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

“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8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13位记者讲述他们的采访经历和故事,展现全国新闻战线在2020年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优异表现,为新中国第二十一个记者节献礼。

 资  讯 

福建省庆祝中国记者节暨新闻奖颁奖活动举行

即时 | 2020-11-09 07:34

东南网11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8日,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在福州举办庆祝中国记者节暨新闻奖颁奖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邢善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征,副省长郭宁宁,省政协副主席刘献祥出席;省、市新闻界代表100多人参加活动。

会上表彰了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福建省获奖者、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福建省获奖作品、2019年度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2019年度福建新闻奖获奖作品等。活动还邀请五位获得福建省新闻战线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的优秀选手进行现场展演,分享福建新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四力”,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的精彩故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福建新闻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重点,推出一大批主题鲜明、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福建新闻人不畏艰险,深入一线,书写抗疫感人事迹,营造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记者节特别策划:这些“关键词”,带你走近他们

即时 | 2020-11-08 22:40

今天是第21个记者节

和其他的行业节日一样

这是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尽管是周末

很多记者仍在工作岗位忙碌着

有人说

记者是社会的观察员

是时代的记录者

笔下有无数关于你们和我们的故事

而记录者也在被时代记录

今天,他们是主角

关键词一:真相

在信息泛滥冗余的今天

打捞真相似乎变得愈发困难

“标题党”比严肃报道更吸引眼球

互联网为谣言滋生提供了温床、新闻经常反转再反转

“让子弹再飞一会”

是很多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寻找真相、说出真相、传播真相

是记者一直以来的使命和职责

在重重迷雾中

在大数据和流量的诱惑下

希望你仍有追问真相的勇气和力量

关键词二:勇敢

在狂风暴雨的嘶吼中

在火灾、爆炸现场

在新冠肺炎隔离病区

在所有危险的新闻发生现场

都有新闻工作者的身影

不是没有过害怕

但一工作起来

好像就忘了

镜头里的故事总是让我们热泪盈眶

而镜头背后的他们

又何尝不是“最美逆行者”

关键词三:全能

一纸一笔早已不能满足记者们的工作需要

只用写稿也不再是对他们的职业技能要求

手机、录音笔、电脑、相机、云台……

采访、拍摄、写稿、剪辑、配音……

有三头六臂

也有十八般武艺

融媒体时代

一个人就是一座新闻“生产线”

关键词四:忙碌

不是在现场采访

就是在桌前伏案

朝九晚五?

不存在的

万家团圆的节日里

一个人吃着泡面赶稿也是常事

“鸽”了数次的朋友聚会

承诺带上父母的家庭旅行久久不能兑现

而下一次的突发新闻

仍然在第一时间飞奔向现场

关键词五:坚守

还记得毕业时候激动的心情吗?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不再只是书本上的一句话

怀揣着热忱与梦想

走上前辈和师长们曾走过的路

三五年过去

十多载过去

当最初的热情被繁杂的工作和生活渐渐消磨

你可还仍记得这份初心?

这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时代

但我们总是在这个节日里强调不变与坚守

在大家纷纷自我调侃是“打工人”的今天

谈“理想”、“信念”似乎有那么点“土气”

而我们却始终相信

冰冷的算法无法取代温暖而有力的笔触

吸引眼球的十万加数据敌不过现场蹲守出来的深度报道

总有一种力量可以穿透时间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恒久不变

坚定、热忱、心怀善意

节日快乐,新闻工作者们!

福建省新闻奖颁奖活动举行!本网朱力南获“省十佳”

即时 | 2020-11-08 21:02

福建日报记者吴鹏 摄

东南网11月8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 陈虹虹)今天是第21个记者节,福建省新闻界今天下午在福州举办庆祝中国记者节暨新闻奖颁奖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邢善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征,副省长郭宁宁,省政协副主席刘献祥出席。

会上表彰了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福建省获奖者、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福建省获奖作品、2019年度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2019年度福建新闻奖获奖作品等。

五位获得福建省新闻战线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的优秀选手进行现场展演,分享福建新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四力”,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的精彩故事。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福建省新闻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了一大批主题鲜明、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福建新闻人不畏艰险,深入一线,书写抗“疫”感人事迹,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长江韬奋奖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20名获奖者。今年福建日报社兰锋同志荣获长江韬奋奖。

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

福建省获奖者

● 兰锋

(福建日报社)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今年我省6件作品获奖。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

福建省获奖篇目

二等奖:

● 电视访谈《台湾教科书之殇》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三等奖:

● 文字通讯《这里是下党》

(福建日报)

● 广播访谈《我们这一代要把台湾带回家——专访黄智贤》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电视评论《至凡:平凡之中的不凡》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国际传播(广播专题)《我不见外——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的中国故事》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新媒体创意互动《下党开启“一键美颜”!你来帮她变变看》

(福建日报微信公众号)

今年,1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得福建新闻奖人物系列、399件优秀新闻作品获得福建新闻奖作品系列、114件优秀新闻作品获得福建新闻奖中央境外媒体作品系列。

福建日报集团有2名新闻工作者被评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其中东南网1名。东南网共有13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4件。

2019年度福建新闻奖人物系列

(省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奖者

● 林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福建记者站)

● 郑颖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 项裕兴  

(福建日报社)

● 朱力南  

(东南网)

●刘一宁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徐红蔚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危砖黄  

(福州晚报)

● 邵琦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 陈培青  

(莆田市广播电视台)

● 王志凌  

(闽东日报社)

2019年度福建新闻奖作品系列

(东南网)

● 一等奖:

1、新闻名专栏:继艺

2、媒体融合作品:你好,世界!这里是福建!

3、网络作品:不容“厝”过——福建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印记

● 二等奖:

1、媒体融合作品:潮平岸阔 千帆竞逐——闽商发展70年(国际传播)

2、媒体融合作品:军号从这里吹响

3、媒体融合作品:诗绘福建

4、媒体融合作品:敬礼

5、网络作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5周年特别报道

6、网络作品:五四精神传薪火 奋斗青春绽芳华——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三等奖:

1、媒体融合作品:我和我的祖国——我在海外颂祖国 同唱一首歌(国际传播)

2、媒体融合作品:情牵三十年,下党乡里说变迁

3、网络作品:脱贫不是终点,是再出发的起点

4、新闻论文:融媒体背景下网络媒体的漫画运用和创作

记者节,听习语,重温初心再出发

即时 | 2020-11-08 18:23

11月8日,第21个中国记者节。

注定不平凡的2020年,让这个记者节显得格外不同。在惊心动魄的战“疫”一线,在决战脱贫攻坚战场,在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各个领域,百万新闻工作者记录着奋发昂扬的中国不平凡的步伐。

“希望新闻工作者发扬优良作风,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宣传舆论工作要“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新闻工作者,并提出了许多殷切希望。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守正创新,用心、用情向你我讲述一个又一个身边的故事、精彩的中国故事。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

2020年5月12日,四川凉山“悬崖村”——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收拾行装,开始搬迁至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三年前,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他曾在电视上关注到了“悬崖村”的生活,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他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他的心里才稍稍松了一些。

从藤梯,钢梯,再到楼梯,全国人民透过记者的镜头,关注着“悬崖村”的生活,也见证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下,精准扶贫在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广大新闻工作者践行总书记“四力”要求,从跑会议、跑新闻发布会、跑机构,转向扎根基层,用一件件带着泥土气息的作品,记录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图景。

今年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新闻工作者同医务工作者一起逆行出征,奔赴抗疫一线。

于是,我们和世界一道,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中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所经历的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画面——

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

  △医务人员在救治患者。

“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通过一篇篇报道、一个个镜头响彻中华大地。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再次向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各行各业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扛起相机,举起话筒,敲击键盘,落笔成史。新闻工作者用一个个真实的战“疫”故事,传递中国蕴藏的温暖与力量。

“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是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殷殷嘱托。

日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在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2020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并答记者问。

历史车轮正隆隆作响,时代画卷已绽放华彩。守正创新,做好新时代的记录者、传播者,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更是历史使命。

《建议》明确提出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要求,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这一蓝图,更需要新闻工作者的矢志奋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同向前行,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一句话,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高校学生记者与社区“黑板报总编”共出黑板报 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即时 | 2020-11-08 20:53

黄以孟老党员与同学们共出黑板报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jpg

黄以孟与同学们共出黑板报。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东南网11月8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小小黑板报,传播党的声音。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到小区的宣传栏,70年的时间里,他都热爱着宣传工作。2020年11月8日,是全国第21个记者节,福建师范大学离休老党员、“黑板报总编”黄以孟,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生记者们一起“过节”,同出黑板报,共话理想责任,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我是在战斗即将打响时入党的!”黄以孟说,他跟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提交入党申请书后,副指导员在一张宽6厘米、长不足10厘米的香烟盒包装纸上用钢笔写下“黄以孟同志为中共候补党员”。当年19岁的他是宣传兵,担任战地宣传员和文化教员等职。一块一平米的包衣服布,挂起来就是“宣传栏”,写上表扬、批评和建议等内容,搞好战地宣传工作。

退休后,黄以孟自费创办了社区《党员宣传栏》黑板报。黑板不大,却承载着丰富“干货”,上至国家大事、政策方针,下至民生热点、社区动态、科普常识等。今年的11月8日是全国第21个记者节,听闻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生记者站党支部党员要来参观学习,黄以孟十分高兴,他决定和同学们共同出一期主题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黑板报,现场勉励学生们争做“四力”好记者。

黄以孟老党员与同学们在社区挂出黑板报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jpg

黄以孟与同学们在社区挂出黑板报。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黄以孟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发展及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开了高屋建瓴的谋划,谋划气魄宏大,鼓舞人心。不同的时代对青年人有不同的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积极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更高的要求鞭策自己,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充实自我,为祖国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学生记者连雪华表示:“年近九旬的老党员以实际行动阐释‘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以黄老师为榜样,更加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带着新闻理想出发,不断增强脚力、脑力、眼力、笔力,争当‘四力’学生记者,努力做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作品。”

新媒体记者:马不停蹄的多能者

即时 | 2020-11-09 07:27

东南网11月8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新媒体记者就是全能记者。不仅要会采访,会写稿,会策划,会拍照,拍视频,还要会后期制作。”这是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的记者小王老师(化名)五年来的感受。小王老师是一家新闻门户网站的全媒体记者。转型前,曾是一名电视台编导。

全媒体记者是时间管理大师。他有“三头六臂”,分身有术。为了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图片和视频必不可少。相机、手机、录音笔是小王老师采访的标配。录音笔负责采访录音,手上端着相机“咔擦”两下,再掏出手机拍个短视频。有时候需要现场第一时间发稿,还得赶紧用手机写个快讯,配着照片传给编辑。采访结束只是另一个环节的开始,听录音,整理文字,挑照片,剪辑视频......一通忙活下来,常常熬到深夜。

全媒体记者不仅是记者,有时候还要当“微商”。有一次,闽北当地水果滞销向媒体求助。这些滞销的水果不仅让果农一年多的辛勤付之东流,更影响到他们的生计。看着果农们一筹莫展,小王老师伸出了援手。

很快,小王老师的报道引发关注,不少网友留言愿意购买水果,为果农兄弟分忧。于是,小王老师当起了“微商”,帮助卖水果。网友的购买力毕竟有限,要整批订货,最好的途径是找到商超进行对接。小王老师又化身“业务员”,积极与超市对接。在他的努力下,滞销水果销售一空,小王老师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虽然累,但看到自己的成果被人肯定时,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出再多的汗也值得。”小王老师说。

【海报】记者节·光明青年连连看

即时 | 2020-11-08 11:02

只会写不会说?只有台前没有幕后?新媒体时代,记者早已不再只是码字工,他们多才多艺、能拍会剪。11月8日,记者节到来之际,九张光明网小伙伴海报,带你了解他们的技能——“文字”“摄影”“摄像”“采访”“主持”“直播”“编辑”“剪辑”“十项全能”,九个符号九张图,你对上了吗?

【海报】记者节·光明青年连连看

【海报】记者节·光明青年连连看

【海报】记者节·光明青年连连看

【海报】记者节·光明青年连连看

【海报】记者节·光明青年连连看

【海报】记者节·光明青年连连看

【海报】记者节·光明青年连连看

【海报】记者节·光明青年连连看

【海报】记者节·光明青年连连看

  策划:董大正 李方舟 张倩

制作:孔鹏

【手绘】一个记者的自述:从业8年,我变胖了也变强了

即时 | 2020-11-08 10:59


书写"好故事"—写在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即时 | 2020-11-08 10:52

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了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来自多家媒体的优秀记者讲述他们参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舆论监督报道的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将于11月8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13名记者讲述他们的采访经历和故事,展现全国新闻战线在2020年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优异表现,为新中国第二十一个记者节献礼。

坚守抗疫一线,弘扬抗疫精神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勇敢逆行、连续奋战,及时报道疫情防控动态,用情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夺取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刘智明院长牺牲后含泪追记,在金银潭医院ICU病区通宵采访,在方舱医院休舱时记录现场……人民日报社记者吴姗把这些一线令人感动的故事,写成一篇篇优秀的报道,让更多读者知道了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奋不顾身进病房抢救的重症病区值班医生等,感人至深,振奋人心。

从医生护士到急救车接线员,从医疗废物处理站工作人员到社区干部,从患者到治愈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董倩在武汉一线整整95天,40多次进入隔离病区采访,“我要做的,就是把我看到、感受到的这一切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看到、感受到。”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读书哥”的照片曾在网上热传。湖北日报社记者柯皓讲述说:“他消瘦的身体,在这一瞬间传递出了强大的力量。让我们看见的,是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武汉人民,面对疫病的镇定和从容。”柯皓迅速地抓拍下现场这一幕。

在抗疫一线,他们直面困难、真实记录、传递正能量,用笔、话筒、相机,展现记者的责任、担当、奉献。

抗击疫情期间,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10多次进入隔离病区采访,希望尽可能多地贴近现场,“唯有怀着赤子之心,用责任和担当守望新闻理想,用青春与热血践行‘四力’,才能做好这个伟大时代的记录者,才能无愧‘记者’二字被赋予的荣光!”

保持人民情怀,传递人民心声

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广大新闻工作者时刻在路上。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雷蒙讲述了内蒙古大草原上近40年里牧民的3场比赛,从比养羊致富到比生态效益,用采访到的故事讲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新疆喀什疏勒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阿依帕夏·图拉普讲述了喀什叶城县1.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的脱贫故事。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给人至深感动。光明日报社记者常河分享了乡村退休教师叶连平的故事,这名义务为留守儿童补习英语21年的退休教师自谦“是只萤火虫”,“但正是这个乡村不起眼的萤火虫,照亮了留守儿童的天空,成为他们彷徨时的‘燃灯者’和流泪时的亲情呵护者。”

在西藏那曲市双湖县中心小学,一对来自山东的夫妻,教书育人11年,把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均分从7.8分提高到82.3分。“我想把那里的人和事、那里的发展变化说给更多人听,我想把那片雪域高原代代传承的精神说给你听。”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曲小岑说。

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群众呼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国家发展进步凝聚强大舆论力量。

“国家保护动物偷吃了农户地里的种子,谁来赔?”“政府安置房为什么会变成D级危房?”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瑾锦讲述了一次次用平等对话和理性交流推动政风行风变化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积极践行“四力”,讲好中国故事

从“北斗”到“天问”,从珠峰高程测量到5G时代加速到来……这些精彩的中国故事,都离不开记者践行“四力”,去发掘、去书写、去讲述。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薛嘉茜讲述了国测一队两代人3名攀登者的故事,“他们不畏山高路险,将一个个奋勇攀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中国身影,留给全世界,也留在你我心间!”

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高航讲述了“飞机吃火车”的故事——中车唐山公司在不可抗力的影响下不计成本,用飞机运火车,准时交付,“这是中国承诺的印证,更是大国的责任担当!”

新华社记者商洋向海外受众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感受到了海外网友对中国的关注,“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我感到使命的艰巨与光荣。”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广大新闻工作者用心用情去发现英雄、书写英雄、赞美英雄,弘扬英雄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为全社会树起标杆、立起导向。

扫雷英雄杜富国空荡荡的袖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人民功臣”张富清用力站直身体向年轻战友庄严回礼——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孙伟帅讲述了两个特别军礼的故事,“军人,就要时刻把使命扛在肩上。”

【微视频】记者,记着 ——致敬“疫”线逆行者

即时 | 2020-11-08 10:36

记者手记:建设制造强国 “单项冠军”有话说

即时 | 2020-11-07 21:54

新华社记者刘硕、李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建设制造强国靠啥?实力!

新华社记者在制造业重镇西安市采访时了解到,一些企业凭借实力过硬的“独门绝技”,已经悄然成长为细分行业领域的“单项冠军”,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牢牢占据着较高市场份额,虽然体量不如大企业,但在业内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可谓“小而精、专而强”,硬核实力“杠杠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专注于“闷声发大财”的“单项冠军”企业身上,既有建设制造强国所需的强大科技创新实力,又有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踏实务实作风。放眼望去,这样的企业已成为中国制造一股不可或缺的新势力。

论创新务实,“单项冠军”们有口皆碑。技术领先、产品过硬、服务周到,是它们成功的共同特点。正是它们的精耕细作,在业内打出了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才会让不少全球知名企业主动找上门寻求供货合作,不少“单项冠军”甚至成了一些企业供应链中无可替代的独家供应商。

论聚焦未来,“单项冠军”们更是当仁不让。记者和一些企业负责人交流时,他们手握优秀的人才和成果,虽然已经坐稳行业头把交椅,但依然在忙于技术创新和项目储备,把眼光放在下一代甚至下几代技术更迭上,引领市场、更引领行业未来。

论对人才和市场的吸引力,“单项冠军”们独具优势。随着市场细分趋势不断加强,“单项冠军”们对相关人才、团队、资本的吸引力日益凸显,这也将让“冠军”的辐射带动能力显现出来。

培育更多“单项冠军”,将使我国制造业结构日益丰富,创新实力日益提升,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忽视综合性大企业的作用,而是培育“单项冠军”为制造业做增量、添动力,让“大而全”与“精专特新”相得益彰。

“单项冠军”不是凭空产生的。以西安为例,当地为一些初创企业和团队提供了全流程帮扶和全周期服务,让政策、资金、资源充分润泽这些优质的“种子”。企业和团队愿意扎根,才能心无旁骛地在一个领域里冲向领军位置。看准了“好苗子”,再给足阳光雨露,“单项冠军”想不成功都难。

随着顶层设计和金融、技术、市场等方面环境的不断优化,会有越来越多“单项冠军”企业活跃在众多细分市场领域中。当这些“单项冠军”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形成“冠军”集群,必将会在建设制造强国的光辉图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参与采写:肖寒)

外眼看进博丨记者探访德黑兰手工地毯店

即时 | 2020-11-08 00:10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多家伊朗企业展出精美的波斯地毯和手工艺品,接下来,总台记者将走进当地的一家手工地毯店,带你感受伊朗手工地毯的独特魅力。

伊朗的手工地毯编织艺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通常以真丝、纯毛或者丝毛混合为原材料,图案设计也具有独特的波斯风格。

地毯店经理 萨德格扎德 :这块地毯花纹仿自著名的巴泽雷克地毯,巴泽雷克地毯大约2500年前编织的,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一块地毯质量好不好,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单位面积打结毛纱数量的多少。打结数量越多,地毯的花纹越精致细密,所以这也是一项非常精细耗时的工作,一块好的地毯编织时间通常都要按年计算。

地毯店经理 萨德格扎德:这块地毯产自库姆,每10厘米大约100结,如果由一个人来完成编织的话,大约需要耗时两年。

而用真丝编织而成的地毯,无论是在光泽、质感还是精细程度上,都是波斯地毯中的佼佼者。

地毯店经理 萨德格扎德:(波斯地毯使用的真丝)有一小部分产自伊朗,其他都是从中国、韩国和日本进口的。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

在伊朗人的生活中,波斯地毯既是生活用品也是装饰品。其中有一类叫地毯画,一般都是装裱好挂在墙上作装饰用。

聆听"好故事"—写在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即时 | 2020-11-07 16:12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聆听“好记者”的“好故事”——写在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新华社记者白瀛、何凡

牢记初心使命,奔赴新闻现场,见证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触摸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感知人物温度,点亮心中灯火,讲述中国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将于8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13位记者讲述他们的采访经历和故事,展现全国新闻战线在2020年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优异表现,为新中国第二十一个记者节献礼。

他们,在一线记录时代节点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从1月23日“封城”到4月8日“解封”,这座城市76天中的每一刻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从医生护士到急救车接线员,从医废处理站工作人员到社区居委会书记,从刚染病者到痊愈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董倩记录着当时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我要做的,就是把我看到、感受到的这一切,从这座自我隔离的城市中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同样能看到、感受到。”

全身心投入报道,感知新闻事件的锐度深度和温度,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赶不及防护就进病房抢救的重症病区值班医生……人民日报社记者吴姗讲述了她的前线经历,眼中的泪水化作指尖的报道。

湖北日报社记者柯皓分享了他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抓拍“读书哥”的故事。“他消瘦的身体,在这一瞬间传递出了强大的力量。让我们看见的,是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武汉人民,面对疫魔的镇定和从容。”柯皓说,“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武汉保卫战’中,镜头既是我的武器,也是我的眼睛。”

新闻人永远在现场。

疫情期间,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十多次进入“红区”采访,希望尽可能多地贴近现场,并记录下除夕夜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重症隔离病房。

“唯有怀着赤子之心,用责任和担当守望新闻理想,用青春与热血践行‘四力’,才能做好这个伟大的时代的记录者,才能无愧‘记者’二字被赋予的无上荣光!”他说。

他们,用报道传递人民心声

“国家保护动物偷吃了农户地里的种子,谁来赔?”“政府安置房为什么会变成D级危房?”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瑾锦讲述了一次次用平等对话和理性交流推动政风行风变革的故事。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只有担当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才能与受众一起跨越千山万水,触摸时代的脉搏。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雷蒙讲述了内蒙古大草原上近40年牧民的三场比赛,从比养羊致富到比生态效益,比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新疆喀什疏勒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阿依帕夏·图拉普讲述了喀什叶城县1.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的脱贫故事……

新闻记者,常常寻找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使之成为照亮中国前行的温暖灯火。

光明日报社记者常河分享了乡村退休教师叶连平的故事,这位义务为留守儿童补习英语21年的退休教师自谦“是只萤火虫”。“但正是这个乡村不起眼的萤火虫,照亮了留守儿童的天空,成为他们歧路彷徨时的‘燃灯者’和暗夜流泪时的亲情呵护者。”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孙伟帅讲述了两个特别军礼的故事:扫雷英雄杜富国空荡荡的袖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人民功臣”张富清用力站直身体向年轻战友庄严回礼。“军人,就要时刻把使命扛在肩上。”

他们,用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从“北斗”到“天问”,从珠峰高程测量到5G时代加速到来,每一次国家壮举的背后,都有新闻工作者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身影。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薛嘉茜讲述了国测一队两代人三位攀登者的故事。“他们不畏山高路险,泯笑生死一线,将一个个奋勇攀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中国身影,留给全世界,也留在你我心间!”

新闻记者,常常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动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西藏那曲市双湖县中心小学,一对来自山东的夫妻,教书育人11年,把学生的汉语成绩平均分从7.8分提高到82.3分。“我想把那里的人和事、那里的发展变化说给更多人听,我想把那片雪域高原代代传承的精神说给你听。”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曲小岑说。

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高航讲述了“飞机吃火车”的故事——中车唐山公司在不可抗力的影响下不计成本,用飞机运火车,准时交付。“这是中国承诺的印证,更是大国责任的担当!”高航说。

新闻记者,常常展现祖国不断繁荣富强的风貌,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乘风破浪。

在敦煌骑着骆驼向海外受众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在全国两会上用Vlog展现特殊之年的中国政治盛会……新华社记者商洋在和海外网友的交流互动中,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国的关注和赞叹。“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我感到使命的艰巨与光荣。”

【聚焦融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网络调查记者:帮群众解决问题义不容辞

即时 | 2020-11-08 08:20

东南网11月8日讯(本网记者)见证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触摸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被誉为社会“瞭望者”记者,大抵如此。全媒体融媒体时代,对记者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11月8日是第21个记者节,东南网《直通屏山》调查记者们一如既往地忙碌着。

《直通屏山》是福建省委委托东南网开设的大型网络问政平台,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网友留言。小到电动车停车收费1元钱、公交车过站不停,大到环保污染、政府规划,事无巨细,甚至还有不少内情复杂牵涉面广的难题积案。

调查记者们需根据留言,从错综复杂的事件中找出问题所在,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要求,反映给相关部门,以推动实际工作的进展。

冯记者负责《直通屏山》群众留言的核实调查,她对一次拆迁户安置的采访记忆犹新。“福州一批拆迁户安置10年无法办理产权证,老人家等到绝望,在报这个选题时,有同事提出质疑,这么多年无法解决的事,你能解决吗?”

采访前期,冯记者心里也没有底,但随着采访的深入,特别是那些老人渴望的眼神,成为她持续的动力。她与同事抓住关键点,详细采写了《从80岁等到90岁 福州一老人痛诉安置房办证难》,引起舆论关注,一个月后老人喜领证书。

日常工作中,类似的事还有不少。

三明市梅列区翡翠城小区,居民入住七、八年因道路条件不允许,未通公交,周边数万人口出行困难。《直通屏山》网络调查记者联合东南网分站记者深入调查,并在福建日报刊发《三明劲松路改造究竟“卡”在哪》。文章见报后,市、区相继开会协调,制定了一系列近、中、远期措施解决问题,一个月内该路段开通公交。

去年三、四月份,福州交警突然加大违停处罚力度,引起了众多小区停车矛盾激化。《直通屏山》网络调查记者一边走街串巷,一边详采部门和专家,推出城市停车系列报道。《当小区停车难遇上交警“猛抄单”》等报道引起了市民热议,有效疏导了群众情绪,缓解了社会矛盾。

......

时光如流水淙淙,一件件留言诉求被解决、一起起矛盾纠纷被化解,这些东西却如河中的卵石,历久弥新,笃定而坚强。

冯记者记不清她到底写过多少篇类似稿件了,她始终认为每一个新闻事件背后都是有温度的,通过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东南网《直通屏山》已成为省内网上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架起群众与政府部门沟通的桥梁,更好地实现了“云端问政”。她为自己是一名网络调查记者而自豪,也从工作中收获了成就感和“赠人玫瑰”的快乐。

[融媒时代的工作者]网络小编:8小时之外是工作也是生活

即时 | 2020-11-07 18:16

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在负重前行,在海量信息里起起伏伏都是惯例。

编者按:胸前挂着照相机、口袋里装着手机、手上拿着录音笔、背包里是无线上网本;一次现场,网稿、微信公众号、H5、抖音,他们样样精通……他们既是记者、编辑,更是第一现场的倾听者和记录者。在第21个记者节到来之际,东南网特别策划“聚焦融媒时代的新闻工作者”系列稿件,看看新媒体时代新闻人的真实写照,聆听新闻背后的故事。

东南网11月7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叮铃铃,叮铃铃……”清晨6点10分,某省级门户网的小编林小蔚(化名)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关上闹钟,艰难地离开了恋恋不舍的被窝。迷迷糊糊打开台灯,两年多来的肌肉记忆带着她顺利完成了淘米、下锅、刷牙、洗脸等一系列常规操作。6点28分,小蔚给自己泡了一杯清晨的枸杞,定了定神,打开电脑,开启QQ、浏览器和后台编辑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个新闻有高度有温度,带班主任看看,挺适合推到首页的。”小蔚一边熟练地打开常用的各大报纸电子版,一边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做着判断和转载。“转载不是简单的复制黏贴,因为报纸和网络的阅读习惯不同,所以每一个标题的提炼和再创新,都融合了你对网民阅读习惯和新闻本质内容的理解。”小蔚指着面前的新闻说道。

8点半,小蔚起身给自己倒了一杯水,经过2个小时的忙碌,她基本完成了第一轮的更新工作,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她完成了50多条更新量。“为了抢时间,我一般不喝水,因为上厕所会耽误很多时间。”等到第一轮工作完成,小蔚可以稍微歇一会,一边吃早餐,一边关注更新频道外的国内外大事,用新媒体编辑最重要的技能素养,抓住每一天的宣传热点,策划专题、H5、微信公众号。

“绩效考核标准要求我们让新闻深一度、温一度,所以要养成对新闻事件更深层次的思考,不能放过一丝追热点的机会。”从传统报纸转型成为网络编辑的小蔚表示,对熟手来说找热点并不困难,难的在于要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去二次加工,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新闻风格的她是个大挑战。

11点15分,小蔚与编辑部同事们确定了今日话题和相关策划,在OA上发起技术支持。“11点半下班,我们必须赶在下班前与技术和美编沟通下午推出的热点并做好相应的文案,不然时间来不及。”小蔚站起来活动了下肩膀,与值班同事做好了交接,起身迎接一天中最重要的午饭和午休。

中午13点,小蔚赶到市第一医院康复门诊,去赴前一天预约好的肩颈复健门诊。两年多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颈椎出现了错位现象,医生告诫她,再不注意保养,颈椎问题会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网络讲究时效性,作为党网编辑既要快更要实,握着鼠标手一放下,我就浑身不自在,颈椎问题再所难免。”

“H5的图片需要再增加一些内容,稍等我发过去给你。”2点半,小蔚准时到达单位的工位上,为上午策划的选题做最后的修改和完善。为了迎合网民的阅读习惯,小编必须抢时间,要在相应的阅读时间点推出选题,吸引更多流量。

下午5点半,小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的她一边咀嚼着外卖,一边刷着手机各大新闻APP,为了不错过新闻点,每一个APP她都设置了热点提示。“强迫症的我,没把每天微信、QQ还有各大APP的提示信息读完绝对没办法放下手机。”

晚上10点半,小蔚终于放下了手机,开始享受今天最惬意的半小时读书时间,为了换换脑子,她看最多的是《明朝那些事》。“这本书我已经翻4遍了,因为读史书轻松,让我有个好睡眠应对第二天的工作。”

工作不易,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在负重前行,在海量信息里起起伏伏的日常都是惯例,坚持只因为热爱。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