭体上印有“中国航天”四个蓝色大字,顶端是鲜艳的五星红旗。火箭与卫星均由中国自主研制。

预定时间临近,观景台上的人们踮起了脚尖,翘首以盼,焦急地等待着火箭升空。

终于,“01”指挥员鄢利清的声音再度传来。“10,9,8……3,2,1”“点火!”

观景台上的人们紧张地屏住了呼吸,极力稳住举着摄影器材的手,想用手中的器材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

一阵轰鸣声震撼人心,远远便能看见火箭底部蹿出熊熊烈焰,“长征三号乙”以雷霆万钧之力腾空而起。

夜空无云,火箭在垂直升空后不久便开始拐弯,在天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两颗“新星”搭乘“利箭”呼啸而去。

直到那支“利箭”化作一颗小点,越来越小,再也望不到踪影,大家才意犹未尽地互相看看、鼓起掌来。

“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18、19颗组网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自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将圆满完成,迈出中国北斗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鲲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傲九州。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于今年年底前将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后续,中国将于2019年至2020年间发射11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预计2020年服务范围将覆盖全球,2035年前还将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完)

我国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即时 | 2018-11-19 07:21

(科技)(1)我国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 新华社记者琚振华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科技)(2)我国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长时间曝光照片)。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科技)(3)我国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科技)(4)我国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