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

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资  讯 

广东省、深圳市全面调查“深圳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即时 | 2018-11-28 14:54

中新网11月28日电 据广东省卫健委官方网站消息,11月27日,广东省、深圳市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对“深圳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全面调查。

厦大专家点评“基因编辑”:突破的是伦理学底线

即时 | 2018-11-28 07:18

厦大专家点评“基因编辑”事件

马永慧称,此次所谓“重大突破”,突破的不是科学前沿,而是伦理学底线

海西晨报讯(记者 许蔚菡)“两名抗艾滋病毒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事件近日引发广泛的关注和各方热议。与大众关心的“基因编辑操作是否会诞生‘非人’‘超人’”等话题不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厦门大学医学院生命伦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马永慧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因编辑用于人类生殖细胞一直以来是科学界的“禁区”,在各国都有一条不可随意逾越的伦理红线。伦理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严重违背伦理原则的一次临床试验。

该项目违背我国伦理规范

马永慧表示,不仅在国外,国内对基因编辑用于人类生殖细胞也有严格的规定和规范,如科技部和原卫生部2003年联合下发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以及2016年修订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都明确规定,体外修饰的囊胚自受精或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不得将基因修饰的囊胚植入人的生殖系统。因此,该项目显然违背了我国的伦理规范。

所谓生物医学伦理规范,旨在保护参与医学研究的受试者的自主权和知情权及健康利益,权衡研究的风险和受益,确保研究在符合科学和伦理的条件下进行。这也是伦理审查委员会的重要职能。

研究没有必要且弊大于利

在马永慧看来,此次“基因编辑婴儿”的实验并不具有足够的必要性。

因为艾滋病并不是遗传性疾病,其母婴阻断成功率达99%,所以,大家对研究者的动机提出质疑:为什么选择一个非遗传性疾病,且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办法99%阻断的疾病去做这种基因编辑,这一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在哪里?事实上,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孩子免于感染艾滋病。对孩子来说,这一研究受益非常小,相反,进行胚胎基因编辑技术风险非常大。因为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效应,比如脱靶效应,也就是说,有可能非目标基因被编辑,可能会给孩子的免疫系统带来伤害。“孩子可能不会得艾滋病,但很容易得其他的感染性疾病,或身体会出现其他问题。”

更糟糕的是,孩子已经出生,“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负面效应不可预见、不可控、不可逆转。对孩子来说,终生都有可能承担巨大的不确定风险,而受益很小。

不仅从临床角度看,为免疫艾滋病进行人类基因编辑没有必要,而且从伦理学角度看,它影响到已出生人的法律权益、健康利益及社会利益,研究的弊远大于利。

“此外,如何验证艾滋病免疫基因编辑的有效性?难道让两个孩子去接触艾滋病病毒以检验其免疫功能吗?”马永慧对此质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不够审慎,研究急功近利

马永慧指出,生命伦理关注“是否应该做”和“应该如何做”的问题。如果说,基因编辑的方法去除或修改胚胎的致病基因,目的是为了治疗和预防疾病,且基因编辑是惟一的解决途径,那么普遍认为在伦理上是可以得到一定的辩护。然而,该研究的性质和目的显然不是这样,其风险受益比不可接受,因此是不应该做的。

马永慧还强调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知情同意。“我们怀疑受试夫妇并未真正知情同意,并未被充分告知基因编辑可能引发的潜在的安全风险。”马永慧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接受基因编辑的胚胎出生,其必将承担终身的潜在风险。因此,只有充分知情,并评估风险,自愿选择的同意,才是有效的知情同意。

马永慧称,新的药物和生物技术在应用到人体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前试验,这也是出于对受试者安全的保护,强调审慎与责任。而此项研究明显“急功近利”,枉顾科学精神和伦理原则。

也或许是因为这样,研究者并未按照科学常规在专业渠道发布研究成果,而是选择直接向媒体发布,这不是严谨的、专业的、认真的、负有科学精神的态度。也让人们有理由怀疑,其动机更多的是想要追求“一鸣惊人”的轰动效应。

医学伦理委员会监督缺失

此外,按相关规定,涉及人体的基因编辑研究,在启动前都需要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所有三级医院要开展医学研究,一定要建立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马永慧就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医院的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委员。据她介绍,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要对所有涉及人的医学研究进行审查,主要关注在伦理上有没有充分保护受试者的权利和健康,保证他们知情同意的有效性,研究在科学上是否有价值和可行性。

马永慧提出,对于此次事件伦理学界质疑,如此明显的争议很大、不符合伦理的研究是怎么通过审查的,让人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医学伦理委员会形同虚设,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发挥其功能。此次事件中的相关伦理委员会撇清关系说“并未参与审查”,也凸显了伦理监督缺位和责任归属不明的现实困境。

“基因编辑过的孩子的法律权利怎么保障?是和非编辑过的孩子享有同等权利,还是区别对待?此次事情很有可能让两个孩子和家庭曝光,如何保护他们的隐私?未来,其他形式非治疗性目的的人类基因增强(如抗病能力、身高、智商等)如何规范?”马永慧说,这次事件背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对此次事件“刷屏式”的全社会热切关注,马永慧表示,需要警惕其背后的商业炒作。“此次所谓的‘重大突破’,突破的不是科学前沿,而是伦理学底线,有可能造成人们对生物技术的恐惧和抵制。这一舆情恰恰说明伦理委员会能力建设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亟待加强。”

科技部高度关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查实后将严肃处理

即时 | 2018-11-28 06:45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马爱平)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徐南平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部长茶座”上表示,26日获悉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科技部高度关注,将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在进一步核实后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给社会一个交待。

徐南平指出,科技部与原卫生部在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第六条第一款和第二款明确规定“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动物的生殖系统”。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我国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健康发展,2003年12月24日科技部和原卫生部联合下发了12条《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了人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定义、获得方式、研究行为规范等,并再次申明中国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禁止买卖人类配子、受精卵、胚胎或胎儿组织。

近年来,国际上对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争论激烈,我国对此的态度支持治疗性研究,反对生殖性研究。为规范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科技部和原卫生部与我国医学研究、社会伦理、科研管理专家反复研究论证,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讨论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法规,综合制定出这一指导原则,要求各省、区、直辖市、科技厅(委)、卫生厅(局)有关部门在开展生物医学领域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活动中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尊重国际公认的生命伦理准则。

徐南平强调,科技部高度重视该事件,26日晚上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正在了解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在核实情况明确定性后,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给社会一个交待。

“请勿进入” 记者探访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风暴中心

即时 | 2018-11-28 06:44

“因合生物完全没有参与,无论人员场地还是技术资金,我们通通没有。”刚见面,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鹏就熟练地说出这句话。11月26日,“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爆出后,这里成为“风暴眼”之一,引来各地记者探访。贺建奎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也是陈鹏几年的合作伙伴。两人在几年前的一场学术活动上相识,联手创业,上次见面就在一周前。

“他一直想做有用的、能解决问题的技术。他可能认为这个技术(基因编辑)是成熟的吧。”这是陈鹏的理解。他坦诚,事情爆出来到现在,自己还没有联系上贺建奎,“我其实挺希望联系他的,问问情况,也想帮他。”陈鹏说。

和陈鹏一样想联系上贺建奎的还有南方科技大学的宣传部人员,针对网曝的项目知情同意书中“经费来自南科大”等内容,他们正在酝酿后续声明。

另一边,涉及出具伦理审查材料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草木皆兵,从早到晚,被要求坐在大厅里等待的记者络绎不绝,最终大家等来的是一纸声明:从未参与任何环节,审查申请书签名涉嫌伪造。

从今年2月“停薪留职”之后,贺建奎就不出现在南科大了。在生物系的实验室,属于他的那一间早已人去屋空,介绍铭牌被取走,仅留一张写着“Jiankui He Lab”的白纸,提示主人的身份。

实验室的门被封得严严实实,上贴封纸 “请勿进入,后果自负”。走廊的空气透着紧绷,匆匆经过的老师低声谈论着“他”。

贺建奎的影响有多坏? 专家解疑基因编辑七大焦点

即时 | 2018-11-28 06:34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 张尼) 当事多方出面回应,监管部门介入调查,百余位中国科学家发表联署声明谴责……这两天,贺建奎和他创造出的“基因编辑婴儿”刷爆了朋友圈。

这位疯狂的“科学家”究竟做了什么?基因编辑潜藏着哪些风险?这种技术是否会对人类的基因库产生影响?针对一系列引发公众关注的疑问,中新网记者日前采访了业内专家。

焦点一

基因编辑是一种什么技术?

据媒体报道,近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向外界公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她们的基因已经经过人为修饰,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引发轩然大波的基因编辑到底是一种什么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吴森向中新网记者介绍,DNA结构被发现之后,科学家需要通过一项技术去研究每个基因的功能,基因编辑技术便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

当时,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作基因打靶技术。科学家以小鼠作为模型,通过基因打靶的方法改变小鼠的特定基因,借由观察其表型或者行为变化,研究这个基因的功能。

基因编辑技术实际上是基因打靶技术的“升级换代”。

焦点二

人类为何要进行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是一种重构基因序列的手法,就像一个制作精良的橡皮擦,能针对出了毛病的基因,进行精准的‘擦除’。”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丽丰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高正良这样评价基因编辑的作用。

那么从诞生至今,这项技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吴森表示,在过去30年里,基因打靶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用途非常广泛,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包括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CAR-T技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

焦点三

基因编辑可以在哪些层面进行?

记者从业内专家处了解到,目前,基因编辑多在小鼠、猪等模式动物中进行。如果需要应用于人体,也只是在体细胞中操作,进行基因治疗或者基础研究。

因为存在高风险,基因编辑技术并未在人体上广泛应用。过去有少数科学家曾在人类早期胚胎上进行实验,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阶段,并没有使其进一步发育。但这在当时也已经引起不小的恐慌。

针对基因编辑技术在人体上的应用问题,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于日前回应称,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而此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则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焦点四

基因能否“任性”编辑?

人类掌握了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就意味着拥有了“万能钥匙”,可以把自身塑造成任何想成为的样子?

在专家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任性”编辑基因就意味着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高正良认为,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可能诱发非常严重的伦理问题,即被改写的生殖细胞会影响其子孙后代,甚至随着现象的普及、改变整个人类的基因池。

在他看来,即便基因编辑技术已完全成熟到风险可控,一旦该项目被推广,那么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想变漂亮的人,变聪明的人,都能改变自己或者后代的基因。甚至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淘汰所谓弱势基因,实现基因定制。而这背后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无法估量。 ”

“如果开了这样的先例,导致基因编辑技术被有不良企图的人掌握,用以破坏正常的基因,后果不堪设想。”吴森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焦点五

敲除基因防治艾滋病,有必要吗?

据悉,贺建奎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该基因是艾滋病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是他此前对媒体宣称的一大“亮点”。

但在专家看来,这样做并没有意义。

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非洲科学院院士张林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的门是很多的,CCR5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受体,但病毒仍然可以绕过它,利用其他机制进入细胞。所以,即使对CCR5基因敲除得很彻底,也不能完全阻断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

专家介绍,目前有非常有效的方法防止新生儿患上艾滋病,不需要这么“大动干戈”。

即便是体外受精,也可以把精子、卵子进行彻底清除,达到不被感染的目的。如果是已经怀孕的妇女感染了HIV,在其生产和怀孕过程中亦可通过药物,使病毒传播几率降到1%以下。

焦点六

敲除基因,人体会面临什么风险?

敲除基因预防艾滋病不科学,那么失去这个基因后,出生的婴儿会面临什么问题?

吴森分析,人体含有2万多个基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基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坏掉某个基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潜在影响。

“从现有文献看,CCR5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感应分子;不仅抗病毒,还有抗肿瘤的功能。”张林琦强调,鉴于CCR5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把它敲除确实会对免疫功能有很大影响,此外,包括对心血管的影响、感染情况下是否对感染其他病毒有负面效应,这些都有待研究。

对于两个或已被实施手术的孩子,高正良认为,即便加大对他们的后续观察和检测,就目前的医学程度而言,还无法检测孩子正常与否,其将面临怎样的风险也无法预估。

焦点七

“疯狂”背后有哪些反思?

为什么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能做出这种突破底线的举动?“疯狂”的背后又给我们留下哪些反思?

在吴森看来,过去,基于同源重组的基因打靶技术操作难度很高,效率也比较低。现在由于CRISPR/Cas9等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出现,基因编辑的效率大大提高,很多实验室都能掌握这样的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门槛降低,更凸显了政府或相关部门监管的必要性;需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并细化各项规定,防范这种技术被滥用。”他强调,任何企图进行“基因编辑人类婴儿”的举动必须马上禁止,并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但吴森同时指出,此次“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对于整个基因编辑领域来说属于个例,不应为此影响到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利用。

“希望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更加严格的实验伦理审查,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让科学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百姓。”吴森说。(完)

深圳和美:从未参与“基因编辑婴儿”任何实验环节

即时 | 2018-11-27 18:00

中新网11月27日电 据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微信公众号消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今日发布关于网传贺建奎研究团队“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声明。声明指出,我院一贯坚决反对开展违反人类伦理道德及突破人类底线的相关基因试验;我院从未参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的任何实验环节,事件中提及的婴儿也并非在我院分娩,公司已申请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 国外科学家怎么说?

即时 | 2018-11-27 10:53

【环球网报道 记者张飞扬】昨天,一则消息在中国互联网上刷屏:中国科学家贺建奎26日宣称,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个技术在中国科学界和互联网引发了巨大的伦理质疑,122位中国科学家当天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此试验。国外科学家对此怎么看?

CNN在26日的报道中称,“多国专家都对这种技术的使用表示愤慨”,还称这可能“引发巨大的科学和道德困境”。

伦敦大学圣乔治分校人类遗传学高级讲师娅尔达·贾姆希迪表示,这种有争议的研究对于预防艾滋病毒并非必要。“我们已经有很多方法预防艾滋病毒,也有很多治疗方法。我们也不需要通过进行基因编辑来防止艾滋病传染给后代,”她说。

她还表示,目前学界对于基因编辑的长期影响“知之甚少”。

牛津大学实践伦理中心主任朱利安·萨乌莱斯库将这对经过基因编辑后出生的婴儿称为“基因俄罗斯轮盘赌”。“如果是真的,这个实验将很可怕,”他表示,基因编辑可能会导致“在生命的早期和晚期引发遗传问题,包括癌症”。

此外,伦敦大学妇女健康研究所的遗传学和人类胚胎学教授乔伊斯·哈珀也批评该研究“过早、危险且不负责任”。“在该程序用于临床试验之前,我们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证明干预胚胎基因组不会对未来人类造成伤害,”她在一份声明中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以及基因学期刊的编辑基兰(Kiran Musunuru)博士表示,在人类身上做此类实验,“在道德和伦理上站不住脚”此外,基兰博士还对这两个所谓“天然抵抗艾滋病”婴儿未来即将面临所有未知安全风险表示质疑。美国加州克利普斯科技转化研究所负责人埃里克·托波尔(Eric Topol)博士也表示,这项研究远不成熟。

德国伦理委员会主席彼得·达布罗克对此事表示强烈谴责,称其是“不负责任的人体实验”,“其后期影响无法预测,难以控制”。达布罗克还表示,如果这是真的,这将是科学界的“超级大危机”。

基因库伦理委员会委员:或误伤好的基因

即时 | 2018-11-27 10:09

基因库伦理委员会委员:或误伤好的基因

即时 | 2018-11-27 09:04

钱江晚报专访中国国家基因库伦理委员会委员祁鸣教授

这个项目,我不会投赞成票

本报记者 张苗 陈伟斌本报通讯员 王蕊 周素琴

“如果这个项目进入我们所在的伦理专家委员会审核,我不会投赞成票。”中国国家基因库伦理委员会委员祁鸣教授说。

祁鸣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及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生殖中心教授。作为全国知名的基因学专家,他对轰动医学界的“世界首例艾滋病免疫基因编辑婴儿”是怎么看待的?

祁鸣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该项目用到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也被称为“基因魔剪”,难度很高,在美国目前是被禁止在人类胚胎中使用的。而在中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它禁止或是许可。“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这项技术的使用在程序上并没有问题。”祁鸣说,而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存在于伦理上。

基因编辑技术有缺陷

可能会误伤好的基因

为什么作为中国国家基因库伦理委员会委员的祁鸣并不赞成“艾滋病免疫基因编辑”?

“从我的角度,我会有几点考虑。”祁鸣说,首先,贺建奎教授选择了艾滋病作为基因编辑对象,并不合适。这并不是一种最合适的病种。

祁鸣说,从伦理角度考虑,类似的技术在运用时必须考虑获益与风险,“获益一定要很大,而风险一定要很小,最好是不增加新的风险”。而对于艾滋病这个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已经有很多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法,使得父母在皆为艾滋病人的情况下,生下健康宝宝,并不需要通过基因编辑的技术,让下一代免于艾滋病的侵扰。

目前积累的数据并不能保证这样的基因编辑没有产生副作用。

为什么有副作用的产生,要从基因编辑技术说起。“简单来说,就是纠正基因的缺陷,过去的技术相当于往敌人的阵地扔出一大堆炸弹,把坏的基因炸死就算成功了。而现在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更精准了,比如能对付‘有缺点的好人’。”祁鸣说,即便如此,目前的“基因魔剪”还是有“脱靶”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基因炸弹在轰炸的时候,误伤到了好基因。

这样的副作用产生了上世纪90年代悲剧事件,那时的基因治疗刚刚开始,在美国,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治好了几位有严重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孩子。如果没有这样的治疗,他们从出生之后就必须生活在无菌培养箱里,否则会立刻感染各种疾病。

可几年之后,接受治疗的11位孩子中有七八位得了白血病,人们这才意识到基因治疗可能会带来各种无法掌控的负面影响,在精细又繁复的基因当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带来蝴蝶效应,造成严重后果。

记者了解到,脱靶带来的错误编辑还会传给后代。

观察基因治疗是否生效比较容易

要观察副作用则需要很长时间

在祁鸣教授的实验室中,“基因魔剪”的技术正在被运用在小鼠身上。“我们做动物实验,是希望纠正先天性失明的基因。”祁鸣说,在2012年,他和团队成功发现了一种导致新生儿先天性失明的基因缺陷。为了让携带这些基因的孩子见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就需要改变这个有缺陷的基因。

“现在小鼠的实验,已经能让它们的视力改善了。下一步,我们的重点就是观察这会不会导致其他毛病。”祁鸣说,观察基因治疗是否生效相对比较容易,而要观察副作用,则需要长得多的时间。这也是他并不赞成“艾滋病免疫基因编辑婴儿”这项实验的原因。“在没法保证副作用降到最低的情况下,选择了艾滋病这一种可以被其他有效阻断、预防的疾病进行基因编辑要冒很大风险。如果选择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容易致死或是让病人很痛苦又没有其他方法改善的疾病,也许我会从伦理层面赞同优先进行实验。”

钱报记者了解到,“基因编辑婴儿”指的是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改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的基因。之所以被称为世界首例,是因为此前研究者所做的都是针对已经带有致病基因的废弃胚胎进行的,修订后并没有让其继续发育成长。而让本来健康的胚胎按照父母或研究者的意愿来修改特定基因,让其完全发育直到诞生,这是第一次。

基因编辑婴儿试验:一次疯狂的冒进 伦理是最大拷问

即时 | 2018-11-27 06:54

基因编辑婴儿试验:一次疯狂的冒进

本报记者 刘园园 李丽云

基因编辑再次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对媒体宣称:一对基因经过修改的双胞胎已于11月诞生,基因编辑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多位生命科学领域专家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对此感到“震惊”甚至“愤怒”。

26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蔡续雨等120多位生物医学领域科研工作者发表联署声明称,这次试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无法排除潜在健康风险

报道称,贺建奎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

中山大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李飞教授认为,这次基因编辑临床试验是“草率”的。原因之一是,还有一些科学上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存在引起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相关报道称,有资料显示在北欧人群里有约10%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拥有这种基因突变的人,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病毒。

“应该说,可能会降低一些患艾滋病的风险,但是这种基因编辑不能够完全模仿CCR5基因的特异性缺失,因此是否真的能降低患艾滋病风险是不确切的。”李飞补充说,人体的每个基因都有相应功能,而且每个基因都有两个拷贝,完全敲除与只敲除一个拷贝的结果完全不同,因此基因编辑对婴儿会有一些潜在的健康威胁。而目前来看,这次基因编辑临床试验并没有完全消除这种健康威胁的可能性。

“拿健康受精卵做试验的目的何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志伟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质疑说,CCR5可能还具有其他功能,敲除掉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

“这项基因操作给刚出生的孩子们带来的好处微乎其微,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各种根本无法预测和治疗的遗传疾病风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是发表联署声明的120多位科学家之一,他撰文指出。

技术问题还未解决

虽然目前CRISPR/Cas9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飞速,但李飞告诉记者,这次基因编辑婴儿的临床试验依然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没有解决。

“这次试验没有任何相关资料显示,它解决了嵌合体的问题。”李飞说。

贺建奎介绍,这次基因编辑临床试验是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

但李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细胞在早期阶段分裂特别快,这时很难确认细胞中被编辑基因的最终状态是否跟其他细胞一样。这样一来,人就很容易成为嵌合体,这本身就是不符合伦理的。

“第二个是效率问题,就是说有多少比例的细胞和基因被编辑了很难估判。”李飞解释说,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脱靶效应,也就是说很难判断其他基因是否会受到影响。

李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效率问题在细胞阶段很难判断,婴儿出生后有可能进行判断,但这时木已成舟,为时已晚。

伦理问题是最大拷问

伦理问题是此次事件最不应回避的拷问。

相关报道称,这一基因编辑临床试验经过了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

南方科技大学26日下午发表声明称,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并不知情。“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南方科技大学声明说。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并在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登记”。但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该委员会已于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并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

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2016年公布的干细胞研究与转化应用指南建议,科研人员应继续遵守在体外培养人类胚胎不超过14天的惯例。该指南支持在接受严格监督的前提下,在实验室中对人类精子、卵子或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但它同时强调:现阶段不应将其应用于临床。

“我们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及研究相关单位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并对此事件做出全面调查及处理,并及时对公众公布后续信息。”上述120多位科研工作者发表联署声明说,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

(应受采访者要求,文中李飞为化名)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何争议巨大?专家解析疑问

即时 | 2018-11-27 06:54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7日电 (付强 杨雨奇) 26日,媒体有关“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持续发酵,短时间内,当事多方出面回应,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学术界、法律界集体声讨。专家表示,若报道属实,此事件带来的伦理风险和负面社会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持续发酵

11月26日,一篇名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报道,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

报道称,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报道称。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报道发布之后,短短十余个小时,事件持续发酵。

涉事各方回应:

——医院否认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爆出后,一份疑似由贺建奎申请、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通过审查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在网络广泛流传,该医院随即成为媒体的重点关注对象。

面对问询,院方有关人士称,这一基因编辑婴儿项目并不在和美妇儿科医院进行,婴儿也不出生在该医院。

至于医院是否参与了这个试验,参与形式和程度如何,对方表示正在调查。

不过,有媒体在26日晚间获悉,该项研究已经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注册号为:ChiCTR1800019378,在该研究的注册信息网页上,研究实施地点明确写着:深圳和美妇儿医院。

——校方称不知情

26日晚间稍早,南方科技大学亦对此事做出回应。校方在一份声明中指出,这一基因编辑婴儿研究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该校还在声明中表态,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我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深圳科创委否认经费支持

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的,基因编辑婴儿研究的经费或物资来源为深圳市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深圳市科创委也在27日凌晨予以回应,称这一情况不属实,该委从未立项资助“CCR5基因编辑”“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等项目,亦未资助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覃金洲及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在该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

——当事人明天公开项目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从26日起,媒体始终联系不上的贺建奎,其团队负责媒体事宜的工作人员在27日凌晨终于有所表态,称贺建奎将于本周三在香港的一学术会议上公开该项目数据。

国家卫健委发声:

依法依规处理,及时公开结果

26日晚间,国家卫健委向媒体表示,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而在稍早之前,深圳卫计委发布消息称,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深圳卫计委还指出,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志愿者哪来的?

通过公益组织招募 曾以为是南科大研究项目

有关“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另一个质疑是,该研究的临床试验是否符合伦理,临床试验受试者又是否知情?

有媒体从北京艾滋病公益组织“白桦林”处获悉,该临床试验的志愿者正是由此招募。

“白桦林”负责人白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7年3月前后,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主动联系并介绍他的研究项目,表示希望通过“白桦林”招募临床志愿者。

白桦说,自己始终认为该项目是南方科技大学的一项科学研究,同时也出于对贺建奎该校副教授身份的认同,所以答应帮忙转发招募信息。白桦也曾对该项试验能否通过伦理审查存有疑虑,并就此询问贺建奎,“他说这个没有问题,肯定能够通过。”

据白桦介绍,经过初筛,共有50多对夫妇符合要求。至于志愿者需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内容,白桦表示因为并未参与此后流程,所以并不知情。

专家:

或影响人类基因池 孩子面临的风险无法预估

事件发生后,百余位中国科学家发表联署声明,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表示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中新网记者就此采访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丽丰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高正良,他介绍说,基因编辑是一种重构基因序列的手法,就像一个制作精良的橡皮擦,能针对出了毛病的基因,进行精准的“擦除”。

他同时强调,目前能进行编辑的只有人体的体细胞,绝不包括人类的生殖细胞。“即便是在体细胞修复上,大多数国家也只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投放在临床上的案例屈指可数。而对生殖细胞的改写,在任何国家都已被明令禁止。”

对于两个或已被实施手术的孩子,高正良认为,即便加大对他们的后续观察和检测,就目前的医学程度而言,还无法检测孩子正常与否,其将面临怎样的风险也无法预估。“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是长时间的监控。但我们仍然无法确认孩子会不会发病,什么时候发病,发病的原因又是否和这次的基因编辑有关。”

基因编辑之所以未被大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医学界还无法预知其潜在的危害性,技术层面还不成熟。诸如后续可能引起的基因重组、脱靶效应、基因组突变、患病敏感性提升等问题,目前尚无法解决。

但高正良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可能诱发非常严重的伦理问题,即被改写的生殖细胞会影响其子孙后代,甚至随着现象的普及、改变整个人类的基因池。

在他看来,即便基因编辑技术已完全成熟到风险可控,一旦该项目被推广,那么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想变漂亮的人,变聪明的人,都能改变自己或者后代的基因。甚至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淘汰所谓弱势基因,实现基因定制。而这背后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无法估量。 ”

目前,由于孩子的相关信息尚未被证实,各方保持高度关注。人们不禁要问:这项技术,打开的到底是潘多拉的魔盒,还是阿拉丁的神灯?

深圳科技创新委回应“资助基因编辑婴儿”:不属实

即时 | 2018-11-27 06:49

中新网11月27日电 据“深圳科技创新”微信公众号消息,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6日晚发布声明称,其从未资助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覃金洲及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在基因编辑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

11月26日,“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事件引发关注。有消息称,贺建奎负责的涉事项目经费来源于深圳科创委资助的“深圳市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

对此,深圳市科创委声明,其从未立项资助“CCR5基因编辑”、“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等自由探索项目,亦未资助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覃金洲及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在该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该研究临床注册信息上登载的“经费或物资来源为深圳市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不属实。

国家卫健委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依法依规处理

即时 | 2018-11-27 06:47

中新网11月26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消息,11月26日,有媒体就“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报道。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健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此前,就“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广东卫健委、深圳卫计委两级部门已先后表态。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高度关注“基因编辑婴儿”一事,已组织力量展开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深圳卫计委表示,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广东省卫健委: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已展开调查

即时 | 2018-11-26 22:37

中新网11月26日电 26日晚间,广东省卫健委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度关注“基因编辑婴儿”一事,已组织力量展开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11月26日,有媒体报道来自深圳的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该消息引起了不少争议。

广东省卫健委说,26日下午,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已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广东省卫健委表示,高度关注此事件,已组织力量展开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刷屏 四大疑问何时厘清?

即时 | 2018-11-26 20:52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付强)26日,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爆网络。

26日晚间,深圳卫计委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落款为“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的消息称,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疑似参与项目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深圳卫计委还表示,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当日晚间早些时间,南方科技大学亦发布声明证实,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2021年1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该校表示,对于其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学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基因编辑婴儿究竟咋回事?

据媒体此前报道,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报道称,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消息发出后,引发了网友关于“基因编辑婴儿是否违背伦理”的一大波讨论。

与此同时,针对这一事件本身,尚有诸多疑问有待证实。

疑问1: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是否属实?

据了解,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这一消息,系该技术团队领头人、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向外界透露。

有媒体曾通过邮箱联系到贺建奎,但其表示在香港开会,截至目前并未现身回应相关质疑。

中新网还致电该项目疑似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院方有关人士说,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基因编辑婴儿项目并不在和美妇儿科医院进行,婴儿也不出生在该医院。

至于医院是否参与了这个试验,参与形式和程度如何,对方表示正在调查,有结果后会告知媒体。

疑问2:

项目是否通过医学伦理报备?

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刷爆网络,网友的一大质疑在于,基因编辑婴儿这项“黑科技”明显已经违背了伦理,它真的能够通过伦理审查吗?

有媒体通过多方渠道,获取了一份疑似由贺建奎申请、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通过审查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其上显示,贺建奎在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申请了CCR5基因编辑科研项目。

申请书显示,该试验始于2017年3月,截止到2019年3月,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孕期全方位检测可以获得具有CCR5基因编辑的个体,使婴儿从植入母亲子宫之前就获得了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申请书还显示,深圳和美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给出了审批意见:符合伦理规范,同意开展。落款时间为2017年3月7日,签名者有黄华锋、褚振忠等7人。

然而,上个月刚刚从该医院离职的医务部主任秦苏骥对媒体表示,根据申请书显示的时间,其当时还在医院任职,同时他也是伦理委员会成员,但是他并没有印象,医院开过这个会议。作为伦理委员会成员,他的签名没有在申请书上。

他还介绍,特地去找了有签名的前同事了解情况,他们表示并没有签过这张申请书,也没有印象召开过有关这个项目的会议,签名可能是伪造。

疑问3: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是否安全?

媒体报道称,此次基因编辑婴儿手术,采用的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它对CCR5 基因进行修改。而CCR5 基因正是HIV 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

通俗解释就是,把这一可能致病的基因加以剥离,从而让人体对HIV病毒免疫。

但是,据专家介绍,被称为“基因魔剪”的CRISPR-Cas9技术并不精准,脱靶率较高。

这就意味着,技术同时可能会对其他DNA带来影响,进而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等到问题真正出现时,往往为时已晚。

更可怕的是,这种影响还会借由结婚生子,继续传给后代。

有专家称,虽然研究者一定会努力防止脱靶的出现,但是目前的技术毕竟是有限度的,对人类胚胎进行操作,风险还是太大了。

还有评论称,如果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没有达到100%的准确性,那么就不能用于临床“造人”。

疑问4:

即使技术过关,伦理能否接受?

很多网友说,即使基因技术成熟、“造人”真的成为可能,也不会支持这种违背伦理、不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技术。

据了解,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学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实际上,即使是在基因编辑研究相对开放的英国,目前虽允许人体胚胎的基因研究,但法律仍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更不准诞生基因编辑儿。

对此,你怎么看?(完)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