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南平市博物馆藏品赏析

2021-10-11 16:01:19      来源: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唐青釉箕形瓷砚(长16.9cm,宽11.1cm,高3cm)

宋风字形抄手紫石砚(长16.8cm,宽9.8-11cm,厚2.5cm)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画工具。砚,也称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除石砚外,历史上还出现过其它各类材质的砚台,如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等等。由于砚台大多质地坚硬,更易保存,故留存较多。

明末陈继儒《妮古录》中说“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相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唐宋”。由此可见前人对唐宋砚的推崇,今天南平市博物馆就带大家来欣赏馆藏的两方唐、宋砚台。

该砚形上圆下方,形似长方形箕,砚尾两侧向外撇似风字形,周围有沿,面平,靠近砚首部位有凹槽,以便贮存墨汁,砚底箕口有二足,使无沿的箕口升高,以保持砚面水平。灰胎,施青釉,釉色泛黄,内外底无釉。

箕形砚是唐代流行的砚式之一,形似长方形箕,故而得名,又因砚尾两侧向外撇似风字形,故又名“风字形砚”。唐代箕形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出现在唐早期,砚首略尖,两侧弧圆,前窄后阔,底足呈锥形;在中、晚唐时期,箕形砚变得更加规整,砚首圆弧,两侧平直,砚足有锥形、长方形。另一类箕形砚出现在晚唐,砚首及两边有折痕,砚额呈弧形,平面一如斧钺,即米芾在《砚史》中提到的“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钺斧之状”。此类箕形砚,即为宋代抄手砚之鼻祖。

该砚由紫石凿成,砚为长方形抄手砚式,砚池深凹,砚面受墨处平滑,砚堂宽阔,砚背内凹出直壁,平面呈梯形,底部呈抽斗状。

抄手砚一般指在砚石底面开深凹槽,以便手抄托底。从书籍和现存实物中看到的唐、宋砚台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前窄后宽,形似“风”字,人们称其为风字砚。宋《端溪砚谱》中载有五种风字砚式: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古样风字和琴足风字,宋抄手属有脚风字……由此也可知抄手砚与晚唐时期的箕形砚一脉相承。

宋代抄手砚按器型可分为四类:

一式抄手砚:此类砚台砚堂稍鼓呈斜坡状,砚首窄砚尾宽,略呈现梯形状,三侧壁内敛。流行于北宋及南宋初期(文中所展示的抄手石砚即为此样式);

二式抄手砚:将一式抄手砚的砚堂逐渐抬起,坡度渐趋平坦,砚首仅稍窄于砚尾,三侧壁也仅略内敛,由此形成砚堂平坦的二式抄手砚。此类抄手砚南宋较流行,元明的抄手砚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和发展的;

三式抄手砚:一、二式抄手砚,砚尾做开口状,不设拦水线,而三式抄手砚则有拦水线,与砚的另三条边合拢,形成一个砚面周缘。三式抄手砚出现在北宋中晚期,南宋时有所见;

四式抄手砚:砚堂做椭圆形,呈斜坡状,边线凸起,出现于北宋中晚期。 (谢叶云)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