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五周年

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自2015年4月挂牌成立以来,创新成为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旋律。截至目前,福建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186项重点试验任务,178项已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推出创新举措339项;发布创新实践案例110个……设立3年多来,福建自贸区这片改革试验田,不断用创新底色刷亮发展成色。

 资  讯 

福州自贸片区施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改革

即时 | 2018-12-13 07:41

福州自贸片区施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改革

新版营业执照不再体现企业经营范围 变更经营范围不再需要更换营业执照

东南网12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通讯员 许琳晶) 近日起,在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内新设立或经营范围变更登记的企业,其申领的营业执照上不再体现企业具体经营范围。相关信息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福建)查询,后续涉及企业经营范围变更登记事项的,无需再换发营业执照。

据介绍,此次改革将营业执照与经营范围相分离,执照仅记载与商事主体资格相关的事项,不再体现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营业执照将成为单纯的主体资格证明,而非经营资格的证明。不仅如此,考虑到过渡阶段的企业需求,此次改革在企业登记数据库中保留企业具体的经营范围内容,相关信息可通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查询,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数据也将同时推送至相关部门。登记窗口在发放营业执照时还将一并发放《经营范围改革说明》《企业登记基本情况表》,确保企业到其他部门顺利办理相关业务。

 

福建出台三十五条措施 力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

即时 | 2018-12-13 07:39

东南网12月13日讯(福建日报APP-新福建记者严顺龙)近日,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三十五条措施的通知》,强调要牢牢把握制度创新这一核心,围绕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从推进投资及项目落地更加便利等7大方面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推进投资及项目落地更加便利方面,我省将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推行企业经营范围标准化表述,实现申请人自主勾选经营项目。加快政务服务全程网办,推行政务数据“一码管理”,支持以身份证号和社会信用代码为索引,共享各部门业务数据、电子证照等信息,凡通过“一号关联”的信息,不再重复提交纸质材料,实现审批服务事项“一证通办”。依托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核发符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电子数据格式及技术标准的电子营业执照,实现网上亮照、网上公示、网上身份认证。实行公共资源交易现场免查验证照原件,支撑全过程电子化国内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交易活动。简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程序,食品相关产品实行告知承诺审批,对申请人承诺符合审批条件并提交有关资料的,当场办理审批;经形式审查合格的,依法颁发生产许可证。除危险化学品及食品相关产品外的其他省级发证产品实行后置现场审查。推进不动产登记模式创新,完善“外网申请、内网审理”模式,实现住房情况查询证明、登记受理、房屋交易、申报纳税等事项同步申请、同步办理。探索服务业扩大开放,放宽外资准入条件。

在推进国际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方面,我省将加快单一窗口3.0版建设,单一窗口覆盖国际贸易主要环节、主要进出境商品和主要出入境运输工具,推进“互联网+海关”。口岸通关进一步提效降费,进出口环节验核的监管证件由86种减至48种,2018年底前将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在2017年基础上再压减1/3,到2021年底,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一半。2018年内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在2017年的基础上减少100美元以上。完善口岸快速验放机制,推动进口商对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商开展自主审核,建设进出口商品全球质量溯源体系。

在培育壮大新平台新业态方面,支持在自贸试验区依法合规建设能源、工业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等国际贸易平台和现货交易市场,积极引进企业营销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和服务业总部,发展第四方物流,争取开展汽车平行进口合规性整改业务,加快培育具有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的整车平台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构建跨境电商高效物流通道,实施跨境电商结汇便利化。打造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发展飞机处置全产业链业务。探索开展转口贸易及离岸贸易。

在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我省将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平潭各金融机构试点人民币与新台币直接清算。推进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积极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台资保险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保险营业机构。

我省还将进一步凸显对台先行先试优势,落实台资企业同等待遇,对医疗、旅游、生物科技等率先对台开放领域,以及台湾地区企业法人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精密机械、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企业给予支持。台资企业可公平参与我省各级政府采购。鼓励台胞来闽就业创业,在闽台湾地区居民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率先制定台湾技术士证书匹配规范。试点引进台湾医疗产品技术,试行台湾工程建设模式。为台车入闽办理临时入境机动车牌证和临时驾驶许可进一步提供便利。探索闽台口岸合作机制,开展“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合作。鼓励台湾影视行业协会在厦门、平潭自贸片区设立大陆分支机构。积极为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等地货物经台闽欧班列运输出口提供过境通关便利,扩大台闽欧班列流量。

《通知》还明确,要加强知识产权合作、保护及法律仲裁服务,支持设立中国(厦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快速确权、授权、维权的“一站式”服务。

《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复制推广,发挥政策效应,为新福建建设和全省改革开放大局作出新贡献。

自贸区为改革开放配置“高功引擎”

即时 | 2018-11-26 10:50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2018年10月,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批准设立。5年来,从1个到12个,从沿海到内陆,从28.78平方公里到120平方公里再到海南全岛,自贸试验区的扩围升级跑出加速度,也跑出广度和深度。(11月25日新华社)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从上海起步,不断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2个。5年来,自贸区在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中不断大胆试,大胆闯,通过简政放权和体制机制创新,使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为推动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提供了“自贸方案”,以“高功引擎”助推自贸区从量到质的“蜕变”。

以制度创新匹配“高速引擎”。“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创新”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为自贸区加上“试验”二字,便是在引领自贸区解放思想,强调自贸区的“首创性”探索。5年来,自贸区不做地方自留地,争做国家试验田;不做政策优惠洼地,争做制度创新高地,靠“创新真实力”,打破以往单纯靠政策、靠优惠吸引贸易的办法,开辟出制度创新“苗圃地”,提升了我国贸易水平。“先入区、后报关”模式、“互联网+易通关”改革大幅缩减入区时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简化审批程序,释放市场活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国际接轨……5年来,自贸区的153项成功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这些都在不断带动创新向经济成果的转化,以“马力全开”的创新“引擎”带动自贸区高速发展。

以服务完善打造“高效引擎”。“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单纯的税收优惠已经不足以吸引世界资源,良好的营商环境、友好的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引力场”。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自贸区加强竞争力的要求,更是国内企业的共同呼声。自贸区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肩负着为贸易提供“优化服务方案”的使命。5年来,自贸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因地制宜,初步建立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其中上海自贸区推进商事登记、证照分离和自由贸易账户相关金融服务;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开展“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政务改革;天津自贸区推出“一个部门、一颗印章”审批,服务配套不仅为自贸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市场效率,更展现出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

以合作理念发动“高产引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向世界展现对外开的诚意和决心,从履行世贸组织降低关税承诺到中国服务贸易开放承诺清单超额履行;从举办“进博会”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国真心诚意地推动贸易合作、始终不渝地履行开放承诺。在自贸区层面,我国自贸区正借扩大开放东风,搭吸引外资、扩大合作的更加宽阔的舞台,如先后12个自贸区、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长度从190条缩短到如今的45条、提出53项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举措等等。在一系列努力下,我国自贸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其中,上海自贸区更是以上海1/50 的面积,创造了全市 1/4 的 GDP 和 2/5 的贸易总额,为经济发动起合作共赢的“高产引擎”。

如今,我国 1+3+7+1 的自贸新格局,正以春笋之势,不断释放贸易诚意,打造“并联引擎”。未来,我国将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以自贸区引领释放出的改革创新、大胆探索的“自贸精神”与生动实践,必将使自贸区越来越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为推进我国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而持续加速。(李柱石)

湖北自贸区 中部开放高地显山露水(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巡礼)

即时 | 2018-11-25 12:10

11月15日,湖北宜昌市猇亭区云池港附近的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几辆集装箱车卸下货物,乐星红旗电缆公司一批500万元的进口铅锭顺利进入保税仓库。“这样的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波动较大,有了中心的保税功能支撑,可以暂缓缴税,我们有足够底气在国际价格较低时大量进口。” 采购部经理崔成烈算了一笔账,公司在中心长期稳定库存了一定数量的原料,价值5700万元,在清关前可为企业节省进口环节增值税900多万元。

自去年4月1日正式挂牌以来,湖北自贸试验区努力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坚持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市场活力进一步显现,开放、创新、绿色发展动力日趋强劲。

点燃创新引擎,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动能

按照《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自贸区包括武汉、襄阳、宜昌3个片区。在武汉片区,总投资1600亿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蓄势待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即将实现量产。

武汉片区划定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中国光谷。作为全国第二个获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的创新基因与自贸区的改革试点精神高度契合,双方的联结迸发出强大创新能量。

武汉片区挂牌以来,共引进光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50多个,总投资额2000多亿元,形成五大千亿产业和两大新兴产业集群,完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布局,已成为我国光通信领域重要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围绕片区内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涌现出了仿生人造血管、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等一批重大成果。

“我们坚持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全面提升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光谷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武汉自贸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戴希说。

汽车及零部件一直是襄阳的龙头和支柱产业。围绕自贸片区发展定位,襄阳依托传统优势,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目前,已拥有4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从动力电池到驱动电机、从电动转向到充电设施,一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襄阳已经形成。

优化营商环境,新产业新业态加速集聚

“庆祝小米、金山、顺为武汉总部入驻金融港1周年”。11月18日,光谷金融港B24栋,大门上方的横幅很是醒目。

“下属公司1天就办妥了工商注册,办公楼从签合同到交付仅花了7天,公司从签约到正式运营不到3个月。”回忆起“第二总部”去年落户时的情形,小米武汉总部有关负责人不禁感慨。

湖北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最大诚意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入驻,面向未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试行“先建后验”,项目审批时间缩短70%以上;“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政务改革将企业设立审批时间从7个工作日减至1—2个工作日;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改革方便银企开展无还本续贷,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题……2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契机,湖北自贸区充分发挥科研、高端人才、市场潜力等优势,打造良好投资和营商环境,积极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创新型企业加速向湖北自贸区集聚。至今已有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60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落户光谷。

截至9月底,湖北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19657家,其中外资企业151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536亿元,约占全省同期的1/3。

立足长江连通全球,接入一带一路大通道

近日,《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首次明确支持襄阳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之畔的襄阳,加上长江中上游重要节点城市武汉和宜昌,湖北自贸区三大片区遥相呼应。

今年3月28日,首趟“襄汉欧”国际货运班列满载着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货物,从襄阳自贸片区内的金鹰重工物流园驶出,标志着“襄阳—武汉—欧洲”国际货运班列首发成功。至此,襄阳全面接入“一带一路”大通道。

“我们生产的汽车轮毂轴承单元,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湖北新火炬科技公司外贸总监杨晓妮表示,随着襄阳自贸片区的发展,企业运输和清关时间大大减少,为企业扩大海外市场提供了多种便利途径。

如何克服先天不利因素,走出内陆对外开放新路径?宜昌在国际物流通道上下功夫,先后开通了“宜汉欧”班列、中亚班列、宜蓉班列,开辟“宜昌—广西钦州—马来西亚的巴西古当港”国际铁海联运线路,初步建成了向北到俄罗斯、向南到南亚东南亚、向西到中亚欧洲、向东到美洲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

着力打造中部开放高地,既畅通对外交往通道,又降低外籍人才进入门槛。湖北自贸区相继推出放宽外国留学人员工作许可条件、设立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直通车等政策举措。武汉片区以“3551光谷人才计划”和“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招才引智;襄阳片区建设国际人才服务港,打造国际人才引进直通车;宜昌片区建立高层次人才项目年度述评制度和问题清单认领制度。

截至目前,湖北自贸区已聚集3名诺贝尔奖得主、75名中外院士、40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以及上万名博士生、数万名硕士生和数十万名本科毕业生,形成金字塔形多层次人才体系。

河南自贸区:构筑中部改革开放前沿

即时 | 2018-11-25 09:35

【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

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

在全国率先通过手机短信验证方式“零见面、无介质、无纸化”办理电子营业执照,形成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正面监管工作指引》及十余个配套操作指引。2017年4月1日,河南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一个接一个的突破由此不断发生。

一年多来,河南自贸区郑州、开封、洛阳三大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阔步迈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正在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

服务创新:“零等待”“零容忍”

挂牌运行一个多月,河南自贸区就选择已取得用地的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等备案类企业投资项目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开封片区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与投资便利化和事中事后监管举措有机结合,积极优化办事流程、变革管理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系统性推进项目开工“零等待”,监管“零容忍”。

围绕“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重点突破,开封形成了“一门集中、一口受理、一网通办、一窗发证、一链监管、最多跑一次”的“六个一”服务新模式。目前,开封片区内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的项目进展顺利。

河南自贸区释放后发优势,推广兄弟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果经验。同时,围绕自身战略定位,河南自贸区以企业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放管服”改革、跨境电商、多式联运、金融开放、贸易便利化为重点,梳理筛选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原产地信用签证、多式联运“一票制”、政务服务“一次办妥”“三双三联”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等190项改革创新举措。

根据营业执照上统一信用代码生成的企业服务“一码通”,将企业营业执照、备案、行政许可及信用状况、综合监管服务等信息集成加载到二维码上,不仅实现了企业身份“一码识别”、申办信息“一码共享”、经营资质“一码查询”、行政服务“一码通行”,而且监管信息也“一码公示”。

坚持推进“零等待”“零容忍”,河南自贸区释放出旺盛的活力。自去年挂牌到今年9月底,自贸试验区累计入驻企业4.44万家,主导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新业态新技术逐步集聚,完整的跨境电商物流产业链已经形成。河南保税物流园区海关备案企业已达1112家,法人注册企业105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郑州国际陆港入驻关联服务企业33家;大学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带动效应显著,视微影像技术、心脏组织器官再生中心、普莱柯生物医药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技术项目先后落户自贸区。

货畅其流:“一单制”“多式联运”

“货到中原睡一觉”是传统交通物流环节多、手续麻烦带给河南的“魔咒”,如何实现“货到中原不打盹”?2017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出台的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专项方案,就将一单到底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与政务服务、监管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并列为五大服务体系建设专项之一。

河南自贸区在郑州国际陆港“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全程物流服务模式基础上,实施“国际物流 金融创新”合作,制定形成多式联运提单,探索赋予国际多式联运提单物权属性,拓展金融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门到门物流服务,形成了以中欧班列(郑州)为主要载体的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实现了“一次委托”“一口保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的目标。

围绕“一单制”抓改革,郑州机场多式联运数据交易服务平台、郑州国际陆港中欧国际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上线运行,率先在中欧班列推行“一票式”“门到门”全链条服务模式,实现了多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同时,河南省机场集团探索制定空陆联运标准,启动了空铁联运货物箱体、安检标准、操作流程和管理体制“四统一”研究,发起成立国际物流数据标准联盟,郑州国际陆港公司制定了4项企业标准,还参与了国家2项行业标准制定。目前,河南省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

河南自贸区实现“一站式”办理所有通关手续,压缩通关时间1/3,监管执法由“串联”变“并联”。“先进区后报关”制度大大提高进境入区速度,被企业评为最便利、最受益、影响力最大的改革之一。智能化卡口在口岸、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全覆盖,对进出车辆及货物监管做到自动识别、自动验放,进口通关时间同比缩短27%,出口通关时间同比缩短51%,近八成入境货物经审单后可直接签证放行。

“空陆网海”:畅通开放通道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郑州国际陆港时,提出希望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如今,河南自贸区正在形成空中、陆上、网上、海上的开放通道新优势。

郑欧班列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力军。今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郑州)共开行班列超过去年全年总和,目前已实现每周“去九回八”常态化均衡开行,形成了“境内境外双枢纽、沿途多点集疏”格局。

目前,在郑运营货运航空公司21家,在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中开通15个航点,基本形成了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成为引领中部、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空中经济廊道。

河南自贸区在全国首推O2O现场下单、现场提货模式,首创“一区多功能”监管服务模式,EWTO核心功能区现已集聚了全球近4万种产品。

郑州集装箱中心站设立的“铁海联运服务中心”将铁路货场与沿海港口的信息、业务、操作等无缝对接,正在成为铁路“无水港”。同时,已建成连接上海等“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港口的沙颍河、淮河两条通江达海内河高等级航道,河南面向“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也将越来越顺畅。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5日 03版)

福建自贸试验区将实行多项对台交流新措施

即时 | 2018-11-24 08:18

国务院印发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措施

福建自贸试验区将实行多项对台交流新措施

东南网11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23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53项切口小、见效快的工作措施,福建自贸试验区收获多项专属利好。

通知在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人力资源领域先行先试等方面,加大改革授权和开放力度,给予自贸试验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补齐功能短板,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同时,根据各自贸试验区的特色功能定位,引导各自贸试验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53项支持措施中有14项适用于特定自贸试验区。

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内实行的措施集中在对台交流方面,具体包括:

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支持平潭口岸建设进境种苗、水果、食用水生动物等监管作业场所;将台湾地区生产且经平潭口岸进口的第一类医疗器械的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至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为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允许平潭各金融机构试点人民币与新台币直接清算,允许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办理定期存款业务;允许自贸试验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相关规定向台湾地区金融同业跨境拆出短期人民币资金;支持“海峡基金业综合服务平台”根据规定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申请登记,开展私募投资基金服务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保险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保险营业机构。

福州自贸区发展动能强劲 物联网企业达104家

即时 | 2018-11-23 10:38

福州新闻网11月23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张旭)记者昨日从福州自贸片区管委会获悉,福州自贸片区以平台建设作为推动改革创新的载体,促进整车进口、跨境电商、物联网等重点业态蓬勃发展。

物联网产业蓬勃兴起。马尾获批成为全国第四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成立全国首家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和物联网产业促进中心、物联网产业联盟;全国物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落户区内;启用全国第一家NB-IoT(窄带物联网)规模化商用局,并在城市供水漏损治理上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的NB-IoT商用项目。区内通过认定的物联网企业有104家,参与制定各级标准共计54项,其中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38项,专利授权1004个项目。

金融业态丰富多样。目前区内已累计推出70个金融创新案例,截至今年8月底,金融及类金融企业达2644家,比挂牌前增长12倍。

跨境电商方兴未艾。区内建设20万平方米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福州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和4个跨境电商监管中心,设立全国首个跨境电商全产业链聚集园区。

现代物流快速发展。集聚马士基物流等300多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去年物流配送货值达90亿美元;引进德国物流巨头爱马仕设立机场邮政及快件监管中心,打通榕欧空中物流通道。

【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 辽宁自贸区:打造东北振兴新引擎

即时 | 2018-11-23 09:39

【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自去年4月1日辽宁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成立以来,沈阳、大连、营口三大片区共同发力,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各项工作,致力打造东北振兴新引擎。目前,辽宁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经落地96项,总结推出首批25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截至今年11月10日,辽宁自贸试验区共新增注册企业33320家,注册资本4979亿元。

深度简政放权,打通企业发展“高速路”

“今年9月2日,企业向自贸区营口片区提交材料,9月17日就破土动工。”营口精制铝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办理立项备案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原来需要半年的手续现在仅用了半个月时间,节省了大量成本。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部署下,辽宁举全省之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紧紧抓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关键,为企业提速发展提供保证。目前,辽宁省级层面共出台20个政策文件、215项政策措施,向三个片区下放133项省级管理权限,全力支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沈阳、大连、营口三个市分别制定片区实施方案,出台政策清单、产业政策、招商引资办法、人才引进意见等多项举措。

辽宁自贸试验区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对95项商事登记后置审批事项,采取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等方式实施分类改革,实现企业“准入”和“准营”同步提速。营口片区挂牌不到半年,就发出全国首张“46证合一”营业执照,为企业节省登记时间约50个工作日。

大连片区针对企业需要精准施策,提出“一企一策”“量身定制”等创新举措。大连海关通过综合叠加多项优惠政策,利用“通关一体化”“分送集报”“保税货物区域结转”“自行运输”等创新监管制度,制定了全面压缩通关时间的贴身监管服务方案。英特尔(大连)公司率先享受政策红利,省去全部转关操作,通关效率提升20%,年减少二线申报近万次,货物入区时间由原来的30小时缩短到5小时,并通过“先入区,后报关”模式,实现24小时货物入区不间断、车间生产不间断,企业每年节省操作时间近2万小时。目前,该公司进口货物从飞机抵港到抵达工厂耗时仅为2个小时,基本实现“通关零等待”“7×24小时全天候通关”。

在沈阳片区,沈阳海关推出“集报集缴”创新举措,使企业通关时间从原来的3至4天缩短到1天以内,为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企业降低通关综合成本40%,受益通关货物价值累计达4.98亿元人民币。

目前,大连海关、沈阳海关、辽宁海事局等监管部门纷纷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创新举措;东北四省区在跨部门一次性联合检查、无障碍通关通检等10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东北地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互联互通格局初步形成。

发挥区位优势,构筑开放新格局

辽宁是历史上草原丝路的重要节点,自古就与西域及亚欧大陆有着悠久的经贸文化交流史。依托自贸试验区,辽宁不断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港口优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沈阳东北亚创新中心、营口港海铁联运和沈阳跨境铁路通道建设,大幅度增加中欧班列班次,提升货运量,促进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三大通道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城市连通。

目前,营口港务集团已经与沈铁、哈铁、辽宁红运集团合作成立了辽宁沈哈红运物流有限公司,培育创造了全国独具特色的“沈哈红运”全程服务多式联运模式,构建了国内、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开通中欧班列线路12条,与境外5个国家、9个城市实现了互联互通。2017年,营口港海铁联运累计完成72.2万标准箱,同比增37.35%,占东北三港比例67.2%。营口港“辽(营)满欧”中欧班列集装箱运输量完成56178标准箱,同比增长32.8%。

据辽宁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14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辽宁自贸试验区。今年前三季度,辽宁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实现1139.1亿元。

狠抓国企改革,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

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给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注入新活力。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作用,以沈阳机床集团国企改革为契机,强力支持国有企业及员工创新创业。沈阳机床集团在实现国有资产重新布局、传统业务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员工创业、模式创新”及“资源共享、价值分享”,开创了基于全要素价值分享模式的国有企业“内创业”模式。通过智能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国资国企改革与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放管服”改革内外联动,为推动实现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开辟了一条新路。

营口市政府出资将营口市妇婴医院、营口市中医院、营口市康复医院三家医院资产进行整合,组建营口市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并与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在自贸区合资成立方大医疗有限公司,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

一年多以来,辽宁稳妥推进自贸试验区内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各种所有制资本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重点推进港口、煤炭能源、健康医疗、旅游、公共服务等行业企业重组。预期到2020年,辽宁省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面将达到70%以上。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3日 10版)

福州自贸区发展动能强劲 物联网企业达104家

即时 | 2018-11-23 08:45

福州新闻网11月23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张旭)记者昨日从福州自贸片区管委会获悉,福州自贸片区以平台建设作为推动改革创新的载体,促进整车进口、跨境电商、物联网等重点业态蓬勃发展。

物联网产业蓬勃兴起。马尾获批成为全国第四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成立全国首家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和物联网产业促进中心、物联网产业联盟;全国物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落户区内;启用全国第一家NB-IoT(窄带物联网)规模化商用局,并在城市供水漏损治理上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的NB-IoT商用项目。区内通过认定的物联网企业有104家,参与制定各级标准共计54项,其中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38项,专利授权1004个项目。

金融业态丰富多样。目前区内已累计推出70个金融创新案例,截至今年8月底,金融及类金融企业达2644家,比挂牌前增长12倍。

跨境电商方兴未艾。区内建设20万平方米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福州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和4个跨境电商监管中心,设立全国首个跨境电商全产业链聚集园区。

现代物流快速发展。集聚马士基物流等300多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去年物流配送货值达90亿美元;引进德国物流巨头爱马仕设立机场邮政及快件监管中心,打通榕欧空中物流通道。

 

【走进福建自贸试验区】深耕创新,“试验田”变“高产田”

即时 | 2018-11-23 08:08

东南网11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繁忙的厦门海天集装箱码头,大型起吊设备在起落间完成装卸集装箱,而操作这些设备的工人,正坐在一公里外的办公室里,实现了蓝领工人白领化。

支撑这种变化的,是厦门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的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它不仅改变了码头工人的工作方式,整合了码头、船公司、船代、客户、堆场、物流公司等港口物流六大服务领域参与方相关信息资源的系统,也让港口实现智慧化生产作业。

而智慧物流,也只是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功能之一。

对于很多老外贸来说,原来最头疼的要数准备报关材料,不仅手续烦琐、费时费力,还要在海关、商务、边检等多个口岸部门之间来回跑,眼看货物堆在货场上却上不了船。如何最大限度地简化企业申报流程、促进贸易便利化,成为口岸各部门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是我省推动贸易便利化、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平台载体。自2015年8月运行以来,平台目前已联通国际贸易链条上的30多个业务部门,日处理单证量27万票,功能覆盖国际贸易主要环节,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我省还成为“单一窗口”建设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

一点接入、一站式办理,从“串联式”申报,到一次性、同步化“并联式”流程再造,让进出口货物申报时间从4小时减至5~10分钟,出入境船舶企业通过关检“一站式”预约查验系统,平均单票重复申报项目减少30%,节约作业时间2小时……作为一项发端于自贸试验区、颇具代表性的制度创新,如今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已覆盖全国31省区市,并与25个部委系统“总对总”对接。

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自2015年4月挂牌成立以来,创新,就是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旋律:

总体方案确定186项重点试验任务,178项已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方案中13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81项,部分实施23项,正在推进32项。推出创新举措339项,其中全国首创118项,6批136项创新成果由省政府发文在福建省复制推广。

一批又一批创新的“种子”,在这方“试验田”里发芽壮大,结出硕果。截至10月底,区内新增企业7.4万户、注册资本1.66亿元人民币,分别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4.8倍和7.5倍,培育发展了物联网、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一批新业态新平台。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单一窗口”的创新,仍在继续。

目前,中国(福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已启动建设,从此前的进出口货物申报和船舶进出境申报环节,拓展到覆盖企业资质备案、进出口许可证申领、出口退税、税费支付、结(付)汇等国际贸易主要环节,并延伸到物流和金融服务领域。

以出口信用保险功能为例。这种国际通行的贸易促进手段,可以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保障和融资支持。继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信用保险”服务模式后,今年3月,我省又在全国率先对通过“单一窗口”出口平台进行出口信保投保的小微企业,给予100%保费扶持,解决外贸企业“有单无力接”问题。目前,“单一窗口”国家标准版已嵌入政府小微统保模块,向全国复制推广。

对标国际投资贸易先进规则,着力构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福建自贸试验区已在投资管理领域推出40多项改革举措,进一步减前置、减环节、减时间。

建立“一照一码”为标志的新型商事服务体系,设立企业从花费29天到最快只需1天;实施投资体制改革“四个一”每个阶段都实行“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查、一章审批、一次出件”,申请材料精简幅度超过90%;探索实施项目精准选址“多规合一”,将几十个专项规划整合成“一张图”,效率提高3.6倍;建立全国首张风险防控清单,梳理出55个风险点、88条防控措施,推进监管方式从“事后发现纠正”向“事中预警防控”转变……

经国际知名咨询公司评估,2017年福建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相当于全球190个经济体第47位水平。

自贸试验区这块“试验田”,正在积蓄动能,走向发展的“高产田”。据统计,2017年,福建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达1929.3亿元,同比增长31.58%,高出福建全省平均水平19.6个百分点,拉动福建进出口增速4.5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推动福建全省投资和贸易增长的火车头,牵引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自贸区5周年】“放管服”改革:念好“服”字经

即时 | 2018-11-22 17:53

央广网北京11月22日消息(记者丁飞 朱敏陈瑜艳)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年7月,商务部正式批准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开展保税燃料油混兑调和加工贸易业务,这是继保税油经营许可权下放至舟山后的又一项重大政策突破。8月,首票加工贸易项下不同税号油品混兑业务在舟山顺利完成。  

中石化浙江舟山石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曦:中间省去了很多物流上的环节,同时也就减掉了很多成本。

“放”的改革需要稳步推进,以“证照分离”为例,2018年11月10日全国范围实施,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正是在上海等地已经开展试点的163项中选取的。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王华透露,下一步将着力推进“照后减证”。

王华:从以严格审核为主的准入前审批转变为以信用为支撑的事中事后监管,从市场准入的审查者、守护者转变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啄木鸟”和服务市场主体的“店小二”。

福建自贸区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创新作底色 发展有成色

即时 | 2018-11-22 10:32

原题:福建自贸区敢破敢立敢闯敢试——

创新作底色 发展有成色(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巡礼)

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自2015年4月挂牌成立以来,创新成为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旋律。

截至目前,福建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186项重点试验任务,178项已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推出创新举措339项;发布创新实践案例110个……设立3年多来,福建自贸区这片改革试验田,不断用创新底色刷亮发展成色。

审批时限缩短逾半

行政效能提高近3倍

如何实现审批手续最简化、办事效率高效化、投资环境最优化?平潭自贸片区率先交出答卷,自2015年7月开始试点实施“四个一”审批改革。

所谓“四个一”,就是将投资项目的所有审批事项,统一调整为规划选址与用地、项目核准或备案、设计审查与施工许可、统一竣工验收等4个办理阶段,每个阶段均实行“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查、一章审批”的运行模式。“以前需要各种材料累计256项,有的仅身份证就要提交10余次。”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审批局项目投资处主任俞宏斌介绍说,“改革后申请材料减少到19项,审批时限也由原来的265天缩减到103天,整体行政效能提高近3倍。”

对标国际投资贸易先进规则,着力构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福建自贸试验区已在投资管理领域推出40多项改革举措,进一步减前置、减环节、减时间。

建立“一照一码”为标志的新型商事服务体系,设立企业从花费29天到最快只需1天;探索实施项目精准选址“多规合一”,将几十个专项规划整合成“一张图”,效率提高3.6倍;建立全国首张风险防控清单,梳理出55个风险点、88条防控措施,推进监管方式从“事后发现纠正”向“事中预警防控”转变……

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截至10月底,福建自贸区新增企业7.4万户、注册资本1.66亿元,分别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4.8倍和7.5倍。

建立“单一窗口”平台

信息跑路代替人跑腿

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福建自贸区创新实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让柯达(中国)图文影像有限公司物流处经理刘亚红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以前预约海关查验,需要报关企业派人到海关查验大厅查询,再到码头现场预约。”刘亚红说,如今登录“单一窗口”平台,便可预约海关查验,也可实时查询状态。企业在海关和港区间往返的次数由原来的4次缩减为1次,每次可节省查验环节人工耗时2小时。

“让信息跑路代替人跑腿,‘单一窗口’就是把各类申报和业务办理系统集成和整合在一起。”平台建设单位、厦门自贸片区电子口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少华介绍说,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从设立伊始的进出口货物申报和船舶进出境申报,如今已扩大覆盖至企业资质备案、进出口许可证申领、出口退税、税费支付、结(付)汇等国际贸易主要环节,并延伸到物流和金融服务领域。

创新“加速度”成就发展“超速度”,在制度创新滋润下,新业态加快发展、新平台正在形成。

在福州,江阴口岸首创“整车进口一体化快速通关”“分线管理+验证整改+事后监管”“查验作业微信预约”等监管创新模式,2017年进口整车10049辆,同比增长20.9%,位列全国整车进口口岸第六位、新批口岸第二位。

在厦门,“修理物品+保税仓库”监管模式释放航空维修产业活力。如今,厦门自贸片区航空维修产值占全国的1/4,成为全球重要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

制度创新激活发展动能。2017年,福建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达1929.3亿元,同比增长31.58%,高出福建全省平均水平19.6个百分点,拉动福建进出口增速4.5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推动福建全省投资和贸易增长的火车头,牵引带动作用不断显现。”福建自贸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发挥沿海近台优势

探索合作更新模式

“台湾水果上午采摘,下午即在大陆上架”。得益于福建率先采认台湾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结果,实行“先放行后报关,先上架后抽检”,2017年仅厦门口岸进口台湾水果就逾4万吨,占大陆总进口量的八成以上。

围绕两岸人员往来便利化,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入境免签注和试点签发电子台胞证政策;台车入闽启动实施并进入常态化;率先采认台湾地区建筑、医疗、教育、旅游等专业领域从业资格证书;台胞凭借《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直接参加居住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岸货物流通愈发便利,人员往来同时越走越亲。

雄狮(福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是首家在厦门自贸片区注册的台资旅行社,也是受惠于福建自贸试验区旅游业开放的首批台资旅行社之一。“资质的取得对我们而言非常宝贵。”公司经理徐坚铭表示,“立足厦门,我们不仅能够积极融入自贸区,还能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走向更广阔市场。”

发挥沿海近台优势,探索形成对台合作新模式,成为福建自贸区发展的题中之义——金融、增值电信、医疗、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等50多个服务贸易领域率先对台开放。截至2018年4月,自贸试验区内新增台资企业2005家,占全省的56.7%,新增企业数量远超挂牌前历年总和。

“接下来,福建省将创新产业合作新机制,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拓展交流交往新渠道,努力把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前沿平台。”福建自贸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自贸区建设5周年】自由贸易账户架起资金“高速公路”

即时 | 2018-11-22 10:02

自由贸易账户是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重头戏”,也是自贸试验区内各项金融创新的基础。2013年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试验区内的居民可通过设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实现分账核算管理,开展投融资创新业务;非居民可在试验区内银行开立本外币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按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享受相关金融服务。

过去,跨国企业在境外的资金需要回流国内,或者境内资金需要转出去时,手续较为繁琐。而在全球竞争中,资金运用效率不高,无形中抬升了企业的成本,也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正是看到了企业这一“痛点”,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开展投融资创新业务之初,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自贸试验区内就推出了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等,帮助跨国企业盘活境内外人民币资金,并打通跨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通路,企业无须审批即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从境外借入人民币。

很快,第一批经验逐步推广至全国。早在2015年1月14日,工行绍兴分行为龙盛集团办理了第一笔金额为3000万元的海外资金归集业务,帮助其实现了境外子公司向境内集团总部的人民币资金跨境调拨。

工行绍兴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能够帮助跨国企业进行境内外人民币资金统筹管理、优化配置;更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节约财务成本。企业在人民银行备案后,可在净流入限额内直接办理归集,无需逐笔报备审批,使得手续更加便利。

如今,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已成为各个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随后,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的本外币一体化、全口径境外融资政策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措施,也正是基于自由贸易账户的建设之上。

设立自由贸易账户无疑为资金架起了“高速公路”。自由贸易账户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并依托这一账户建立了审慎的本外币一体化境外融资制度。随着自由贸易账户的设立,企业和金融机构从境外融资不再需要行政审批,市场主体在设定规则下可以自主选择境外融资的数量和结构等。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已有56家金融机构通过分账核算系统验收,累计为约3.7万家企业开立了7.2万个自由贸易账户。

自贸试验区金融运行更加开放,就必须建立起与金融开放度相适应的金融安全网。中国银行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张欣园对海南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创新提出建议时就说到,在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大胆创新的前提是要有“电子围网”,如果没有风险防控,所有的创新在带来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

因此,为强化风险防控,上海自贸试验区逐步建立起符合金融开放环境条件下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建立“电子围网”的涉外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等。同时,自由贸易账户采用分账核算的方式,与境内区外其他账户“隔离”。此外,还设立了跨境流动性逆向调节机制,对冲企业跨境资金的大进大出,对跨境资金实施逆周期调控,减少对境内外市场流动性的扰动等。

接下来,以自由贸易账户为核心的、上海金融改革的经验有望向各自贸试验区推广。今年5月,在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和《进一步深化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均提到,推动建立与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目前,海南自贸试验区正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账户(HNFT)体系建设。继9月15日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后,这一账户体系有望在明年1月1日上线运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陈果静

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台企2185家

即时 | 2018-11-21 21:32

新华社福州11月21日电(记者许雪毅)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以来,极大促进了闽台交流与合作。截至今年9月底,区内累计新增台资企业2185家、合同台资60.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同期的51.9%和57.2%。

21日,福建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在此间召开的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做《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表示,福建自贸试验区在率先扩大对台产业开放、创新闽台通关合作、促进闽台交流交往和对台金融合作方面取得进展。

据介绍,福建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大陆对台开放承诺,台湾投资者可比照大陆投资者,投资金融、增值电信、旅游、人力资源、建筑、商业服务等50多个率先对台开放领域,设立了大陆首家台资独资旅行社“驴妈妈”旅行社、首家海员外派机构厦门台塑兴公司、首家人力机构沛亚人力等。台资企业在投资用地、政府采购、经营活动等方面享受与内资企业同等待遇。

福建自贸试验区鼓励合作研发创新,新大陆公司携手台湾科研机构,研发出全球首枚二维码解码芯片。海峡两岸智能机器人孵化基地通过国家备案,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两岸先进制造业技术服务中心为60类2000多种产品提供5200多条标准认证服务。

在创新闽台通关合作方面,福建设立大陆唯一的两岸检验检疫数据交换中心。海关简化ECFA、CEPA货物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试行查验结果率先采信,对原产于台湾的小家电、白酒等消费品,采信台湾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降低台湾商品进入大陆的成本和时间。实现货物快速放行,如台湾水果实现了“台湾上午采摘,大陆下午上架”。

同时,福建自贸试验区促进闽台交流交往。率先实施技能工种职业资格互认,率先采认台湾建筑、导游领队、教师执业资格,允许台胞参加事业单位补充编内工作人员招聘考试,探索台湾专业人才在自贸试验区行政企事业单位任职,已聘请近30位台湾专业人士担任片区管委会中高层管理人员,聘请台湾村里长担任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执行主任,聘请164名台籍厦航空乘。

今年6月,平潭片区又对134项国家职业资格开展对台采信工作。8月1日起,厦门片区企业持台湾技术士证书可享受厦门市相对应技能人才同等待遇。率先实施台湾地区自然人在自贸试验区129个行业注册个体工商户,无需经过外资备案,今年6月在全省范围实行。设立一批两岸青创基地,实施创业培训等系列扶持措施。厦门片区(云创智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揭牌,重点服务台湾企业和人才。

福建自贸试验区对台金融合作也取得突破。率先放宽股比限制、经营范围、准入门槛,积极吸引台资金融机构落户自贸试验区。大陆首家闽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金圆统一证券申报材料已报中国证监会,首家两岸合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圆信永丰基金顺利运营。打通两岸货币合作通道,为60家台湾地区银行铺底人民币资金近50亿元。建立对台人民币清算渠道,已有23家台湾地区的银行机构在厦门开立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清算金额近1000亿元。已有19家台资金融机构落户福建,居大陆第2位。台湾地区银行向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4.88亿元,占大陆试点业务总量90%。开展台企台胞征信查询业务,已办理120笔台企信用记录查询,发放贷款5277.5万元。今年以来,推动福州、平潭片区获批台资企业资本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厦门片区试点实施高信用外商投资企业可凭企业支付命令在境内结汇或直接支付。

2016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通过并开始实施,从管理体制、投资开放、闽台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自贸试验区建设做了规范。

聚焦自贸区建设5周年:“放管服”激发自贸区活力

即时 | 2018-11-21 15:56

【聚焦自贸区建设5周年】“放管服”激发自贸区活力

“之前要拿到这个证,需要3个月甚至半年时间,这次只用了半个小时。”11月13日,在湖北自贸试验区襄阳片区,圣广印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在领取到湖北首张“告知承诺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后高兴地说。

5年来,在我国自贸试验区的沃土上,像这样的改革创新不断开花结果。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表示:“随着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点的不断深入,又推出了一批效果好、风险可控的制度创新成果,大大简化了许可证办理流程,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直击难点、痛点和堵点,是自贸试验区“放管服”改革的核心。

在部门、银行间“往返跑”,曾让办理税库银三方协议的纳税人耗时耗力。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后台数据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让数据跑路代替了企业跑腿,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三方协议签订。

专利审查慢,让一些科研人员着急上火。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优化流程和服务,使发明专利审查从3年缩短到3个月,“实用新型”从1年缩短到1个月,“外观设计”从3个月缩短到1周。

以往进出口通关环节,需要企业现场提供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几十种监管证件,如今在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海关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办理通关除了保密需要等特殊情况外,其余全部实现联网核查,企业再也不用拿着纸质证件来回跑。

立足功能定位竞相创新,是自贸试验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

浙江自贸试验区围绕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积极探索,复制推广了“保税燃料油企业信用监管新模式”等5项保税燃料油供应方面的政策措施。

陕西自贸试验区围绕提高中欧班列的辐射能力,大胆探索,复制推广了“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等新模式,显著提升了中欧班列的通关效率。

多项“放管服”改革措施被列入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将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比如,投资管理领域的船舶证书“三合一”并联办理,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和原产地企业备案“两证合一”,低风险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行政许可审批改革,一般纳税人登记网上办理等。

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经验尤为丰富,比如,跨部门一次性联合检查,保税燃料油供应服务船舶准入管理新模式,“先放行、后改单作业模式”,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海运进境集装箱空箱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入境大宗工业品联动检验检疫新模式,国际航行船舶供水“开放式申报 验证式监管”等。

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也给众多企业带来便利,比如,企业送达信息共享机制,边检服务掌上直通车,简化外锚地保税燃料油加注船舶入出境手续,国内航行内河船舶进出港管理新模式,海关企业注册及电子口岸入网全程无纸化等。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自贸试验区的市场活力不断迸发。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3年来,区内新增企业7万多户、注册资本1.5万亿元,分别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4.6倍和6.8倍。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3年来,累计登记市场主体4.5万户,是设立自贸试验区之前市场主体的2倍。天津自贸试验区用占全市1%的面积,创造了全市约12%地区生产总值、四分之一的实际利用外资、三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额。

重庆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年来,全域新增注册企业13055户,占全市同期新增注册企业的9.5%,其中新增外资注册企业240户,占全市23.3%。

我们相信,在不断将“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中国自贸试验区将给世界更多的惊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1  2  3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