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 圆梦小康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资  讯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即时 | 2021-07-04 15:08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贫困深锁。如今,他们摆脱贫困,旧貌换新颜。

回族群众刘克瑞一家,从西海固靠天喝雨水的“山窝窝”,移民搬迁进新家。

贫困发生率60%以上的“悬崖下的村寨”——化屋村,因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陆续落地,彻底旧貌换新颜。

2019年,黑龙江省赫哲族群众已全面脱贫。从仅存300余人到如今的5000多人,赫哲族唱着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一个不能少”的坚定承诺,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带来无数人命运的变迁。

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笑容越来越灿烂。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樊华

统筹:秦大军、刘佩

编导:王玉璐、杲均丰

记者:陈嫱、崔晓强、刘勤兵、唐铁富、马晓成、李建平、王松、吕泽、陈泽安、王安浩维、丁春雨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小康千年梦圆,大党坚守初心

即时 | 2021-07-04 13:37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懈奋斗的目标之一。

从摆脱贫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实步伐,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上书写一页又一页崭新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小康目标,之后小康列入“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并围绕这一目标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科学遵循——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如今,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达到了较高水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迎来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重大时刻。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等措施,始终指引着脱贫攻坚战的方向。8年来,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0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即,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果断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的决策,决定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及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在党中央号令下,4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前线,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25000多名优秀分子在火线上宣誓入党,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中国人民挺过来了!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转正”,中国社会生机活力依旧。答好抗疫这道“加试题”,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让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中华民族的千年愿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如期实现。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全面小康。

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催人奋进!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已写就,我们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征程再启,未来可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乘势而上、开拓奋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吴璇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陆明明 栾熙彦 张亚楠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张亚楠

学习进行时丨小康长卷

即时 | 2021-07-04 13:35

百年梦圆照此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实

即时 | 2021-07-04 13:33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题:百年梦圆照此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实

新华社记者

参观者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内拍摄油画作品《星火》(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迎来又一个历史时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从党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推进改革开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紧紧依靠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新时代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奋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千年梦想,百年梦圆,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朽丰碑。

不负使命的历史担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2012年1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内,《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吸引大量参观者。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作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的郑重宣示。

上海,兴业路老石库门。今年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建党时期珍贵文物得以集中展示。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一大会址,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号召。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小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懈追求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与人民甘苦与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经过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两个目标提前实现。

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接连作出战略部署。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新集镇吴塬村村民张小花(右)和驻村干部在家中交流脱贫后的打算(2020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立足发展全局,明确历史方位——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担当。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加以谋划和布局。

8年多时间,3000多个日夜,倒计时一刻不停。

2014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6年时间”。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决定性阶段”到“决胜期”,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一鼓作气向终点冲刺的历史时刻。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我们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

市民走过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故道公园民法典主题长廊一角(2020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全面小康的实现标准上,总书记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在全面小康的覆盖面上,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

在全面小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总书记指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着眼补齐短板,作出系统部署——

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软籽石榴基地的工作人员在采摘石榴(2019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时强调。

面对全面小康目标,既有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突出短板,也有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明显短板。

“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落实新发展理念贯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针对补短板、强弱项,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不断前进。

强化党的领导,提供有力保障——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参观者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里参观风雨桥模型(2019年10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一个月后,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时,在“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全面从严治党”。

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证。

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工人在河北阜平县平阳村手工业扶贫车间工作(2020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五级书记抓扶贫,向脱贫攻坚主战场选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在财经、网络和信息化、国家安全等事关全面小康的关键领域,建立党领导的协调机制……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攻坚克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坚决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湖北省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景色(无人机照片,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河南南阳,丹江口水库。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专题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等情况。

在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移民户邹新曾家。通过种田、务工和电商直播,这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总书记接过土坯房老照片端详:“移民之后,乡亲们10年收入提高了3.6倍,这是我们欣慰的地方。”

听了总书记的话,邹新曾有些激动:“共产党好,都是为着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党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艰难,但有一条,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幸福。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看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以革命老区阜平为起点,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

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推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悬崖钢梯上,“悬崖村”村民沿着钢梯下山(2020年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016年春天,一张四川昭觉县阿土列尔村十几名小孩背着沉重的书包循着藤梯奋力攀爬的照片引发关注,“悬崖村”的名字不胫而走。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专门提起“悬崖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隆回魏源医院,一名老年公寓的老人跟医护人员亲密交流(2020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说当地已经建了新的铁梯,这样心里又感觉到松了一下。”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昭觉县看望贫困群众,了解到村里不仅建了新的钢梯,村民收入也有较大提高,连连说“让人不再揪心了,我看了感到很高兴”。

总书记动情地说:“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2020年5月,阿土列尔村84户老乡下悬崖,上电梯,住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翻越了“贫困大山”。

一个村庄的跨越,折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飞跃。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参观者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参观(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青海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

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处理好全面小康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在青海省贵南县森多乡,生态管护员吉本加在巡查黄沙头防风林(2013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明确答案。

金山银山是小康,绿水青山更是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从“三江源”而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曾面临水体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的严峻形势。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连续深入长江上、中、下游,三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明确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春泉村村民姜贤桂(左)在村卫生院看病(2019年1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5年间,沿江11个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大江两岸焕发新颜。

放眼全国,一份绿色答卷可圈可点: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5年间由66%上升至83.4%;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一块块生态环境的短板正在补上。

实现全面小康,安全发展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

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的村民在采摘用作生产糟辣椒的鲜辣椒(2020年8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战胜全面小康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从农村的厕所革命到城市的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加强食品安全到狠刹浪费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当成大事,持续推动。

从个人所得税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到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再到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标注人民至上的情感刻度。

覆盖全面的总体推进——着眼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如何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这是承载更深内涵的全面小康——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物质满足,也要精神充盈。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期间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习近平总书记说。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竹梅村的乡村医生王秋姣(左)上门体检时给小朋友测量身高(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从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到文化活动百花齐放,从榜样力量的引领到时代新风的弘扬,从提升文明素养到壮大志愿服务,中国人民在文化的滋养中展现新的精神风貌,迸发磅礴的奋进力量。

全面小康,既要和谐稳定,也要公平正义。

2020年5月,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的民法典刚刚诞生,中央政治局就以“切实实施民法典”为主题举行了集体学习。

“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刻阐述。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实施,法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公平正义得以彰显,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公平正义阳光的照耀下,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全面小康,既要丰衣足食,也要全民健康。

今年5月13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亲自审定了疾控体系改革方案。

近年来,我国着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

这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小康——

走进四川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小桥流水、树木葱郁,宽敞整洁的柏油路纵横交错,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乡村十八坊”游客如织。

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工人们加紧制作布鞋(2020年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在“精彩战旗”特色产业在线服务大厅仔细观看了“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鼓励村民用好互联网、打开产销路子。在“唐昌布鞋”展示台前,村民热情地拿起一双布鞋想送给总书记,习近平笑着说:“我花钱买一双!”

总书记对乡亲们说,中国有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始终要靠自己解决,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都会有几亿农村人口,我们不能一面有繁荣的城市,一面却是落后甚至衰落的乡村。

原籍浙江湖州的王秀丽(右)在上海市徐汇漕河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公安综合窗口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她仅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户口迁移落户手续(2020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前完成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与此同时,农村社会事业短板正逐步补齐,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用4天时间,行程两千公里,跨越东北三省,实地了解东北振兴情况。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深入调研。

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一个个新增长极正在中国版图上崛起。

这是谋求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

今年5月28日,在一场事关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科技自立自强”加上了一个重要定语——“高水平”。

高水平的根基,系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强有力推进。

上天下海的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奋斗者”号等一批国之重器惊艳亮相,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5G成功商用,人工智能加快应用……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探索一号”科考船回收“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杨宁军 摄)

看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上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喷涌而出,消费升级方兴未艾。

看开放步伐,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扩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推动,创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交往日趋活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是创新中国、活力中国,是美丽中国、开放中国,是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中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阔步向前。(记者赵超、安蓓、侯雪静、于佳欣、郭宇靖)

习近平的小康故事丨“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即时 | 2021-07-03 22:17

习近平的小康故事丨“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新华网

脱贫致富靠发展,发展先行是交通。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交通事业,牵挂老百姓行路难,多次到基层调研交通运输工作,听民声、察实情,作出重要指示,为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

心系百姓行路难

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交通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始终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地处滇藏交界处的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是独龙族主要聚居地,这里山高谷深,自然条件恶劣,曾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独龙江乡的道路交通好不好?乡亲们出行方不方便?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记挂在心。

云雾缭绕的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2019年4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2014年元旦前夕,云南省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

收到来信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获悉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十分高兴,谨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独龙族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一直惦念着你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字里行间,殷殷深情。

在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独龙族学生肖琴萍在教室里上课(2020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一年后,2015年1月20日,正在云南昆明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抽出时间,把当初写信的5位干部群众和2位独龙族妇女接到昆明来见面。

傍晚时分,在驻地宾馆的会议室里,习近平总书记拉着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的手坐在一张长藤椅上,同大家围坐在一起,观看反映独龙族生产生活巨变的短片。

“原来出山要多长时间?”习近平总书记问。

“解放前当地人翻越高黎贡山走到贡山县,来回要半个月;新中国成立后修通了人马驿道,一个来回要六七天;1999年独龙江简易公路贯通后,除去大雪封山,七八个小时可到县城;如今隧道通车后,3个小时就可以到县城。”高德荣说。

独龙江公路是独龙族群众与外界联系沟通的唯一通道,是独龙族同胞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命脉。如今,公路隧道的贯通,还催生了旅游业,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千里之外,地处悬崖绝壁之上的四川大凉山阿土列尔村村民出行难,也让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有关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的电视新闻报道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当年6月底,“悬崖村”的村民们告别了由藤条和木棍编成的17段“天梯”,用上了2500余根钢管构成的“钢梯路”。2020年5月,村民们已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提速增质。

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超42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超55.6万个建制村实现直接通邮。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老百姓“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逐渐变为现实。

探寻交通脱贫致富经

湖南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2019年10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没有路,致富有难度。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三农”、助力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山势险峻、交通不便。为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当地于2007年10月架桥修高速,至2012年3月31日,矮寨特大悬索桥通车运营。大桥贯通了湖南、重庆、贵州等省市的几大高速公路网,打破了制约湘西州发展的交通瓶颈。

这座大桥运营得怎么样?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有没有因此改善?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矮寨特大悬索桥视察,了解到湘西州近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很大,特别是乡村道路网已基本形成,总书记很高兴。

“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这方面要加大力度,继续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对交通基础设施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寄予期望。

如今,矮寨特大悬索桥与矮寨悬崖玻璃栈道、德夯苗寨等景点共同组成了德夯大峡谷景区,越来越多的当地老百姓,通过做苗绣、开民宿,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道路通,百业兴。如湘西州一样,很多贫困地区不缺资源,就因路不通、不畅,老百姓走不出去,日子越过越穷。要想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悬崖钢梯上,村民沿着钢梯下山(2020年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四川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永远也忘不了三年多前的那一幕——习近平总书记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他家,经过低矮的院门,走进屋里。

时值2018年春节前夕,凉山地区连续降雪,气温骤低。正在凉山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三河村,走到了吉好也求家里。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让吉好也求眼眶一热。

在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彝族群众马海日聪喜搬新居(2019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地处海拔2500米的山梁之上的三河村,是个典型的彝族村落,受制于交通条件和产业结构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近年来,当地重新修建通村公路,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路畅通了,当地产业发展也在提速,马铃薯、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来时走的坑坑洼洼的通村泥路,已变身为一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总书记来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以后再也不用走那样的路了!”吉好也求说。

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

要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政策,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要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

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为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农村公路发展指明方向,为广大农民早日实现小康梦开出“良方”。

在四川省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刚搬迁到新家的“悬崖村”村民莫色达体夫妇在阳台给亲戚打电话(2020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谋划交通强国路

一艘载有集装箱的货轮驶入天津港码头(2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是新时期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命题。如何做大做强港口,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

2019年1月17日,正在天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港码头,了解港口码头作业和自动化设备运行情况。

“当习近平总书记握住我的手时,就像家人聊天一样亲切。”彼时的情景,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运行大队司机李涛仍历历在目。

“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在调度指挥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

现在,这个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加快建设发展的港口正在向世界一流港口迈进:实现多项全球首创的技术创新,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外贸航线效率在全球名列前茅。

一桥架南北,一路通八方。流动的中国,充满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2019年6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天安门正南,46公里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凤凰展翅。正午时分,阳光洒在古铜色的航站楼顶,闪耀出熠熠光彩。

时间拨回到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之时,崭新的航站楼里迎来一位特殊的“旅客”——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宣布机场正式投运并巡览航站楼。

在值机柜台前,习近平总书记察看智能技术、全自助无纸化智慧值机的流程,对机场采用现代化设施为旅客提供便利服务的做法表示肯定。

“要把大兴国际机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打造世界级航空枢纽,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中国开放包容和平合作的博大胸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句句铿锵,直抵人心。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前左二)在指导乘客通过“人脸识别”办理值机手续(2019年9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一年多来,大兴机场客流量已突破3200万人次,累计完成航班起降超25万架次;推出多项创新服务世界一流便捷高效新国门……“钢铁凤凰”正在引颈展翅、振“兴”起航。

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2017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和指导下,我国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目前,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占7个;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超1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超3.8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超12万公里,均居世界第一;“复兴号”动车组、C919大型客机等一批国产交通工具和交通装备不断涌现,标注了“中国制造”新高度。

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雅鲁藏布江畔(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文字记者:魏玉坤、赵文君、丁怡全

视频记者:董博涵、宓盈婷、林凯

海报设计:潘红宇

统筹:赵鹏

新媒体编辑:李瑜

新华社记者说|“洋记者”眼中的“小康中国”

即时 | 2021-07-03 17:13

7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

中国是如何建成小康社会的?

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的

新华社英国籍记者海伦

在云南大理和我们分享了

过去几年她在中国的难忘瞬间

她畅览过内蒙古的“绿色长城”

享受过浙江的“绿水青山”

走进过宁夏山村新建的教室

坐过穿梭在崎岖地形的高铁

……

点开视频

一起“康康”吧!

总策划:刘思扬

策划:倪四义 王进业 李银

监制:王敬中 王长山

统筹:张正富 李怀岩

编导/剪辑:倪瀚琳

脚本/文案:商洋 海伦·本特利

记者:杨牧源 姚兵 丁怡全 庞峰伟

视觉:高杉

编辑:吴凯翔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云南分社

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鸣谢

大理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大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即时 | 2021-07-03 16:39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回望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8.2%,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产量连续6年站上1.3万亿斤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让无数人拥有了幸福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体现在亿万人民的生活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强调“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提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全面擘画。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健康中国”渐行渐近,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让“美丽中国”如诗如画;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描绘“教育强国”蓝图,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锚定“科技强国”目标……亿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决战脱贫攻坚,广大脱贫群众在党员干部带领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气神,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级党组织引领下向险而行、默默坚守,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世纪伟业,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展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回首过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胼手胝足的奋斗、埋头苦干的拼搏,让中华民族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面向未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还要再接再厉,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就一定能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03日 06 版) 

我们的小康梦丨健康就是小康

即时 | 2021-07-03 16:27

“辛辛苦苦奔小康

一场大病全泡汤”

曾经是许多患病群众的痛苦回忆

如今

一切都在改变

······

“现在我们先看病后交钱

过去哪有这样的条件啊

你不交钱能看得起病吗

你不拿钱能见到药吗

现在不一样了

沾了主席的光

沾了各级政府的光

我们心里高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面小康”

现在卸下“药担子”的人们

正在致富的康庄大道上走得越来越轻松

总监制丨骆红秉 王姗姗

监制丨耿志民 马丽君

记者丨刘雪锋 江凯

编导丨刘雪锋

摄像丨丁子 王高明

剪辑丨徐俐

包装丨周琦佳

调色丨夏筱军

音编丨刘佳彤

素材支持丨刘霄

统筹丨杨波

鸣谢丨总台安徽总站 金寨县宣传部 金寨县融媒体中心

减贫伟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探索与实践(中)

即时 | 2021-07-03 14:33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中国减贫有多难

大山入云,层峦叠嶂,一个个小山村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这里是位于云贵高原深处的云南省镇雄县。

镇雄位于乌蒙山腹地,全县山区占比高达98.8%,地质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在这样的深山区,减贫最好的办法就是易地搬迁。仅在“十三五”期间,镇雄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就多达14752户65464人。

时间向前推几十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甚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农村贫困程度深得多、贫困面广得多,减贫难度更是艰巨得多。

“讨饭的比买饭的都多!”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农林部部长杨立功同志到“三西”考察,在一条街上就见到100多个要饭的,不禁痛心地说。

定西、河西、西海固,分属甘肃、宁夏两省区,地理位置相邻,统称“三西”,是中国最穷的地区之一。“三西”贫穷不是因为老百姓懒惰,而是自然条件过于恶劣,靠天吃饭的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走在“三西”千山万壑间,满眼是层层叠叠的黄土坡,不时还能看到坍塌废弃的窑洞。这里严重缺水。“春天播下玉米,如果能下点雨,保住了苗,秋后就能有收成;如果没保住苗,下一年就没饭吃。”宁夏西海固驼巷村村民张彩霞说。

那时吃不饱饭的人在全国农村有很多。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按我国当时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属于贫困户的标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5亿,占农村总人口的3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启动了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消除农村贫困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78年到1985年,短短几年时间,按当时的贫困线标准,农村超过50%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专项扶贫,成立了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拨付专项资金,利用扶贫贷款,动员各界力量,先后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两个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取得举世瞩目的扶贫成绩。

然而,虽然经过数十年的扶贫,到“十一五”末期,我国仍有1.5亿人没有脱贫。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石山区、深山区、极端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地区。这些地区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比较差,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即便到了2020年初,脱贫攻坚仍有不少硬仗要打。当时,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还有52个,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贫困村还有1025个。这些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深度贫困地区,是多年没有啃下的“硬骨头”。另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的9300多万建档立卡人口中,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在边缘人口中,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十分繁重。此外,全国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近1000万贫困人口,还有同步搬迁的农户,与完成搬迁建设任务相比,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顶层设计有多重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为减贫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制度支撑。然而,面对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打响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在这场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逐渐完善。

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序幕。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进一步就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在当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

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七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这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决战决胜的总攻号令——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一鼓作气,尽锐出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中国减贫有多拼

云南省镇雄县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同时,紧抓教育扶贫,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2016年以来,镇雄县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办学,3年多的时间里,镇雄县教育水平迅速提升。

镇雄的巨变,折射了党和政府为消除贫困所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我国仍然面临严峻的贫困形势,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减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限期脱贫就必须解决精准问题。为摸清情况,2014年,全国组织80多万人,进村入户开展贫困识别。

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户2948万个、贫困人口8962万,基本摸清了我国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之后又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剔除识别不准人口,为中央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实行最严格考核制度和保证脱贫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摸清了情况,下一步就是如何帮扶了。从2013年开始,国家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到2015年,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贫困人群如何脱贫呢?办法是: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020年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年初疫情暴发后,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受阻。因为疫情,贫困地区农畜牧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生产和消费下降,影响产业扶贫增收。因为疫情,扶贫项目停工,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道路等项目开工不足,不能按计划推进。因为疫情,帮扶工作受到影响,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挂职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暂时无法到岗。

脱贫攻坚时间确实很紧迫,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但是,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不会因为疫情影响而动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为帮助贫困户尽快恢复生产,国务院扶贫办和银保监会出台了扶贫小额信贷的优惠政策。对受到疫情影响不能按时还款的贫困户,允许延长半年,不做不良贷款记录。国务院扶贫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的措施,要求安全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就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财政部对当时剩下的52个贫困县和挂牌督战的1113个村,在资金分配的时候予以倾斜,同时加快资金到位。经过举国上下的努力,到2020年8月31日,52个挂牌督战县2020年已外出务工287.41万人,是上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12.94%;中西部22个省份29632个扶贫龙头企业,已复工29054个,复工率达98%。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艰辛付出,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据统计,脱贫攻坚以来,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中国减贫有多伟大

2020年5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传来喜报:该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不仅是毛南族,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党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字字铿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如磐石。不管路途多远、条件多难,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带领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战胜贫困、实现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从此走上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

——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套,960多万人“挪穷窝”,搬入了新家园。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中国脱贫攻坚的规模之广、难度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中国脱贫攻坚的决心之坚、力度之大、成果之丰,前所未有!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展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熊 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份彪炳史册的答卷

即时 | 2021-07-03 14:32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彪炳史册的答卷。如今,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中国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每一分钟都在演绎着奇迹。一分钟,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绕地球飞行468公里,白鹤滩水电站发出了近3.4万度电,超过6000万元的货物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间流动。

全面小康,是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的小康。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率超过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接近3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全面小康,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多年超过7%,如期实现了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内生动力大幅增强。2020年,研发经费支出2.4万亿元,创新指数排名位列全球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如今的中国,社会发展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今的中国,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90%的植被类型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都得到有效保护。我国能耗强度不断下降,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改善明显。

新征程已经开启。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阔步前行。

【我们家的小康生活】绿水青山甜日子 未来乡村更可期

即时 | 2021-07-03 14:23

央视网消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从今天(7月2日)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我们家的小康生活》,一起来感受生活变化、时代发展。今天我们首先到浙江杭州淳安县的下姜村去看看那里的小康生活。

雨后的下姜村空气格外清新,绿水青山被云雾环绕,犹如仙境,白墙黛瓦的民宿错落有致,安静地只能听到虫鸣与鸟声。

正在讨论数字化民宿的村民叫姜德明,土生土长下姜人,今年74岁,儿女在外打工,老两口把自家房子改成了民宿,靠着乡村旅游,生活快乐无忧。

枫树岭镇下姜村村民 姜德明:生活同以前比起来是翻天覆地的,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是很贫穷的,穷的就是你吃饭吃了上顿没下顿。

改革开放以后,下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姜德明家的生活也有了很大起色。虽然靠养猪填饱了肚子,可村子里的环境却一塌糊涂,满地猪粪、污染严重。

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第一步就是整治村庄环境。下姜村改水、改路、改厕、修沼气池,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荒山变森林,污河变清水,穷山村成天然氧吧,风景如诗如画,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姜德明也和村里的村民们借此搞起了民宿。姜德明告诉我们,今年,浙江省提出了数字化改革,正在建设未来乡村,下姜村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智慧。

除了经营民宿外,姜德明还将自家的农田大部分都流转承包给了企业,靠一部手机就能控制大棚的喷淋,葡萄园里的葡萄根据大数据的设置可以培养出各种品种、各种口味。可以说现在的生活过得是红红火火。环境优美、生活智慧,到姜德明家来住宿的外地游客个个都表示羡慕。

枫树岭镇下姜村村民 姜德明:我们村子现在一眼望去满山都是绿的,房子都是全部一幢式的,全部都是新房,现在农村跟城里人没有什么差别了,以前敢都不敢想现在的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综述

即时 | 2021-07-03 12:15

今年7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不可阻挡!

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这些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党全国要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共同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而奋斗。”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规划。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

2019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是我们的衡量标准,不宜再作调整。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2020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

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经济社会恢复走在全球前列,主要经济指标趋好,社会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今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

总书记强调:“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今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党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总书记强调:“当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指出:“中国始终支持经济全球化,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国将继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顺畅稳定,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挥超大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各国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今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201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总书记强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责任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要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优化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完善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议事程序。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

2017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观念、法治观念、群众观念,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希望人民政协继承光荣传统,提高履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前行。”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共各级党委要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提供支持,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是参政党应有的担当。”

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现民主政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增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责任担当,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014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个方面的要求: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

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明确往哪里转、怎么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现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向,这就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

2019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大盘子里谋划推进的,是我们打的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战役。要用好机构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新成效,推动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2015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善于联谊交友,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高举团结的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大团结,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成一往无前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今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同时,要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一个人有了就业,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增加一分稳定的力量。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劳动群众,切实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不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创新,坚决扫除制约广大劳动群众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就业创业成本,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就业、大胆创业。要切实维护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使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要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采取多种手段,维护好快递员、网约工、货车司机等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机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要增强风险意识,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

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指出:“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2017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020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其中,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关系。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要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这个道理,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认识到了。《管子》中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事实上,我们现在一些人与自然和谐、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逐步建成的。”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要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今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要深入开展好全民义务植树,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组织发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履行植树义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我们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强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切实改进作风,脚踏实地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总书记强调:“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特别要强调的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那将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

总书记强调:“冲刺是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屏息聚力的时候,是比拼意志的时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强调:“今后5年,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部署、来落实、来推进。我国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彼岸,既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也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一起划好桨。”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从时间看,3年多时间并不长,转瞬即过,时间紧迫,时间不等人。从要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从任务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还有不少难关要过,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总书记强调:“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总动员。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的部署,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必须看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破坏性。这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2019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

总书记强调:“当前,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部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从下半年开始,国家要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这是一件大事。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今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同时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青海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一个平均海拔3300米的藏族牧业村。

今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

面对热情的乡亲们,总书记深情同大家说:“看到你们感到很高兴、很亲切,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们村子变化很大,大家过得很幸福,我们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对党和政府的深情厚谊。”

“现在,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在前面。我相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那个时候,一个幸福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定会建设起来。”

“一定要坚信明天会更好!”总书记语气坚定。

砥柱人间是此峰。

100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心潮澎湃;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壮志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永远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本报记者汪晓东、张炜、王玉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03日 01 版)

第一报道 | 从习近平的庄严宣告里,世界读懂中国全面小康的伟大光荣

即时 | 2021-07-03 11:24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包括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中国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

习近平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2020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策划:陈贽

监制:冯俊扬

统筹:谢鹏、傅云威、闫珺岩

记者:倪瑞捷、黄硕、蒋声雄、陈威华、赵焱、蔡蜀亚、宋宇、徐永春、章建华

文本:宿亮

视觉:宿亮

摄影:鞠鹏

编辑:李洁、俞懋峰、王嘉伟、刘轶芳、欧阳为、刘云非、王雅晨、徐晓蕾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综述

即时 | 2021-07-03 08:44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人民日报7月3日署名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综述

人民日报记者 汪晓东 张炜 王玉琳

今年7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不可阻挡!

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这些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党全国要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共同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而奋斗。”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规划。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

2019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是我们的衡量标准,不宜再作调整。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2020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

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经济社会恢复走在全球前列,主要经济指标趋好,社会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今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

总书记强调:“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今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党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总书记强调:“当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指出:“中国始终支持经济全球化,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国将继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顺畅稳定,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挥超大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各国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今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201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总书记强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责任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要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优化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完善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议事程序。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

2017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观念、法治观念、群众观念,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希望人民政协继承光荣传统,提高履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前行。”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共各级党委要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提供支持,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是参政党应有的担当。”

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现民主政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增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责任担当,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014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个方面的要求: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

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明确往哪里转、怎么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现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向,这就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

2019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大盘子里谋划推进的,是我们打的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战役。要用好机构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新成效,推动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2015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善于联谊交友,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高举团结的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大团结,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成一往无前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今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同时,要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一个人有了就业,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增加一分稳定的力量。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劳动群众,切实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不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创新,坚决扫除制约广大劳动群众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就业创业成本,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就业、大胆创业。要切实维护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使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要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采取多种手段,维护好快递员、网约工、货车司机等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机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要增强风险意识,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

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指出:“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2017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020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其中,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关系。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要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这个道理,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认识到了。《管子》中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事实上,我们现在一些人与自然和谐、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逐步建成的。”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要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今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要深入开展好全民义务植树,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组织发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履行植树义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我们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强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切实改进作风,脚踏实地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总书记强调:“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特别要强调的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那将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

总书记强调:“冲刺是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屏息聚力的时候,是比拼意志的时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强调:“今后5年,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部署、来落实、来推进。我国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彼岸,既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也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一起划好桨。”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从时间看,3年多时间并不长,转瞬即过,时间紧迫,时间不等人。从要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从任务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还有不少难关要过,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总书记强调:“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总动员。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的部署,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必须看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破坏性。这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2019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

总书记强调:“当前,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部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从下半年开始,国家要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这是一件大事。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今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同时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青海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一个平均海拔3300米的藏族牧业村。

今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

面对热情的乡亲们,总书记深情同大家说:“看到你们感到很高兴、很亲切,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们村子变化很大,大家过得很幸福,我们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对党和政府的深情厚谊。”

“现在,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在前面。我相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那个时候,一个幸福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定会建设起来。”

“一定要坚信明天会更好!”总书记语气坚定。

砥柱人间是此峰。

100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心潮澎湃;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壮志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永远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镜观·领航|大党伟业 小康圆梦

即时 | 2021-07-02 16:13

1  2  3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