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

近日,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二次元手游在朋友圈中刷屏。因为操作简单、节奏缓慢,这款游戏也被网友戏称为“佛系养蛙”。

 资  讯 

在“旅行青蛙”中 看到那个孤独的影子

即时 | 2018-01-26 17:19

我们能够理解游戏中的小青蛙,一声不响地就独自出游,去见各式各样的人,但我们也对原生家庭有更多眷恋,就像小青蛙走到哪里都会寄出明信片一样。

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最近火了,这款小游戏的主角是一只小青蛙,玩家通过收集三叶草买道具和食物,之后小青蛙会带着这些东西去旅行,会邮寄照片并带土特产回家。当然,在你没有为他筹集足够的“旅游资金”之前,他会宅在家里,或在床上,或在餐桌。

有人说,这是一款治愈系游戏,也有人说是养成类,其实,许多人都能从小青蛙身上,看到自己的孤独影子。比如,小时候的自己——在家时独自看书、吃饭、玩耍;现在的自己——独在他乡,认识不同的人;自己的下一代——玩伴可能比自己还少;自己的上一代——唯一的孩子离家后,空留惦念,却无法帮忙。

从1982年到1991年,这10年间全国出生人口每年都超过2000万人,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从上学起,老师就教育这些孩子,你们是孤独的一代,没有兄弟姐妹。

也正因此,这一代人更早地学会了接触陌生人和陌生社会,没有手足兄弟可以交流,自然就要和原本陌生的同学、邻居去接触。《哆啦A梦》里的野比被胖虎欺负那么多次,依然要一起玩;《蜡笔小新》里的风间再看不上小新,也要一起交流。这就是这一代人的童年写照,发生在父母看不到的那个角落里的故事。

所以,我们能够理解游戏中的小青蛙,一声不响地就独自出游,去见各式各样的人,但我们也对原生家庭有更多眷恋,就像小青蛙走到哪里都会寄出明信片一样,因为除了父母,我们几乎没有多少亲人可供牵挂。

这一代人喜欢的游戏,其实是共同心理在虚拟世界的投影,不论是在桌游吧里与陌生人组队狼人杀,还是在网吧里与陌生人组队英雄联盟,我们玩的不只是游戏本身,也是在与陌生人共同排解着孤独,屏幕那端未曾谋面甚至不知真名实姓的队友或对手,也是如此。

感谢互联网,让我们有了更多认识陌生人的机会,多角度认知世界的机会。

英国最近新设了一个正部级岗位,叫“孤独大臣”,孤独大臣要解决的,除了年轻人的孤独,还有孩子的孤独,老人的孤独。换言之,一代人孤独的背后,其实是全年龄层的孤独,对着电视屏幕发呆的退休老人,与对着手机疯狂游戏的孩童一样。

排解一个人的孤独,可以靠心理医生,排解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孤独,除了家庭本身,还需要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当然,克服孤独不能只靠物质投入,就好比盖了养老院只是把老年人换个地方住一样,还要在精神层面上有更多投入。

读懂《旅行青蛙》背后的启示教育

即时 | 2018-01-26 17:08

近日,一款中文译名为《旅行青蛙》的手游迅速蹿红。它的出现,成功地引爆了舆论热点,从青蛙的饮食,到青蛙的旅行,都成了玩家们乐此不疲的话题。以至于那单调画面中青蛙的细微举动,都能随时引起玩家们的阵阵遐想。

对此,就有游戏玩家表示,通过养青蛙,使自己在这款游戏之中感受到了做父母的心情。小青蛙的久出不归,让玩家深刻理解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含义。小青蛙寄回的旅行照,让玩家懂得了父母曾在微信朋友圈留言“多给我发两张你的照片”的心情。玩家们在朋友圈疯狂晒蛙的同时,关于对亲情的感悟同样直戳人心。

这场全民狂欢的晒蛙“盛宴”还能持续多久,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这只蛙所引发的人文思考和情感研究注定会让这款游戏与众不同。在这一点上,《旅行青蛙》所带来的启发教育不可忽视。

诚然,《旅行青蛙》作为一款游戏,难免会被人诟病沉迷上瘾的属性。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游戏成瘾也是因人而异,沉迷游戏更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在人,而非在游戏。如果能对游戏做到“适可而止”,其积极意义显然要大于消极影响。而《旅行青蛙》作为一款放置类手游,其本身花在游戏上的时间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评估游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时,还是需要理性看待。

《旅行青蛙》会成为一款现象级的手游产品,表面原因是社交圈“自来水”式的宣传轰炸,但更为深层次的主因,其实则来自于它的游戏内容。一种小清新式的治愈系养成游戏,脱离了较强的操作感,游戏画面虽然单调,但却最真实地展现出一种真实生活状态。《旅行青蛙》的游戏内容,与时下年轻一族的情感诉求产生了很好的共鸣。透过这样一只小青蛙,有多少人渴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多少人向往自由浪漫的生活,多少人憧憬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基于此,《旅行青蛙》收获了成功。

因而在看待这样一款手游产品时,一方面的确需要警惕它所带给年轻人负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则也应看到它所带我们的人文思考和情感启发。当看到小青蛙给你寄来远行的照片时,玩家们是否会想起许久未曾联系的爸妈,是否会关了游戏然后问候爸妈,当看到小青蛙独自离家,开始一个人的旅行时,玩家们又是否感叹生活节奏太快而错过了身边的美好风景,是否会选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曾在游戏中一闪而过的念头,对玩家何尝不是一种具有启示性的教育?


 

养蛙刷屏,该考虑拓展朋友圈了

即时 | 2018-01-26 09:28

今天一位同事向我透露了养蛙游戏的一个秘诀——把手机的系统时间设置往后推几个小时,就能进游戏采摘几个小时后才能长出来的四叶草,这样就不怕睡眠时间采不到草了!

昨晚正好有另一位朋友说想在睡前采7棵草给呱儿子买帐篷,等了好久才长出两棵。她要是知道这个秘诀一定很高兴。

——等等,这不是“佛系游戏”吗?采个草都这么紧张,“佛系”啥啊?

号称“佛系”手游的《旅蛙》风靡,网上有不少分析。有人从中看出现代人内心寂寞如雪,有人看出养蛙者潜意识里想养娃……我想说:可拉倒吧。还不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养,咱不养怕跟不上趟吗?

游戏里的青蛙想干嘛就干嘛,确实是“佛系”呱,成功吸引这么多玩家,却未必能证明人们跟“佛系”生活的契合度有多高,更多还是出于社交需要、为了跟朋友有话可说吧?真正“佛系”的人,反应可能是:“什么?有个养蛙的游戏?……哦,等我什么时候有空了再说吧。”

我们曾经分析青少年沉迷手游的原因,其中就有社交需求,并且开了“多出去走走,多开拓视野”的药方。现在成年人也一窝蜂地养蛙,再回想以前一窝蜂地偷菜,当时还有人定闹钟半夜爬起来偷菜的,足以证明咱们没啥资格鄙视沉迷“王者农药”的中小学生。不能人家沉迷农药,就是人家精神障碍,我沉迷养蛙,就是一个内涵深刻的社会现象。

或许这事儿能让人们对“网瘾少年”产生新的认识。打游戏就像谈恋爱,总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没接触之前,谁都冷静理智如同福尔摩斯,接触之后就不好说了。对于爱错人的人,我们不好苛责只能同情,那么对于沉迷游戏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呢?

不过,还是得正视问题。偷菜和养蛙的流行,说明一般人很难抵挡交际圈子的怂恿和暗示。开给“网瘾少年”的“多开拓视野”的药方,对我们同样有效。打开朋友圈看看……呱还是要有的,有呱说明你的圈子紧跟潮流,但假如放眼望去全是呱,万绿丛中一点红都没有,不要简单地理解为你也应该养蛙了,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如果对未来有所期待,不想随波逐流被人牵着鼻子走,那便留心塑造自己的圈子吧。多交几个好读书的朋友,暗中屏蔽几个负能量段子手,让身边除了有人养蛙,有人跳跳,有人鸡汤,有人直播答题,也有人读书,有人奋斗,有人在展示更广阔的世界和人生的更多可能。给自己多一些参照和选择,或许就没那么容易身不由己,或者即使被拉进了某个原地打转的圈子,也有更多机会走回人生的慢跑道上。


 

佛系青年爱养蛙,只是没什么追求吗

即时 | 2018-01-26 08:59

最近有没有被一只青蛙刷屏?这是一款从日本传来的游戏,甚至没来得及制作中文版。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中国年轻的“蛙妈妈”们,把“旅行青蛙”刷到了APP store的第一。而在传入中国前,它最多只排名13。

这是一款治愈系的游戏,画风精致优美。每个登录的游戏玩家,会得到一只萌萌哒的青蛙。玩家要用收获的三叶草作为货币,购买游戏中的各种食物,用来喂养青蛙。但青蛙的行为是完全无法预测的,不是在外旅游,就是在房间里面看书学习。除了青蛙外出旅游期间,会给玩家邮箱里寄来精美的游戏照片之外,与玩家几乎没有任何互动。

这样的游戏未免太过单调。然而,我不喜欢,不意味着没有人喜欢。这几天,很多人表示被这款游戏刷屏了。在杭州,甚至有玩家包下整幢楼,打出巨幅“寻蛙启示”。

旅行青蛙的流行,意味着一些中国年轻人,已经开始走向低欲望社会。而在旅行青蛙的原产国日本,整个社会已经无可奈何滑入了低欲望社会。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时代出生的一代年轻人,被称为“平成废宅”或者“食草男”,代表了低欲望的一代日本人。他们对生活没有强烈的欲望,只追求舒适安逸,甚至连升职加薪和性生活,都没有什么追求。

这不正如今天中国的一些“佛系青年”?自诩看淡一切,追求随意随心,缺乏向上的欲望,与“平成废宅”恰好一一对应。实际上,“佛系青年”一词也来自日本“佛系男子”。

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总是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费神费时间,也不想交什么女朋友,就单纯喜欢自己一个人,和女生在一起会感觉很累。后来,这个词被引入中国,并刷爆网络。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一些“佛系青年”与日本的“平成废宅”在成因和表现上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的爱好也大体相同,连玩的游戏也如此同步。

重庆一位女子,专科毕业之后,父母给她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吃住都在家里,并且不要她一分钱,工资相当于零花。但是她表示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偷偷辞职。父母很生气,要求每个月缴纳1千元生活费,她却说,20多年都不缴一分钱,现在凭什么要交?完全没有理解父母的苦心。

如何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空间,是改变低欲望一代的关键之处。所幸的是,中国还没有完全完成城市化,依然有大量年轻人用各种方式进入城市和大城市,他们依然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城市,应该善待这样的年轻人。否则,连游戏都这么无趣。

养“蛙”的背后是对自由的崇尚

即时 | 2018-01-25 17:01

与每一个新鲜事物的诞生一样,“旅行青蛙”在年轻人中的走红也伴随着网络上的一片争议。虽然这款佛系游戏被冠以“母爱”“学习”“认真”“执着”等不同的标签,但说到底,这款游戏风靡的背后,还是如今年轻人内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简约的游戏界面,简单的操作方式,随性的游戏主角……很多年轻人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个“佛系”的小游戏。游戏里的青蛙生活随性、洒脱,阅读、睡觉、写日记、旅行,不论做什么都随心所欲,没有规律可循。与其他游戏不同的是,这款游戏把蛙崽主角放在了主动位置,玩家则较“被动”。或许正是这样的与众不同,给了玩家不同的体验,虏获了更多人的心。

“旅行青蛙”走红后,有人批评年轻人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无用的事情上,有人反驳年轻人“养蛙”只是小乐趣,不值得上纲上线。还有人认为,年轻人通过这款小游戏体会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十分难得。一款小游戏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觉,但是透过表面,我们更应该看到年轻人崇尚自由的心。

生活在先进时代的年轻人是幸运的。他们处在和平兴盛的社会,生活富足稳定,从小就能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福利。但正是这种幸运,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压力。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他们必须不停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社会的巨大浪潮中占领一席之地。

在老一辈人眼中,生活就该踏踏实实、本本分分,人们必须遵从规则和习惯。现在的年轻人思想逐渐开放,喜欢追随本心。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身边事物保持着“佛系”的生活态度。很多人开始羡慕古代人的洒脱与无拘无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

年轻人痴迷“旅行青蛙”,不妨说是他们在痴迷游戏中蛙崽的自在生活。

做一只怡然自得的“旅行青蛙”

即时 | 2018-01-25 10:20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朋友圈中刷屏,男男女女都养起了青蛙。因为节奏缓慢,绝大多数时间不需要操作,这款游戏也被网友戏称为“佛系养蛙”。

与曾经流行的电子宠物相比,“旅行青蛙”的不同之处在于你几乎不用怎么操作——青蛙在家时静静地观赏萌萌的它,青蛙外出旅行时静静地等待它寄回来的明信片,整个过程相当“佛系”。

静静等候的时间过多,于是不少玩家就趁着这些时间不断给自己“加戏”。“住在宫崎骏画风式的木制小屋里,青蛙背对着我奋笔疾书在写什么,为什么不给我看,是不是遭遇了什么烦心事,说出来我好安慰你呀?”等等。与其说玩家是在“加戏”,不如说是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敢奢望太多,而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一只虚拟的青蛙上。

戏如人生,游戏也在折射玩家的人生境况。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不少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面临着孤独感、渺小感、无力感等问题,互联网上的虚拟社交环境也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问题。所以“葛优瘫”“云养猫”“旅行青蛙”等等社会文化现象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也难怪英国政府会“史无前例”地创设了“孤独大臣”这一部长级职位,来解决国人的孤独感。

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孤独,可能这只小青蛙还不至于红到现在这个程度。养蛙的过程,不仅是为了排遣孤独,更能体会到一种没有负担感的亲密关系。有很多年轻人在玩游戏时将自己代入为“老父亲”“老母亲”的角色,直把“蛙”当“娃”,并非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娃可养,而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养娃,不可避免给人带来一种负担感,心理上的操心、物质上的付出、各种育儿知识的学习,让初为人父母者想想都头大。但是游戏里的养蛙就不同了,既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对孩子的牵挂、“蛙儿子”带来的点滴惊喜,也无须为其付出过多精神和物质上关心——想起来了就逗逗它,没想起来也可以好几天不管,它要么在专心干自己的事,要么就去云游四海了。这种不需要负责的轻松感,甚至是“相忘于江湖”的亲子关系,恰是现实生活绝无可能实现的。

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街上,没有人希望自己看过去是一只孤独的小青蛙,我们都渴望能在千变万化的互联网世界和现实世界里寻觅到一份具有归属的充实感和安全感。因此,我们不妨学会既能在独处中反思、冥想,又能在公共生活中合作、竞争,这种享受孤独生活又融入群体的怡然自得的能力不正是现代生活该有的姿态吗?

人人心中都有一只“小青蛙”的寄托

即时 | 2018-01-25 09:11

2017年11月24日,日本一家游戏公司发布游戏《旅行青蛙》,游戏只设置了日文,但玩法简单,操作简单,即使不熟悉日文的玩家也能轻松上手操作该款游戏。就是这样一款剧情相对薄弱的游戏,近日已经冲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的第一名。

墙内开花墙外香,《旅行青蛙》的设计者可能没想到,该款游戏在中国区会如此受宠,带来了“听取蛙声一片”的火爆。玩家恐怕也没有想到,操作简单、节奏缓慢的本款游戏,居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

“佛系青年”也好,“道系青年”也罢,人总得有情感的寄托和感情的寄放之处。现代人忙忙碌碌,用心灵鸡汤和成功学不断给自己注入强心剂,没有一点闲暇时间关心自己,更遑论关注别人。一旦停下匆匆的脚步,才发现自己如此孤单与无助。用责任、爱心让自己变得忙碌起来,用一只虚拟的宠物让自己充实、快乐,正是游戏的讨巧之处,也是其成功的秘诀。

只有自己成为父母才会体会到当父母的感觉,只有养了宠物的人才会有亲人般的依赖与眷恋。越是忙碌越会有情感的饥渴与纾解的冲动,玩家就是家长,当你关心、呵护自己宠物的同时,会收获同样的情感回馈,更会有难得的情感寄托。人一旦有了牵挂、寄寓与责任,就会充满希望、愿意和前行的力量。归于本源,回归自然,崇尚温暖。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小青蛙”的寄托,那是基于责任的表达与对家的依恋。在这个越来越无欲望的社会里,有期望与希冀才能避免堕落与自戕的风险。从《旅行青蛙》的游戏场景和过程来看,越是受宠越令人欣慰与鼓舞。在无欲泛滥的当下,依然还有如此多的人持以高度的责任,还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寄托,足以证明传统伦理与责任有强大的基础。虚拟的“青蛙们”若换作活生生的人,呈现出来的人性与人伦是价值正确与情感正常的源泉。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化让现代人变得越来越孤独、忙碌,坚持最本色的情感需求与责任表达,是社会文明延续的注脚。虚拟越是佛系,现实越有希望。

旅行青蛙,体验父母孤独中的期盼

即时 | 2018-01-24 15:43

继云养猫之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刮起了养“蛙儿子”风,此蛙非彼娃,它睁着大大的眼睛,头戴围巾,总是背着大大的荷叶帽,戳中了我们柔软的心,年轻男女纷纷养起了“蛙儿子”,跟晒娃一样,在社交网站分享着“蛙儿子”发来的明信片,在手机前翘首期盼着“蛙儿子”的旅行归来。如果“蛙儿子”宅在家,你会骂它宅蛙,如果它一去不复返,你又为它担心。

旅行青蛙自从1月10日起就霸占了app商店的冠军宝座,没有复杂的操作,玩法简单,却俘获了一大批“老父亲老母亲”。“蛙儿子”可以在家和旅行模式中切换,它总是在不经意中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走过的那些美丽风景,遇到的朋友,不正是我们期盼的吗?年轻人都有一个说走就走的梦想,世界那么大,我们都想去看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也是“蛙儿子”吗?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独自在异乡打拼,下班后回到空荡荡的居所,吃饭、睡觉、打游戏,没有什么其他爱好,殊不知我们一周偶尔一次的电话,就是家中父母翘首以盼的“明信片”,在游戏中我们体验了父母孤独中的期盼。

小时候我们是父母手中的风筝,不管去哪里父母都会把我们拽回来。等到我们大了,想挣脱控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所以我们背起行囊,闯荡他乡,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家中的父母却守在电话旁,等着孩子每周固定的问候。

因此,年前出现旅行青蛙这款游戏正是时候,年轻人在游戏中体验了换位思考,自行代入父母的角色,从父母的视角去体验他们的世界,在游戏中体验父母孤独中的期盼,是时候和牵挂你的父母说声辛苦了。

自由随性的“佛系青蛙”缘何走红

即时 | 2018-01-24 09:46

“蛙儿子在安静看书呢”“小蛙又不在家,一定是去了很远的地方吧”……诸如此类的话语,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既《恋与制作人》的“霸道总裁”后,又一只呆萌童真的“旅行青蛙”火遍朋友圈,一周前众“迷妹”都还在自称“白夫人”“李太太”,短短几天后,纷纷抛下“爱人”,化身“蛙妈”,为一只“自由佛性”的青蛙牵肠挂肚。

《旅行青蛙》是由游戏公司研发的休闲小游戏。缘何该游戏能让众位玩家克服语言障碍,纷纷圈粉入坑?

一方面,源于游戏的“治愈”设计。“天下之功,唯萌不破”,一只呆萌的青蛙、一个温暖的家充满童真的故事情节,“萌化了”无数玩家。懂事的“小呱”要么在乖乖吃饭,要么在安静的看书,时而在日记上写点小心事,时而背上行囊闯天涯。更难得的是,“蛙儿子”出门的同时还不忘给家里捎个明信片,亦或带着小伙伴回家陪伴“老母亲”。如此乖巧可爱的“蛙儿子”,如何不能“俘获”众位玩家的心。

另一方面,源于玩家角色的自我代入。每个玩家心中都住着一只“小青蛙”,人生在世总会独自前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出远门......在这场修行的旅途中,也会结交不同的朋友,邂逅共度余生的爱人。世界很大,“小呱”很小,但人生的单线旅程从不缺乏引人入胜的风景。总而言之,“蛙生”如人生,那只“旅行的青蛙”就是复制版的我们,看到“小呱”如同看到自己,极易引起众位玩家的共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款简单的小游戏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温暖。当然,也不乏有人担心玩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说“支持无厘头另类是对社会的隐形犯罪”。在这点上,笔者认为这些想法小题大做了,“青蛙养成”是当代青年的放松方式,就现在的社会形态而言,很多年轻人都是背景离乡独自在外打拼的,生活单调压力巨大,“养蛙”仅是一种调剂方式而已,一点小爱好不值得上纲上线。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开心就好。

好了,不说了,旅行小蛙又要背上行囊、戴上荷叶小帽出发了。

编辑推荐