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省点事、打开“智能门”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加快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

 资  讯 

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即时 | 2020-12-02 15:15

健康码一扫,顺利通行;扫码支付,瞬间结账;看病购票,手机预约……数字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数字红利”,也在客观上成为很多老年人迈不过去的“数字鸿沟”。

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商超保留现金结算柜台,在银行、医院开设“老年人窗口”,在高铁、地铁保留“人工窗口”,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很多地方考虑到了老年群体需求,这也是技术网络故障的“应急通道”。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要以社区和老年大学等为主体,通过开设公益讲座等形式,手把手教老人们使用智能设备,破除心理障碍,帮助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让老年人享受“数字红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彰显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全社会都应提高对老龄化这一现代社会大趋势的理解和认识,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化解之道提高到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高度。各地应尽快搭建和实施跨部门、跨行业的解决老龄问题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体系,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老龄问题的整体性治理。

“国家队”进场,“适老化”改造这样改!

即时 | 2020-11-27 06:47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题:“国家队”进场,“适老化”改造这样改!

新华社记者戴小河、王琳琳、吴雨

老年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高龄老人被抬进银行办理自助社保业务、不会使用移动支付难以缴纳医保……动动手指完成在线服务对年轻人来说并非难事,但对于部分老年人可能就是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2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委负责人纷纷拿出“实招硬举”,权威解读“国家队”进场后“适老化”改造如何改。

看病:“绝不能让老年人因智能技术挂不上号”

“我们绝不能让老年人因智能技术挂不上号、看不成病、办不了事。”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吹风会上表示。

智能技术为患者提供了自助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便利服务,却也给一些不使用和不会使用智能技术的老年患者带来很多困难。

为此,方案提出,医疗机构应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

王海东介绍,国家卫健委要求医疗机构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保留传统服务方式。挂号环节,医疗机构将畅通家人、亲友或者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患者代为挂号渠道。就医环节,将进一步简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提供语音引导、人工咨询等服务,尽最大力量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此外,针对一些服务场所拒收现金现象,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将会同相关部委引导规范高频服务场所的现金使用行为。通过暗访等方式开展摸底调查,建立违法主体名录库。

出行:“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唯一凭证”

疫情防控常态化,“健康码”成为通行必备,却也成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扫码的老年人的出行阻碍。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蔡团结介绍,各地落实“健康码”分区分级查控措施,一旦疫情升级,确需查验“健康码”时,应当保留人工服务,并且指导地方优化亲友代办、工作人员代查等服务。

“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凭证,要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相结合手段,方便群众出行。”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卢向东说,下一步,要保留其他方式替代查验。比如,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凭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纸质证明等替代查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场所,为老年人开设“无健康码”通道。

日常出行中,不会使用网络约车、网络购票成为一些老年人的“头疼事”。

“要保持电召、扬召服务,保障老年人不会上网或者没有手机也能打车。”蔡团结表示,各地应保持巡游出租汽车扬召服务,充分发挥95128等电召服务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电话预约或者即时叫车服务。同时,在各地组织爱心车队、雷锋车队等,提供一对一的结对保障服务。此外,在医院等老年人出行集中的场所,推动设置临时叫车点。在一些地方设置人工按键,可一键叫车,为老年人提供方便。

“鼓励网约车平台优化约车软件,增设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降低操作难度,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蔡团结说。

办事:“两条腿走路,兜住底、能兼容”

“哪怕是小众需求,我们也要充分尊重。”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给出了在便利老年人“网络办事”上的出发点。

信息技术便利了各项高频办事服务。“但同时,确实要关注和照顾到各类社会群体的需求,整个社会都要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赵辰昕说,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两条腿走路,兜住底、能兼容”。

“兜住底”,是在鼓励推广新技术、新方式的同时,强调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赵辰昕划出如下重点:

第一类要保留传统纸质凭证,比如不会扫码或者不方便扫码的老年人,可以由社区、医院提供纸质证明,还要求车站、文体场馆保留车票、门票等传统纸质凭证;同时,要加快打通后台信息,扩大身份证件、社保卡、老年卡、医保电子凭证等证件的通用范围。第二类是专设老年人服务绿色通道。第三类是保留人工服务,让窗口服务、电话专线、引导人员能够更好帮助老年人;消费场所要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社保、民政、电信、缴费等便民服务要保留线下办理渠道。

“能兼容”,是指提供服务的企业和相关机构,要在软硬件设计上优化提升,使传统的方式和创新的方式双轨运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隋静说:“我们已经筛选近百个跟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媒体、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生活娱乐、网络购物、政务服务平台等互联网网站、手机APP,在字体大小、字体色彩、语音阅读、临时弹窗、文字输入提示等方面做出调整,尽可能考虑到老年人在视力和听力等方面的困难。”

不让老人被高科技抛弃!国家出招了!

即时 | 2020-11-26 15:44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 李金磊)老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94岁老人在银行被抬起做人脸识别、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支付无法交医保……近期相继发生的多起“老人被高科技抛弃”事件,引发高度关注。

在11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央行等部门进行了回应。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如何解决?有哪些实招?一起来看。

“传统的方式还是要保留的”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5亿人,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日常的出行、就医、消费等场景中遇到不便,不能充分地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

11月25日,国家出手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这个《实施方案》的核心,简单用一句归纳就是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传统的方式还是要保留的”。第一类就是要保留传统的纸质凭证,第二类是专设老年人的服务通道,第三类是保留人工服务。

赵辰昕透露,正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抓紧研究各领域配套实施方案,力争在年底前,尽快出台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

绝不能让一位老年人因智能技术看不成病

如今,很多医院都使用智能技术为患者提供挂号、缴费、打印检查检验结果等服务,极大便利了广大患者看病就医,但同时,也对一些不使用和不会使用智能技术的老年患者带来很多的麻烦和困难。

“我们绝不能让一位老年人因为智能技术的运用而挂不上号、看不成病、办不了事,要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说。

王海东表示,一是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要求医疗卫生机构还要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

二是畅通家人、亲友或者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患者代为挂号渠道,一定要保留这个渠道,还要畅通这个渠道。

三是保留人工服务窗口。现场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检查结果等服务,一定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这是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同时,还要配有导医、志愿者、社工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

四是进一步简化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等智能技术,要能适合老年人的需要。

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凭证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类楼堂馆所出入必要“健康码”,让很多老年人犯了难。

“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凭证,要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相结合手段,方便群众出行。” 王海东说。

王海东指出,一是整合。把有关的信息自动整合到健康码,有很多朋友反映还是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如让自己去填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协调相关部门,让电脑多费点事,让老年人多省点事,这是可以做到的。

二是互通互认。三是要保留其他方式替代查验。比如,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凭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纸质证明等替代查验。四是开设无健康码通道。五是通过技术手段把健康码和各种公交卡、市民卡、老年卡等整合起来,争取使其他的替代方式也能够作为出行的一个凭证。

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

“老人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事件的背后,是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支付、习惯用现金的现实,而一些地方拒收现金,令老年人无助。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说,针对现在出现的歧视、排斥使用现金等情况,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李伟指出,将会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社区,共同引导规范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还有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的现金使用行为。同时,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暗访、巡察等方式开展摸底调查,建立违法主体名录库,进行重点跟踪,对涉及公共服务、民生及公众关注度比较高、影响范围比较大的一些拒收现金主体,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惩治。

针对部分智能金融服务和产品主要对标青壮年客群、给老年人造成使用困难的问题,央行将指导金融机构,聚焦老年人日常高频金融场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贴合老年人需要的“适老”金融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将组织有关金融机构改进服务,运用一些移动设备延伸服务触角,主动上门或者远程办理金融业务。

国家已经出招,希望老人别再被高科技抛弃!(完)

工信部将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

即时 | 2020-11-26 15:43

中新网11月26日电 针对“数字鸿沟”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隋静今日介绍,工信部计划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行动将聚焦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的特定需求,重点推动与老年人、残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手机APP的适老化改造,同时也鼓励企业在智能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等,使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

国新办今日举行例行吹风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卢向东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隋静在会上表示,这些年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确实给很多老年人、老年群体带来了一些不便和困扰,下一步,工信部将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实抓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各项措施落地。

一是将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基础电信服务。工信部将持续推进行政村移动网络的深度覆盖,保留并完善面对老年人传统线下“面对面”电信营业厅服务模式,也引导基础电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大力度的资费优惠。

二是要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工信部计划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行动将聚焦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的特定需求,重点推动与老年人、残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手机APP的适老化改造,同时也鼓励企业在智能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等,使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

三是将继续扩大老年人智能终端产品的供给,工信部将从技术创新、产品服务供给、应用试点示范等产业环节着力,积极扶持老年健康辅助器具研制,扩大老年人智能终端产品供给。

此外,工信部重点加强面对老年群体“通信行程卡”推广工作,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老年人个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老年人群体的合法权益。

热评丨让老年人幸福地融入智慧社会,需要长效机制

即时 | 2020-11-26 15:41

地铁里没有“健康码”不能乘车的老人,医院里不会手机挂号不能就医的老人,冒雨交医保却因拿的是现金而被拒的老人,被家人抬着在银行柜员机前进行人脸识别的94岁老人……随着老年人被困在“数字鸿沟”里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家终于出手了。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从“应急保障”“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文体活动”“政务服务”等多个方面作出了详细安排,可以说安了老年人的心,安了为人子女的心,也安了全社会的心。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带来的智能化服务,提高了我们的社会治理与服务效能,但在方便了大部分人的同时,也为难住了一小部分人,而这一小部分人就是本应得到社会更多关爱的老年人。特别是这一年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大大提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在各种场合受阻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关注老人们无助的眼神,回应公众的呼吁,国家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逢其时,对于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与融入智慧社会,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份《实施方案》很贴心。它聚焦了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方面,提出了50条具体的举措和要求,可以说事无巨细。比如它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医疗、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信访、出入境、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公共交通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每一件都抓住了老年人最想解决的问题的核心,很是贴心。

这份《实施方案》很实在。它放眼长远,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明确了按步骤帮助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要求“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2021年底前则要实现老年人高频服务事项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要基本建立起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这样一个时间表,必将推动各类服务更加人性化,无疑是让老年人和公众都踏实与心安的。

这份《实施方案》很温暖。它在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的同时,也是在弘扬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它告诉我们,尊老不是只挂在嘴边的,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幸福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施方案》列出了多项温暖举措,都是为了不让老年人在智能化面前“腿脚不便”,为了让数据多跑路、让老人不跑腿,关爱老年人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建设智慧社会不能丢下老年人,这是一个需要全国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分工负责的过程,一方面必须将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另一方面还要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期待新出台的《实施方案》尽快发挥功效,让老年人更满足、更幸福地享受智慧社会的红利。(文丨赵静)

国家卫健委:医疗卫生机构现场挂号等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

即时 | 2020-11-26 15:13

中新网11月26日电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26日指出,医疗卫生机构的现场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检查结果等服务,一定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这是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同时,还要配有导医、志愿者、社工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

国新办26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有关情况。

会上有记者提问称,国家卫健委将出台哪些具体措施,切实保障老年人在数字信息时代享受便捷的看病就医服务?

对此,王海东提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医疗卫生机构都使用智能技术为患者提供挂号、缴费、打印检查检验结果等服务。这极大地便利了广大患者看病就医,提高了便捷性,也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也对一些不使用和不会使用智能技术的老年患者带来很多的麻烦和困难。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老年人看病就医的问题,特别是在智能技术面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创新服务方式“两条腿”走路原则,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要求医疗卫生机构还要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

二是畅通家人、亲友或者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患者代为挂号渠道,一定要保留这个渠道,还要畅通这个渠道。

三是保留人工服务窗口。现场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检查结果等服务,一定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这是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同时,还要配有导医、志愿者、社工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

四是进一步简化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等智能技术,要能适合老年人的需要。同时,通过互联网这个网上服务和医院智能终端的连接,强化这个连接,更加适合老年人的服务,还要提供语音咨询、引导服务等,尽最大的力量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王海东表示,下一步要开展两项工作:一是在全国开展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这项活动,在医疗机构中要推动友善的管理、友善的服务、友善的文化、友善的环境,便利老年人看病就医。这是卫生健康系统责无旁贷的一项工作任务。二是发挥全国老龄办职能。全国老龄办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下一步要开展智慧助老行动,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机制、加强培训和宣传等,让老年人能够用得上、用得好智能技术,在智能社会、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应该说,我们绝不能让一位老年人因为智能技术的运用而挂不上号、看不成病、办不了事,要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王海东表示。

国家卫健委:整合健康码和老年卡等 方便老年人出行

即时 | 2020-11-26 15:09

中新网11月26日电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26日表示,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凭证,要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相结合手段,方便群众出行。王海东介绍,通过技术手段把健康码和各种公交卡、市民卡、老年卡等整合起来,争取使其他的替代方式也能够作为出行的一个凭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26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有关情况。

王海东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健康码的建设和管理,健康码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同时指出,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凭证,要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相结合手段,方便群众出行。

一是整合。把有关的信息自动整合到健康码,通过技术手段,协调相关部门,让电脑多费点事,让老年人多省点事。

二是互通互认。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先后开发的通行码,要推动一码通行互通互认,方便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出行。

三是要保留其他方式替代查验。比如,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凭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纸质证明等替代查验。

四是开设无健康码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场所,为老年人开设无健康码通道。

五是通过技术手段把健康码和各种公交卡、市民卡、老年卡等整合起来,争取使其他的替代方式也能够作为出行的一个凭证。

王海东强调,总而言之,尽量通过技术手段,通过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通过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方便老年人出行。

交通运输部:保障老人无健康码能出行 没有手机能打车

即时 | 2020-11-26 14:48

中新网11月26日电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蔡团结26日表示,优化健康码的查验措施,要保障老年人无健康码也能出行;保持电召、扬召服务,要保障老年人不会上网或者没有手机也能打车。

蔡团结表示,老年人的出行是老年人日常出行的高频事项,解决好老年人的出行,既是交通运输部门的天职,也是弘扬爱老敬老社会风尚,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蔡团结指出,这几年交通运输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给老百姓带来很多的方便,提高了效率。但是,“数字鸿沟”“智能障碍”等问题也给老年人包括出行在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障碍,所以从交通运输部门来说解决好出行问题,必须按照相关要求来落实好。

蔡团结介绍,交通运输部一直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老年人出行服务工作,切实把为老年人出行服务抓实抓细抓到位。

一是优化健康码的查验措施,保障老年人无健康码也能出行。健康码为这次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部分地区老年人出行有时候也出现一些障碍。交通运输部会同卫健委等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健康码分区分级查控措施。对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除了机场、码头、长途汽车站等以外,其他场所一般不用查验健康码。比如现在的公交、地铁,一般不用查验健康码。当然,一旦疫情升级以后,如有升级后的管控需求,确需查验健康码的时候应当保留人工服务,并且指导地方优化亲友代办、工作人员代查等服务。同时,推动在有对外方式的客运场站,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设立无健康码通道,老年人没有健康码照样可以保证出行。

二是保持电召、扬召服务,保障老年人不会上网或者没有手机也能打车。交通运输部要求各地保持巡游出租汽车扬召服务,充分发挥95128等电召服务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电话预约或者即时叫车服务。同时,对有固定用车需求的老年人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各地组织爱心车队、雷锋车队等,提供一对一的结对保障服务。

交通运输部在医院等老年人出行集中的场所推动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点、临时候车点以及临时叫车点。在一些地方设置人工按键,一键可以直接叫车,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同时,指导鼓励网约车平台,优化约车软件,增强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降低操作难度,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

三是强化传统服务方式,保证老年人无忧乘坐公共交通。目前,各地普遍实施了老年人免费或者优惠乘坐公交车的政策,交通运输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老年人直接凭身份证、老年卡、社保卡等证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同时,对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等客运场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场所,要求保留人工服务窗口,鼓励为老年人设立优先购票、专用候车区或者绿色通道,并在推进移动支付、电子客票、扫码乘车等服务的同时,保留现金、纸质票据、凭证和证件的使用。

蔡团结强调,关心关爱老年人出行是重要的民生实事、民生工程,我们将按照国办《实施方案》的要求,把这件事当成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加强和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督促指导地方切实把这项惠及亿万老年人的实事落地、落细、落到实处,切实增强老年人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发改委回应“老人被高科技抛弃”:力争年底前出台有效措施

即时 | 2020-11-26 14:42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王恩博)近期中国发生多起因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技术造成日常生活不便的事件,引起社会关注。如何防止“老人被高科技抛弃”?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赵辰昕26日在北京回应说,力争年底前尽快出台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天举行吹风会,介绍《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有关情况。

赵辰昕在会上坦言,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也对一些人接受和学会使用新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能会给相关人群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简单归纳此次《实施方案》的核心,就是要求在涉及民生的领域中使用智能技术同时,“传统方式还是要保留的”。

他表示,已关注到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案例,这也正是出台《实施方案》,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但出台文件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后续要抓好落实落地。

赵辰昕介绍,出台《实施方案》后,将建立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共同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推进。“我们正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抓紧研究各领域配套实施方案,力争在年底前,尽快出台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

此外,国家发改委将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工作统筹,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真正落到位,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为了保证相关措施真正落地,还将定期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对各地区公共服务适老化程度进行评价,相关结果会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绩效评估。(完)

辛识平: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

即时 | 2020-11-26 11:26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加快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

最近,老年人“被智能所困”的现象频频引发关注。94岁老人被抱到银行网点做人脸识别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老人的尴尬和无助令人心酸。不会在线支付无法缴费,不会扫“健康码”寸步难行,不会网络挂号面临就医难……对不少老年人来说,智能技术、数字化服务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把他们挡在便利快捷之门的外面。

有人说,对待老年群体的态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我们的社会在按下“快进键”的同时,也要关心那些走得慢、暂时跟不上的老年人,让他们也能够分享社会发展进步的红利。

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需要摒弃“一刀切”思维和做法,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有线上办理,也有线下办事渠道,有“健康码”通道,也有“无健康码”绿色通道,为老年人留扇窗、留道门。从长远看,应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特点,推出便利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让智能技术更加人性化、适老化,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得力助手。

秉持关爱之心,弥合“数字鸿沟”,让互联网之光与夕阳红交相辉映,无疑是一道暖心的风景。

新闻1+1丨是“智能”还是“只能”? 如何破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国家这样出手→

即时 | 2020-11-26 11:21

近日,“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和“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两条短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网友热议。

智能时代,怎能抛下老年人? 我们又该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新闻1+1》连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为你解答。

智能时代,老年人的数字困境怎么破?

最近,在湖北广水,一名94岁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被亲属抬到银行、抱起进行人脸识别。也是近日,在湖北秭归“居民医保签约”的服务窗口,一名老人带现金办理医保,却被拒收。这两件事双双登上热搜。数字化时代下,智能技术一定是老年人生活中的绊脚石吗?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数字难题,更好地享受到智能技术?

极端做法不合理甚至不合法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和“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这两件事情都是从老年人身上反映出来的,其实不仅是对老人造成了不便利,它也提醒我们,在智能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尊重老人的权利,满足老人的需求?智能化本来是为了便利我们的生活,而当这种不便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反思这些做法是不是合理,甚至是不是合法。比如在“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事件中,为什么不能收现金?为什么老人去哪个地方一定要带着手机?初期可能是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但随着服务的发展,怎么去解决老年人不适应的问题?

《实施方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出的?

针对老年人的智能鸿沟,国家最近也多次出手破除。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实际上这两年智能化技术在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这次的《实施方案》,也是对这1到2年遇到的不便利的地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比如一些公园、一些博物馆已经取消了人工售票窗口,必须要网上预约;比如去看病,也要在网上预约,没有人工窗口;比如打车等等,这些都使得老人可能遇到一些不便。当这些不便已经使他基本生活不能维持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去解决。所以这次的《实施方案》是系统性的、也非常及时的梳理了过去这一两年里边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为下一步“智慧社会”的建立中,让老年人能够共享福利,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线上+线下,双轨制服务老年人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实施方案》中,其实有许多提法非常关键,对于相关服务部门去做出一个双轨制的服务,我觉得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使智能化服务便利老年人,而不是老年人去便利智能化,当老人在智能化中越来越遇到难题的时候,就要思考怎么让这些服务使老人享受到。举个例子:如果两个银行一个全是柜员机,一个是有人工服务的窗口,老人会选择哪个呢?如果把老人当做一个比较富有的群体,特别是老龄化还要翻倍增长,那么怎么去吸引这些老人,给他提供更好的服务呢?我可以先提供窗口服务,同时提供便利化的智能手段,让他觉得逐渐学会了,可以更简便地去使用智能化手段,而不是强制推广一个技术。

《实施方案》中 “适老”成为高频词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它强调了一个主体和客体的问题,智能化的主导权现在是掌握在相关服务部门手里,掌握在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里。所以本来是为了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地提供服务,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让老人去改变,而是技术能不能更加人性化,更加考虑到老人的需要。比如操作时间可以更长,字可以更大,有一些人工窗口对那些不会用智能化技术的老人提供服务,这样才回到原来帮助老人跟上社会发展、共享社会发展结果。

当老人遇到智能技术,安全的防火墙在哪里?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宣传保护意识非常重要,而且在技术上,是否有更加安全的手段,老人的支付也可以设计成和子女账号连在一起,有一些亲属可以帮助他核实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安全。另外,在网络的支付上,智能化技术应用上,既要加强安全性的技术防范,同时多宣传在技术上怎么去操作,对老人来说能减轻(被骗或信息泄露的)概率。

数字化时代,让科技适老

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面对将长期存在的国情,各地在帮助老年人群体融入数字化时代上,已经开始了探索和尝试。

技术再智能,也要回归服务本质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互联网对于现在的老年人来说,还是一个新的现象,新的技能。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原来他觉得“我不会没有关系”,之所以现在引起关注,是因为基本的生活,出门买菜、坐公交车都受到了影响,特别是看病,这个时候就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换句话说,从服务角度来说,其实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个老人都要配备一个手机。从服务本身来说,并不是说有了手机我才能给他服务。所以,回归到服务的本质上,一方面,老年人可以去学习怎样适应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但更主要,还是智能化技术怎么去便利老人,这个主次关系应该摆正。

“数字鸿沟”挑战蕴含“数字经济”商机

国家出手破除老年人智能鸿沟#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我们看到中国老年人口现在2.54亿,其实还在增长,到2050年会超过4.8亿的老人,如果再算上50多岁退休的,那这个数就在5亿左右。面对日益增长的老人(人口),我要不要把他当作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力量,我要去考虑老人的需求是什么?我怎么去给他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取商机?我相信很多商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老人的商机不存在,而是看我们怎么去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去抓住这样的商机。

《实施方案》对构建智慧社会影响长远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在智慧社会建设过程中,原来并没有去考虑到怎么去包容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这次是体现在老人身上,其实我们细分,残疾人、农村的一些人口、小孩、青少年,并不是人人都有手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服务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智能服务,可以去通过有人工的服务,也有智能化的服务,靠智能化服务的便利性吸引更多人学会这种方法,转变到使用智能技术上来,逐渐减少人工的一些服务,但在初期,不能靠人为硬性转换,我觉得这才是《实施方案》对未来“智慧社会”建立会有长久影响的价值所在。我们再发展十年二十年,你也不能保证人人都有智能手机,所以这个原则会对我国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丁元竹:让全体社会成员都有机会接近移动互联、消除数字鸿沟

即时 | 2020-11-21 20:53

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王莹)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导丁元竹在做客新华网《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知识云课》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同时,要考虑到那些不适应数字要求的群体,通过教育、培训,特别是通过社区教育、志愿者参与,使他们拥有更好使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能力,与社会共同进步,在社会发展中享受发展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全体社会成员都有机会接近移动互联、消除数字鸿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线上办公、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医疗发展迅速,形成了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但很多老年人在这次疫情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对此,丁元竹表示,对新的商业模式、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不能很好地接近的老年人,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第一,要开发适合他们这个年龄和能力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让他们有条件、有能力使用这些技术。第二,要对他们加强培训,通过志愿者、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努力,不断地提高这些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第三,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包括医院、包括银行、包括超市,还是要适当地保留适应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传统服务方式,给他们生活提供便利。”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读懂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新华网倾力打造的《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知识云课》系列网络视频云课隆重登场。节目通过邀请各领域的权威专家,紧扣五中全会精神要义,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富有个性的表达,给网民带来耳目一新的知识盛宴。

"无G"时代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即时 | 2020-11-12 16:50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不会使用健康码、不会使用自助挂号机、不知道怎样扫码点餐……数字化快速融入生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传统生活方式带来冲击,尤其是不少老年人正面临跨越“数字鸿沟”的难题。专家认为,既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也要为“无G”老人提供服务和便利。

初冬时节,在吉林长春一家三甲医院门口,数十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保安提醒大家出示健康码,一位老人出示在社区开具的健康证明后进入医院。“知道出示健康码才能进,因为我不会用,只好去社区开了健康证明。”她说。

类似情况在各地时有发生。武汉市第四医院武胜路院区门诊办负责人鲁海蜃告诉记者,医院每天会遇到30多位使用老年机或不用手机的老年患者,因无法出示健康码只能由医院前台护士引导,去社区开具健康证明。

“有的老年人只有老年机,无法出示健康码,乘车出行实在不方便”——武汉城市留言板上的这条留言,道出了不少老年人的心声。

今年初,60岁的程女士从江西农村到杭州和儿子一起生活,经历了一场“融入城市与智能手机应用”的艰难之旅。她用的是只能接收2G信号的老款手机,由于无法出示健康码不能去超市、公园等,一开始只能在家“宅”了大半个月。儿子给买了智能手机后,她也不会操作:软件不知道如何使用,有时划一下页面就不见了,来电话一着急就按了挂断。去超市时,她总是很紧张,还时常找不到健康码。

对一些老年人来说,使用自助挂号机也是挑战。86岁的北京市民张军福告诉记者,虽然有志愿者指导,但还是不习惯,“有时候好多人排队用自助挂号机。我眼神不好,看不清,怕人家催,也怕操作错误。”

77岁的杭州老人曹靖声可以熟练使用微信语音、手机拍照、出示健康码等功能,但网络购物时还是担心,“网络购物涉及退款、验证等相对复杂的操作,不仅麻烦,也担心误操作后受骗。”

2018年发布的《我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中称,46.3%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而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一些受访老人说,家人提醒不要随意点开链接,但有时别人会发一些文章链接,也拿不准是否该点开。甚至有老人表示“手机没有带来便捷,带来的是麻烦”。

“数字化应用发展快、变化多。受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等影响,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的老年人成为庞大而无奈的‘边缘群体’。”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填平老年人面前的“数字鸿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甚至家庭成员共同帮助。

在武汉老年大学,“智能手机操作”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从智能手机的基础操作到微信、支付宝等软件使用,老师手把手教学,几乎场场爆满。杨建华建议,相关企业在开发推出平台软件时,也应考虑到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尽量聚焦他们使用场景中的难点、痛点,开发“简易”版本,让老年人尽快上手。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卜长莉认为,子女家属应多一些耐心,教会老人使用数码产品。这样老人不仅学得快,还能体会到晚辈关怀。社区和志愿者也应加入科技助老行动中。

此外,还有很多老人没有智能手机,自身也不便使用智能手机,对他们仍需保留人工帮扶。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在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中提出,车站、银行、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建立“无码绿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改善“面对面”服务。(记者孟含琪、熊琦、李平、邰思聪)

智能化时代 “无G”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即时 | 2020-11-12 07:08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题:智能化时代 “无G”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新华社记者

不会使用健康码、不会使用自助挂号机、不知道怎样扫码点餐……数字化快速融入生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传统生活方式带来冲击,尤其是不少老年人正面临跨越“数字鸿沟”的难题。专家认为,既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也要为“无G”老人提供服务和便利。

初冬时节,在吉林长春一家三甲医院门口,数十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保安提醒大家出示健康码,一位老人出示在社区开具的健康证明后进入医院。“知道出示健康码才能进,因为我不会用,只好去社区开了健康证明。”她说。

类似情况在各地时有发生。武汉市第四医院武胜路院区门诊办负责人鲁海蜃告诉记者,医院每天会遇到30多位使用老年机或不用手机的老年患者,因无法出示健康码只能由医院前台护士引导,去社区开具健康证明。

“有的老年人只有老年机,无法出示健康码,乘车出行实在不方便”——武汉城市留言板上的这条留言,道出了不少老年人的心声。

今年初,60岁的程女士从江西农村到杭州和儿子一起生活,经历了一场“融入城市与智能手机应用”的艰难之旅。她用的是只能接收2G信号的老款手机,由于无法出示健康码不能去超市、公园等,一开始只能在家“宅”了大半个月。儿子给买了智能手机后,她也不会操作:软件不知道如何使用,有时划一下页面就不见了,来电话一着急就按了挂断。去超市时,她总是很紧张,还时常找不到健康码。

对一些老年人来说,使用自助挂号机也是挑战。86岁的北京市民张军福告诉记者,虽然有志愿者指导,但还是不习惯,“有时候好多人排队用自助挂号机。我眼神不好,看不清,怕人家催,也怕操作错误。”

77岁的杭州老人曹靖声可以熟练使用微信语音、手机拍照、出示健康码等功能,但网络购物时还是担心,“网络购物涉及退款、验证等相对复杂的操作,不仅麻烦,也担心误操作后受骗。”

2018年发布的《我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中称,46.3%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而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一些受访老人说,家人提醒不要随意点开链接,但有时别人会发一些文章链接,也拿不准是否该点开。甚至有老人表示“手机没有带来便捷,带来的是麻烦”。

“数字化应用发展快、变化多。受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等影响,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的老年人成为庞大而无奈的‘边缘群体’。”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填平老年人面前的“数字鸿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甚至家庭成员共同帮助。

在武汉老年大学,“智能手机操作”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从智能手机的基础操作到微信、支付宝等软件使用,老师手把手教学,几乎场场爆满。杨建华建议,相关企业在开发推出平台软件时,也应考虑到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尽量聚焦他们使用场景中的难点、痛点,开发“简易”版本,让老年人尽快上手。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卜长莉认为,子女家属应多一些耐心,教会老人使用数码产品。这样老人不仅学得快,还能体会到晚辈关怀。社区和志愿者也应加入科技助老行动中。

此外,还有很多老人没有智能手机,自身也不便使用智能手机,对他们仍需保留人工帮扶。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在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中提出,车站、银行、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建立“无码绿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改善“面对面”服务。(记者孟含琪、熊琦、李平、邰思聪)

谁来帮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

即时 | 2020-10-26 15:06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孙少龙)扫码支付、乘坐网约车、出示健康码……当今社会,手机等智能设备似乎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生活方式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数字鸿沟”,老年人群体面对智能设备“不会用”“不敢用”“易受骗”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重阳节来临之际,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上亿老年人还未“触网”

“十一”黄金周期间,一张无锡火车站设置无健康码通道的照片获得海量网友点赞。照片中的指示牌提示:“无健康码由此进入”,并列出了“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不会操作、无手机”等多种适用情况。

评论区有网友评论:“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它是如何对待那些被遗忘的少数人。”

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群体往往会成为“被遗忘的少数人”。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7%,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10.3%。

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据此测算,仍有上亿老年人没能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家住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的老人秦红花今年78岁,尽管这两年在家人的劝说下换了智能手机,但对于老人来说,这台功能繁多的“智能机”却和之前的“老人机”没什么区别。

“年纪大了,学东西慢,到现在也就学会了接打视频电话,其他功能基本都没用过。”老人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到公共场合,都得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才能出示健康码,网上挂号、交水电费之类的“复杂操作”,没人帮忙时就只能“干着急”。

“面对智能设备,不少老年人主观上存在‘学习恐惧’,对智能设备和新技术的接受、学习能力也比较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当下各种智能设备和应用在设计、研发时也很少考虑到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给他们接受新事物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网络诈骗风险不容忽视

近日,一则江西赣州一位六旬女士因迷恋短视频中的“假明星”而离家出走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新闻描述,该女士今年年初换了一部智能手机,开始接触短视频,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了一个顶着明星头像的账号后便沉迷其中,甚至因故离家出走,家人无奈之下只好向警方求助。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仿冒视频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都有存在,这类视频多采用“视频画面+后期配音”的手段,以花言巧语蒙骗不明真相的中老年人,并骗取其财物。

与此同时,各种以“震惊”“快转发”等耸人听闻词语为标题的不良信息也盯上了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往往因为接收信息渠道有限、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成了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迷失自我。

腾讯110平台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仅2019年上半年,腾讯110平台就受理45岁以上中老年人被骗举报2万余次,其中97%受骗的中老年人有产生资金损失,损失金额超过万元的占7%。

同时调查报告,中老年人生活中常遇到的六大诈骗类型为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兼职诈骗、仿冒诈骗以及金融信用诈骗,其中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合计占比超过60%。

“老年人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辨析能力以及维权能力都相对较弱,往往会成为不法分子的‘首选目标’。”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卢明生认为,部分网络平台片面追求流量,没有承担起信息审核的责任,放任虚假不良信息传播。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对涉老网络诈骗的监管力度也有待提升。

让老年人乐享数字新生活

对于老年人来说,互联网就一定是“洪水猛兽”吗?事实也并非如此。

某短视频平台上,75岁的老人杨北海西装革履、举止优雅,以独特的视频内容和风格吸引了1400多万名粉丝的关注。

由4位平均年龄超过67岁的成员组成的“时尚奶奶”也在短视频平台上走红,在她们发布的150余条短视频里,点赞量最高的达到了70余万次。

......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高龄人群渗透。同时,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已达到44个。

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如何帮助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避免其遭受网络诈骗侵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党俊武建议,智能设备、应用设计与研发,都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视情推出“老年版”“易用版”,降低老年人的使用难度。同时,应健全老年协会等基层老年组织建设,让独居老人、留守老人等群体在面临困惑、遇到困难时“求助有门”。

“网络平台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查与筛选,严格落实用户的实名制认证和管理,不让平台成为不法分子的诈骗工具。”卢明生建议,在加强对网络平台监管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老年人网络和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让老年人在使用网络产品时,了解其背后的风险,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表示,下一步,民政部也将加强培训指导,鼓励村(居)委会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家属等,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信息平台等新技术,克服“不会用、不敢用”智能技术的困难。

“各地民政部门将继续保留人工服务等面对面服务方式,确保老年人即使无法使用智能设备,也能办理相关业务。”李邦华说。

1  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