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

 资  讯 

【最美奋斗者】宋嗣海:倾力奉献“一带一路”

即时 | 2019-11-19 19:55

派驻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下称“河钢塞钢”)以来,现任河钢塞钢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宋嗣海结束一天的忙碌后,总喜欢在河边散步。

河钢塞钢的前身斯梅代雷沃钢厂,始建于1913年,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后因长期亏损而陷入濒临倒闭的境地,2016年4月由河钢集团正式收购,组建河钢塞钢。宋嗣海第一时间被派往河钢塞钢工作,带队负责河钢塞钢运营管理。

他接手塞钢之时,钢厂装备陈旧,大量设备停产失修,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四五十万吨,不足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企业管理几乎处于“真空”状态,5000多名员工面临失业压力。

面对企业困局,宋嗣海化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团结带领5000多名塞方员工投入到恢复钢厂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中,仅用半年时间就扭转了钢厂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此后,钢厂持续刷新月度生产纪录,达到产量设计水平。2018年,企业产钢176.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6亿美元,产量、产值均创建厂106年以来的历史纪录,成为塞尔维亚最大的出口企业。今年上半年,钢厂铁、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05%、5.1%、5%。

“不做高高在上的老板,不做指手画脚的老板,要做不像老板的老板,尽快把企业搞上去,让员工过上好日子!”这是宋嗣海给自己立的规矩。他婉拒塞方给高管配专车、配保镖、配秘书的待遇,和当地员工一样拼车上班、打卡入厂,一起吃员工食堂;婉拒在该国首都的住宿安排,选择在钢厂所在城市租房居住,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持续奋战在生产第一线。

如今的河钢塞钢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对塞尔维亚GDP的贡献率达到1.8%,不仅保障了原有5000多名员工的稳定就业,而且为斯梅代雷沃整个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该市10万多人口,平均每5人就有1人的工作与河钢塞钢有关,全市失业率降到6%。

有过辛苦付出,更有收获与感动。有一次,宋嗣海走出会议室的时候,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职工快步走到他跟前,送上一瓶亲手做的果酱,感谢中国企业带给他和家人幸福。

今年4月,河钢塞钢管理团队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

【最美奋斗者】李新民:奋斗不止的“大庆新铁人”

即时 | 2019-11-19 18:26

在大庆油田,中国石油第三代铁人——“大庆新铁人”李新民,被誉为“铁人精神的传人”。扎根钻台近30年的他,在国内带领钢铁DQ1205钻井队扛红旗、站排头,出征海外创纪录、立标杆。

DQ1205钻井队是全国打井最多、进尺最多、获得荣誉最多、创造历史纪录最多的钻井队。2003年,当李新民成为这支钢铁钻井队的第十八任队长时迎来了新挑战。当时,油田发展对定向井、水平井等需求越来越大,而DQ1205钻井队一直没打过这类特殊工艺井。李新民主动请战,带领钻井队仅用几年时间就迅速成为一支具备多种井型施工能力的钢铁钻井队,不仅创下了用一个平台打13口定向井、平均井距只有6米的大庆油田打井纪录,还成功完成了大庆油田首口长水平段取心井施工任务,创出了全国纪录。

2006年春节刚过,李新民就带队出征海外,苏丹是第一站。刚到苏丹,他们就遇到了难题:还有14天就要开工,但运送设备的船遭遇大浪,核心设备只剩一台柴油发电机可用,根本无法满足开钻条件。李新民带领不甘心的DQ1205钻井队向甲方表示:一定会按时开钻,并保证如期完井。

在随后的几天,李新民几乎跑遍了所在区块的所有中国井队,找到了一台准备大修的柴油发电机。大家拼命干,手上全是摸设备烫的泡。在夜以继日的奋斗下,团队终于成功打完了海外的第一口井。

2009年,中石油中标伊拉克战后第一标,中石油海外拓展有了重大突破。2010年,李新民成了伊拉克哈法亚项目的负责人。受到战争的影响,李新民拿到手的只有哈法亚油田30多年前粗略勘探的地质资料,许多关键数据都没有。即使这样,李新民仍然带领队伍,在打第二口井时就创造了当地的钻井新纪录,比甲方的设计时间节省了19天。几口井打下来,李新民他们就摸清了油层的分布情况,为准确认识哈法亚油田的储量、产量提供了关键依据。2013年,李新民团队的一部钻机创出了哈法亚油田分支井最快纪录。

在海外作业的十几年里,李新民带领钻井队先后刷新了当地42项新纪录,两度获得钻井施工队伍的最高荣誉“PDOC”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维维)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 用生命换来“1+2”成果 激励青年投身科学的楷模

即时 | 2019-10-28 17:25

点击图片看视频

央视网消息:今天的最美奋斗者,我们首先来了解激励青年投身科学的楷模陈景润。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1933年生于福建。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数学界的著名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陈景润也向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发起了冲击。他不顾重病缠身,每天点着煤油灯,趴在用砖头支撑的铺板上进行演算推导。1973年,《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轰动,这一结果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的事迹在1978年以后被广为传颂,对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风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一大批青年学子深受鼓舞,坚定了科学报国的决心。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张平:1978年之后,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我们这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

陈景润妻子 由昆:可以说先生的“1+2”的成果是用生命换来的,先生做完了以后,各个国家的优秀数学家也一直在前赴后继地在做这个工作。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跨越,就可想而知它的难度。

1996年,年仅63岁的陈景润逝世。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最美奋斗者丨叶连平:三尺讲台一生情怀

即时 | 2019-10-24 17:26

在今年国庆节前夕,张富清等278名个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这些受表彰的“最美奋斗者”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赢得了广泛赞誉,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从今天起,央视新闻频道将从中选择20位典型人物和群体,推出20期的“最美奋斗者”系列报道节目,为您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

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如今91岁高龄的叶连平仍坚守在讲台上。 

这就是叶连平在2000年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当时村里的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刚退休不久的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从自家30多平米的旧屋里挤出一间房子,挂起小黑板,办起了小课堂。

和时间赛跑 为孩子倾尽所有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受到大家欢迎,很快就由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村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来这里学习,叶连平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最美奋斗者 叶连平:我要上四个课,我要备四个课,我要改四种作业。

2018年暑期,叶连平突发意外,被撞伤腰椎住进了医院。然而已经90高龄的叶连平手术后仅仅4天,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学生身边。

最美奋斗者 叶连平:我现在不得不分秒必争了,我都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说走就走了。

叶连平开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不仅分文不取,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教具以及组织孩子外出参观。对于离家比较远的学生,他还包吃包住。那么叶连平为什么要这样倾尽所有为孩子们奉献呢?他说这是源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经历坎坷 对教育的热爱却始终不渝

叶连平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之前,他跟随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父亲生活,熟练掌握了英语阅读和书写。新中国成立之后,叶连平在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后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叶连平在和县又一次走上了讲台。 

最美奋斗者 叶连平:11月22号,这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我又第二次走上了三尺讲台。 从1955年一直到1978年上来当民办老师,我把我最珍贵的时间,白白地糟蹋了,从我二十多岁到我四五十岁,恰恰是一个人生当中的黄金时代,我每一次想到这个我心里不好受。

第二次站上三尺讲台,叶连平格外地珍惜。他下决心要用剩下的时间做尽量多的事。1979年,叶连平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班考出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好成绩,他独创的“四步教学法”在安徽省内外示范推广,1985年,叶连平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1986年7月,叶连平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 

时任安徽省和县乌江区委副书记 盛锦平:(叶连平)因为各个方面表现很突出,所以在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可以主动的靠拢党组织,要求加入党组织。 

入党后,叶连平更加干劲十足。1990年,到了退休年龄的叶连平必须要告别讲台了,然而他却舍不得离开。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初中 教导处原主任 戴继明:当时叶老师把他的教学工具交给我的时候,就趴在办公桌上痛哭流涕。 

最美奋斗者 叶连平:后来有人笑我,你退休啊,你哭什么家伙,唉,对不对?那么坦率地说,我舍不得离开,我真的舍不得离开。 

立志在三尺讲台奋战到最后一刻

离开学校讲台的叶连平在自己家中的讲台上继续奉献着人生,19年来,已经有超过1000名孩子在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学习,村民们说,叶老师如果收费的话,这么多年的代课费早就超过百万了。而对孩子们甘于奉献的叶连平对自己却格外地苛刻。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校长 居平树:他在物质方面,他与一般人相比都不如,他的一件衣服穿60年,还在穿,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他的房子住了30年,还是原来的老房子。 

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学生,叶连平还在2012年拿出5万元积蓄,在社会多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截至目前,奖学金已发放了7次,惠及132个孩子。(央视记者 代钦夫 安徽台 李巧玲 和县台)

最美奋斗者丨库尔班·尼亚孜:希望教育改变家乡

即时 | 2019-10-24 17:24

这是一位奉献教育事业的模范,他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前进镇的库尔班·尼亚孜,为改变家乡教育落后的局面,17年前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积蓄,创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为增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乌什县前进镇,库尔班·尼亚孜创办的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很多同学的哥哥姐姐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这所学校已经成为许多当地学生走出县城,获得深造机会的起点。


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学生:

我姐姐也是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她现在在湖南民族大学。 

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学生:我姐姐也是从这个学校考出去的,她现在在西安城市建设学院。

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学生:我姐姐也是从这个学校出去的,她现在在福建莆田中学(内地高中班)上高三。


倾尽所有创办小学 希望教育改变家乡

如今,在乌什县以及周边地区,许多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就读。然而,学校创办初期却不是这样。2003年5月,在外经商多年的库尔班·尼亚孜回到故乡,他拿出全部积蓄,在前进镇开办了这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希望能为家乡做点贡献。 


最美奋斗者 库尔班·尼亚孜:

我回来看到家乡的人们差距非常大,文化的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在我们当地的人们的眼里,整个世界就是几亩地、几只羊。 

然而,正当学校逐渐步入正轨时,库尔班发现,不少孩子却被家长转到了其他学校,最多时候,一天就走了十几个。周围不少人还说库尔班办学是假,划地挣钱是真,一时间,关于库尔班·尼亚孜办学的谣言四起。 


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党支部书记 副校长 李红:

我们的墙,我们的厕所,一晚上,乡亲们就把墙给我们推塌了,他们用这种方式就是无非告诉我们,说他们不接受我们。 


遭遇误解仍坚持理想 为孩子打造梦想翅膀 

在这期间,库尔班的父亲因病去世,很多乡亲因为听到他办学的谣言而没有来。面对相亲们的不理解,库尔班·尼亚孜选择了坚持。 


最美奋斗者 库尔班·尼亚孜:

他们更需要的是教育,让他们解放思想。我不想放弃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是孩子们的未来。 

2010年6月,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第一届小升初毕业生成绩揭晓,38名毕业生均成绩优异。库尔班·尼亚孜的坚持也让乡亲们改变了看法,大家纷纷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就读,学生从最初的仅有80人增加到700余人,毕业生里有不少学生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高校。2016年,政府投入资金,为学校新建了8700多平方米的校舍,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乌什县财政每年给学校提供76万元资金支持。  

最美奋斗者 库尔班·尼亚孜:这个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追梦人的舞台,让更多的孩子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中华文化,成为最自豪最骄傲的中国人,这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曲建武: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学生们在一起

即时 | 2019-10-10 15:40

【最美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吴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江涛

“假如让我再选择,我还会做一名辅导员。”谈起6年前的那个决定,曲建武依然态度坚定。2013年,曲建武做出决定,辞去领导职务,到大连海事大学当一名普通辅导员。“2013年我56岁,我想在退休前再完整地带一届学生。”曲建武说,“我要圆了这样一个梦,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是曲建武一直挂在嘴边的四个字。从大学时期起,曲建武就在心底种下了一颗做一名优秀大学辅导员的种子。毕业留校做辅导员后,他投入满腔热情,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乐。他当年的工作手册上,详细记录了每一位同学的情况,包括家庭、学习、个人特长喜好等等。因为工作出色,曲建武先后担任学校学生处处长、校党委副书记,后来又被提拔为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这些年,不论在什么岗位,曲建武最牵挂的始终是学生。

2013年7月,曲建武来到大连海事大学,成为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2013级139名学生的辅导员。他首先给每一位同学做了一份电子档案,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大学梦想和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的手机、微信向同学们公开,承诺24小时为同学们开机,他对同学们说:“我将伴随和见证你们的成长。”曲建武说到,也做到了。

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个学生的生日。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学生过生日,他都会结合学生当时的情况送上一份祝福,有时甚至是上千字。

为了学生的成长,他发给学生的微信信息有260多万字;他建立爱心基金,全部用于帮助家庭困难学生;端午节,他给每个学生送粽子;中秋节,又给学生们送月饼;冬季,给贫困生每人一箱苹果……

曲建武不只是在学校里关注着每一个学生,而且很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说,曲老师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只是老师,还是知心朋友,甚至是亲人。

“正是在曲老师的影响下,我将辅导员定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吐尔逊·肉孜是大连海事大学2018届的毕业生。来自新疆的他,毕业后在曲建武的影响下选择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于我而言,曲老师就像大海上的一座灯塔,为我指引航向。”

闫沛兴来自西北山区,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进入大连海事大学后总是愁眉不展,大一下半年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曲建武不远千里赶到了位于甘肃的闫沛兴家,在了解他的困境后,拿出5万元为学生家翻修房子,帮他解决了后顾之忧。如今的闫沛兴在曲建武的影响下,立志毕业后要到西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我会等你们,一直等到连一碗水也端不起来的时候,欢迎你们回来。”2017年,曲建武带的139名学生毕业,在与学生的毕业聚会上,曲建武深情地告别他的“小伙伴们”。

近年来,曲建武先后获得“全国时代楷模”、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曲建武几乎每天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让他作报告的邀请。只要时间允许,他不会推辞:“我有37年从事学生工作的心得和经验,哪怕每次只能影响到一个人,就不枉此行。”

在今年海大110周年校庆期间,曲建武用自己获得的50万元奖金,设立了一项宗旨为“你为祖国服务,我为你服务”的励志基金,奖励那些表现优异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我个人还将再投入50万元,同时吸纳社会捐献资金,在我的余生,让励志基金发挥更大效能,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服务国家的行列中去。”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0日 04版)

王乐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排头兵”

即时 | 2019-10-10 15:39

【最美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爱祖国,跟党走,争做新时代的新农民。懂农业,种好地,争当生产经营新主体。学科技,闯市场,争做增收致富带头人……”9月23日,山东省庆祝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活动在潍坊寿光市三元朱村举行,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向广大农民朋友们发出倡议。

作为这一倡议的坚定践行者,王乐义从1978年当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的41年来,敢于创新,矢志开拓,一直致力于实现强村富民,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

1989年,王乐义带领三元朱村的17名党员干部先闯先试,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全村一下子涌现出17个双万元户。1990年,三元朱村冬暖式蔬菜大棚增至181个,绝大多数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全村银行存款从原先的几千元猛增至128万元。经过迅速推广后,蔬菜生产很快成为寿光的主导产业,以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寿光也因此成为“蔬菜之乡”。

“自己富了不算富,一个村、一个县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全国人民都富了才叫富。”王乐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冬暖式蔬菜大棚试种成功后,王乐义和三元朱人始终无私地把技术教授给全国各地的农民,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后,王乐义没有停步不前,带领三元朱村先后试验、改进并推广了五代冬暖式大棚技术,引进试验成功了滴灌、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20余项技术和300余个作物新品种。近年来,三元朱村实行“村两委+合作社+农户+超市”模式,推广实施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出了高品质的绿色蔬菜,成功打造了山东省著名商标——“乐义”蔬菜商标。印有生产流程二维码的三元朱蔬菜,还成功地销往海外。

如今,79岁的王乐义仍然坚守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王乐义的带领下,2018年三元朱村年总产值达6700万元,人均收入30300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在三元朱村一步步变为现实。

“寿光市提出了以蔬菜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思路,产业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我们三元朱村便是真实写照。村里的父辈们靠种大棚来供孩子上学,孩子毕业后,又返回农村,用学到的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农业,成为村里的骨干力量。现在全村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共31人,在我们村,农业是最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最体面的职业。”王乐义说。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0日 04版)

张玉滚:愿做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

即时 | 2019-10-03 11:44

【最美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崔志坚

“我愿做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为了一句诺言,张玉滚在地处深山的黑虎庙小学一干就是18年。

9月5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揭晓,张玉滚入选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

看着他沧桑的面庞,怎么也不像30多岁的人,实际上,他是真正的80后。张玉滚中专毕业后,应老校长的邀请,回到了位于伏牛山深处的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任教。最初是每月只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直到2012年6月才转为正式在编教师。

“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铁规矩。条件艰苦,大多数老师不愿意来,而学校的各项工作要开展,我把自己磨炼成‘万金油’教师,各个学科都要教。”张玉滚说,学校由于经费不足,没钱去请炊事员。我就说服了在外打工的妻子回来帮我给学生做饭。

2006年以前,学校到山外不通车,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山越岭,走到最近的镇需要10多个小时。学习教材、生活用品,样样都得从镇上用扁担挑回来。张玉滚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张玉滚硬是靠着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2006年,黑虎庙通往山外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但是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张玉滚说,“我咬咬牙,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我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少则几十斤,多则百余斤,几年下来,我骑坏了4辆摩托车,轮胎更换的次数数也数不清。”

“这些年的艰苦磨炼,练就了我过硬的技能:手执教鞭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张玉滚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们的成绩在全镇一直名列前茅。年复一年,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我也先后教了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现在,黑虎庙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7年,我们新建的宿舍楼投入使用,解决了学生和老师的住宿问题。我们还翻修了教学楼,鲜艳的明黄色让学校在大山中亮丽起来。”张玉滚说,学校里“树百年报国志,做世纪栋梁材”几个大字泛着希望的光,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更高的期望。

去年9月,随着新入职4名老师,黑虎庙小学全校教师已增长到10名。张玉滚说:“希望尽快让老师们通过到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参加网上‘国培计划’等途径,把教学水平提上来,让孩子们能撵上城里娃的教育。现在有了老师,有了好的环境和条件,学生们更不能被信息时代的高速列车甩下。”

“历经了学校的‘新生’,我的‘心声’千言万语只想化作一句:感谢时代,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愿依然做一轮明月,紧跟时代步伐,继续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3日 03版)

文花枝:微笑面对一切

即时 | 2019-10-03 11:43

【最美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曾晓蓉

灾难来临时,她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游客,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那一年,文花枝23岁。

2005年8月,带团旅游时,导游文花枝和游客遭遇了严重车祸。当施救人员一次次向她走过来,她总是吃力地摇摇头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救援时间里,她多次昏迷,但只要一醒过来,就不停地为大家鼓劲、加油。文花枝是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她左腿9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3处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由于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做了左腿截肢手术。

截肢后,看着空荡荡的裤管,文花枝埋下头伤心地哭了。但几分钟后,再抬起头时,她眼里已经没有了泪水,“即使少了一条腿,我也会坚强地生活。我会用微笑面对一切。”

手紧紧扶住栏杆,右腿站稳立住后,再慢慢抬起左腿……文花枝的康复过程漫长而艰辛,左腿截肢处经常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文花枝咬牙坚持锻炼,从不叫苦喊痛,总是笑着对家人和朋友说:“没事,我好着呢!”

劫难之后,从前的憧憬和设想都被打乱。“身残志不能丢!”冷静思考后,文花枝决定:告别自己热爱的导游事业,重回校园,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将来更好地为旅游事业服务。

2006年8月,文花枝进入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刚装上假肢那阵子,身体很不适应,常人十分钟的路程,文花枝要走上半小时。

2006年以来,文花枝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2012年,文花枝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鲜花和掌声蜂拥而至,但文花枝始终保持清醒。

“我要努力地改变自己。”文花枝从没有闲着,目的只有一个:让舍己救人的文花枝淡出人们的视野,使掌握了专业知识、热心公益事业的文花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2013年,文花枝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湘潭市旅游局的一名职工。多年过去,文花枝说:“不想永远活在当年的光环里,希望为大家做一点实事。”2015年,文花枝作为扶贫专干,被派往平里村这个韶山市最贫困的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山路崎岖,行走不便,她就搭乘摩托车,逐家逐户走访,将村民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扶持需求等基本信息都一一记录下来,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

丧偶独居的村民肖金华,眼睛有残疾,家里缺少经济来源,意志消沉,文花枝鼓励她不要气馁。不仅为她争取了生活补助,还用亲身经历鼓励她,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在文花枝的努力协调下,许多优秀旅游企业负责人、旅游策划专家多次到平里村考察,为村里的旅游发展出谋划策。2016年,平里村一举摘掉了“省定贫困村”与“湘潭市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两顶帽子。无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普通村民,都对这个看似柔弱的女支部书记伸出了大拇指。

2017年,结束驻村帮扶后的文花枝回到了单位,从事旅游推广与对外交流工作,现任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推广和对外交流科副主任科员。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岗位,文花枝的每一步都是全力以赴,坚持用实际行动为“奋斗”作出自己的诠释。她说:“不管能做出多少成绩,我都会继续保持奋斗的姿态,认真工作,热爱生活,努力做一名平凡而美丽的奋斗者,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支持与厚爱。”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3日 03版)

最美奋斗者丨 “大包干”带头人、闫肃、刘传健……感谢你们无私奉献 缔造了奇迹!

即时 | 2019-09-25 18:07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央宣传部等6部委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开展了“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活动在今年6月中旬启动以来,经各地区各部门遴选推荐、群众网上投票、组委会集中审议等程序,产生了300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这些人选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英雄模范,是永载史册、彪炳千秋的“群英会”。

最美奋斗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最美奋斗者 阎肃

阎肃,生前是空军原政治部文工团一级编剧。从艺60余年,阎肃始终模范践行党的文艺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战斗在讴歌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第一线,创作《江姐》《党的女儿》《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红色经典,推出1000多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参与策划100多场重大文艺活动。

阎肃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先后获得中国歌剧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多个重大奖项,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最美奋斗者 刘传健

刘传健,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

飞行28年来,刘传健把安全飞行规章标准,踏踏实实地落实到每一个航班飞行的全过程。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高空突发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刘传健和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果断处置,保证机上128名机组人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此次成功降落被称为民航“史诗级壮举”,创造了国际民航客运史上在极其艰难的紧急突发情况下成功处置特情的奇迹。刘传健获得中国民航英雄机长、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最美奋斗者 李雪健

李雪健,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兼职),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从事戏剧影视表演工作40多年,李雪健崇德尚艺,执着追求,形成“含蓄、真诚、淳厚、朴实”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迁。他主演或参演的《焦裕禄》《李大钊》《赵树理》《杨善洲》等数十部影视和话剧作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他塑造的焦裕禄、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员形象,作为弘扬主旋律、讴歌英雄模范、彰显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典型,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李雪健获得“改革先锋”“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最美奋斗者 吴登云

吴登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政协原副主席,县人民医院原院长。

大学毕业后,吴登云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来到祖国版图最西端的乌恰县工作。他充满仁爱之心,为了抢救民族兄弟先后无偿献血30余次,为抢救烧伤的婴儿从自己腿上割下13块皮肤移植到患者身上。他每年都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到牧区巡诊和防疫,足迹踏遍了全县9个乡的30多个自然村,受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

吴登云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奖章”。2009年,吴登云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美奋斗者 吴金印

吴金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

吴金印主动放弃调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扎根基层,在卫辉市工作期间,在群众家住了7年,在治水工地住了8年,使一穷二白的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87年,吴金印调任唐庄乡党委书记,带领唐庄迈出了治穷、致富、发展的“三大步”,通过把种植业与旅游业深度结合,使唐庄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他不畏艰辛,忠诚为民,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他获得“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09年,吴金印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美奋斗者 谢高华

谢高华,浙江省原义乌县委书记,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改革开放初期,谢高华坚持群众需求就是第一导向,打破条条框框,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果断提出“四个允许”的政策,首创“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带领全县干部勇敢坚持、积极作为、精心培育,从而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的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谢高华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央视记者李 晶晶)

300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出炉 看英雄模范群英荟萃

即时 | 2019-09-21 15:44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央宣传部等6部委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开展了“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活动在今年6月中旬启动以来,经各地区各部门遴选推荐、群众网上投票、组委会集中审议等程序,产生了300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这些人选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英雄模范,是永载史册、彪炳千秋的“群英会”。下面我们就接着带您认识这些“最美奋斗者”。

最美奋斗者:草原英雄小姐妹 龙梅 玉荣

龙梅,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政协原主席;玉荣, 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1964年2月9日,年仅12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在放牧集体羊群时突遇暴风雪。在零下37摄氏度的严寒中,她们追随羊群,与暴风雪搏斗了一昼夜,用生命保护了集体财产,但最终由于冻伤严重落下终身残疾,草原英雄小姐妹成为闻名全国的少年英雄。五十多年来,草原英雄小姐妹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下,不忘初心,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回馈祖国和人民。她们的英雄事迹鼓舞、激励了一代代青少年爱国爱家、奋发向上。

2009年,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美奋斗者:焦裕禄

焦裕禄,生前是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

焦裕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担任县委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跑遍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封沙、治水、改地;他带头查风口、探流沙,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率领干部顶风冒雪访贫问苦,为群众送救济粮款。焦裕禄经常肝疼得直不起腰,用硬物强顶着坚持工作,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唯一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2009年,焦裕禄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美奋斗者:冷鹏飞

冷鹏飞,中国人民解放军原81032部队副军职调研员。

1969年3月的边境作战中,冷鹏飞组织炮火英勇还击,冷静指挥,左臂被打断后,他用树枝夹绑住胳膊继续战斗,以顽强的毅力指挥守岛部队与敌军激战9个小时,顶住了6次炮袭、3次进攻,与边防巡逻队密切协同,驱逐了入侵敌军。冷鹏飞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2017年获得八一勋章。

最美奋斗者:王杰

王杰,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73081部队工兵营一连五班班长。

1965年7月,王杰奉命到驻地执行训练民兵任务,在炸药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时刻,他毅然扑向炸点,用身体掩护12名民兵和人民武装部干部,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他的先进事迹给予高度赞扬,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王杰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获得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2009年,王杰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美奋斗者:容国团

容国团,生前是中国男子乒乓球队运动员,是中国乒乓球和中国体育界第一个世界冠军。

容国团从小学习乒乓球,15岁时即代表香港工联乒乓球队参加比赛。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1961年,在第26届世乒赛上,他作为中国男子团体的主力队员之一,与队友一起夺取了中国第一个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在担任中国女队教练期间,他率队夺取了我国乒乓球第一个女子团体冠军。

2009年,容国团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美奋斗者:马海德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生于美国,生前是原卫生部顾问,北京阜外医院医生。

1933年,马海德取得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到上海考察东方热带病。1950年,他加入中国国籍,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并取得世界范围内的成果。马海德还是一位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和人民外交家,在国际交往中他总是以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生动地宣传介绍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为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贡献。

马海德获得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2009年,马海德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美奋斗者:邢燕子

邢燕子,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1958年,邢燕子初中毕业后,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回到家乡宝坻县司家庄村,立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她和乡亲们打成一片,每天一起插秧苗、种高粱,带领女团员组成“燕子突击队”向荒洼要粮,3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种下430亩高产麦,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最困难时期“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

2009年,邢燕子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美奋斗者:马永顺

马永顺,生前是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顾问。

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被誉为“伐木能手”“林海红旗”。他靠弯把子锯,一个冬天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人的工作量,创全国手工伐木产量之最。他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在林业战线得到推广。他用崇高的精神树起一座座绿色丰碑。从1982年退休至1999年底,他坚持17年造林不止,植树5万多棵。

马永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他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编辑 李恩浩)

马寅初:热爱祖国 献计献策

即时 | 2019-09-18 17:23

【最美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通讯员 蒋佳倩

作为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121年来,北京大学出现了数不清的爱国志士、学术名家,无数带有北大烙印的名字在民族进步与复兴的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而马寅初,便是其中之一。

他,曾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他是中国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先驱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将研究重心转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理论上。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为新中国经济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一生坎坷波折,但初心不改,始终坚持真理,追求进步。当然,提及马寅初,自然离不开他著名的“新人口论”,这也可以说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典范之作。

1954年9月,已是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随后进行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引起了马寅初的忧虑,他认为当时的人口增长率似乎太高了,50年之后中国将难以供养庞大的人口。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并于1955年提交至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浙江小组讨论。1957年,马寅初向全国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关于“控制人口数量”的提案,接着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人口学家向人类繁衍史发出“黄牌警告”。然而,耿直之士的谔谔之言很快遭到批判。在极“左”的压力下,马寅初被迫辞去北大校长之职,其全国人大常委之职亦被罢免。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面对报刊上200多篇反对他的文章,一方面,他逐篇细读,虚心采纳合理因素用以完善自身观点;另一方面,他对其中的谬误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学术性论战,发表了10余篇说理性文章反击。后来的几十年,事实证明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预言。1979年,98岁的马寅初得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荣任了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名誉校长。1993年,他还被追授“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季羡林先生曾表示,马寅初是他最佩服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分子之一。时至今日,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对我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寅初的身体力行,更为学生们树立了一个知难而进的师者榜样。他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平日不教书,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总想以行动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

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六十余载的马寅初,在教育管理与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经验。他认为,教育和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切合实际要求、服务社会的专门人才。他一直视教学为根本,认为“学校里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上课,凡是有条件的人都应当到第一线上去给学生讲课,并力求把课讲好”。他认为,“误人子弟是最大的罪过”。他认为读书必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打倒死读书”。他在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同时,马寅初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办教育要“学习新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立场”。

马寅初的学生、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赵迺抟曾在《光明日报》以《不屈于威武不愧对真理——敬祝马寅初老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撰文写道:“在解放前的十年中,他憎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敢怒敢言,受尽摧残而不屈服,可称得正气壮山河!在后十年中,他热爱新中国,同心同德,为了学术的尊严,对于错误的批判,作坚决的斗争,不屈不挠,做到了不愧对真理!先生道德文章,为世所钦。”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8日 04版)

林巧稚: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

即时 | 2019-09-18 17:22

【最美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亚雄

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她就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

做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5岁时,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妇科肿瘤病故。亲人去世的痛苦让她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那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在这里,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的汗珠。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的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林巧稚已成为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而她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汗。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完美地阐释了她一生的理想信念——做人民的好医生。

2016年9月22日,82岁的刘燕给林巧稚写了一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人还没进病房,笑声先来了:‘胖姑娘在哪里?快抱给我看看!’一位女护士将我刚刚出生的女儿从婴儿室抱出,交到林大夫手中,林巧稚抱起胖丫头,满心喜悦,不由得亲了一下她肉嘟嘟的小脸蛋。”当时,刘燕刚刚痛失丈夫,协和医护人员对女儿的爱和关心,使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时间转瞬而逝,一天,刘燕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关于林巧稚的报道,当年情境再次浮现在眼前,感恩之情油然而发,于是,就有了这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刘燕的故事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七天七夜,成功抢救“新生儿溶血症”患儿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

作出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并不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病的患者并没有被治愈的先例。超出能力范围,贸然接诊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遍查资料,彻夜难眠,茶饭不思,最后决定试一试。

孩子出生很顺利,可是不到三个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糟。林巧稚冒着风险决定,给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换血开始,挤满了医护人员的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手心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终于,婴儿的肤色由黄转红。她决定做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

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成功了!整整七天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大胆的判断和精良的医术让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

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中国妇女健康普查

林巧稚总是说:“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妇女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疾病的调查,让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思想、物质上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时期,林巧稚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价值。她曾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农村妇幼常识问答》等科普读物,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从中受益。

1965年,年过花甲的她,仍然活跃在农村巡回医疗的第一线。在湖南湘阴农村,白发苍苍的她仍步伐轻快,在关公潭、新泉等村镇坎坷不平、多雨泥泞的田埂上来回奔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听得见“林老”的亲切称呼。

“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林巧稚家里的电话一直放在床头,医院有危重的病人,她就整夜地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

年逾古稀,她开始忘事,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和安排过的事情,东西也会忘记放在哪里了,但只要涉及病人,却又记得比谁都清楚。一次,一位病人家属推开了妇产科办公室的门说:“我想找个人,前天住进来的,不知在哪个病房。”有人回答:“这里不是病房,你去护士站打听。”那人刚要走,林巧稚叫住他:“请你等一等。”她打听了一下病人的年龄和病症,立刻告诉他要找的人在某某病房的某某床,嘱咐得一点都不含糊。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中,林巧稚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这样写道:“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8日 04版)

【地评线】用“最美”奋斗精神刷亮我们的追梦跑道

即时 | 2019-09-17 17:53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亿万人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努力奔跑、不懈奋斗的结果。没有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

70年的峥嵘岁月里,有锲而不舍的奋斗,有砥砺前行的艰辛; 70年的时光流转里,有最美的奋斗故事,有最美的幸福记忆。而“撸起袖子加油干”,则是奋斗故事的精美篇章,是奋斗者的最美姿态。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组织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最美的奋斗故事、找到了最美的幸福记忆,修正了最美的奋斗姿态。

“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的一项重要安排,就是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经各地区各部门遴选推荐、群众网上投票、组委会集中审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认真审核,产生300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包括278名个人,22个集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鲜明的典型性、强烈的时代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各条战线的优秀代表。他们用艰辛的付出诠释了奋斗的丰富内涵,用辛勤的努力展现了奋斗的精神特质,用最美的奋斗精神刷亮了我们的追梦跑道。

最美的奋斗精神美在敢于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最美奋斗者”都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直面问题矛盾的勇气,有“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豪气,有啃硬骨头挑重担的担当,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能够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体现着党员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展示着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政治品质。他们不仅有最顽强的斗争精神,也有最优秀的斗争本领,用“奋斗之笔”书写出敢于斗争的最新最美答卷,成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拥护者、践行者。

最美的奋斗精神美在甘于奉献。奉献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人生价值实现的路径。“最美奋斗者”都能把奉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态度、一种价值理念、一种精神追求,不求名利、不求回报、不求虚荣、不求享受,只求把奋斗精神融入岗位、融入日常、融入人生,做一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能实实在在为社会做些事情的劳动者。这种奉献是最平凡的,但也是最崇高的,是最感人的,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他们在奉献中感受责任、领悟崇高、体验光荣,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懈奋斗者、开拓者。

最美的奋斗精神美在担当实干。追梦路上,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担当实干是追梦路上的通行证。“最美奋斗者”都能用担当实干成就事业,始终把为群众谋福祉放在心上、拿在手里,殚精竭虑、夙夜在公,一切围着群众转,一切朝着梦想干,不怕下力气,不怕费工夫,在克服困难中赢得主动,在解决矛盾中实现转机,靠担当实干在山重水复中走向柳暗花明,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成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跟着这种“最美”走,放大最美的奋斗精神,当不甘平凡的劳动者,做勇敢自信的追梦人,让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交汇奔涌,就能刷亮我们的追梦跑道,努力奔跑、逐梦前行,用奋斗夺取新的胜利,靠奋斗赢得新的荣光,在不懈奋斗中抵达幸福的彼岸,把更多最美的奋斗故事,最美的幸福记忆、最美的奋斗姿态,留给明天,留给未来。(林伟)

最美奋斗者丨史册里的英雄 人民心中的模范

即时 | 2019-09-17 15:46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央宣传部等6部委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开展了“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活动在今年6月中旬启动以来,经各地区各部门遴选推荐、群众网上投票、组委会集中审议等程序,产生了300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这些人选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英雄模范,是永载史册、彪炳千秋的“群英会”。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节目就将带您再认识这300位“最美奋斗者”。

邱少云(1926—1952)

邱少云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为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邱少云和战友提前一天潜伏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10月12日中午,一发燃烧弹落在邱少云附近,引燃了他所潜伏的草丛,为避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邱少云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

王进喜(1923—1970)

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0年,他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他勤奋能干吃苦在先,他所带领的钻井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也被誉为“钻井闯将”。1960年2月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加入会战。期间克服了极端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制服了突如而来的井喷,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他把一生献给了我国石油工业,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铁人”,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黄继光(1931—1952)

黄继光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一三五团二营通信员。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他随营参谋长来到六连。六连接连攻占3处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如不能迅速消灭这个火力点,夺取零号主峰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黄继光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胸膛堵住美军正在射击的枪口,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冲锋扫清了道路。在黄继光精神感召下,部队迅速攻占了上甘岭高地,全歼守卫的美军2个营约1200多人。黄继光牺牲时年仅21岁,战后,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所在部队党委根据黄继光生前意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常香玉(1923—2004)

常香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生前是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文化厅艺术顾问。豫剧主要流派“常派”创始人。作为一名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不仅在艺术上追求卓越,更是心怀国家,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常香玉率剧社在郑州、长沙、广州等多地进行募捐义演,支援抗美援朝。并用募集资金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1953年4月,率豫剧队到抗美援朝前线举办180多场慰问演出。

常香玉还曾担任第一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梅汝璈(1904—1973)

梅汝璈,著名律师、法学家,生前是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1946年,抗战胜利之后,梅汝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梅汝璈投身外交事业,担任外交部顾问,此后还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学会理事等职务,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和法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毛泽东号”机车组

“毛泽东号”机车诞生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1946年10月30日,为了支援解放战争,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批准,将哈尔滨铁路局一台经过工人27个昼夜抢修的机车命名为“毛泽东号”。承担运送部队和战争物资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号编入北京铁路分局,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几代毛泽东号机车组人员始终把永不自满、永不停顿、安全运输作为主题。为新中国铁路运输做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7月,“毛泽东号”机车结束长达68年牵引货运列车的历史,开始承担旅客列车牵引任务。2016年8月6日“毛泽东号”机车实现了安全走行1100万公里,创下中国铁路机车安全走行新纪录。


张秉贵(1918—1987)

张秉贵生前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在售货员岗位上多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刻苦练就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技;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归纳概括为“一团火精神”,响亮地提出“心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以自己的热忱和勤奋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苏宁(1953—1991)

苏宁1969年2月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65435部队参谋长。入伍22年来,他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献身国防的高度责任感,成为一名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指挥员,树立了一个革命军人、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1991年4月,组织部队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时,为保护战友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38岁。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全军挂像英模。

1  2  3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