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农民就业援助“量身定制”

qzlx.fjnet.cn 2014-05-18 08:22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5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见闻 赵锦飞)

“我身有残疾,公司安排我做检测,可坐着上班,这岗位是镇干部给我找的。”日前,长乐新密机电有限公司工人林峰清对记者说。

38岁的林峰清是长乐文武砂镇山顶村人,此前4次找工作,都因身体残疾被拒。他家的地面临征迁,妻子也没有工作,全家人为生计发愁。去年11月,镇干部走访他家后,马上帮他联系企业。当地台企新密机电有限公司正好有一份轻体力活,林峰清顺利上岗。

文武砂镇党委书记吴永忠介绍,去年11月开始,镇干部分成13个小分队对全镇13个村和农场作业站的待就业人口摸底走访。干部们还利用午休和晚饭后时间入户,花了3个月,登记待就业人口详细信息624份。林峰清就是其中一位,也是长乐市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援助行动的受益者之一。

近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长乐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的问题日渐突出。“一户没人就业,全家就没了生机。”长乐市将实现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存量消零”,作为各级党政的一份民生考题,要求下大决心交出群众满意的答卷。去年11月,结合“四下基层”“四个万家”活动,他们将就业援助工作作为干部下基层走访群众的一项硬任务;市、镇两级都成立就业创业援助机构,实施“双向走访、建立台账、量身定制”的就业援助行动。

全市干部很快行动起来。一方面,走村入户走访群众,面对面听民声。全市18个乡镇就业援助站挨家挨户摸底登记,做到清楚待就业劳动力家庭状况、失业原因、技能特长、就业意向、培训愿望等,并登记造册,建立就业台账;另一方面,走访辖区企业寻找就业岗位。就业援助站与企业人事部门建立紧密联系,每周至少联系一次,了解用工信息,并做企业工作,让其提供适合这些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实行就业岗位“量身定制”。

位于湖南镇的长乐欣美针纺有限公司,根据镇就业援助站摸底的情况,先后提供100多个岗位,其中4个专门为残疾人设置。公司总经理郑自欣说:“我们企业是在政府和群众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应响应政府号召,承担社会责任。”据统计,目前长乐市18个乡镇街道的干部已走访群众6000多户,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2672个。

同时,长乐还依托援助站和工青妇组织,为此类家庭指定帮扶责任人,实行一对一帮扶:为每个家庭制定一项就业计划,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推荐一组有效就业岗位信息。针对有的人就业后因不能适应又出现失业的情况,长乐还规定帮扶责任人对就业人员

要在其上岗后连续6个月跟踪随访,每月至少入户两次,了解就业动态,出现再失业情况就帮助联系调整岗位,实现“动态消零”。文武砂镇援助站工作人员说:“我们不是帮群众找到岗位就不管了,还要跟踪服务,有的人我们为他试过三四个岗位,才知什么岗位合适他,将‘量身定制’做到位。”在湖南镇湖滨村,村民黄奕福“量身定制”的岗位已超出企业。63岁的他因年龄太大,在企业无法找到合适岗位,镇里将他安排到湖滨市场摆摊,免市场管理费,现在他一家生活有着落了。

“一人就业,全家解困。”这是文武砂镇村民林冬香发出的感慨。她家因养鸭场关闭,生活没着落。去年12月,她在镇干部帮助下,进入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月工资3000元,家里生活马上有了起色。目前,长乐已让508个林冬香这样的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人员顺利就业,他们力争在今年6月之前,将就业援助的覆盖面达到100%,争取实现每户至少有1人转移就业,零转移就业困难家庭“存量消零”。

□记者手记

如何“走”,很关键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个家庭,要是没一人实现就业,其生活之难可想而知。长乐对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雪中送炭,意义重大。这也成为长乐老百姓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分称道的一个亮点。

群众有什么困难,我们的干部就要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帮助群众,就要走进群众。“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都要求干部要走到基层、走到群众中去。但怎么走法,走去干什么,却是大有讲究。有的“走”,是“雨过地皮湿”式的;有的是身“走”进了,心却没“走”进;有的“走”进了,但不彻底,快到“最后一公里”又溜了;有的干脆就走过场。这些“走”都不是真正走进去了,不能很好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长乐对干部走基层专门给了一条了解帮助农民解决就业困难的具体任务,这使干部们走村入户不是泛泛而谈,不是走完就了,而是走有目标,访有内容,帮有对象,做有结果。群众编了个顺口溜评价道:“进村入户走下来,民生冷暖聊起来,社情民意带回来,纾难解困办好来。”而长乐的广大干部,也通过就业援助行动的参与,进一步了解群众疾苦,增进民生情怀,培养锻炼帮扶困难群众的工作作风与本领。这种走法,值得倡导。

责任编辑:黄丽红
更多>>中央精神
更多>>福建动态
更多>>视频新闻
更多>>热评要论
更多>>学习体会
更多>>学习园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