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社会民生 > 正文
平潭姜山岛奇岩怪石自成风光
2020-04-03 12:39:18 余小燕 陈星 李少云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成全你的碧海蓝天”,当下正是盛春时节,既没有早春时的料峭之寒,也没有盛夏的炎炎浮躁,这是一个美妙的季节,天空湛蓝,草木欣然,最适合寻觅一处寂静的小岛,体会春天的朝气与自在。

航拍器下姜山岛显得空旷宁静

大家都知道平潭有126个岛礁,众多的岛屿中可谓千岛千面,即有适合情侣海边依偎的“绝景之地”,也有适合户外玩家探险的“攀爬盛景”。近日,记者就随着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技术员一行前往平潭姜山岛调研,探访这座饱经岁月雕刻的海蚀地貌的岛屿。

一石一景 奇岩怪石自成风光

从海坛片区澳前一处小澳口,登上一艘渔民运载养殖鲍鱼饵料的渔船,不过短短十几分钟就来到姜山岛。

记者正在采访福建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工程师

翻开《平潭县海域志》是这样介绍这座离岛:姜山岛位于澳前西南4.7公里处的海坛湾内,距离海坛岛最近点约0.5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范围长约4公里,宽1公里,岛屿总面积0.468平方公里。由姜山岛、乌姜岛、白姜岛、白姜尾岛4个岛屿和下坪礁、姜堆屿礁、三匹布礁等6块礁石组成,以主岛姜山得名。

这方圆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岛,海拔最高处仅为68米,但岛上岸线曲折,岩石均为花岗岩,在时间和风的雕刻下,姜山岛上奇石林立,可谓一石一景。

在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魏勇眼中,平潭岛上的奇岩怪石就是一个宝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留下的奇山怪石,是难得的旅游资源与地质考察资源。魏勇与他的同事自去年就在全岛区域内进行奇岩怪石资源普查,今年再次到平潭,20天来他们除海坛岛外,还走了屿头、大练岛等,此次姜山岛之行,主要是集中调查该区域的奇岩怪石。

“此次再度来平潭,是规划建设平潭国家地质公园又一阶段的野外普查,为了将平潭各个岛屿比较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梳理调查,彰显科普与美学价值。”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工程师钟艳春表示,平潭无论是潮间带还是山上的岩石景观都很有特色,岛上的石头以火山岩和花岗岩为主。而因常年经受海风和潮水的侵蚀,平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海蚀地貌。

福建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工程师魏勇多次来岚调研

翻开钟艳春与魏勇他们手中的地质遗迹调查表,此行姜山岛,除了为典型的岩石定坐标、地质特征与参数描述等内容,他们还为这些岩石起了浪漫的名字。“像这块石头我们叫它‘望夫石’,其他还有以‘猿头石’‘大头鱼’‘飞鸽’‘渔翁垂钓’‘比翼双飞’等命名。”魏勇强调,普查地质岩石,不光是要提供科学数据,还应该从美学的角度推广地质景观,让后人通过命名产生联想,所以说平潭的石头有“诗”的内涵。

岛上的石头具有诗歌的内涵

与我们随行的李少云老师,是一名中学老师,他的“副业”是巡山。作为平潭奇岩怪石协会的一员,他几乎每周都在平潭各个山头寻找、拍摄,记录点缀在岚岛的奇山峰海中的石头。

在李少云的眼中,这些石头会说话,除了形态别致,无论石头大小,都争相竞秀,意趣无穷。“平潭的石头如同宝藏一般,每到一处殾有新的发现。此次福建地质调查研究院的专家们为姜山岛的石头命名,我们民间组织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象形石,像‘童子拜观音’、‘飞来石’、‘仙人指路’等,我十分赞赏地质专家除了进行科普,还推崇石头的美学,深度挖掘平潭国际旅游岛的自然资源,是一种美的推荐,也是引导游客发现美的途径。”李少云说。

说到赏石,李少云颇有心得,他手机里有几万张平潭的石头照,这些相片如同美人相随,一有空就拿出来欣赏。李少云说,古人欣赏石头有“透”“皱”“秀”“瘦”等鉴赏准则,而近代日本对综合性的奇石在鉴赏上定下了五大要素,即“形”“线”“色”“质”“肌”等。“平潭的石头,在‘形、线、色、质、肌’的美学气质上几乎都齐全了,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够与这些石头对话。”李少云说,“平潭的奇岩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

采集数据 助力建设地质公园

但凡看山景,没有不爬山的,到姜山岛亦然。沿着陡峭的山势往上爬,途径曲曲弯弯的小径,一路上便可饱览姿态各异的奇石,大海就在眼前,成片渔排铺在海上,鸥鸟不时飞过,看着雾绕云低,还能尝到空气里的清新。

作为常年从事野外调查的地质人,晒得黝黑发亮的魏勇对于野外调研,有种智者乐山的旷达,他说十分享受这种行走中发现美的过程。“此次来平潭的野外调查,一共统计了140多处比较典型的地理地貌,除了常规的地理与岩石的信息采集,拍摄图片资料,还遵循‘一石一卡’或‘一景一卡’的原则,建立奇岩怪石档案,形成数据库。”魏勇介绍说,对平潭区域内的奇岩怪石资源进行分区全面普查,以建立详细的数据库,为平潭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建设提供详实的资料。

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平潭着手进行旅游开发,在199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联合派出专家组到平潭开展旅游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启动了为期约两个月的平潭旅游资源外业调查。林文盘、宋力夫、杨逸畴等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们亲临现场参与初步踏勘或正式普查,科学家们认为平潭的奇石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出类拔萃的天生丽质,亲历考察者几乎无不被它的迷人风韵所征服。我国著名的权威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教授杨逸畴曾连声感叹平潭鬼斧神工的海蚀地貌。

“那次的普查成果,后来编辑成了《福建平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集》一书。”时任平潭县县委书记的刘嘉静说,该书的出版,不仅将平潭“海滨沙滩冠全国,海蚀地貌甲天下”美誉打出去,也正是因为当年的“海蚀地貌”的普查,为平潭特色旅游推荐起到重要作用,也才有了“海坛风景名胜区”能在1994年顺利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高光时刻。

多年来,平潭岛上的石头不断“发光发亮”。2018年2月,平潭省级地质公园被自然资源部拟授予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意味着成为“国宝”级地质公园。“获得这个资格,除了要遵循‘保护第一、科学利用’原则,做好园区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在3年内,要完成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编制和发布。我们去年连续三个月的普查,就是为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资源进行编修书籍,这些完成后才能并按照相关程序申请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正式命名。”魏勇说。

地理独特 深海养殖历史久远

1958年一处石头厝奠基落款

在姜山岛上的西南角和东北部分别有两处小澳口,中午时分,记者一行抵达西南角的澳口,走过沿途满是木麻黄树的小路,寻到海滩前,只见眼前矗立着几座常见的石头厝,还有几只鹅在闲庭信步。在房子的墙壁下方有一块大理石石碑引人注意,走近一看发现上面刻有:

平潭县人民公社潭城公社

建设人 薛贤盛

姜山第二养殖场 龙楼点建筑委员会

负责人 陈美仔 陈荣其

土匠邱乌九 石匠邱正如 木匠程阿金

公元1958年12月1日奠基

尽管隔着一个甲子的时光,这石碑上刻的文字仍旧清晰,记录了岛上曾经是平潭的海水养殖场。为了弄清石碑背后的故事,记者多方联系找到了平潭县水产局原副局长周而民,今年80岁高龄的老人一听说是了解姜山岛养殖的事,朗声笑道:“你算是问对人啰,那个房子确实是在1958年建设的。当时两岸关系紧张,平潭渔民出海捕鱼常常会遭到炮击。为了渔民的出路,福建省水产厅提出平潭捕鱼与养殖同时进行,而姜山岛周围水域环境适宜,便将大连的海带苗移回一部分,投放到这里养殖。”周而民侃侃而谈,当时省水产厅除了帮助平潭渔民培训养殖技术,还下放干部到岛上,那时直属省水产厅的养殖总场设在竹屿口,平潭县的养殖场设在澳前,而第二养殖试验场就设在姜山岛上。

“当年(1958年)养殖的那一批海带很成功,虽然与北方相比长得慢一些,却是全国北苗南移第一例。海带养殖成功了,不仅解决了当时居民生活困难吃饭的问题,还成了渔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周而民表示,随着姜山岛养殖场规模扩大后,成立了平潭县海带养殖场,属水产厅直属分场。

现如今,姜山岛成为东澳附近澳前村、磹角底村村民们养殖鲍鱼的基地。当日,记者在岛上的那座石头厝里发现炊烟缭绕,虽然已是下午三点,澳前村养殖户俞秀钦刚从渔排给鲍鱼喂饵料回来,就开始忙着做饭。“我们早在2002年就开始在岛上养殖鲍鱼,本来去年天气好,基本没有台风,但谁能想到会遇到疫情呢,所以过年根本没有卖到好价钱。现在无论是保本还是亏本都要出货了,不然天气热起来,水温高了鲍鱼不出笼,我们养殖户亏不起啊。”俞秀钦担忧地说。

俞秀钦的丈夫念康接过话题说,姜山岛附近的海水温度特别适合养殖鲍鱼,鲍鱼养殖也是真真正正“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姜山岛上基本都是笼网式吊挂养殖鲍鱼,这也是附近渔村多年的养殖传统。”念康说,这个岛上还有淡水可供生活饮用,他们养殖户每当下苗和收成时,就会在当年建养殖场留下的石头厝住上几日。

在念康的带领下,记者发现了沙滩前面在几块呈三角形大岩石下方,有一汪清澈的小水潭。打上一桶水,水质清冽,虽然还是有点咸,但正是靠着这淡水,解决了岛上无数养殖户的日常用水难题。

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姜山岛,却有着六十多年的海水养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渔家人赖以生存的避风港。依稀间,记者仿佛看到了勤劳质朴的渔民们,正扬帆起航,向广袤无垠的大海讨生活……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