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东南锐评 > 正文

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2021-10-22 10:28:55 作者:卞军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国庆长假期间,就地过节、短途出游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49.1%的游客选择省内跨市游;88.3%的游客出游距离在300公里以内。假日旅游近程化,是旅游行业市场新特点。

作家郁达夫曾写道,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其实,呆腻的地方也精彩,关键在于魅力的挖掘。

从需求上看,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游客在就近出行的新喜好。当游客的脚步从走向远方转为探索身边的诗情画意,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做深做精文化旅游,增强本土文化对旅游消费的带动力,应当成为旅游行业复苏、振兴的方向。

目前,我省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尚未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一方面,文化的展示仍止步于让旅游者“听和看”,很少能实现深入的体验;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消费带动力未能充分挖掘,旅游收入还是靠门票、住宿、餐饮等传统项目。

国庆节前,福州三坊七巷首次推出了“剧本杀”玩法,由于方式新颖,深得游客青睐,每天安排场次翻番。无独有偶,在江西南昌,首部沉浸式实景剧《那年八一》几乎场场爆满。可见,这种在本土优势文化基础上的大胆创新,与旅游消费者“探秘、求新”的心理相吻合,让大家对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产生新鲜感,一推出就获得成功。今后,文化旅游项目不妨多围绕“提升游客体验感”目标,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新,开发新产品、新项目,让游客获得“今人能照古时月”的新感受。

文化自身对旅游消费的带动力也需增强。缺乏带动力强劲的文化IP项目,是福建旅游行业的短板之一。北京环球影城的巨大成功,已经证明了文化IP对旅游消费的强大刺激作用。杭州、西安等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城市,都十分注重挖掘本土文化、打造《大唐芙蓉园》《宋城千古情》等“消费引擎”。今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举办期间,福州推出的实景演出《寻梦坊巷》,留下了惊鸿一瞥,却无法长期表演,令人颇感遗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实现“观光游”向“体验游”的深度化转型,必须发挥文化的主体作用,用文化魅力提升旅游吸引力,如此才能适应旅游近程化的行业趋势。

当文化的地位更加凸显时,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对福建旅游产业发展很有必要。目前,我省已拥有福建土楼、鼓浪屿、武夷山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妈祖文化、海丝文化、闽都文化等文化遗产也具有国际级影响力。如何将这些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既是大考验,也是新机遇。今年世遗大会期间,我省发行的“世遗联名卡”,已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当远方的美景无法前往时,近处的诗意文化便成为消费者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旅游行业和相关部门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创新文化旅游呈现方式,以新产品创造新体验,以新体验带动新消费。 (福建日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