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特色

qzlx.fjnet.cn 2014-04-29 15:27  陈世奎 来源:东南网 

当前在全党范围内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思想认识问题,更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因此,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定要突出实践特色。突出实践特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思考辨析中把握活动的规律。

具体来说,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既要言教,更要身教。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首先需要提高思想认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教育,在认识上真正弄明白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言教,更要有身教。因为群众看领导,党员看干部。思想认识要落到行动上,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本身就是一个上行下效、层层传导的过程,体现的就是领导干部带头示范的效应。有了言教的基础,身教就能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一把手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带头示范,发挥好身教作用。要带头学习理论,带头听取意见,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带头推进制度建设。

二是既要心动,更要行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党员会有学习的收获、认识的提高、思想的感悟等“心动”的成果。马克思说过,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心动”再多,没有转化为行动,始终还是停留在意识或“空谈”的层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也应该落到实干上。我们要把“心动”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工作的激情和动力,转化为促进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行动,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在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环节,我们的行动要着重体现在对“四风”问题的查找上。对“四风”问题要积极主动找、联系实际找,力求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个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整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既要说到,更要做到。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的就是,做比说更重要。现在,不少领导干部“唱功”比“做功”好,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首先要真说,讲问题提意见,谈体会表决心,都要源于内心,有感而发,不能言不由衷,只会说空话、喊口号、贴标签,更不能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对上对下各说一套。说到了还要做到,有了承诺就要践诺,不能信口开河,忽悠百姓,更不能欺骗群众。如果党员干部说话都不算数,那人民群众还怎么相信我们党?我们的政府还有什么公信力?所以,教育实践活动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深学、细照、笃行,先从说到做到这一起码的要求做起。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从自身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能整改的具体事项做起,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整改一次见效一次。要坚持在各项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落实好各项为民、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把群众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活动开展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四是既要出彩,更要喝彩。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除了规定动作要做好,还要有结合实际的自选动作。各级党组织要准确把握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在形式、载体的选择上,既要出彩,有亮点,有特色,但又不能只追求形式的华丽。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华而不实的形式,其结果只能是制造出新的形式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群众不关心不参与的活动,肯定不会是出彩的活动。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定位高,特色明,细节实,既要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载体上出彩,更要在取得实效上让老百姓喝彩。让群众满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让群众满意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只有让群众喝彩的活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会有生命力。

五是既要压力,更要动力。教育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需要层层传导压力。以上率下,对活动单位是示范,也是压力;领导建立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是关心,也是压力;层层派出督导组,是指导,也是传导压力。没有一定的压力,教育实践活动就有可能走过场。但压力是外在的,条件变了,压力也就自然消失了,压力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既要有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更要激发参与者的内在动力,因为只有动力才能持久起作用。动力从哪里来?动力来自对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的认识,来自对自己言行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自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渴望与追求。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在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经受考验、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提升能力。

(作者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黄丽红
更多>>中央精神
更多>>福建动态
更多>>视频新闻
更多>>热评要论
更多>>学习体会
更多>>学习园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