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全国数百万医生再次迎来自己的节日。医生被誉为白衣天使,白大褂的背后,藏着每一位医务人员对于保障患者健康的责任与坚持。在诊室,在病房,在手术台,在每一处需要救死扶伤的地方,因为敬佑生命,他们始终奔波在最前线。

 资  讯 

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实现“双提升” 大力推进行业维权和自律

即时 | 2019-08-20 15:42

央广网北京8月20日消息(记者 车丽)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昨天(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实现“双提升”,我国广大医生撑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我国现有注册医师360.7万人,乡村医生138万人,我国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整体水平已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其中,“细胞遗传学创建及遗传病、复杂性疾病的基因研究”等“十大科技成就”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反响。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近年来,通过破除职称晋升唯论文成果外语“一刀切”现象、改革医师区域注册制度、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进一步释放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活力。

近年来,中国医师协会大力加强行业自律,建立了中国医师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医师个人执业信用档案,加快推出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医师执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医师“白名单”“红名单”“黑名单”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引导广大医师以病人为中心依法执业、依规执业。同时,也大力维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即时 | 2019-08-20 07:57

(健康)(2)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邱贵兴(右)和妇产科主任医师林守清(8月12日摄)。两人结婚51年,从医51年。他们说,医师节是对医生的一种鼓励,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多做一些对老百姓有益的公益活动。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健康)(1)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郎景和(右)与物理医学康复科主任医师华桂茹(8月16日摄)。相伴51年的他们默契十足,聊天时经常异口同声说出同样的字句。在两位医师眼里,庆祝节日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努力做好医生,为病人更好地服务。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健康)(3)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武永吉(右)和神经科主任医师张振馨(8月13日摄)。两人结婚已经51年。夫妻俩说,“很好地对待每一位来看病的病人,解决每一位病人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医师节最好的礼物”。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健康)(4)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任洪智(左)和妇产科主任医师徐苓(8月13日摄)。他们从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高海拔的西藏那曲地区,在进藏的路上领了结婚证,一起走过49年的时光。他们觉得,同行成为夫妻会特别有共同语言,也能够互相理解。医师节是社会对医生的认可,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医师节最好的庆祝。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健康)(5)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大为(左)和远程医学中心职工王文芳(8月13日摄)。因为重症医学专业的特殊性,照顾家庭的责任主要由王文芳承担。刘大为说,妻子是他能够托付全部生命的人。王文芳说,两个人平平淡淡走过33年,感觉一路有他挺好。刘大为向记者透露,他将在医师节为妻子准备一份神秘礼物。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健康)(6)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洪生(右)和神经科主任医师倪俊(8月16日摄)。两人结婚已经19年。刘洪生经常要去执行紧急救援任务,有时候半夜接到电话就要立刻出发,“这种事在我们家挺常见的”。他们认为,学医是艰苦的,但是获得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做医生不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要有奉献的精神。医师节当天,他们希望能回家一起吃顿饭,感谢一下家里老人的付出。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健康)(7)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医师徐协群(右)和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王瑾晖(8月16日摄),他们合影前分别刚从手术室出来。两人结婚已经18年。在他们眼里,偶尔同台手术或者会诊正好赶在一起,能一起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作为医生夫妻最浪漫的事。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健康)(8)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易杰(右)和眼科门诊主管护师陆玥(8月16日摄)。两人结婚已经14年。虽然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他们“天天能见着,但天天也见不着”。在易杰援藏的一年间,陆玥承担起了家里家外的所有工作,她说她能够理解在外工作的不易,所以无怨无悔做好爱人的坚强后盾。易杰说,每年都为爱人过护士节,现在也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健康)(9)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郝(右)和副主任医师崔娜(8月13日摄)。两人结婚已经14年,在同一科室工作,是同一专业的同行。两人共同抗击“非典”,还先后援藏,在他们眼里,最浪漫的事就是并肩战斗。他们祝福所有的医生同行,“不要像我们这么辛苦,但是要像我们一样幸福”。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健康)(10)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北京协和医院西院事务管理处助理研究员孙学勤(右)和麻醉科住院医师张雪(8月13日摄)。他们结缘于一次医院活动的主持工作,至今已结婚四年。张雪的医师节心愿是,希望病人都安安全全,手术都顺顺利利,回家能吃到爱人专门准备的节日大餐。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健康)(11)医路有你——11对医者夫妻的浪漫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姜楠(右)和内分泌科住院医师刘赫(8月13日摄)。两人刚刚结婚一周年,结婚纪念日恰好是医师节的前一天。姜楠曾经在北京东单体育馆锻炼时,和同事们一同救活一名心脏骤停的男子。他们说,因为两个人都是医生,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见面的机会,一直陪伴对方到老。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聚焦老中青三代11对医者夫妻。他们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共同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忙碌中平衡着工作和生活,互相理解和支持。今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携手在岗位上过节,这是属于医师的独特浪漫。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我眼中的医生

即时 | 2019-08-19 17:48

新华社长春8月19日电(记者 赵丹丹)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大家眼里的医生是什么样子呢?一位努力奋斗的医学生、一位援藏医生的妻子、一位四胞胎的母亲,以“书信”为媒,讲述了他们眼中医者的信念、信守和信任……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霍磊写给自己的信:

正在看这封信的你,是否还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但我相信,你一定不后悔。即使有那么多过来人发自肺腑地劝告,你还是义无反顾踏进了梦寐以求的医学殿堂,投身于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籍、一场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考核中,投身于这条治病救人之路。

医路漫漫,医者仁心。当你的付出还没有达到你的期望时,你要静心等待,耐心学习;所谓“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只因医者皆为大器,而大器一般都晚成。

或许如今的你,还不够优秀,但你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仰,方能不负初心。为了治病救人的初心,为了悬壶济世的宏愿,要修身养性,砥砺前行。

——吉林省肝胆病医院援藏医生雷振春的妻子赵晶写给丈夫的信:

小雷:

很多年没有给你写信了,见字如面。

你去西藏工作有一段日子了,不知道你有没有适应高原的气候和海拔。听你说工作的日喀则定结县海拔4300米,一定呼吸很困难吧?注意自己的身体,慢慢走路。听说在高原感冒很危险,注意别着凉感冒。

格格最近学习很努力,心情也好了很多,不像你刚去西藏时情绪那么低落。她告诉我:“邓老师和任老师都在班级里给同学们讲了爸爸去西藏支援的故事,给藏区人民治病,这不仅是对爸爸工作的肯定,更是我们吉林省的光荣。”睡觉前,格格小声告诉我:“妈妈别担心,我一定会替爸爸照顾好你的!”看,女儿是不是长大了?

没认识你之前,我只看到了医生光鲜的一面,但当我做了医生的家属,我才开始懂得这个职业要付出的艰辛。此次你在西藏工作,也要承担起国家和单位对你的信任,承担起一位医者的责任。愿你在西藏工作顺利,不忘初心,不负使命,早日荣归!

——“宁、静、致、远”四胞胎的母亲范迪写给医生的信:

亲爱的医生朋友们: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怀了四胞胎,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惊喜,惊吓,自己也分不清了。

都说,女人生孩子,就是从鬼门关走一遭,而我这次是带着四条生命去闯。我才26岁,我特别害怕,自己就这么一脚踏进去再也出不来了。

就在我每日胡思乱想、心神不宁的时候,长春市妇产医院的医生们走进了我的生活。他们把电话留给我,加我的微信,一有时间就陪我聊天,开导我,安慰我,告诉我如何运动,如何吃饭,甚至告诉我睡觉时要怎么翻身,手把手地教我怎样成为一名好妈妈。

6月30日,手术台上,我数着哭声,一声、两声……是四个,肚子里的小生命终于和妈妈见面了!

我经常跟“宁、静、致、远”讲,等他们长大了,要像医生叔叔阿姨一样,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要有一颗慈悲心,这样才会积善;有一颗质朴心,这样才会更纯粹;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才会更幸福……

因为信任,所以托付。因为信任,绝不辜负。医师节快乐!

以生命的名义,致敬“2019最美医生”!

即时 | 2019-08-19 16:1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扎实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在8月19日“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2019最美医生”先进事迹

1

发布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将于8月19日、8月20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综合频道(CCTV-1)播出。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医生是我们健康的“守门人”。截至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而70年前只有35岁,这个数字离不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

他们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他们不辞辛劳,与病魔搏斗;他们舍己忘我,用生命守护生命。

凭一颗仁心,抚慰疾苦;提一盏风灯,照亮健康之路。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汇聚起健康中国建设的磅礴之力,为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筑牢健康之基。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他们的汗水与付出值得被看见,他们闪亮的名字值得被铭记。

“2019最美医生”发布仪式宣传片,震撼发布!

10名“最美医生”和1个“最美医生”团队都是在卫生健康事业不同领域奋斗的优秀典型。

他们有的一生只做一件事,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重要贡献;有的躬身杏林一甲子,妙手施针除病痛;有的不断挑战生命禁区,不负患者性命相托;有的以赤子之心科技报国,矢志攀登卫生健康科研高峰;有的用高超医术和温情陪伴护佑妇女儿童健康;有的多年来扎根边疆和乡村,提升各民族群众健康福祉;有的深入一线健康扶贫,只为在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

王东进

1

摘取医学“皇冠”上的明珠

上世纪90年代,王东进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心脏病,“王氏切口”成为他的名片。他几乎全年无休,参加各类手术并主刀万余例,各种心血管手术成功率在99%以上,被他治愈的病人成了他强大的“亲友团”。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王荃

1

分秒必争,守护患儿生命之光

从医23年,王荃把青春和梦想都献给了儿科急重症事业。她一次次迎接挑战,一次次化险为夷,战胜了病魔,挽救了孩子,更挽救了背后的家庭。“看到一个个小生命得救,一切都值了!”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石学敏

1

让中医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服务

石学敏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创建“针刺手法量学”,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等药品,针药并用,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葛均波

1

让病人有尊严地回归生活

葛均波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后自主研发锅铲冠脉支架,创造了冠心病治疗的多项第一。他还尽其所能创造条件,培养出多名心血管病领域高端人才,用敬业精神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他说:“不计得失、不懈进取,是身为医者不变的追求。”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姚玉峰

1

勇攀高峰,守护光明

姚玉峰一生从事“光明的事业”。他设计了一种新的角膜移植术——保留角膜内皮层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并推广到多个国家,在国内几十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先进工作者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张俊廷

1

刀锋舞蹈,守护生命禁区

仁心仁术,铸就大医精诚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来,张俊廷攻坚克难,不断突破神经外科手术禁区,引领我国神经外科颅底脑干肿瘤的诊疗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被誉为神经外科领域的“亚洲第一刀”。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斯木镇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

谭晓琴

1

甘孜百姓的“女儿医生”

她是一名医德高尚、时刻牵挂着病人的基层好医生,但也是身受癌症折磨的重病患者。36岁的谭晓琴一面与癌症不屈抗争,一面坚守在基层最平凡的工作岗位,是藏族人民的好女儿,鲜水河畔的好“门巴”(藏语,意为“医生”)。

当代雷锋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

庄仕华

1

  为患者挖病根,帮百姓拔穷根

扎根新疆,从事肝胆外科专业47年,庄仕华始终把病人的痛苦当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他说,治好一个病人,就能温暖一个家庭,进而促进一地和谐,赢得一方稳定。

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妇产科副主任护师

王新华

1

我愿做“传染世界”的天使,用爱心温暖每一位病患

护理传染病患者、阻断病毒传播是王新华的工作日常。28年护理生涯,王新华先后完成抗击“非典”、抗震救灾、防控“甲流”、抗击埃博拉等重大急难险重任务。她用双手托举患者生的希望,更诠释了新时代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志愿医生团队

1

跋涉边远之地,凝聚生命之力

通过“义诊、扶贫、救灾、援外”等方式,精准支援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建设、救助弱势病患群体、积极推动医疗援外工作,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这个特殊的医生群体跋涉千万里,在不同的地区度过了无数个节假日。

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 顾方舟

1

糖丸爷爷,你是亿万孩子心中永远的甜

从事医学科技70载,顾方舟与共和国医学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他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消灭脊髓灰质炎。他发明的“糖丸”,把全中国的孩子带离脊髓灰质炎的病症,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甜。

“2019最美医生”发布仪式共分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四个篇章,由现场文艺表演、故事短片播放和现场采访等环节组成。

发布仪式由敬一丹、陈伟鸿主持

  发布仪式由敬一丹、陈伟鸿主持

现场文艺表演

歌曲《轻与重》演唱:黄绮珊

歌曲《轻与重》演唱:黄绮珊

歌曲《时之旅人》演唱:何故乐队

歌曲《时之旅人》演唱:何故乐队

歌曲《闪亮的名字》演唱:伊泓远

歌曲《闪亮的名字》演唱:伊泓远

童声合唱《我把健康托付你》表演: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

童声合唱《我把健康托付你》表演: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

致敬词宣读 朗诵:徐涛

致敬词宣读 朗诵:徐涛

致敬词宣读 朗诵:王晓梅

致敬词宣读 朗诵:王晓梅

一代代伟大医者前赴后继,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今夜,让我们向他们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1

2019最美医生:王东进

1

2019最美医生:王荃

1

2019最美医生:石学敏

1

2019最美医生:葛均波

1

2019最美医生:姚玉峰

1

2019最美医生:张俊廷

1

2019最美医生:谭晓琴

1

2019最美医生:庄仕华

1

2019最美医生:王新华

1

2019最美医生:中国志愿医生团队

1

2019最美医生:顾方舟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梁言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贺胜为“2019最美医生”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1

一双手,点染着精气血脉的传奇;一生情,描绘了流转不息的四季;一颗心,守望着生命的不息之河。10名“最美医生”和1个“最美医生”团队为绘就健康中国的崭新图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和1200万名医务工作者一起,汇聚成歌,奏响了健康中国的乐章。

1

他们是一代代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代表,是守护我们健康的忠诚卫士,他们洁白的身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他们的鞠躬尽瘁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社会与法频道(CCTV-12)

8月19日20:07首播

8月20日08:20重播

综合频道(CCTV-1)

8月20日13:18重播

医师节,让我们以生命的名义

向一颗颗悲悯之心致敬!

向一位位拯救苍生者致敬!

1

致敬医师节 新中医首届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

即时 | 2019-08-19 15:41

中新网8月19日电 8月16日-17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中医发展促进专业委员会及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同承办、好医生集团协办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中医发展促进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

年会以“读懂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药,让世界共享中医药”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口腔科、消化科、肛肠科、皮肤科、肿瘤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400余人齐聚本次学术年会。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米银军在年会上表示,当前,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最好历史机遇。新中医发展促进专业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好学术作用,重视中医特色,多方面有所作为;要充分发挥摇篮作用,进一步坚强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凝聚作用,汇聚专家充分交流探讨,为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要以机制创新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与学术交流为着力点,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与会专家表示,“新中医”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医药,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和补充,达到中西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原创优势的新医药学。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中医发展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耿福能做了专题报告,提出新中医代表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医药,中国人的医药,中医药不仅科学,还大于科学;同时提出专委会的理念:“读懂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药,让世界共享中医药”,并提出专委会在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本次年会还邀请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科林晓萍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由凤鸣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李良平教授、河北省中医院肛肠科高记华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邓列华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中心康德英教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药学研究中心蒋学华教授进行讲演。

据悉,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中医发展促进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与2018年12月21日北京举行,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当选为新中医发展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新中医发展促进专业委员会致力于中药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中药品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科技的创新与成果的转化,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及时开展中西医学术教育,推动新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好医生集团坚持以学术为导向,以遵守行业本质为基础,历年来支持参与行业学术会议,为推进医药行业学术发展贡献力量,在行业内树立了“好医生”品牌。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多学科协作诊疗(MDT)的重要医学模式的交流与发展,为中华民族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医生有嘻哈!说唱神曲《我是医生不是神》,好听到炸裂!

即时 | 2019-08-19 13:20

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谨以此片

向所有医生致敬!

我是个医生不是神

只是个普通人

白色的大褂里面装着有趣的灵魂

白天黑夜时刻待命

生物钟紊乱的我

轮流倒班

三天回不了家吃顿晚餐的我

发际线越来越高

头发越来越少的我

想问问多年前决心学医的自己

我为什么要当医生?!

也许,是为了家人。

凭自身所学,

给所爱之人多一份健康保障。

  也许,是成就感。

毕竟没有任何工作能比救活一条命更开心。

  也许,是被生命感动。

患者顽强的求生欲望和对健康的渴望,

让我想拼尽全力为他们做点什么。

  也许,热爱是唯一理由。

职责所在,性命相托,

我是医生,此生无悔!

  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

四川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与泸州市人民医院

联合打造了《我是医生不是神》MV

为大家展现医生们真实的喜怒哀乐

犀利吐槽 爆笑演出

全程高能

好看程度令人惊喜!

彩蛋时间

此次拍摄涉及的场景和人员众多,

而拍摄仅有4天时间。

医生们工作繁忙,

只能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挤出时间拍摄。

时间紧、任务重,

大家连夜讨论拍摄方案。

  摄制组小伙伴自带各种技能。

没道具?自己做!

缺衣服?自己画!

为了拍摄片头定格画面,

导演小哥哥摆出妖娆姿态,

眨一次眼就要全部重拍。

  齐天大圣秀出灵魂舞步

  MV的场景基本都在泸州市人民医院拍摄,

演员也都是医院职工和家属,

大家的支持得以让拍摄任务顺利完成

  200多名医师顶着38°的烈日在门口集结,

排成整齐的队形配合航拍。

这个场景与当天炙热的太阳一起,

成为了大家记忆最深刻的部分。

  拍摄如期完成,

后期继续加班赶进度……

  救死扶伤,是日复一日的职责;

拯救生命,是最执着的坚守。

用日日夜夜,加倍践行医学的真谛,

用身体力行,抒写治病救人的情怀。

这,就是医者的坚持与担当。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

你们却灿若星河。

我们为你紧握一束光

致敬所有医师!

尽管不曾相识,

但,终生感谢!

(来源:四川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泸州市人民医院)

大爱无疆 命运与共——献给中国援非医疗五十六载非凡岁月

即时 | 2019-08-19 13:15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题:大爱无疆 命运与共——献给中国援非医疗五十六载非凡岁月

新华社记者黄小希、曹凯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

渤海之滨,天津。即将启程的中国第26批援刚果(布)医疗队队员们,在忙碌的行前准备中度过这别有意义的一天。

万里之外,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市西郊。由中国援建的中刚友好医院,期待着他们的到来。

2013年3月,正是在中刚友好医院,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谈起中国医疗队精神,“这就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代代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从未停下远行的脚步,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用心血乃至生命,诠释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让人道主义精神熠熠生辉。

这是中国第21批援突尼斯医疗队队员在突尼斯西迪·布济德省下乡义诊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情之真:这是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这是守望相助的中非情义

今年2月20日,13岁的儿子在江西南昌过生日,余腊梅作为援非医生却远在突尼斯。做母亲的,用一封家书,倾诉浓浓母爱,也道出医者大爱:“妈妈把对你的爱给了非洲的孕妈妈,给了非洲的小宝宝,等妈妈回来一定加倍补偿你。”

思念,是几乎所有援非医生必经的“心灵大考”。

虽已结束任务回国,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生陈尔东仍不时想起2017年远行前,老母亲把一本一笔一画写下的“非常提醒”塞到自己手里的情景。

“平时在国内只要做好医生工作就行,但这里不行,你必须是医生、老师、护士、设计师、工程师、水电工……一切从零开始。”母亲的字迹和叮咛,是陈尔东在桑给巴尔期间最暖的抚慰。

心中纵有万般不舍,脚下依然义无反顾。

“在非洲,我更能感受作为一名医生的价值。”来自河南的仵民宪6赴非洲进行医疗援助,在厄立特里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三个国家前前后后待了11年。

2019年8月3日,在喀麦隆姆巴尔马尤,中国援喀麦隆医疗队下乡义诊。 新华社发(让·皮埃尔·科普索摄)

小时候,村里放电影,仵民宪迷上了一部纪录片,中国医生带着药箱、听诊器、银针给非洲人民看病的样子,深深印在他的脑海,播下梦想的种子。

在赞比亚,仵民宪得过10多次疟疾。但下一次任务到来时,他仍毫不迟疑地踏上征程。

思念家人、感染疾病……面对的挑战远不只这些。

即便做足心理准备,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抵达南苏丹时,依然感觉震惊。这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严重缺电缺水。发电机的响声,就是“手术指令”。机器一响,大家争分夺秒往手术室跑。但常常是手术没做完,停电通知就来了,只得一边协调,一边加快进度。天气炎热,加上手术灯“炙烤”,一台手术下来,参与的医护人员几乎虚脱。

再苦,再难,也要扛起神圣使命。夫妻携手、子承父业的故事,在中国援非医疗队中并不少见——

“在机场给下一批医疗队员交接业务时,别人看我们不说话,还以为是感情出了问题。”回忆与丈夫叶劲在科摩罗莫埃利岛工作的时光,来自广西的严思萍医生笑着说,“岛上就我们两个中国人,感觉把一辈子的话都说完了。”她没说的是,两年间夫妇俩配合默契,创造了这个印度洋小岛卫生领域的诸多“第一”。

2000年,作为第9批援中非医疗队队员,程军终于来到父亲程纪中长眠了15年的地方。“父亲的墓碑就对着他当年工作过的医院正门,来来往往的人们都能看到。”程军说。

1985年,程军在高考前悲痛地得知,父亲意外殉职在援非医疗岗位上。填报志愿时,他毅然填报了临床医学专业。去学医,当一名援非医生,这是儿子对父亲的缅怀和告慰。程军23岁的女儿现在是一名药学系在读研究生。参加援非医疗队,已成为这个程家第三代的心愿。

从最早到达阿尔及利亚至今,两万多个日日夜夜,超过两万人次的中国医务人员在非洲48个国家,救治患者超过两亿人次。

中国援非医疗队“金字招牌”的背后,是青丝变成白发,是51人长眠他乡,更是薪火代代相传。

1963年,中国第一支援非医疗队队员张友明辗转了近20天,才到达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离开的时候,面对赶来挽留的病人,张友明拉着他们的手说:“下一支中国医疗队一定和我们一样,你们放心。”

多少人的坚守与付出,让这句朴实的话,得到了时间的印证。

这是2018年6月12日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西郊拍摄的中刚友谊医院。 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效之实:这是义无反顾的责任担当,这是因地制宜的扎实成效

2014年,世界谈“埃”色变。

肆虐的埃博拉疫情,成为检验一个大国道义与责任的“试金石”。一如半个多世纪前毅然向阿尔及利亚伸出援手,在抗击埃博拉的斗争中,中国同样站在最前列。

这是一群“最美逆行者”:有些国家的人员不断撤离时,中国派出了1200多名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来到疫区人民身边。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前往的塞拉利昂,疫情严重。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卢洪洲参加了中国首批师资培训队,在塞拉利昂开展公共卫生师资培训和援非抗疫工作。

“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化验室医生。”中塞友好医院化验室医生摩西·塞内西说,自己已经可以熟练操作医疗设备,独立完成多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分析。

“感谢!”这是塞拉利昂医护人员提起中国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

雪中送炭,尽己所能。50多年里,中国的医疗援助始终着眼非洲国家现实所需,聚焦最迫切的问题。

“‘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秉持这样的原则,中国不断优化援非医疗,让民众感受实实在在的益处。”国家卫健委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冯勇说,目前中国医疗队在非洲45个国家、100个医疗点忙碌,服务形式多样。

这是第23批北京安贞医院援几内亚医疗队在几内亚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前合影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送去“光明”。

眼科医生最开心的,就是在治疗后为患者揭开纱布的那一刻。因“光明行”项目4次来到非洲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生李芸,至今记得一幕幕这样的画面:“他们在看到我的那一刹那,有的会对着我大笑,有的会对我竖起大拇指,有的会使劲和我握手,还有的站起来和我拥抱。”

创造“奇迹”。

“褚医生太神奇了,我现在好多了。”一度苦恼于腰椎问题的玛拉·鲍姆加特纳,在纳米比亚首都的一家医院接受了针灸治疗。

玛拉所说的褚医生,是中国第12批援纳医疗队队长褚海林。“在非洲患者眼里,针灸、推拿、火罐等都是中国医生的‘神器’。”褚海林说,纳米比亚民众现在越来越了解并接受中医,很多患者都是口口相传推荐来的。

有传统的“神器”,也有现代的“神器”。

今年3月,一位贝宁妇女被确诊为“巨大甲状腺肿瘤”,但当地医疗条件较差,实施手术有难度。由宁夏的医务人员组成的援贝医疗队与“大本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反复商议后,决定由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专家通过互联网全程指导操作,最终顺利完成手术。远程医疗,以现代化手段更好地造福当地百姓。

带去了很多,也留下了很多。

今年4月,为帮助苏丹医生提升对微创技术的了解,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举办了第一届显微外科培训班。医疗队针对苏丹医生外科操作的薄弱环节,制定了培训课程,还组建了显微外科及内镜培训实验室。

从和当地医务人员同门诊、同手术,到举办培训讲座,中国援非医疗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还有人,因为深深眷恋,留在了这里。

如今年逾80岁的龚梅灵,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两次参加援赞比亚医疗队。结束援外工作办理退休后,他重返赞比亚开办诊所,又干了20多年,接诊病患16万多人次。

龚梅灵诊所的小花园里,桂花和白玉兰花开花谢。“这些都是从中国带来的,在赞比亚长得很好。”老人说,正像我们的医疗援助事业。

民之亲:这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记忆,这是世代绵延的民心相通

8月,埃塞俄比亚的季马市巴吉村,雨下得淅淅沥沥。48岁的祖迪埃·海勒头戴纱巾,除杂草、擦墓碑,为一位长眠于此的中国医生清扫墓地。

在这个距离首都西南300多公里的小村子里,海勒和她已经去世的父母接力守墓,时光不知不觉过去了44年。

墓主名叫梅庚年,上世纪70年代来到季马市从事援非医疗工作。当年医疗队队友芮云志曾回忆,顶着烈日,梅医生带领大家在树荫下支了张桌子,站着就开始接诊,最忙的一天,看了300多号病人,做了7台手术。方桌不大,在季马病患眼里却是救命的地方。

1975年,从灾区考察返回途中,梅庚年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年仅51岁。

季马人没有忘记梅医生。海勒的父亲主动将家里一块玉米地捐出来,修建梅庚年的墓地。弥留之际,父亲都没忘记叮嘱海勒,一定要守好墓地。

“我有两个儿子,还有几个弟弟。我如果不在了,他们也会把墓地守好。”父亲的话,海勒从没忘记。

万里之外,梅庚年的遗志,同样被他的三个子女继承。1998年,作为第10批援埃医疗队队员的长子梅学谦,终于来到了父亲的墓前,也见到了海勒的父亲。梅学谦听不懂当地的阿姆哈拉语,但他听到老人反反复复说着一个词“阿么塞格那胡(谢谢)”。

一声声“阿么塞格那胡”,是对医道无界的中国医生最高的褒扬,是对亲如一家的中非友谊最好的诠释。

热情如火的非洲民众,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感谢。

有歌声。

“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中刚和平天使合唱团”的小团员爱丽丝(音),把努力学会的中国民歌《茉莉花》,送给中国第17批援刚果(金)医疗队。

从小失去双亲的爱丽丝,生活在国际SOS儿童村。医疗队义诊时带去的礼物,让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队长王俊辉记得,他们离开时,爱丽丝不停招手,不时用小手抹眼泪。“后来我们再见面,孩子就用歌声来表达感谢。”王俊辉说,如今虽已回国,但那发音不准却很动人的《茉莉花》时常回响在心里。

2010年11月23日,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郊区的奇通圭扎中心医院,一位老人(右)在中国“非洲光明行”医疗队为其实施复明手术后重见光明,惊喜万分。 新华社记者 李平 摄

有拥抱。

“BiBi Yang, BiBi Yang(杨女士)……”2015年,带着家人到桑给巴尔故地重游的杨伟文,在纳兹莫加医院放射科门口听到了一个将近30年没再听过的称呼。她惊讶地转过身去,当年一起工作过的非洲同事和一位自称曾受她医治的人跑了过来,紧紧地把她抱住。

上世纪80年代,杨伟文两次跟随援非医疗队来到桑给巴尔。今年82岁的她回忆4年前那久别重逢的一幕,依然激动不已。

还有一个个含义特殊的名字。

在阿尔及利亚,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为新生儿起名“西诺瓦”,这是“中国人”的意思。仿佛是情感的共鸣,在阿尔及利亚进行医疗援助的中国爷爷,也为国内刚出生的孙子起名“阿利”。

“这注定了我和阿尔及利亚的缘份。”“阿利”沈阿利,长大后当了医生,先后两次参加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

为晚辈起名,寄托了长辈最美好的祝福、最深切的期许。中非人民以最真挚的方式,表达让友谊代代相传的心愿。

“我们帮助过他们,他们就牢牢记得。这就是中非人民跨越地域、越久越深的亲情。”杨伟文说。

2014年9月22日,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中国援塞医疗队队员向塞方人员讲解传染病防治知识。新华社发(黄显斌 摄)

心之诚:这是深化合作的携手前行,这是再书辉煌的崭新篇章

“希望的大陆”“发展的热土”,如今的非洲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加速奔跑的“非洲雄狮”,对健康卫生事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登高望远,阔步向前——

从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的“十大合作计划”将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涵盖其中,到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八大行动”提出实施健康卫生行动,中国对非医疗卫生援助顺应非洲发展需求,为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增添力量。

坦诚务实,授人以渔——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对非医疗卫生援助进入‘快车道’。通过经验分享、技术合作和各种形式的援助项目,中国致力于支持非洲国家提升卫生事业自主发展能力。”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战略与全球卫生研究部副主任王云屏说。

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埃博拉疫情敲响警钟,非洲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已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国积极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设,派出专家为非洲疾控中心提供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在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方面已签署项目换文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今年7月底,非盟社会事务委员阿米拉在考察即将开工建设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所在地后对新华社记者说,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将成为“非洲大陆疾病控制和预防的最佳设施”。

2014年12月10日,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中国医护人员在中塞友好医院开展输液培训活动。新华社发(戴欣 摄)

专业队伍,日臻充实——

“回几内亚后,我要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上。”来自几内亚中几友好医院的心血管医生卡马拉说。

两年前,10名几内亚医务人员来到北京。他们在北京语言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分别接受1年的汉语培训和临床及管理培训,计划今年8月底学成归国。

和卡马拉一样,截至目前,约有8万人次非洲医务人员来华接受培训。“硬条件”不断跟上,“软实力”也日益增强。

本土战略,日渐推进——

“以本地生产的药品替代进口药,有些药品价格仅为进口药的30%。”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军说。在马里,人福药业投资建厂不仅提升了当地的制药水平,也带动了产业链发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马里缺医少药的状况,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药品。”人福非洲药业总经理李文胜说。

诚心诚意的承诺、实实在在的举措,既应当下之急,又谋长远之计。言出必践。“凡是答应非洲兄弟的事,就会尽心尽力办好。”

援非医疗,宛如一曲生命赞歌,回荡在中非友好的磅礴史诗里。

2014年10月11日,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来自中国的医护人员护送埃博拉留观患者进入病房。新华社发(孙捷 摄)

2019年8月5日,在埃塞俄比亚季马市,祖迪埃·海勒(左)和弟弟西塞在梅庚年墓前合影。新华社记者王守宝摄

2019年8月9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中国援赞医生龚梅灵在诊所内接诊患者。新华社记者 彭立军 摄

2019年8月5日,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中国第12批援纳医疗队队长褚海林准备为病人进行针灸治疗。 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2019年8月1日,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中国第29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林小俊(右)与当地医院的医生一起为白内障患者伊萨·哈米斯·伊萨做手术。新华社记者 李琰 摄

我国执业医师人数超360万 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即时 | 2019-08-19 13:15

央视网消息: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而这四个字哪一个都离不开医生。今天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这可是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共同节日。也是继教师节、记者节、护士节之后,国家设立的第四个行业性节日。

近年来,我国医师数量和质量都在稳步增长,截至去年底,执业医师数量达到360.7万,年诊疗人次超过83亿。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郭燕红:360万医师队伍当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要占到20%以上,广大医师队伍以及全体医务人员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77岁,这些核心指标已经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1998年审议通过的《执业医师法》是我国第一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法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通过深入实施执业医师法,不断深化医师管理改革,全面加强医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与1998年相比,截至2018年底我国医师数量增长80.4%,年诊疗人次数增长290.1%。医师队伍业务素质全面提高,基层和部分专业医师短板不断补齐。2014年11月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开始推行,截至2018年底,全国在多机构执业的医师数达到了16万。国家卫健委表示,《执业医师法》对医师的权利和义务都作出较为具体的安排,但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医师权利保障和义务履行不到位的情况。我国将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聚焦医学教育、医师准入、医师培养、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医患权益保障等核心问题,对《执业医师法》进行修订完善。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全科医生:当好基层健康“守门人”

即时 | 2019-08-19 11:40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全科医生:当好基层健康“守门人”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题:全科医生:当好基层健康“守门人”

新华社记者闫祥岭、邱冰清、陈聪、肖思思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各地全面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全科医生能够培养好、留得住、下得去。全科医生骨干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面提升了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全科医生基层健康“守门人”的角色愈发凸显。

“他们做了子女们都做不到的事情”

“平时在家也可以用卫生院发的仪器自己测量血糖、血压,数据能实时传到卫生院,要是医生发现数据不太对,立马就通知我到卫生院检查。”

在江苏镇江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配备了智能化自助设备的健康小屋里,75岁的魏定瑜一边量着血压,一边说。

2014年12月,就是在这里,魏定瑜遇到了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

“那天,总书记除了询问我身体情况,还关心我们看病方便不方便、医疗费用贵不贵、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意不满意。”魏定瑜回忆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今天,世业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会定期去镇上5个行政村给慢性病病人测量血压、血糖,做健康知识科普,居民们可以更加便利地享受到相关基本医疗服务。

“卫生院全科医生就是村民们的‘健康指导员’,他们要分析慢性病管理对象的体检报告,制定干预方案,还要落实每位管理对象的治疗,同时进行相应的科普健康讲座。”世业镇卫生院院长胡小忠说。

和魏定瑜一样,山东威海环翠区鲸园社区的居民也享受到了这些“健康指导员”的服务。去年6月,74岁的于文君老人身体不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及时上门,紧急采取服药、打针、吸氧、打急救电话等一系列措施,让老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急救成功。

“我们以前主要是治病,现在则要花更多精力关注患者本身。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升了诊疗效果,密切了医患关系。”3年前从内科医生转岗为全科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海玲告诉记者。

“他们做了子女们都做不到的事情。”如今,于文君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义务宣传员,逢人就夸社区医生的好。

“在镇上也能享受到市级医院水平的医疗”

“遇到处理不了的病情就及时联系转诊。”现在,鲸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大医院做靠山,医生们面对疑难病例不再犯难。

鲸园社区是威海市立医院全科规培基地的基层实践基地,医院与实践基地签订了紧密型医联体、联合培训协议和双向转诊协议,联合开展全科医生教育活动,畅通上下转诊路径。

威海市立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黄小丽告诉记者,为推动全科医学发展,更好地培养全科医生,医院独立设置了全科医学科,配置供培训教学用的独立病房和门诊,成立了全科教研室,推动全科医生培养工作。

“目前拥有全科专业住培师资40多名,为助力全科医师培养,医院建立了导师管理机制,进行导师学员双向选择,一对一全程指导。”黄小丽说。

为提高全科医生业务水平,威海市立医院全科医学科给全科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业务“菜单”:每周二下午有公开课,每周三上午全科病房开放,基层全科医生与市立医院的医生们一起查房、共同讨论病例,每个季度还举行一次全科医生沙龙,邀请知名专家一起对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门,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同时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全科医生培养质量。

医疗资源的上下联动,不仅能快速提高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也让基层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高水平的服务。

“在镇上也能享受到市级医院水平的医疗。”上个月,魏定瑜膝盖疼,卫生院副院长郑文慧给他拍了个片子,当场传至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分多钟后,医生诊断已经回传。“从挂号到拍片,我只用了5分钟,花了12块钱。方便得不得了。”

“努力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2014年中心有了第一位全科医生,现在已经有12位了。”鲸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海玲说,全科医生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进步很大,急危重症的及时识别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明显提高,疾病预防开启了新局面。”

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

去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要求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实现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要拥有5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

但培养全科医生并非易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往往会面临薪酬待遇低、发展晋升难、工作环境差等不利因素,导致全科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

“今年广东启动基层医疗卫生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对取得中级职称后在粤东西北地区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符合相关考核要求的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人才,可直接考核认定为基层副高级职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表示,广东省已经将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列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补短板”重要任务。

当前,全国多地开展了全科医生职称评聘改革,取消英语、论文等限制,提高全科医生高级职称比例,打通全科职业发展通道,让全科医生可以把全部精力用在常见病、多发病和公共卫生服务等“主业”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已达30.9万人,较上一年度增长了5.6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达到2.2人,提前实现2020年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2-3人的阶段性目标。

“我们会努力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李海玲说。

医师节,东南网带你探访医者仁心的感动

即时 | 2019-08-19 11:31

东南网莆田8月19日讯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戴月披星,夜以继日,只为守护我们的健康。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东南网带你走进他们的生活,探访医者仁心的感动。(本网记者 杨超斌 拍摄)

医师节 城厢区医院组织医二代体验爸妈工作

即时 | 2019-08-19 11:16

小朋友们参观体验验血仪器

东南网莆田8月19日讯(本网记者 李剑军 通讯员 陈闵敏 文/图)每年的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为了让“医二代”更了解父母的工作,18日上午,城厢区医院30多名医务工作者的子女走进医院,了解父母的日常工作内容,感受医院的工作环境,让孩子们亲身体会医务工作者们工作的辛苦与不易。

小朋友们了解超声波技术

活动当天,“小医生”们到达门诊大厅后,佩戴工作证、绶带,在简短的仪式过后,带上自信心与好奇心,起航体验之旅。

“阿姨,这是什么?”“原来做手术前,洗手的程序这么复杂。”……“小医生”们从导诊、预防接种到药房,从放射科、检验科、B超室到心电图室,从门诊、眼科、口腔科到手术室,最后还跟着急诊科护士学习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不少孩子对这些机器的用途还有些懵懵懂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和分享。

职业体验结束后,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和爸爸妈妈DIY蛋糕。活动最后,孩子们用亲手制作的蛋糕为父母送上医师节的祝福:“医师节快乐,您辛苦了。”

身为医务人员,平时工作忙碌,一些“医二代”甚至成了“留守儿童”。此次活动旨在让孩子更了解父母的工作的同时,增强父母与子女的有效沟通。

小朋友了解影像知识

中国医师节,卓嘎副市长慰问市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

即时 | 2019-08-19 11:16

卓嘎副市长慰问市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   图片来源:福建第九批援藏队 

8月14日下午,在2019年“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昌都市分管卫生工作的卓嘎副市长,带领市政府及市卫健委有关人员到昌都市妇幼保健院视察指导工作,市妇幼保健院刘达宾院长、向巴曲西副院长、泽西副院长等陪同。

卓嘎副市长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妇幼保健院全体医务人员、援藏医疗队员及下乡人员表示亲切慰问,并肯定了近年来市妇幼保健院在妇女“两癌”筛查和儿童成长基线调查所做的大量工作和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她强调,医务人员下乡工作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工作。下乡路途中要注意安全第一,平平安安地出去、平平安安地回来。她要求,医务人员要对病人给予亲切关怀,以厚重的医德感染病人,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增加百姓的幸福感。医疗卫生人员是百姓以性命相托、是百姓未来健康的守护者,要把良好的医德、仁义的医术、优质的服务送到老百姓的身边。最后,她希望,市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继续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昌都广大人民服务,为全市妇女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供稿:刘达宾、陈登盛

“中国医师节”前夕探访桂林小儿科医生

即时 | 2019-08-19 10:3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小儿科医生莫晓燕的生日是8月19日,与“中国医师节”同一天。“抢救、查房、观察、沟通、会诊、写病历……”这是莫晓燕从事儿科医生工作7年以来每天的工作写照。

莫晓燕说住在小儿科重症监护室内的孩子大多还不会讲话,对他们的治疗更需要细心、耐心,观察要到位,一点都不能疏忽大意。

莫晓燕说当儿科医生最大的感受是“繁琐”。因为小儿科收治的是出生28天到14周岁患病的孩子,每天面对一个个年龄和病情不同的孩子,医生一定要认真、仔细,在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的同时,学会与孩子和孩子家长的沟通特别重要。

特别是对那些还不会讲话表达的患儿,要多观察,从细微之处掌握病情的变化,要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病情的同时,能支持配合孩子的治疗。

莫晓燕说当儿科医生压力不小,也很辛苦,但是每当看到一个个患病的孩子经过自己和同伴的治疗和抢救,病痛解除,康复出院时就感到非常开心。

专家媒体交流座谈 共同探讨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即时 | 2019-08-19 10:30

中新网8月19日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至今鲜活的印记。当前,围绕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整个行业正积极行动起来。自2017年中国首部《中医药法》实施以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日渐重视。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传统医药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大好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为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凝聚行业向心力,中国新闻网举办《致敬国医国药 传承民族智慧》系列报道活动,走进传统医学,走进传统文化,把所见所闻告诉全中国、告诉全世界,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国的少数民族医学是世界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铸沉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民族自信心。

日前,报道组走进蒙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基地”内蒙古,探访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单位,用真实的镜头探访蒙医药起源、蒙医药哲学以及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疗效和神奇作用,为传统医药鼓与呼,为弘扬民族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此外,为收集更多详实资料,报道组特别邀请内蒙古从事蒙医药临床、研究以及教学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管理人员进行座谈,聆听他们对蒙医药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对蒙医药传承、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瓶颈、困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马韶晖主持,参加研讨的主要成员有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蒙医药学会会长乌兰、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院长许海清、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那生桑、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范丽君、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心身医学中心主任纳贡毕力格、内蒙古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副处长色登、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政府副县长李迎春等。与会领导、专家和学者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和研究,就蒙医药标准化、产业化、道地药材种植、以及如何提升蒙医药社会影响力等建言献策,共同凝心聚力。

乌兰首先介绍了国际蒙医院自组建以来在传承、发展蒙医药方面所做的努力,收到的成效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她认为,“整合蒙医、蒙药资源、培养蒙医药人才是未来蒙医药发扬光大的两大核心。整合蒙医蒙药需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协同卫健委共同完成。培养蒙医药人才除了临床‘师生’培养的学校规范化教育培养,还需要延续‘师徒’培养传统方式。”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心身医学中心主任纳贡毕力格则从心身医学角度阐述蒙医在治疗一些皮肤病、肠胃功能紊乱、抑郁方面取得的显著疗效,建议将“蒙医药心身疗法和西医心理学进行比较研究,由此构建相应的蒙医学心身学术理论。”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马韶晖在主持蒙医药传承创新交流座谈会上说,“‘媒体相传声远势强’,蒙医药有着疗效好,价廉等鲜明独特的优势,只是‘似在深闺人未识’,期待通过《致敬国医国药传承民族智慧》系列报道走进蒙医药这次机会,媒体老师们深入挖掘蒙医药在传承创新、惠及民生等诸多方面的事例,讲好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蒙医药所发挥特殊作用的故事,为蒙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助力蒙医药走向全国,让蒙医药中医药服务受益面进一步扩大,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蒙药相对藏药、苗药,彝药等民族药,基础研究薄弱,市场规模小。目前还没有单品超10亿的产品。站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蒙医药的风口上,下一步,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自治区应该集中各相关政府部门、医药学专家,企业代表对符合国家药物政策、疗效好的特色蒙药进行筛选确定大培育品种,集中政策资源、财政资源、科技资源对品种进行药理药效、临床循证研究,通过培育品种,逐步探索出实现蒙药的现代化、标准化、产化业的道路。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幅园辽阔,适宜蒙中药材的种植。但同时,种植什么样的药材、种植多少面积、也是需要自治区相关部门要做好上层设计,统筹安排。”与会其他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尽管目前来看蒙医药底子薄,诸如投入少、高端人才缺乏等因素,相对来说发展还是滞后,但是蒙医药人正经历乘着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蒙医药的东风,依托蒙医药传承比较好,比较完整,特别是文化传承诸如学术传承、文献整理、历史资料整理等方面的优势。加之有着手开展蒙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单位越来越多,蒙医药怎么好,治病怎么突出等问题,未来将会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做出精准的答复。

正如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那生桑在清血八味片降血压降血脂药效学实验结题发布会上期许的那样,希望以后好的蒙药通过开展深入研究,说明自己治病的最基本原理是物质基础原理,希望能涌现出更多的像蒙奇这样优秀的蒙医药传承创新企业在开展深入研究方面多投入,对蒙医药进行二次开发。

同时那生桑还呼吁,无论是行业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都应协同发挥应有作用,助推蒙医药发展,把蒙医蒙药发扬光大,传承好继承好,为保障人们身体健康贡献蒙医药的力量。

我们,是生命的守护者

即时 | 2019-08-19 10:23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指出,他们的事业是“最高尚、最神圣的”。这份事业中寄托着14亿百姓对民康国富、民健国强的强烈向往,这份事业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健康基础。

他们是谁?

是14亿人“生命之树的守护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使者”。从挂号窗口、门诊室,听懂每一个患者对健康的渴求;在手术台上、无影灯下,理解每一颗为生命而努力跳动的心脏;在城市、在乡间,呵护每一个初生的孩子、关注每一个负病的身躯;在大漠边疆、在灾难现场,他们所行经处,不独赶走病魔,也留下杏林的星火与新苗。

他们是战士,虽然从不面对硝烟;他们是天使,只是长着凡人的面孔;他们是亲人,尽管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

他们也是普通人,同样面临生老病死,也会疲惫脆弱。但选择了穿上白大褂、拿起手术刀,就要不顾风雨兼程,就要义无反顾。因为“医生”这个称谓,要用一生的仁爱、专业、执着去阐释。

值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特推出《我们,是生命的守护者》,让这一部重磅微视频带你走进医者们的真实生活,理解他们的平凡与脆弱,致敬他们的坚守与伟大!

我被喜欢过,也被误解过。

我被信任过,也被怀疑过。

我被感激过,也被抱怨过。

我是医生,为医而生。

我无影灯下竭尽全力,

只为看到你有力的心跳。

我不顾危险向前奔跑,

因为生命需要争分夺秒。

我排查每个潜在风险,

愿为你的健康站岗放哨。

我千里万里到你身旁,

只想看见你幸福的微笑。

我听过数不清的啼哭,

却依然感叹生命的美妙。

我不分昼夜伏于案前,

不断探索着医学的精奥。

我们不是生而无畏,而是生命值得敬畏。

我们所承受的重托,是生命赋予的嘱托。

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我们,

是生命的守护者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