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宣告“灭绝”

“估计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等人发表的一篇论文,近日引发广泛关注。

 资  讯 

长江白鲟宣告“灭绝” 更多“水中国宝”岌岌可危

即时 | 2020-01-13 06:53

长江白鲟宣告“灭绝”,更多“水中国宝”岌岌可危

本报记者 王贤、李思远

“估计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等人发表的一篇论文,近日引发广泛关注。

著名鱼类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说:“白鲟在长江急剧减少,几乎和白鱀豚的衰退过程一样。”不过,他认为,“严格来说,一个物种绝迹50年才能‘判死刑’。”

无论如何,长江水生顶级物种纷纷告急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长江特有鱼类已多年不见踪迹。

四种“水中国宝”近乎全军覆没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的一篇名为《世界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灭绝:保护濒危动物的经验教训》的论文预校样称:“估计2005-2010年长江白鲟已灭绝”。

论文通讯作者危起伟说,2003年之后,白鲟再也没有出现。

“这项研究自2009年就系统开展,并经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危起伟告诉记者。

白鲟是长江特有旗舰物种之一,因其吻部长状如象鼻,俗称象鱼。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形容白鲟体型巨大。加之白鲟性情凶猛,位于生物链顶端,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

白鲟是鲟鱼目匙吻鲟科两属两种之一,它的绝迹,意味着匙吻鲟科只剩下密西西比河匙吻鲟一种,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意义重大。

“不能排除还有个体存在,但白鲟失去繁殖功能、野外绝迹是不争的事实。”武汉大学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说。

“上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上游还有不少白鲟,80年代后期很快衰退,90年代后期只看到零星的个体。”曹文宣说,“白鲟消失已经17年了,我们很揪心。”

绝迹的不仅仅是白鲟。长江水生旗舰物种中仅有的四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乎全军覆没:白鲟、白鱀豚被宣布灭绝或功能性灭绝;野生长江鲟不足20尾,连续十多年未发现自然繁殖;中华鲟也已连续三年未发现自然繁殖。鲥鱼、鯮鱼已经绝迹,圆口铜鱼等一批特有鱼类多年未见。

长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

多位专家说,短短几十年间,长江里这么多“水中国宝”绝迹,说明前些年人类活动的影响太大了,长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

“酷捕滥捞,特别是电捕鱼是白鲟等物种绝迹的主要原因之一。”曹文宣说,一方面电捕鱼会直接电死白鱀豚、白鲟、江豚、中华鲟;另一方面,这些物种都是吃鱼的,酷捕滥捞使长江渔业资源大幅萎缩,体型庞大的白鲟等“吃不饱”,失去生存空间。

回想起2002年底对一头白鲟的抢救失败,常剑波至今惋惜不已。

他和其他几位专家开车千余里赶赴现场,但因为伤势太重,加上当时的救护条件不具备,受伤的白鲟在窄小的水池中撞壁死亡。

“如果这只白鲟抢救回来,借助克隆等现在日益成熟的技术手段,也许能将白鲟的物种保留下来。”常剑波感叹。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白鲟进行监测,将其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那时保护意识、措施都不到位,关于白鲟的专门科学研究和保护行动也并没有启动。

“目前来看,长江阻断对河川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更大”,常剑波说,“一定程度上讲,白鲟和长江鲟等河川洄游性鱼类被忽视了。”

危起伟认为:“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想办法保住剩下的濒危物种。”

加大生物“保种”力度

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实行暂定10年的常年禁捕。

危起伟提醒,全面禁渔要解决好数十万渔民的安置。“可借鉴林业系统公益林管理相关模式,变‘打鱼队’为‘护鱼队’和‘管江队’”,危起伟说,“这在妥善分流渔民的同时,还可以加大对环境和生物的保护”。

需要高度关注的是,禁捕之外,“保种”也尤为迫切。多位专家认为,中华鲟、长江鲟、江豚等顶级物种极度濒危,特别是中华鲟连续3年未发现自然繁殖,保护形势严峻。

“除了中华鲟、长江鲟、江豚等旗舰动物外,国家应建立科学系统的包括胭脂鱼、铜鱼等物种的‘保种’计划”,有专家告诉记者,“应加大投入,落实相关保护措施,以便适时重建它们的野外种群”。

常剑波说,科学研究表明,中华鲟等物种对光声敏感,目前唯一的中华鲟产卵场离城区过近。

“要极力控制人类活动带来的声光污染,同时探索给中华鲟开辟新的产卵场。”他说。

避免白鲟悲剧重演 灭绝风险评估要趁早

即时 | 2020-01-09 09:33

2020年,我们第一份对野生动物的动容,给了长江白鲟。

去年年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在线发表了一篇英文论文——《世界上最大淡水鱼之一灭绝:长江生物保护的教训和启示》。

论文指出,白鲟在2005年到2010年时已经灭绝。

一时间,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白鲟得到了大量关注,“白鲟灭绝”的话题在热搜上挂了一天。不过,很多媒体在配图时,还是错误地配成了长江白鲟的近亲匙吻鲟。毕竟,我们对白鲟太不了解,白鲟留下的影像也太少。

当一个物种被认定灭绝,除了哀悼和纪念,更需要的,是反思。

经模型计算认定白鲟灭绝

白鲟是长江流域特有的淡水鱼,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最大体长可达7米。它有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

它很古老。白鲟的脊椎很原始,全身大部分骨骼是软骨。化石研究表明,白鲟科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于晚侏罗纪。

白鲟的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前有上溯洄游的习性。

“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以后,白鲟的数量就已经明显减少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成友此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颁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鲟的保护级别就被列为“极危”。

为了寻找白鲟的踪迹,危起伟研究团队在长江流域进行了全流域捕捞调查。2017年,他们对考察流域进行了网格式采样,这样的调查每个季度各进行了一次,每次持续一到两个月。2018年,团队又主要在长江65个监测点及其附近展开调查。

此外,团队还搜集了所有关于白鲟的目击报告,包括论文、书籍、报告、新闻报道等,以及近几十年来科研机构保留的未发表的白鲟相关数据。综合这些信息,根据模型,团队计算出白鲟应该在2005年到2010年就已经灭绝。

危起伟说,一个种群,没有自然繁殖,又已经过了其正常寿命期限,其间没有任何个体被发现,即可以认定物种灭绝。

上一次见到白鲟幼苗,还要追溯到90年代初期。30年来,未发现白鲟有自然繁殖。人们不清楚白鲟的确切寿命,但估计其自然存活时间应该在30年左右。2003年,最后一尾野生白鲟的信号消失在追踪器中,而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危起伟说,白鲟灭绝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白鲟保护级别还未调整

不过,白鲟灭绝的消息并未官宣。

1月3日,IUCN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正式发布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级别调整。

目前,白鲟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级别依然是“极危”。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IUCN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并依据IUCN生存委员会的报告,编制全球范围的濒危物种红皮名录。在IUCN的标准中,全球物种的濒危等级,按照濒危程度由低到高分为无危、低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和灭绝。此外,还有“未评估”和“数据缺乏”两种评级。

根据定义,如果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灭绝。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或圈养条件下,或只作为被自然化后的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则认为这一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灭绝。极危,则指一个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即将灭绝的几率非常高。

物种濒危评级对物种保护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曾在论文中指出,由于资源有限,在实施濒危物种保护工程时,必须有的放矢,针对物种的濒危等级提出具体保护措施,确定保护投入的资源量;也要根据物种濒危程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濒危物种繁育中心,对这类物种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据了解,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价,一般是由主管部门(或组织)成立专门的评价委员会,对各物种濒危等级的申请报告进行科学评议。评价结果经主管者(部门)的最终通过并予以公布后,才能最终确定物种的濒危等级。

我国也有定期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其从生物本身生存状态出发进行评估。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针对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发布了评估报告。

当时的评估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由濒危上升为极危;鲥鱼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由濒危上升为极危。

还有很多鱼类处于灭绝边缘

白鲟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无法繁殖,水利工程切断了其洄游通道。

过度捕捞、高密度航运、栖息地消失和碎片化……这些因素共同将白鲟推向绝境。

对白鲟所有的实质性保护工作都是在2006年之后启动的,但根据危起伟团队的研究,可能早在2005年,长江白鲟就已经灭绝。

错过了关键的时间节点,就是永远错过。

其实,白鲟的人工繁育技术一直在储备中。此前,长江白鲟没有被人工养殖成功的案例,而近些年技术条件具备后,研究团队却再也没有捕获到活体长江白鲟。

王成友介绍,目前主流的人工繁育方法有两种,一为雌核发育,一为“借腹生子”,即鱼类生殖细胞移植。雌核发育是指用核失活鱼精子刺激鱼卵子,并诱导该卵核发育成个体的鱼类育种方法。白鲟的近亲是匙吻鲟,而匙吻鲟已经实现了人工繁育。如果有一条成年雌性白鲟,就可以用灭活的匙吻鲟精子刺激其卵子,进行人工催产。第二种方法,是把一种鱼的生殖细胞移植到另一种鱼体内,让另一种鱼的雄鱼和雌鱼产生前者的精子和卵子,让它生出带有白鲟所有遗传信息的“后代”。

但是,没有活体白鲟,一切技术储备成空。

教训是深刻的。

论文指出,应当对长江流域进行常规性周期性全面调查。在2017年到2018年的调查中,有140种鱼类没被采集到。但由于缺乏数据,研究团队无法判断这些鱼类的命运。从白鲟的悲剧也可看出,鱼群数量的变化对人类威胁的反应是滞后的,必须尽早采取保护行动。实际上,长江中许多鱼类已经身处灭绝边缘,评估它们的灭绝风险至关重要,而且应该尽快进行。对一些物种来说,保护它的时间窗口可能已经关闭。毕竟,当物种野外种群的繁衍不能维持其生存的最小种群数量时,灭绝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必须对那些多年没有被发现、多年没有自然繁殖或者种群数量大幅度急剧下降的鱼类种群优先开展保护,比如鯮、中华鲟等。

根据不同种群的生物和生态特点,采取相应保护措施,这是一场和物种灭绝速度展开的赛跑。

2020年起,长江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进入10年禁渔期。

白鲟的挽歌已经响起,但长江内其他同样稀少的野生水生生物的命运,还握在人类手上。

记者 张盖伦

白鲟灭绝了,为什么菜场有售 专家:这是美国匙吻鲟

即时 | 2020-01-05 13:10

白鲟灭绝了,为什么菜场有售

专家:这是美国匙吻鲟,和白鲟很相似

白鲟灭绝的消息,牵动着众多市民和读者的心。“新闻里说白鲟灭绝了,但为什么在菜场见到了它们的身影?”武汉市民胡先生给长江日报记者发来照片,照片中鱼的体型与灭绝的长江白鲟很相似,都有一个长长的嘴巴。

胡先生说,照片是上月15日在古田三路拍的,当时看到一家路边菜摊上有小贩在卖鱼,而鱼的品种并不常见,就随手拍了几张照片。白鲟灭绝的消息,让胡先生想起了之前拍的照片。他问:“这是白鲟吗?”

4日,长江日报记者向在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请教后得知,胡先生拍照的鱼确实和白鲟很相似。该所的两位博士刘飞、王熙看了照片后一致认定——“这是美国的匙吻鲟!”

白鲟与匙吻鲟,都是鲟形目铲鲟亚目匙吻鲟科下的物种。白鲟与匙吻鲟的亲缘关系很近,外形上也很相似,最大的区别就是白鲟的吻像圆木棍一样;而匙吻鲟的吻更扁平,像鸭嘴一样,因此匙吻鲟也被称为鸭嘴鱼。

专家介绍,匙吻鲟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缓慢流动水域。这种大型淡水鱼可以长到220厘米,重达90斤以上。匙吻鲟的名字来自其独特的吻部,呈扁平桨状,长度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匙吻鲟肉质鲜美,吻部富含胶原蛋白,营养丰富,是宴席佳肴。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我国1988年从美国引进,现已成功地人工育苗和推广生产。(记者 陈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