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学热

暑假过半,在夏令营市场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十分火热。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

 资  讯 

先摆正心态再来谈教育

即时 | 2017-08-18 10:13

每逢寒暑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总免不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融合学与游的海外游学,动辄几万,也抵挡不住家长携孩子出游的热情,“花了钱心疼得不踏实,不花钱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清华、北大等高校成了北京热门的“旅游景点”,为让孩子领略一番名校的气质,不惜花钱请所谓的“状元”带游。各类培优班、兴趣班更是火得一塌糊涂。家长一边心疼地喊着“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一边拉着孩子奔赴于教育辅导的战场。

无论是抱着“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还是基于家长认为的客观必要,尽其所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都可以一窥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焦灼心态。带着孩子去感受一下名校的风景,陪着孩子去亲近一下国外的世界,就可以提升孩子学习的能力,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想必不少家长都心知肚明。带孩子参加这些教育项目时,家长有无认真地进行思量,或是当前迫切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这种焦虑心态的固化和不断升级,成因固然是很复杂的。每逢高考,地方和媒体对状元光环的过分推崇;每逢假期,教育机构对培训功效的大肆渲染……但凡与教育沾上边的负面或正面的新闻,总能成为舆论聚焦的话题。对于普遍接受网络熏陶的新一代父母而言,几乎无时无刻都身处于“要重视孩子教育”的氛围中,这自然就会叠加和巩固促使他们投资下一代教育的印象。诉诸于现实,就是可能顾不上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规划,也顾不上考察参加这些新奇项目的实际效果,只是拼尽所有去为孩子争抢一个“有限”或“难得”的名额。

就最近依然火热的海外游学而言,部分家长选择报名参加,居然是担心孩子享受不到国内的优质资源,而为以后出国留学提前做准备。根本不顾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能否胜任独自游学的要求,最后花重金换来的,可能只是“到国外一游”,除了走出去,啥也没有学回来。这种“提前”为孩子做打算的心理,在中国家长眼里是较为普遍的,且在许多问题上都有体现。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利益的驱动下,相关的市场还没有受到有力的约束和监管,更缺少配套的评价体系。如果家长一味认为,“贵的就是好的”,那么很容易被“利益产业链”的逻辑所捕获。其间损失的恐怕不仅是金钱和时间,还可能对孩子的价值观念产生误导。

如果心态无法平和,甚至出现偏离,寄望于孩子从形形色色的教育市场中汲取营养就无从谈起。家长拥有怎样的心态,往往直接决定着会带领孩子走哪条路。虽然难以评估凡此种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何种有形与无形的影响,但正是这样才更需要秉持谨慎的态度。教育是一项兼容并蓄的事业,借鉴他人之长,可以补自己之短。但不能盲目或浮躁地趋之若鹜。那样既难见实效,也会逐渐丧失对国内教育的信心。

古人说,“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家长的心态至关重要。当一切选择的前提都回归于教育本意,才能在增广见闻中找到教育自信,亦才能让孩子真正有所获。


 

用监管刺破海外游学的泡沫

即时 | 2017-08-17 09:06

进入暑期后,海外游学广告再次占据了各大旅游网站的抢眼位置,尤其一些热门欧美国家游学线路,价格普遍在三四万元左右。记者调查发现,海外游学已经达到百亿级的市场规模。但动辄数万元的游学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业内人士透露,贴上“游学”二字标签,带着学生在国外校园转一圈,有的旅游产品的价格就能涨好几倍(8月16日《央广网》)。

游学话题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14年,被视为游学精神的鼻祖。因此,在海外游学的宣传册上,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这位老祖宗。但与孔子历经艰难困苦的游学精神和人生体验相比,走马观花式的海外游学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孔子游学,幕天席地,虽然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反观现在一些参加海外游学的孩子,在带队老师们进美国大卖场血拼时席地而坐啃汉堡,一无所获。

其实,对于家长而言,利用暑假让孩子多出去看看世界,锻炼一下自我管理能力,体验一番中外文化差异,这是一件好事。然而,在海外游学热的背后,掺杂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瓜葛,“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北京一所知名小学组织学生到美国的游学行程中,就曾被曝出竟然包含了“赌城”拉斯维加斯,不知道让孩子去“赌城”游学,到底能学到什么?繁华景象之下的泡沫,是一个需要用心研究的课题。

不可否认,与国外比较成熟的游学市场比较,中国的游学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和监管机制还不健全,这既损害相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影响这一行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海外游学市场由于行业门槛太低、又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大量机构涌入的结果就是鱼龙混杂、乱象丛生。从市场份额方面稍加分析,我们并不难看出,海外游学市场的蛋糕绝大多数被旅行社瓜分了,这无形中将海外游学变成了旅游产品。如此游学,严重背离了“国际性跨文化体验”的初衷,也脱离了教育产品的本质属性。

在海外游学已成为一种商品的大环境下,游学市场自然会吸引各类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旅行社争抢,蜂拥而至的游资和缺乏监管的市场势必会吹起更多的泡沫。海外游学,理应有更健康的市场环境,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因此,教育主管部门不应再袖手旁观,应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和行业标准,对国内外游学产品开发、操作规范、市场规则、资格准入等进行明确界定,进一步厘清权责关系,加强对游学市场的监管及引导。

如果从资质认定、市场准入到线路品质,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监管,海外游学的泡沫早就刺破了。


 

斩断海外游学“向钱看”的利益链

即时 | 2017-08-15 09:00

暑假过半,在夏令营市场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十分火热。十余天的游学,价格动辄数万元。调查发现,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一些游学机构坦言,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8月14日《北京青年报》)

过去,游学只是“别人家的故事”,大多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现在,游学在中国如雨后春笋,并不奇怪。游学其实是古代中国士子的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游学。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双重进步,游学重要性日益被发现,这是其大热的内在逻辑。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体现在海外游学上也是如此。有声音认为,低龄化海外游学并没有太大意义。应该看到,海外游学的确能增加阅历,增强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见识。但由于低龄孩子的认知特点,作用不宜放大,短期的国外教育很难改变在国内长期形成的学习和思考模式,即使想提高英语听说水平,如果回家后不加强练习,也会很快回落。遑论有些海外游学往往名不副实,“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

应该提醒,这是一个教育焦虑时代,也是一个“晒娃”时代。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哪怕只是让孩子散散心,只是给朋友圈添一些炫耀,也愿意花这笔钱。只要提高透明度,应该尊重“不差钱”家长的选择。真正需要警惕的,还是媒体调查发现的“利益链”。

此前,教育部等四部委曾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要求主办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应是游学的一条底线。但对有些人来说,底线就是被用来突破的。媒体查询了同时段、同时长且行程类似的普通旅行社报价,发现游学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游学项目报价要高出不少,有的甚至高出上万元。为什么这么高,看看学校拿5%-7%提成、带队老师免费出境的潜规则,也就有了答案。

现实已然说明,海外游学不仅没有落实“非营利”的要求,反而已成赤裸裸的暴利行业。从规定来看,强调游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十分有必要,可在现实中,由于监管飘在空中,规定只是“说起来很美”。正是由于利益所在,现在学校与机构合作很热——为了从中赚钱,现在海外游学特别热——为了从中赚到更多的钱。一旦以钱为导向,这样的海外游学,又会取得什么效果?

就当前来看,海外游学已成一门“时髦生意”——对家长来说,只是赶的一个时髦;对学校和机构来说,却是一门生意。永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一旦初心出了问题,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效果。有关方面在鼓励海外游学的同时,也要确保“非营利”落到实处。媒体报道的回扣和潜规则问题,更是必须受到查处,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只有这样,才能让海外游学沿着正确轨道前行。

名不副实的国际游学亟待整顿

即时 | 2017-08-15 07:56

【动辄几万元的国际游学项目,超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严重背离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宗旨】

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国际游学逐渐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刚性教育投资。学校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组织价格高昂的暑期游学?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8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游学机构与部分学校之所以敢大张旗鼓地搞国际游学,主要是他们认为这种活动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去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然而业内人士指出,文件一经发布,不管是学校还是海外旅游机构,第一反应是认为相关部门为游学大开绿灯且开始助推这一市场。在记者的采访中,有不少游学中介机构提到了教育部的政策支持并表示自己是与教育部门合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现实意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就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能够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是根据报道,当下的国际游学完全背离政策的宗旨,名不副实的情况十分突出。

站在家长的立场,他们必然愿意让孩子多参加研学旅行,但是基本前提就是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研学旅行必须能够达到基本目标。国家鼓励研学旅行的政策专门谈到费用问题,不仅明确了公益性的原则,还要求对贫困学生进行减免费用,并要求交通、文化、旅游、保险等部门尽量降低研学旅行的费用。动辄几万元的国际游学项目,超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严重背离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宗旨。试问,“游而不学、到此一游、价格不菲”的浅层次观光活动,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呢?学校与游学机构的联手,让学生家长毫无讨价还价之力,再加上对国家政策的曲解,学生家长只能被牵着鼻子走,耗费巨大经济成本为不切实际的国际游学买单。

相关机构和学校对国际游学之所以如此热衷,显然是因为利益的驱动。调查显示,国际游学的费用普遍高于旅行社的正常收费,有的甚至高出万元。不仅游学机构能够盈利,学校还能从学生的花费上得到提成,带队老师则能够享受免费出国游,而然这一切最终都是由家长买单,滋生出教育腐败就不足为怪了。国家政策则沦为逐利者们的遮羞布、挡箭牌。

当下的国际游学并不符合研学旅行政策的基本要求,完全背离了教育性、实践性、公益性的基本原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会向学生传输拜金主义、爱慕虚荣、盲目攀比等腐朽思想,严重增加家长负担。学校借助国际游学盈利的行为更应该严厉禁止、严厉处罚。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更加明确具体的规范性指南,坚决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让研学旅行的线路、目标、费用等事项公开透明,经得起监督和质疑。

“海外游学”当适度而为

即时 | 2017-08-15 07:35

暑假过半,在夏令营市场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十分火热。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8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游学是指离开自己当前熟悉的环境,到另外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一种新兴的复合类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在欧美国家游学已经有了60多年的历史,发展为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往往被认作为体验教育。舶来的游学一经和中国结合,便演化成了一个具有本土色彩的“中国式游学”。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指出“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方向”。意见一经发布,不管是学校还是游学机构,片面认为这是教育主管部门为游学大开绿灯。于是乎,以学校为主办载体、由中介机构组织承办夏令营,成为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一种夏令营营销模式。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借此“挂羊头卖狗肉”,不惜与旅游团体联合下发通知,鼓励学生海外游学,甚至还有硬性指标。

海外游学的丰厚利润,在业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国际游学逐渐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刚性教育投资。虽然游学价格动辄数万,由于是学校组织,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的家长,为了孩子融入集体,也咬着牙勉为其难。也因此,各大旅行社、培训机构、留学机构都想从游学市场中分一杯羹,纷纷推出以戏剧、NASA航天、艺术、体育、航海等为噱头的海外游学产品。尤为甚者,为了能够吸引和说服更多家长为孩子“掏腰包”,有的游学机构打出如与美国航天局NASA合办的航天主题游学夏令营,费用更是达到了4万元/人。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海外游学热的背后,掺杂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瓜葛,境外市场的欺骗获利、旅游团体的搭车收费、推荐老师的不菲回扣、中介机构的巨额利润等可谓“雁过拔毛”。从实际效果来看,“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往往名不符实、徒有虚名。

目前的海外游学项目,普遍陷入了成人化、贵族化、娱乐化的误区,让海外游学变了质、变了味。其实,教育部的这份意见所提及的“研学旅行”,并非特指“出国游学”,更侧重于国内研学,指出“结合当地实际”,“研学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从而有益于孩子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教学问题,而是与价值观念、家庭教养、社会氛围、发展诉求等密不可分,很多时候海外游学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教育问题,而往往是一个家庭的选择,客观讲,追求更好的教育,不管是否“游学”,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信息时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信息沟通无界,“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早就过时了。如何做到理性游学,值得留学生及其家长反思:何为游学,何时游学,何地游学,游学何为,以及是否需要海外游学?眼下,海外游学市场乱象丛生,游学价格与价值极不对等,海外游学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倘若“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不游也罢。

低龄化游学,不过到此一游

即时 | 2017-08-14 08:0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可以实现知行结合,拓展视野。不过,对于眼下日益低龄化的海外游学热,其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不能不打个问号。

据悉,今年通过携程网报名海外游学团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0%,其中初中生占比40%,小学生的比例也达到35%,甚至不乏3至6岁的小朋友。这类游学团一般为期半个月,行程包含目的地主要景点,但以参观国外名校为主。其实不用看数据,身边的朋友不乏有组团暑假出国游学的,还有组团到国外参加语言培训的,游学的花样越来越多。

这波海外游学热是国内游学热的延续。许多家长早早就带孩子参观过国内北大、清华等名校,考虑到今后也可能有出国留学的需要,这就产生了国外游学的需求。这背后也有各种培训机构、学校的推动,如有些民办培训机构和学校,会专门在暑期组织海外游学团,吸引不少家长参加。何况到海外游学,家长也可顺便出去旅游,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报名参加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我不反对海外游学,但反对盲目参团,跟风出游,特别反对低龄化(小学阶段及以下)的海外游学。小孩还在读小学阶段时,许多家长其实对小孩的未来规划并不成熟,这时候盲目参团,可能各种准备都不充分,最终白跑一趟。再者,参加一趟海外游学,花费少说也要三五万元,这对有些家庭来讲并不是小数目,这样跟风出游,其实没多大意思。还有,小孩年纪太小,对什么都还是懵懵懂懂,这时候就去参观国外名校,能学到什么可想而知,充其量也是到此一游罢了。就此而言,是否参与海外游学,应当量力而行,衡量这样做是否值得。

还要看到,大量人群集中涌向海外名校,也会给当地造成压力,带来抱怨。日前就有报道说,今年夏天英国伦敦、剑桥、牛津、爱丁堡等多地被参加夏令营游学的中国孩子“占领”,接团量创了新纪录,走到哪都是中国人。常驻人口仅10万人左右的剑桥,今年接待了约550万名游客,当地政府和居民高呼“受不了”。

有趣的是,因为许多人都读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致泛舟剑河成了中国人到当地旅游的必选项。在图片上可以看到,一条小小的剑河,挤满了小船和游客,画面感十足。这虽然怪不到谁头上,就此却可体会,海外游学热实在火爆。这在给当地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时,难免也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一些不便。家长们不妨考虑,这时候跟风扎堆去海外游学,真的有必要吗?

游学低龄化的背后,也折射了国内家长的焦虑感。由于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到时候考不上名校,所以不得不早作打算。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内教育均衡化与多元化的步伐仍然不够快,难以满足家长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外教育在不少方面仍然有吸引国内家长的地方。

所以,要打消家长的这种焦虑感,减少这种跟风游学、低龄化游学的现象,只能是加快国内的教育发展,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