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的奥秘

中国‘慧眼’为证认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如此,向全世界开放的‘慧眼’卫星、下一代天文台、‘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等,还将为人类天文学发展贡献更大的中国力量。

 资  讯 

专访:见证宇宙奥秘,中国将为人类天文学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访“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

即时 | 2021-02-20 07:06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专访:见证宇宙奥秘,中国将为人类天文学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访“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

新华社记者郭爽 梅元龙

证认磁星为宇宙神秘天文现象快速射电暴的一种起源——2月19日在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中国“慧眼”卫星研究成果在国际天文学界引起轰动。

“中国‘慧眼’为证认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如此,向全世界开放的‘慧眼’卫星、下一代天文台、‘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等,还将为人类天文学发展贡献更大的中国力量。”“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1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2007年,人类首次报告发现宇宙中存在一种仅持续几毫秒的神秘天文现象——快速射电暴。它随即成为公众最感兴趣的天文现象之一,其起源和产生原因也堪称当今天文学研究的最热门课题之一。去年4月,一个国际科研团队首次在银河系发现亮度极高的快速射电暴FRB 200428,分别入选英国《自然》杂志的2020年十大科学发现和美国《科学》杂志的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

一些科学家认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可能与银河系内的磁星相关,但仅靠射电望远镜的数据无法最终确认。

但很快,中国“慧眼”卫星的观测结果为全球天文学界提供了答案,证认了快速射电暴FRB 200428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这一最新观测结果引发国际天文学界广泛关注,在19日正式刊发于《自然·天文学》杂志前,其预印本文章就已被大量转载引用,被认为是“破解快速射电暴起源之谜的一块重要拼图”。

“当然,(这)也有运气的成分。”张双南笑着说。不过,“好运气”的背后是“硬实力”。2017年6月发射升空的“慧眼”卫星是中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与国外同类卫星相比,它具有覆盖能段宽、在高能X射线能段的有效面积大、时间分辨率高、有效工作时间占比高等优点。也正因为如此,“慧眼”能“看到”首个与神秘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X射线暴,并在国际上首先证认该X射线暴包含的两个X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从而确认快速射电暴FRB 200428来自磁星。

卫星的硬件条件是“眼力”,何时看、往哪看,更考验科研人员的脑力。“慧眼”卫星观测时间极其宝贵。“如果折换成人民币的话,看一天的成本相当于30万元人民币,决定观测内容总会让人有点纠结。”张双南说。

2020年4月下旬,银河系内磁星SGR J1935+2154活动频繁。作为“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接受北京师范大学研究人员林琳建议,于当月28日上午11时左右通过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项目的地面运控系统发出指令,暂停“慧眼”正在进行的任务,转向这颗磁星实时观测。当时,全球窄视场天文观测装置中,只有“慧眼”在观测这颗磁星。幸运的是,“我们启动7小时后,就第一次同时看到了快速射电暴和X射线爆发,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有关快速射电暴起源的猜测有50多种,其中包括其来自中子星、黑洞等推测,也有科学家将其与外星文明信号相关联。“慧眼”卫星的最新观测成果是否意味着给出了最终答案?

“大自然总喜欢和我们做游戏,银河系内的快速射电暴是否与银河系外完全一样?大自然会不会有其他的玩法,相信未来的游戏会变得更加有趣,”张双南说,“我们不能说没有别的起源,但至少我们证明了磁星是起源之一,是破解快速射电暴起源之谜的一块重要拼图。”

谈到“慧眼”的继任者——中国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空间项目“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时,张双南介绍说,已进入方案设计阶段的eXTP将成为2027年后国际领先的旗舰级空间X射线天文台,“其综合性能相比于国际同类卫星有一个数量级以上的提升,将把中国的空间高能天文研究进一步带入国际领先水平”。

“人类仰望天空的原因,来自我们人类本能的好奇心,对于天文学研究来说,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也意味着带来新的挑战,”张双南说,“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暴因为距离更远,其高能对应体将非常微弱,eXTP无疑将是探测它们的理想设备。”

张双南说,天文学发展“需要利用全世界的天文资源,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到的天空都是有限的,要想对任何一个天体做不间断的详细观测,需要动用整个世界的资源”,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慧眼”、“中国天眼”望远镜以及未来的eXTP天文台“对全世界开放,中国会在天文学领域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国“慧眼”见证宇宙奥秘 全球共享未来可期

即时 | 2021-02-20 06:56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特稿:中国“慧眼”见证宇宙奥秘 全球共享未来可期

新华社记者郭爽 郭亚冬

“中国政府对基础科学的支持,让我为中国同行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正为现代科学做出巨大贡献,这令人激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什里尼瓦斯·库尔卡尼18日通过视频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证认宇宙神秘天文现象快速射电暴(FRB)的一种起源是磁星——英国《自然·天文学》19日在线发表的中国“慧眼”卫星(HXMT)研究成果在国际天文学界引发轰动。

在“慧眼”卫星研究团队看来,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受益于此前全球天文学家的共同努力,是国际合作在天文学界成为普遍共识和重要趋势的明证。

这不是终点。向全球开放的中国“慧眼”、下一代天文台等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新的支持,不断迎接“新的开始”。

合作,破解宇宙的奥秘

1967年,天文学界首次报告了伽马射线暴。大约30年后,人类才探测到其中有一类长暴来自大质量恒星坍塌。又过了约20年,另一类短暴才被证明来自两颗中子星爆发。

与伽马射线暴相比,2007年首次报告的快速射电暴能量更低,但其起源之谜却被更快破解。仅13年后,中国“慧眼”和其他望远镜就揭开了其神秘面纱。

“快速射电暴的研究进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国际天文学界对伽马射线暴的研究……动用了全世界的天文学资源,包括X射线望远镜、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多种观测手段,也包括引力波等相关研究。”“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对记者说。

2007年以来,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和团队,包括中国“慧眼”卫星团队,都加入了快速射电暴的相关研究。包括“慧眼”在内的技术和设备不断进步,国际天文学界的快速响应能力也不断加强。

正是由于国际合作不断加深,破解快速射电暴这一神秘天文现象的起源之谜,在“慧眼”团队看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张双南说:“全世界都在努力,破解这个宇宙奥秘,这就是早晚的事。”

合作,天文学界的共识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但我们只有一片天空。”库尔卡尼说:“在天文学领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完成研究……开展国际合作早已成为天文学界‘普遍拥有的强烈意识’。”

以引力波探测为例,研究论文刊发时有3000多个作者,来自70个研究团队的1000多个单位,其中也包括“慧眼”团队。在快速射电暴的研究中,“慧眼”团队也曾多次与国际团队合作。正由于“慧眼”卫星的极佳观测能力,中国团队应美国科研团队的建议对发出快速射电暴的磁星又继续进行了一个月的连续观测。

“但凡大型、重要的天文观测和天文研究,均离不开国际合作。因为无论我们在地球上身处何地,仰望星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想对任何一个天体做不间断的详细观测,就必须动用全球天文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张双南说。

库尔卡尼另外指出,建造天文学设施的成本通常十分高昂,国际合作还可以避免资源浪费。

合作,中国坚持的态度

在国际天文学的一个主流研究方向——时域天文学领域,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和“慧眼”卫星目前都是“大腕”。据介绍,“慧眼”卫星的客座观测时间对全球开放。以2020年为例,该卫星三分之二的观测时间对国际天文界开放。

“我们经常接到各国科学家的观测要求,每年也会向全球征集观测提案,且数据向全世界开放。谁要用数据都可以到我们的网站上下载,各国研究人员都可以拿数据去分析,但更多人希望我们把分析的结果公布出来,所以我们也会为大家提供这样的服务。”张双南说。

作为“慧眼”的继任者,已经进入方案设计阶段的“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在X射线领域的观测能力将至少提高100倍。它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国际合作团队,有将近20个国家、100多个研究所、几百个天文学家参与其中,可以说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全球使命。

事实上,包括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在内的众多中国尖端科研设备均从建设之初就确立了按国际惯例逐步开放的原则,以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效能,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做出贡献。

为世界科学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全球工程界提供中国技术,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力量,这是中国坚持的开放态度。

失望了?“慧眼”卫星找到快速射电暴来源 不是外星信号

即时 | 2021-02-19 16:55

“慧眼”卫星最新观测结果证实,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这一发现,与国际上其它望远镜的观测一起,部分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成果19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

快速射电暴是2007年发现的一种神秘天文现象,持续时间仅几毫秒,起源和产生机制不明。科学家猜测了50多个起源模型,其中包括黑洞起源、磁星起源等,也有科学家将其与外星文明信号相关联。2020年4月,全球多个卫星探测器观测到一个亮度极高的快速射电暴,引发了研究热潮。

“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介绍,在这次观测中,“慧眼”卫星发现了首个跟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X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并在国际上首先证实该X射线暴包含的两个X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

“这是人类首次确认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天体,证明了至少磁星可以产生快速射电暴,对于理解快速射电暴的产生和辐射机制具有关键作用。”张双南说,“从现有研究看,磁星上很难存在生命体。”

磁星是一类具有宇宙最强磁场的中子星,表面磁场强度为地球磁场强度的百万亿倍以上,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X射线暴发。理论预言,磁星也能产生快速射电暴,但一直未得到观测数据支持。

“慧眼”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于2017年6月发射升空,目前已在轨稳定运行超过3年半,在黑洞、中子星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据介绍,此次针对快速射电暴的观测中,相比国际上其它高能天文卫星,“慧眼”卫星观测数据统计性最好、能区覆盖最宽,提供了最为丰富、精细的时变和能谱信息。(记者:董瑞丰)

“慧眼”卫星新成果 部分破解快速射电暴起源之谜

即时 | 2021-02-19 15:13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董瑞丰)“慧眼”卫星最新观测结果证实,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这一发现,与国际上其它望远镜的观测一起,部分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成果19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

快速射电暴是2007年发现的一种神秘天文现象,持续时间仅几毫秒,起源和产生机制不明。科学家猜测了50多个起源模型,其中包括黑洞起源、磁星起源等,也有科学家将其与外星文明信号相关联。2020年4月,全球多个卫星探测器观测到一个亮度极高的快速射电暴,引发了研究热潮。

“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介绍,在这次观测中,“慧眼”卫星发现了首个跟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X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并在国际上首先证实该X射线暴包含的两个X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

“这是人类首次确认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天体,证明了至少磁星可以产生快速射电暴,对于理解快速射电暴的产生和辐射机制具有关键作用。”张双南说,“从现有研究看,磁星上很难存在生命体。”

磁星是一类具有宇宙最强磁场的中子星,表面磁场强度为地球磁场强度的百万亿倍以上,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X射线暴发。理论预言,磁星也能产生快速射电暴,但一直未得到观测数据支持。

“慧眼”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于2017年6月发射升空,目前已在轨稳定运行超过3年半,在黑洞、中子星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据介绍,此次针对快速射电暴的观测中,相比国际上其它高能天文卫星,“慧眼”卫星观测数据统计性最好、能区覆盖最宽,提供了最为丰富、精细的时变和能谱信息。

人类首次!中国慧眼卫星确认快速射电暴来自磁星

即时 | 2021-02-19 14:15

19日,中国慧眼卫星团队在京宣布,慧眼卫星发现首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X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并在国际上首先证认该X射线暴包含的两个X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这一发现,与国际上其它望远镜的观测一起,证明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并为理解快速射电暴的辐射机制和磁星的爆发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

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1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天文学》。

快速射电暴(简称FRB)是2007年发现的神秘的天文现象,持续时间只有几毫秒,其起源和产生机制是当今天文学最大的谜题之一。要弄清快速射电暴产生的原因,关键有两点:第一是要找到其对应的天体,第二是看到快速射电暴在其它波段的辐射,限制其物理机制。

2020年4月28日, 格林威治时间下午2点34分,加拿大CHIME实验和美国STARE2实验同时看到了一个亮度极高的快速射电暴,被命名为FRB 200428,其方向与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方向大概一致,而且根据恒星际介质对不同频率射电信号之间的时间延迟推算,暴发源的距离为大约3万光年,也跟SGR J1935+2154大致相符,因此,FRB 200428很可能起源于银河系内的这颗磁星,但还需要更多的观测证据加以确认。

磁星是表面磁场强度为地球磁场强度百万亿倍以上的中子星,在活跃期间会出现剧烈的X 射线暴发,因此很多理论家认为它们也可以产生快速射电暴。2020年4月中旬,SGR J1935+2154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开始出现频繁的X射线暴发。在这种情况下,慧眼卫星调整了既定的观测计划,对这颗磁星进行了长时间定点观测。在FRB 200428之前约8.6秒,慧眼卫星探测到了来自这颗磁星方向的一个极亮的X射线暴发,它同时也被欧洲的INTEGRAL卫星、俄罗斯的KONUS-WIND探测器和意大利的AGILE卫星监测到。这个时间差别正好与恒星际物质对射电信号的延迟相当,说明X射线暴和快速射电暴起源于同一次爆发。此外,慧眼卫星基于独特的准直器设计,对X射线暴进行了高精度定位,从而证明了该X射线暴和快速射电暴都来自这颗磁星。这是人类首次确认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天体,也是首个起源于银河系内的快速射电暴。对于理解快速射电暴的物理本质,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关于FRB200428的相关研究成果,被英国《自然》杂志评为2020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也被美国《科学》杂志列入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

跟其它高能天文卫星的观测数据相比,慧眼卫星对FRB 200428的观测数据统计性最好、能区覆盖最宽,提供了最为丰富、精细的时变和能谱信息。慧眼卫星还是国际上独立定位了该X射线暴的两颗天文卫星之一,定位精度远远高于探测到FRB 200428的两个射电望远镜的精度。在这个X射线暴发的光变曲线中,慧眼卫星探测到两个X射线脉冲跟快速射电暴的两个峰在时间上高度吻合,该结果后来也被其它卫星的数据所证实。慧眼卫星还是唯一给出了暴发期间X射线能谱详细演化的设备,发现该X射线暴峰值处的X射线能谱和其它时间段暴的能谱显著不同,同时也与绝大多数的磁星X射线暴明显不同。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快速射电暴的产生机制至关重要。

慧眼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由高能所李惕碚、吴枚等在1993年提出。慧眼卫星的研制得到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民用航天科研经费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共同支持,高能所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负责卫星有效载荷、地面应用系统和科学研究工作,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为卫星总体单位,参加慧眼卫星工程的还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慧眼卫星探测器的标定工作得到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意大利Ferrara大学和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的参与和大力支持。 自2017年6月15日发射升空以来,慧眼卫星已在轨稳定运行超过3年半,并在黑洞、中子星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问“中国天眼”|“慧眼”能刺穿“光年之外”?

即时 | 2021-01-21 17:29

经历了调试、试运行和正式开放运行后近6000个机时的观测服务积累,目前“中国天眼”运行稳定可靠,灵敏度稳居世界射电望远镜之首,可有效探索的空间范围体积远超此前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

从古至今,人们都渴望一双“慧眼”。现代望远镜,帮助人们看到更暗更远的天体,成为能刺穿深空的“慧眼”。

对射电望远镜来说,反射面大小决定灵敏度,而灵敏度决定“眼力”。

找一张“天眼”的照片来看,外圈是“鸟巢”状的圈梁,中间是反射面,但颜色不均匀。放大了仔细看,发现反射面是一块块三角形为主构成的。

2019年8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为什么颜色不均匀呢?因为每块面板的反光角度有差别,金属表层氧化、积尘也参差不齐。

2016年6月30日拍摄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反射面板的局部。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过去同类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是固定的,只能通过改变接收机的位置扫描天空中约20度的带状区域。

为了让“天眼”看得更远更广,中国技术团队攻克超高强度、抗反复拉伸的钢索,首创主动变形反射面,使望远镜覆盖40度天顶角。

当反射面变形时,2000多个液压促动器协同运动,带动索网上固定的4450个反射单元精确定位。千变万化的这张“金属脸”,堪称地球上最大的“表情包”。

2019年8月28日拍摄的不同光线环境下的“中国天眼”(拼版照片,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以索网结构为核心的主动反射面,是“天眼”三大技术创新中最重要的。用结构力学博士出身的“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的话说,这个索网工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的。

有了主动反射面汇聚更多信号,与先进接收机配合,“天眼”就能捕捉更遥远、更暗弱的天体。

那么“慧眼”能刺穿“光年之外”?答案是不在话下。

“中国天眼”已经在直径约10万光年的银河系内发现一批脉冲星,又在遥远的河外星系探测到快速射电暴和中性氢发射线。

只不过对天文学家来说,他们不愿意强调天体的距离。一是因为脉冲星等很难准确定位,多是根据色散估算距离;二是因为科学探索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眼下重点关注的是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天眼”将来一定会瞄准更多河外星系乃至宇宙边缘。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丨慧眼看南昌 无“诈”之姐护你乘风破浪

即时 | 2020-10-11 11:11

“刷单贷款要账号

每种套路都是诈骗分子手里的刀

保持清醒冷静要历经多少煎熬

不听不信不转帐是最棒的妙招

什么兼职什么投资满耳呱噪

什么小妹什么帅哥都是编造

不贪便宜就不会落入骗子圈套

密码账号一定要保护牢

最重要”

“面对骗子的诈骗套路,不要慌,不要怕,让江西南昌公安无“诈”之姐,带你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这首极具特色的反诈宣传MV《无“诈”之姐》来自南昌公安局,自今年7月红遍了网络,其内容揭开“各种诈骗伎俩,撕下骗子的伪装”,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反诈宣传深入人心,达到了出色的宣传目的。

不少网友表示,这种宣传方式更加吸引眼球,更容易让人记住宣传内容,比起传统说教式的普法宣传更具活力,也更有生命力。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当前社会的难点、痛点和焦点问题,其手段隐蔽、人员众多、地域广、发案率高,形势严峻、危害深重。

为了切实维护人民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今年以来,江西南昌市通过打造“两中心一体化”运作模式(反诈中心和联战中心,实行一体化、实体化、实战化运行),亮利剑、出重拳、斩链条,形成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警务新格局,大力推动了信息网络领域安全的长效常治。

今年5至8月份,南昌公安共捣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窝点122个,抓获相关犯罪嫌疑人1255人,破获相关案件625起。

筑牢思想防线

“您是不是接到了电信网络诈骗电话?”在南昌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工作人员打电话询问一位40多岁的阿姨。阿姨吞吞吐吐,显然不太相信反诈人员。工作人员耐心交流,并引导阿姨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汇款,及时拦截了这起网络诈骗。

为筑牢思想防线,南昌市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展常态化全民反诈宣传,营造全民反诈的深厚氛围。

立足全市所有户外广告大屏、配备小喇叭的天网探头、智慧平安小区和地铁电视广告屏,滚动播放反诈宣传提示语,将反诈宣传遍布全市的每一个角落。

依托警务网络化机制,开展点对点的精准宣传。将全市500余万人口划入772个警格,推行网格员负责制,结合社区力量,一人不落的开展点对点的精准宣传,打造越来越多的无诈警格。

  创新宣传手段

南昌公安针对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类型,组织民警自编自演反诈宣传MV,原创《无“诈”之姐》和《大碗宽面》,通过火爆网络的歌曲旋律,加上朗朗上口的歌词,进一步增强了反诈宣传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与此同时,南昌公安将宣传热点由线上引到线下,在全市各大商场、车站、地铁和人流密集地的LED大屏幕,滚动播放反诈MV视频,进一步扩大了反诈宣传覆盖面,让反诈防骗常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反诈意识和防骗能力。

据悉,南昌公安不仅推出了反诈宣传MV,还针对常见诈骗案例,原创了9套反诈漫画,印制了反诈宣传海报,力求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反诈宣传吸引更多受众。下一步,民警将把这些反诈宣传品送入社区、厂区、校区和小区,进一步浓厚全社会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氛围,让犯罪分子无机可乘、无法“兴风作浪”,切实保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反诈与滴滴同行”活动,让反诈与乘客同行,且行且宣传;“大手牵小手”活动,通过家校合作,让孩子们把反诈知识传播到每个家庭。

开展反诈宣传进高校活动,在高校推出全国首个“反诈考试”APP,目前注册和考试人数已近20万;设计印制民警反诈宣传海报和传单,进入全市的地铁站台、场所、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

堵塞诈骗通道

南昌市反诈中心专门设立了特情联战区,与多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对通信、网络等大数据进行深度研判,发现潜在受害人,进而通过短信、电话直至属地公安机关落地查人等方式,进行点对点预警劝阻,阻止群众上当受骗。

今年5至8月份,通过公安部、省公安厅推送和市本级自主研判的9.5万条预警信息(其中,高危预警信息3.1万条),成功劝阻潜在受害人近10万人次,避免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

快速止付减损

为保护群众利益,南昌市协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邮政储蓄等7家银行派员入驻市反诈中心,对涉诈资金开展止付冻结。

通过对系统、资源和机制的创新与升级,大大提升了挽损率,在与诈骗分子的博弈中占得了先机。今年5月至8月,共冻结目标账户10800余个;追回被骗资金2750余万元。

坚持重拳出击

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纳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打击重点,以公安部“云剑2020”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以快打快,对每日下发的线索,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落地、第一时间抓捕、第一时间铲除窝点。

今年4月,新建公安分局在成功破获一起贩卖手机卡团伙案后,继续循线追踪,成功研判出两个特大贩卖手机卡的犯罪团伙,并深挖出十余个利用虚假火币网、虚假股票、期货类投资平台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

7月31日,对南昌、九江、宜春、河南郑州、广东湛江、浙江杭州等六地70余个窝点和20余个嫌疑人落脚点同时进行收网。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83人,缴获大量作案工具和涉案物品,并捣毁全部犯罪窝点。

“慧眼”卫星新进展 发现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

即时 | 2020-09-23 09:50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董瑞丰)“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公布最新观测结果:在高于200千电子伏特的能段发现了黑洞双星系统的低频准周期振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量最高的低频准周期振荡现象。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上述工作,成果已于21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

研究者介绍,此次发现的低频准周期振荡起源于黑洞视界附近的相对论喷流(向外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的进动,为解决一直以来存在争议的该现象物理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低频准周期振荡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在X射线双星中普遍存在的时变现象,表现为光变曲线上出现类似周期性但是并非精确周期性的调制。

喷流是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高速物质流,是黑洞系统在吞噬周围物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显著反馈影响的一种主要手段。此前观测到的喷流距离黑洞都非常远,“慧眼”卫星的观测第一次将喷流源头定位到距离黑洞上百公里的区域。这是迄今观测到的距离黑洞最近的相对论喷流,对于研究黑洞附近的广义相对论效应、物质动力学过程和辐射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慧眼”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于2017年6月发射升空。和国外同类卫星相比,“慧眼”卫星具有覆盖能段宽、在高能X射线能段的有效面积大、时间分辨率高、有效工作时间占比高等优点,可以探索比以往更靠近黑洞视界或中子星表面的区域。

"慧眼"卫星新进展 发现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

即时 | 2020-09-23 07:00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董瑞丰)“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公布最新观测结果:在高于200千电子伏特的能段发现了黑洞双星系统的低频准周期振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量最高的低频准周期振荡现象。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上述工作,成果已于21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

研究者介绍,此次发现的低频准周期振荡起源于黑洞视界附近的相对论喷流(向外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的进动,为解决一直以来存在争议的该现象物理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低频准周期振荡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在X射线双星中普遍存在的时变现象,表现为光变曲线上出现类似周期性但是并非精确周期性的调制。

喷流是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高速物质流,是黑洞系统在吞噬周围物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显著反馈影响的一种主要手段。此前观测到的喷流距离黑洞都非常远,“慧眼”卫星的观测第一次将喷流源头定位到距离黑洞上百公里的区域。这是迄今观测到的距离黑洞最近的相对论喷流,对于研究黑洞附近的广义相对论效应、物质动力学过程和辐射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慧眼”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于2017年6月发射升空。和国外同类卫星相比,“慧眼”卫星具有覆盖能段宽、在高能X射线能段的有效面积大、时间分辨率高、有效工作时间占比高等优点,可以探索比以往更靠近黑洞视界或中子星表面的区域。

透过“慧眼” 更好看清太阳

即时 | 2020-06-22 16:02

日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饶长辉研究员带领的太阳大气高分辨力探测技术研究团队,成功获取太阳活动区快速演化高分辨力观测结果。这是继1.8米太阳望远镜首光成功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标志着该太阳望远镜可以为太阳风暴预警预报应用和太阳物理前沿探索提供高质量数据。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的“心情”好坏直接影响地球和人类活动。尤其是太阳大型爆发活动,会向日地空间及地球空间抛射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给电离层、磁层甚至大气层带来剧烈扰动,影响地面通信及电力供应等。因此,对太阳活动及其空间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研究始终是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太阳望远镜成为人类观测太阳活动的利器。

去年12月,1.8米太阳望远镜研制完成并成功首光,这是我国首套2米级太阳望远镜,也是美国4米太阳望远镜DKIST正式运行之前,国际上已经建成的最大口径太阳望远镜。通过对太阳大气进行高分辨力成像探测,1.8米太阳望远镜能够及早发现太阳风暴爆发的先兆特征,为太阳风暴的预警预报和太阳物理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饶长辉介绍,太阳望远镜大小和设计形式主要取决于观测目标和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小口径太阳望远镜可以对全日面进行观测,获取整个日面上太阳大气活动概略信息。大口径太阳望远镜一般用于对太阳活动区进行高分辨力探测,获取太阳活动细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科学家可以据此对太阳活动爆发规律进行探索研究,用以更好‘理解’太阳,也可以用于对太阳风暴爆发进行预警预报,为空间天气预报服务。”

太阳望远镜按照功能可细分为光球望远镜、色球望远镜、磁场望远镜、日冕仪等。饶长辉说:“不同太阳望远镜功能、参数不同,其看到的‘内容’也会存在较大差别。比如,光球望远镜一般针对太阳大气光球层活动信息,色球望远镜一般针对太阳大气色球层活动信息,磁场望远镜则主要针对太阳大气磁场进行探测。”

目前,世界上在运行的大口径太阳望远镜以2米级为主。饶长辉说:“当前第二十五个太阳活动周已经到来,随着太阳活动的日益频繁,空间天气事件将愈加严重。未来,我国新的2米级太阳望远镜还将配备太阳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太阳活动区高分辨力磁场和速度场探测系统等,以获取更全面的太阳活动监测数据。”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2日 12 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