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嘹亮号角。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从城市到农村,从内陆到边陲,神州各地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

 资  讯 

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即时 | 2017-12-27 21:50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重要讲话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以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为主题,联系实际进行自我检查、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这是党的十九大后中央政治局首次民主生活会,会议聚焦问题、查摆严格、意见坦诚,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力量的目的,为各级领导班子开好民主生活会作出了垂范。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党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部署。

党的十九大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为中国号巨轮前行立起了新航标,为实现中国梦吹响了新的集结号。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全党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增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全党的核心、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体现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最根本的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抓落实来不得花拳绣腿,不能口号多、行动少,单靠开会、发文件,而应该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住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确保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一把手更要发挥关键作用,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激发一级带着一级干的正能量。

作风过硬才能落实得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有好的作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能止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大敌。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且要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进行坚决斗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从领导干部做起。要带头树好廉洁自律的“风向标”,坚决反对特权现象,推动形成清正廉洁的党风;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问计于民,抓住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推动各级干部动起来、深下去,使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新征程上,面对国内外环境、矛盾和问题、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对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的深刻变化,全党同志知危图安、尽职尽责,就一定能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 新作为需要好干部

即时 | 2017-12-25 09:00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吹响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前进号角。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培养选拔新时代需要的好干部,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事关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月22日至23日在京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是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备受关注。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以对党忠诚选忠诚于党的人、以事业为上选担当干事的人、以扎实作风选作风扎实的人”,全面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九大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很好地回答了新时代“怎样选拔干部”“选拔什么样的干部”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新时代选人用人工作的重要指针和行动指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以对党忠诚选忠诚于党的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唯有真正做到了对党绝对忠诚,才能始终爱党忧党、兴党护党,才能选好对党忠诚之人。落实到具体的选拔任用过程中,就要坚持把政治忠诚作为选拔新时代好干部的首要标准,注重选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干部,坚决不用理想信念动摇、不讲诚信、不懂规矩、不守纪律的干部。

要以事业为上选担当干事的人。坚持事业为上是选人用人的根本出发点,是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干部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坚持事业为上,就要始终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工作需要至上,把事业发展、工作需要、岗位要求与合理培养选拔干部、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的选拔任用过程中,就要坚持把敢于担当干事作为新时代好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注重选用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改革创新,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干部,坚决不用不作为、不担当、不负责的干部。

要以扎实作风选作风扎实的人。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坚持公道正派。只有坚持公道正派,从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出发,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才能选出作风扎实的好干部。落实到具体的选拔任用过程中,就要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新时代好干部的立身之要,注重选用以人民为中心,心系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干部,选用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干部,选用敬畏法纪、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干部,坚决不用作风不实、品行不端、为政不廉的干部。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作为需要好干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只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出于公心发现干部,不拘一格举贤荐能,打破关系网,破除潜规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势必会形成广纳群贤、才智迸发的生动局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伟大事业召唤高素质干部队伍

即时 | 2017-12-25 08:43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22日至23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希强调,要抓好换届后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督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以对党忠诚选忠诚于党的人、以事业为上选担当干事的人、以扎实作风选作风扎实的人。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资源,选人用人事关新时代伟大奋斗事业的兴衰成败。

要落实科学选人用人标准。牢牢把握选人用人正确方向,坚决把好干部标准挺在前面、落到实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脱颖而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让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让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干部有舞台、有空间、有市场,纷纷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要严格选人用人程序。狠抓建章立制,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形成有利于好干部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拓展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渠道,既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开展经常性跟踪考察,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基层一线干部考察选拔力度。要切实落实党委(党组)选人用人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和监督把关作用,把牢选人用人最后一道关口,不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杜绝“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现象发生。

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选人用人要讲党性、讲原则,不讲关系,不循私情,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防范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和不良偏向,坚决禁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坚决纠正唯票、唯分、唯生产总值、唯年龄取人等偏向,突出政治标准,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党和人民选好人、用好人,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新时代 新发展 新青年

即时 | 2017-12-22 10:49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只有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互为支撑、相互牵引,才能最终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建设产业强国和创新强国的目标。

新时代是一个新的长征。但是我们不再是筚路蓝缕、小米加步枪,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创新体系、坚强而现代化的国防为支撑,重装上阵,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目前,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当前,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全球20位左右,虽然是发展中国家最高的,但是距离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还有较大差距。我们的很多实体经济领域,还处在产业中低端,以劳动密集和拿来主义为主,多借助引入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加上我们人力资源优势,来提升生产制造效率和竞争力。未来,要支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等宏大发展目标,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推动关键共享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领域创新。

以创新来推动产业强国建设,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创新,又不能唯创新而创新。产学研融合,已经是个老词汇,在迈向新时代的时候再次提出,是当前建设产业强国、创新强国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驱动的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正在风起云涌,需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从新产品、新制造到新产业、新经济,都已经不是单纯的“硬件”为王的时代,而是信息技术带动的“软件”与“硬件”融合的新时代,信息科技也只有与实体经济、社会需求融合才有更强大的战斗力。

倡导创新文化。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我们要大力倡导对科技人才、对劳模工匠人才、对企业家的尊重,倡导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全面创新。同时,要强调对青年人的关心和号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无论是放眼世界创新发展的历史,还是当前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潮,青年人的作用和贡献都是无与伦比的,甚至是引领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人的接续奋斗。现在,国家创新团队的核心骨干,大部分都在三四十岁,而每年还有数十万研究生、博士生和数百万的大学生毕业,他们走出校门,加入国家创新的行列里面。对于到2035年跻身于世界创新强国的行列,我们充满信心!

(作者孟祥飞,中共十九大代表。理学博士。现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党支部书记、应用研发部部长,主要负责“天河一号”在国家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涉及高性能计算技术研发,超级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平台构建与应用,曾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本报记者赵鹏飞整理)

贯彻十九大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

即时 | 2017-12-21 09:55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会议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明确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复杂局势,科学判断,正确决策,真抓实干,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明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经济工作要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牢牢把握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基本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学懂弄通并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抓好明年的重点工作。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反对经济工作中的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防止不切实际地定目标,更不能搞选择性执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和实践,培养专业能力,弘扬专业精神,既要当好领导,又要成为专家,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领。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折不扣把这次会议的部署落实到位,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明年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1日 01 版)

[学思践悟十九大]创新宣讲形式,让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

即时 | 2017-12-15 08:01

 

在永春一大会址,党员用南音宣传十九大。

党的十九大结束后,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社区党支部第一党小组普通党员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发挥自身所长,将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征程、新要求等精髓,编成曲,谱成歌,化作快板方言三句半、南音等,搬上乡村大舞台,用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让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东南网 12月12日)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用南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十九大,助力十九大精神借助民间文化的载体,走进社区、走进百姓生活中的做法,值得推广。

聚焦基层一线,要打通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的“最后一公里”。农村、社区、机关、厂矿、企业等基层一线是宣讲的重点。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社区积极、主动宣讲十九大精神,通过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将深奥的理论翻译成群众语言,有利于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把十九大精神传播到基层一线、滋润在群众心田。

讲述百姓事、传递正能量,让群众成为宣讲主角。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发挥好人民群众的力量。儒林社区干群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征程、新要求等精髓,编成曲,谱成歌,化作快板方言三句半、南音等形式,让宣讲更加生动鲜活、充满魅力。如此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讲述百姓事、传递正能量的演出,增强了宣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理论只有被群众接受、所用,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当前的八闽大地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方面,用“实”的内容、“活”的方式、“鲜”的语言积极推动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希望各地各部门在十九大精神宣讲方面,持续聚焦基层一线,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传达给人民群众,引导群众更好地分享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凝心聚力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宣讲工作要追求实效

即时 | 2017-12-14 08:3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就需要在宣讲工作中,对十九大报告内容及时反应,迅速传播,精准解读,追求实效。

追求实效需要“学懂弄通”。“入脑”首先要“入耳”,“入耳”首先要宣讲者自己“走心”。宣讲者自己先学懂弄通,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自己懂才有底气,自己信才会硬气。要取得良好的宣讲效果,就要注重采取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方法,把每一点都领会深、领会透。只有自己懂了通了,才会自发自觉迸发理论自信。这样就意味着,宣讲者必须加强学习,精准把握精神内核,深入挖掘精神内涵,理清摸通逻辑关系,做到“胸中有丘壑”。

追求实效需要“引人入胜”。十九大报告是接地气的报告,解读宣讲这样一份报告如果越讲越生涩、越讲越深奥,宣讲效果就会南辕北辙。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很必要,但不能仅限于开大会、读报告、写心得的传统模式,必须克服“台上很累,台下瞌睡”的现象。尤其是面向基层、社区、学校等一线单位时,需要集思广益、丰富形式,线上线下、同向同行,比如可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互问互答,也可以走街串巷、深入田埂车间。讲大道也如“烹小鲜”,既要保证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又要兼顾宣讲解读的灵活性和生动性。

追求实效需要“精耕细作”。针对不同对象定制不同话语体系和宣讲模式,宣讲起来才能活灵活现。比如青年党员更倾向灵活多元的宣讲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正反案例、视频动画切入,多使用符合十九大精神的流行词汇,就容易拉近距离;比如思政教师群体更关注理论体系,我们就要把宏观视角与微观教学、全面宣讲与重点解读相结合;比如社区乡镇党员群众更侧重通俗化表达,这就启示我们要多一些本土特色,多一些身边案例,多一些当地俚语。总之,避免照本宣科的“满堂灌”,就要根据受众做好细化区分,有的放矢,精准宣讲。

追求实效需要“言行一致”。既要有理论层面的学习,也要有实践层面的落实;既要探索“为什么”,也要研究“怎么做”。学习宣传的目的在于贯彻落实,不光要讲清楚理论框架,还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理论不能代替实践,但是先进的理论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过程当中,各部门、各行业都应该把学习活动与自己的行业特色、工作内容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才能使学习宣传贯彻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十九大引领依法治国新时代

即时 | 2017-12-13 11:58

在十九大报告中,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繁荣历史规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启示、改革开放重要历史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经验总结、“两个十五年”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交相辉映,一纸绘就。而全面依法治国,则是这部重要历史文献华美乐章中平滑稳健、高亢有力的一个重要声部。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并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重要原则。这些也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规律和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在全面依法治国上,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稳定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日益增长的要求。这些方面的每一项进步,都需要法治建设协同跟进,都需要依法治国予以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站上新起点,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必将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从而更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更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更加强化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见证十九大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即时 | 2017-12-12 10:14

【新闻工作者倾情投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型采访活动,记录时代的脉动、传递精神的力量】

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大街小巷,深入改革一线,探访发展前沿……近日,新闻工作者倾情投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型采访活动,记录下时代的脉动、传递着精神的力量,书写新征程上涌现出的奋斗与精彩。在记者的文字中、镜头里,人们感受到党的十九大精神,正在凝聚起改变中国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目标、擘画了新征程、作出了新部署。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纵览历史、指引未来,浓缩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号”巨轮正在开足马力驶向远方。当此之时,尤须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第一堂党课、第一堂政治必修课。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全国各地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山西太原,记者发现,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绝不是“为学而学”,而是重点围绕推动转型发展、优化营商环境、脱贫攻坚等10个方面,讨论如何立足岗位争做时代新人。在湖南张家界,阳戏艺术剧团在当地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指导与合作下,排演了“戏曲进万村”精准扶贫巡回演出。丰富的载体、新颖的形式、务实的内容,让人们更好地汲取十九大精神的精髓,不断集聚同心前行的强大动能。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有记者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四川凉山阿土勒尔村,听到村民吟唱起“中央决策合民意,宏伟蓝图振国情”的彝族即兴说唱“克哲”。通过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打造传统民俗村落等方式,这个昔日与世隔绝的“悬崖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悬崖村”的变化启示我们,只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十九大战略部署转化为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和务实行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就一定能翻过崖壁藤梯,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也因实践而彰显力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上海率先发布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生态圈建设;“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天津拿出“最好的地块”,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江西南昌推出自助签注一体机,将办证时限从过去7个工作日变为立等可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浙江宁波出台打造优质营商环境19条意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新闻工作者记录下各地实实在在的新思路、新举措,也见证着十九大精神如何化成春潮,推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怎样书写“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实践证明,守成者没有前途,奋进者开创未来;天上不会掉馅饼,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是基础,关键在于“做实”。按照“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上海各级干部下沉到社区、企业、乡村开展专项调研,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年终大盘点”。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着力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才能以苦干实干创造出新的不凡业绩。

中国建筑加纳籍员工麦克已在中国生活了8年,他拿到企业自编的英文版十九大报告“口袋书”后,便迫不及待地在其中寻找“中国未来的样子”。怎样打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无数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勇毅前行、接续奋斗,张开双臂去拥抱新时代、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我们就一定能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学思践悟十九大]共产党人的初心从何而来

即时 | 2017-12-07 16:24

5年前,党的十八大一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主题展览,参观时,总书记为大家讲起一个故事:母亲给奋笔疾书的儿子端来粽子和红糖让他蘸着吃。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儿子应声答道:“够甜的了!”当收拾碗筷时,却发现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儿子满嘴黑,他竟是蘸着墨汁吃掉了粽子! 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陈望道,当时,他正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总书记说完这个故事,动情地说道,“信仰的味道,是甜的。”

弹指一挥间,又五年过去了。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上海参观中共“一大”旧址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又来到了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总书记曾写过一篇文章,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他说,这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而当这些国家领导人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知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时光不断变迁,不变的传统和精神最是难能可贵。因为,不管是甜味的信仰,还是红船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自党成立的那天起,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便一以贯之,一如既往。初心和使命,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群众路线以及伟大的中国梦一脉相承。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从何而来?

她自碧波荡漾的南湖拍浪而来,在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中,指导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从未间断。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党的一大宣告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承载着南湖“红船精神”的磅礴力量,为着心中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党旗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在曲折坎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她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喷发而出,在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的艰苦卓绝斗争中,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民族气节从未胆怯。从指导工人运动,到农村包围城市;从八年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无数革命烈士冲锋陷阵、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她由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双手创造而来,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为民造福的信念从未退却。“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无论是科研前线、创新空间,还是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共产党人始终饱含对人民的深情和热爱,带领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转变,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越来越近。

这是初心的来源,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不忘初心,是为了有的放矢;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回首党史和近年来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展望十九大后的新时代,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感骄傲和自豪;身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我深感肩上担子更重起来。基层是国家政权的根,是民族复兴的创造者,是人民幸福的“最后一公里”。每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只有把初心牢记于胸,将使命扛在肩上,才能凝聚起强大合力,自觉成为国家的脊梁,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建设法治政府

即时 | 2017-12-05 12:02

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新要求,明确对“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出重要部署,吹响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冲锋号,开启了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征程。我们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和主要任务,坚定不移把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向前推进。

一、党的领导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方向一定要正确,政治保证一定要坚强,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能迅速开创历史新局面、谱写时代新篇章,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在新时代条件下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作为根本原则,把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最强大动力。

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党在整个国家治理中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法治政府建设真正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把党的领导切实贯彻到法治政府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增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谋划和落实好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任务,主动向党委报告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法治政府建设推向前进。

在党的领导下全力抓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12月印发的《纲要》,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行动纲领。按照行政权运行的基本轨迹和依法行政的内在逻辑,《纲要》提出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等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严格贯彻《纲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纲要》部署的各项任务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

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履行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法治政府的第一位要求。

政府职能科学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职能是政府的核心,职能科学是法治政府的重要标准,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是人民政府的本质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首先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政府依法全面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责。

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具有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通过行政审批做“减法”、市场监管做“加法”、公共服务做“乘法”,有力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政府职能日益优化。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政府继续实现权力“瘦身”、职能“健身”。要立规则标准等刚性制度于前,施严密的常态化监管于中,行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于后,把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简”的坚决精简,该“管”的真正管好,该“服”的服务到位。

加快推进行政组织和行政职能的规范化、法定化。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法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坚实制度支撑和有力法治保障。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制定实施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三、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点

“法贵必行。”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中之重。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关键标志。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保证法之必行,就成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点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一定意义上讲,行政执法成效是衡量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最直观、最普遍、最可信的标尺。只有严格执法、不枉不纵,才能彰显法治权威、带动全民守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乱执法与执法不作为问题并存,执法机构设置不合理、执法力量配置不科学,是我国行政执法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以着力解决权责交叉、争权诿责问题为重点,以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为目标,不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纵向上,适当减少执法层级,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执法重心向市县两级政府下移,加强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横向上,整合执法主体,精简执法机构,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深入推进综合执法。衔接上,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对接。

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执法创新和科技创新有效结合,是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创新执法技术,规范裁量行为,严格责任追究。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是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信息化的重大举措,对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具有整体性、基础性、突破性的意义。目前,“三项制度”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需及时总结经验,尽快全面推开。同时,还要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建立运行执法信息平台,提升执法水平和效率。

四、党政主要负责人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第一责任人

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对党政主要负责人抓法治建设的第一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严格贯彻落实好这一规定,对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意义重大。

建设法治政府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重大作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则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要全面提升党政一把手的法治思维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能力,切实发挥好党政一把手的重大作用。党政主要负责人应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养成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改革、谋发展、促稳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履行好建设法治政府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职责。

压紧压实党政一把手建设法治政府的第一责任。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雷厉风行、亲力亲为、敢于担当抓全面依法治国,为各级党政一把手树立了光辉典范。建设法治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应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把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作为年终述职重要内容。对不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本地区本部门一年内发生多起重大违法行政案件、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政府法制机构要努力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参谋、助手、顾问。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应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履职尽责、奋发有为,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充分发挥好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察指导、政策研究、情况交流等作用,努力成为党委和政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方面的高级参谋、得力助手、合格顾问。各地区各部门需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使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力量配备与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任务相适应,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政府法制干部队伍,为服务好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五、督察考核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有力指挥棒

建设法治政府的总蓝图已经绘就,冲锋号已经吹响。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按照法治政府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和干劲狠抓落实。

督察考核是推动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面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复杂繁重任务,要发挥好督察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真正把责任压实、要求提实、考核抓实。应做到年初有分工、年中有督察、年末有考核、全年有台账,一步一步往前推进,一层一层往下落实。唯此,才能使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不断显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不断完善督察法治政府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法治政府建设的督察工作,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要加大对法治政府建设重大举措的督察力度,明确任务重点、盯住关键环节、创新督察方式、务求工作实效。大力推进各地方层级督察和各部门系统督察,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督察工作格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每年第一季度应按照规定报告上一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要通过报刊、网站等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评议。结合法治政府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力、问题较多的,要及时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

建立健全考核法治政府建设的有效举措。各级党委应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建立健全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制度机制,明确考核对象,完善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方式,规范考核程序,落实考核结果。树立重视法治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的用人导向,把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这一规定真正贯彻好、落实好,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党员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表率。

以行政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即时 | 2017-12-04 23: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廉洁高效、权责明晰、放管结合的政府。政府对市场不但要管,更要会管。上海自贸区是2013年8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它是中国经济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自贸区设立以来大大推动了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2016年上海自贸区开始实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一年多来改革成效逐步显现,2016年浦东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较2015年末增加17.4%。

证照分离旨在破解办证难、行政效率低的顽疾,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营造更加宽松、便利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激发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从一年多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是政府改革真正的受益者,不但办证少、办证容易了,而且政府的服务还好了,特别是网上政务,大大提升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让很多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提交材料,实现了“互联网政务”的全面升级。

现代行政管理要求政府对市场承担服务和监管的双重职能。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降低了,也意味着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风险,所以政府在放得开的同时还要真正做到管得住。为此,上海自贸区创造性地实行了以“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证照衔接机制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监管协同机制”为核心的“六个双”政府综合监管机制,初步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府监管闭环,切实实现了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职能。

党的十九大要求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型政府,是改革的目标。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了积极且卓有成效的探索。今年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其他10个自贸试验区和具备条件的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近400个地区,复制推广浦东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求新气象,呼唤新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地各级政府应该善于吸取各地成功的改革经验,不断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全面简政放权,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以改革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

大党自信: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即时 | 2017-12-04 18:09

“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加强往来,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开展文明交流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信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12月1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宣示了中国愿同世界各方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就在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上,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郑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启动了人类历史最快速的持续经济增长、最大幅员的全面工业化,以及最大规模的消灭贫穷。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经济依然持续增长,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人口的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能以这种速度在这么大的体量、这么广袤的地理范围,进行如此快速的经济发展。

今天的中国一方面可以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最大投资来源国,长期以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和各种支持;另一方面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这个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指出,世界格局在变,发展格局在变,各个政党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曾几何时,中国的士大夫们欲“求洋人擅长之技,而为中国自强之图”,今天的中国,正进入30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一个自信的大党、开放的大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欢迎搭快车搭便车,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从宽广的历史角度看,中国以几十年的发展成就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和西方的发展模式形成一种健康的竞争关系,彼此理解、求同存异,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借鉴,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历史上,中国曾饱受闭关锁国之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一个极其贫穷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进入中等收入社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中国的复兴是一个向世界各国学习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开放学习的过程。中国的学习对象既有欧美大国,也包括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这种学习,并非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创新。

从步入近代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的发展和制度建设经验同其他国家既有相关性,也具有特殊性。中国的成就是在不断地开放状态下取得的,这个伟大的成就既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也有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先进文明成果的要素。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经验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也是亚洲的,还是世界的。

大党,就要有大的样子;大国,就要有大的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也必然会通过自身的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正如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所说的:“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启示

即时 | 2017-12-04 18:05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发展问题,核心是如何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好实现发展。在如何实现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上,中国成就塑造中国典范,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中国贡献惠及整个世界。具体来看,中国从发展之“核”、发展之“策”、发展之“道”三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探寻现代化之路提供重要启示。

发展之“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制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到提出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人民立场,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使中国的发展具有高度人民性。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是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极大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群策群力、共建共享。这是中国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现代化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启示。

发展之“策”: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带来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引领中国现代化路径全面升级。中国现代化路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工业化方面,我国主动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若干优势产业和一批骨干企业,走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信息化方面,积极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带动全社会兴起创新创业热潮,信息经济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攀升,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在城镇化方面,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解决好人的问题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更加注重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强农惠农富农举措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推进基础设施革命,跨越“发展鸿沟”。基础设施落后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瓶颈,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难以跨越的“发展鸿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革命。1950年,中国铁路总里程仅有2.1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数为零。2016年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万公里以上,相当于全球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的2/3,高速铁路已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名片。2014年末,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1万公里,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6年末又增至13.1万公里。中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也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还建成一大批高水平重大交通枢纽工程,形成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瓶颈制约”转变为“重要支撑”。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日益凸显,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2000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8%,2017年6月已达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数字经济总量在2016年末达22.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0.3%,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持续数十年推进世界最大规模的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性、全国性市场规模扩大及深度一体化,使中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持续缩小,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将基础设施革命作为发展推动力的重要经验正在体现出越来越大的正外部性。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设施联通作为重点,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技术设备、资金、人才,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追赶脚步。

推进民生改善,全方位促进人的现代化。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继续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紧。秉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打响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为发展中国家减少和消除贫困作出榜样。中国的现代化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发展能力,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之“道”: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方法论

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成功实现对西方国家的快速追赶,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具有科学的方法论。

形成能够团结全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之所以能够找到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只有形成坚强领导核心,才能团结全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汇聚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从实际出发选择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习近平同志指出,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时代巨变中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正确选择。不同国家有不同国情,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一旦选择了正确道路,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不徘徊、不折腾,一代代人接力奋斗。

勇于和善于推动自我革新,保持制度生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正是通过改革,中国制度才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中国面貌才发生巨大变化。改革是创新工程,它对制度体系除弊兴利,使制度体系始终保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改革是系统工程,要有系统思维,遵循科学有序的路径推进改革;改革是长期工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不同重点,但改革事业永无止境。

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互利共赢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使中国的现代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使中国负责任、具备全球领导力的大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让世界分享中国的机遇,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使各国人民受益,使全人类受益。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永不僵化的政党永远年轻

即时 | 2017-12-01 16:32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6年历程。96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过耄耋之年,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也称得上“百年老党”,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依然洋溢着青春活力,恰风华正茂。是什么铸就了这样一个青春永驻的政党?是永不僵化的自我警醒。这对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为重要。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政党最怕什么?最怕僵化。世界上许多老党,都是因为僵化而老化,逐渐失去生命力,最终被时代淘汰、被人民抛弃。我们党对此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不僵化”。96年的历史证明,我们党正是因为永不僵化才永远年轻。

僵化往往首先表现在思想上,永不僵化首先是思想不能僵化。思想僵化者,迷信本本、信奉教条,不顾国情实际、无视时代变化,没有理论自觉也没有理论勇气去说老祖宗没说过的新话,生怕在思想上越雷池一步。我们党在历史上也曾吃过这样的亏,所以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特别防范,把解放思想上升到思想路线的高度去看待。解放思想的核心是进行理论创新。世界上很少有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重视理论创新,使理论创新成为党96年历史中的一条主线。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聆听时代声音,让自己的理论永远跟上时代,使自己的思想永不僵化。今天,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活力,首先就体现在思想永不僵化上。

思想影响体制,体制是思想的制度化。思想僵化往往带来体制僵化,思想解放能让体制充满活力。世界上的许多政党,都是因思想僵化而导致体制僵化,最终导致自身老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从不让理论创新止步于思想环节,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体制改革、防止体制僵化。改革开放以解放思想为先声,紧随其后的是各方面体制改革。改革,归根结底是改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我们党对待改革的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弊端,决心之大、举措之多、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列出各方面体制改革的清单。当代中国共产党有许多标识,而锐意改革无疑是极为鲜明的标识。这样的政党,怎么可能老化?

再深入看,体制僵化背后往往有利益固化的影子,大都隐藏着一批既得利益者。僵化的体制虽然是整个社会的枷锁,却是既得利益者的温床,既得利益者通过维护僵化的体制不断固化自己的利益。所以,体制弊端容易看清,但体制改革殊为不易。世界上一些政党人亡政息,不是看不清体制僵化的弊端,而是看清了却无法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当前西方政党政治遭遇各种困境,党争无休无止,重要原因也是利益固化。我们党为什么能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弊端?因为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没有私利的中国共产党能从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体制改革。所以,习近平同志说,“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永不僵化、永远年轻的奥秘,也是面向未来对全党提出的重要要求。

永不僵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能够这样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举世无双!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勇于自我革命”写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必然永不僵化,一个永不僵化的政党注定永远年轻。

1  2  3  4  5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