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新热点·专家来解读

截至2月9日24时,全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4万。

 资  讯 

【够科普】婴儿应该如何做好防护?看护人应该注意什么?

即时 | 2020-02-27 09:43

央视网消息(记者及玥 马烨 董淑云):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病原体,各年龄段人群均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免疫力,普遍容易感染。疫情当前,婴儿应该如何做好防护?看护人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给出建议。

【解“疫”】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还会再次感染吗?

即时 | 2020-02-27 09:42

患者痊愈出院后还会再次感染吗?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有没有风险?去理发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通过梳理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的回答和专家的权威解读,这些问题有了答案。

——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还会再次感染吗?

病人治愈后,重新感染的几率很小。如果出院后检测再次出现阳性结果,可能是因为试剂盒的敏感度不同造成的。一般来说,治愈患者的体内会出现抗体,重新再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去理发店理发,个人如何做好防护?

全程佩戴好口罩,理发过程中尽量避免与理发师聊天。顾客之间的座椅距离不低于1.5米。手接触店内物体表面后及时做好手部清洁消毒。

——孩子不舒服去医院看病,会不会有交叉感染风险?

家长不要因为害怕交叉感染,就不愿意带孩子去医院。儿童尤其低龄儿童,病情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明显变化,如果一味在家生扛,可能会耽误病情。就诊期间要做好孩子和大人的防护。若不是急症,可错峰就诊。

——最近一些商场陆续开业,人员密集的商场要如何做好防控工作?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定期清洁、消毒,对一些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增加消毒频次。商场门口开展体温筛检,商场内避免聚集活动。从业人员和顾客在商场内要佩戴口罩,交流时保持距离。

——在不同场所不同情境下,如何正确消毒?

隔离病区、病人住所应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医院、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物体表面要增加消毒频次。高频接触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应加强清洁消毒。垃圾、粪便和污水要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个人须做好手卫生。(文案/王莹 制作/汪亚)

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假阴性率为何这么高

即时 | 2020-02-26 10:32

本报记者 张 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关于核酸检测假阴性率过高的话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有报道称,以荧光定量RT-PCR作为检测手段的新冠病毒检测的阳性率目前仅有30%—50%,导致奇高的假阴性率。

导致假阴性率发生的原因很多。2月22日,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发育生物学与遗传学教授赵庆顺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指出,依据有关机构发布的指南,核酸检测前需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56℃灭活,这极有可能使新冠病毒核酸被降解,从而导致不能被正常检出,最终提高了假阴性率。该研究成果《病毒核酸提取前的高温灭活过程显著降低可检出病毒核酸模板量》,已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平台预发布。

56℃灭活可能导致病毒核酸被降解

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因此,科研人员的目标是在患者身上找到新冠病毒的RNA。这也是临床诊断金标准。

目前,临床检测主要采用荧光定量RT-PCR试剂盒检测。该方法是将标本中的特定RNA序列逆转录后进行扩增,经过30次以上扩增后,病毒基因片段达到一定数量即可进行可视检测。

“理论上,哪怕模板只有1个病毒,就有可能被检测出来。”赵庆顺说,科研实践中,在模板(病毒)量大于100个的情况下,扩增结果就会非常稳定。

但是,赵庆顺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教学视频,不禁心生疑虑。该视频由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制作。视频3分08秒至3分40秒显示:在制备核酸模板前,需将采集到的样品在56℃条件下进行30分钟病毒灭活。

记者在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发布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实验室检测的生物安全防护指南(试行第一版)》中也看到:核酸扩增前,可以对标本先行消毒。包括56℃孵育30分钟,加蛋白酶K。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毒核酸检测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需将样品56℃孵育至少45分钟或更高温度进行灭活。

记者通过采访确认,绝大多数检验医师均按照上述规范,进行56℃条件下时间不等的病毒灭活,然后才制备核酸模板。

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病毒RNA极易被核糖核酸酶降解,因为这种酶在60℃时活性最高。核糖核酸酶来自两方面,一是样本细胞内,二是采集、保存、运输过程中的外来污染物。

进行灭活处理是出于生物安全的考虑

“进行灭活处理是出于生物安全的考虑,保护从事检测的工作人员不被病毒感染。”赵庆顺说。

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对标本进行灭活处理。

北京协和医院制作的教学视频以及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发布的《防护指南》和《专家共识》,依据正是来自国家卫健委相关文件,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三版)》等。

但是,记者查询了国家卫健委相关文件,其对于病毒灭活的具体方法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只是笼统地要求:感染性材料或活病毒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后进行的核酸检测。

赵庆顺进一步查阅了美国疾控中心、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华大基因发布的核酸检测说明,也未发现56℃灭活这一步骤。

病毒核酸降解对检测结果影响究竟有多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人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泾渭分明:

来自疾控部门、中国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相关医院检验医师的看法是,不会对检测结果有太大的影响。而赵庆顺等专家认为,核酸提取前对人体样品进行高温杀毒处理,可能是导致新冠病毒核酸检出假阴性率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庆顺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一种冠状病毒,来自活疫苗)为模型开展了高温灭活对病毒可检出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保存在普通等渗溶液(Hank’s液)中的样品经56℃孵育30分钟,导致样品中可检出的冠状病毒模板减少一半,如果以92℃孵育5分钟,则可检出的冠状病毒模板损失96%以上。

“理论上,不排除新冠病毒的目标RNA片段在56℃以上高温灭活中不易被降解的可能。”赵庆顺坦言,“但我宁愿自己的判断是错的,也不希望因为某个细节考虑不周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

另外,不同品牌的样品保存液,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赵庆顺在实验中发现,在56℃30分钟条件下,采用南京诺唯赞研发的R503保存液存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样品时,病毒核酸的可检出量是对照组(Hank’s液)检出量的3倍;而如果是92℃5分钟灭活,则检出量是对照组的42倍。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成彬教授在撰文回应核酸检测假阴性率较高现象时也指出,不同提取试剂对最后提取到的核酸数量和质量可能存在差别,从而直接影响检测结果。他建议,对于某些高度疑似病例,或检测结果难以确定的病例,建议用2种以上试剂进行检测、验证。

“假阴性意味着漏检,不仅会导致临床中对疑似患者不能快速确诊,而且会使漏检者成为潜在的病毒传染源。”赵庆顺为此提出建议,一是尽量使用无核糖核酸酶污染的样本采集管,二是将标本放置在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高温灭活损坏的样品保存液中,从而确保样品RNA从保存、运输到高温灭活等得到全程保护,尽最大可能保证用于临床检测的核酸质量,减少病毒核酸可检出模板在核酸提取前的人为损坏。

【防疫科普】生命接力!关于捐献血浆的疑问和事实

即时 | 2020-02-26 10:31

编者按:

康复者捐献的血浆立功了!日前,4名新冠肺炎患者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公卫中心痊愈出院,其中一名危重型患者使用了“恢复期血浆治疗”法,他所使用的血浆来自湖南首例捐献血浆的新冠肺炎康复者。

那么,康复者血浆为什么能治疗新冠肺炎?捐献血浆会否影响治愈患者的身体健康?采集血浆和平时献血有哪些区别?

疑问: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为什么能治疗新冠肺炎?

事实:

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康复后,体内会产生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可有效杀灭和清除病毒。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前提下,采用血浆治疗是一种探索性的治疗,恢复期血浆可以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

疑问:血浆治疗临床应用效果如何?

事实:

从部分重症患者治疗情况看,患者接受治疗12至24小时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主要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淋巴细胞比例上升等重点指标全面向好,临床体征和症状均开始好转。具体治疗效果还在观察。

疑问:血浆治疗是否适合所有患者?

事实:

血浆治疗主要对于重症病人有效果,对垂危病人效果非常有限。在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情况下,借用康复的病人血浆是最后一道防线。血浆治疗适合免疫力低下、炎症风暴发生前的患者,不建议轻症患者使用。

疑问: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的血浆,会影响治愈患者的健康吗?

事实:

只要病人恢复了,达到了出院隔离的标准就可以采集血浆。采集血浆不会影响健康,但献血浆者需要经过医师的评估,是否适合捐献血浆。

利用全自动单采血浆机,仅采集人体血液中的血浆成分,而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回输给献血浆者,对本人影响很小。一般献血浆后1-2小时血容量就会得到恢复。采集200-300毫升血浆,病人一到两周以后血浆就完全恢复到原来的情况,对身体伤害非常小。

疑问:采集血浆和平时献血有什么区别?

事实:

一是采集对象不同,此次要求新冠病毒感染后痊愈的患者(符合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只有这样的患者血浆里才有中和抗体,可以达到有效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作用。

二是仅采集血浆,通过全自动单采血浆机采集,而平时献血常常是采集全血。

三是除常规检测乙肝、丙肝、艾滋和梅毒等传染病指标外,还需要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阴性才能献血浆。同时有条件的单位要检测新冠病毒的抗体,中和抗体滴度越高,救治效果越好。其他和平时献血没有区别。

疑问:治愈后多长时间可以捐献?还有哪些要求?

事实:

原则上,康复者出院两周以后,确认体内没有新冠病毒,可捐赠400mL左右血浆用于临床治疗。理想情况,要求康复者年龄18-55周岁,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没有乙肝等传染病,血糖血脂等指标正常。

恢复期血浆可以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希望各位恢复期的病人积极贡献血浆,为救治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做一份贡献。

让爱传递、让生命接力!

(光明网记者战钊整理,综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华社、光明网)

疫情期间到医院就诊该如何正确防护?

即时 | 2020-02-26 10:30

编者按:疫情期间,有的人生病了,但是对要不要去医院却感到纠结。特殊时期,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怎样避免交叉感染,做到安全就诊呢?来看看人民健康小编为您准备的科普小知识,大家共同打响防疫“阻击战”。

到医院就诊如何正确防护?

专家提醒,患者到医院就医,一定要戴口罩。到一般门诊就诊,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如果去发热门诊,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尽量乘坐私家车或出租车、网约车就医。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也表示,去了医院以后千万不要乱摸,特别是电梯等公共区域。她介绍了一个小窍门,“可以带上纸巾,按电梯时,用纸巾包住手指按,按完电梯马上扔掉。”回家后一定要好好洗手。

有人担心,去过医院会不会成为密切接触者?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说,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病人近距离接触的人,才算密切接触者。

此外,《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众防护问答》提出,目前发热患者有专用通道,疑似或确诊患者有专门的隔离区域,因此去医院看病接触到感染者的机会并不会显著高于其他相对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患者仅去医院看病并不会成为密切接触者。

粪便里可以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医院的厕所还能用吗?王贵强表示,目前还没有证据说明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仍是主要传播途径。只要戴口罩、勤洗手,就不需要过度担心,医院的厕所同样可以放心使用。

慢性病稳定期的患者可减少去医院就诊

专家提示,对于急症或危重症患者,仍需到急诊尽快就医,注意做好防护。对于慢性病稳定期的患者,则尽可能减少去医院就诊,可以线上咨询。同时为减少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次数,近日多地相继出台政策措施,适当增加慢性病患者单次开药药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目前该医院最多可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等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一次性开三个月的药。若患者是老年人,家人还可持其身份证、医保卡等证件代为开药。

也有不少患者在疫情出现前就约好了相关手术,王贵强建议,若是针对白内障等病情发展缓慢的疾病的择期手术,患者可与主治医师商量将手术时间延期到疫情之后。

那么,需要每周或每月定期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该怎么办?由北京协和医院组织编写、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众防护问答》提示,对于强需求的治疗安排,如患有恶性肿瘤需要定期静脉输液化疗治疗的患者,在经治医生评估风险后,接受医院安排及时入院完成化疗治疗,入院期间配合病房安排做好个人防护。

对于患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情稳定、定期应用生物制剂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可考虑在经治医师指导下,短时期改用口服治疗方案,或适当延长给药间隔,必要时再回医院接受治疗。

有轻微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去发热门诊吗?

不少人出现了轻微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却害怕去发热门诊会被隔离或交叉感染,对此王贵强强调,特殊时期,为保证患者和他人的安全,一般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需要先经过发热门诊筛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方可根据情况到门诊就诊。只有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患者才需要进行隔离观察。

《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众防护问答》提到,如无流行病学史,单纯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而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都不太明显,也可能是普通感冒,年轻患者、无基础病人群,可暂居家观察。

一旦发热症状加重或呼吸困难加重,尽早到发热门诊就医;年长患者或有基础病人群,建议尽快就医。

此时冬春交替,气候乍暖还寒,也是流感高发季,流感多以高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可有畏寒、寒战,多伴有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此类患者,需要到发热门诊进行筛查。

这3种情况需立即就医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指出,有这3种情况必须马上就医。

一是内科急症,比如说老年人,因为现在是冬春交替之季,温差较大,既往有糖尿病或者有冠心病基础的人很容易诱发心梗,危及生命。如果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人突然出现心慌、头晕、胸闷等,一定要马上就医。

二是外科急症,如急腹症,如果突然肚子痛、又涨又硬、拉不出大便等,就要小心了。这很容易出现重症胰腺炎或者肠穿孔,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如果突然出现这一类突发的肚子剧痛问题,一定要立即去医院。

第三种是儿童发烧。这个时期病毒比较活跃,容易出现各种呼吸道疾病或者手足口病等,最明显的临床表现就是发烧。如果孩子发烧,如何判断要不要去医院呢?主要看两点,一是吃东西,二是精神,如果孩子精神好,吃东西没问题,就可以自己在家吃退烧药,通过用温水擦身擦脸、多喝水、网上问诊等措施处理。因为病毒感染大多是自限性的,熬过这个阶段就没问题了。但如果孩子发烧超过39℃,精神不好,不好好吃饭,连平常最喜欢看的动画片都不看了,那这个时候就必须去医院了。

“因为儿童的疾病发展很快,担心发展成脑炎,一旦发展为脑炎,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或者危及孩子的生命,必须立即就医。”李粤平说,除了这三种情况,其他的都不用着急去医院,很多医院都开设了网上问诊,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人民健康综合自新华网、广州日报)

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需自我调适摆脱心魔

即时 | 2020-02-24 10:30

罗国金 洪建国 本报记者 张 强

近日,网络上传言“某医院有确诊病人出逃”,引起广泛关注。随后,此传言被证实为谣言。

虚惊一场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心理压力的关注。

必须承认,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在等待确诊的日子里,不仅要承受着身体的不适,还要承受心理上不确定感和恐惧感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那么,疑似患者心理压力的表现有哪些?他们应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

为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心理专家崔展宇。

记者:大疫之下,我们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那些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那么,疑似患者的心理压力会有哪些表现?

崔展宇: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可能会产生很大心理压力,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身心表现,主要包括认知、情绪、生理、行为四方面。

认知方面看,不确定感是疑似患者最大的心理特征,怀疑自己是否已经被感染、能不能康复。灾难化的想法也会不由自主地闯入脑海,变得偏执和绝对化;容易将其他人的正常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变得多疑、敏感,容易较真,甚至产生羞耻感;注意力不集中,反复回忆自己过去的一些细节;也会过度地自责,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行为,才导致了自己的生病和被隔离。

情绪方面看,强烈的不确定感会让患者感受到巨大的焦虑和恐惧,对生命安全的忧虑,对死亡的恐惧,对健康、家庭、财产和工作的过分担忧;对突如其来被隔离、人身自由受限制,感到慌张、不知所措;对可能被感染、已经被隔离的愤怒、抱怨、沮丧、孤独和被抛弃。

生理方面看,焦虑和恐惧容易让人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躯体感受上,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使身体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甚至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体温升高、便秘、尿频、失眠等症状。

行为方面看,对身体感受的过分关注,如每天多次测量体温;即使检验结果为阴性,仍旧担心或坚信自己已感染,反复要求医学检查;拒绝检查和治疗,不愿意配合医生的工作;对家人、医务工作者过分苛责;或是过分依赖家人、医生;容易发脾气、出现冲动行为,表现为谩骂、攻击他人。

记者:当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出现哪些心理问题时,必须要主动寻求精神心理科的专业帮助呢?

崔展宇:在疑似病情的影响下,患者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比如,疑病。疑似患者在核酸检测和肺CT检测结果均正常的情况下,仍然因为存在与新冠肺炎相似的症状,担心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要求反复就医检查,尽管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且医生做出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顾虑。

急性焦虑发作。疑似患者可能突然发作紧张、胸闷、心慌、窒息感、濒死感和失控感,突如其来、不可预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半小时。

广泛性焦虑。以持续存在的、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和担心,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如心跳加速、出汗等)和过分警觉,担心各种事情会出现糟糕的结果,担心自己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担心自己即使治愈后也会出现后遗症,整日惶恐不安。

当这些症状严重时,建议主动寻求精神心理科的专业帮助。

记者:被确定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无疑会对心理和生理造成很大冲击。那么,如果自己疑似感染新冠肺炎该怎么办呢?

崔展宇: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做好防护,就近求医;遵从医嘱,配合检查、隔离,并尽量保持正常的饮食和睡眠,适当地运动和娱乐。

保持理性思维。虽然适当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但是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理性思维。收集权威机构发布的资料,了解疾病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掌控感,保持心理稳定。但同时,对网络信息的关注,自己要设置一个适当的频率,与网络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情绪调节、自我解压。可以通过倾诉、哭泣、运动、听音乐等合理渠道表达宣泄,给自己一些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我们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很多时候是由那些不由自主闯入的灾难思维引起的,比如“我被传染了,会不会死?我的家人怎么办?”这时候,可以问问自己,这样的想法符合现实吗?支持和反对这些想法的证据是什么?除了能想到的灾难化结果外,还有其他可能和解释吗?而调整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也会改善情绪。

保持友善互助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很重要。充分利用人际资源,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外界保持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获得外界的心理支持与鼓励,保持放松状态。

不过,当自我调节无法改善负面情绪,并影响到睡眠和饮食时,建议寻求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对抗新冠病毒,防护干货来了

即时 | 2020-02-24 10:29

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空气传播都属于经呼吸道传播,防范的方法也一样——疫病流行期间,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室内经常通风,同时戴好口罩、戴对口罩,就能有效避免病毒经呼吸道感染。

本报记者 崔 爽

新冠病毒如何传播?弄清这个问题是防护的前提。

可它异常狡猾,疫情暴发至今,病毒传染快、难防控、潜伏期长,被医生们叫做“流氓病毒”。不同传播途径导致传染的传闻甚至引发了恐慌。

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强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详解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防护措施。

科技日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还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秦川:是的,主要是因为病毒经空气中飞沫传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人体感染,经呼吸道途径感染的病毒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疏于防护不经意间就容易大范围感染。

科技日报:近日,有报道说,该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大众对气溶胶的概念比较陌生,甚至引起恐慌。到底什么是气溶胶呢?

秦川:其实气溶胶不神秘,它是悬浮在空气中大小为0.001—100微米的固体或液体小粒子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是空气的一种物理状态。因为处于这个大小范围内的颗粒不易沉降,所以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以作为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载体而传播疾病。

科技日报:那么,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

秦川:最近几天,出现了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说法。由于大多数人对气溶胶不是十分了解,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2003年SARS期间就有气溶胶传播的说法,并在相关医院进行了气溶胶传播研究,在医院内部一些区域(病房区、病房阳台、内走廊、护士站、排风扇和清洁区等)的空气中有SARS-CoV RNA的检出,但没有检测到活的病毒。

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经,科学家在实验室开展了小鼠实验,证实经近距离直接呼吸道和密切接触最易受感染,而经气溶胶途径难以在短时间内吸入足量病毒,因而一般在空气流通情况下而非极端高浓度时,被气溶胶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科技日报:飞沫和气溶胶传播有何不同?

秦川:飞沫传播强调感染者呼吸道中飞出的液滴,直接被近距离接触者吸入呼吸道而感染。由于飞沫直径较大,在空气中会很快下沉,通常是指近距离传播的意思。

气溶胶传播,理论上是讲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气溶胶进行远距离传播,能达到数十米,乃至数百米,远远超过飞沫的传播距离,通常是指远距离传播的意思。

病毒能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主要取决于它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感染能力和病毒浓度。但是,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载有病毒的气溶胶会被稀释,感染发生的几率极低。

科技日报:在不清楚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的情况下应如何防护?

秦川:通俗讲,不管是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空气传播都属于经呼吸道传播,防范的方法也一样:疫情流行期间,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室内常通风。另外,只要我们戴好、戴对了口罩就能有效避免经呼吸道感染。

除了有效佩戴口罩预防呼吸系统的感染和传播外,其他途径的传播方式也应引起重视,如经手抠鼻孔、揉眼睛、抹嘴巴等间接呼吸道、眼结膜、消化道传播等。防护最有效的方法是注意手卫生,不仅饭前便后要洗手,去过公共场所、触摸过公共用品后也要洗手,卫生部门强调的勤洗手就是指这个意思。

科技日报:有报道说,新冠病毒有粪口传播的风险,您怎么看传染病特别是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

魏强:人类传染病主要通过三大自然途径在人群中感染、传播。

第一种是经消化系统传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粪口传播。习惯上也将这类病原归为消化系统病原,如霍乱、痢疾、沙门菌腹泻等等。这类病原相对好控制,只要保证经口的东西是干净的就没问题了,如将食品加热充分、饮用洁净水,不乱吃等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经血液、体液、黏膜(鼻腔、眼结膜、口腔等)系统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等。

第三种途径是经呼吸系统传播。经呼吸系统传播的病原最难防范,因为我们不能不呼吸。病原体会选择最大机会、最有效的途径侵入机体,因此,很多病原体具有多途径传播的能力,如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又有推测(尚未明确)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甚至眼结膜途径传播。其实,人体各系统也是相通的,病毒只要接触到有效部位,如气道、消化道、伤口等,就有机会侵入。一旦进入机体后,病毒就会在它最合适的部位繁殖,造成相应系统的疾病。

科技日报:如何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

秦川:口罩大体上有三种,包括N95/K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及普通口罩。适合的口罩能有效阻挡病原飞沫的吸入,减少甚至避免经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机会。

我们应该根据身处环境选择口罩。在医疗救护、病原检测、病原研究等场所,应该佩戴阻挡效果好的N95/KN95或医用外科口罩,它能充分有效阻挡携带病毒的飞沫吸入。在普通场所,我们可以佩戴普通类型的口罩,它的防护效果虽然不如专业口罩,但也能阻挡粒径大些的病毒飞沫和粉尘,同时也能起到鼻腔黏膜保湿作用,不利病毒入侵。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戴口罩不是越多越好,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果佩戴多层口罩,导致呼吸费力,变为口式呼吸,使得口罩变湿增厚,容易导致口罩侧漏,反而起不到防护的效果。同时,呼吸受阻会引起乏氧呼吸,危害健康。

一次性口罩不能长时间反复使用,因外表层积累了大量尘粒,会增加病毒聚集的风险。还要注意,临时摘戴口罩时,不能里外戴反了,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增大了风险。

此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已经患病的人员一定注意,不能佩戴阀门式N95/KN95口罩,因是单向向外排气,病原会通过阀门向环境中释放。

什么时候戴口罩也是有讲究的。原则上讲,传染病流行期间与人近距离接触时应戴口罩。在空气不流通或车站、机场、地铁、医院、影院、楼内、市场、庙会等人员易于聚集的公共场所,一定要佩戴口罩。另外,有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或活禽出现的地方一定要佩戴口罩。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空旷的大街上、人员稀少的公园内也有不少人戴着口罩。其实大可不必,病原在空气中很快会被冲散,有些对紫外线敏感的病原几分钟内便被灭活。在这种场合,我们就不需要佩戴口罩了。

另外,口罩也有有效期。一个是产品要求的有效期,一个是使用的“有效期”。口罩主要是通过物理屏障起到拦截飞沫等尘粒的作用,效果越好的口罩,气密性越强,戴着有“憋气”的感觉,如N95/KN95或医用外科口罩。口罩戴过一段时间后湿气很大,说明通透性受阻了。当我们喘不过气时,意味着口罩失效了,该换了。

疫情期间孩子应该如何接种疫苗?北京市疾控中心答疑

即时 | 2020-02-24 10:28

人民网北京2月23日电(记者 鲍聪颖) 今天下午,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疫情期间,做好孩子接种疫苗过程中的防护很重要,每一步都需要格外注意。接种当天应测量体温,确认儿童健康状况,如出现体温≥37.3℃、严重湿疹、腹泻等情况,请不要前往预防接种门诊,另行预约接种时间。

庞星火介绍,尽管昨日北京市无新发新冠肺炎病例,10天来保持病例新发个位数,儿童疫苗接种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接种前

1、医疗机构要保持接种门诊环境清洁、加强必要的通风。接种室应做好消毒并增加消毒频次。

2、为避免等候时间过长、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接种前家长可拨打预防接种证上预留的联系电话进行预约,并主动如实告知儿童近期旅居史及孩子的身体状况。实施错峰预约。接种机构要合理安排接种人数,减少人群密集度。做好接种环境的疏导工作。

3、接种当天应测量体温,确认儿童健康状况,如出现体温≥37.3℃、严重湿疹、腹泻等情况,请不要前往预防接种门诊,另行预约接种时间。

4、接种当天应给儿童穿宽松且容易穿脱的衣服,家长必须佩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

二、接种期间

1、儿童及其家长应按照预防接种门诊要求,测量体温后方可进入门诊。

2、在接种门诊内应与其他儿童及家长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3、协助登记台工作人员核对相关信息,如实提供近期健康情况。

4、接种中要尽量注意儿童保暖,接种完成后尽快为儿童穿好衣服。

5、接种后,应在门诊指定区域观察30分钟后离开。

6、接种单位的医务人员接种时及提供服务时应配戴医用口罩,勤洗手。对于接种单位环境经常被人群触摸的部位(如门把手,电梯间等)要加强消毒。

三、疫情流行期间免疫规划疫苗推迟接种的建议

以下建议仅适用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

1、卡介苗:4周岁之前的任何时间完成接种均有效。

2、乙肝疫苗:建议12月龄之前完成三剂次接种,每剂次间隔至少28天,超过12月龄接种同样有效。

3、脊髓灰质炎疫苗、白喉和破伤风联合疫苗:建议最好按照免疫规划程序完成三剂次基础免疫,但12月龄之前任何时间完成三剂次均有效,每剂次间隔至少28天。

4、A群流脑多糖疫苗:建议最好按照免疫规划程序完成,但12月龄之前任何时间完成两剂次接种均有效,每剂次间隔3个月。

5、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联合疫苗:

建议最好按照免疫规划程序完成,但12月龄之前任何时间完成一剂次接种均有效。

6、乙脑疫苗、甲肝疫苗:建议最好按照免疫规划程序完成,但24月龄之前任何时间完成一剂次接种均有效。

“有关孩子的接种方面的问题。建议家长咨询一下负责孩子接种的社区服务中心或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机构。”庞星火说。

【防疫短视频】正确洗手姿势你掌握了吗

即时 | 2020-02-24 10:27

image.png

点击图片看视频

第一步:掌心对掌心搓擦;

第二步: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

第三步: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第四步:两手互握互搓指背;

第五步: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

第六步:指尖在掌心中搓擦;

第七步:清洗手腕至小臂前端。

制作团队:

监制:李丹 阮盛铁 武国平

制作:王旭 陈佼娇 逯成业 王梓莉 薛腾 云霄

【防疫科普】消毒剂会诱发哮喘吗?居家哮喘患者如何防护?

即时 | 2020-02-24 10:25

光明网“防疫科普”本期专家:

上海长海医院主任药师王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管药师严郁

问:喷洒消毒剂会诱发哮喘吗?

答:有可能会诱发哮喘。

新冠病毒袭来,让千千万万的人们改变了生活方式。勤洗手、戴口罩、定时通风和消毒,都成了老幼皆知、妇孺共守的日常习惯。然而,在全社会都特别重视环境消毒、空气消毒的过程中,消毒剂可能会成为有些哮喘患者的诱发因素。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哮喘患者多数都属于过敏体质,他们对环境中某些特定的过敏原产生超敏反应,有时候就表现为哮喘的急性发作。

常用的消毒剂产品按照成分可分为9种: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环氧乙烷、双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其中有许多带有刺激性气味,特别是浓度过高、喷洒过于密集时,容易刺激皮肤粘膜或诱发咳嗽、哮喘。

因此,应该按照各种消毒剂的说明书正确使用消毒剂;喷洒消毒剂不应正对着人喷洒;如果哮喘患者对某种消毒剂特别敏感,可尝试换用其他类别的消毒剂。一旦诱发哮喘,一定要及时应用迅速起效的哮喘症状缓解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并尽快脱离诱发环境。

问:正值冬末春初换季时分,居家哮喘患者如何做好防过敏准备?

答:1、寻找生活中过敏原并制定避免接触过敏原的措施:常见过敏原包括但不限于:尘螨、花粉、吸入烟、尘、汽油、油漆等气味、冷空气、真菌、猫、狗毛和皮屑、蟑螂和食物过敏原,如牛奶、花生、坚果、鸡蛋、鱼虾等;

2、警惕药物过敏,如常见药物阿司匹林等也可能诱发过敏。居家哮喘避免自行加用药物;

3、应注意目前常用的消毒剂也有诱发过敏可能,应注意正确使用;

4、为避免尘螨等过敏,居家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清洁,床品和衣服要勤洗勤换,保持干净。

问:疫情期间,居家的哮喘患者如何自我防护?

答:1、一定要规范用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改剂量,注意正确使用吸入装置。有问题建议使用专业正规网络医疗平台咨询;

2、定期清点药物库存,病情平稳者如有需要,建议一次性去医院适当多补充药品以减少此间就医频次;但如病情持续恶化,不能控制还是建议做好防护,必要时及时就医;

3、过敏是哮喘常见诱因,应寻找过敏原并做好防过敏措施;

4、避免自行加用药物,注意药物过敏。消毒剂也可能诱发过敏应注意正确使用;

5、避免感冒,居家时小心通风过度而导致感冒,注意保暖。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床品和衣服要勤洗勤换保持干净;

6、建议戒烟,因香烟中化学品及烟雾会刺激呼吸道;

7、建议适当和适量运动锻炼心肺功能,增强自身抵抗力。

(整理/战钊 鸣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委会)

【够科普】疫情期间想去逛商场该咋做防控?

即时 | 2020-02-24 10:23

央视网消息:最近有部分地区商场已经陆续开业,作为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疫情期间该怎么做好卫生防控工作?2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进行了解答。

一是商场应该建立防控制度,提高从业人员和顾客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和监测,如果出现了可疑症状应该及时报告、及时就医。建议在商场内设立一个应急区域,出现疑似症状人员时可暂时隔离,根据相关规定再行处理。

二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定期清洁、消毒,并做好记录,对一些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要增加消毒频次。商场门口应当开展体温筛检,体温正常者才能进入。商场内应该尽量避免组织聚集活动,视情况适当控制顾客流量。

三是从业人员和顾客在商场内都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交流时包括提供服务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触摸商品、公共设施或者乘坐电梯后,以及用餐前都要及时做好手卫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够科普】“流调”是什么?“流调”专家如何判定密切接触者?

即时 | 2020-02-24 10:21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汝希 韩雪 马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常常听到“流调”这个词,“流调”到底是什么意思?“流调”专家是如何开展现场调查的?公众又该如何配合?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作出了解释。

新冠肺炎病人再次感染可能性极低

即时 | 2020-02-24 10:20

本报记者 付丽丽

近日,成都市一出院患者再次出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消息在朋友圈广为传播。据报道,成都市卫健委宣传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证实此消息,该患者此前出院时各项指标已符合当时采用的诊断方案要求。目前该患者已被重新收治。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这病毒真是太狡猾了,不愧是流氓病毒。”有网友说。但更多的是不解和担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治愈后还会再感染复发?

或体内存留病毒 出院时未检测到

“理论上存在再感染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极有可能是患者体内存留有病毒,出院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检测出来。”南方医科大学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赵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赵卫表示,从报道看,该患者于2月10日出院,符合当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出院标准,即连续两次、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核酸检测为阴性。现在又检测为阳性,极有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患者已经痊愈,从外在看没有症状,但体内可能还留存有病毒,只是数量很少,所以没有检测出;二是患者体内病毒数量并不少,超过了检测下限,但由于采样或检测过程中的失误,致使检测出现假阴性。当然目前采用的核酸检测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情况,具有系统误差导致的可能性。

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雷学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生类似情况的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检测标本的差异,按照第五版诊疗方案,出院病人是对上呼吸道鼻咽拭子进行检测,这在患病初期是合适的,随着病情后期发展,病毒在下呼吸道标本里检测到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所以,新版诊疗方案对出院标准进行了修正,把下呼吸道肺泡灌洗液的标本检测作为出院标准。

雷学忠也认为,该患者再次出现阳性,更大的可能性是病毒持续、少量的存留,导致的一种延续状态。

“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虽然患者已经痊愈,没有症状,但病毒依然可以在体内留存和排出,具有传染性,而且时间还很长,可以达数月之久。”赵卫解释,但新型冠状病毒是不是可以在人体内长期留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至于人们比较担心的痊愈后会不会再次感染,赵卫表示,这种可能性极低。因为一旦痊愈,人体内就有了针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力,所以再次感染的几率很小。但也有些病毒,像丙肝病毒,特别容易发生变异,使人体的免疫保护追不上其变异的速度,即会发生患者痊愈后,原有免疫力不能应对变异的病毒,有效保护人体,会发生再次感染的现象。“但目前看,新冠病毒应该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患者来源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它还是很稳定的。”赵卫强调。

如仅是个案 公众大可不必恐慌

“目前发现的这一情况还要继续研判。如果只是个案,公众大可不必恐慌,而且就此判断当前防治方案是不是需要改变,也为时尚早。”赵卫说。

赵卫表示,如果在更多的治愈人群中发现这种现象,那就要考虑诊疗救治方案的变更,比如是不是要增加核酸检测的次数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权威专家也表示,他们一直在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原,科学认知仍在不断完善,具体原因还要进一步研判。

但事实上,他们在修订第六版诊疗方案时已考虑到这种潜在的风险。在出院后注意事项中,特意增加了以下内容:“患者出院后,因恢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其它病原体风险,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等。”

雷学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他们现在对出院标准要求更加严格,“比如由原来的连续两次检测为阴性才满足出院标准,现已增加至3次”。

同时,他也提醒公众,不必对此过于紧张,该病例尚属极少数,即便再次检测出阳性,但从疾病表现来说,也不是很重的类型。只要通过进一步的隔离、处理,这类病人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

专家称新冠肺炎病人再次感染可能性极低

即时 | 2020-02-24 06:38

出院后核酸检测又呈阳性,专家称——

新冠肺炎病人再次感染可能性极低

近日,成都市一出院患者再次出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消息在朋友圈广为传播。据报道,成都市卫健委宣传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证实此消息,该患者此前出院时各项指标已符合当时采用的诊断方案要求。目前该患者已被重新收治。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这病毒真是太狡猾了,不愧是流氓病毒。”有网友说。但更多的是不解和担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治愈后还会再感染复发?

或体内存留病毒 出院时未检测到

“理论上存在再感染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极有可能是患者体内存留有病毒,出院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检测出来。”南方医科大学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赵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赵卫表示,从报道看,该患者于2月10日出院,符合当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出院标准,即连续两次、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核酸检测为阴性。现在又检测为阳性,极有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患者已经痊愈,从外在看没有症状,但体内可能还留存有病毒,只是数量很少,所以没有检测出;二是患者体内病毒数量并不少,超过了检测下限,但由于采样或检测过程中的失误,致使检测出现假阴性。当然目前采用的核酸检测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情况,具有系统误差导致的可能性。

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雷学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生类似情况的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检测标本的差异,按照第五版诊疗方案,出院病人是对上呼吸道鼻咽拭子进行检测,这在患病初期是合适的,随着病情后期发展,病毒在下呼吸道标本里检测到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所以,新版诊疗方案对出院标准进行了修正,把下呼吸道肺泡灌洗液的标本检测作为出院标准。

雷学忠也认为,该患者再次出现阳性,更大的可能性是病毒持续、少量的存留,导致的一种延续状态。

“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虽然患者已经痊愈,没有症状,但病毒依然可以在体内留存和排出,具有传染性,而且时间还很长,可以达数月之久。”赵卫解释,但新型冠状病毒是不是可以在人体内长期留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至于人们比较担心的痊愈后会不会再次感染,赵卫表示,这种可能性极低。因为一旦痊愈,人体内就有了针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力,所以再次感染的几率很小。但也有些病毒,像丙肝病毒,特别容易发生变异,使人体的免疫保护追不上其变异的速度,即会发生患者痊愈后,原有免疫力不能应对变异的病毒,有效保护人体,会发生再次感染的现象。“但目前看,新冠病毒应该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患者来源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它还是很稳定的。”赵卫强调。

如仅是个案 公众大可不必恐慌

“目前发现的这一情况还要继续研判。如果只是个案,公众大可不必恐慌,而且就此判断当前防治方案是不是需要改变,也为时尚早。”赵卫说。

赵卫表示,如果在更多的治愈人群中发现这种现象,那就要考虑诊疗救治方案的变更,比如是不是要增加核酸检测的次数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权威专家也表示,他们一直在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原,科学认知仍在不断完善,具体原因还要进一步研判。

但事实上,他们在修订第六版诊疗方案时已考虑到这种潜在的风险。在出院后注意事项中,特意增加了以下内容:“患者出院后,因恢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其它病原体风险,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等。”

雷学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他们现在对出院标准要求更加严格,“比如由原来的连续两次检测为阴性才满足出院标准,现已增加至3次”。

同时,他也提醒公众,不必对此过于紧张,该病例尚属极少数,即便再次检测出阳性,但从疾病表现来说,也不是很重的类型。只要通过进一步的隔离、处理,这类病人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

本报记者 付丽丽

【防疫小帮手】防疫不放松,这五点还须牢记

即时 | 2020-02-23 21:58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无数"逆行者"依然奋斗在一线,全体中国人始终众志成城不松劲,经过艰苦努力,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以下五点还须牢记。

认准官方权威消息,莫信谣!

 

不聚会、不扎堆,莫侥幸!

 

配合检查听指挥,莫放松!

 

理性采购食品药品,莫恐慌!

 

发热病人要上报,莫大意!

1  2  3  4  5  6  7  8  9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