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政务要闻 > 正文
精简机构、厘清职能、创新管理……平潭机构改革一年来成效初显
2020-09-08 10:56:10 高容峰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季亚军  

精简机构、厘清职能、创新管理……实验区机构改革一年来成效初显

行政服务中心将力量延伸至基层(资料图)

为推进机构优化协同高效,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2019年8月初,平潭综合实验区着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精简高效的管理格局,开始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年来,事业单位改革围绕优化机构设置、厘清职能职责、创新编制管理、推进探索实践,不断夯实事业单位发展基础、提升工作效能,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激活内生动力 提升事业单位活力

于2019年12月30日挂牌的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整合了实验区内主流媒体单位,聚合“报、台、网、端、微、屏”全媒体资源,全力打造省内领先的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新型主流城市媒体。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平潭融媒体中心也立即响应,第一时间启动防疫宣传工作。记者们冲锋在前,用声音和画面传递现场故事;各岗位通力合作,让一篇篇报道的传播有力有序。报纸、电视、网站、短视频平台……在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特点的同时,融媒体中心实时响应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的要求,实时传递疫情最新消息、深入挖掘“战疫”工作模范、多平台协作开展“战疫”助农,营造了浓厚的“战疫”氛围,助力实验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实验区融媒体中心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的强劲内生动力,得益于机构改革优化了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我们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着眼机构综合设置、合理撤并,按照‘服务保障功能全面覆盖,有序对应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将原来122个‘小、散、弱’和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除公立学校、医院和执法机构外)整合为15个大机构,数量精简87.7%,改革力度大、幅度广,实现了机构的大幅‘瘦身’。”实验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机构精简了,职能却没有缩水。据介绍,在完成“物理整合”的同时,事业单位改革正在向“化学反应”转变,职能不断融合优化,建立起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内设机构工作架构,通过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优化事业单位岗位分配,有力地调动了工作人员积极性,提升了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事业单位治理活力和效率也正逐步凸显。

优化创新环境 服务发展有新面貌

今年7月1日,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海坛分中心正式揭牌对外营业,可办理事项包含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窗通办”可受理的不动产、医保、社保、公积金等290个事项以及35项涉及民政、计生等业务,推动实验区“一个大中心、三个分中心、若干个办事处”的三级政务服务架构进一步完善,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办事圈,让市民畅享“家门口”办事的幸福生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够办好所需要的业务,不用跑上跑下,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精力。”市民陈建说。

在“家门口”办事正是实验区新一轮机构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事业单位改革,激励了探索实践,打破了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体制僵化之迷局。为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实验区探索推进事业单位向基层延伸。今年,在公安、司法、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已经下沉力量的基础上,实验区还完成了城乡交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行政服务等事业中心向片区下沉力量,强化区直部门与片区管理局职能业务衔接。通过承接下放的一系列社会管理权限,片区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实验区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实验区还参考借鉴深圳、佛山等地在法定机构方面的探索经验,启动依登记设立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放活依登记设立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依登记设立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并鼓励与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合作,全面整合各类资源,激发事业单位发展动力,更好地为实验区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一年以来,实验区机构改革通过优化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优化资源调配、优化创新环境,全力助推事业单位改革更懂服务群众、更有工作效率、更会创新实践,在形成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的同时,也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机构改革带来的红利。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