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者维权日

为深入群众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宣传2021年“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年主题,今天下午,全国各地开展“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

 资  讯 

盲目购买“盲盒”要吃亏的

即时 | 2021-03-13 15:52

商家以盲盒之名甩卖瑕疵或与描述不符商品牟利

中消协提示:盲目购买“盲盒”要吃亏的

● 近年来,盲盒成为市场上的热门商品,不少品牌都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推出具有自家特色的盲盒产品

● 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网站日前发布消费提示称,有经营者用盲盒清库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提醒广大消费者勿盲目购买

● 消费者要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在购买时要清楚认识内心所需,尽量选择有实力、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并结合自身的经济能力理性消费

“盲盒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最终会拿到什么。”经常购买盲盒的越越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有时候开盒那一刻就像中了500万元大奖似的,但有的时候让人真的很失望。”

盲盒是源于日本的一种产品,指的是没有任何样式提醒的装有不同玩偶手办的纸盒,一般情况下一系列12个款式,需购买者打开后才能知道其内容。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网站发布消费提示称,有经营者用盲盒清库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提醒广大消费者勿盲目购买。

盲盒产品备受追捧 衍生出多种新玩法

近几年,盲盒成为市场上的热门商品,不少品牌都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推出具有自家特色的盲盒产品。其中,国内市场上比较成功的品牌有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随着直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主播也开始借助盲盒售货。

为什么盲盒会受到青睐?据知情人士指出,盲盒售卖者往往会打造火爆款盲盒,如Molly系列一套有12款造型,同时附带一个隐藏款,但抽中隐藏款的概率比较低,一般是1/71、1/144,容易抽到重复或不想要的盲盒,从而衍生出“改娃”“换娃”等新玩法。

“改娃”指的是一些盲盒玩家会给某些固定款玩偶手办进行换装、改色,自己制造出“限量款”,市场上单次改娃价格达到上千元。“换娃”则是抽到重复或不满意盲盒的玩家在固定的兴趣群或二手交易平台交换盲盒,同时补给对方差价。

进行过“换娃”交易的小李说:“一般盲盒爱好者想要的那款,往往是最火爆的也是最难抽中的。因为许多盲盒玩家都想要,这就导致有一些人借此炒盲盒,转手一卖往往高出零售价不知多少倍,但是总有人买。”

曾经一掷千金购买Molly胡桃夹子王子的艾艾(化名)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玩盲盒门槛低,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盲盒以满足猎奇心理,之后越玩花的越多,因为会更想融入那个社交圈。买盲盒的基本都是年轻人,上班族居多,能聊的话题也多,还能缓解压力。”

一位盲盒供应商指出,市面上炒到几千块的隐藏款,出厂价连市场价的零头都不到,是商家和黄牛的炒作,再加上玩家的追捧使得盲盒成了“暴利”产品。

对此,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韩英伟指出,我国法律按照市场规律,规定了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由经营者行使自主定价权,但盲盒涨价若是使用了不正当手段,扭曲了供求关系,则会涉及违背市场规律。法律不处罚符合价值规律的涨价行为,即法律没有将单纯的涨价行为规定为价格违法行为,但若爆款盲盒涨价触犯了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则涉嫌违反法律规定。

以次充好不退不换 商家用盲盒清库存

据了解,盲盒已发展到各行各业,所装的商品不仅仅是手办玩偶,还有服装、饰品、电子产品等。现实中,有些商家也会用福袋指代盲盒。

《法治日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盲盒”“福袋”等关键词,出现的商品多数描述为“神秘福袋”“捡漏盲盒”“超值盲盒”“幸运福袋老板疯了”,但基本的要求都是“不退不换”。

其中一个福袋描述为“神秘福袋捡漏盲盒生日女神礼物”,有购买过的用户评论称,“很多东西都是用不到的,而且包装上面都是灰,像放了很多年似的”;另一位买家评论道,“也不晓得值不值,都用不上,除了一包纸巾”。

据调查,电商平台有两类卖盲盒的商家,一类是专门经营盲盒的,另一类是经营其他产品,兼卖福袋或盲盒,但基本都会写明:商品微瑕、临期商品、随机发货、不退不换。

据一平台客服说:“不建议购买盲盒或福袋,因为商家说了不退不换,但消费者收到货后商品有质量问题想要退货,平台不好协商。”

知情人士透露,卖服装的店铺一到换季会做福袋活动,但商品随机发货,尺码、款式由不得买家挑选,并且不退不换,化妆品或者是食品店铺也会弄福袋,出售的基本是临期商品。

一位卖化妆品的商家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我一定会让客服告诉买家商品有瑕疵,至于是什么商品、适不适合对方、能不能使用、瑕疵有多大,都是我们不能保证的,也会提前说明不退不换,毕竟福袋买的就是一种随机性。”

在校大学生王夏(化名)经常在电商平台购买福袋,她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福袋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清仓甩卖类,全是以前的款也就是压仓货,店铺都不会上架;第二类是福利类,质量还行;第三类是垃圾类福袋,收到的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估计是刷单刷来的产品,就算是做慈善了。”

据了解,大多数买家收到的商品与描述不符,品质参差不齐。

李先生在某精品店铺购买价值199.8元的福袋作为女友的生日礼物,“拆到礼物的那一瞬间挺尴尬的,就是一块手表,很廉价,感觉电商平台上39.9元就能包邮了,但是商家告诉我任何一个福袋都是物超所值,手表是欧利时(OLEVS)品牌的,但我收到的手表商标却是OLVES。”

用户名为“翻滚吧,蛋炒饭”的买家在一家数码产品店铺以288元购买了一个福袋,打开发现是一款华为手机,但是已被使用过,拿到手机店检测后被告知,“手机电池板几乎不能用了,就当板砖使吧”。

《法治日报》记者发现,有些店铺为福袋标价为19.9元,配图是华为、苹果等手机,最后买家收到的却是耳机、手机支架、手机壳等配饰,存在配图与实际收到的商品不符的问题。

对此,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售卖的商品信息必须透明,包括价格、品质、样式等,上述行为均是卖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构成欺诈。从买家的角度来说,如果明知道盲盒存在种种问题还是要购买,就是一种射幸行为,数额小的话是一种娱乐行为,数额大且长期进行就是一种赌博行为,赌博是法律禁止的,轻则要受行政处罚,重则构成犯罪。

韩英伟认为,以盲盒为名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还以盲盒不退不换的规则作为理由,会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如果盲盒中的款式与商家的广告宣传不一致,还会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活物盲盒随机发货 相关资质难以保证

调查发现,还有些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卖起了活物盲盒,也就是把狗、猫、乌龟、鹦鹉这些动物作为商品,打包成盲盒随机发货。

采访中,一位售卖小狗盲盒的商家表示,随机发货,除了死亡问题一律不退不换。如果运输途中死亡,可以免费补发或者退款。但对于狗的来源、品种、健康状况以及经营许可等问题,商家都避而不答。

《法治日报》记者联系了该平台客服,询问平台是否可以售卖活物盲盒以及如果售卖需要哪些资质。商家客服回复: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店铺营业执照,另一个是兽药经营许可证。售后客服则回复:不建议购买盲盒,因为商家都说不退不换,发货是随机的,如果商家说是小猫,结果收到的是一只老猫,平台不好协商,而且他们的货源不清楚,有可能是流浪的动物,不能保证其健康。

用户名为“丁丁”的买家曾买过活物盲盒,他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我收到过一只狗,特别瘦,有一只眼睛是瞎的,联系商家也不理,只能把狗养着,弃养的话良心上过不去。”

除了活物盲盒,连相亲市场都开始利用盲盒这个噱头赚取介绍费——众多交友平台将见相亲对象称为“拆盲盒”。据了解,有相亲机构将相亲对象称为盲盒,并进行明码标价,如高学历、身高165cm+、长相甜美的介绍费一万元,中等学历、身高160cm+、长相优美的介绍费7000元。

知情人士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这都是私底下这样做的,就是为了让对方产生好奇心,这也是其中的一项业务,就看客户的选择,事先不给他们看照片,也不透露太多信息,见面了他们自己会了解。”

参加过此类相亲的钟先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这就是拆盲盒,事先对对方一无所知,现场了解,女方条件好的话就‘物有所值’。”

对此,韩英伟认为,从法律层面来说,把人作为盲盒出售违背民法最基本的公序良俗原则,是被法律所禁止的。而将活体动物盲盒作为商品销售,其行为也应遵守销售动物的相关法律规定,要有经营该业务的营业执照,所销售的宠物也应按要求提供检疫证明等相关证件,如商家未按相关法律规定办理相关证件便进行销售,则涉嫌违法。

市场规范亟待完善 消费者应理性消费

在上海工作的小张喜欢收藏英雄系列盲盒,在他不到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摆满了玩偶,“有一个月我看上了一个隐藏款,花了3800元才买到。而我每个月工资到手是8000元,除掉吃穿住行,就没钱了,最后还是向朋友借了2000元才挺过去,但还是很开心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盲盒,这是爱好。”小张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超(化名)从2019年开始加入炒盲盒的潮流中,他先后从厂家、黄牛等手中买入盲盒,等过一段时间再以高价卖出,以赚取中间差价。李超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亏大了,一开始我是疯狂进货,卖的还不错,但后来卖不动了,又加上疫情影响,现在还是老老实实上班吧。”

对此,刘德良认为,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应明确商品的信息再进行购买。从法律上来说,对商家进行盲售的行为不能听之任之,要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还有工商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商家明码标价,明确写出商品的相关信息。

韩英伟认为,建议消费者要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在购买时要清楚认识内心所需,尽量选择有实力、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并结合自身的经济能力理性消费。

韩英伟说,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首先,企业应进行“自查”,从自身做起,做到诚实守信,在营销宣传上做到真实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产品质量环节上严格把关,把不合格产品消灭在最前端。在售后服务上积极履行退货、更换、修理等经营者义务。行业内部自身加强监管力度,树立行业准则。其次,相关部门要及时介入进行监管,对于商家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各种行为,明确其规制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记者 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 王雪)

预付式消费频“入坑”,法治如何守护权益

即时 | 2021-03-13 15:49

“办卡等预付式消费已成为投诉顽疾。”不久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预付费类消费纠纷显著增加。

从最初的办卡、买券,到如今的各类付费会员、充值满减,“先交费后消费”的预付式消费模式如今大行其道。餐饮、健身、美容美发、教育培训……商家们以各种名义拓展预付式消费的应用场景。

预付卡通常有折扣优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成本,也让消费更加便利。可是,近年来,由预付卡引发的虚假宣传、霸王条款、转卡退卡难、商家携款“跑路”等问题频发,严重侵害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该如何避免预付式消费“入坑”,消费者权益保障困局如何破解?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1.权责不统一,合同难题待解

案例:河北邢台市民韩先生去年报名参加了某英语培训机构的名师课程,但在交完共9000余元的学费后,发现所谓“名师”只是线上授课。在上了几节课仍不满意后,他提出退费。但机构声称合同中并未承诺“名师”授课为线下授课,并且合同上有“若因乙方原因单方面终止合同,甲方不退还培训费”条款。维权不顺利,韩先生表示只能自认倒霉。

据记者调查,预付式消费领域存在大量不签合同的现象,通常是双方口头约定、消费者留手机号,或者由商家向消费者提供一张卡片作为会员身份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与商家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明确,一旦发生纠纷,由于没有合同,消费者在维权举证上将面临很多困难。

“消费者如进行预付式消费,与商家签订合同或以其他有效形式约定好权利义务十分必要,一方面合同可作为双方履约的依据,另一方面发生纠纷时可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证明。”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娜说。

然而,即使消费者与商家签订合同,通常也是由商家提供其单方起草的格式合同,消费者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本卡一经销售概不赎回”“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本店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类霸王条款频频出现在合同之中。

我国民法典第497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张晓娜表示,霸王条款一般为格式条款,系合同一方单方拟定,存在不合理免除或减轻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等情形。消费者如认为其侵害了自身权益,需对此承担举证责任,而实践中消费者往往举证困难,部分商家借此打“擦边球”。

“霸王条款的存在体现了消费者与商家地位不对等,反映出消费者的议价空间很有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为保障消费者的议价权,应改变这种由商家单方面起草合同的现象。

但实践中,消费者几乎不可能参与到格式合同的制定过程中。刘俊海认为,应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社会团体组织、行业协会等在规范格式合同中的作用,协同起草出台各行业的规范合同范本,并交由政府相关部门备案审查。

2.转卡退卡难,维权成本过高

案例:一个脸颈美容疗程,花了上海的朱女士将近9万元。后来,朱女士无意间在该美容院的推销广告上看见,同样的疗程却只要花4万多元。气愤的朱女士找到店家。由于店家的态度“很敷衍”,朱女士决定退卡。卡内的余额和剩余疗程总价为11万元,可是,店家却表示最多只能退款5万元。

朱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不少商家推销办卡时百般讨好,可等到消费者退卡时却爱搭不理。

张晓娜表示,消费者预付了费用,履行了合同的付款义务,此时消费者对商家享有债权,商家有义务向消费者如约提供服务。民法典规定,如果双方未约定债权不可转让,则债权人转让债权无须经过债务人同意。

而消费者交钱后如发现商家的经营信息以及所提供服务并非如宣传的那样,或者是商家以调整经营方针为由涨价、改变服务内容等,造成消费者实际很难享受到满意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通常会选择退卡。

张晓娜说,商家单方决定涨价、改变服务内容时,消费者要求退卡是有法律依据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3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

但在实践中,消费者转卡退卡并不顺利,不良商家会设置各种障碍,如收取更名费、转卡费、退卡费等提高转费退卡成本。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推行小额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用于解决包括预付式消费纠纷在内的小额消费纠纷,降低消费者诉讼维权成本。同时,可参照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完善相关立法,有限度地转移举证责任,由商家对不存在违约或者侵权行为进行证明,以减轻消费者举证负担。

3.携款“跑路”,法律漏洞如何堵

案例:家住北京朝阳的高女士与某长租公寓中介平台签了一年的租赁合同,根据合同约定,房租押一付三,后来该平台发生“暴雷”,老板携款“跑路”,不知去向。高女士抱怨,钱没了,房子也要被房东收走。

在预付式消费领域,门店倒闭、商家“跑路”事件频频发生。甚至有不良商家采用办卡的方式来“圈钱”,拿到消费者的预付款后“溜之大吉”,导致消费者蒙受巨大损失。即便是同商家签了规范的合同,消费者也很难得知预付款的真实用途和去向。对于诉讼维权,消费者要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最后却很难追回损失。

早在2012年9月,商务部就发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要求对相关企业进行备案并实行资金存管制度,按预收资金的一定比例向商业银行存入存管资金,企业一旦违规便可受到约束。而实践中,很少有商家按照规定到相关部门登记备案,这就导致对预付款的监管很大程度上处于空白状态。

为何上述办法未能有效落实?陈音江表示,这是由于监管主体不明确导致监管缺乏有效性。他解释,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由某一具体部门对单用途预付卡发行进行监管,对发卡行为、金额与预付款监管没有进行有效规制。

在刘俊海看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很有必要。商家使用资金的行为缺乏监管,消费者的预付款资金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原因在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对预付款问题进行专门立法,针对第三方资金托管、预付款使用、法律责任等作出详细规定,只有织密法律之网,才能从源头消除此类乱象。”刘俊海说。

“对于老板‘跑路’等事件,消费者事后维权难度很大,为此要强化对预付款的事前监督。”陈音江建议,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商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税务部门等协调配合,厘清各主体的权责范围。为了实现监管的端口前移,一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监管部门应对经营者的资质、经营效益和商业信誉进行审查;二是经营者要交纳一定保证金或提供第三方担保后才可开展预付式消费交易。此外,可以考虑建立预付费交易的风险救济基金,分散风险,避免出现商家人去楼空、消费者损失无法挽回的局面。(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王婉祺)

网购的这些“坑”,你踩到了吗?

即时 | 2021-03-13 15:49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题:网购的这些“坑”,你踩到了吗?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冯松龄 王劲玉

互联网消费日益普及,网购商品质量问题也随之增多。记者从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征集的消费维权线索中获悉,涉及网购假冒伪劣的投诉占比较高。

据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统计,在部分消协组织2020年测试的1191件商品中,线上不达标率为38.70%,明显高于线下采样商品。有的平台不达标率竟达70%。

如何规范网购商品质量不合格问题?平台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该担何责?“3·15”来临之际,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就网购质量问题展开调查。

网购多“坑”

上海一名消费者投诉称,他在某知名拼单平台上拼单购买了一款“正品小天才z6儿童电话手表”,到货后发现商品品牌是“正品小天才”,而不是“小天才”,商家用打擦边球的方式销售山寨产品。

不仅如此,记者发现,部分电商平台还公然销售违禁商品。

一位“全民拍”上的消费者投诉,60V和72V的电动车锂电池在几家知名电商平台上均有售。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电动车锂电池只要超过48V则被禁止销售。

买雀巢咖啡,到手确是“雀果”咖啡;没有实际功效的“增高”产品月销售额竟达400万以上;一折价格购买山寨奢侈品……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记者梳理发现,在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栏目收到的消费维权线索中,网购维权既涉及知名平台,也涉及不少小平台。

商家不管、平台推脱,电商平台成假货集中地?

3月12日,第四届3·15互联网消费论坛暨网络商品质量与平台责任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联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共同发布了《全国部分消协组织2020年比较试验汇总分析》。

分析显示,在中消协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消协组织2020年测试的1191件商品中,线上采样832件,不达标的322件,不达标率为38.70%。在832件消协测试的线上采样商品中,某知名拼单平台的采样不达标率最高,54件采样商品有37件不达标,不达标率高达68.52%。

在部分儿童用品测试不达标问题突出的产品里,某电商平台旗舰店销售的儿童旅游鞋和网布童鞋,检出邻苯二甲酸酯超过限量值100倍以上。

而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呼吸系统和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干扰内分泌,危害男婴的生殖系统发育。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万亿元,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共新注册电商相关市场主体66.38万家。2015年-2020年,电商企业参与诉讼的裁判文书有30.33万份,累计产生2.56万次被执行人信息,1.16万次失信信息。2020年产生7096次被执行人信息,为历年最高。

多方合力筑起网购“防火墙”

不达标商品屡禁不止,销售额度逐年上涨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音江说,平台内销售商品不达标率较高,说明规则制定或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和短板,或者存在把关不严、管理不力、责任不强等问题。

“平台需要增强法律和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平台内的销售假冒伪劣行为,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市场秩序。”陈音江说。

此外,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线上销售假冒伪劣行为,并向社会公开曝光。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孙颖说,应对跨区域网络案件加大查办协调力度,加强信息互换、执法互助,形成监管合力;加强信用监管,根据平台信用等级和风险类型,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风险较高、信用较差的平台或商家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会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参与起草人何山说,网络商品不达标率较高,主要是电商平台的责任太轻。“要继续加大平台的责任划分,让平台承担与其地位或获利相称的责任义务。”何山说。

又到"315":市场监管总局多措并举加强质量监管

即时 | 2021-03-15 10:10

多措并举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又到一年“3·15”,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的主题是“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强化质量安全部署开展多项工作。

3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企业守信承诺座谈会,推进企业年报和信息公示,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强化失信约束和联合惩戒。

据了解,市场监管总局正对《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全面修订,总局层面的信用修复制度也即将出台。目前,各地已累计修复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信息44.2万条、经营异常名录信息881.2万条、行政处罚信息104.7万条,支持企业主动纠错,帮助企业重塑信用。

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发文,部署各地相关部门进一步督促落实学校和校外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防严管严控校园食品安全风险。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还发布了磁力玩具、儿童平衡车、老年健步鞋等6类产品的消费提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据介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市场监管总局纪检监察组将持续强化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以及对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我们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作为全年重点监督工作,制定了专项监督方案,将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调取材料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相关工作的启动部署、问题排查、监管执法、履职尽责等情况,通过采取‘三不两直’、参与执法组工作等形式进行督导检查。”该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还将推动国家药监局积极参与未成年人食品、药品和用品安全监管行动计划,持续纠治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非卖品标价摆上架 化妆品小样销售成监管盲区?

即时 | 2021-03-15 09:14

原本作为样品给消费者使用和体验的化妆品试用装,竟成为时下不少商家开展单独销售的一门生意。HARMAY话梅、THE COLORIST调色师等新兴美妆集合店内,种类丰富、价格低廉的化妆品小样吸引年轻人排起长龙。但不少消费者也心存疑虑:美妆店内多种多样的小样,究竟是不是正品?这么多试用装从哪里来?

售卖名牌小样成独立生意

走进HARMAY话梅三里屯门店,一楼护肤及美妆小样专区前,挤满了正在精挑细选的消费者。SK-II、海蓝之谜、兰蔻、科颜氏……几十种大牌化妆品的试用小样摆在开放式货架上,不时有人用手机比对网上同类商品的价格信息。

可试用与便携性高,是年轻白领购买化妆品小样的主要原因。“我是敏感肌,买上千元的正装护肤品前都会买一两只试用装。”在朝阳区工作的孙女士告诉记者,购买小样使得自己的试错成本大幅降低,“经常出差的话,带小样也比带一堆瓶瓶罐罐方便得多。”

小样的价格同样极具吸引力。“原本近千元的面霜,只需几十元就能体验到。”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褚同学表示,很多大学生经济实力有限,更倾向于购买小样。记者发现,“小样热”甚至促使淘宝上“挤小样神器”热卖,一家店铺的月销量接近5000件。不少淘宝店铺也在暗地里兜售小样,但近两年来线下美妆集合店里集中售卖的小样,明显比线上店铺更受追捧,不少消费者表示,对实体店小样的品质更为放心。

大牌小样来源难说清

化妆品小样起初只是对于品牌消费者的一种馈赠。如今,小样脱离母品牌,成为某些门店独立销售的生意,但这些市面上流通的小样并非像官方赠品一样来源清楚。

记者走访了兰蔻、海蓝之谜、赫莲娜等专柜,销售人员均表示,小样只能免费提供,赠完即止。“专柜对小样有严格的数量控制,不可能大批量外流。但确实不排除有人违规二次售卖给代购。”兰蔻专柜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有员工私下扣留小样变现,被欧莱雅集团发现后直接开除。

“业内的大宗货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代购商向专柜大批量采购正品后免费获得一定比例的小样配额,再以几十元、几百元不等的价格出售,专柜为完成业绩也乐于配合。二是大牌经销商直接配给代理商,但国际品牌一般管得非常严。”在深圳从事美妆营销多年的李倪介绍。

那HARMAY话梅门店中的大量小样从何而来?对此,话梅有关负责人表示,门店出售的货品,无论是正装还是小容量产品,均由专业的采购团队经正规渠道统一采买。店内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店内售卖的小样和专柜都有合作。但欧莱雅方面明确否认了授权一事:“集团多数产品会推出小样装,主要在销售中作为赠品送给消费者。除小美盒以外,我司并未授权任何经销商单独售卖产品小样。”

值得注意的是,1月28日,杭州嘉里中心的美妆集合店Only Write被消费者举报涉嫌“走私”。当地市场监管局联系海关部门协助调查,店内近3000件涉嫌走私化妆品被扣押,其中大部分为大牌化妆品小样。

“非卖品”质量问题谁负责

记者注意到,在HARMAY话梅门店售卖的小样包装上均印有“非卖品”字样,却又单独贴有价签。对于这些原本属于非卖品的商品定价标准,门店有关负责人回应:“涉及商业核心模式暂无法透露。”

商家销售小样“非卖品”除涉嫌不当得利外,更重要的是货源不明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李倪透露,化妆品企业几乎不会为小样设立专门的生产线,原厂小样都经常出现断货情况,小样无论如何进货,货源肯定都不稳定,很难支撑起规模化销售。

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名牌化妆品小样同样在以诱人的价格进行销售,不少商家还特别标注“支持专柜验货”。但记者走访多家商场的专柜获悉,小样属于“非卖品”,专柜均不提供鉴定服务。单独购买小样的消费者,一旦遭遇质量问题无法向品牌方投诉维权。

记者注意到,天猫平台新发布的《天猫样品商品发布规范》已正式生效,其明确要求商家须提供样品的进货凭证以供审核,但平台这一规定能否真正发挥对商家的约束力还有待观察。线上线下热销的化妆品小样,显然还需要更为严厉的市场监管举措。(记者 袁璐)

医美消费:"小镇青年"热情高,"00后"男成主力

即时 | 2021-03-15 09:14

今年春节,医美机构成为年轻人追逐的“香饽饽”,“变美三件套”也从过去的美甲、染发、种睫毛,变成了如今的水光针、肉毒素、玻尿酸。

在“三月不变美,四月徒伤悲”的网络话语鼓动下,做一点“小改变”迎接春天的热情仍在持续,求美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

从城市到农村,“小镇青年”逐美热情高

杭州白领陈珊珊春节回河南新乡农村老家过年,她发现已经两年没见的表嫂有点变化。“感觉比两年前见到时年轻了很多,皮肤变好了,眼睛好像也更有神了。”

按捺不住好奇心驱使,她问了表嫂。“原来是在朋友那里打了水光针和玻尿酸。表嫂说因为是开在县里的‘个人工作室’,价格比城市优惠很多。”

陈珊珊有些意外,她曾经以为打针、动刀的医疗美容只是城市里年轻人、有钱人的追求。“小镇青年”对美的追求,与城市人相比丝毫不逊色。

在西部地区甘肃,越来越多公立医院开设了整形美容科,让求美者在家门口就能“变美”。近年来,来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的人络绎不绝,科室每月开展美容及整形相关手术40余台,还定期邀请韩国专家赴兰州开展常规美容手术和技术指导。

该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王永翔也从处理外伤的烧伤科大夫成功“转型”,开展各类整形手术。

“以前正规医院的医生都觉得做割双眼皮、开眼角之类的整容手术是不务正业。”他回忆说,几年前在北京等地参加整形美容行业的学术会议,到会专家寥寥无几,但最近几年都达到了上千人。

从“她经济”到“他经济”,植发产品成“香饽饽”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医美领域男性消费正在崛起。

有咨询机构发布2020年《中国新白领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近两成男性白领每月在医美护肤方面的消费达1131元,与女性的1197元持平。

男性不再是医美消费的“绝缘体”,“他经济”也迎来了“高光时刻”。2020年“双十一”期间,有电商平台录得医美医疗订单量环比增长近7倍,成为最受欢迎的生活服务项目,平均客单价达6300元,这其中有近三成订单来自男性消费者。

在《中国新白领消费行为研究报告》的受访群体中,有72.73%的男白领尝试过面部护理,58.8%尝试过水光针、热玛吉、光子护肤等医美小手术,46.52%尝试过文眉、文眼线、种睫毛等服务……尝试医美的男性群体更加年轻,从19岁-22岁年龄段开始尝试医美的男性比例已经超过女性,“00后”男性成为医美消费的主力增长点。

李嘉伦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整形美容体验派。他做过抽脂,也打玻尿酸、肉毒素,尝试过光子嫩肤和超声刀。对于诸多男性求美者热衷的植发,他在微博上还分享了自己的真实体验。

李嘉伦说,这些分享一方面是自己有脱发烦恼,确实有植发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从专业医生的角度告诉大家真实情况,避免消费者因偏信广告而“踩坑”。

年龄分布“两头化”蔓延,医美行业进入“爆发期”

人们对医美态度在不断变化。最近两年,打玻尿酸、瘦脸针变成了“午餐美容”,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医美也已经常态化。

最小的有十二三岁的,最大的有八十岁的——不少整形医生都有相同感受:尽管年轻人是主流消费群,但医美消费人群的年龄边界不断向两头延伸。

“有带着十多岁女儿来找我咨询祛痣、改善眼睑下垂的妈妈,也有70多岁的老演员,希望通过改善面部皮肤状况延长艺术生命。”李嘉伦说。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局局长王文军表示,医美消费者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过去是中青年女性为主,现在有低龄化趋势,一些中学生会选择割双眼皮、鼻子整形或消除脸上小瑕疵。老年人则是做除皱、淡斑等微整手术。

常态化医美消费习惯的形成,是中国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受访人士表示,由于医疗美容产业是“美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等特点,以医疗美容为代表的美容消费需求,已成为除基本生活消费以外,继住房、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

部分城市已把医美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重点打造,比如,成都市正计划打造“医美之都”。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医疗美容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2030年达到2000亿元。

2020年下半年以来,“医美”概念还成为资本“新宠”。机构发布《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在遭遇疫情冲击情况下,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5150家,市场规模达1975亿元,占全球比重17%。(黄筱、梁军、董小红)

中消协调查六十个农村集贸市场 超八成消费者认为市场环境得到改善

即时 | 2021-03-15 07:07

中消协调查六十个农村集贸市场 超八成消费者认为市场环境得到改善-新华网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0年60个农村集贸市场“再体验”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度60个农村集贸市场的实地体验总得分为65.14分,连续两年呈现稳步增长。

2018年以来,中国消费者协会持续关注农村消费环境,连续3年组织开展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工作。2020年9月至10月,中国消费者协会选取了2018年和2019年调查中问题相对较多、消费者评价得分相对靠后的60个农村集贸市场,委托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针对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再调查体验。

据介绍,体验和观察的环节主要涉及农村集贸市场整体情况、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生产用品和总体感受5个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市场调查体验得分连续两年上升。从消费者感知得分结果来看,2020年消费者感知得分为79.72分,相比2019年提高了1.62分,消费者感知得分连续两年稳步提升;超八成消费者认为市场环境得到改善。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表明农村集贸市场消费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但调查中,仍发现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首先是问题商品(假冒商品、伪劣商品、“三无”商品、过期商品)出现反弹式增长。调查数据显示,在2019年调查的60个市场中有36个市场发现存在疑似问题商品,而2020年调查时存在疑似问题商品的市场增加到41个,数量不减反增。

另有24.84%的消费者反映在农村集贸市场遇到过假冒伪劣产品,27.48%的消费者表示遇见过“三无”产品,这两类问题商品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说明农村集贸市场中问题商品仍较普遍。

其次是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仍较为突出,实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数据结果显示,60个市场中存在垃圾堆积、脏污、异味等卫生问题的市场由2019年的19个上升到2020年的26个。

此外,生活用品整体体验较差,商品的“种类齐全”和“生活用品质量”两个细项指标得分较低。调查显示,60个市场中有26个售卖婴幼儿服装,其中有15个市场售卖的婴幼儿服装中存在未标注材质信息、生产厂商、出厂情况等信息的情况。“维权方便”与“售后服务”也是消费感知评价短板指标,有待加强。

“从调查情况看,一些前两年调查体验中反映存在的质量、市场管理等问题总体有所改善,但一些典型问题仍存在,如市场环境卫生问题、商品质量问题、商品售后服务等,涉及‘三无’等商品和食品质量问题的情况有所加剧,需引起重视。”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要持续完善各类农贸市场管理规范,进一步明确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权责单位,做好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管理、维护和更新,丰富消费供给,稳定交易秩序;打造城乡流通、互惠的消费场所,密切关注并预防各类商品和服务的问题从城市向农村进行转移和扩散。(记者 王海磬)

乳胶枕头如何选?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来支招

即时 | 2021-03-15 06:55

新华社青岛3月14日电(记者张旭东)乳胶枕头是近几年兴起的寝具“宠儿”,但面对五花八门的品牌和广告,消费者应该如何科学选择?青岛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给出了一些选购技巧。

青岛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消费者在选购乳胶枕头时,不要盲目听信“纯天然”“泰国进口”等宣传,而应通过“看、压、捏、闻”等方式来甄别产品优劣。乳胶枕头应无明显的色差、裂缝、污染、杂质等,颜色为乳白色,或者米黄色,表面应为哑光。如果枕头的颜色非常白,表面有油腻光泽,可能是添加了着色剂。

与此同时,消费者可用手按压乳胶枕头来感受。弹性好的乳胶枕头按压时反馈给手部的力量较大,按压后能迅速恢复到原来形状;弹性差的乳胶枕头按压时疲软无力,形状恢复慢。

此外,如果消费者用手捏乳胶枕头,好的乳胶枕头应有明显弹性,不易断裂;如果拉扯时感觉乳胶枕头没有弹性,并有撕裂倾向,表明枕头质量不好。

青岛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还建议消费者贴近乳胶枕头闻一闻。由天然乳胶制成的乳胶枕头有一股淡淡的橡胶味,但无刺激性气味,如腥味、石油味、动物膻味和骚味等;如果乳胶枕头有明显香味,表明枕头中可能添加了香精,以遮盖异味。

在使用乳胶枕头过程中,专家建议不能长期让重物压着乳胶枕头,不要置其于潮湿环境,也不要暴晒。

"铁锅炖"变"口水鹅" 警惕餐饮业个别消费"坑点"

即时 | 2021-03-15 06:55

新华社长春3月14日电(记者孟含琪)吉林省长春市一家饭店的“口水鹅”事件连日来引发网友热议。

日前有网友爆料,在长春双阳区一家“铁锅炖”农家乐,服务员将上一桌客人吃剩的鹅肉捞出后,将新鹅肉倒入剩汤,准备当成新菜给下一桌客人食用。该“口水鹅”事件被网友录成视频传到网上。

接到举报后,长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双阳分局工作人员迅速赶往该农家乐进行调查。一位执法人员说,他们在现场对经营者王某和举报人进行询问,王某承认有此行为。主要原因是当日前来就餐的消费者特别多,“铁锅炖”制作时间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就将新菜装入剩汤里。

工作人员说,经调查,该农家乐证照齐全。工作人员在现场已责令涉事农家乐停业整顿。该事件属于个案,但行为恶劣,双阳分局已组成专案组进行调查,查明后将进行顶格处罚,以儆效尤。

近年来,餐饮行业,特别是游客较多、流动性较大的景区餐饮业时常出现风波。比如山东青岛卖出天价大虾,黑龙江雪乡宰客事件等,引发网友关注。为了防止乱象再次上演,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商家的诚信教育。长春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钟萍说,2020年至今,市消协接到的餐饮类投诉130多件,投诉量显著降低,但仍有一些纠纷出现。

“个别商家欺客行为需引起重视。”钟萍说,一些企业的欺瞒行为相对隐蔽,很难被发现,仅靠有关部门监管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加大力度培养企业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让商家在经营中树立做老实人的想法。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也要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有关执法人员表示,要不断推动构建企业自律、部门监管和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共治格局。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希望每个公民都能负起监督责任,在消费中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举报,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河北查处一起特大跨区域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即时 | 2021-03-15 06:55

新华社石家庄3月14日电(记者王昆)记者从河北省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根据群众举报线索,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公安部门查办了一起特大跨区域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捣毁了涉及12省市的特大生产经营伪劣香油、芝麻酱违法犯罪网络,抓获涉案人员83人,涉案货值金额超2亿元。

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举报及前期专项行动掌握的情况,对河北厨友食用油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该企业生产经营的多批次芝麻香油的脂肪酸组分不合格且黄曲霉毒素超标。经核实,河北厨友食用油有限公司从个体户李某处购买“红油”(玉米、大豆调和油)和“香油精”,勾兑后冒充纯芝麻油销售,售价远低于市场价,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经深入研究,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香油精”的成分锁定为乙基香兰素、乙基麦芽酚两种只能人工合成且不得在芝麻油中添加的香料成分。

由于涉嫌犯罪,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公安部门成立联合专案组开展深入调查。经查,犯罪嫌疑人孔某用玉米油、大豆油和棉籽油混合,形成与芝麻油颜色一致的“红油”,按1.5%的比例加入“香油精”,生产假芝麻油,销售给香油生产企业及香油坊。

目前,孔某等10名主要犯罪人员,因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依法判决八年到一年半不等有期徒刑,判处罚金共计人民币239万元。

新华时评:守护消费安全,保障消费畅通

即时 | 2021-03-15 06:51

新华社郑州3月14日电 题:守护消费安全,保障消费畅通

新华社记者刘怀丕

又到一年“3·15”,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的主题是“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便利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才能进而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增长。

消费安全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也是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伴随着消费升级加速,以及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消费安全暴露出新风险。从网络直播卖假货,到长租公寓爆雷,再到在线教育机构倒闭跑路……一些领域的消费安全问题反映集中,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挫伤了群众的消费信心,成为阻碍消费持续增长的堵点。

筑牢消费安全防线,消费增长才有坚实基础。消费安全无小事,监管责任重如山。治理消费安全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围绕预付式消费、个人信息保护、汽车消费维权等诉求急迫的难点,切实抓住共享式消费、在线教育培训、长租公寓、直播带货等热点,做好消费维权舆情监测分析,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投诉举报处理和反馈机制,不断推进消费规则完善,构建规范的消费环境。与此同时,广大消费者也需加强对消费安全知识的学习,提升消费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积极推动消费安全协同共治。

消费安全保护永远在路上,天天都是“3·15”。当消费在安全轨道上实现高质量增长,就能为更高水平经济循环提供强劲动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玩个“谐音梗”就能规避监管?

即时 | 2021-03-14 15:09

“山寨协和”摘牌变“谐和”,玩个“谐音梗”就能规避监管? | 每日快评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随着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知名医院被冒牌”现象,有些“山寨协和医院”被摘牌后玩起了“谐音梗”,悄然更名为“谐和医院”。天眼查数据显示,相关企业信息已有上百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对这种打擦边球的方式应继续打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个别医疗机构摘下“山寨协和”的帽子,换上“谐和医院”的牌子,玩这种容易让人混淆的“谐音梗”,本质上仍是在“傍名牌”。

用“谐音梗”规避监管,继续骗钱骗保、无资质行医、大肆销售相关产品,这种新动向值得警惕。必须追问:“协和”变“谐和”,如何顺利通过更名手续?现行政策是否给此类机构留了空子?离了“名牌”傍身,民办医疗机构是否全无竞争力和生存空间?

今年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依照《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强化医疗广告监管执法,打击医疗机构擅自使用“协和”等知名医院名称标识,或利用违规名称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或诱导患者、夸大病情或疗效的问题。从实际效果看,治理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需巩固、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医疗广告监管执法、提高登记准入门槛,督促医疗机构消除侥幸心理,诚信经营。对于医疗机构冒用知名医院名称,或利用违规名称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患者、夸大病情或疗效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和惩罚力度,形成震慑作用。在阶段性的整治工作完成后,还要适时开展“回头看”,避免“一阵风”。

另一方面,对民办医疗机构来说,需明确其吸引患者的根本是医疗水平、资源以及为患者提供周到而专业的服务,“请假名医”“傍名牌”等投机行为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需要从业者的自觉意识与医者仁心。


买雀巢到手“雀果” 网购这些“坑”你踩了吗

即时 | 2021-03-14 09:11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题:网购的这些“坑”,你踩到了吗?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冯松龄 王劲玉

互联网消费日益普及,网购商品质量问题也随之增多。记者从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征集的消费维权线索中获悉,涉及网购假冒伪劣的投诉占比较高。

据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统计,在部分消协组织2020年测试的1191件商品中,线上不达标率为38.70%,明显高于线下采样商品。有的平台不达标率竟达70%。

如何规范网购商品质量不合格问题?平台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该担何责?“3·15”来临之际,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就网购质量问题展开调查。

网购多“坑”

上海一名消费者投诉称,他在某知名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款“正品小天才z6儿童电话手表”,到货后发现商品品牌是“正品小天才”,而不是“小天才”,商家用打擦边球的方式销售山寨产品。

不仅如此,记者发现,部分电商平台还公然销售违禁商品。

一位“全民拍”上的消费者投诉,60V和72V的电动车锂电池在几家知名电商平台上均有售。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电动车锂电池只要超过48V则被禁止销售。

买雀巢咖啡,到手确是“雀果”咖啡;没有实际功效的“增高”产品月销售额竟达400万以上;一折价格购买山寨奢侈品……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记者梳理发现,在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栏目收到的消费维权线索中,网购维权既涉及知名平台,也涉及不少小平台。

商家不管、平台推脱,电商平台成假货集中地?

3月12日,第四届3·15互联网消费论坛暨网络商品质量与平台责任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联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共同发布了《全国部分消协组织2020年比较试验汇总分析》。

在部分儿童用品测试不达标问题突出的产品里,某电商平台旗舰店销售的儿童旅游鞋和网布童鞋,检出邻苯二甲酸酯超过限量值100倍以上。

而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呼吸系统和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干扰内分泌,危害男婴的生殖系统发育。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万亿元,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共新注册电商相关市场主体66.38万家。2015年-2020年,电商企业参与诉讼的裁判文书有30.33万份,累计产生2.56万次被执行人信息,1.16万次失信信息。2020年产生7096次被执行人信息,为历年最高。

多方合力筑起网购“防火墙”

不达标商品屡禁不止,销售额度逐年上涨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音江说,平台内销售商品不达标率较高,说明规则制定或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和短板,或者存在把关不严、管理不力、责任不强等问题。

“平台需要增强法律和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平台内的销售假冒伪劣行为,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市场秩序。”陈音江说。

此外,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线上销售假冒伪劣行为,并向社会公开曝光。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孙颖说,应对跨区域网络案件加大查办协调力度,加强信息互换、执法互助,形成监管合力;加强信用监管,根据平台信用等级和风险类型,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风险较高、信用较差的平台或商家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会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参与起草人何山说,网络商品不达标率较高,主要是电商平台的责任太轻。“要继续加大平台的责任划分,让平台承担与其地位或获利相称的责任义务。”何山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