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社会民生 > 正文

平潭最古老戏曲剧种发源地苍海村的蜕变之路

2019-04-20 10:39:08 林祥鹭/文 林映树/摄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我来说两句

苍海村历史悠久的古石厝

历经沧桑的霞海禅寺

工人正在修缮古寺

惟妙惟肖的词明戏木偶

村中到处绿意盎然 “慈寿桥边波光映,苍霞四凤印月潭”。这首诗写的正是敖东镇苍海村,它位于海坛岛南端突出部,历史上临海滨水,与坛南湾比邻,是平潭南部地区重埠,民间民俗文化集约地,戏剧“词明戏”、曲艺“评讲”的发源地。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古寺古厝古戏曲,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这也是一座散发新生的美丽乡村,词明戏的余音吸引来台胞,为古村注入新活力。

多来年,苍海村一路遵循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留住了村落的一片淳朴自然。新中国成立以来,苍海村逐步蜕变为美丽乡村,守住历史发展的印记。古村落,走出新道路,散发新魅力。本期,记者将带你走进苍海村,共同领略这座古村的美丽蜕变之路。

百年古寺

元代建造今安在

有诗形容苍海村:霞海奇观,片石独支堂庑。状元帽,成峰庇护。左安钟,右置鼓,木鱼随扈。

沿着乡道漫步,在苍海村村委会主任魏为才的带领下,这座古村的标志性建筑——霞海禅寺很快便出现在记者的眼前。霞海禅寺,又名霞海寺、金土寺。放眼望去,整间寺庙为木石结构,屋檐两旁的浮雕鱼和花鸟栩栩如生,额枋上,浮雕双龙抢火球颇为抢眼,门墙顶端左右檐角的筑燕尾翘脊精巧细致。看得出,霞海禅寺历经寒暑易节,颇具沧桑风貌。

寺庙呈梯阶状的三进三开间,前殿中间设有木构活动戏台,整个寺庙面积为984平方米。魏为才介绍道,霞海禅寺坐东朝西,喻紫气东来,或东来西就,面对“笔架山”,背靠巨岩重叠的“状元帽”。寺建“风水岩”之间,左锣右鼓,顺势奠基,保留岩石原貌不动。仔细观察,只见“状元帽”一块岩石趋势从背后墙根嵌进后殿,又有石锣岩石从左墙根伸入前殿,另一巨岩鼓石在右墙外侧,高数丈。由此可见,该寺前瞻笔架山,头枕状元帽,左倚锣石,右偎鼓岩,身屹金土,云蒸霞蔚,蔚为壮观。

“霞海禅寺原建于元代,到现在有600多年历史。关于霞海禅寺的建设,还有一个比较奇特的传说。”魏为才告诉记者,苍海村所处的位置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个秀才上京赶考,突遇狂风大作,他立刻向天祈祷,风雨突然就停了下来。高中后回来还愿,正愁着如何建一个寺庙,海上突然飘过来一堆木头,上面还刻有“霞海”二字。

1988年,霞海禅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除了以上的传说,寺中的其中老物件同样颇具传奇色彩。据资料记载,清末光绪二十三年(1897),寺外右侧建3层石砌宝塔式元宝亭,高2米,顶装石萌芦,炉门石额刻“敬惜亭”三字。旁刻对联:“弃诸地于心何忍 掷这里用力不多”。石亭两旁石刻建亭捐资者芳名,寺前埕处矗立三块题缘碑,见证了霞海禅寺600多年来的兴衰历史。

书香古厝

南洋建筑惠乡人

一路深入古村,古老石厝仿佛静候客来。据介绍,苍海村始为依山而建、依渔而生,而后通过围堤,才有了山下一片平原沃土。百年的老石厝就这么倚于山腰,看着门前苍海变桑田,见证着村庄逐渐蔓延山下,愈加兴盛。

沿着一处上坡路往前走,周围杂草茂密、石厝古朴。乡贤林心惠拿出钥匙,打开一扇生锈的外围门,领着记者一行走进庭院。一开始不觉得惊奇之处,直至进门之后,抬头只见宽敞的庭院,一座气派的石厝出现眼前。古厝建筑风格气派美观,雕梁画栋更显书香门第。石厝外墙所使用的石条块块切割整齐,十分大气。墙面石雕精致,用以琉璃装饰,色彩缤纷,无不显出古人的精细与雅致,既有南洋建筑明快流畅的色彩韵味,又保留中国古色古香的建筑格调,虽然多数已脱落,仍可以感受到石厝的气势。

门庭前,一棵桑树静静陪伴,静看海坛风云变色与时代更迭。“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建的华侨厝,大约建造于1953年,距今将近70年。它曾作为地方学校,我就是在这里念的小学。”林心惠看着眼前的石厝,眼角有些湿润。时间一晃而过,物事而人非。

1970年,林心惠才7岁。而这座石厝,作为村里唯一的学堂,哺育了苍海村的莘莘学子。同时,石厝还承担起会议厅的功能,每当村里需要议事,村民们便纷纷来此聚集。推开厚重的红漆木门,迎面扑来一股灰尘混杂着泥土的气息。700多平方米的石厝,分为上下两层,木石材质相结合,老物件保留完好。记者来到石厝左侧的小房间,只见墙面斑驳、墙灰散落,却依稀可见用红漆描绘的字句。“这就是我上小学的地方,以前这儿可以坐下二三十个学生。有的人没有课桌,就搬一块石头,挨着墙面坐。”林心惠用手比划着眼前的空间,古老的窗户,阳光从外面照射进来,温暖着陈年的记忆。

说起这座石厝的由来,背后还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林心惠说,据村里人口口相传,这座石厝的集资建造者是一位华侨,人们称他为“振彩弟”。华侨振彩因为落难成为孤儿而来到苍海村,得到了村里一位老妇人的爱心收留和悉心照顾。后来等到振彩长大,便乘船远赴南洋,振兴家业,蒸蒸日上。因为他非常感激当初收留自己的老人,于是就斥重金托人建造了这座石厝,来报答老人的恩情。“这是当时全村最气派的房子,老人家出于爱心,便将石厝作为学堂,也造福我们这一村的人。”林心惠说,现在所说的南洋,就是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林心惠也曾到过振彩弟的坟墓来纪念他。

本土古曲

传统戏曲发新芽

霞海寺的一石一木,词明戏的一腔一调,展现了苍海村的灵韵。每当人们提到苍海村,就一定会说起词明戏;而每当人们欣赏词明戏,则忘不了苍海村。

“词明戏,是平潭有史以来最古老的戏曲剧种。”魏为才介绍说,平潭的词明戏发轫于明末清初,浙江余姚林氏艺人历经中原战,而来到平潭敖东苍海苍霞垄北头,并以此为戏剧集散地,传入福清、长乐等地。比闽剧于清代道光年间传入平潭要早将近200年。《平潭县志》主编吴金泰在《词明戏在平潭》一文中提到,“从其历史、剧目和唱腔诸方面考察,该剧种近似于明代弋阳腔系统的四平戏。”

根据苍海村记载,词明戏曾在闽中、闽东地区风行一时,屡有盛况,并在一个历史时期中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唯一剧种。奈何清道光年间,苏澳山桥、教东安海戏班赴东庠演出,突遇风浪,身葬鱼腹,后东澳戏班亦告停锣,惟余苍霞垄林家班亦在风雨飘摇中坚强支撑。“缘于人才的短缺,词明戏遂由人物表演易为提线木偶、傀僵布袋戏,繁衍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而销声匿迹。”魏为才说,虽然词明戏消失在历史风尘中已半个多世纪,但词明戏内蕴外盈的曲调范式、音乐元素已深刻地融入平潭本土诸多的戏曲、音乐艺术中去。

词明戏或以人为角色,或以线偶演出,或民间婚丧喜庆,或酬神谢愿,均在此轰轰烈烈、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如诉如泣、如颂如赞。为了呼吁社会各界抢救词明戏,去年9月,敖东镇牵手举办第二届平潭“霞海文化节”暨首届“词明戏艺术节”。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活动把台湾专家吸引了过来,他们发现词明戏和阿里山歌舞可以在很多地方进行交流。这几个月,台湾专家常驻村里调研,近距离触摸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共同探讨深化合作空间的多种可能。

林心惠酷爱乡音,他出资支持抢救词明戏,希望能早日看到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新枝,“我从小听着祖辈讲述词明戏了不起的历程长大,这么好的艺术,不能让它消失。”

“原生态歌曲、古老的戏曲表演艺术,都具有相通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尽力去保存下来。并且将这一份文化,呈献给更多人观看,让大家共同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台湾音乐人陈福在说。

悠悠古村

牵线两岸建家园

古有歌谣唱道:“唱诗便唱东岚山,编成一卷给人听,山明水秀风光好,地名连着古人名。”苍海村保留着山水风光与古老石厝,在草木丛生的春天,增添几分明媚的色彩。

苍海村位处平潭岛东南偶,与坛南湾滨海度假区的田美澳景区相依相伴;北麓有大墓水库、溪水沿村庄流淌而下,解决了农作物用水问题,使其拥有岛上唯一的水稻田。

在苍海村内,可以看到一条水渠自大富水库缓缓流下,孜孜不倦地灌溉着苍海村近千亩的良田。在苍海村,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的出产,从花生、水稻、地瓜到各类蔬菜等,应有尽有。这是勤劳朴实的苍海村人世代努力的成果,也让苍海村拥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放眼看去,苍海村有高地、有平原、有水库、有溪流、有林地、有海滩,坐拥旅游开发所需的优越条件。

2019年,自平潭综合实验区“美丽乡村”入围名单出炉后,苍海村立即投入工作,挖掘村内文化底蕴,做到“一村一特色”、“村村景不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为此,苍海村村民上下齐心,干劲十足。

与此同时,魏为才将苍海村的发展与两岸交流紧紧地联系了起来。他的目光早已跨越山和大海,渴望着两岸人民有着更好的交流阵地。而随着一曲词明戏唱响,在两岸众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苍海村与阿里山邹族下辖逐鹿部落和山猪部落签订合作联盟协议书,由两岸人民携手打造一个有山有海的两岸共同家园。

一曲词明戏,让苍海村与阿里山族人有了更多的羁绊与联结,探寻更丰富的模式,唱响两岸之歌。“我想,阿里山丘上有歌舞表演、文创商品、生活习俗展示、传统山地祭典观摩,山脚下则有三百多年传承的词明戏表演,宜古宜今、两相辉映,将会成为我们苍海村的一大亮点。”魏为才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大学城酷图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