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英雄张富清

有这样一位老英雄,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他就是湖北来凤县离休干部,今年95岁的张富清老人。

 资  讯 

张富清的故事:两种态度待公私

即时 | 2019-05-27 09:53

一碗苞谷饭、一碟黄豆合渣、一盘炒青菜,这是张富清的晚饭。素淡的饮食,一如老人离休后恬淡的生活。

时至今日,张富清还住在就职于建设银行来凤支行时分配的宿舍。30多年过去,当初的简易装修早已老旧不堪,泛黄的墙壁、斑驳的木门、拼凑起来的家具、被熏黑的厨房,诉说着主人的勤俭。

过着朴素的生活,张富清却知足感恩:“我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比贫困农民也好很多,只要国家发展得好,我们的日子都会好起来。”

从县粮食局到乡镇领导,再到外贸局、建行,在湖北省来凤县工作的30多年里,张富清首先想到的不是为自己的小家改善生活条件。“我是党的干部,不仅仅是一个小家庭的家长,我要为大家做点有益的事。”

为了“大家”,张富清常常顾不上“小家”。

来凤县原教委主任向致春记得,当年他担任过张富清小儿子和小女儿的小学班主任,每次去家访,饭桌上总是“老三样”:青菜、馒头、油茶汤。“我在他家吃过不下10次饭,没见过肉腥。”向致春笑言,张富清当时是来凤县原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是老百姓眼中的“大官”,但家里的伙食比一些社员还差。

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供销社公职人员,端上了“铁饭碗”。但三年困难时期,全面精简机构人员,时任来凤县原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首先动员妻子“下岗”。“要完成精简任务,就得从自己头上开刀,自己不过硬,怎么做别人的工作?”

思想工作好做,实际困难却难解。“下岗”后,为了贴补家用,孙玉兰当过保姆、喂过猪、捡过柴、做过帮工。回忆那段艰辛岁月,孙玉兰不住地摇头,“苦,太苦了,吃穿用度、养育子女都成问题。”

“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不了全家的生活,每次放了学,我们就去拣煤块、拾柴火、背石头,或者帮妈妈盘布扣,我们几个都学会了缝补衣服。”小儿子张健全回忆。

当时,张家住在卯洞公社一座年久失修的庙里,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挤了两个大人、4个小孩。就在那时候,张富清的大女儿患了脑膜炎,因未能及时救治而留下后遗症。这也成了张富清一辈子两件最遗憾的事情之一。

另一件遗憾的事,是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

那是1960年初夏,张富清收到陕西汉中老家发来的两封电报,一次是母亲病危,一次是母亲过世。那段时间,他正主持三胡区一项重要培训,原本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回去探望,却没想到竟是天人永隔。

多年之后,他在日记中如此写道:“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在外地工作想回家探亲的同志也多,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不能向组织提要求、找麻烦,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们最好的报答。”

“把大家的事办好,我们的小家才能过得舒服。”张富清对待公和私的原则,在张家被严格地执行着,“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是全家都要遵守的规矩。

大儿子张建国高中毕业后想参加招工,分管这项工作的张富清不仅对儿子封锁信息,还让儿子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到卯洞公社的万亩林场;大女儿常年看病花钱,他从未向组织伸过手;小儿子读书考学,他有言在先:“我没有力量也不会帮你找工作。”

张富清4个子女,患病的大女儿与老两口相依为命;小女儿是卫生院普通职工;两个儿子从基层教师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县里的干部。

有人不理解,问他为何不能“灵活点”“通融些”?

张富清回答:“我是党培养的干部,要是以权谋私,怎么对得起党,怎么面对老百姓?”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27日 04 版)

老英雄张富清:老骥伏枥克病痛 修身齐家葆本色

即时 | 2019-05-27 09:44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1985年,张富清老人正式退休了,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不料却在耄耋之年遭遇病痛侵袭失去左腿,然而他以坚韧的意志重新站了起来,直面生活痛楚。退休后的暮年生活中,他长居上世纪的简陋老屋里,正心修身、严明家风,始终不改军人本色,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誓言。

这是来凤县城的一个老小区,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整栋楼唯一的旧木窗就是张富清家。作为建设银行的职工宿舍,张富清和老伴从1981年至今一直住在这里。

每天,助行车都在充当着张富清的拐杖,成了老人离不开的依托。7年前,因为化脓性关节炎引发败血症,老人的左腿被截去。

湖北省人民医院骨I科主任陶海鹰:实际上看得出来他很痛苦,有时伤口流脓,我们换药啊,再就是术后伤口的疼痛,老人都不作声。

护士夏霓:截肢病人他的伤口很大的,然后他有残端,有时候还渗血渗液什么的,换药时非常疼,如果病人忍不住,医生让他们尽量叫出来,释放出来,但是老爷子非常坚强,他忍,他就这样忍着忍着。

其实,坚强了一辈子的老人,那段时间异常失落。

张富清妻子孙玉兰:他自己都讲,不能走的那段时间,不晓得哭了多少回。

身边人都以为,张富清老人的余生就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但这张轮椅一直躺在家中的角落里,老人不肯坐上去,他想要重新站起来。

张富清:我想的是我要发扬保持突击队员的精神,我要站起来!我要锻炼,我要学习,不想给家里人增加重大的负担。

可是这对于年轻人来说都绝非易事,对一个耄耋老人,更是举步维艰。

张富清女婿李昌孟:开始锻炼手力,拉一个橡皮筋之类的,先给手力锻炼起来,然后在床上坐起来,这样锻炼,上肢有劲了再下肢。给一个橡皮筋,一天加一根,一天加一根,就这样锻炼,把力锻炼起来。

有了力气,老人再靠着助行车一遍又一遍地在家里练习走路。

张富清妻子孙玉兰:他就扶着桌子,慢慢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扶着床就这么这么走。这都是他(留下的),他有时候走得不好了,他就把自己弄伤了,这都是血迹,我就把它(涂上)了。有时候到厕所去,他又摔倒了,他一般摔倒都不讲,他又不跟你讲,所以你就不敢离开(他)身(边)。

张富清:摔倒了,走几步路,摔倒了爬起来也搞。腿上都磨破皮了,磨破皮以后疼了就休息一下,垫个布继续做,继续锻炼。摔跟头,摔破了才能提高一下。

现在,张富清已经能熟练地扶着助行车行走了。每天,他还要坚持自己下楼买菜,出门锻炼。

女婿李昌孟:上下楼梯又没有电梯,他就双手抓着栏杆,一步一步往上面跳,每次一身衣服湿完了,他都还是坚持走,上下他都不要人背。自己锯了腿子还站起来走起来,这种应该不太可能的事,在他身上做到了。从他锯腿这件事,确实感觉到佩服他。

张富清:要把自己锻炼的,不给家里人增加任何负担。我这家里人在外面工作,他们集中力量给人民给党各做点好工作,各办点好事。

不愿给家里人增加负担的老人,更不愿多花公家的钱。去年,因患白内障,视力越来越模糊的张富清,在医生的劝说下,终于同意做手术。

张富清:两个眼睛都是白内障,已经到晚期了,吃药根本没效果了现在,必须手术,手术先做一个,两个不能同时做,人造晶体的价格不一致,我也不知道高了有多好,便宜了有多坏。

手术需要往张富清眼睛里植入人工晶体,晶体价格从三千到两万多元不等,考虑到父亲的实际,儿子为他选了一个中等价位的晶体。按规定,张富清的医疗费用可以在离休单位全额报销,手术前,儿子也和单位做好了沟通,但意想不到的情况还是出现了。

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行长李甘霖:他的儿子就和医生商量好选择7000多,然后他当时住在一个三人病房,同病床的另外两床可能就是当地的农民吧,他就左右一了解,发现他们都是选择三千块钱左右的晶体,然后他就直接给医生说,我就选3000块钱的,也没和自己的儿子商量,直接就定了。

张富清:我现在不能给国家做事了,不能不考虑国家不考虑单位,我积攒一点算一点,和农民选一样的,他能用我也就能用。

只要涉及到公家的,张富清能省就省,能严则严。他的药,只有小小一包,也被锁在了卧室抽屉里。

张富清:药是公家报销,其他的人不能享受我这个药。

一盒降压药十几块钱,虽然不贵,但在张富清这儿,就连亲儿子也被排除在外。

记者:你还要自己把药带过来?

张富清大儿子张建国:不然就没有药吃,我也是天天都要吃的。有时候是不方便,我过来照顾他,当时没有带药,我就说把他的药给我吃一点,他不给。他一贯都是这样。习惯了,都习惯了。

严苛的要求为这个家树起了自强不息的家风,从小到大,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儿孙们都没有沾过他的光。按照他的要求,子女亲属没有一个人去他工作过的单位上班。

张富清:你们有本事就好好学习,正式考学,考上学,国家叫你们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我没有本事给你们哪个人找点事,我也不会给你们找事。

张富清言传身教,子女们也都靠着自己的努力,当了老师,做了医生,成了公务员。而在不少人看来,张富清只要亮出曾经荣获的功勋,不论是自己还是家人都可以名正言顺得到相应的照顾。

张富清:我不能考虑个人有条件地去革命,有条件地当共产党,要是对党,对人民有条件的,我就搞,对我不好的,达不到我的,我就不搞,(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

张富清小儿子 张健全:他经常一句说,就是我自己入党了以后,一定按照党章的要求来做事,并且一定要忠诚于党,党指向哪里,一定就要到哪里,永远不能够背离党,父亲应该说一辈子践行他的入党誓言。

湖北来凤:坚守初心 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张富清

即时 | 2019-05-27 09:40

央视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1955年,张富清从部队退伍转业了,历经了战争年代的九死一生后,他本可以选择到大城市工作,或者回到自己的家乡陕西。但当时国家正处在艰苦的建设时期,随着党的一声号召,张富清来到了湖北恩施最偏远的来凤县,在那里重新建功立业,为民造福。

1954年底,正在武汉接受军校培训的张富清接到了退役通知,离开部队去哪里?这个从未想过的问题,第一次摆在了他面前。

因为这一句国家需要,张富清没有犹豫,他通知了远在陕西老家的妻子,从此,他乡成了故乡。

从那时起,张富清在来凤县扎下根来,他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等近十个岗位上工作过,直到1985年在建设银行副行长位置上退休。三十年时间里,在同事们印象中他始终和蔼可亲,但在家人眼里他却有些六亲不认。上世纪60年代,张富清在当时的三胡区当副区长,一家六口基本依赖他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养活,生活过得并不宽裕,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开展精简退职工作,分管这项工作的张富清第一个下手的,竟然是在供销社上班的妻子孙玉兰。

然而,在那个百业待兴的年代,这还不算最难的事。那时候,来凤出现严重旱情,本来雨水充沛的地方,却罕见地连续80多天没有下雨,人畜饮水、庄稼浇灌一时都成了燃眉之急,张富清二话不说,又自己带头,徒步进山去找水。

邓明成当时是民兵连长,他和几个当地农民给张富清带路,没想到,副区长张富清二话不说就钻进山洞里,猫在里边几个小时,直到确定水源位置。

在张富清带动下,整个三胡区都行动起来,干群一起找水源修水渠,持续的旱情终于得以缓解。那些年里,哪里有这样需要解决民生问题的地方,哪里就有张富清的身影。在他调到卯洞公社后不久,班子成员分配对口片区,这和分管机关工作的张富清本来没有关系,但他却主动提出了请求。

田洪利比张富清小十几岁,当时两人在卯洞公社共事,至今他还记得高洞是一片苦寒之地,全部村寨都在四面悬崖的高山上。那里电不通,路难行,两千多名土家族、苗族人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张富清去一趟要翻山越岭走三四个小时,一回来,他就提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想法。

好不容易说服大家同意了这个想法,向上级申请下来了炸药和工具,可是公社里谁都没有修路的经验,炸药用不好还可能出人命,当时一起开会的向致春至今都记得,张富清又第一个站了出来。

就像当年在突击队一样,攻城拔寨打先锋,张富清和社员们连续奋战4个多月,最终,山炸开了,路修通了,海拔一千多米的高洞地区结束了不通路的历史。至今,这条路还是村民们进出大山的必经之道。

作为公社副主任,张富清极尽所能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而对自己,安贫乐道。

1979年7月,张富清从卯洞公社调往来凤县城,临行送别,他给老同事们留下了一个清贫的背影。

战斗英雄张富清:心之所向九死不悔

即时 | 2019-04-10 09:51

2018年12月3日下午,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人社局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点,张健全在工作人员聂海波的见证下打开了一个红色包裹,由此揭开了父亲张富清不为人知的红色过往。

平地一声惊雷起!红色包裹里的报功书和军功章,让武陵山区的来凤县城沸腾了。

在此之前,熟识张富清的人,知道他在88岁高龄截肢后,靠假肢、支架又站了起来;交往多一些的人,也只晓得他是离休的老革命,工作期间廉洁奉公、勇于担当,可能是个南下的工农干部;就连几个子女,也只是知道父亲当过兵,仅此而已。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出生于1924年的老人,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里立下了赫赫战功: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和师战斗英雄称号。这位90多岁的老人,历经风雨,遭受困厄,仍旧甘守清苦,深藏功名,不矜不伐。

从戎:尖刀突击,屡立战功

1948年,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解放军南征北战。

同年3月,农民出身、当过长工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24岁的张富清,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的一名战士。

1948年6月,张富清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打死敌人两个、缴机枪一挺,并巩固了阵地,使后边部队顺利前进。

7月,他在东马村带突击组6人,扫清敌人外围,消灭了少数敌人,占领敌人一个碉堡,给后续部队打下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

9月,已经是班长的张富清,在临皋负责搜索,发现敌人后,迅即占领敌人外围最高点,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迅速消灭了敌人。

……

“打了多少仗,我也说不清了。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有战斗,只是大与小的区别。”95岁的张富清回忆说,印象最深的是永丰城那一仗。

张富清带领一个三人突击组,翻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进城内,与外围敌人近战。突然感觉头部被重击的张富清,用手一摸才知道自己一块头皮被掀了起来。当时已经顾不得许多,他端起冲锋枪猛扫,打死了七八个敌人,接着又匍匐前进到敌人的碉堡脚下,用炸药包和手榴弹连续炸毁了2个碉堡,打退了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亮后,大军进城和敌人激战了一个多小时,解放了永丰城。

永丰一战,粉碎了胡宗南的军事部署,有力配合了中原野战军打响的淮海战役,同时也解决了部队粮食问题。

张富清因为作战英勇,荣立二军一等功,并赢得战斗英雄称号。1948年12月,一封落款是西北野战军兼政委彭德怀的报功书被送到张富清的家里。

报功书上说,“贵府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

烽烟滚滚唱英雄。

“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军人,越是艰险,越要向前。”张富清说,突击任务,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只要有突击任务,我就报名参加。我打仗的秘诀是不怕死,“一冲上阵地,满脑子是怎么消灭敌人,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在解放战争中,张富清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和师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制定公布了《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奖章条例》,张富清因为功勋卓著,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

1953年3月至1954年12月,因为对党忠诚、作战经验丰富,张富清被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

“党指到哪里,我就走到哪里,打到哪里。”

1955年,组织号召速成班学员支援地方建设。就这样,已经是二军教导团副连长的张富清,脱下戎装,包好勋章,锁在皮箱,封存了这戎马倥偬的岁月。

转业:夙夜在公,在公明明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

各地都缺干部,特别是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在两年速成班期间,张富清在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等课程的得分,基本都在四分及以上(五分制)。支援地方建设的号召一出,离家征战已经7年的他,本可以选择回原籍工作。

当听到“在湖北,恩施地区最艰苦,最缺乏人去建设”时,张富清当即决定要到艰苦、困难的地区为党工作,为人民做事。

在恩施,来凤最艰苦。于是,张富清带着妻子孙玉兰到了武陵山区中的来凤。

从1955年担任来凤城关粮油所主任,到1985年从来凤县建设银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30年间,张富清先后在来凤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十分困难,开始精简人员。当时,张富清正担任三胡区领导,而妻子孙玉兰也在三胡供销社上班。如果他裁别人,不裁自己家属,别人会不服;如果裁了自己家属,他妻子就得下岗失业。

“要完成任务,领导自己要过硬,执行政策才能坚决,动员别人才好做工作。”张富清首先动员妻子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因为没有土地,一家六口的生计全靠张富清一人的微薄工资。

1975年,张富清调到来凤卯洞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

今年68岁的田洪立,曾与张富清在卯洞公社共事4年多。田洪立至今记得,当年公社班子成员分配工作片区,张富清抢着选了最偏远的高洞片区,那里不通路、不通电,是全公社最困难的片区。

“当年为了修路,不仅要做那些粮田被占的农民的思想工作,还要打炮眼、放炸药。”张富清回忆说,那时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按照规定的标准补饭票或现金。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张老是来凤建行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行长李甘霖介绍说。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刚到建行时,只有5人,而且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只得借用其他单位的土瓦房,5人挤在一间办公室。等到他1985年离休的时候,建行已经有10人。其间,他还想办法解决了当时职工办公室和宿舍问题。那时来凤建行主要的业务——拨款改贷款业务,也主要是在张富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

“张老当时经办的业务,没有一笔出现问题。”李甘霖说,当年一家国营小煤矿是建行的贷款客户之一,张老为了年底催款,有时自己一个人卷着被子就到了矿里,与工人同吃住。

退伍不褪色。无论在什么岗位,张富清始终发挥着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突击队员本色,勇担急难险重任务。

齐家:克勤克俭,公私分明

1985年从来凤建行离休的张富清,现在仍旧和老伴孙玉兰住在建行一栋20世纪80年代的房改房里。

屋内墙面已然斑驳,木门和窗框上的油漆大都已经龟裂,甚至脱落。沙发边的一方木质茶几,桌面早已坑坑洼洼,“离休纪念——县建行赠”的字样依稀可辨。

张富清说:“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提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好很多倍了,我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给党找麻烦、提要求呢?”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六十多年来,张富清一家始终克勤克俭。

在老伴孙玉兰从供销社辞职回家后,家里六口人的吃穿用度全靠张富清的工资。每月一发工资,他们就马上把油盐菜等生活必需品买回来,再除去几个小孩的学费,余下的十分微薄,只能轮年为儿女置办新衣裳。为了补贴家用,孙玉兰又学了裁缝,自己交公积金、公益金,加入了公社的手工联社。

“孩子穿父母的衣服,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的衣服。”来凤县原教委主任向致春,担任过张富清小儿子和小女儿的小学班主任,因为时常家访,与张富清十分熟识。“两个小孩都很优秀,还在学校勤工俭学,有时他们母亲也来帮忙,把学校一只十多斤的猪养到了一百八十多斤。”

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在张富清家,却是另外一幅场景。

“当兵的人,思想纯洁,所以嫁给他。”说起自己与老伴的相恋与相处,八十多岁的孙玉兰满脸洋溢着幸福。

战场上九死一生、炸毁四个碉堡、杀敌无算的铮铮铁汉,六十多年来,对妻儿,却连重话都不带一口。教育子女,他从不用棍棒,而是以理服人,以身作则。

“对于儿女,我有言在先。好好学习,至于毕业后到底做什么事,就看自己的本事。国家公职考不起,录用不起,就自己找生活。我没有本事为儿女找出路,我也不会给他们找工作。”张富清的话铿锵有力。

来凤县委巡察办主任邱克权介绍说,大约是在1975年,来凤县有几个到恩施工作的指标,张老的大儿子条件也挺合适。他不仅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去,反而还让儿子去卯洞公社的万亩林场当了知青。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脂民膏。

已过鲐背之年的张富清,因年事已高,加上早年负伤的影响,有时会从医院拿一些降血压的药物。早已退休的大儿子也患有高血压,所服用的一些药物与张老的差不多。每次吃完药后,张老就会立即把药锁起来。因为在他看来,他的药是组织全额报销的,要确保每一粒药都“专药专用”。

修身:心有信仰,行有力量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张富清说,1948年9月,战事频仍中,在连长李文才、指导员肖友恩的介绍下,他光荣地入了党。

作为革命军人、共产党员,张富清在战斗中、行军中、生产中、工作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中,他也始终以党员的标准来校准自己。

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是进退的分界线。学则必然进步,不学必定后退,退到不作为、乱作为。不注意改正,久来久去,很可能退到自取灭亡的地步。”

从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班,到建行《邓小平文选》学习小组,再到剪报摘抄写心得……95岁高龄的张富清,至今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频道。

在他的书桌上,原本是黄色封面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因为时常翻阅,封皮的四周早已泛白。书里醒目的红色圆点和波浪线,是老人阅读时做下的标记。

“工作上离休了,在思想政治上不能离休。要常常学习,检查自己。不给组织找什么麻烦,不向组织提什么要求。”张富清斩钉截铁地说。

为不给组织添麻烦,88岁时截肢的张富清,发扬突击队员的精神,硬是拒绝轮椅,靠着假肢和支架,重新站了起来。

2012年4月,张富清左膝盖脓肿,多地治疗不见好转,最后只得截肢。他自嘲说:“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掉了。”

就像屈原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一样,独腿的张富清,没有向厄运屈服。

老伴孙玉兰说,他伤口刚愈合,先是沿着病床移动,后来慢慢地扶着墙练习走路。有时走不好,还把自己弄伤了,墙上还有他受伤的血迹。经过近一年的锻炼,他就能拄着支架打扫卫生、买菜。有时嫌家人卫生做得不好,他还要再打扫一下。

说起张富清不向组织提要求,李甘霖敬佩得无以复加。

那是2015年来凤建行进行党费清理、规范的时候,张富清因为行动不便,就让老伴来到银行的办公室,询问他需不需要补交党费,调整之后他要交多少。

而张富清却不愿多花公家一分钱。

2018年11月,李甘霖得知张富清要去武汉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他嘱咐老人:“您是离休老干部,医药费全部报销,可以选好一点的晶体,保证效果。”

结果在报账的时候,李甘霖发现张老只选了价值3000多元、最便宜的晶体。

“我90多岁了,不能再为国家作贡献了,为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张富清说,医生给我推荐7000多元到两万多元的晶体,我听到病房一位病友只选了3000多元的,我也选了跟他一样的。

(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本报通讯员 秦叙常)

【短评】

因为信仰,所以伟岸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